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毛澤東實踐論讀書報告篇一
《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極其樸素的哲學著作,沒有晦澀的詞匯,沒有炫技的表達。但它們卻是極其深刻的哲學著作,是中國革命史的哲學升華。“兩論”的思想價值和歷史貢獻毋庸多言,我自己也從小學開始通過思想政治課學習“兩論”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但這次重讀“兩論”,讀出了兩點新體會,即《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指導我們開新局、謀變局的重要哲學著作。
《實踐論》不僅告訴我們要用既有理論改造世界,更告訴我們要發現新情況、提出新任務、創造新理論、開創新局面
《實踐論》闡釋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地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認識運動的規律和真理發展的規律。此前每次讀到文中引用的斯大林“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這句話時,仿佛就已經把《實踐論》內涵都吃透了。但事實上,毛澤東接下來用一個設問句,引出了《實踐論》最后一部分重要內容,但也是常常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內容。“說到這里,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嗎?我們的答復是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原來,“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并“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認識運動。“真正的革命的指導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務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適合于新的情況的變化。”
運用既有理論改造世界,遠遠不夠。這飛速變化的世界,推動我們不斷改造理論、創新理論,不斷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開創新的局面。
“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真理的道路。”可見,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未要求人們不管何時都要原封不動地將他們的理論作為實踐準繩。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時代不斷給我們拋出新課題、提出新訴求。若我們僵化固守既成理論,無視新情況新問題,那我們便只能成為“只知跟在車子后面怨恨車子走得太快了”的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的生命延續,是被中國新時代發展實踐驗證的真理。結合最近兩年多的工作,我深刻體悟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程,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超運用實踐論的哲學原理方法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鮮活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再布局?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都是新征程中擺在共產黨人面前新的重大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答案可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開發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嚴峻局面,黨中央高瞻遠矚、指揮若定,及時果斷調整治港治澳方略,以治本之策維護香港長治久安。同時,依托大灣區建設這個大平臺,不斷推出經濟、社會、民生領域的政策利好,全力支持港澳在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系列剛柔并濟、標本兼治的組合拳,揭示了“一國兩制”實踐規律,在實踐中極大豐富完善了“一國兩制”理論,充分體現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辯證唯物主義知行統一觀,譜寫了新時代的“實踐論”。
《矛盾論》不僅告訴我們要重視矛盾,更告訴我們要重視研究矛盾的變化,從而謀變局、求勝利
關于“變”這個問題,《實踐論》已經通過論述“知”與“行”的關系明確指出,變化是第一位的,因而“行”也就是實踐是第一位的。《矛盾論》則進一步從認識方法、實踐方法的維度揭示了為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石,從黑格爾、馬克思到毛澤東,都將矛盾學說作為自身哲學建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細細讀來,毛澤東提及的矛盾和西方哲學史中所指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毛澤東提及的矛盾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現實情況,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創造性發展。只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打破傳統辯證法對我們頭腦認知的桎梏,才能真正領悟《矛盾論》的偉大。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性——毛澤東矛盾學說的基本概念大家耳熟能詳。因此,不少人便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掌握了矛盾學說的精髓,反而忽視了《矛盾論》深藏的動人之處。如果說這次重讀《實踐論》,我讀出了“新”,那重讀《矛盾論》,我讀出的就是“變”,而推動“變”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論》中,矛盾是不平衡、不對等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同時矛盾又是發展變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因此,通常我們得出的結論便是要重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當我們站在“變”的角度看問題,其實居于變化主動地位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換句話說,就矛盾性質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進一步講,如果我們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質,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變動,將這種變動程度始終掌握在可控范圍內,不至于沖擊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們希望改變某一事物的性質,那便要積極推動、促進矛盾次要方面的發展變化,用我們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使得事物的性質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改變。大是小變來的,強是弱變來的。小可博大、弱可勝強,無論是中國革命戰爭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相反,如果眼光只盯著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視或者無視變動中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會變衰、強會走弱。
空談矛盾其實毫無意義,僅僅知曉概念和大道理也毫無意義。實踐面對的是“前所未料的情況”,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變化、探求變局之源。只有重視變局、正視變化,真理才不會淪為教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寬闊、越走越通達。
寫到這里,馬上跳入我腦海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曾以“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戲”形象地描述了澳門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中的作用。為了解決澳門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橫琴島為載體率先在改革開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橫琴島小小106平方公里,探索的是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大文章,探索的是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高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正印證了《矛盾論》中闡釋的“以小見大、小突破帶動大變局”的樸素道理。
毛澤東實踐論讀書報告篇二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總感覺名人著作晦澀難懂,讀不下去。這次老師要求讀《實踐論》,開始心里確實有些小抵觸,但作業終究要完成,還是耐著性子從網上下載下了這篇文章,讀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復印店將本文打印出來,才終于讀完。
在我讀完《實踐論》后,發現相對于其他論文的語言,本文的語言還是比較直白、生動的,當然準確度也是有的。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簡潔,直白的語言把所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是其高明之處了。
在我們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的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我們來說,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現在我們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還能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應當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只有實際生活于問題的環境中,才能真正解決掉這個問題,現在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只有在我們生病時,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問題。當然,對于生活在“上層”的人們來說,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層”的人們是無法了解我們這些“中下層”人們的痛苦的,即使現在出臺了各種政策,但在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舊存在,并沒有真正解決。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我們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么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的差而不說,總把話放在心里念,那么我們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時候,通常我們都不愿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條件下去進行某種實踐。在本文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于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經驗,選擇我們才能抓住機會,實現價值,創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