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傾訴字篇一
雨,淅瀝地下,拍打著窗沿,發出“啪啪”的響聲。屋檐下,我們在嘁嘁喳喳的傾訴下雨的煩惱。
近幾日來,下雨太愁。一提下雨的煩惱,大家迫不及待要傾訴煩惱。肖雯君第一個站起來,愁眉苦臉地說道:“下雨地面很濕,又會弄臟衣服。”是啊,上午她就弄濕了衣服,一身水漬,現在還耿耿于懷。
隨后,男生也絕地反擊。書呆子陳瑞云眉頭擰成一個“川”字,傾訴道:“本來,我雙休日要去書店看書,可老天不作美,下起了雨,就去不成了。”這陳瑞云是名副其實的“書蟲”,關在書里的人,一下雨,便沒有方向,迷路了。
“女生只有肖雯君一個發言,加油哦!”老師為女生鼓勁。
太可惡了,這群昔日的鐵姐,一到關鍵時候掉鏈子,慫勇我傾訴,嘴里還念叨著“邱昕,邱昕。”這些話激起我狂飛的思緒。
同時,“精明主男”張文蔚高舉手臂,一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慨。老師圓了他的夢,叫他回答。他憤概道:“雨季來了,原來二十幾元的水鞋,現在賣四十多元。”真是個典型的“精明主男”,物價上漲也能讓他寢食難安,。
我勢必要平反,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下雨,天氣隨之寒冷,我們很容易感冒,還有出行不太方便。”坐下來,我發現耳邊有個沙啞且附有磁性的聲音在亂喊。回頭一看,張文蔚當起了現場解說員,用他沙啞附有磁性的聲音解說道,一會兒“女生反擊,男生注意防守”,一會兒“男生攻擊,女生沒有防守”,不過他那種嗓音,解說員,八輩子也輪不上他。
雨,依舊淅瀝地下,“啪啪”的聲音不絕于耳。屋檐下,我們仍在傾訴下雨的煩惱。
傾訴字篇二
21世紀的今天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文字定格于電子熒屏,故事流傳于轉發與評論間……但,是否少了什么——文化情感。
當《朗讀者》搬上熒屏,當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的朗讀者用朗誦詮釋出他們心中那份淳樸的文字、那份擱置的情愫時,當觀眾為他們的文字動容時,卻引起社會的一片嘩然、虛驚不已……有人認為《朗讀者》有利于讓現代人們重拾文字淳樸之美,有人認為《朗讀者》不過用一些人的真實故事進行作秀,借此以聲名大振。
傳統文化日漸地被遺忘,塵世間的細微而具體未嘗不是生活。人們用朗讀傳遞著生活的一種細微,人們用朗讀弘揚著一種將要被人們遺忘的傳統,這何嘗不是一種推廣?《朗讀者》不僅給觀眾帶來優美的詞句,不僅讓觀眾體會故事的百態,無形中它用朗讀傳遞這一種將要被遺忘的傳統。
細細品味每一期的《朗讀者》,不難發現:每段文字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傳統。《朗讀者》總能在這樣一種漸入佳境的視聽盛宴中推廣傳統文化。
在傳統閱讀被電子閱讀取締,傳統文化日趨被遺忘的今天。《朗讀者》總是用不同的主題向這個社會傳遞著什么,青春、善良、寬愛……作為一種電視綜藝節目類型,它傳遞著或許是其他傳媒不一定能傳遞的。
傾訴字篇三
忽然想起,外婆曾說,雨水下落的聲音是它們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于是我走出家門,步入那個濕潤的世界,去聆聽它們的訴說。
雨滴們在我的傘上,歡快地跳起了踢踏舞,雖然舞步很是柔弱,但它們跳的步步堅定有力。有些更調皮的雨點還跳到我的鞋子上,在我的腳邊開出一朵朵精致的小水花,我伸出手去觸碰,它們便又在我的指尖旋轉起華爾茲了。一滴滴雨點是一個個活躍的生命,它們跳躍的舞步將整個世界都變得靈動起來。
雨滴們落在不同的地方,就唱出不同的歌謠,最最動聽的.,還是在樹葉上的歌。它們歡唱著滴落在原本布滿塵埃的葉片上,一邊唱一邊打落了原先的塵埃。一曲終了的時,葉片又變回了透明的新綠,每一片葉中都仿佛積蓄了很多的滋養,心滿意足地微笑搖擺,像是為雨點的下一曲的新歌打拍子。于是雨點們就更起勁的唱起下一首歌,音律高高低低,節奏時慢時快,歌聲中蕩漾著因奉獻而得到的滿足。
雨水一遍遍沖刷著整個世界,我忽然聽明白了雨,是天空的眼淚。天空無私地將雨滴傾獻給大地,雖然不舍,但它仍執著的微笑著灑下淚水。清澈的淚將骯臟的一切沖刷洗滌,把世界沖刷的晶瑩剔透;溫暖的淚將干枯的一切滋潤輕撫,使它們重新獲得生的力量。淚水肆意的流,是為了之后能暢快的笑。當雨滴們都各自完成任務的時候,天空就會微笑,笑得湛藍,笑的萬里陽光。
雨的訴說,在夜中默默,又有多少心弦跟著你的節奏,顫動......
---題記
看夜雨,感受雨夜,便知曉雨那無私奉獻,夏天白天的灼傷在一夜間被撫平,感受雨的氣息,聆聽雨的聲音,如此靜靜。
終于,雨停了,世界只留下一片清新......
傾訴字篇四
;在熱鬧擁擠的集市,遇見一大群又脆又有彈性,拌好各種香料的面包蟲、蟬蟲、蟋蟀和螞蚱,運氣好還能碰到清蒸出來有湯水的蜂巢幼蟲,看起來如同一場沒有貴重物品的展銷會,可實際上這是泰國最有名的小吃——大蟲子,大蟲,蟲子!
這些蟲子不就是小時候我們撅著屁股滿樹林撲捉的玩伴們,每到夏蟬出現的季節最樂此不疲的爬上樹捉幾只叫得沒完沒了的蟬,用拇指和食指稍稍用力擠弄夏蟬的殼就會響起一波疊過一浪的“吱了”聲。兒時時光從容地一去不返,偶見吉普賽式賣貨人的挑擔頭掛著一堆草編小籠,花幾毛錢買幾只蟬就驚喜的想起童年的鎏金般的歲月。
有一年在云南最接近金三角的地區旅行時,好客的當地朋友邀約共進晚餐,當我在餐桌旁坐定等待美食出現,一盤盤油炸或爆炒的蟲子就像變戲法似的擺上桌,我瞬間被驚愕得魂飛魄散。擅長勸解的朋友從文化到科學營養解釋了傣族自古就有“吃蟬遺風,守燈待蟬”風俗。如鬼使神差,去了翅與足的蟬,用溫暖的西紅柿燒煨,入口的感覺美味極了,舌頭在驚慌的瞬間得到安慰,西紅柿的酸甜加上肉質的鮮嫩頓時忘記食材出處,只待咽下時才猛然想起吃的是蟲子……吃蟬經歷序寫了后來去東南亞吃盡各種蟲類的奇妙經歷,曾勾起濃濃懷舊感的大蟲們,成為毫不遜色任何一道大菜的美食。
我們和食物的關系源自和食物的距離,想想那些和我們親密無間的玩伴,在生活中逐漸消失或被遺忘,只有將記憶拉得久遠些,在父輩的小吃記憶中,一盤螞蚱加些鹽和八角就能炒出香飄十里的油煎螞蚱,那個缺糧少食的年代,這也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肉食。當食材選擇更多靠近豬牛雞時,蟲子在我們這一代的記憶中消失,卻在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地區綿延。在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常能見到各種類型的蟲類小吃,但只有泰國將蟲子做得異常美味,甚至還有幾個著名的食品加工廠專門生活各類昆蟲罐頭,軟炸蝗蟲、油燜蟋蟀、五香龍虱、酥脆蠶蛹、螞蟻卵等……僅此而已還不能完全體現泰國美食的強大力量,泰國農業研究中心的幾位食品學家還在研究哪些蟲子有什么營養,是否可吃,怎么吃法,適合哪些人吃。
我們對大蟲的感情似乎更復雜些,或是兒時玩伴,或是電視機播放廣告來福靈通通殺死害蟲的恐怖記憶;時代變了,蓄備已久才呈上餐桌的蠶蛹、煎蟬和蛆蟲充滿喜悅的等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客鑒賞,缺了這幾道菜就配不成泰國漂亮的美食系統。
都說大廚隱于市,這話在清邁一點也沒錯。清邁有名的集市也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廚師,阿皮諾辭去在意大利的主廚職位,甘愿在清邁開個路邊食鋪,呆得久了會比當地人更像當地人,他的意大利面和招牌披薩總離不開冬陰菇的影子,神秘的頭牌菜則要像觀天測日般憑心情由他發揮,但總算從來不令人失望。
去阿皮諾的餐廳源自于想以同為異鄉人的身份看待大蟲,像我一樣純粹的肉食主義者,來自食物的心理平衡更勝過食物本身所擁有的平衡,那些來自餐桌上美好光輝正浮現腦海,即使饑餓如絲也值得等待。阿皮諾嘴里哼著小調,手邊夾著香煙,看看點菜單上寫的幾道菜,自然猜到我的心思,在不遠的廚臺對我揚手示意。
意大利面有很多種做法,但無論哪種做法都不適合泰國龍辣椒,從葡萄牙傳來的這種小而尖的紅色辣椒有無與倫比的辣,由舌頭傳入腦門再嗆上來,瞬間就像失去意識般躁動。阿皮諾把泰國龍辣椒弄成醬汁,用醬汁隔水蒸已腌制好的龍虱,蒸熟后的龍虱混合了辣與咸。為了讓龍虱與意大利面的味道即不互相排斥,又各自擁有入口后的酥脆和彈性,龍虱還要再加上綠辣椒和淺紅辣椒爆炒,口味更重點還要加些羅勒葉,就會洋溢出沁人的薄荷味道。
阿皮諾系著掛滿油水和臟漬的圍裙,端著餐盤走向我,這一刻他把意大利廚師應有的風范與品格都做到極致,恭敬的站在一旁。如同肅殺前的寧靜,我們正襟危坐又抵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期待已久的食物就在眼前。
這道看似不倫不類的意大利面,有了不同層次的辣氣,把平衡的哲理融入其間,即使吃不出有酸和苦,也知道它們必定悄悄存在于食材中。混合有香料的龍虱,入口有種溫和的酥辣,辣味又漸漸從舌頭里慢慢浮散出來;意大利面里有了羅勒葉的香氣,吃起來松軟有張力,再淋上泰國特有的冬蔭菇醬汁,很適合重口味的人。相信除了阿皮諾,再無人敢嘗試如此混搭風格的烹飪手法,我也極盡詞匯贊揚了他的創意,直到幾年后他離開清邁仍念念不忘我曾是他忠誠的吃貨粉絲。
靜初,本名賀澤勁,旅行作家,游歷世界各地,倡導心靈旅行,致力儉游天下,出版有《儉游天下》系列、《回家,達倉郎木》、《絲路遺韻大夢敦煌》等數十本作品。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