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的內容的一種情感和思想的反應,可以幫助讀者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也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參考。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一
她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忙碌又絮叨的母親瓊并沒有給到她多少溫暖,她內向,自卑,膽小,不自信,同學們也嘲諷她,唯一能夠傾訴的朋友凱蒂也搬家了。
于是她期待著與素昧謀面父親的見面,那天的冷風,那天的暴雨,那天的火車——卻隔絕了與她父親見面的期望。似乎期待在那一瞬間破滅。
她死了,那趟火車唯一的遇難者,然而她并不明白。
迪倫一路跌跌撞撞掙脫著逃出火車,她期待著警察救護車能在這一刻出現,然而什么都沒有,周圍僅有空蕩蕩的山跟空氣。絕望在心中彌漫。
在抬頭仰望蒼穹的那一刻,她看見一個少年坐在山上,迪倫心想最終有人來分擔她的恐懼了,她一步一步的走上他。
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
靈魂擺渡人:他們的職責跟使命是引導靈魂穿過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讓他們到達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靈魂心里的映射,天氣的好壞取決于靈魂的心境。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險,而安全屋卻像是休息的驛站。
應對陰晴不定的荒原天氣,黑暗沼澤,應對成千上萬的隨時能夠吞噬迪倫靈魂的惡魔,崔斯坦引導并幫忙著迪倫,使迪倫在艱難危險的環境中敢于應對自我的恐懼,脆弱,迷茫的內心世界,最終擺渡到彼岸。
崔斯坦帶著迪倫完成了靈魂的救贖,崔斯坦便是迪倫的擺渡人。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彼此溫暖,互生情愫,崔斯坦有自我的職責跟使命,他的任務僅限于把靈魂擺渡到彼岸,似乎也注定了與迪倫的分別。
當其他靈魂擺渡到邊界,穿越邊界便能看到心中想要的家,可是當迪倫穿越過來,卻還是一片荒原,因為在迪倫心中,崔斯坦才是一個讓她感到溫暖的人,而崔斯坦在荒原。顯然他們在的不是同一個荒原,這個荒原沒有崔斯坦,沒有迪倫想要的溫暖。
之后的之后,盡管害怕應對荒原,應對魔鬼,迪倫為了能夠再見到崔斯坦,還是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重返荒原之旅。迪倫戰勝了不可能攻克的困難,因為心中強烈的信念支撐著她,此時的她不在膽小懦弱,而是變得勇敢,不在畏懼。最終迪倫帶著崔斯坦,打破命運的牢籠一起回到現實世界中。這一次迪倫便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完成對崔斯坦生命的救贖。
在現實中,我們的親人,愛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亦都有可能是我們的擺渡人,在我們心中難免有迷茫有困境,他們亦有可能在那一刻成為我們的擺渡人,帶我們走過迷惘,跨過困境,感激在那些時刻為你擺渡的人兒。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我們度過一生,唯有自我才能做自我一生的擺渡人,最好的狀態是你——心中有愛,無懼,在那一刻你便是自我的擺渡人,亦能擺渡別人。
嗯嗯,故事的結局很完美,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
迪倫——“原先你在那里”,崔斯坦——“我在那里”。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二
閱讀《擺渡人》,更像是跟隨主人公歷經一場關于心靈變化的歷程,那么你讀完之后能從中學到什么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擺渡人讀后感6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今晚終于把這本書看完,心里有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又相信了愛情。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書中一開場展現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不開心的學校,敏感而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而又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曾經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后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說本書還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是的,出現了人死亡后的靈魂。
在列車意外脫軌中死去小女孩的靈魂在黑暗中看不見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掙扎著爬出列車,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個人,來帶領她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擺渡人。擺渡人一路上帶領著小女孩的靈魂翻山越嶺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著女孩各種問題,不愿直接告訴女孩已經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過程中發現身體奇怪的表現,逐漸接受了肉體已經死亡的事實。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然而,擺渡人的工作決定了當他送女孩到達目的地后,他將再也不能見到女孩。
人性的回歸,可以讓人找到真實的自我;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戰勝恐懼。曾經自卑,軟弱的小女孩開始變得勇敢而堅韌,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愿望,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經閱遍人間生離死別幾近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心靈深處對生命的認知,對美好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情。最終人性的偉大改變了命運,面對未知的恐懼,女孩與擺渡人勇敢的選擇了即使灰飛煙滅也要在一起的決定。他們一起回到肉體死亡現場,然后奇跡發生了,他們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可以如愿以償的生活在一起。
經朋友介紹買下的這本書,名字聽上去像本名著,網上介紹的也挺牛逼,看了后不能說不好看吧,因為自己也是在短短幾天之內就看完這本小說,并且在火車上那么嘈雜的場所也看了本書的60%,可能我該為自己現在的閱讀狀態高興吧。
一開始決定看一些小說也是出于培養自己的看書習慣,從《追風箏的人》到這本《擺渡人》,可能兩者的差距太遠,以至于剛開始看《擺渡人》的時候,我以為是特別俗套的言情小說,冷酷的男一,愛耍寶又顯得有點弱智的女一,都想放棄閱讀的一本小說,但是,火車上的無聊讓我重新拿起了這本小說,看到最后,我為自己的沒有放棄感到慶幸,不是為遇見這本小說,為最后女主的選擇。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求穩,不想改變,等待著時間給我們答案,然而迪倫穿過荒原,她就擺脫了那些一直糾纏她的惡魔,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她生命不再受到威脅了——她“回家”了,這是被擺渡人的終極目標,然而她愛上了她的擺渡人,走過分界線她便再也見不到她的擺渡人,她不愿過著那樣沒有希望無限期等待的生活,她選擇了再次回到荒原——那個她曾經無比害怕也無比甜蜜的地方。在看小說的時候我一直受一種思想束縛著——那個統管人界、荒原和鬼界三界的大boss該出來阻攔了吧。可能吧,作者追求的是一種無拘無束,而受限的是我自己。
看完后會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我是否在無休止的過著復制般的生活,沒有變化,沒有期待。然而其實自己是有夢想的,只是沒有勇氣再回到那個“可怕的荒原”,去尋找自己的“崔斯坦”。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叫做《擺渡人》我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書中的內容簡介很有趣和有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克萊兒。麥克福爾他是一個美國人,而且這一本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非常短,結構也很簡單,但是有一個哲學的感覺。寫的是從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的觀點和角度,那個女孩死了而且她是試圖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擺渡人的幫助下她成功到達,但那女孩在天堂不開心因為她愛那個擺渡人所以她離開了天堂去找到她的愛人。
心緒到現在還悸動不定,好像自己和書中的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里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這讓我既害怕又特別期望崔斯坦趕緊出現,激動的是迪倫和崔斯坦終于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當看到最后,“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松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看過了很多本書了,這是第一次特別強烈的想寫書評吧,《擺渡人》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看完之后,你會思考很多,反觀自己,說是勇敢,但是我知道我從來沒有勇敢過,說會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堅持下去,但是每次到半路我都會恐懼的返回,找各種借口返回,忘記初衷,我知道,這以后我想成為叫迪倫的這個女孩,為喜歡的人與事,勇敢的走到終點。我要大圓滿。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當我在閱讀時我放不下這本書因為真是太好看了。我也喜歡這書的神秘感,讓我一心只想書中會發生什么事。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三
一口氣看完了《擺渡人》,合上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本關于生死、關于人生、關于愛情、關于選擇的作品,不同的心態能看到不同的觀點。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會有迷茫、會恐懼,這都是正常的,需要一個“擺渡人”給你勇氣,帶你離開荒原,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豆瓣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不怎么好,一萬個讀者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大概每個人從中讀到的內涵都是不一樣的吧,這里記錄一下自己讀完的幾點想法。
關于生死。
書中主人公迪倫,死于去見生父的交通事故中,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是唯一未能幸免的人,當得知這一切之后,她給人的是一種冷靜和坦然。沒有抱怨,沒有沉淪,依然保持本心勇敢面對,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關心他人的感受,這正是靈魂的高貴之處。對于生死問題,很少有人能平靜的看待,因為沒過好當下的人生,有太多遺憾,太多不滿,太多未做的事,太多未說的話。人們總喜歡說以后,等某某時刻,太多人忙于趕路,忙于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生瑣事,忘了最初的動機,忘了感受當下。然而真正讓人無法釋懷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那些沒做的事。
關于人生。
現實生活中主人公迪倫無法與母親溝通,在學校不能被理解,唯一聊得來的朋友也因轉學而離開,似乎這個世界忽略了她的存在,沒有人懂她。不過這并沒有妨礙她成為一個積極勇敢的人,因為自己遭遇的不幸,更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更愿意去愛別人。擺渡人崔斯坦一步一步的走入她的生活,帶領指引她穿越荒原來到分界線。同時,在指引迪倫的過程中,擺渡人也被眼前這樣高貴的靈魂所感動,跳出命運的安排、重獲新生。我們這個時代充斥著太多的選擇與誘惑,我們茫然、迷失,需要這樣的“擺渡人”,在人生路上給出正確的指引,陪伴我們走出危險地帶,穿越低谷時期。
關于目標。
在穿越荒原的旅途中,經歷了艱難困苦,最終迪倫發現了對其最重要的意義,即便是面臨靈魂的灰飛煙滅也要重回荒原,去找回對自己重要的存在。很多人在困難面前妥協了或是因為種種未能去到想去的地方,也許是因為內心不夠堅定,也許是那些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渴望。對于那些內心堅定著夢想,執著追求的人,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只能成為證明其價值的基石。
關于愛情。
任何好的愛情不是費勁千辛萬苦追求而來,也不是窮其所有換來的,而是在各自努力前行的途中遇到彼此,相互鼓勵互相支持的人。發自內心的去了解、去關心他人,一同穿越荒原,走出低谷,看山頂最美的風景。一味的索取不懂回報終究會透支感情,完全的交付自我只會加速感情的流逝。愛而不失自我,才是最美好的狀態。
當然看完這本書,想到的遠不止如此,這是感覺寫不下去了。好吧,不得不承認,寫作能力有限,亟待提高。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已經定下了目標,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走,堅持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都寫些感想,或多或少,或深或淺,保持一種思考的**慣,如此而已。
文檔為doc格式。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四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擺渡人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本書一個世界,第一次閱讀《擺渡人》這本書是在上學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這本書,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節深深的吸引。這本書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所著,書的封面上這樣寫著: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書中講述了15歲的迪倫,在一團糟的氛圍中,滿懷期待的去見素未謀面的爸爸,然而,火車出了事故,迪倫死了,靈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帶著迪倫,確切的說,是迪倫的靈魂,行走在荒原,最終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倫和崔斯坦,在這長達十幾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們兩人相伴。書里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來的荒原,或風景清麗,或障煙重重,有懸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書本的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還隱藏著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會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當每個人不清楚自我狀況的時候,都是被引領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時候,都只能被動而無奈的接受被引領。所幸,迪倫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帶著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終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這個神秘的擺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嗎?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明了自我的擺渡人來引領自己,在將要溺水時獲救,在身陷泥濘時被扯出來,在不知道方向時被指引。其實,這個擺渡人,和荒原一樣,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與其說兩人相伴,還不如直接說,每個人的荒原最終只有自己陪伴著自己,孤獨而堅定的走過。擺渡人引領的是人的靈魂,而指引擺渡人來引領自己的,卻是自己。其實,擺渡人就是你自己!給了我們希望的是擺渡人,其實,就是自己給了自己希望。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五
“渡己先渡心”,真正的強者,是內心強大。
“境由心生”,一個人活得是好是壞,其實是一種感悟,和物質有關,但更多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乞丐曬太陽,得到的溫暖,和曬太陽的富人一樣多;真正飽讀詩書的人,不一定是專家學者,也許是流浪漢。
一個人,擁有了強大的內心,才能扛住所有的苦難,才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朋友阿李一直在東莞打工,但是他最近回家了。
我以為,他是衣錦還鄉了,興沖沖地打電話給他:“阿李,回家了也不說一聲,大家一起吃頓飯,慶祝你凱旋歸來。”
阿李說:“你別取笑我了,請吃飯,也免了吧。”
原來,阿李在東莞打工,因為賭博,把所有的錢都輸掉了,還欠了幾萬塊賭債。欠債了,不是悲傷的事情,但是阿李的心態,很悲觀。他在家里一個星期都不出門,也不和別人聯系,真的令人擔憂。
真正強大的人,把過去的苦難,當成人生的磨礪,是一個財富積累的過程。真正有大作為的人,越挫越勇,屢敗屢戰。輸贏都沒有關系,關鍵不能輸掉了心情。
做自己的擺渡人,首先在心態上不能輸,在精神上不能輸。不管人生遭遇了什么,都可以談笑風生。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六
《擺渡人》吸引我的,首先是它封面上的兩句話“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很有療愈效果。讀完整本書,我覺得不后悔。
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這一切都讓迪倫感到無比痛苦。
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地發現,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刻開始,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這個男孩就是擺渡人崔斯坦。
迪倫也成為崔斯坦從荒原到人間的擺渡人。
能夠說,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他們都為彼此而生,成為彼此的靈魂擺渡人,他們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這部小說,打破了我們從小對生死的認知。
它真正要表達的或許不是超越生死的感情,而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擺渡人,每個人也都能夠成為別人的擺渡人,而最終,自我才是自我的擺渡人。
應對生命中的荒原,挫折,逆境,要心存善意,內心堅定,才會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七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中15歲的女孩迪倫原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單親女孩兒,在一次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中,成為了唯一的罹難者。她的靈魂必須穿過荒原,躲開惡魔的吞噬,才能抵達靈魂的棲息地。而崔斯坦是她的靈魂擺渡人,她,也是崔斯坦萬千擺渡過的靈魂中的極普通的一個。
迪倫從一個原本必須受到保護、掙脫惡魔、穿過荒原、邁向靈魂棲息地的小女孩,原本應當抱怨命運的不公、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女孩,卻因為一場發自內心的愛,使她對自我的擺渡人崔斯坦的命運關懷,反而超出了對自我的關切。
崔斯坦本身就是荒原上的擺渡人,保護、引領過無數的靈魂穿過了荒原,來到了靈魂的棲息地,當然偶爾也會有失敗的時候。可是,他不明白,自我的終點在哪里他不明白,為什么自我會有這樣的宿命他不明白,如何才能改變自我當下的命運安排。
從年齡與經歷來說,他是一個飽經滄桑、經歷豐富的人,見過了無數的靈魂引領,經歷了無數次的惡魔攻擊;內心早已波瀾不驚、心如止水;只是機械地、重復地穿過荒原。與其說他是一名擺渡人,不如說他是一個無可去處的孤獨靈魂。他已經完全習慣了宿命的安排。
直到,他遇上了迪倫。
迪倫是一個純潔的女孩兒,以至于說到自我仍是"處女"時,羞得面紅耳赤。可是,恰恰她的純潔與淡定,給崔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迪倫并沒有因為明白自我是火車上唯一死去的人時,悲傷煩悶,反而很平淡地理解了這一事實。可是,她卻對崔斯坦以前的擺渡生涯中的其他靈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從崔斯坦的故事里了解了他,并且感受到了他的力量和正義;在受到崔斯坦保護的過程中,漸漸地對他產生了依靠,以至于愛戀。所以,盡管她安全到達了靈魂的棲息地之后,卻因為沒有了崔斯坦的陪伴,她痛恨這樣的結局,她寧愿永遠在荒原中與他一齊漂蕩,甚至不惜死在惡魔的手中。
她只明白:我要走回去,我要陪伴他,我要拯救他——擺脫他的宿命!
愛,使她充滿了力量。前途即將如何不明白;能否找到他不明白;如何應對惡魔的吞噬不明白!
有了勇氣,就有了一切;剩下的,交給命運就能夠了。
于是,她以一種無人嘗試過的方式,以一種孤身一人戰勝恐懼的勇氣,義無反顧地踏出了尋找崔斯坦的冒險歷程。
此時,他才是荒原上需要"擺渡"的靈魂;迪倫才是崔斯坦的靈魂擺渡人。
迪倫的愛牽引著他們,回到原點,回到事故的起點,穿越回時間的剎那,奇跡必然誕生。
迪倫瞬間回到了事故的現場,并且從事故中蘇醒了過來;而崔斯坦,卻在不遠的地方,微笑地看著她:
她說:"原先你在這兒。"。
他說:"我在那里"。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八
書的封面有這樣的介紹:暢銷歐美33個國家的心靈治愈小說。第一次看到類似的標題應該是在《解憂雜貨鋪》封面上。出于它的名氣以及我的好奇,某個下午我在言幾又全文翻閱了這本書。意料之外,我并沒有被故事吸引,更談不上被治愈。再一次印證了阿塞爾普魯斯特的那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這份治愈不在我心,因此沒有共鳴。
最初吸引我并讓我下決心買下這本書的是封面上的這句話: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一直很認同生命是一趟孤獨的旅行這一論點。人的天性就是尋求認同,孤獨的人更會下意識的尋求依靠,看起來這個擺渡人一定讓人感覺溫暖幸福。
書的開篇鋪墊部分有一些單調: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迪倫的家庭背景、生活狀態:父母離異并分居兩地。迪倫死于開往父親所在地的火車事故上。隨著迪倫的靈魂前往荒原與崔斯坦相遇,故事逐漸精彩起來。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倉皇逃亡,躲避惡魔的吞噬。在崔斯坦履行護送迪倫職責的過程中兩人漸生情愫,難舍難分。所以,當崔斯坦順利將迪倫送達彼岸后,兩人傷心欲絕。迪倫心有不甘,于是在一位前輩的幫助下了解到可以返回荒原的可能性。最終,對崔斯坦的濃濃愛意和思念戰勝了恐懼和猶豫,迪倫重新回到荒原。她只身一人四處闖蕩,抵抗惡魔,并發現了躲避他們的方法:專注,不對視。最終,以犧牲崔斯坦引領的新一個靈魂為代價,迪倫成功找到崔斯坦,開啟了兩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旅。
在迪倫的鼓勵下,兩人逆流而上穿越荒原,回到了迪倫火車事故發生地,并重新回到了人類世界。
全文最讓人驚訝的是:盡管八成的篇幅都在寫相似的逃亡情節,卻絲毫沒有讓人感覺單調重復,次次都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故事中兩人互訴衷腸的情感讓人感覺甜蜜又美好,最終,都順利重返人間更是先讓人松了一口氣,然后心滿意足。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九
從昨日早上翻開書以后,就一向看到停不下來,這本書描述畫面細致真實,代入感極強我如同主人公一般經歷了整個動人的故事。
這不是靈魂鬼怪魔幻之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我們都是正待擺渡的靈魂,各色各樣,也許像迪倫一樣人世間過得并不開心,也許是喬納斯,是一個個戰爭的犧牲品,也許是重病過早離開人世的小男孩……但當生命中擺渡人出現,ta可能是你的愛人,親人,朋友,或許根本不是一個人,就是一束光,是你內心中一個夢想……ta幻化你喜歡的樣貌帶你擊退魔鬼的追趕,走進一所所安全屋,最終走出一生的荒原,得到重生。
當然我們也是保護靈魂的擺渡人,在愛一個人的時,我們強大,擔負職責,安慰著愛人的靈魂,引導ta做一個全新的自我。那時的我們如同崔斯坦般,是溫柔的模樣,卻有寬大的臂膀。
也許我們還是荒原中湖水里漂浮的魔鬼,侵蝕那些不夠堅強脆弱的靈魂,我們伸手去抓ta,讓ta也墮進這深紫色的荒原。
人性是多么的富于變化,看書時我時而恐懼,恐懼被魔鬼吃掉一不細心就墮落;時而溫暖,因為我明白總有我的擺渡人會保護我;也時而激奮,因為我就是引導愛人的擺渡人,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
當然,書的結局就正如初陽一般晴朗,引導無數的擺渡人,也是被靈魂們渡化,感知著完美人世間的情感,這一切都是因為有愛。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十
書中崔斯坦本是個冷漠的擺渡人,迪倫是個溫暖愛笑的女孩子,崔斯坦隨著與迪倫慢慢的深入接觸,終究被迪倫的溫暖而感化。
崔斯坦是靈魂的擺渡人,但迪倫由何嘗不是崔斯坦“靈魂“的”擺渡人“呢!崔斯坦用自己的奮不顧身保護著迪倫,迪倫也用柔情回應著崔斯坦。他們都是對方的擺渡人。
全書也因此讓人深思,擺渡人不是人,是光,因愛使它變成了人。
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存在很多幫助自己,改善自己,感動自己的人,他們也是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也讓我們明白,愛具有兩種能力:愛別人的能力,和讓別人愛自己的能力。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十一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那么,誰又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作者細膩的描寫極具畫面感,吸引著我對故事情節的探索也預測了跌宕起伏的情節扭轉方式,沒有做筆記也沒有聯想到哲理,結果被作者神幻的想象力折服和中國式大團圓完美結局治愈。
有兩點比較震撼[太陽][太陽]。
一個在母親庇護下性格表現出有些陰郁和猶豫不決的小姑娘,內心深處是極其善良和果敢的。愛情的催化下,迪倫到達靈魂目的地之后靠著愛的信念獨自重返荒原去尋找崔斯坦,獨自成功闖過滿是兇殘惡魔的荊棘路;而崔斯坦擺渡迪倫拼死與惡魔打斗以及勇敢地與迪倫重返不敢想象的人間。
有一點比較遺憾[難過]。
覺得翻譯的語言有山西特色,然后找譯者未果。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十二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自己久久不能平靜。故事的結局讓人欣慰,但是這樣的結局也只能發生在崔斯坦和迪倫這樣的人身上。
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因為生活中太多的活久見,而懷疑真情,懷疑他人,懷疑自己,懷疑世界的時候。這兩個人還保存著自己的赤子之心。尤其是迪倫,當她從崔斯坦口中得知自己的死訊,崔斯坦的職責時,她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遺憾抱怨,當意外先于明天到來的時候,她平靜的接受了。
唯一牽掛的還是父母聯系不到自己可能會著急焦慮。緊接著,她竟然想到的是崔斯坦,自己曾經來到過世間,體會過生命中的悲喜,而作為擺渡人的崔斯坦,他的生命里除了職責還是職責。等待他的只有周而復始的迎接新的靈魂,帶領那形形色色的靈魂穿越兩個世界之間的荒原。為了保護自己所擺渡的靈魂不被魔鬼所掠奪傷害,他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拼盡全力,面臨魔鬼們各種各樣的傷害。看到這里,我不僅想到了自己,怪不得《紅樓夢》里,寶玉曾經說過:“結了婚的女人,就像魚眼珠子,活得越久,這珠子就越渾濁”。年少時,覺得寶玉的話刻薄難聽,但等到真正的有了些生活經驗后,便深深地感受到這其中的心酸與無奈。
在滾滾紅塵中,我們與自己所愛相遇,相處,分離。慢慢的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學會了當自己的鎧甲。于是再去愛的時候,便沒有了年少時的純粹與不顧一切。我們變得理智,更加懂得權衡利弊。我們變得世俗,更加了解愛的藝術,但是這樣的愛很多時候卻顯得世俗也世故。回不去的曾經承載了我們所有的年少輕狂和少不經事,以及太多生命當中的美好。
怪不得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在俗世里生存了太久的靈魂們他們是苦澀的,甚至激不起魔鬼們的興趣。想想何嘗不是,所有的從容淡定,理智優雅無一不是我們用自己的美好青春換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用太多的淚水與辛酸才換來了自己的蛻變。只是這種蛻變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覺得面目可憎。
大抵生活中的英雄就是這樣的吧,在成人的世界里,無論前一天晚上我們怎樣輾轉難眠,怎樣痛哭流涕,怎樣卑微心痛,第二天當朝陽升起,我們依然會理智洗漱,甚至化著淡妝,滿面微笑去面對這個世界。成人的世界里,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心碎停留,生活留給我們太多的責任要去背負。尤其人到中年,光是看似優雅的活著,就已經讓我們心力交瘁。
也許生活真的沒有太多的道理可講。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承擔好自己的每一份責任,盡己所能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然后在生命的間隙時刻,還留有給自己的一份空間,時不時的還能有一些場景觸動我們的心靈,還有一些人物可以喚醒我們的情感。心中有所期待,眼里有所希望,腳下有所行動,如此就甚好!
擺渡人讀后感與心得(匯總13篇)篇十三
11、天亮之前有一個時間是非常暗的,星也沒有,月亮也沒有。——茅盾《子夜》。
14、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
17、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梁實秋《送行》。
24、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28、自己的行為最惹人恥笑的人,卻永遠是最先去說別人壞話的人。《偽君子》。
29、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太宰治《人間失格》。
31、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簡愛》。
32、生活中即使有更多的惡,也要相信有更多的善。——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
34、一個人如果遭到大家嫌棄,多半是自己不好。——薩克雷《名利場》。
40、我寧愿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