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篇一
《間隔排列》是今年新加入蘇教版三年級年級數學上冊綜合活動教學內容,放在本節內容重點在于“找”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逐步積累感性認識,感悟其中的規律,再用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綜合和歸納,發現規律進行交流。對于規律的表述,教材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自己歸納和表達。由此增強學生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自主找出這個規律,并應用這個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教學設計上我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
在新課之前,我設計了兩組排列,試圖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兩組排列的相同之處,并借此認識一一間隔排列的特點,為后面的找規律奠定基礎。
在學生對一一間隔排列形成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出示小兔樂園情境圖,讓學生尋找這里的間隔排列,并探索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量關系。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種物體,那么排在兩端的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另外一種物體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間隔排列中的一種情況,于是我又通過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在驗證這一規律正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如果首尾不同的時候,兩種物體數量是相同的,讓學生對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關系又有了新的認識。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間隔排列的現象,發現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歸納出了規律之后,我安排了課后的兩道練習題,從具體的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到鋸木頭中木頭段數和次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具體運用的過程。讓學生明確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因此,要學會辨析才能更好的運用所學規律。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能積極思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但是,這節課感覺還是老師引的痕跡比較明顯,學生的思考還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因此,這里一一對應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因此,總結本課不足,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多思考,把課堂的發言權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篇二
“間隔排列”由四年級移到了三年級來讓學生進行學習,成為三年級專項數學活動內容。隨著受教學生年齡的降低,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是過多的讓學生去解決間隔排列中的問題,也不要求學生對過去抽象的規律“首尾相同,數量相差1,首尾不同,數量相等”進行區分。教材修訂之后,重點關注學生感悟規律、尋找規律、表達規律、解釋規律的過程,重在對規律探索的過程。課程標準從“雙基”變為“四基”,其中第四基就是“基本活動經驗”,在探索規律這樣的專題數學活動中,特別強調要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為把握新教材修訂的這樣變化,我在教學中:
直觀的教學始終是數學課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三年級學生探索規律,離不開感知,離不開操作,離不開對應,離不開歸納。所以,本課引入學習的素材來源于學生身邊的現象,從教室桌椅的排列,從孩子們常吃的骨肉相連的食品,從花園里藍花和紅花的擺放來引入間隔排列的現象,為孩子進一步探尋規律打好了直觀認識的基礎。學生了解間隔排列后自己試著擺一擺,老師不經意的選了兩種典型情況,出示在黑板上,也是讓學生進一步直觀感知間隔排列的規律,在直觀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實際操作體現尋找規律的完整的過程,特別注重學生操作對規律的探索。本課主要進行三次操作,首先是初步感知,然后每兩個人一組開始擺,有擺首尾相同的,有擺首尾不同的。這是初步了解規律后學生的第一次嘗試;第二次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規律,有的孩子畫豎線,有的孩子圈一圈,這次操作對形成規律很有必要。活動探索之后,建立一一對應的思想。一一對應是理解本課規律的重要思想,盡管一一對應還是很抽象的,但是有它作為抓手,學生就能夠理解間隔規律中的數學內涵,數學課上的探索規律跟生活中的規律不一樣,我們必須體現規律的數學內涵。對于規律本質進行概括歸納,歸納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同樣多,一種是相差1,遵循兒童的思維特征,從生活中的現象到數學中的間隔排列現象,從間隔排列的現象到一一對應的數列內涵,從數學內涵再到學生的自我表達,然后再到完整規律的呈現,這個過程設計非常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第三次操作,讓學生把正方形和圓按照間隔排列,知道正方形有10個,猜圓有幾個。這次操作和前面的操作呼應起來,使學生再次感知和表達規律。這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是學生積累豐富活動經驗的最好平臺。
尋找和感知規律之后,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表達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在第三次操作之后,學生說:前后不同,那就相等,前后相同,那就相差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規律,是對間隔排列的最好的體現。另一方面,教學中,抓住了間隔排列的本質,并適當加以拓展,把數據放大,如果20呢?20個是兔子,或是20個蘑菇呢?如果兔子有很多很多只呢?這就對規律進行了拓展,需要孩子更好的抓住規律的本質。在這樣的拓展活動中,學生必然會聯系感知到的規律進行表達和解釋,既對規律進行本質的表述,也提高了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更是積累豐富活動經驗的語言外衣。
總之,本課新知的學習過程順應了兒童的思維,過去四年級的內容讓三年級的孩子來學,過去一個單元的內容現在一節課來學,這是教材修訂后教師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基于這樣的改變,我們既要降低教學要求,又要借鑒原來教材中優秀的設計,所以,課堂上如果能設計聯系間隔排列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操作活動,就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這次數學專題活動讓學生積累更豐富的活動經驗。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篇三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第41頁的內容。本單元在學習了11~20各數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加減法,其中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是重點和難點,學生日后的加減法學習主要圍繞20數列圖和數射線展開。因此在本課中,讓學生認識20數列圖,牢記1—20這些數在20數列圖和數射線上的位置,掌握2個一數、5個一數等數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考
在課本第一單元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5是10,對于20以內數的排序,學生也已有了一些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中,一開始,從5以內數的排序引入,學生能夠很快從10以后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數數。在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數之間的排列規律,使學生感知從小到大數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大1,從大到小,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小1,建立數與數之間的位置的概念,進行20以內數的排序。
在數射線上數數,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書本p41和練習冊p24、25兩頁的練習整合而成。考慮到兩道連線題都需要教師一定的指導,為了能讓學生輕松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特意整合在了課堂練習中。練習中,教師盡量讓學生自己先發現題意,同時配以計時工具,意在培養學生正確審題、快速完成練習的好習慣。其中連線組成皇冠圖,又正好配合本節課“數學王國”的情境主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年級的孩子因其年齡特點,活潑好動,枯燥的數數對他們吸引力不夠,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更重視營造輕松歡快的氛圍,安排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做到人人參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體驗,有所收獲。
為了鞏固學生對20以內數的排序及數與數之間的位置的概念,緊接著進行了三個課堂活動。
(1)在20數列圖上數數。
(2)和數寶寶們一起數數。
(3)在數射線上數數。
都說“孩子的智慧在指尖”,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又是相矛盾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雙色片,翻出相應的雙色片等一系列體驗活動,為學生具體而形象的建立20數列圖,讓學生在邊數邊擺雙色片的過程中,直觀理解2個一數、5個一數。學生在第一單元中已經知道兩個5是10,在十幾就是十和幾中知道兩個10是20,因此先從5開始,5個一數,由淺入深,再到每次大2、每次小2,意在為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一年級的孩子思想集中的時間短,和數寶寶們一起數數安排在課堂中間時段,讓學生動一動,幫助學生更認真的學習下半節課的知識內容。同時,“報數”、“起立”等活動,要求全體同學思想集中,全員參與,意在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開口和體驗的機會,為學生直觀建立20以內數的排列。
拓展練習中,通過對20以內數的排序認識,尋求找規律填數的一般方法,即相鄰的兩個數相差多少,則每次相應的發生變化。習題設計由易到難,其中第三題為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發散學生思維,鼓勵答案多樣化。以同桌互動形式展開,培養學生糾錯并及時改正的良好學習習慣。
思維拓展作為一座橋梁,它既是已有知識的延伸,又是后續學習方法的滲透。因此,思維拓展題不能簡單的選取難題、或是將后期知識點提前學。在基于課標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借助20數列圖,探索不同的規律,同時滲透數學學習的有序思考方法,每次大1、大2、大3、大4或每次小1、小2、小3、小4,把共8種方法填完整。培養孩子的數學思考習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二期課改注重課堂的及時評價和評價的有效性。在各個體驗環節中,讓學生為自己的表現獎勵自己五角星,并在課堂總結時,回顧每顆星所代表的新本領。既讓學生體會學習中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又讓學生整理總結了本課的知識要點,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持續延伸。
綜上所述,整堂課較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課上我努力為學生提供各種有趣味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又動口,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已的想法。但由于時間的有限,讓學生討論得還不夠充分,徹底。在以后的教學中這是我要提升的地方。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篇四
“數學廣角”是新版教材安排的內容,每冊教材都有涉及,是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本冊安排的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在學生以后的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數學廣角的內容每冊書一般有兩個例題,內容不多,看似簡單,實則比較難懂。
昨天學校督導課,我就上了排列這一節課,這節課重點要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做了大量認真仔細的準備工作,首先認真研讀教學參考書對本節課的解讀,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然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制作教學,為學生準備了課堂上要使用的2份作業紙,還布置學生在家里制作了數字、字母卡片,三朵花。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完本節課,我自己感覺學習效果非常好,學生也得到了相應的訓練和發展,現把本節課反思如下:
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學過程設計有趣味,符合二年級小孩子的心理特征
本節課,我設計了小豆班運動會的情境,以這個情境為主線,給運動員編號碼,分彩花,照相留念。孩子們都喜歡動畫片大耳朵圖圖里邊的動畫形象,所以他們很樂意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這節課紀律井然有序,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以前我班的一些男生上課總是隨意說話,這次可能也是因為有很多聽課老師,他們不敢隨意說話,因此就認真聽課了,正好這次的設計他們也喜歡,因此,整節課教學氣氛好,活而不亂。
2、教學效果顯著
我們的教學需要高效課堂,本節課排列的思考方法學生學習得很清楚、明白,我巡視時發現以前一些學東西很慢的幾個學生都掌握了,聽課老師巡視,也發現學生掌握非常好。課前備課時,我還擔心學生學習有困難,特意把兩道練習題的答案都做成了動態直觀的,想著到時向學生展示,但是最后都沒用到,因為學生都很會想,會表達,根本無需看我的答案。
3、注重了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語言的培養
排列和組合重點要培養學生有序的思考,這節課,我非常注重學生有序思考,教給他們有序思考的方法,還注重他們有序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邢皓斌同學講解自己的方法時,就非常清楚有序,我及時表揚了他。
4、課前準備充足有效
為了保證本節課順利高效,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備課、做、布置指導學生做數字和字母卡片,剪紙花等,各項工作準備充分。
5、板書設計整齊、井然有序
為了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我設計了井然有序的板書,為了上課時用兩種思考方法寫組成的兩位數,頭一天下午我就在黑板上畫好了兩個表格,這樣避免了只用,翻頁后學生啥都不記得了的現象。督導的各位領導對我的板書設計也大為贊賞。
6、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操作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為了讓學生能更容易理解,我讓他們提前準備了各種卡片和彩花,讓他們自己動手擺數字和小花,通過形象的拼擺,他們對于組數、分花、照相站隊認識非常形象到位。
7、練習題的設計注重形式多樣
本節課共設計了兩道練習題,第一題和例題形式相似,目的是為了鞏固例題,第二題稍微有了難度,需要把例題中學的兩種方法都用上,這樣訓練,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掌握非常扎實。
本節課還需改進的地方是:
1、老師的教學語言再力求精煉。
2、第二個練習題可以換一換形式,找三個學生先站一站,再擺卡片,或是直接讓學生三人一組站隊,這樣,學生活學活用,能切實體會到數學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篇五
這節課是在學習搭配規律的基礎上來學習排列的規律,在學生在經歷對幾個事物的排列過程來探索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去應用規律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新課標》指出: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和程序解決符號所代表的問題。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后,直接提出問題:“三個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排,然后讓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中三人分別扮演小軍、小明和小紅,另一人就負責指揮,剛開始學生的表演還有挺有序的,可是到后來,學生開始亂了,不知道哪種是排過了,哪種沒排,此時我正好利用這一情況讓學生來說說還有什么情況沒有排,如果是你上來表演,你有沒有辦法表演的更好,這時學生就爭相回答了,一般同學都會想到去固定最邊上的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求答案,再交流中感受符號表示的簡捷與方便。最后讓學生在理解符號所代表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列出算式。
2、嘗試解決問題,體會排列與組合的區別。
在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掌握規律后進行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簡單規律的練習,如“排數規律”“比賽中的規律”“打電話中的規律”“寄賀卡的規律”通過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符號的方法靈活解決問題,體會這些問題的聯系與區別,初步感受排列與組合的區別。(擺數、寄賀卡與元素的順序有關是排列問題,而比賽和打電話跟元素順序無關,是組合問題。)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為今天找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