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讀后感是自己對于所讀書籍的感想和認識的記錄,也是讀書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是為了娛樂消遣,有人是為了學習知識,還有人是為了提升自我素養。無論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寫讀后感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加深學習收獲。
第二段:靜心思考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時,沒必要立刻開始寫讀后感,而應該先靜心思考,回想自己讀到了哪些內容,哪些部分印象最深刻,自己對于這些內容是什么想法和觀點,有哪些疑問和不解。要用心思考,挖掘更多的信息,這樣才能更好地記憶和理解讀到的內容。
第三段:提綱奏效
在內心靜心思考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借助提綱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有條不紊地整理出來。提綱可以分為三個板塊: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自我感悟。感性認識主要是個人在閱讀中通過情感相連接體會到的一些印象,理性認識則陳述閱讀中的思考結果,而自我感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總結,形成自己獨有的得失。
第四段:言之有物
讀后感重在表達,如果沒有清晰明了的表達,再好的思路也可能被認為混亂和不清晰。在表達時,應注意語言的簡練、明了和具有可讀性。切忌濫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避免使用難以理解的詞匯和句子。同時也要盡量避免抄襲,否則即使思路較好也可能由于嚴重抄襲而視為無用。
第五段:總結反思
寫完讀后感,要對自己的文字進行自我檢查,查漏補缺。如果有不妥之處,應及時更改,以避免由于拖延而遺忘。完成后,應該好好反思:讀完這本書或文章,我有什么收獲,我在閱讀和寫作中獲得了哪些體驗?有什么問題和疑問,需要接下來更深入地研究學習?這些都可以為接下來的閱讀和寫作提供更好的幫助。
結語
作為一名讀書愛好者,向讀后感和書評靠攏,要通過不斷筆耕不輟地總結、反思和改進,提升自己的書寫和文章質量。只有把讀書和寫作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讓閱讀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沉思錄》是一本啟迪智慧、發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得以純潔而高尚的哲學自省書,是古羅馬皇帝先哲馬可.奧勒留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它使人建立樸實的信仰和高貴的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莊嚴不屈的精神魅力。溫總理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并把它作為床頭必讀書籍。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于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說。“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凈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么,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說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么,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著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并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 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于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后,勞動又是為了什么。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悅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茍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著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欲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于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著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于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于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里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閑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欲、端正思想。說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于執著,不是對表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著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閱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溫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讀后感是一種人們讀完一部作品后的思想體驗和感受記錄,這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讀后感是一種自我發現和反思的過程,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感情和意義。在準備寫讀后感時,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本文將介紹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幫助讀者更好地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
第一段,引入主題
讀后感是基于對讀物的理解和認識記錄下來的一種體驗,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探索和發掘文本信息的深層含義。讀后感在我們的大學生活中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會影響我們的閱讀能力,還能夠提高我們的鑒賞和思考能力。
第二段,分析讀物內容,思考主題
準備寫一篇讀后感時,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原著,并透徹地理解其內容和主題。閱讀過程中需要有目的性地思考問題,比如,作者的意圖是什么?這本書傳遞了什么信息?我怎樣理解這個故事?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從全面的角度記錄下讀后感。
第三段,運用排版技巧
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需要運用一定的排版技巧。除了標點符號和用詞技巧之外,段落內容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讀后感的文章分為三個部分:開頭、正文和結尾,其中開頭用一兩句話簡單介紹被閱讀的書籍或文章,正文是總結自己的體會和心得,結尾是對全文進行總結和回顧。
第四段,突出感受和態度
閱讀不同的書籍和文章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引發不同的思考。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需要突出自己的感受和態度,用語精準、語言生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考和體驗。比如,對于一篇啟示文學或哲學作品,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歸納和解讀故事中想傳達的思想,這樣會將我們的理解深入表達出來。
第五段,總結全文思路和感受
在寫完正文之后,我們需要總結和回顧我們的文章,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了我們的思路和感受。 通過這樣的總結,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寫作,并在今后的閱讀中持續提高自己的思考和體驗能力。
總之,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需要深入分析和思考,并且合理運用排版技巧。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思考和體驗深入地表達出來,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本書講述作者在兢兢業業的辦學探究路上發生的真實故事,是傾注了教育者奔赴使命的智慧之花;是“理想”理念照進現實的踐行之果;全書以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引領讀者體會教育源頭,思考教育本真。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做好準備,不能讓運氣或環境決定他們的未來”。“準備”當然是指孩子的成長必備,是指讓孩子真正成為“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人,并能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取得成功、獲得快樂,并對自己真誠”的能力必備。
01
為什么要做準備?
希望孩子們長大成人后,能夠自立,能夠開心快樂,并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02
如何幫助孩子做準備?
1、基于真實情景的“項目式學習”
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很多家長會認為自己的作用就是監督孩子做作業和改正他們做錯了的地方,而實際上,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所能夠做的遠不止這些,幫助解決汽車發出古怪聲響,或者搞清楚哪一種清潔用品對孩子和寵物來說是最安全和健康的,通常我們不會讓孩子參與這種事情,因為得不償失,他們會把簡單的事情變復雜,又或者,我們認為他們不感興趣。殊不知,他在復雜的處理過程中開始建構了系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
讓自主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即便學校沒有專門的自主學習課堂,父母依舊可以在家里培養孩子相應的能力。例如,讓他確定一個目標,制定相應計劃,然后按照計劃去執行,最終進行成果展示并嘗試反思整個過程中學到了哪些東西。無論孩子想要做什么事,你都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比如說一周準備一次晚餐,或是為全家人下個周末的活動做個規劃。
自主學習的五大突出特征:
1、隨機應變
2、尋求挑戰
3、堅持不懈
4、直面挫折
5、實施求助
3、強調有效的目標制定
這一點越早開始越好。每個孩子都應學會設立目標,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今后上學還是步入社會都用得到。教導孩子目標的設立一定是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執行的、實際的和有時間限制的smart目標。
技能的培養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不要沮喪,失敗也是一種經歷。還記得石匠的故事——好事多磨,有時候你的努力要等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顯現出結果。
4、關注那些令孩子“印象深刻的時刻”
不要再問:“你將來想干什么”,而是要問:“你喜歡做什么”“哪個部分是你最喜歡的”。你的問題要能夠直指孩子的本質興趣點,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是喜歡創造、演講、表演,還是解決問題。了解“印象深刻的時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
5、教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孩子幾乎無可避免地會面臨人際關系的沖突,這種時候,把它當成一次機會,教導他們如何去緩和矛盾、修復關系、嘗試合作和進行反思。
6、合作
教導孩子達成共識的重要性。
竭盡所能不僅是一句口號,它是我們的文化,是我們做事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力量。我們要始終堅信,總有辦法打開一扇鎖著的門。
——《準備》后記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讀書是提高自我的一種良好方式,通過讀一些好書,不僅可以開闊自身眼界,增長知識見識,并且可以給自己的靈魂帶來更多的滋養。讀后感是讀后對書中內容的體驗、思考和總結,它不僅能加深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同時也能讓自己的心靈受到磨練,成為更加優秀的人。下面我將分享我讀書后寫讀后感的經驗和體會。
第二段 讀后感的重要性
讀后感是一種重要的反思行為。習慣性寫讀后感可以增強讀者的記憶、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而這種能力常常是我們在學業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讀書不僅讓我們學習到知識,更是一種鍛煉。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培養對事物的豐富想象力,提高批判性思維,具備更高的獨立性思考能力,有利于自我管理。閱讀和寫讀后感是為了獲得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自我成長。
寫讀后感,首先要閱讀書籍,掌握內容。全面地了解書籍的情節、作者的意圖和表達方式,知道書籍的主題和結構點。其次,要對書中的思想和觀點進行分析。精讀書中的重點內容并加以批判。把書籍思想導向和對事物的把握滲透到記憶里。最后,要和自身經歷聯系起來,理解自己所受的啟示。心靈與思維的碰撞產生出的是一種新的問題意識,寫書評也是對問題的回應和解決。通過這些分析和思考,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楚地表達出來,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段 讀后感對自身的影響
讀后感不僅對閱讀的書籍有所幫助,對自身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我之前讀一本叫《笑傲江湖》的書,書中的主人公除了具有武功之外,還有很高的智慧。在他的生活和旅行中,他不斷強調“浪子回頭金不換”, 一種道德的準則。通過讀書,我漸漸理解到,一個人的尊重是一種品質,品質的形成需要堅實的人際關系和對社會的責任心。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做好自身的品質塑造,才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第五段 總結
讀書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寫讀后感不僅是對所讀內容進行反思,更是對自身的成長不斷實踐和總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良好的娛樂,還是一種鍛煉。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培養閱讀習慣和寫那些讀后感,不斷挑戰自我,錘煉思維,才能成為一名快樂地、有智慧地生活的人。我相信,讀后感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傳遞我們的價值觀念,促進我們向理性的和明智的方向發展,拓展我們的心靈視野,更好的錘煉自我。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六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敗!
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七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向我們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同時,這本書真實的照射了作者高爾基自身的坎坷經歷。
阿廖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之后,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磨難。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過早的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或許這正體現了高爾基面對生活的艱辛卻依舊努力的向前看齊,義無反顧的為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人格魅力。他提醒著我們那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個道理。這也許是作者在批判當時社會和講述自身經歷之外的另一個寫作意圖吧。高爾基能成為的作家,并不只是才華的橫溢,更多的是人生的閱歷和對生活的獨到看法。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八
擷一株思想的蒹葭,讓淡若煙羅的墨香氤氳指尖。
——題記
小說主要講了一個孩童到懸崖上采花,掉進了峽谷。她出現在一個叫根鳥的少年的夢里,根鳥出發了,一飛沖天,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夢。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峽谷,小鎮、、、、、、一個個場景奇異而玄妙。根鳥成長在現實與夢幻之間,他決定以夢為馬,度過他的成長階段。恍惚,迷亂,搖擺,清醒,執著,一往無前,他在痛苦中品嘗著快樂。越挫越勇,終于看到另一片春暖花開。
根鳥在成長,他不再稚氣,漸漸多了一份成熟與擔當、冷靜和執著。正如書中所講的“當一個人對一個處于逆境中的人產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實施了自己的高尚行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會感到有一種溫熱的暖流富有快感的流過,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凈化。”的確,根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奮進,完成了人生的蛻變、人生的洗禮。
是的,我們也應把擔當與責任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這應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向標。
王國維說:“讀書有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乃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第三境界。”讀書讓人明理,精神得到充實。
讀完《根鳥》,我閉眼,嘴角微微上揚、、、、、、
準備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九
當我剛剛進入中專學習時,就在圖書館遇到了《人生》。細讀后,感慨高加林的人生活成了一個圈。他渴望走出生育他的黃土地,高中畢業后成為一名民辦教師卻被頂替,無奈地又回到黃土地,在痛苦中迎來了劉巧珍純樸而炙熱的愛,在他安于享受這份美好,接受安于黃土地的命運時,卻迎來了城里廣播站工作的機會,又收獲了與黃亞萍志同道合的愛情,順風順水時因被人告發竟神奇地再一次回到了黃土地。幾年以后,我步入社會,再讀《人生》,感嘆高加林的命運就是我們這批70后的縮影,這才開始同情他,同情自己那代人。
高加林不優秀嗎非也!他才華橫溢,無論做民辦教師還是寫廣播站的稿子,都非常稱職。可命運偏偏給他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他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被頂替、被走后門,始終被一只無形的手操控著。
我們那代年輕人的理想是:走出農村,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走進城市,到企業做一個擁有鐵飯碗的工人,享受煤氣罐、自來水、八個小時工作制以及空閑時間可以打打電話聊聊天、逛逛公園、看場電影的城市生活。
而實現這一夢想的唯一捷徑,就是努力學習,通過中考,鯉魚躍龍門。
那時中專的錄取分數線比中師要高得多,中專都是部省級的,如能考上,一般都能在一個大或中等的城市有份工作。而中師畢業后,一般照舊回到村里、鎮里教書,留到城市的很少。所以那些年我們拼命地學習,擠破頭地考中專。很幸運,我考上了。在順利找到工作后,又與相熟的同學喜結良緣,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己的單位找一間宿舍或庫房,收拾粉刷一番后當新房,過起了柴米油鹽的生活。
我們去夜市擺地攤、去勞務市場找工作——然自以為有知識、有能力的我們,卻只能和進城務工人員爭一份早市夜市擺攤賣菜賣衣服或在飯店打雜的工作。我們吃著最便宜的蔬菜,算計著過日子,家底還是越來越薄,甚至重新依靠農村家里人的接濟過日子,從家里帶回白面、小米、面條、咸菜,再無從前衣錦還鄉時的光彩了。當初單位效益好,過年過節發大米、帶魚、牛肉、月餅、蘋果、大鴨梨等福利,我們興高采烈地帶回去給父母、姐妹和孩子們品嘗,還經常買些農村稀罕的板栗、點心等帶回去,現在卻完全反過來了。當初作為天之驕子風風光光地走出農村,現在又作為一名落魄者灰頭土臉地回到農村,而家鄉的親人與父老鄉親卻溫柔接納了我們。
我們當中,有的人在農村等待了好幾年,才有機會參加縣里組織的招聘教師的考試,拿起粉筆做起了老師;也有逆襲成功的優秀者,靠著做生意打拼,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然而這樣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命運無常,我們曾經那么努力地拼搏,渴望走出自己命運的圈子,品嘗過成功,也經歷過失敗,最后又神奇地回到了生命的原點。誰是我們命運背后的那只手,在操縱著我們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