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般若智慧觀照自心而獲得解脫自在的菩薩,修行極深的般若智慧時,觀察洞見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等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系。他的本質是空,而非實體的存在。 菩薩因徹見這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體以及一切的物質現象,不是真實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緣相互依存的生滅關系,所以物質和空并無差別;而空和 物質二者在本質上也沒有不同,因此空不異於物質。 有人認為空是沒有,物質是有,而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徹見到物質就是空,空就是物質,猶如水和水波的關系,二者既是各別的,也是一體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識,同樣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這五種集聚的要素,從它緣起性空的本質來說,它既沒有生起或滅失,也沒有所謂污垢或清凈,更不會增多或減少。所以,在緣起性空的本質上,物質,感受,思想,意志,心識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 人對外界的認識,需透過眼,耳,鼻,舌,身體,意識六種感官與物質,聲音,香臭,味覺,觸覺,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種外境,分別相對應而認知一切,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認識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體,心識,物質,聲音,香臭,味覺,觸覺,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體,心識的識別作用共十八種,它們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
不經由佛教導而獨自開悟的緣覺圣者,因觀照十二因緣而了悟,但菩薩以般若智慧照見十二因緣是緣起性空的,所以不論是導致生死輪回的主因無明;或是滅盡無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滅盡無明而脫離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實體的存在。 親自聽聞佛說法而證悟得聲聞圣者,因觀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薩以般若智慧見苦,苦的原因,滅苦而解脫,滅苦的方法這四諦是緣起性空的,不是實體的存在。
菩薩所證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證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證得的境界,因為菩薩徹見一切是緣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執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獲得開悟的菩薩,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達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沒有一絲牽掛及煩惱障礙;因而不恐懼生死,遠離一切錯誤,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終於達到寂滅無為的最高境界。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議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癡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達成涅磐妙果無與倫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災厄,是真實不變的真議真議。因此,宣說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與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證正覺,獲得大成就!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運用智慧觀察),照見五蘊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低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白話) 中元居士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于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由于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癡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中元居士講解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并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波羅密
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饑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凈,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
多
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后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復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
心
這里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臺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來說,也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無在無不在,心為萬靈機,用到那兒,那兒就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那個,那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內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靈之窗」。人變老,心不變老。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見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說「人老心不老」。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用心來聽,不是用耳來聽,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體器官之一。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動心,心永遠在聽,從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聽,所以一叫就會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維的功能,記憶的功能,錄音錄像的功能,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系,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系,有電,設備就能運轉,沒有電,設備就只是擺設,毫無用處。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都是怕后人誤入歧途,哪一部經書有叫后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頂禮膜拜?更沒有說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剛經」中,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后人千萬不要那樣做:「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
知心者為自知之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離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沒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須用念去降伏?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個「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后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后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圖,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
經
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圣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圣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三
《千字文》根據史書記載,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后,但其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一些古人曾試圖加以修改,如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韻,朗朗上口,其用韻數字是7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律呂調陽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復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杜稿鐘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
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禪主云亭
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曠遠綿邈巖岫杳冥
治本于農務資稼穡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庶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鑒貌辨色
貽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幸即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閑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戚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游鹍獨運凌摩絳霄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屬耳垣墻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紈扇圓絜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嫡后嗣續祭祀烝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執熱愿涼驢騾犢特駭躍超驤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釋紛利俗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矩步引領俯仰廊廟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四
8、簡述《茶經》的篇名和關于茶功效的論述,概述茶的藥用實踐。
1、《茶經》概述
2、《茶經》的影響
1)推動茶葉的生產,飲茶之風漸盛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_陸羽》記載: 陸羽《茶經》問世后,不僅茶業大興,而且飲茶也廣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為“比屋之飲”。許多茶商根據各自對陸羽的揣度,繪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內,祀為“茶神”,尊為“茶圣”。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2)標志茶文化的成熟與獨立。
《茶經》探討了飲茶藝術。在《茶經—四之器》中,陸羽首創“二十八器”專門用于飲茶,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興盛,形成了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標志著茶文化的成熟與獨立。正如古人寫詩所云:“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茶經·一之源》賞讀
本篇為《茶經》的首篇,概述了茶的起源、茶樹的形狀、茶的名稱、茶樹的種植、茶的功用等多方面基本知識。
1茶的起源巴山、峽川。2茶樹的形狀
樹:瓜蘆,葉:梔子,花:白薔薇,實:栟櫚之實,莖:丁香,根:胡桃。茶的功效
味寒。清涼、明目、輕身、醒腦。
四、《茶經· 七之事》:茶的藥用功效
五、《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旦丘子、黃山君服之。”
《新修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
《新修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茶,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云:“誰謂茶苦”(61),又云:“堇茶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木茶。”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干草湯洗,以敷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茶、蔥須煮服之。” 《茶經》中茶的藥用功效
減少睡眠、清熱解毒、去脂減重、清涼醒腦。
中醫對茶作為藥物從“四氣”、“五味”、“毒性”“歸經”、“升降沉浮”等方面作了分析。從四氣分析: 茶微寒,偏平涼,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消暑之功效。從五味看,茶以苦味為主,兼有回甘,甘補苦瀉,因此茶有消食去膩、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壽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無毒,且無副作用。就升降沉浮看: 茶的祛風解表、清頭目功效屬于升浮,而下氣、利水、通便功效屬于沉降。從歸經方面,茶多能兼備,對人體所有臟腑經絡均有效,應歸五經。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茶有“味苦、甘、微寒、無毒”的評價。”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記載:“茶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與之印證。就茶一味而歸經遍及五臟”可見茶的治療范圍十分廣泛,安全無毒。
現代醫學視野下的茶的成分與功效
新鮮茶葉含有400多種化合物,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主要有: 茶多酚、蛋白質、生物堿、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
1、茶多酚:抗氧化、抗癌變、抗菌抗毒、防蛀牙和牙周炎、抑制動脈硬化、降糖降壓、抗輻射、對重金屬解毒。
2、生物堿:神經興奮、利尿強心、減脂促消化。
蔥豉茶方
主治:傷寒頭痛壯熱 茶葉、荊芥、薄荷、山梔、豆豉
藥茶2
薄荷茶方
主治:傷寒頭痛鼻塞頭痛煩躁 茶葉、生姜、石膏、麻黃、薄荷等。
藥茶3
硫磺茶方
主治:宿滯冷乏及瀉痢 茶葉、硫磺、訶子皮。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五
心經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夠消弭生活煩惱的大神咒,是能夠破除人間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夠帶來光明前景的無上咒,是無可替代的無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實靈驗,絕不虛無。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六
【原文】
1.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4. 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5.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7.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
1.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
2. 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3.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4. 所以,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并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斗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
5. 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6.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泄于人也。
7. 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廟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作戰第二
【原文】
1.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2.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3.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4.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5.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6.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1. 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并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那么前后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后,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2.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于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3.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里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于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于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4. 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鐘,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
5. 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于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
6. 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謀攻第三
【原文】
1.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3.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4.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5.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6.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譯文】
1. 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2. 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墻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于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3.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于敵,就實施圍殲,五倍于敵就實施進攻,兩倍于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于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4.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5.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于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6. 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斗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軍形第四
【原文】
1.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2.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3.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4.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5.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6.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
1. 孫子說:以前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2. 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于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于進攻的部隊就象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3.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后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贊,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于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于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于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
4. 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后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能主宰勝敗。
5.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
6. 獲勝的軍隊對于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勝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沖決而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七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弟子規全文,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后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等部分來加以演述。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1、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圣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7、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8、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解釋】公物雖小,也不要私自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會讓父母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
13、諫不入 悅復諫號泣隨 撻無怨
14、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15、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16、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釋】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悌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18、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解釋】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解釋】飲食用餐,就坐行走;長者優先,幼者在后;
20、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前去轉告;
21、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解釋】稱呼尊者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長面前,謙虛有禮,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23、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解釋】騎馬或乘車,遇見長輩,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24、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解釋】長輩站立時,晚輩不可先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解釋】在尊長面前說話,要低聲細氣;聲音太低而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26、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27、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釋】對待別人的父輩,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別人的兄長,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謹
28、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解釋】早上要比長輩起的早,晚上要比長輩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時光;
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解釋】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馬上洗手;
30、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解釋】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
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解釋】放置衣服時,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亂放,避免造成臟亂;
32、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
【解釋】服裝貴在整潔,不在華麗;穿著上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與家庭的情況相稱;
33、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解釋】對待飲食,不要挑食偏食;飲食適量,不要過少過量;
34、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解釋】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為丑陋;
35、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解釋】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
36、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解釋】進門時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抖動;
37、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38、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39、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解釋】做事不要慌慌張張,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解釋】打斗、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惡的事情,不要好奇過問;
41、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42、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43、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44、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解釋】借人物品,及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信
45、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解釋】開口說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46、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釋】話多不如話少;說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48、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49、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解釋】對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釋】說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說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解釋】不要當面說別人的長處,背后說別人的長短;不關自己的是非,不要無事生非;
52、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53、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解釋】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54、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解釋】唯有品德才學可以與人相比,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修養德才;
55、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釋】若是穿著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氣;
56、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57、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58、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解釋】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59、過能改 歸于無 倘揜飾 增一辜
【解釋】 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泛愛眾
60、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解釋】 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釋】德行高尚者,名聲自然崇高;人們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釋】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們佩服他,并非他會說大話;
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64、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解釋】不要獻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不要喜新厭舊;
65、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解釋】別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擾;別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閑言閑語去打擾;
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解釋】別人的短處,切記不要去揭短;別人自私自利,切記不要去評說;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釋】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別人聽到你的稱贊,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68、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解釋】贊揚他人的惡行,就是在做惡事;對別人過分指責批評,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69、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解釋】互相勸善,德才共修;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虧欠。
70、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解釋】取得或給予財物,貴在分明,該取則取,該予則予;給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72、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欲報答別人的恩情,就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應該短期抱怨、長期報恩;
73、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74、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釋】仗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
而親仁
75、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解釋】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諱,不會查色獻媚;
77、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78、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解釋】不肯親近仁義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奸邪小人就會趁虛而入,影響我們,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79、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80、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解釋】只是身體力行,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也會看不到真理;
81、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釋】讀書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解釋】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
83、寬為限 緊用功 功夫到 滯塞通
84、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解釋】不懂的問題,記下筆記,就向良師益友請教,求的正確答案;
85、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解釋】房間整潔,墻壁干凈,書桌清潔,筆墨整齊;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釋】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寫字就不工整,心緒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解釋】書架取書,讀完之后,放歸原處;
88、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解釋】雖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有缺損就要修補;
89、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解釋】不良書刊,摒棄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壞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解釋】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棄,通過身體力行圣賢的訓誡,就可以達到圣賢的境界。
心經全文及譯文解釋篇八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彼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放,無意插柳柳成蔭;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流水綠卜怯幸猓自瞥鯁侗疚扌模?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識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
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癡人;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攆舊人;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先到為君,后到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道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
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再三須重事,第一莫欺心;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無錢莫入眾,遭難莫尋親;
平生莫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士乃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若要斷酒德,醒眼看醉人;
求人需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滴如甘雨,醉后添杯不如無;
久往令人賤,頻來親亦疏;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人不通今古,牛馬如襟裙;
茫茫四海人無數,那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城門失火,殃及池漁;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壞之有余;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善化不足,惡化有余;
水太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是非終有日,不聽自然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房總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會說說都市,不會說說屋里;
學淺自知能事少,禮疏常覺慢人多;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求財恨不多,財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正常正,終身不恥 ;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若登高必自卑,苦行遠必自邇 ;
三思可行,再思可矣 ;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
賭財莫賭食,怨生莫怨死 ;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 ;
多少小年亡,不到白頭死 ;
墻有縫,壁有耳,好事不出門,丑事傳千里 ;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頭 ;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白發不隨人老去,看來又是白頭翁 ;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難回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千愁;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一家養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 ;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大抵選他肌骨好,不傅紅粉也風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相尋死路。
生不認魂,死不認尸。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假若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川被犬欺。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養兒代老,積谷防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官清司吏瘦,神靈廟祝肥。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饒人算之本,輸人算之機。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路逢險處須當避,不是才人莫獻詩。
三人同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莫吃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見客莫向前,做客莫向后。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后。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兒孫個個賢。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里好撐船。富人思來年,貧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饑,夜夜防盜。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強中自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你急他未急,人閑心不閑。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既墜釜甑,反顧無益;已覆之水,收之實難。
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閑且自閑。
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通長安。
見者易,學者難。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信了肚,賣了無。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鐘粟,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富。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河狹水急,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欺老莫欺少,欺人心不明。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一人有慶,兆民感賴。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未窮。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乍富不知新受用,驟貧難改舊家風。
座中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屋漏更遭連陰雨,行船又遇頂頭風。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禮義生于富足,盜賊出于貧窮。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與笙簧。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善必壽考,惡必早亡。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過恐生殃。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龍歸晚洞云猶濕,麝過春山草亦香。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人貧志短,馬瘦毛長。自家心里急,他人未知忙。
貧無義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
觸來莫與競,事過心頭涼。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
醉后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萬事省先定,浮生空自忙。
千里送毫毛,寄物不可失。一人傳虛,百人傳實。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身都是命安排。急行慢行,前程只有許多路。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虧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圣賢言語,神欽鬼伏。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公道世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為官須作相,及第早爭先。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私約。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深耕足養家。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不愁月影斜。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