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塔爾寺字篇一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__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__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F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游塔爾寺字篇二
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游塔爾寺字篇三
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據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墻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筑,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于一體的宏偉建筑群。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游人如潮 。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碑書漢藏兩種文字,并存于寺內。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國家多次撥款修繕,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的塔爾寺已成蜚聲國內外的藏傳佛教圣地和旅游的名勝古剎。
如來八塔
塔爾寺廣場內矗立有整齊美觀成一線的八座如來寶塔,以贊頌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建于1776年(清乾隆41年)。這八個塔從東到西是: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開一朵蓮花);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正覺);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____);神變塔(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跡);降凡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諸比丘的爭端);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勝一切魔鬼);涅磐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磐,不生不滅)。如來八塔每個塔底周長九點四米,底座面積五點七平方米。
大經堂
大經堂(顯宗經院)藏語俗稱“從靈多活”,位于大金瓦殿正前方,是本寺僧侶禮佛,頌經的集合場所。始建于1612年(明萬歷四十二年)。原為三十根柱子的小經堂,后改建為八十根柱子的中型經堂,最后在1776年擴建成一百六十八根柱子(其中六十根在四壁墻內)的兩層平頂藏式建筑。1912年(民國元年)突然失火焚毀,在塞多·次稱嘉措活佛的資助下,用兩年半時間,依原樣重建。建筑面積為2750平方米,周長為210米。經堂內矗立的108根柱子上部雕有優美圖案,柱上圍裹蟠龍圖案的彩色毛毯。地設長條禪座,上鋪五彩條毯,供喇嘛集體頌經時用。彩繪棟梁,斗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畫,懸掛著帷幔,經布,幢,幡,傘蓋,刺繡和堆繡等。堂內四壁神龕中供有宗喀巴的千尊銅制鎦金佛像,兩側經架上存放有樹以百計的經卷。正面設有____,班禪和法臺的弘法寶座。屋頂安放各式各樣高大的鎦金銅經幢,剎式寶瓶,道鐘,寶塔,____,金鹿等,把大經堂裝潢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與大金瓦殿交相輝映。大經堂也是本寺的顯宗經院,藏語稱“參尼札倉”,是研究顯宗教義的學經部門。主要修習五明義理,分析,辯論法相的論點。設有多仁巴(顯教博士)學位,授予修習教義有深厚造詣的僧人。
大拉讓宮(吉祥宮)
大拉讓(又稱扎西康沙),建于1650年(清順治七年)。是一座四柱三進院落藏式建筑的府邸,為____、班禪以及歷任法臺安歇的寢宮,漢語稱“吉祥宮”。1777年(清乾隆42年),乾隆皇帝派人為此宮修建了宮墻,華門,牌坊等,并賜名“永慧宮”。吉祥宮位于西山半腰高處,在宮前遠眺,塔爾寺全景盡收眼底。
游塔爾寺字篇四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距省會西寧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圣地—塔爾寺!
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在這雪域佛國的圣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出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園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于1560年在旁邊修筑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于世!
塔爾寺因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于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并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與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游走于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
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艷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墻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墻上,打上底色繪制圖案,最后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像這位游客問的這種畫在布畫上的稱之為布面畫。因為在畫的四周定一個木框,所以又稱間堂壁畫。在被干燥拋光后的板上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上圖案的叫木板壁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艷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余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讓我們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塔爾寺的顯宗學院—大經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塔爾寺又一絕堆繡。堆繡分為兩種: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平面堆繡:是繪畫與刺繡的.巧妙結合。它既有繪畫的色彩之鮮艷,又有刺繡的細膩之精巧,可以說將兩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融合為了一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寶。立體堆繡是浮雕與刺繡的完美結合,既有浮雕的立體質感又有刺繡的細膩之巧,可謂粗狂中顯細膩,平凡中見絕妙的藝術奇葩!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酥油花館。將雕塑藝術推向極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絕”之首的寶座。關于酥油花的起源有個動聽的傳說。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大昭寺發祈愿法會的一天夜里做了個怪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夢醒后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卉樹木,還有珍寶連同酥油燈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從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復攪拌后才能提煉出一斤黃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細膩、可塑性極強,經過僧人靈巧之手虔誠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這些極為簡單的工具的靈巧之手卻給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將雙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誠之心更賜予了酥油花之靈魂!
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佛國藝術的精華!蓓蕾初綻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們仿佛可以聞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竊竊私語,從他們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雄偉壯麗、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我們仿佛與佛國凈土只有舉步之遙,酥油花的絕妙讓所有語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資格,這就是佛國的藝術、藝術的佛國!
如果靈巧的雙手、虔誠的心讓佛國藝術絕于色、絕于巧、絕于真的話!那么樂觀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會讓您的人生絕于善、絕于美、絕于愛!
各位朋友:佛說:“五百年的善緣,方修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您與我如同緣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暫的相聚后,您將會揚起您遠行的風帆,去那屬于您遠方孕育您光輝的未來。看!燦爛的夕陽已經染紅了天邊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務也能染紅您滿意的笑臉。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務沒能貼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寶貴的意見或建議當做辭別的禮物賜送于我。
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謝謝!
游塔爾寺字篇五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由會員“”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 篇1:塔爾寺簡介
- 篇2:塔爾寺簡介
- 篇3:塔爾寺簡介
- 篇4:塔爾寺簡介
- 篇5: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2018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塔爾寺旅游人數到達25820人次。
后面還有多篇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立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青海塔爾寺視為了紀念宗喀巴而建的,宗喀巴是黃教的創始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從而為他修建了這寺院,這座文物古跡有著很高的鑒賞價值和歷史意義。
青海塔爾寺的建成也是歷史上的輝煌,在青海省來說也是十分有名和首屈一指的,寺院內的文化體系十分完善,有著足夠大的區域面積供游客娛樂欣賞,規模十分宏大。
青海塔爾寺內高低錯落、形狀各異的大金瓦殿布局嚴謹,風格獨特,讓我們為之贊嘆,堪稱藝術上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堆繡等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
青海塔爾寺每年都會定期舉行佛事活動,熱鬧非凡著實讓人欣羨,這壯觀的景象早已遠近聞名,塔爾寺的寺廟文化源遠流長,氣候夏季的時候也是十分的涼爽,是您休閑避暑的好地方。
漢譯十萬金身慈氏洲。簡稱塔爾寺,亦作塔兒寺。在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出生地今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青海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明萬歷六年(1578),由*三世興建,后又經多次擴建。占地六百余畝。建筑融會漢藏兩種藝術風格,氣勢雄偉。共有四扎倉:顯宗、密宗、醫學、時輪。另有印經院一所。僧人最盛時有五千余人。寺內保存有很多珍貴文物及其他工藝品。寺僧用酥油塑造的人物、花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每年正月十五,寺內舉行燈節晚會,展出各種酥油花塑,觀眾可達萬人。
觀點明確,非常好。
游塔爾寺字篇六
就到了,到了塔爾寺后白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當地信徒為了紀念這匹有靈性的白馬,就將它制成標本保留了下來。
小金瓦寺內的壁畫具有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性,不僅色澤艷麗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些壁畫很大一部分描繪了藏傳佛教在形成過程中佛教大師,如蓮花生,降服惡魔的故事。壁畫中的動作常被寺廟僧人在宗教節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猙獰的面目形象則用對犯規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壓力,因為塔爾寺中處罰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這個院落。出門之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像筒一樣的器具。這叫嘛呢經筒,在藏傳佛教寺廟里是最常見的,筒用木頭或金屬做成,中間是空的,里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發間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觀世音菩薩的6字真言。對這六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從字面上來講并沒有什么太深的含義。但藏傳佛教徒普遍認為常念這六個字,平時則可以消災免禍,死后就可以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獄。信徒和僧從用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口中默念著6字真言,這樣既念了經書,佛祖又會保佑自己。藏族地區的牧民信徒很多從小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很難誦讀經文,但為了表示對佛的虔誠誦經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們采用了這種一舉兩得的辦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試著轉一轉經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請注意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千萬不要轉錯了方向。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小巧幽靜的院落,它叫祈壽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進門之前我們先看一看前山墻上的兩幅磚雕,左手的這一幅叫“鹿鶴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義,塔爾寺的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細膩而聞名,這兩幅即是明證。
進門我們看到的這塊半人高的石頭,非常珍貴,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前背水途中??恐菹ⅰ,F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石頭上面貼著的錢幣是怎么回來呢?原來是信徒對佛虔誠的1種表示,實際上是對寺廟的布施。都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據說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夠將布施貼在石頭上,否則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試一下自己的誠意,我可以告訴大家這里面有個小小的竅門,以后再告訴你們,好嗎?大家可以試試。
各位請集中一下,讓我們來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當中這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和我們漢地佛教寺廟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遠。稍前左右兩位是佛祖的兩位大弟子迦葉和阿雅。佛祖的脅侍菩薩照例是習慣上的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騎青獅者為文殊,騎白象者為普賢。你們大概還要問最前面的這3尊小佛像是誰?它們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左右兩廂各具形態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稱“十六羅漢”。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F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2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看藏式建筑的1個特別的地方:即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墻大面積采取“蜈蚣墻”、藏窗、鞭麻層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見的1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來呈白色,現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層是將鞭麻草曬干,切碎,上色之后,運用在建筑物中。鞭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筑時就地取材的1個典型。
這個殿叫做金剛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圍住的部分是藏傳佛教中形態各異的護法金剛,正中的塑像是鍍金的,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志。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紅色,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歷史記載宗喀巴在創立黃教之前曾師從紅教,他悟性極高,以不滿于當時各教派的腐化頹敗,經過多年鉆研,終于創立了1個教律嚴格又為大眾所接受的新派別,傳說紅教徒習慣戴黃色里子、紅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將帽子翻了過來,但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數都無效,得重頭再來。
信徒們為什么要選擇這里來向佛參拜呢?因為這里是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據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羅桑智華,生于1357年。宗喀巴藏語意思是湟水邊人,因共生于湟水之濱,故名。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下他,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后來就從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宗喀巴后來進藏學習藏傳佛教,并成為一代宗師之后派他對弟子回鄉省親。媽媽見到兒子的書信之后發現原來的那棵樹長得更加茂盛了,樹上綴葉十萬且每片葉子上均有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媽媽感到很奇怪,便寫信把此事告訴兒子,并表達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師回信安慰媽媽,并讓她繞樹修一座塔,聲稱“見塔如晤兒面”。于是便有了塔爾寺最早的建筑物,以后逐年又修建了廟宇殿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塔爾寺,顧名思義,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進塔里的樹,慢慢又從根部衍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幾棵。
請大家先從側面看一下這座大銀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裝飾加工而來,現高11米,外部鍍銀并鑲滿了珠寶,已經不是早期的古樸模樣了。大銀塔內部藏有旃檀樹和宗喀巴的自畫像,所以信徒才對它虔誠有加。正面的這幅匾額上書“梵教法幢”4個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欽賜,這柱子旁邊的兩根象牙是日本國的佛僧所贈。大金瓦殿內還藏有塔爾寺歷代傳下的寶物如唐卡、經書、珍寶等等。每年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日時,僧人們要在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盞燈,誦經祈禱,濃厚的宗教氣氛達到了頂點。
中國傳統建筑中將四根柱子之間的范圍稱為1個開間。九間殿從橫的方向算共為9個開間,故稱九間殿,室內實際上又隔成了3個大間。我們先看這一間,中間的佛像大家已經相當熟悉,它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但在這里稱為獅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媽媽在旃檀樹葉上看到的形象?!蔼{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眾生猛醒。兩廂列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騾子天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