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些范本總結有助于我們把握總結的核心要點,寫出具有說服力的總結。閱讀范文范本不僅可以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還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培養(yǎng)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一
原文:
裴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其先因晉亂避地涼州。苻堅平河西,東歸桑梓,因居解縣焉。父景,惠州別駕。佗容貌魁偉,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氏》、《毛詩》、《周易》,并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中書博士,轉司徒參軍、司空記室、揚州任城王澄開府倉曹參軍。入為尚書倉部郎中行河東郡事所在有稱績還拜尚書考功郎中河東邑中正世宗親臨朝堂拜員外散騎常侍中正如故。轉司州治中,以風聞為御史所彈,尋會赦免。轉征虜將軍、中散大夫。為趙郡太守,為治有方,威惠甚著,猾吏奸民莫不改肅。所得俸祿,分恤貧窮。轉前將軍、東荊州刺史,郡民戀仰,傾境餞送,至今追思之。佗出為寧遠將軍、汝南太守。有郡民劉崇之兄弟分析,家貧惟有一牛,爭之不決,訟于郡庭。佗見之,凄然曰:“汝曹當以一牛,故致此競,脫有二牛,各應得一,豈有訟理。”即以家牛一頭踢之。于是郡境之中各相誡約,咸敦敬讓。出為廣平太守。佗招集離散,勸課農桑,民歸之者千戶。遷常山大守。佗開建學校,優(yōu)顯儒士。吏民歌詠之。尋加平南將軍。蠻酋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萬余家,恃眾阻險,不賓王命,前后牧守雖屢征討,未能降款。佗至州,單使宣慰,示以禍福。敬宗等聞佗宿德,相率歸附。于是闔境清晏,寇盜寢息,邊民懷之,襁負而至者千余家。尋加撫軍將軍,又遷中軍將軍。在州數載,以疾乞還。永安二年卒。遺令不聽請贈,不受賻襚。諸子皆遵行之。佗性剛直,不好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當時名勝。清白任真,不事家產,宅不過三十步,又無田園。暑不張蓋,寒不衣裘,其貞儉若此。(節(jié)選自《魏書·裴佗傳》)。
譯文:
裴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他的先祖因為躲晉朝**避居到涼州。苻堅平定河西,裴佗的先祖向東回到家鄉(xiāng),于是在解縣安家。父親名景,曾任惠州別駕。裴佗容貌魁偉,儼然很有器識威望。年少時研讀《春秋杜氏》《毛詩》《周易》,全部能把握住它們的要旨。被舉薦為秀才,因成績優(yōu)異被任為中書博士,轉任司徒參軍、司空記室、揚州任城王元澄開府倉曹參軍。入朝擔任尚書倉部郎中,代理河東郡事務,所到的地方都有良好的'政績。回到朝廷,被授予河東邑中正,世宗親自來到朝堂,授予他員外散騎常侍,像原來一樣兼任中正。后轉任司州治中,因為傳聞被御史彈劾,不久適逢救免。轉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擔任趙郡太守,為政有方,威信和政績都很卓著,狡猾的官吏、奸惡的小民,無不肅然改正。他領得的俸祿,分發(fā)救濟貧窮的百姓。轉任前將軍、東荊州刺史,趙郡人留戀景仰,全境的人出動為他送行,到現在還追憶思念他。裴佗離開京城擔任寧遠將軍、汝南太守。該郡有村民劉崇之兄弟分家,家中貧窮得只有一頭牛,兩人爭執(zhí)不下,官司打到郡守衙門。裴佗見了,凄愴地說:“你們就因為一頭牛,所以招致這次爭吵,如果有兩頭牛,每人獲得一頭,哪里會有爭訟的道理!”就把自己家的一頭牛賜予了他們。于是郡境內的人相互告誡約束,都講究禮敬和謙讓。出任廣平太守。裴佗招聚了流離散亡的百姓,勸導督促農桑,民眾回歸的有一千戶。改任常山太守。裴佗興建學校,優(yōu)待儒士。官民歌頌他。不久,被加封為平南將軍。蠻族首領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一萬余家,依恃人多,憑險設守,不服從王命,前后幾任刺史太守雖然多次征招討伐,都不能使他們歸順向化。裴佗到了荊州后,派遣一個使者前去說服和安撫,把歸順和抗拒的利害關系告訴他們。敬宗等人聽說過裴佗素有美德,率領部民相繼歸降。于是全境之內清靜安定,寇賊偷盜停止了。邊境的百姓感激他,抱幼扶老來歸順的有一千多戶。后來,朝廷加任他為撫軍將軍,又升為中軍將軍。在州里任職幾年,因為生病乞請還家。永安二年死去。留下遺言不讓家人向朝廷請求封贈,不接受別人饋贈的奠儀。幾個兒子都遵照執(zhí)行。裴佗性格剛烈正直,不喜歡與世俗的人交游,和他投緣的必定是當時的名流。他清白率真,不置買家業(yè)田產,宅院不過三十步見方,又沒有田地園林。熱天不撐傘,冷天不穿皮衣,他就是這樣清廉節(jié)儉。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二
10、a(根據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等來斷句。)。
11、c(帶有贊美性質的稱號不正確,也有帶有批判性質的謚號。)。
12、d(盧淵推辭豫州刺史之位,是因為母親年老,而非去世。)。
13、(1)等到朝臣集中商議時,盧淵像以前那樣堅持自己的意見。馮誕深受皇帝寵信,對盧淵非常怨恨,盧淵不把它放在心上。(關鍵詞及、恨、介懷各1分,句意2分。)。
(2)元愉年紀還小,事情不論大小,多由盧淵。決斷盧淵憑借誠信接人待物,深得東南一帶百姓的信賴。(關鍵詞無、御物、民和各1分,句意2分。)。
盧淵性情溫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親的風范,崇尚學業(yè),家庭和睦。他繼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屬國(主管外交事務的官職)。升為秘書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師。按照慣例降爵位為伯爵。供職黃門侍郎,叉升職兼任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本州大中正。
這時,高祖將要冊立馮氏為后,將召集朝臣商議這件事。高祖先對盧淵說:你心里認為這件事怎么樣?盧淵回答說:這件事自古以來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應該擇日卜問。高祖說:冊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決。盧淵說:雖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確實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議時,盧淵像以前那樣堅持自己的意見。馮誕深受皇帝寵信,對盧淵非常怨恨,盧淵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時候,趙郡王元干督管關右各路的軍事,下詔封盧淵持節(jié)領軍,安南將軍為副將,統(tǒng)帥士兵七萬人準備從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蕭賾死了,停止進軍。此時涇州的羌人叛亂,攻城掠地,盧淵率六千步兵、騎兵,號稱三萬,緩緩地進軍.不到三十天,叛賊們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數萬人,盧淵只將叛賊頭目斬首,其余的都不問罪受詔命兼任侍中。當初,盧淵十四歲時.曾到長安。將要回來時,為他餞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邊分別。有看相的扶風人王伯達說:各位都不如這盧淵,雖然他的官位與實際不符,但德行聲譽特別高,名望超過宰相。二十多年后,必當掌控關右地區(qū),希望不要忘了我們。此次關右之行,看相的已經年過八十,到軍門求見,與盧淵敘說一生經歷。不久,盧淵被任命為儀曹尚書。高祖考核在職官員政績,給盧淵降職,憑借王師的身份擔任守常侍、尚書,罰一年的常侍俸祿。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盧淵以母親年紀大了為由堅決推辭。
不久盧淵母親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盧宅宣旨慰問。守喪期滿,兼任太尉長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軍府長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長史,皇帝賞賜他一百匹絹,元愉年紀還小,事情不論大小,多由盧淵決斷。盧淵憑借誠信接人待物,深得東南一帶百姓的信賴,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謀叛亂投敵,盧淵察覺到此事苗頭,秘密地命令各處邊將,暗中防備這件事。盧淵多次上表報告朝廷,朝廷沒有采納。沈陵果然殺了副將,脅迫宿州豫州的軍隊叛逃。沿淮一帶各邊關,由于事先有準備得以保全。沈陵在邊關多年,私下結交的范圍很廣,兩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動蠱惑。沈陵的余黨,很多被逮捕押送過來,盧淵都加以撫慰赦免,只將罪行歸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來。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書監(jiān),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歲,追贈安北將軍、幽州刺史,恢復原來的爵位固安伯,謚號為懿。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三
盧淵,性溫雅寡欲,有祖父之風,敦尚學業(yè),閨門和睦。襲侯爵,拜主客令,典屬國。遷秘書令、始平王師。以例降爵為伯。給事黃門侍郎,遷兼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本州大中正。是時,高祖將立馮后,方集朝臣議之。高祖先謂淵曰:卿意以為何如?對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簡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淵曰:雖奉敕如此,然于臣。實有未盡。及朝臣集議,執(zhí)意如前。馮誕有盛寵,深以為恨,淵不以介懷。
及車駕南伐,趙郡王干督關右諸軍事,詔加淵使持節(jié)、安南將軍為副,勒眾七萬將出子午。尋以蕭賾死,停師。是時涇州羌叛,殘破城邑,淵以步騎六千眾號三萬,徐行而進。未經三旬,賊眾逃散,降者數萬口,唯梟首惡,余悉不問。詔兼侍中。初,淵年十四,嘗詣長安。將還,諸相餞送者五十余人,別于渭北。有相者扶風人王伯達曰諸君皆不如此盧郎雖位不副實然德聲甚盛望逾公輔后二十余年當制命關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過八十詣軍門請見言敘平生。未幾,拜儀曹尚書。高祖考課在位,降淵以王師守常侍、尚書,奪常侍祿一周。尋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辭。
尋遭母憂,高祖遣謁者詣宅宣慰。服闋,兼太尉長史。高祖南討,又兼彭城王中軍府長史。尋為徐州京兆王愉兼長史,賜絹百匹。愉既年少,事無巨細,多決于淵。淵以誠信御物,甚得東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謀外叛,淵覺其萌漸,潛敕諸戍,微為之備。屢有表聞,朝廷不納。陵果殺將佐,勒宿豫之眾逃叛。濱淮諸戍,由備得全。陵在邊歷年,陰結既廣,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黨,頗見執(zhí)送,淵皆撫而赦之,惟歸罪于陵,由是眾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書監(jiān)。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贈安北將軍、幽州刺史,復本爵固安伯,謚曰懿。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四
田中青麥旱將枯。
自生自滅成何事,
能逐東風作雨無?
翻譯:無。
賞析:無。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五
量子通信,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那么什么是量子通信?閱讀《神奇的量子通信》尋找你需要的答案吧。下面請欣賞本站網絡編輯為你帶來的《神奇的量子通信》閱讀題目及答案,希望你能夠喜歡!
時至今日,究竟有沒有一種絕對不可破譯的保密方式,能讓傳送的信息絕對安全可靠?量子通信,就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理論上,量子通信可實現無條件安全的鏈路數據傳輸,被認為是保障未來通信安全最重要的技術手段。
量子是微觀物理世界中的基本單位,一個最最小的單元。量子理論主要包括量子測不準原理和量子糾纏。
早在,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就提出了量子測不準原理。在現代科學認知中,幾乎任何已知事物都是可測的,但量子是個例外。以制造硬幣為例,制造硬幣的基本前提是測定模板、再行復制。但在量子世界,這枚“硬幣”是不確定的,你根本沒法測量它,量子一旦被測量,還來不及被復制,它就不是原來那個量子了。
如果將這一原理應用在通信技術上,就是天然的保密通信手段。
在通信中,對方的話通過座機、手機等有線、無線終端,遠距離傳送到你的耳朵里。如果他人要竊聽你們的對話,必須完成這個對話的復制過程。如果這段通話被加密,那么必須先復制到密碼,再解密為正常通話。
可以說,一旦通信中的信息和密碼用量子來承載,就是不可復制的。
我們把想要保密傳輸的信息加載到一個個不可能被準確觀測和復制的量子上,如果有人打算在途中竊聽信息,一“碰”,它的狀態(tài)就改變了,竊聽者拿到的只會是一堆毫無用處的信息。
量子通信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隱形傳輸,是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來實現保密通信的。在量子力學里,兩個粒子在經過短暫時間的彼此耦合之后,單獨攪擾其中任意一個粒子,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的性質,盡管兩個粒子之間可能相隔很長一段距離。這種關聯(lián)現象被稱為量子糾纏。
在量子通信系統(tǒng)中,信息的發(fā)送方和接收方共享兩個存在糾纏關聯(lián)的光子。當發(fā)送方將信息賦予一個光子時,接收方的糾纏光子就會幾乎同時發(fā)生一致的變化,瞬間完成信息的傳輸,從根本上杜絕了被竊聽、被截獲的可能。
(《百科知識》20xx年9b期)。
10.概括量子通信的兩個神奇之處。
11.文中劃線句子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0.是最天然的保密通信手段;具有隱形傳輸的功能。
11.舉例子、作比較。運用這兩種說明手法,具體說明了量子測不準、信息無法復制這一原理。
12.可以用在銀行存款、電話信息保密等方面,還可以用在各種信息的發(fā)送與傳輸、各種精細軟件的制作等方面。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六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杰謀廢靈帝。芬陰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洪從歆言而止。后芬果敗,洪乃服。舉孝廉,除郎中,病,去官。靈帝崩,何進輔政,征河南鄭泰、潁川荀攸及歆等。歆到,為尚書郎。董卓遷天子長安,歆求出為下邽令,病不行,連從藍田至南陽。時袁術在穰,留歆。歆說術使進軍討卓,術不能用。歆欲棄去,會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安集關東,日磾辟歆為掾。東至徐州,詔即拜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仆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為養(yǎng)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余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愿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公卿嘗并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嘆息,下詔曰:“司徒,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三府議:“舉孝廉,本以德行,不復限以試經。”歆以為:“喪亂以來,六籍墮廢,當務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經盛衰。今聽孝廉不以經試,恐學業(yè)遂從此而廢。若有秀異,可特征用。患于無其人,何患不得哉?”帝從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謚曰敬侯。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十三》,有刪節(jié))。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廉,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來合稱孝廉,即察舉孝子廉吏。范曄《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說的是張衡被推舉后,沒有應薦。
b.崩,本義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從周代開始帝王死稱“崩”。《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c.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給皇帝的書信、奏章。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也作上表推薦,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三國志》,兩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與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漢書》、班固的《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華歆論人議事有遠見。王芬邀約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參與廢除皇帝一事,華歆不僅沒有參加,還阻止陶丘洪參與。后來廢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華歆擇木而棲。他勸說袁術進軍討伐董卓,袁術不聽,華歆當即離去投靠孫策。以幅巾束發(fā)前往迎奉,得到孫策的禮待。
c.華歆清正廉潔。任豫章太守,處理政事清靜不煩擾,受到官民的感激愛戴。進京赴任,面對贈送的錢物,巧妙謝絕,贏得眾人欽佩。
d.華歆一向清貧自守。俸祿賞賜用來救濟親戚故舊,家里沒有多余的儲藏。曹丕為此嘆息不已,并下詔書表彰他。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愿賓客為之計。(5分)。
(2)若有秀異,可特征用。患于無其人,何患不得哉?(5分)。
參考答案。
4.(3分)c。
5.(3分)d【解析】范曄的《后漢書》、班固的《漢書》。
6.(3分)b【解析】“袁術不聽,華歆當即離去投靠孫策”錯,原文意為袁術不聽,華歆想要離去。恰逢馬日磾征辟為掾,才離開。
7.(10分)翻譯:
(1)(5分)考慮到我獨自遠行,將因懷藏美玉而獲罪(成為被殺的理由),希望各位賓客替我考慮。(“單車”1分,“懷璧”1分,“愿”1分,句意2分)。
(2)(5分)如果有特異優(yōu)秀的人才,可以特別征召使用。擔憂的是沒有那些人才,哪里擔憂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秀異”1分,“特征”1分,“何患不得哉”句式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華歆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人。議事論人公正持平,始終也不毀謗傷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個知名人士,自認為見解明智超過華歆。當時王芬與一些豪杰人物謀劃廢掉漢靈帝。王芬暗中呼喊華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計策,陶丘洪想要前去,華歆勸阻他說:“廢立皇帝是一件大事,連伊尹、霍光都感到為難。王芬性格疏忽又沒有勇氣,這次必定不能成功,災禍將要涉及族人,你還是不要去!”陶丘洪聽從了華歆的話沒有去。后來王芬果然失敗,陶丘洪這才服氣。華歆被舉薦孝廉,任命為郎中,患病,辭官。漢靈帝去世后,何進輔政,征召河南人鄭泰、潁川人荀攸和華歆等人。華歆到達后,任尚書郎。董卓把天子遷到長安,華歆請求出京任下邽縣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從藍田到了南陽。這時袁術在穰城,留下了華歆。華歆勸說袁術讓他進軍討伐董卓,袁術沒有采用他的建議。華歆想要離去適逢天子派太傅馬日磾安定關東,馬日磾征召華歆為屬官。華歆向東到了徐州,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豫章太守,因在處理政事上清靜而不煩擾,受到官吏民眾的感激愛戴。孫策攻占江東,華歆知道孫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發(fā)前往迎奉。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才,用對尊貴客人的禮節(jié)接待他。后來孫策死了。太祖正在官渡,上表向天子推薦,征召華歆。孫權不想讓他走,華歆對孫權說:“將軍您奉帝王之命,才與曹公交好,情義尚未鞏固,假使我得以為將軍報效忠心,豈不是有益嗎?現在白白留下我,這是養(yǎng)了個沒用之人,這不是將軍的好主意。”孫權高興了,于是送華歆入京。為華歆送行的賓客舊友有一千多人,贈送銀兩數百。華歆都沒有拒絕,秘密地各自寫好標記,到了臨走時,把各種禮物都聚在一起,對眾賓客說:“我本來沒有拒絕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終究太多。考慮到我獨自遠行,將因懷藏美玉而獲罪(成為被殺的理由),希望各位賓客替我考慮。”眾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贈品,對華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華歆一向以清貧自守,俸祿賞賜都用來救濟,送給親戚故舊,家里沒有一擔米的儲藏。朝中大臣曾經一起被賞賜了罰沒為奴的女子,而只有華歆把她們放出嫁人。曹丕為此嘆息不已,并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家優(yōu)秀的長者,他的行為符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今天大官們都有豐盛佳肴,只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并且很不計較。”三府建議:“舉薦孝廉,本來應以德行為標準,不再用考試經書來限制。”華歆認為:“天下**以來,六經毀壞衰敗,應當務必給以保存扶持,以發(fā)揚王道。制定法令,是用來治理衰落的事業(yè)的。現在聽任舉孝廉不用經過經學考試,恐怕經學事業(yè)就要從此廢棄。如果有特異優(yōu)秀的人才,可以特別征召使用。擔憂的是沒有那些人才,哪里擔憂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太和五年,華歆逝世,謚號是敬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七
謝絳,字希深,其先陽夏人。祖懿文,為杭州鹽官縣令,葬富陽,遂為富陽人。父濤,以文行稱,進士起家,為梓州榷鹽院判官。李順反成都,攻陷州縣,濤嘗畫守御之計。賊平,以功遷觀察推官,權知華陽縣,累官至太子賓客。絳以父任試秘書省校書郎,舉進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知汝陰縣。善議論,喜談時事,嘗論四民失業(yè),累數千言。天禧中,上疏謂宋當以土德王天下。時大理寺丞董行父,請用天為統(tǒng),以金為德。詔兩制議,皆言:“用土德,則當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則當越五代紹唐。而太祖實受終周室,豈可弗遵傳繼之序?”絳、行父議皆黜不用。楊億薦絳文章,召試,擢秘閣校理、同判太常禮院。丁母憂,服除,仁宗即位,遷太常博士。用鄭氏《經》、唐故事議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請以真宗配之。翰林學士承旨李維以為不可。尋出通判常州。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仁宗嘉納之會郭皇后廢絳陳《詩·白華》引申后事以諷辭甚切至徙三司度支判官,再遷兵部員外郎。上言:“邇來用物滋侈,賜予過制,禁中須索,去年計為緡錢四十五萬。自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余萬。比詔裁節(jié)費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書。簿書不存,則無所措置。臣以謂不若推近及遠,遞考歲用而裁節(jié)之,不必咸平、景德為準也。”使契丹,還,請知鄧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陽堰,引湍水溉公田。水來遠而少,利不及民;濱堰筑新土為防,俗謂之墩者,大小又十數,歲數壞,輒調民增筑。奸人蓄薪茭,以時其急,往往盜決堰墩,百姓苦之。絳按召信臣六門堰故跡,距城三里,壅水注鉗廬陂,溉田至三萬頃。請復修之,可罷州人歲役,以水與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
(選自《宋史·謝絳傳》,有刪節(jié))。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家,即從家中征召出來,授以官職,又如陸游“起家來牧民,竊語笑丞掾”中的“起家”
b.土,是五行之一,“土德”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會王朝命運,謂土勝者為得土德。
c.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升官職的說法還有“遷”超遷”進”等。
d.丁母憂,即遭遇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謝絳出身官宦,善寫文章。他父親不僅品行好,而且文章寫得好,他也曾因為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提拔。
b.謝絳關心時局,積極諫言。他為官任上,所到之處常能就實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將看法呈報皇上。
c.謝絳實事求是,敢于革新。他發(fā)現宮廷越來越奢侈,賞賜過度,有司無措,他主張根據現實采取正確態(tài)度。
d.謝絳興修水利,仁政惠民。任鄧州知州,他正視“遠水不解近渴”之現實,建成了六門堰,惠及廣大百姓。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比詔裁節(jié)費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書。
(2)臣以謂不若推近及遠,遞考歲用而裁節(jié)之,不必咸平、景德為準也。
參考答案。
10.(3分)c(觀察選項差異處,如針對“絳上疏”,仁宗是“嘉”還是“嘉納之”,從表意的完整性看,應該是后者,故排除a、d兩項。第二處差異在“會郭皇后廢絳”和“會郭皇后廢”,要是前者,其后動詞“陳”和“引申”的陳述對象都是郭皇后,這顯然不合乎語境(引申后事以諷)。故排除b項。通讀c項,文從字順,故選c項。)。
11.(3分)c(“遷”指官職變動。)。
12.(3分)d(“建成了六門堰”錯誤。)。
13.(10分)。
(1)近來下詔裁減節(jié)省費用,但官吏傳達文書,只是去尋找咸平、景德時期的賬簿。
(譯出大意給2分;“比”“移文”“但”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我以為不如推近及遠,逐年考察每年的費用來進行裁減,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間的數字做標準。
(譯出大意給2分;“以謂”“遞考”“為準”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謝絳,字希深,他的'祖先是陽夏人。到他的祖父謝懿文,做杭州鹽官縣令,葬在富陽,于是后裔成為富陽人。他的父親謝濤,以文學、品行著稱,從進士起家,做梓州榷鹽院判官。李順在成都造反,攻陷州縣,謝濤曾籌劃守御的計策。叛軍被平息后,他因功升觀察推官,代理華陽知縣,屢次升遷做到太子賓客。謝絳因父親的庇蔭任秘書省校書郎,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甲科,授任太常寺奉禮郎、汝陰知縣。善于議論,喜談時事,曾上疏論說四民失業(yè)的事,累計數千言。天禧中,上疏說宋朝應當以五行中的土德來統(tǒng)治天下。當時大理寺丞董行父,請求以天為統(tǒng),以金作為宋朝的品德象征。皇上下詔兩院討論,兩制院都說:“用土德,則我朝應越過唐朝繼承隋朝;用金德,則應越過五代繼承唐朝。而太祖實際上是承受后周的政權,怎么可以不遵循傳繼的順序呢?”謝絳、董行父的建議都被廢黜不采用。楊億推薦謝絳的文章,謝絳被召去接受考核,隨后升任秘閣校理、同判太常禮院。遇上母親去世離職,服喪完畢,宋仁宗即位,升他為太常博士。他根據鄭玄注的《禮經》和唐代舊例認為宣祖皇帝不是受命正式做過皇帝的祖先,不適宜與感生帝一起受祭祀,請求用真宗皇帝來配它。翰林學士承旨李維認為他的建議是錯的。不久他就被調出朝廷,降為常州通判。天圣年間,全國水災、旱災、蝗災不斷發(fā)生,黃河在滑州決口,謝絳上疏,宋仁宗贊許并采納了他的建議。這時正好郭皇后被廢,謝絳陳說《詩經·白華》,引申后的故事來諷諫,言辭非常懇切。調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兵部員外郎。上奏說:“近來用東西越來越奢侈,賞賜別人的東西超過制度,宮中需要的費用,去年共計是四十五萬緡錢。自今春到四月,則已達到二十余萬。近來下詔裁減節(jié)省費用,但官吏傳達文書,只是去尋找咸平、景德時期的賬簿。賬簿沒有保存下來,就不知怎么辦。我以為不如推近及遠,逐年考察每年的費用來進行裁減,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間的數字做標準。”出使契丹,回朝后,請求任鄧州知州。離州城一百二十里,有個美陽堰,引湍水灌溉官田。水來得遠,水量又小,百姓沾不到利;在堰邊筑新土做防堤,俗稱為墩,大小墩又有幾十個,一年壞多次,每次墩壞總要調百姓筑。奸人儲蓄筑墩用的柴草,為了制造急用柴草的時機,往往偷決河堰堤墩,百姓深受其苦。謝絳考察出歷史上召信臣所建六門堰的遺跡,在距城三里的地方,曾堵蓄河水注入鉗廬陂,灌溉糧田多達三萬頃。謝絳請求重新修復此工程,說它可以免除州內人民每年的徭役,將水給予百姓,但未修成他就去世了,年僅四十六歲。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八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仁宗嘉/納之會郭皇后廢。
絳/陳《詩白華》/引申后事以諷/辭甚切至/。
b.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仁宗嘉納之/會郭皇后廢。
絳/陳《詩白華》/引申后事以諷/辭甚切至/。
c.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仁宗嘉納之/會郭皇后廢。
/絳陳《詩白華》/引申后事以諷/辭甚切至/。
d.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仁宗嘉/納之會郭皇后/。
廢絳陳《詩白華》/引申后事以諷/辭甚切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家,即從家中征召出來,授以官職,又如陸游“起家來牧民,竊語笑丞掾”中的“起家”
b.土,是五行之一,“土德”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會王朝命運,謂土勝者為得土德。
c.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升官職的說法還有“遷”超遷”進”等。
d.丁母憂,即遭遇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謝絳出身官宦,善寫文章。他父親不僅品行好,而且文章寫得好,他也曾因為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提拔。
b.謝絳關心時局,積極諫言。他為官任上,所到之處常能就實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將看法呈報皇上。
c.謝絳實事求是,敢于革新。他發(fā)現宮廷越來越奢侈,賞賜過度,有司無措,他主張根據現實采取正確態(tài)度。
d.謝絳興修水利,仁政惠民。任鄧州知州,他正視“遠水不解近渴”之現實,建成了六門堰,惠及廣大百姓。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比詔裁節(jié)費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書。
(2)臣以謂不若推近及遠,遞考歲用而裁節(jié)之,不必咸平、景德為準也。
答案:
10.(3分)。
c(觀察選項差異處,如針對“絳上疏”,仁宗是“嘉”還是“嘉納之”,從表意的完整性看,應該是后者,故排除a、d兩項。第二處差異在“會郭皇后廢絳”和“會郭皇后廢”,要是前者,其后動詞“陳”和“引申”的陳述對象都是郭皇后,這顯然不合乎語境(引申后事以諷)。故排除b項。通讀c項,文從字順,故選c項。)。
11.(3分)。
c(“遷”指官職變動。)。
12.(3分)。
d(“建成了六門堰”錯誤。)。
13.(10分)。
(1)近來下詔裁減節(jié)省費用,但官吏傳達文書,只是去尋找咸平、景德時期的賬簿。
(譯出大意給2分;“比”“移文”“但”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我以為不如推近及遠,逐年考察每年的費用來進行裁減,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間的數字做標準。
(譯出大意給2分;“以謂”“遞考”“為準”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九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也。年十余歲,詣同縣樂隱受學。后隱為車騎將軍何苗長史,招隨卒業(yè)。值京都亂,苗、隱見害,招與隱門生史路等共殯斂隱尸,送喪還歸。道遇寇鈔,路等皆散走。賊欲斫棺取釘,招垂淚請赦。賊義之,乃釋而去。由此顯名。東詣太祖。太祖將討袁譚,而柳城烏丸欲出騎助譚。太祖遣詣柳城。到,值峭王嚴,以五千騎當遣詣譚。又遼東太守公孫康使韓忠赍單于印綬往假峭王。峭王大會群長,問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為單于;今曹公復言當更白天子,假我真單于;遼東復持印綬來。如此,誰當為正?”招答曰昔袁公制得有所拜假中間違錯天子命曹公代之言當白天子更假真單于是也遼東下郡何得擅稱拜假也忠曰:“我遼東在滄海之東,擁兵百萬,曹操獨何得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寧靜四海。汝君臣恃險遠,背違王命,欲擅拜假,方當屠戮,何敢慢易咎毀大人?”便捉忠頭頓筑,拔刀欲斬之。峭王驚怖,左右失色。招為峭王等說禍福所歸,皆下席跪伏。太祖滅譚,署招軍謀掾。文帝踐阼,出為雁門太守,寇鈔不斷。招既教民戰(zhàn)陳,又表復烏丸五百余家租調,使備鞍馬,遠遣偵候。虜每犯塞,勒兵逆擊,來輒摧破,吏民膽氣日銳。又構間離散,使虜大結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賊靜息。乃簡選有才識者,詣太學受業(yè),還相授教,數年中庠序大興。郡井水咸苦,民遠汲流水,往返七里。招鑿原開渠,注水城內,民賴其益。其治邊之稱,百姓追思之。(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祖,通稱開國皇帝,這里指曹操。其他如趙匡胤稱宋太祖,朱元璋稱明太祖。
b.印綬,舊時稱印信(以作憑證)和系印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絲帶,佩帶在身。
c.席,古人專用的坐具,不用作臥具,用草或葦子編成。古人習慣在地上鋪席,坐在席上。
d.太學,古學校名,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漢武帝時期始設太學,立五經博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牽招有情有義,打動強盜。他的老師樂隱被害,牽招和樂隱另一門生史路收殮其尸首,歸途中遇強盜搶劫,史路等逃跑,牽招含淚請求得以幸免。
b.牽招膽氣過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孫三方均想爭取峭王,牽招對比分析了只有曹公為正宗,呵斥并要殺掉公孫康派來的韓忠,在場人極為震恐。
c.牽招有勇有謀,靜息邊亂。他任雁門太守時,加強戰(zhàn)備,遠探敵情,敵人來了就被打敗;又用離間計使敵人之間大結怨仇,然后主動出擊,消滅寇賊。
d.牽招為民謀利,治邊有方。牽招挑選有才識的人,送他們到太學讀書,還親自教他們,使學校大興: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汝君臣恃險遠,背違王命,欲擅拜假,方當屠戮,何敢慢易咎毀大人?(5分)。
(2)招既教民戰(zhàn)陳,又表復烏丸五百余家租調,使備鞍馬,遠遣偵候。(5分)。
參考答案。
10、c【解析】對于本題來說,“承制”“得”“拜假”“假”的理解是關鍵。“承制”,從語法上看,應是動賓結構,上文提到袁公“受天予之命”,“承制”和“受天子之命”意思應一致(制,皇帝的命令;承制,秉承皇帝旨意)。對“拜假…“假”的理解,前文提到“袁公……假我為單于……曹公……假我真單于……遼東復持印綬來……”,三方所做的事是一樣的,都是“持印綬”封峭王為單于,由此可見,“假”“拜假”是授予、給予之義。
11、c【解析】席:供人坐臥鋪墊的用具。
12、d【解析】“還親自教他們”錯,原文“還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學讀書的人再回故里,傳授他人。
13、(1)你們君臣倚靠天險遠地,違抗王命,還想擅權封拜,正當殺戮,為什么竟敢輕慢詆毀大人?(5分,“恃”“拜假”“慢易”“咎毀”各1分,句意1分)。
(2)牽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陣,又上表請求恢復烏丸五百多家的.賦稅,并讓他們備好鞍馬,派他們去深入偵查。(5分,“戰(zhàn)陳”“表”“租調”“偵候”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牽招,字子經,是安平觀津人。十多歲時跟隨同縣的樂隱求學。后來,樂隱任車騎將軍何苗的長史,牽招跟隨他結束學業(yè)。這時京城大亂,何苗、樂隱被害,牽招和樂隱的另一門生史路一起將樂隱的尸首收殮起來,送回家里安葬。路上遇有強盜搶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強盜想砍棺拔釘,牽招含淚請求赦免。強盜認為他講義氣,就放走了他。牽招由此而知名。后來他向東逃奔曹操。曹操想征討袁譚,但是柳城烏丸想派出騎兵協(xié)助袁譚。曹操派他到了柳城。牽招到了那里,正趕上峭王嚴備待戰(zhàn),準備了五千騎兵援助袁譚。并且,遼東太守公孫康派韓忠?guī)е鴨斡诘挠【R來授以峭王。峭王召集各位酋長,他問牽招:“從前,袁公說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為單于;而今曹公又說會再次稟告天子,任我為真單于;同時,遼東太守又拿著印綬來。這樣看來,誰該是正宗呢?”牽招回答說:“從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得以有所拜封,但后來發(fā)生變故,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曹公說會稟告朝廷,再次拜您為真單于,是正宗,遼東是下屬部,怎么能擅自稱說封拜呢?”韓忠說:“我們遼東在大海東邊,擁兵百萬,曹操怎能做這樣的事呢?”牽招呵斥韓忠說:“曹公公允恭敬圣明賢哲,他擁戴天子,讓四海安寧。你們君臣倚靠天險遠地,違抗王命,還想擅權封拜,正當殺戮,為什么競敢輕慢詆毀大人?”便將韓忠頭往地上撞,拔刀要殺了他。峭王驚恐,身邊的人也都嚇得不知所措。牽招向峭王等人說以成敗之理。在場的人都離開座位,屈膝伏地聆聽。曹操消滅了袁譚,任牽招為軍謀掾。魏文帝曹丕即位,牽招出任雁門太守,此郡常有掠搶之事發(fā)生。牽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陣,又上表請求恢復烏丸五百多家的賦稅,并讓他們備好鞍馬,派他們去深入偵查。敵人每次進犯邊塞,牽招就派兵迎擊敵人來了就被打敗,官吏百姓膽氣日漸銳猛。牽招又用離間計離間敵人,使敵人之間大結怨仇。牽招出兵攻打,大敗敵人。盜賊再也沒有出沒。牽招又挑選有才識的人,送他們到太學讀書,然后叫他們再回故里,傳授他人。幾年間,學校大興。郡里井水又咸又苦,當地人到很遠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牽招在原野上開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他治理邊郡,頗得百姓感念。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
張濟,字士度,西河人也。父千秋,慕容永驍騎將軍。永滅,來奔。太祖善之,拜建節(jié)將軍,賜爵成紀侯。隨從征伐,累著功績。登國末,卒。濟涉獵書傳,清辯,美儀容。太祖愛之,引侍左右,與公孫表等俱為行人,拜散騎侍郎,襲爵。先是,姚興遣將攻洛陽,司馬德宗雍州刺史楊佺期遣使乞師于常山王遵。遵以狀聞,太祖遣濟為遵從事中郎報之。濟自襄陽還,太祖問濟江南之事,濟對曰:“司馬昌明死,子德宗代立。所部州鎮(zhèn),迭相攻擊,今雖小定,君弱臣強,全無綱紀。臣等既至襄陽,佺期問臣:‘魏初伐中山幾十萬眾?’臣答:‘三十余萬。’佺期曰:‘魏國被甲戎馬,可有幾匹?’臣答曰:‘中軍精騎十有余萬,外軍無數。’佺期曰:‘以此討羌,豈足滅也?’又曰:‘魏定中山,徙幾戶于北?’臣答曰:‘七萬余家。’佺期曰:‘治在何城?’臣答曰:‘定都平城。’佺期曰:‘有如許大眾,亦何用城焉?’又曰:‘魏帝為欲久都平城,將復遷乎?’臣答:‘非所知也。’佺期聞朝廷不都山東,貌有喜色,曰:‘晉魏通和,乃在往昔,非唯今日。羌寇狡猾,頻侵河洛,夙夜憂危。今此寡弱,倉庫空竭,與君便為一家,義所無諱。洛城救援,仰恃于魏,若獲保全,當必厚報。如其為羌所乘,寧使魏取。’臣等欲分向揚州。佺期曰:‘蠻賊互起,水行甚難。魏之軍馬,已據滑臺,于此而還,從北道東下,乃更便直。晉之法制,有異于魏。今都督襄陽,委以外事,有欲征討,輒便興發(fā),然后表聞,令朝廷知之而已。如其事勢不舉,亦不承臺命。’”太祖嘉其辭順,乃厚賞其使,許救洛陽。后遷謁者仆射,報使姚興。以累使稱旨,拜勝兵將軍。頻從車駕北伐,濟謀功居多。賞賜奴婢百口,馬牛數百,羊二十余口。天賜五年卒。子多羅襲爵,坐事除。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國被甲戎馬被:通“披”
b.治在何城治:治所。
c.夙夜憂危夙:早晨。
d.如其事勢不舉舉:發(fā)動。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祖作為帝王廟號使用,多為創(chuàng)基立業(yè)者,常見于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者。此為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廟號。
b.襲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繼承人(世子)承襲原有爵位,對于世子以外的繼承人一般要減等襲爵。具體制度因朝代而異。
c.刺史為古代官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為地方官職名稱,相當于后代的縣令。
d.車駕本指帝王所乘的車,亦用為帝王的代稱。文中即是后一種含意。《漢書·高帝紀》“車駕西都長安”中亦是如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一項是(3分)。
a.張濟出身顯貴。其父本為慕容永部下,后投奔太祖,頗受重用,被封為侯,后屢建功勛,并且蔭及張濟。
b.張濟學問淵博,儀表堂堂,深受太祖喜愛。太祖不但召他侍奉左右,而且多次委以重任,后給予獎賞。
c.張濟屢次出使,不辱使命。他曾作為常山王從事中郎出使襄陽,圓滿完成任務;后來幾次出使也合旨意。
d.張濟能言善辯,口才極佳。在作為使者回復楊佺期時,他言辭得體,對答如流,終于打動佺期,搬來救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所部州鎮(zhèn),迭相攻擊,今雖小定,君弱臣強,全無綱紀。
(2)今都督襄陽,委以外事,有欲征討,輒便興發(fā)。
參考答案。
10.(3分)d(舉:成功。)。
11.(3分)c(“相當于后代的縣令”錯誤。地位要高于縣令。)。
12.(3分)d(“搬來救兵”錯誤。文中是楊佺期(晉)一方向張濟一方(魏)求援。)。
13.(10分)(1)所管轄的州鎮(zhèn),交替著相互攻擊,如今雖然稍為安定,但君弱臣強,完全沒有綱常法紀。(譯出大意給2分;“部”“迭”“小定”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現在我鎮(zhèn)守襄陽(做襄陽都督),被委任以對外事務,如果想要有所征討,就立即可以調兵出發(fā)。(譯出大意給2分;“都督”“委”“興發(fā)”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張濟,字士度,西河人。父親張千秋,是慕容永的驍騎將軍。慕容永被消滅后,張千秋前來投奔。太祖(拓跋珪)對他很優(yōu)厚,任命他為建節(jié)將軍,賜爵成紀侯。張千秋隨從太祖征戰(zhàn),屢建功績。登國末年去世。張濟廣泛閱讀書傳,思路清晰,能言善辯,儀容美好。太祖喜愛他,召他侍奉左右,他與公孫表等人都是使者,被任命為散騎侍郎,繼承父親的爵位。先前,姚興派遣將領攻打洛陽,司馬德宗的雍州刺史楊儉期派使者向常山王拓跋遵請求援兵。常山王把這一情況上奏朝廷,太祖就派張濟作為常山王拓跋遵的從事中郎出使回復楊儉期。張濟從襄陽回到朝廷,太祖問張濟出使江南之事,張濟回答說:“司馬昌明死后,兒子司馬德宗繼位。所管轄的州鎮(zhèn),交替著相互攻擊,如今雖然捎為安定,但君弱臣強,完全沒有綱常法紀。我等到達襄陽以后,楊儉期問我:‘魏國當初征伐中山時有幾十萬軍隊?’我回答說:‘三十多萬。’楊儉期問:‘魏國披甲的.戰(zhàn)馬,可有多少匹?’臣答:‘京師軍隊精良戰(zhàn)馬有十余萬匹,地方軍隊則不計其數。’楊伶期說:‘用這樣雄厚的兵力討伐羌人,難道不足以把他們消滅?’又問:‘魏國平定中山之后,遷徙了多少戶到北邊?’臣答道:‘七萬余戶。’楊儉期說:‘定都在哪個城?’臣答:‘定都于平城。’楊儉期說:‘有這么多的民眾,這個城如何容納?’又問:‘魏帝是想長久把平城作為首都呢,還是準備再遷都呢?’我回答說:‘這事不是我所知道的。’楊儉期聽說朝廷不在崤山以東建都,面有喜色,說:‘晉魏兩國互通和好,以前就是這樣,不只是今天才這樣。羌寇狡猾,頻繁侵犯河洛地區(qū),我日夜擔擾。如今這里兵少勢弱,倉庫空虛,既然與您便是一家人,道義上應無所忌諱。洛城的救援,完全仰仗魏國,倘若獲得保全,必當予以厚報。與其被羌人所占,寧愿讓魏國獲取。’我等想要取道揚州回京。楊儉期說:‘蠻賊四起,水路行走非常困難,魏國的兵馬,已經占據滑臺,由這里回去,從北路東下,就更為方便直接。晉國的法制,與魏國有所不同。現在我鎮(zhèn)守襄陽(做襄陽都督),被委任以對外事務,如果想要有所征討,就立即可以調兵出發(fā)。若事惰不能成功,也不承受朝廷的命令。”’并同意援救洛陽。張濟后來遷任謁者仆射,授予勝兵將軍。張濟頻繁地跟從皇帝北伐,百頭,羊二十余只。天賜五年(408)去世。然后再上表奏聞,讓朝廷知道這事就行了。倘太祖贊許他言辭順理,于是重獎他這次出使,回使姚興。因為他多次出使符合朝廷旨意,被謀劃的功勞很多。被賞賜奴婢一百人,馬牛數兒子張多羅繼承爵位,后因犯罪被削去爵位。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一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也。幼孤,居喪盡禮,少敦學業(yè),多所覽究,推人愛士,州閭親附焉。三世同居,門有禮讓。于后頻值饑年,家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舊資,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釋卷。時谷糴踴貴,鄉(xiāng)人或有贍者,遺挺,辭讓而受,仍亦散之貧困,不為畜積,故鄉(xiāng)邑更欽嘆焉。舉秀才,射策高第,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后除昭武將軍、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風化大行。十九年,車駕幸兗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見,引諭優(yōu)厚。又問挺治邊之略,因及文章。高祖甚悅,謂挺曰:“別卿已來,倏焉二載。吾所綴文,已成一集,今當給卿副本,時可觀之。”又顧謂侍臣曰:“擁旄者悉皆如此,吾何憂哉。”復還州。及散騎常侍張彝兼侍中巡行風俗見挺政化之美謂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謠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挺上書,以為《周書》父子罪不相及。辭甚雅切,高祖納之。掖縣有人,年逾九十,板輿造州。自稱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島,垂六十歲。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雖德謝古人,未能以玉為寶。”遣船隨取,光潤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世宗即位,累表乞還。景明初見代,老幼泣涕追隨,縑帛贈送,挺悉不納。散騎常侍趙修得幸世宗,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北海王詳為司徒、錄尚書事,以挺為司馬,挺固辭不免。世人皆嘆其屈,而挺處之夷然。于后詳攝選,眾人競稱考第,以求遷敘,挺終獨無言。四年卒,時年五十九。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射策是中國古代起始于漢的考試方法之一。魏晉南北朝時用于孝廉﹑明經等選士科目的經術考試。
b.擁旄借指統(tǒng)率軍隊,古代武官持旄節(jié)專制一方。“旄”指古代中旗桿頭上用牦牛尾做裝飾的旗子。
c.京都又稱都、國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一般認為,西晉時因司馬師諱師,故又稱京師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號。明清多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一個皇帝所用年號最多為十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崔挺受人欽佩,振貧濟乏。他勤于學業(yè),推人愛士,鄉(xiāng)人都愿意與他親近;在不得已接受別人的饋贈后,總是分給貧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績突出。被推舉為秀才后,先后任中書博士、中書侍郎;擔任光州刺史時,威恩并舉,使州內民風大為好轉。
c.崔挺為人清廉,臨財不茍。他堅決拒絕了九旬老者親手送給他的美玉;離任時,全不接百姓獻上的綾羅綢緞之類的東西。
d.崔挺為人耿直,剛正不阿。雖與皇帝寵臣趙修同鄉(xiāng),但從未登門造訪;王詳負責考選官員,眾人自夸求升,他始終不說一字。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于后頻值饑年,家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舊資,惟守墓田而已。
(2)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
參考答案。
4.b解析:b.“散騎常侍”“兼侍中”是張彝的職位,主語為“張彝”;“受使省方”意為“受使命巡視四方”,“實愧”意為“實在對……感到慚愧”,不能分開。加上標點為:及散騎常侍張彝兼侍中巡行風俗,見挺政化之美,謂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謠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
5.d解析:d.“一個皇帝所用年號最多為十個”錯,有的皇帝也有十幾個年號。
6.c解析:c.“九旬老者親手送給他的美玉”錯,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島”。
7.(1)后來頻遭饑荒,家中才開始漸漸分出,崔挺與弟弟崔振推讓土地房屋等財產,只守著祖墳的祭田而已。(譯出大意給2分;“值”“分析”“惟”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當時因為犯罪被發(fā)配到邊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設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當勞役。(譯出大意給2分;“配邊”“重制”“逋亡”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崔挺幼時喪父,服喪期間遵守一切禮節(jié),年少勤于學業(yè),讀書廣泛,推贊別人愛惜人士,州縣鄉(xiāng)間的人都與他親近。一家之中祖孫三代同居,家中禮讓有度。后來頻遭饑荒,家中才開始漸漸分出,崔挺與弟弟崔振推讓土地房屋等財產,只守著祖墳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卻感情融洽,書本不離手。當時米谷昂貴,鄉(xiāng)里百姓有人給他送東西來,也是推辭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發(fā)給貧困人家,自己沒留下什么,于是鄉(xiāng)間里人更欽佩他的品質了。被州縣推舉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為中書博士,轉任中書侍郎。后來,又被朝廷提拔為昭武將軍、光州刺史,他到光州之后,威恩并舉,州內民風大為好轉。十九年,皇上親臨兗州,召崔挺趕赴行宮。等到見了皇帝,禮遇優(yōu)厚。皇帝又問崔挺處理邊疆事務的方略,談到文章之事。高祖很高興,對崔挺說:“自與你分別以來,轉眼過了兩年。我所寫的東西,已結成一集,今天送給你一個副本,你可以不時看看。”又對侍奉的廷臣說:“統(tǒng)領軍隊的人如果都這樣,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又還歸任光州刺史。等到散騎常侍、兼侍中張彝巡視地方風情,看見崔挺政治教化的美德,對崔挺說:“我接受使命巡視地方州縣,查看徭賦,聽取意見,考核地方官政績,(看到您的美政)實在是對我的使命感到慚愧。”當時因為犯罪被發(fā)配到邊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設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當勞役。崔挺看到這種情況,上書朝廷,認為《周書》早就規(guī)定父子之間不因誰有罪而互相牽連。諫書言辭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見。掖縣有個人,九十多歲,叫人抬著來到州里拜訪崔挺。自稱少時曾經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塊美玉,四寸見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島,至今已有將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愿意把它奉獻給他。崔挺說:“我雖然德行不如古人,但還是不能把此玉當做寶貝。”崔挺派船隨他去取,這塊寶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最終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魏世宗即位,崔挺屢屢上表請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不分老幼全都流著眼淚追隨他的車馬,紛紛獻上綾羅綢緞之類的東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散騎常侍趙修受到魏世宗的寵幸,崔挺雖然與他同鄉(xiāng),從未登門造訪。北海王元詳任司徒、錄尚書事,任崔挺為司馬,崔挺堅決推辭,但仍推脫不掉。人們都感嘆他這一點沒做好,但崔挺卻泰然處之。后來元詳主持考選官員的工作,眾人競相稱說考第之事,以求元詳提拔官職,崔挺始終不說一個字。景明四年(503)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二
原文:
袁忠徹,字靜思。從父袁珙謁燕王,王宴北平諸文武,使忠徹相之。謂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氣浮,布政使張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揮謝貴擁腫蚤肥而氣短,僉都御史景清身短聲雄,于法皆當刑死。王大喜,起兵意益決。及為帝,即召授鴻臚寺序班,賜赍甚厚。遷尚寶寺丞,已,改中書舍人,扈駕北巡。駕旋,仁宗監(jiān)國,為讒言所中,帝怒,榜午門,凡東宮所處分事,悉不行。太子憂懼成疾,帝命蹇義、金忠偕忠徹視之。還奏,東宮面色青藍,驚憂象也,收午門榜可愈。帝從之,太子疾果已。帝嘗屏左右,密問武臣朱福、朱能、張輔,文臣姚廣孝、蹇義、金忠等禍福,后皆驗。九載秩滿,復為尚寶司丞,進少卿。禮部郎周訥自福建還,言閩人祀南唐徐知諤、知誨,其神最靈。帝命往迎其像及廟祝以來,遂建靈濟宮于都城,祀之。帝每遘疾輒遣使問神廟祝詭為仙方以進藥性多熱服之輒痰壅氣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諫忠徹一日入侍,進諫曰:“此痰火虛逆之癥,實靈濟宮符藥所致。”帝怒曰:“仙藥不服,服凡藥耶?”忠徹叩首哭,內侍二人亦哭。帝益怒,命曳二內侍杖之,且曰:“忠徹哭我,我遂死耶?”忠徹惶懼,趨伏階下,良久始解。帝識忠徹于藩邸,故待之異于外臣。忠徹亦以帝遇己厚,敢進讜言,嘗諫外國取寶之非,聞之韙之。宣德初,睹帝容色曰:“七日內,宗室當有謀叛者。”漢王果反。嘗坐事下吏罰贖。正統(tǒng)中,復坐事下吏休致。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節(jié)選自《明史·袁忠徹傳》)。
譯文:
袁忠徹,字靜思。跟從父親袁珙謁見燕王,燕王宴請北平文武官員,派袁忠徹為他們看相。袁忠徹說都督宋忠臉方耳大,身材短小氣度浮躁,布政使張昺臉方而五官小,走路像蛇,都指揮謝貴身體臃腫肥胖而呼吸短促,僉都御史景清身材矮小聲音洪亮,根據相術這些人都是該被處死的人。燕王大喜,起兵造反的心意更加堅定。等到當了皇帝,便召袁忠徹授予鴻臚寺序班,賞賜非常豐厚。袁忠徹被升為尚寶寺丞,不久,改任中書舍人,隨皇帝巡視北方。皇帝回到京師,出巡期間仁宗監(jiān)督國務,仁宗被讒言所誣陷,皇帝發(fā)怒,在午門貼出告示指斥,凡太子所處理的事情,都停止施行。太子因為擔憂恐懼患病,皇帝命令蹇義、金忠偕同袁忠徹前去看視太子。回來報告說,太子臉呈青藍色,這是驚恐憂懼的樣子,將午門所貼告示收回即可治愈。皇帝聽從了他,太子的病果然好了。皇帝曾經屏退身邊侍從,私下向袁忠徹詢問武官朱福、朱能、張輔,文臣姚廣孝、蹇義、金忠等人的.禍福,后來都應驗了。九年任職期滿,再任尚寶司丞,升為少卿。禮部郎周訥從福建回到京城,說福建人祭祀南唐徐知諤、徐知誨,這些神靈最靈驗。皇帝命令前往迎接二徐神像及廟祝來京,于是在都城修建靈濟宮,奉祀二徐。皇帝每當患病,便派遣使者向神求告。廟祝假造仙方來進獻,多是熱性藥物,服后便痰涎梗塞氣息不暢,常常暴怒,以致不能出聲,內外官員都不敢規(guī)勸。一天,袁忠徹入宮奉侍,規(guī)勸道:“這種痰火虛逆的病癥,實在是靈濟宮的符藥引起的。”皇帝生氣說:“有仙藥不吃,吃凡藥嗎?”袁忠徹叩頭哭泣,皇帝身邊兩名宦官也哭泣。皇帝更加生氣,命令拖出兩名宦官用棍子打,還說:“袁忠徹哭我,我就會死嗎?”袁忠徹恐懼,趕忙上前跪在臺階下面,過了很久皇帝才消氣。皇帝早在當親王時便認識袁忠徹,所以對待他不同于其他大臣。袁忠徹也因為皇帝對待自己恩深,敢于進諫正直之言,曾經進諫到外國尋取寶物的不當,知道的人都認為他說的是對的。宣德初年,袁忠徹看到皇帝的面色后說:“七天之內,皇族中應該有謀反的人。”漢王果然造反。他曾經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審訊被罰金贖罪。正統(tǒng)年間,又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審訊被迫退休。二十多年后去世,時年八十三歲。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三
6.a(微:衰敗)。
7.b。
8(1)(他們)沒有茍且簡略的想法,他們對于索取與給予、求進與告退、離開與參與,在禮儀上一定要符合標準。
【評分建議】共4分,每個分句1分,語句通順1分。“在禮儀上一定要符合標準”也可譯為“一定要符合禮儀的標準”。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學說)所擾亂,不被對經義的解釋所蒙蔽。
【評分建議】共3分,每個分句1分,被動句式1分。
(3)那么讀書人對于求學與做人,怎么會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評分建議】共3分,每個分句1分,反問句式(語氣)1分。
9.雖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與行不一致)。
【評分建議】共3分。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四
自珠水二百里中,兩岸平闊,略無絕巘。夾岸樹榮,芳草鮮美,自非天災人禍,四時俱翠。
至于夏水襄堤,水漲船高。或久旱無雨,有時海珠石出,水位漸降,不復疾也。
秋冬之時,則回清倒影,南國多生繁榕,落英繽紛,飄落其間,清榮峻茂,良多韻味。
每至萬紫千紅,蜂鳴蝶舞,常有百鳥相啼,屬引歡愉,生機盎然,其喜洋洋者矣。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五
自珠江數百里中,兩岸連燈,略無闕處。高樓入空,仙霧如綢。自非艷日當空,萬里無云,不見其頂。
至于旦時云開,朝陽初生,水光瀲滟。或御車過江上之橋,水中夜色未褪,半明半暗,其間千百顏色,雖以水墨渲染,不以奇也。
夜分之時,則水黑如墨,湍擊夜狼,岸上燈光明滅,五色交輝,岸邊車鳴,千轉不窮。仰望天上明月入江,沒入光海,如一尾游魚,轉瞬即逝,時又復出,良多趣味。
每至陰雨晦日,江寒水肅,常有風聲嗚咽,屬引尖銳,江中浪花,拍岸有聲,樓則半入仙境,唯見點點星光。
珠江之景,四時具備,故游者傳曰:“若到廣州,必游珠江!”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六
牟子才,字薦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歲,淳化間盜起,舉家殲焉,惟一姑未笄,以甕覆之,得免。子才少從其父客陳咸,咸張樂大宴,子才閉戶讀書若不聞見者,見者咸異之。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時丁大全與宋臣表里濁亂朝政,子才累疏辭歸。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為記曰:“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力士方貴倨,豈甘以奴隸自處者。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宮廷,雖天子且不得奴隸之矣。”又寫力士脫靴之狀,為之贊而刻諸石。屬有拓本遺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訴于帝,乃與大全合謀,嗾御史交章誣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饋遺過客為入己,降兩官,猶未已。帝疑之,密以槧問安吉守吳子明,子明奏曰:“臣嘗至子才家,四壁蕭然,人咸知其清貧,陛下毋信讒言。”帝語經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吳子明乃謂無之,何也?”眾莫敢對,戴慶炣曰:“臣憶子才嘗繳子明之兄子聰。”帝曰:“然。”事遂解。蓋公論所在,雖仇讎不可廢也。未幾,大全敗,宋臣斥,誣劾子才者悉竄嶺海外,乃復子才官職,提舉玉隆萬壽宮。帝即欲召子才。會似道入相,素憚子才,僅進寶章閣待制、知溫州;又嗾御史造飛語目子才為潛黨,將中以危禍。上意不可奪,遂以禮部侍郎召,屢辭,不許。乃賜御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見帝乃供職;子才至北關,請內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見,大說,慰諭久之。時士大夫小忤權臣,輒竄流,子才請重者薄懲,輕者放還。度宗在東宮,雅敬子才,言必稱先生。即位,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力辭不拜,請去不已。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贈四官,官其后二人。
參考譯文:
牟子才,字薦叟,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來一歲時,遇上淳化年間強盜作亂,全家在此難中滅絕,僅有一個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蓋住允良,允良得以辛免。牟子才小時候跟著父親寄居在陳咸家,陳咸大奏音樂大擺宴席,牟子才閉門讀書好像沒聽到看到,見到他的人都覺得他與眾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進士。當時丁大全與董宋臣內外勾結敗壞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請求辭職還鄉(xiāng)。當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寫了一篇記說:“李白被貶斥,實在是因為高力士激怒楊貴妃,來報復李白讓他脫靴之仇。高力士當時位尊倨傲,怎么會甘心以奴仆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氣勢壓人,而是認為擔負清除奸佞的職責本該這樣,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驅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聲勢益發(fā)囂張,宦官猖獗之勢就從這里開始。之后高力士分權率領禁兵,在宮廷中廝殺,雖是天子也不能使喚指揮他了。”又描摹了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樣子,為李白寫贊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將碑文拓本給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著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訴,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謀劃,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誣陷彈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饋贈客人的`花費,降官兩級,仍不罷休。皇上懷疑這件事,暗中寫信詢問安吉太守吳子明,吳子明上奏說:“我曾經到過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們都知道他清廉貧窮,陛下不要聽信讒言。”皇帝對經筵官說:“牟子才的事情,吳子明卻說沒有,為什么?”眾人沒有敢回答的,戴慶炣說:“我記得牟子才曾經退還吳子明的哥哥吳子聰的任命。”皇帝曰:“對。”事情于是了結。有公論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論于不顧。沒多久,丁大全垮臺,董宋臣被貶斥,誣陷彈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嶺海之外,于是恢復牟子才官職,做玉隆萬壽宮的提舉。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適逢賈似道入朝為相,他向來忌憚牟子才,僅讓他升為進寶章閣待制、溫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視為吳潛的黨羽,要中傷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變,于是以禮部侍郎的職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辭,不被允許。皇帝親筆寫信說:“我想見你很久了,所以有這個任命,你千萬不要有疑慮,為了我(你就)勉為其難出來做官吧。”按照舊例,從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見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關,請宦官帶他進宮奏事,宦官從旁阻撓,皇帝特地下令召見,非常高興,安慰開導了他很久。當時士大夫稍微觸犯當權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請求重罪的輕罰,輕罪的免除處罰。度宗做太子時,一向尊重牟子才,開口閉口必稱他為先生。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學士、知制誥,牟子才極力推辭不接受任命,一再請求離去。進官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贈四級官,給他兩位后裔授官。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七
曾鞏。
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于秦火之佘,士學于百家之后。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楊雄而已。而雄之書,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時者,皆勇于自立。無茍簡之心,其取予進退去就,必度于禮義。
自此至于魏晉以來,其風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載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學者。世雖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習其說者,論道德之旨,而知應務之非近;議從政之體,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亂于百家,不蔽于傳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漢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則未必眾也。故樂易敦樸之俗微,而詭欺薄惡之習勝。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漢也。
筠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絕。當慶歷之初,詔天下立學,而筠獨不能應詔,州之士以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乃與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相州之東南,得亢爽之地,筑宮于其上。二君乃以書走京師,請記于予。
予謂二君之于政,可謂知所務矣。故為之著予之所聞者以為記,而使歸刻焉。
(選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為作者給筠州學館所寫的記。
題目: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故樂易敦樸之俗微。
微:沒有。
b.故不得不篤于所學。
篤:專注。
c.至于循習之深。
習:學習。
d.南州之士以為病。
病:弊病。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0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載之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以寤后之學者。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c.則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請記于予。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無茍簡之心,其取予進退去就,必度于禮義。(4分)。
(2)不亂于百家,.不蔽于傳疏,(3分)。
(3)則士于學行,豈有彼此之偏乎?〔3分)。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讀書人存在著怎樣的問題?請簡要概括。〔3分)。
參考答案。
6.a(微:衰敗)。
7.b。
8.(1)(他們)沒有茍且簡略的想法,他們對于索取與給予、求進與告退、離開與參與,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
【評分建議】共4分。每個分句1分,語句通順1分。“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可譯成“一定要符合禮義的標準”。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學說)所擾亂,不被對經義的解釋所蒙蔽。
【評分建議】3分。毎個分句1分,被動句式1分。
(3)那么讀書人對于求學與做人,怎么會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評分建議】3分。每個分句1分,反問句式(語氣)1分。
9.雖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與行不一致)。
【評分建議】3分。‘。
參考譯文。
周王朝日漸衰微,先王們的遺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漢代,六藝經傳從秦朝焚書的余燼中復出,讀書人于是可以跟著百家繼續(xù)學習。談道論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遠大而忘了為世所用;議論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淺近而不去學習古人。在那個時候,能夠通曉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楊雄而已。但是楊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現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他們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著力,沒有草率簡略的思想,他們對于物質上的索取與給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廢退,道義上的取舍,一定會從禮義方面來考慮。
從那時候到魏晉以來,社會風氣低劣人才匱乏已經很久了。而到了當世,才有讀書人從千年之外的典籍開始專研,闡明先王之道,來讓后學之子覺悟。世人雖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卻常常喜歡它。所以學習那些道理的人,論及道德的主旨,知道應該不在近代追求它:議論政事治事理的規(guī)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繞遠的。他們不被百家之言所擾亂,不被經傳上的解釋所蒙蔽。他們像這樣的博學,這是漢代的讀書人所不能比的。
筠州也算是個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與世隔絕。在慶歷初年,天子下詔設立學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應詔令,筠州的讀書人認為是個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報告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察看州的東南,發(fā)現一塊地勢高曠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學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開始經營,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來學習的人常有數十到數百人。兩位賢君就帶著報呈的文書去了京城,并囑咐我寫篇記。
我認為兩位賢君對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讀書人相互出入在學宮中,講述先王的遺文,以求得知識。他們中有賢德的人能夠超然自信而獨立于世,那些中等資質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這個學宮的興造,不獨使來學習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實的言詞,來求取祿位罷了。所以替他們寫上我的見聞而成了這篇記,等他們回來之后刻石記錄這件盛事吧。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八
原文:
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于秦火之馀,士學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遠而遺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非師古。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揚雄而已。而雄之書,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時者,皆勇于自立,無茍簡之心,其取與、進退、去就,必度于禮義。
自此至于魏、晉以來,其風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載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學者。世雖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習其說者,論道德之旨,而知應務之非近;議政理之體,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亂于百家,不蔽于傳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漢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則未必眾也故樂易惇樸之俗微而詭欺薄惡之習勝其于貧富貴賤之地則養(yǎng)廉遠恥之意少而偷合茍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漢也。夫所聞或淺,而其義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漢之士,察舉于鄉(xiāng)間,故不得不篤于自修;今之士選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篤于所學。至于循習之深,則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觀之,則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豈非信歟!令漢與今有教化開導之方,有庠序養(yǎng)成之法,則士于學行,豈有彼此之偏,先后之過乎?夫《大學》之道,將欲誠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國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則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難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難至者既幾矣,則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時,顧所以導之如何爾。
筠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絕。當慶歷之初,詔天下立學,而獨筠不能應詔,州之士以為病。至治平三年,蓋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乃與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相州之東南,得亢爽之地,筑宮于其上。經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來學者常數十百人。二君乃以書走京師,請記于予。
予謂二君之于政,可謂知所務矣。使筠之士,相與升降乎其中,講先王之遺文,以致其知。其賢者超然自信而獨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則是宮之作,非獨使夫來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祿而已。故為之著予之所聞者以為記,而使歸刻焉。
(有刪改)。
譯文:
周王朝日漸衰微,先王們的遺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漢代,六藝經傳從秦朝焚書的余燼中復出,讀書人于是可以跟著百家繼續(xù)學習。談道論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遠大而忘了為世所用;議論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淺近而不去學習古人。在那個時候,能夠通曉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楊雄而已。但是楊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現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他們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著力,沒有草率簡略的思想,他們對于物質上的索取與給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廢退,道義上的取舍,一定會從禮義方面來考慮。
從那時候到魏晉以來,社會風氣低劣人才匱乏已經很久了。而到了當世,才有讀書人從千年之外的典籍開始專研,闡明先王之道,來讓后學之子覺悟。世人雖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卻常常喜歡它。所以學習那些道理的人,論及道德的主旨,知道應該不在近代追求它:議論政事治事理的規(guī)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繞遠的。他們不被百家之言所擾亂,不被經傳上的解釋所蒙蔽。他們像這樣的博學,這是漢代的'讀書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樂》、《易》那樣淳厚的風氣已經衰微了,那種詭異欺騙淺薄丑陋的風習占了優(yōu)勢。他們不論處在貧富、貴賤的地位,培養(yǎng)廉潔、遠離恥辱的心意就少,而茍且相合求得的行為就多。這習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趕不上漢代。(漢代的讀書人)見聞有時很淺薄,但是他們的道義很高;見聞很淵博,但是他們的操守卻不夠,這是什么緣故呢?緣于漢代的讀書人是從鄉(xiāng)里被推舉的,所以不能不專注于自我修養(yǎng)。現今是用文章來選用的,所以不能不專注于學習。至于那些學習深入的,理解到了內心深處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種境界。從這個現象看,那么朝廷喜歡的東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厲害啊。難道不是真的嗎?如果使?jié)h代和今天都有教化開導的方法,都有學校培養(yǎng)成才的方法,那么讀書人在學問品行方面,難道有彼此之間的偏差,先后的過失嗎?《大學》中的道理,將想用誠意、正心、修身,來達到治理國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識,那么有知識的人,本來就是為善的開端,而一般人們所難于達到的。今天的讀書人,對于一般人所難于達到的知識境界,已經相差不遠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沒有比這時更容易的,看你所用來引導的辦法怎樣了。
筠州也算是個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與世隔絕。在慶歷初年,天子下詔設立學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應詔令,筠州的讀書人認為是個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報告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察看州的東南,發(fā)現一塊地勢高曠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學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開始經營,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來學習的人常有數十到數百人。兩位賢君就帶著報呈的文書去了京城,并囑咐我寫篇記。
我認為兩位賢君對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讀書人相互出入在學宮中,講述先王的遺文,以求得知識。他們中有賢德的人能夠超然自信而獨立于世,那些中等資質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這個學宮的興造,不獨使來學習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實的言詞,來求取祿位罷了。所以替他們寫上我的見聞而成了這篇記,等他們回來之后刻石記錄這件盛事吧。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十九
6.a(微:衰敗)。
7.b。
8.
(1)(他們)沒有茍且簡略的想法,他們對于索取與給予、求進與告退、離開與參與,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
【評分建議】共4分。每個分句1分,語句通順1分。“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可譯成“一定要符合禮義的標準”。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學說)所擾亂,不被對經義的解釋所蒙蔽。
【評分建議】3分。毎個分句1分,被動句式1分。
(3)那么讀書人對于求學與做人,怎么會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評分建議】3分。每個分句1分,反問句式(語氣)1分。
9.雖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與行不一致)。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二十
1.天山腳下的向日葵,并沒有隨著夕陽西下而向西旋轉,沒有刻意去迎接陽光的親吻。作家張抗抗謳歌了它特立獨行,不媚俗,不盲從,敢于堅持自己的生活模式,勇于堅持自己的信仰,與自己的追求不離不棄的優(yōu)秀品質。
2.既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又是文中的過渡句,啟示下文故事情節(jié)即將轉換,以引出天山腳下與眾不同的向日葵。
3.“小黃旗”是喻指向日葵的花瓣。“升騰”一詞屬于動詞。它用在這里,使向日葵海洋這幅畫面產生了動感,具有一種動態(tài)之美。
4.張抗抗是一個善于觀察大自然,喜歡探究大自然現象,并能巧妙地將自然現象同生活哲理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5.通過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高度贊揚了天山腳下的向日葵的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是循著向日葵的生命進程這個順序來漸次展開的。
三峽原文閱讀的主題解析(通用21篇)篇二十一
周王朝日漸衰微,先王們的遺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漢代,六藝經傳從秦朝焚書的余燼中復出,讀書人于是可以跟著百家繼續(xù)學習。談道論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遠大而忘了為世所用;議論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淺近而不去學習古人。在那個時候,能夠通曉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楊雄而已。但是楊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現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他們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著力,沒有草率簡略的思想,他們對于物質上的索取與給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廢退,道義上的取舍,一定會從禮義方面來考慮。
從那時候到魏晉以來,社會風氣低劣人才匱乏已經很久了。而到了當世,才有讀書人從千年之外的典籍開始專研,闡明先王之道,來讓后學之子覺悟。世人雖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卻常常喜歡它。所以學習那些道理的人,論及道德的主旨,知道應該不在近代追求它:議論政事治事理的規(guī)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繞遠的。他們不被百家之言所擾亂,不被經傳上的解釋所蒙蔽。他們像這樣的博學,這是漢代的讀書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樂》、《易》那樣淳厚的風氣已經衰微了,那種詭異欺騙淺薄丑陋的風習占了優(yōu)勢。他們不論處在貧富、貴賤的地位,培養(yǎng)廉潔、遠離恥辱的心意就少,而茍且相合求得的行為就多。這習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趕不上漢代。(漢代的讀書人)見聞有時很淺薄,但是他們的道義很高;見聞很淵博,但是他們的操守卻不夠,這是什么緣故呢?緣于漢代的讀書人是從鄉(xiāng)里被推舉的,所以不能不專注于自我修養(yǎng)。現今是用文章來選用的,所以不能不專注于學習。至于那些學習深入的,理解到了內心深處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種境界。從這個現象看,那么朝廷喜歡的東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厲害啊。難道不是真的嗎?如果使?jié)h代和今天都有教化開導的方法,都有學校培養(yǎng)成才的方法,那么讀書人在學問品行方面,難道有彼此之間的偏差,先后的過失嗎?《大學》中的道理,將想用誠意、正心、修身,來達到治理國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識,那么有知識的人,本來就是為善的開端,而一般人們所難于達到的。今天的讀書人,對于一般人所難于達到的知識境界,已經相差不遠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沒有比這時更容易的',看你所用來引導的辦法怎樣了。
筠州也算是個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與世隔絕。在慶歷初年,天子下詔設立學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應詔令,筠州的讀書人認為是個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報告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察看州的東南,發(fā)現一塊地勢高曠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學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開始經營,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來學習的人常有數十到數百人。兩位賢君就帶著報呈的文書去了京城,并囑咐我寫篇記。
我認為兩位賢君對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讀書人相互出入在學宮中,講述先王的遺文,以求得知識。他們中有賢德的人能夠超然自信而獨立于世,那些中等資質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這個學宮的興造,不獨使來學習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實的言詞,來求取祿位罷了。所以替他們寫上我的見聞而成了這篇記,等他們回來之后刻石記錄這件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