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寫音樂欣賞心得體會(推薦)一
我們在賞析中,對節奏、音色、快慢、力度的體驗是經美的聲音與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在心里留下痕跡來形成的。富有韻味的民族音樂結合詩詞、國畫等多媒體融合各類元素,大大激發了我們欣賞民族音樂的熱情、興趣,品味了音樂的韻味、思想和感情。當沉浸在欣賞中時,動人的畫面與民族音樂的相得益彰,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產生與音樂內容搭配的情緒,以及對音樂自發的探求欲、享受欲,進而升華了我們的思想境界。
在民族音樂欣賞的內容里,最受同學們喜愛的是聲樂作品,因為民族音樂欣賞的最初環節是從欣賞聲樂作品開始的。這不光是由于聲樂作品欣賞起來容易些,更關鍵的是可以使大家利用對有歌詞的作品的賞析,感知音樂的設計、目的與欣賞的方法,更充分的體驗音樂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歌風味的流行歌曲,我明白了流行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格林卡曾說過“真正創作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把它們變成曲子而已。”比如: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創作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西部歌王王洛賓一生扎根祖國西部,其作品也帶有濃郁的西部風味,寫下《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令人蕩氣回腸的歌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之所以走向國際,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它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用民族音調與協奏曲相結合的形式生動講述了我們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劉老師通過對這些樂曲創作根源的追溯,讓我們對民族音樂產生了由衷的熱愛之情。
我認為民族音樂欣賞不光是知識的學習,而且動人的民族音樂影響著我們的聽覺,提高了我們的審美素質,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了升華。就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成年人層次,情感世界也漸漸活躍,明顯感覺到活力、激情和精神需求,這些性質正是養成與加強我們審美素質的黃金階段。劉老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加深了我們對民族音樂的內涵的理解,豐富了我們的音樂內涵。比如,在欣賞協奏曲《梁祝》時,劉老師先是通過講解協奏曲的結構,然后講授了各種樂器在樂曲的表現中代表怎樣的角色,這些配器在樂曲中起到的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同窗、抗婚、樓臺會、哭靈等一幕幕情節中的創作手法和展示模式,使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解民族音樂作品的內涵和藝術魅力。再比如在賞析名曲《春江花月夜》時,劉老師把樂曲分為了前奏、高潮、結束三個片斷,在開始欣賞前,老師提示我們要按照音樂與畫面來體驗各部分樂曲的表現內容、速度、音質、音色和傳達的情感,并利用多媒體使音樂的展示與感染能夠充分的予以體現。當欣賞完一部分的音樂之后,老師會讓大家表述心得體會、樂曲情感,講一下自己對這部分音樂的體會與思考。如此一來,我們就明顯的理清了每段樂曲的表現內容、速度、音質音色和傳達的情感。這比從前單獨聽磁帶和老師描述,效果顯然要好得多。形象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還能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從未有過的美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劉老師在音樂賞析課堂上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民族音樂知識,還提高了我們對民樂賞析甚至其他學科的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賞析民歌《茉莉花》的課堂上,劉老師采用了一邊講習作品的文化內涵、性質,一邊讓我們觀看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一名我國女孩歌唱《茉莉花》的視頻,這樣不僅視覺效果上印象深刻,提起了對民樂《茉莉花》乃至民樂欣賞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激發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熱情,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明顯提高。
我喜歡上民族音樂賞析課,因為在學習中我能收獲很多,感受很多。中華民族具有獨特和燦爛的音樂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我們獨特的音樂表現手法,以前我總認為西方音樂是最優秀的,而我們的民族音樂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通過劉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我知道了中國的民族音樂浩瀚如海,并不必西方音樂差,近年來中國民族音樂正在走向世界樂壇,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成功演出,使外國人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崇拜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我想民族音樂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我們應該努力學好民族音樂,為我們的民族音樂能夠走向世界多做貢獻。
如何寫音樂欣賞心得體會(推薦)二
在大學里,我選修了音樂欣賞。我們的生活到處都充滿了音樂,悠揚的音樂可以撫平我們煩躁的情緒,輕快的音樂可以喚起沉重的心情,激昂的音樂可以調動消沉的心態。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平時我也只是聽聽音樂但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音樂,所以我想借此機會更多的去了解音樂。
第一堂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外國的音樂,首先提到的就是交響樂。交響樂給我的感覺就是恢弘,莊嚴,激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了解到交響樂是樂曲里思想內容最深刻,結構完美,音響宏大,寫作技術最全面的音樂體裁。內容大多反映社會重大事件,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自然的變化,以及作者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們為生活,自由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即使幾百年前的樂章至今依然能夠讓聽者為之振奮,仍能在如今百花齊放的樂壇中熠熠生輝。我想這是因為在交響樂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創作者的精神思想。甚至有的交響樂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反映出了人民的心聲。讓我們在聽交響樂的同時能夠深入作者的心中,體會當時的文化。提到交響樂就不得不提那些為交響樂做出貢獻的人。交響樂之父海頓,讓交響樂走入人們的認知里,古典交響樂的革新者貝多芬,他的《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更是在那個時代起到了催人奮進的作用,讓交響樂深入人心。
之后的課上老師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樂器。讓我對音樂領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的也認識到了音樂的深奧。一個簡單的樂器,卻能演奏出許多美妙的樂曲。不同的樂器又各具特色,也反映出地域文化,民族風情的不同。
然后老師引領我們走入了鋼琴的世界。鋼琴與小提琴,古典吉他并稱為世界三大樂器,而鋼琴又被稱為樂器之王。它優良全面的性能和廣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樂器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在我的認知里鋼琴的聲音總是優雅,清脆的。或悠揚,或沉穩,或歡快。每一種曲調都能給人不同的感受,并且深入人心。鋼琴聲如美玉,溫潤柔和,貼近心靈;鋼琴聲如心聲,它詮釋著彈奏者內心的波瀾起伏和心路歷程;鋼琴聲如泉水,行云流水般從指間傾瀉而下。今天的音樂欣賞課我有領略到鋼琴的另一番風情,熱情而奔放。在音樂家的彈奏下節奏鮮明。每一個音符都在跳躍,讓人不直覺的被吸引。我也真正知道了音樂的博大精深。
最后給我們介紹的是我們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古有古箏演奏《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背景。課上老師特別給我們講了二胡。在最后我們欣賞了《梁祝》這首曲子講述的是一段凄美的愛情悲劇。曲中音調婉轉,悲涼。使聽者動容。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樂曲的最終部分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題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一共四周的課已經過去大半,對于繽紛多彩的音樂世界,我漸漸的有了一些了解,體會到了音樂的內涵,音樂的靈魂,以及音樂帶給人們的愉悅和舒暢。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活到處充滿了音樂,不同的音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讓我們在疲勞時能得到舒緩。音樂也成為了我們一種精神寄托。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雖然沒一國的語言有所不同,但無論我們聽懂與否,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卻是世界共有的。我相信音樂不但可以撫慰心靈同時也像橋梁一樣拉近這人們之間的距離。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音樂的魅力是無限的。
如何寫音樂欣賞心得體會(推薦)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是大班音樂欣賞活動《獅王進行曲》。選自省編教材大班上學期第四主題,是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一個片段。樂曲雖然復雜而且有點長,但是里面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個個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孩子。為此,我選擇了這節教育活動;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認知經驗方面——欣賞樂曲,感受并理解樂曲表現的內容。
2、能力方面——能創造性的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內容和形象。
3、情感態度方面——樂于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
重點是:通過反復欣賞音樂,感受、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
難點是:能創造性的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內容和形象。
音樂欣賞這種借助旋律詮釋意境的藝術方式,必須通過靜靜地欣賞才能感受它特有的魅力。但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故事融入法2、圖譜教學法3、視、聽、動結合法
這些方法貫穿并滲透于整個活動當中,滿足了幼兒多方面的心理需求,體現了新《綱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為較好的達成目標,活動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談話導入——借助故事和圖譜輔助理解樂曲內容——分角色表演——結束環節,這是一個層層深入的欣賞模式。
(一)談話導入
開門見山,通過開放式提問,讓孩子帶著問題第一次完整欣賞音樂,使幼兒在森林這個大的空間內展開充分的想象,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受力。
(二)欣賞音樂,借助故事和圖譜輔助理解樂曲內容。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遍配樂講述故事、兩遍完整欣賞音樂和一遍分樂句欣賞,遵循合——分——合的欣賞層次。
大家都知道,生動形象的故事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睛和耳朵。首先,引出故事,再加上配有音樂和畫面的故事講述,更能幫助幼兒對每個樂句有形象明確的感知。接著,引導幼兒結合連環畫完整欣賞音樂、根據情節匹配圖譜、看圖譜聽音樂等形式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使幼兒很好的從故事這塊跳板轉到對音樂的欣賞和感知上來,實現了視、聽覺雙重而完美的體驗。最后,在充分感受樂曲的基礎上我總結了進行曲的性質,并引出了樂曲的名字《獅王進行曲》,讓幼兒對世界名曲的內容和名稱有準確而全面的感知。
(三)用動作創造性地表達樂曲的內容和形象。
《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要培養幼兒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我提供自由表演的機會,鼓勵幼兒根據音樂內容大膽地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將幼兒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推向了高潮。
結束環節的互動,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表演的成功和快樂。
以上是我本次活動的主要環節及整體設計,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如何寫音樂欣賞心得體會(推薦)四
走進音樂的世界,我隱隱約約聽到一種輕柔但略帶悲傷的歌曲進入我的耳朵。那就是《月光曲》。
在《月光曲》柔弱的音調中,我聽出了貝多芬的悲傷,他一個人獨自在一個小屋里,面對著雙耳失聰的慘痛事實,彈奏著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在悠揚的歌聲中,不僅帶有悲傷,還有一絲堅強和失落。
在優美的音符中,我聽出了李清照的婉約與堅強。她在宋王朝腐的敗的危急時刻,對茍安的南宋統治者發出“汝為誤國賊,我為家人破”的怨憤之言。隨后,丈夫去世,她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但她仍然沒有失去“生當作人杰,死為鬼雄”的豪心壯志,即使多了一絲憂傷。
我聽出了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時不舍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與汪倫原本不相識,來此后才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臨別之際,兩人依依不舍。李白并沒有因此對生活失去希望,在他50多歲時,用出言驚人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抒發自己的憂愁。
我聽出了蘇東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他獨自一人背井離鄉,那種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誰能感受到?他與貝多芬一樣,一樣的寂寞,一樣的無助。
在《月光曲》悠揚的音調中,我感悟到了什么是堅強,什么是不屈。正如作者貝多芬一樣,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作出震撼人心的一個個音符,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
在寂寞人靜的時候,點著微弱的燈光,聽著《月光曲》再伴著香濃的咖啡,那是一種何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