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星星教案反思篇一
在這節課中,從課前的復習到課內的展示交流,我都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及與同伴的交流,而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出現問題的引導者。在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圖形分類依據時,在有序提出要求的基礎上,先留給學生自主觀察、發現的時間和空間,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在交流碰撞中發現知識,使活動有效地展開。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兩組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活動。通過搭建已認識的'平面圖形,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而且發現四邊形不穩定與三角形穩定的特性。另一組活動是在前一次活動基礎上,讓學生想辦法把四邊形變得穩定,學生利用本節課發現的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動手操作活動的設置使學生興趣濃厚,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充分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延伸,使學生收集生活中三角形、四邊性的特性,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小星星教案反思篇二
為了讓小朋友有更多的玩具可玩,x老師添置了許多區角游戲的玩具。同時也教導孩子們要學會分享玩具。但矛盾,問題也響應增加許多。這個跑來報x老師,誰誰誰搶了他的玩具,那個跑來報:x老師,誰誰誰的玩具不讓自己玩。我正在處理小朋友的一場糾紛,這不這個矛盾還沒處理完,xxx就哭著跑來告狀,說xx搶了她的玩具,還動手打了她。我把xx小朋友叫過來,問他為什么打人。他若無其事地說: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了。這時xxx看xx被我叫來教訓,就在旁邊笑他。xx順勢就是一拳,做出兇狠的表情。可能由于我在身邊,他馬上對那個小朋友說:對不起。那個孩子說:沒關系。
xx的這個行為,讓我深思,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一句:對不起就完事了么!?對于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通用過程:了解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孩子之間的對錯。然后批評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后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該道歉的道歉,該玩的繼續玩。我們只教會了幼兒說:對不起,卻沒有教幼兒怎樣才能不用說。如果一句“對不起”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話,那么我想孩子是愿意隨時做到的。我們這樣做不過是教會了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而忽略了幫助孩子在交往中解決矛盾的能力。
搶玩具事件中,xxx小朋友肯定知道搶玩具是不對的,但他還是搶了,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他缺乏自律。他們做事前從不去想,更不用說去計較后果,因為對于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會明白;對不起只是對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說句:對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并愿意改正,但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仍然存在。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幼兒明白,說了:對不起以后,事情不是結束了,接下來,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我們可以把這種精神上的.安慰轉化成幼兒能夠明白的具體行動上的安慰,讓幼兒看得見,摸得到,便于執行。如我讓xx幫xx呼呼被打的部位、帶她一起玩玩具等等。這樣,幼兒通過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不僅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漸漸學會在行動之前多想想行為的后果,這樣對孩子才更有教育意義,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從源頭上防止矛盾的發生。
小星星教案反思篇三
這學期,我帶了一個新班。說是新班,其實有一半孩子是原來從雙語班轉來的舊生。另外一半孩子才是新入園的新生。所以開學時,班上沒有出現孩子們嚎啕大哭的景象。有個別孩子會想家而哭泣,但是經過老師安慰和小朋友的陪伴后情緒都能夠穩定下來。情況一天天地好轉起來,一個月過去了,新生哭泣的情況基本上都消失了。除了一個人----joe。他是一個新生,因為從來沒有住校,所以一開始joe的媽媽都是天天接他回家,然后過渡到一周接兩次。不回家的日子joe的媽媽就會給他打電話,到了晚上他就會一早守在電話旁邊,除了沖涼一步也不離開,電話一響他馬上就拿起電話……有一個晚上,joe媽媽說7點打電話來,可是過了7點半電話還沒來。
joe著急了,不停地問:“為什么媽媽還沒打電話來?還沒打電話來?”后來每次返園的時候,他就顯得很不情愿上幼兒園了,總是要拉著媽媽的手說話,內容不外乎:“你今晚來接我一下吧。你答應我了,今晚要來哦,我們拉鉤,今晚一定要來哦,不能騙我,拉鉤,答應我了啊,一定要來!……”同樣的幾句話他可以來來回回說上十幾遍。既影響正常教學,也耽誤家長的時間。即使老師一再地證明媽媽會說到做到,但是joe還是不放心。我不明白為什么joe會那么不相信媽媽的話,難道他的媽媽經常騙他嗎?才會讓他這樣不相信媽媽說的話。
后來我發現果然是這樣。周一早上媽媽說好了晚上六點鐘就來接他回家,不在幼兒園沖涼、睡覺。想不到那天晚上七點多媽媽才打電話給他說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來接他。joe的眼淚馬上就流下來了。可想而知,joe的心里有多么難過,對媽媽多么失望。這也難怪每次返園的時候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要媽媽不能騙他。大人有時覺得自己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而不能實踐自己的諾言而失信于孩子并不是什么大事,反正孩子很快便會忘記,不會放在心上。其實這樣做對孩子不僅是一種感情傷害,也會種下不良情緒的`種子。
像joe的媽媽那樣做,可以想象,下一次joe返園時又要上演前面的那一幕了,而且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同樣,老師答應孩子的事也要做到,比如有一天我說:“吃完午飯后請小朋友們玩玩具。”結果孩子們都吃得很快,回到教室后,ms卜說今天要讀古詩,小朋友們都發出“唉,又說可以玩玩具!”的嘆氣聲,于是我馬上和ms卜商量,最后孩子們如愿地玩了玩具,玩得很開心。教育專家說大人在許諾孩子時要注意以下方面,值得每一個家長和我們老師學習:言而有信:說了便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實現不了的,便不應該向孩子許諾,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質,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適時道歉:許諾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做到,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如果是大人忘記了,或者其他原因,必要時要向孩子道歉,會取得孩子的諒解,并盡可能擇日兌現。講究原則:大人對孩子的許諾要把握分寸,不該答應的事,一定要堅持原則。比如,孩子吃飯、穿衣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或幫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是孩子應該承擔的義務。
小星星教案反思篇四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但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齊了,對于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著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思考不周,而至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善。
對于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后后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必須的提高,多多鍛煉才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臺”課后反思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貼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臺》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游戲活動。透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齊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使他們產生用心的情感體驗,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一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二隨音樂節奏做小老鼠爬上燈臺、滾下來和躲進洞的動作。三體驗與同伴一齊游戲的快樂。能夠說本次活動目標的定位貼合了《綱要》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同時也貼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從活動狀況來看,孩子們都能到達目標要求。
現歌曲資料。他們想到了把身邊的小椅子當作燈臺,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動作,聽到貓叫做滾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d:幼兒大膽跟老師一齊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扮演小老鼠,在邊唱邊做中,反復的感受音樂旋律和歌詞,充分體驗著音樂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游戲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則想到了躲進后面小桌子的底下,還有一個孩子躲到了鋼琴背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帶著孩子們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活動的游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孩子們始終持續活潑、愉快的用心情緒,在簡單、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透過他們自己的“玩”、“動”、“學”,自然的跟著老師學習兒歌資料,并體驗與同伴一齊游戲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做到玩中樂,玩中學。
活動結束后,我總結了一下覺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當,有很多時候覺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腳,當孩子們游戲的時候不就應使用flash,就應讓孩子們自己邊清唱邊做動作,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游戲當中,這就是我的引導不到位,沒掌握到關鍵的部分。但總的來說孩子們心性的是十分高的,興趣都很濃厚,我自己也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很大的收獲。
小星星教案反思篇五
戶外游戲中,孩子們拍球用的大籃球只有幾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要想玩到大籃球都要輪流玩。今天,朱一菲拿到一個大籃球,她在一旁認真的進行拍球練習,由于她不太會拍,球拍幾下就跑掉了。這時,許煒昆見機就過去拿球,順勢將球“歸為已有”了,只見朱一菲也不甘示弱,上前搶自己的球,而許煒昆也不讓人。他們在一起爭奪著,一會菲菲跑到我身邊,向我“投訴”許煒昆的情況。
我想:如果我這時批評許煒昆她肯定會很“老實”地把球還給菲菲的,可是這樣一來,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時,從她內心也未必真正知道自己該如何做才是正確。這時,我便走到許煒昆身邊,向聊天一樣,問她“許煒昆,這球是誰的呀?”“是朱一菲的”她回答到。“那這球為什么在你這呢?”“剛才朱一菲玩時掉在地下了,我就撿起來了呀!”“那這球應該是誰的呢?”我問到。“我不知道,我很想玩。”許煒昆低著頭回答。“如果你想玩,你可以向小朋友說明呀,等朱一菲玩完了,讓她給你玩好嗎?小朋友問要學會互想謙讓對不對呢?”“對,我等朱一菲玩完了,再向她借。”說完,許煒昆向菲菲走去,把球還給了菲菲。
現在的社會都是獨生子女,許煒昆小朋友家也不例外,由于社會及家庭因素的影響,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從他人的角度去關心、體貼別人。所以,在幼兒園這種孩子多的.環境中,幼兒在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往往不考慮別人的因素,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只要我得到就可以了,我就滿足了的想法,便造成一些幼兒之間爭搶玩具、爭搶東西等事件。這時,教師要先分析幼兒特點,不能急于解決問題,先弄清整個事情,再引導幼兒自己來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幼兒自己想如何改正。這樣,幼兒與教師既把問題解決了,又可以使幼兒自己明白以后該如何做,怎么做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