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客家糍粑篇一
說起揭陽的民風(fēng)民俗,令我最難忘,最喜歡的便是:在冬至那一天,吃糍粑。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投奔了吳國,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楚國被破后,伍子胥自知自己結(jié)怨甚多,難以容身。怕自己死后,國家有難,百姓受饑,便在相門城墻下藏了熟糯米。伍子胥去世不久,國家和百姓遭到危難。人們想起他的囑咐,暗中拆城挖墻,發(fā)現(xiàn)了許多糯米。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破,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來,經(jīng)過發(fā)展,便有了如今的糍粑。
糍粑的種類可以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糍粑,(用糯米粉加水,不斷的和,再蒸熟后鍋煎,用糖,花生,芝麻作料拌著吃)。一為粳做的尖米糍粑,(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
而糍粑的傳統(tǒng)制作過程也是相當(dāng)復(fù)雜:先要將上好的糯米洗凈;用凈水浸泡二十四小時;然后濾干上籠屜大火蒸;后放入木桶內(nèi),用木棍反復(fù)杵打、攪拌成泥狀。糍粑一團一團的,身子雪白雪白的,就似嬰兒胖乎乎的臉蛋;最后下鍋煎。糍粑煎好以后,就是黏糊糊的,看起來色澤相亮,肥潤香糯,白得像雪;聞起來一陣陣濃香,就連空氣味道都不一樣。再蘸上花生、芝麻、白糖等配料,便更有一股糯米香;吃起來香甜可口,柔軟細膩,味道清幽淡雅,別具一番風(fēng)味!真算得上是齒頰留香!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在每年春節(jié)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制成圓形,大小不一,各形各色,各種各樣,色味齊全。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這么一句俗語:“食過冬節(jié),就長一歲。”也有的地方稱之為年糕,這一名稱也寓意著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糍粑在民間十分受人們喜愛。
這便是揭陽的糍粑。在冬至?xí)r吃糍粑的習(xí)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糍粑更是令人久吃不厭。這正是揭陽民俗的重要體現(xiàn)!
客家糍粑篇二
快到大年三十了,外公外婆得為過年做準(zhǔn)備。吃糍粑是必要的。可吃它可沒有現(xiàn)成的,必須自己動手。
外公把蒸好的糯米放進粑窩里,在用一個跟錘子很像的工具往下打,外公打累了,換爸爸打,爸爸打累了又換舅舅打,一直這樣重復(fù),知道打成型為止。
最后一道手法,把糍粑捏成一小塊一小塊餅狀的模樣。我也加入了其中。
我先把手洗干凈,待干后。我用手去抓了一團糍粑,那糍粑立刻粘在我的手上,我急的手忙腳亂。外婆在一旁哈哈大笑,說:“你要先把手上裹著面粉,糍粑才不會粘在你手上,你先去把手洗干凈吧!”等第二次洗完,糍粑已所剩不多了,我把手伸進面粉里,再趕緊去抓一團糍粑過來。我用捏橡皮泥的方式,捏那個糍粑。我先做了兩只長長的耳朵,在做一只嬌小的身子,然后做一個圓圓的尾巴,最后做一個傻傻的頭,再加上那對大門牙。大功告成,一只小兔子完成了!
晚上,我們?nèi)胰顺灾馄爬拥聂亵危錁啡谌凇?/p>
客家糍粑篇三
老家過冬至,有吃糍粑的習(xí)俗。
碰到祭祖或重大節(jié)日,有時候是紅白喜事,家里都要做糍粑。
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冬至的一大早,主婦便把糯米淘洗干凈,放進木桶中浸泡。下午二三點,米浸透了,就把浸透的糯米放入飯甑中蒸熟。
臨近傍晚,糯米蒸熟了,杵糍粑的人也該回來了。
侯在旁邊的主婦早就備好了一盆清水,放在臼邊的凳子上。一杵下去,提起,將沾滿冷水的雙手在杵頭上抹一下(這樣每一杵都會清清爽爽,不至太黏)。
杵棍是木頭做的,有三尺來長,碗口那么粗。杵柄有五六尺長,卯在杵棍上。
杵糍粑的人隨著杵棍的上下,頻頻踮動,像極了樸拙的民間舞蹈。隨著杵棍提起、落下,再提起、再落下,臼中的糯米便不斷發(fā)出“叭叭”的響聲,糯米的黏度讓響聲聽起來有些依依惜別的味道。
一時間,屋子里溢滿了糯米的醇香和田間稻禾的清香。
杵糍是件考驗臂力的活,一般都要中場換人,難得有人可以一臼杵到底。
糯米杵成泥后,糍就算做成了。
這時,便有人用蘸了冷水的手從石臼里扯出杵好的糍粑,放在灑好“糍粉”的案板上抹打光溜,然后雙手輪作,扯成均勻的小團,置于“糍沙”中團團一滾,一個糍粑就做好了。
糍粉一般用碎花生、芝麻、紅糖、紅豆沙等和成,花生仁不能太碎。
糍粑馬上就能吃了。溫乎乎,香噴噴,甜津津,嚼勁十足。節(jié)味兒也立即隨著咀嚼聲音彌漫起來。
今天又是冬至,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吃到家鄉(xiāng)的大糍了……
客家糍粑篇四
度過了三百六十五個晝夜,地球轉(zhuǎn)了三百六十五圈,我們企盼了三百六十五個日月,終于迎來了這歡慶的日子——春節(jié)。
每到這時候,我的家鄉(xiāng)都會有打糍粑的習(xí)俗,今年也不例外,因為糍粑象征著豐收、團圓和吉祥。
別看糍粑小小的一個,做出來可不容易。首先,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個晚上,接著把米放進木桶中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米飯拿一個“t”型的大木錘反復(fù)在石槽里敲打成飯泥,再拿一個木板,在木板上灑下面粉,把打好的飯泥放在木板上揉搓,分成一個個平均大小的米團,再用另外一個木板放在這上邊壓一壓,不一會兒,一個一個又扁又嫩的糍粑做好了,賣相極佳,讓人看得垂涎欲滴,眼珠子都快望出來了。這時你要是站在這希望兒,肯定也很想吃呢,這可不行,這樣的糍粑還要放置陰涼處風(fēng)干,風(fēng)班干后放在水中泡起來,再保存?zhèn)€兩三天,就可以拿出來細細品嘗啦。
做糍粑也是聚會的大好時機,大人們不停地忙碌,小孩子們也不閑著,忙來忙去地幫大人們搬東西,這個場面右真是熱鬧,地?zé)o法形容,不過,這才是家人過年其樂融融的樣子嘛!
糍粑好,糍粑妙,過年忙,糍粑香!怎么樣?呼了我的敘述,想吃糍粑嗎?
客家糍粑篇五
“家鄉(xiāng)的.民風(fēng)民俗”,當(dāng)我耳朵邊響起這個熟悉的詞語后,我就情不自禁想起那讓我口水直流的家鄉(xiāng)美食——“糯米糍粑”。
許多地方都有做糯米糍粑的習(xí)俗,可是像我們家這樣做的卻很少。當(dāng)大年初一早晨放鞭炮時,爺爺就在老家的大蒸籠里開始煮糯米糍粑。到了下午,我們就用祖?zhèn)鞯氖蕘眙┡疵祝阎蠛玫呐疵追旁谑蕛?nèi)。每每這時,我都會十分興奮,因為這個過程十分有趣,大家分工合作,男人們用祖?zhèn)鞯哪景魜眙┡疵祝藗儎t負責(zé)搓糯米,孩子們還可以在旁邊一邊觀看,一邊偷吃。舂糯米時兩人一起合作,不過,在舂糯米之前要攪糯米飯,這樣才能讓糍粑均勻、嫩滑。前面還不是最好玩的,做這個不僅要靠力量,還要靠合作,在舂米的過程中,一人摁住,一人往下舂,不斷循環(huán)——如果兩人在同一時間舂下去,就沒辦法完成這一道工序了。看著大家越來越吃力,氣喘吁吁的樣子,可好玩了!
做好的糍粑是粘稠的,要把它搓平,搓圓。一口咬下去會散發(fā)出獨特的香噴噴的糯米味兒,但事實上做好的糍粑里除了花生油是沒有任何佐料的。糍粑的樣子呈扁圓形,像八月十五的月亮那樣,讓人看著口水直流。
除了可口的味道,這小小的糍粑還有很多寓意:在紅火紛飛之時煮糯米,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在大年初一時大家分工合作做一件事,寓意來年家人和和睦睦;粘稠的糍粑寓意著家人的感情難舍難分,其圓形則寓意著家人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家的糯米糍粑,象征著團圓的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