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李蘭娟抗疫事跡50字篇一
自2日凌晨率醫療隊抵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開啟固定作息模式:赴東院與其他醫院會診、回駐點撰寫文字材料及遠程指導實驗室工作。
2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癥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治療情況。圖為李蘭娟院士走進更衣室前。
“紅區”,抗疫醫院中重癥隔離病房的別稱。20日,73歲的李院士要進入“紅區”重癥監護室(icu),探視8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病情。
工作人員按鈴打開更衣室大門后,李蘭娟第一個走了進去,待記者再次見到她已是緩沖區內。
她全身被白色防護服裹嚴,僅露出護目鏡下的雙眼。助手在其防護服前胸和后背用馬克筆寫上姓名幫助辨認。為鼓舞同事士氣,她建議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嘆號。這天正巧是其團隊成員張園園生日。李蘭娟拿過筆來,特意在她衣服上寫下“祝園園生日快樂”。
戴上兩層手套扎緊袖口、撕開防護衣胸前封條粘緊縫隙、蓋上防護面罩……10多道措施檢查完畢,李蘭娟的防護達到“紅區”查房標準。
隔著“紅區”玻璃窗及監視器,記者看見李蘭娟走進第一間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勢溝通、給予鼓勵安慰,與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療及病人情況,并觀察治療設備顯示儀。
大約十分鐘后,李蘭娟出來再沿走廊一間間進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來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謝。
武大人民醫院東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為重癥及危重癥病患。據院長肖紅軍介紹,目前對這些病例治療趨勢整體向好。院士團隊用人工肝等技術進行積極治療,有8例病人已從危重癥向重癥轉移。李蘭娟團隊將應對其他疫情總結的“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案應用于武漢。
“有幾位病人經人工肝的治療已明顯好轉,其中一位估計明天就能轉出icu。”李蘭娟結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轉出icu;病區內還有4至5位病況均出現好轉、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脫離危險期、炎癥明顯。“當前最重要是爭取時間。”
脫掉防護裝備,李蘭娟面部的壓痕清晰可見。她說,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嚴重的病人,進入“紅區”查房、面對面交流是增加他們信心的一種方式。“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們的情況,更好地與同事們討論、制定治療方案。”
據其團隊成員、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湯靈玲介紹,院士每天行程滿檔,“早上8點就開始工作,最近已連續幾天凌晨2點睡覺了”。
據通報,武漢市19日新增確診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經核減確診病例新增349例,兩項數字相較近期出現較大下降。李蘭娟對此指出,當前各級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趨勢下去,不用太長時間,武漢的疫情是能夠控制下來的。
肖紅軍表示,從東院近期治療情況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趨勢。該院發熱門診人數日趨減少,19日僅17例;病患向重癥、危重癥發展趨勢得到控制;輕癥患者核酸檢測轉陰數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轉陰及出院。
李院士還稱,出院人數逐漸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結果,我們的診療效果正開始顯現。
不過,當前疫情形勢依舊嚴峻。接受中新社記者數次專訪,李蘭娟均提及“傳染源發現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漢應繼續保持社區排查力度,控制人傳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證“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則(疫情)還會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來了,那才是‘拐點’到了。”在李蘭娟看來,不能僅從確診、疑似病例等數據下降來判斷疫情。不把傳染源徹底、仔細找出,“誰都難說‘拐點’”。
回到指揮中心已過中午12時,換回棉襖的李蘭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將雙手清洗、消毒。查房完畢,她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李蘭娟抗疫事跡50字篇二
眼下,武漢的醫院里,危重癥患者比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療。
1986年,李蘭娟開始帶領團隊進行人工肝研究。歷經10余年的辛勤鉆研,李蘭娟及其團隊終于創建了一套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開辟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并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工肝系統是一臺體外儀器。借助這臺儀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來,在體外進行血漿置換、血漿吸附、血液濾過等步驟,清除血液中的黃疸毒素等有害物質,補充蛋白質和凝血因子,通過暫時替代肝臟的解毒、蛋白質合成和部分代謝功能,使肝細胞得到再生的機會,肝功能得以恢復。
樹蘭醫療集團品宣部總監鄒蕓介紹,由李蘭娟院士帶領的浙江緊急醫療隊經過前期的方案討論和制訂,目前人工肝治療和調節腸道微生態治療已在進行中,人工肝團隊已經進入重癥監護室開展工作;同時采用“抗病毒+腸道微生態調節”的方案治療病人,減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態制劑主要是給重癥病人和危重癥病人服用,用以調節腸道微生態。
“希望把危重癥病人救回來,讓危重癥病人的病死率下降,這也是我這次申請去的重要原因。”李蘭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朱夢飛是樹蘭(杭州)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據他從武漢傳回的消息,李蘭娟院士每天都與緊急醫療隊的隊員們一起討論病情,指導工作,調整治療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蘭娟院士倡導的救治策略。這個從h7n9禽流感治療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又被應用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所謂“四抗”,第一個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療;第二是進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療;第三是抗低氧血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繼發感染。“二平衡”中第一個平衡是水電解質酸堿的平衡,第二個就是微生態平衡。
來自朱夢飛的消息是,2月4日,李蘭娟院士帶領的救護團隊開始進駐醫院icu,應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內的方案進行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在李蘭娟院士的指導下,危重癥病人經李氏人工肝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
一個好消息傳來,李蘭娟團隊這次帶去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希望人工肝這一套技術能在搶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癥明顯增加、有細胞因子風暴的危重癥病人中得到應用。同時用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患者腸道的細菌,讓腸道的細菌保持平衡,抗繼發感染。
李蘭娟抗疫事跡50字篇三
李蘭娟被刷屏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位73歲的女院士毫不猶豫地奔向戰“疫”第一線,率先提出武漢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團隊在疫情一線不停奔波。這也是她2003年與非典、2013年與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紹興籍著名傳染病學專家。
日前,記者采訪了李蘭娟的一些同事和鄉人,還原她在這些天里馬不停蹄地逆行武漢,大無畏戰“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橋區夏履鎮夏履橋村,夏履東江猶如一條玉帶穿村而過,江水清澈輕緩,錯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構成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
晚上6點,一輛浙a牌照的汽車駛入夏履橋村。車上下來的正是李蘭娟院士和她的愛人鄭樹森院士、兒子鄭杰。
每年春節,她一定會抽空回家鄉和親屬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但今年這頓團圓飯,才吃了1個小時,全家人就匆匆趕回杭州。
夏履橋村黨總支書記邱建忠聞訊前去看望李蘭娟院士。干練的短發,親切的笑容,還是熟悉的那個李蘭娟,不過,她的面容里卻透露著一絲疲憊。
這些天,在戰“疫”打響后,李蘭娟一直奔波于前線: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她與鐘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達武漢,聽取了武漢方面的情況匯報,并查看現場。在武漢,李蘭娟作為國家級專家,提出了對疫情的判斷,尤其是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冠狀病毒感染要作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等重要建議。
1月2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李蘭娟和鐘南山參加了會議。會上,李蘭娟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等提出具體建議。
1月22日,她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點,武漢市就實施了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點,她連夜從北京趕回杭州。早上8點,她準時出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房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趕赴北京,參加科技部召開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的會議。當晚也就是除夕夜9點多,她從北京返杭,年夜飯是在機場吃的一份水餃。
夏履鎮黨委書記、鎮長趁著李蘭娟回鄉的機會,前去拜訪這位夏履鄉賢,一番寒暄,交談了半個小時,李蘭娟院士三句話不離疫情。
“從李院士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抗擊疫情刻不容緩。她與病毒在賽跑。”邱建忠說,往年春節,李蘭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幾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團圓飯后,就又去為疫情奔波了。“她還再三叮囑我們,叫家鄉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蘭娟曾說,她是夏履的兒女,她的根在這里。
夏履鎮黨委宣傳委員張成炳告訴記者,每年母親節,李蘭娟院士都會帶著一幫鄉賢名醫聚集在夏履鎮衛生院,為父老鄉親開展義診。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四五年。在李蘭娟院士的關心和支持下,夏履鎮衛生院與浙大一院也在開展業務往來。
柯橋傳媒集團記者葉紅曾經通過電話采訪過李蘭娟。“李院士很忙,通過相關部門幫忙聯系后,她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第一句話是:‘你好,我是李蘭娟。’一口紹興味的普通話,讓人感到非常親切。李蘭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橋’。”葉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