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百分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這篇《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5篇)》及擴展資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百分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篇一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九頁探究實驗報告。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能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剛熄滅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小結:略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教后:
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回顧舊識:
人的呼吸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思維猜想:
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是否一樣?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制定計劃收集實證: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探究指導:
1、收集兩瓶空氣做對照實驗(如何收集?)
2、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做實驗。提問:如何收集呼出的氣體? 演示: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由以上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多此,說明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更多些,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
1、呼氣導管應用飲料吸管,不要用實驗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氣換氣時不要把集氣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實驗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應相同(同體積同濃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條燃燒的情況應相同。
5、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交流討論:
1、與其他組的實驗結論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結論,并再討論如何證明你的推斷。
2、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不同的原因。
反思評價:
1、學完本課題你的收獲是什么?受到哪些啟發?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學探究? 作業:科學探究報告冊 教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篇二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知識精析
一.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 得到的。
2.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 _觀察、記錄、分析_等,可以發現和驗證 化學原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并獲得化學知識。
3、科學探究一般步驟: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與結論→反思與評價
4、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學會觀察實驗的基本方法: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分三個階段觀察。
從三個方面描述燃燒的現象:⑴光、焰色;⑵放出熱量;⑶生成物的色、態、味
二、蠟燭燃燒實驗(描述現象時不可出現產物名稱)
注意:觀察實驗時,一般要從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三個階段觀察 實驗探究步驟
⒈觀察蠟燭的制作材料由燭芯棉線、外殼石蠟。結論、解釋由石蠟制成
⒉點燃前⑴觀察蠟燭的顏色、形態、形狀,觀察物質的性質乳白色固態圓柱狀。結論、解釋顏色:乳白色狀態:固態。
⑵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投入水中,觀察物質現象浮在水上,難溶于水,硬度小。結論、解釋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難溶于水
⒊點燃蠟燭⑴用火柴點燃蠟燭,觀察蠟燭火焰。觀察物質的、現象火焰分三層,第二層最明亮,內層暗。結論、解釋石蠟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層,第二層最亮,內層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觀察物質的現象火柴桿接觸外焰部分變黑。結論、解釋外層溫度最高,加熱用的是外層
⑶用一干燥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蕩。觀察物質的變化、現象燒杯內壁有水霧,石灰水變渾濁。結論、解釋 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滅蠟燭⑴將蠟燭熄滅觀察觀察物質的、現象有白煙(白煙是石蠟蒸氣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結論、解釋蠟燭燃燒時先由固態轉變成液態,再汽化,而后燃燒。三: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探究目的:比較空氣與呼出氣體中含二氧化碳氣體的多少
實驗操作:取一瓶空氣,一瓶呼出的氣體,各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實驗現象:呼出氣體瓶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空氣瓶中沒有明顯變化。得出結論: 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的多.探究目的:比較空氣與呼出氣體中含氧氣的多少
實驗操作: 取一瓶空氣和一瓶呼出氣體,把燃著木條分別伸入瓶中 實驗現象:呼出氣體瓶中木條熄滅,空氣瓶中沒有明顯變化
得出結論: 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比呼出氣體中的多 探究目的比較空氣與呼出氣體中含水蒸氣的多少
實驗操作:向一塊干燥玻璃片呼氣,另取一塊干燥玻璃片放在空氣中
實驗現象:被呼氣的干燥玻璃片變得模糊,玻璃片上有一層水霧,放置在空氣中的玻璃片沒有水霧出現 得出結論: 呼出氣體中水蒸氣含量比空氣中的多
溫馨提示:實驗過程中的操作、現象、結論要結合起來記憶。
題型透析
1、蠟燭燃燒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問題:蠟燭剛熄滅時,總會有一縷白煙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設:(1)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水蒸氣
(3)白煙是石蠟蒸氣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 實驗:
(1)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個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住白煙,其目的是為了驗證假設(填序號),但是這樣做并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原因是。(2)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塊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煙上,玻璃片上沒有出現水霧,說明白煙不是。(3)吹滅蠟燭,立即用燃著的木條去點白煙(注意不要接觸燭芯),發現蠟燭重新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這是為假設 提供了證據。同時可排除假設,因為。
思路解析:將課本中知識點記清楚。答案:(1):①蠟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會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水蒸氣(3):③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點撥:注意課本實驗的變化。
2、小聰和小明對竹子中氣體的成分進行探究。他們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鉆了一個小孔,看到有氣泡從小孔中冒出,就用排水法收集了兩瓶氣體。第一瓶:將帶火苗的木條伸入瓶內,發現木條火苗明顯變小變暗。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由此推斷:
(1)竹子中含有哪兩種氣體?
(2)竹子中的這兩種氣體的含量與空氣中相應的兩種氣體的含量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思路解析:清楚的知道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特性是解題關鍵。答案:(1)氧氣和二氧化碳
(2)竹子中氧氣含量小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方法點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氧氣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篇三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 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兩個探究活動認識化學學習的特點,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了解探究活動的基本環節
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激發興趣、得出結論、提高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
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13頁探究實驗報告。
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么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
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
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
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
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
小結: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
教后:
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回顧舊識:
人的呼吸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思維猜想:
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是否一樣?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制定計劃收集實證: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探究指導:
1、收集兩瓶空氣做對照實驗(如何收集?)
2、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做實驗。
提問:如何收集呼出的氣體?
演示: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
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由以上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多此,說明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更多些,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
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
中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高。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1、2、3、4、5、呼氣導管應用飲料吸管,不要用實驗室中的玻璃管。呼氣換氣時不要把集氣瓶中的水吸入口中。實驗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應相同(同體積同濃度),且量要足。伸入瓶中的木條燃燒的情況應相同。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交流討論:
1、與其他組的實驗結論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結論,并再討論如何證明你的推斷。
2、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不同的原因。
反思評價:
1、學完本課題你的收獲是什么?受到哪些啟發?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學探究?
作業:科學探究報告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篇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第二課時)學案 學習目標:
初步了解實驗探究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能根據一定方案進行實驗,并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學習填寫實驗報告。(重、難點)
問題導學:
實驗探究的步驟有: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尋找證據、設計實驗、得出結論。
1.閱讀課本14-15頁內容回答:本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儀器?
2.提出問題:。
3.作出假設:(針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水蒸氣三種成分分別做出假設)(填高或低)
①吸入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②吸入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③吸入的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4.尋找證據:閱讀課本14頁探究的(1)-(4),你知道了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哪些信息。
5.設計實驗:參考15頁的步驟3,步驟4和步驟5的內容,敘述出實驗方案。
6.實驗及分析
(1)閱讀課本14頁的步驟1,收集兩瓶吸入的空氣。
(2)閱讀課本14頁的步驟2,說說排水集氣法的方法,并分小組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注意:①將集氣瓶中盛滿水,不能留有氣泡。②玻璃片蓋集氣瓶時,毛的一面向下。)
(3)按照15頁的步驟3、4、5、進行分組實驗,把觀察到的現象填寫在表格
中,并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課堂檢測:完成課后2題。
課后作業:寫實驗報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設計篇五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課程類型】活動課
【教學目的】
l、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l、激趣
2、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學會表述實驗現象。
【課時安排】l課時
【教學環節】提出課題→師生討論→確定方案→實驗探究→交流反饋→填寫報告
【課前準備】蠟燭、火柴、燒杯(或玻璃杯)、玻璃導管(90o)、白紙(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學生活動設計】
l、對課題涉及的知識方面的疑點提出質疑;
2、每二人一組點燃蠟燭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
3、在教師的參與下進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世界是物質的,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化學實驗是研究物質的重要手段。同學們,你做過蠟燭燃燒這個實驗嗎?你仔細觀察過燃燒的蠟燭嗎?如果用“化學的眼光”去觀察,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學生閱讀]p7“活動與探究” [學生討論]
1、蠟燭燃燒時可能發生哪幾種變化?
2、你猜想蠟燭會有哪些性質?
3、你想通過什么實驗手段來證實它們?
4、你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向老師咨詢?
[學生質疑](可能問到的問題)
1、石蠟是一種什么物質?
2、蠟燭怎么會有各種顏色?
3、蠟燭是怎么制成的?
4、燭芯僅是純棉線嗎?
5、為什么點燃燭芯就能引燃蠟燭?
6、蠟燭燃燒后越來越短是因為它都變成蠟油了嗎?
7、蠟燭燃燒有時冒黑煙是怎么回事?
8、、蠟燭燃燒時是固體蠟燃燒還是蠟油燃燒還是有其他情況?
9、蠟燭燃燒時,火焰為什么越來越高?
10、吹滅蠟燭時為什么會聞到很難聞的氣味?……
[教師答疑](邊答疑邊為后面的實驗探究設下埋伏,凡是通過實驗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暫不作答)
[學生活動]試述實驗探究的主要步驟及其目的。
[教師指導]實驗步驟和觀察要點:(電腦畫面提示)
l、取一支蠟燭,觀察其顏色、狀態、氣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蠟燭,將其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點燃一支新蠟燭:
(1)觀察蠟燭外部形態的變化,例如燭芯被點燃后大約幾秒鐘蠟燭熔化;周圍氣流穩定時、不穩定時燭火及蠟燭的外型變化;蠟燭周圍溫度的變化等;
(2)觀察蠟燭的火焰有無明顯的層次,其顏色、亮度、溫度有無明顯差異(可選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紙測試);
(3)將冷而干燥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其內壁;然后將其迅速翻轉過來,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觀察石灰水是否有變化;
3、吹滅蠟燭,觀察;
4、熄滅蠟燭時,試用火柴點燃白煙,看看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喜?
5、(拓展實驗)小心地往燭焰里插一根玻璃導管,你會發現什么?用火柴在導管的另一端點燃,你又會發現什么?
[實驗探究]學生每二人一組,邊實驗、邊記錄、邊思考;教師巡視,指導、答疑。
[交流反饋]學生代表表述探究過程和結果(現象和結論)。[反思與補充]通過交流,學生取長補短。
[總結與評價]略
(學生填寫探究報告)
課后附記:
1、課前布置學生在家觀察蠟燭的燃燒非常必要,否則課上時間太緊;
2、學生可以自愿結組,這樣利于配合;
3、限于時間,學生提問前教師要限定范圍,以避免跑題;
4、每組可以配備小試管夾或者帶鐵夾的鐵架臺,用來固定導管,以免學生操作時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