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深化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使閱讀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一
我與大部分讀者的觀點不太相同,我不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只是一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書。
事實上,是大家對余華這部小說的期望值過高。通篇環境是在光怪陸離的死后世界,一如余華往日的荒誕,只是這次的荒誕,實在是讓人提不起來探究的興趣,基本上是社會負面新聞的縮影雜糅,敘事也平淡無奇,尤其是第五日的內容,索然無味,幾乎是硬著頭皮讀下去,但余華將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安排的很巧妙,這是值得稱贊的地方。
余華本就屬于大師,而這篇作品幾乎讓讀者覺得為了悲觀而悲觀,經常也有讀者跳出來捂著胸口,我好悲,我好悲。然而,我覺得是一種無病呻吟,強行賦愁,對于很多悲劇,也沒有給出合理的應對方法。
先鋒文學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敘述話語本身言說敘事本身,但本篇作品多處敘述重復多余,多處雪霧的象征性描寫也刻意重復,倒是顯得做作。
文章的主題大體上是對愛的追尋和歌頌:楊飛與楊金彪的父子情,楊飛與李青的愛情,張李二人整日吵鬧的友情,鼠妹與伍超的愛情等等。社會一定存在很多黑暗和不公,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這些愛情親情友情還是可以信任,還是需要窮其一生去追尋。
正是站在死者以后的視角去寫作品,才更能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珍惜相遇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每一個選擇;也正是那些喜悅,哭泣,悲傷,無奈,痛苦,后悔,才真正構成我們鮮活的人生。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二
“他問那是什么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這是余華在《第七天》一書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間透露出了嘲諷與悲哀。《第七天》是一篇比《活著》更艱難的文章,是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它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像是在挑釁社會的底線,余華用他最銳利的武器——筆,再加上毫不掩飾的嘲諷,劃開了當下那些看似光鮮實則腐爛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華最新的長篇小說,他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見聞:暴力拆遷,災禍后瞞報死亡人數,醫院將死嬰做垃圾處理,冤假錯案,刑訊逼供等等,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渾身發冷,也許是被作者冷峻的筆觸所感染,以至于合上書時,還是久久不能自己。我不知道余華在寫這本書時是不是也懷著這種情感。大都人都說《第七天》太過黑暗,把社會剖析的太過透徹,但這正是小說的意義啊,用最簡單的文字寫出最深刻的文章。有人說余華給這本書取名為《第七天》參照的是中國人死后的頭七,他的這本書和其它的幾部經典長篇小說相比,不足之處顯而易見,但我卻認為,這本書里說發生的故事卻最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大部分事件我們甚至見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長思。這本書連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們用生前的視角去寫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錢權力的劃分,但從中也有喜悅的分享,為尋見親人永聚而喜,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濁而喜,為得知真相不再誤解懵懂而喜。也許社會有種種不公,種種不如意,但生活中總會有陽光溫暖我們。
文章用楊飛在人間最后七天的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華只是寫這些事件就結束,那余華便不是余華了,除了這些事件以外,他還寫出了這本書得到的提升的關鍵——人性。而這本書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荒誕不經,冷酷殘忍世界里存在的希望——愛。“我”是父親在鐵路上撿到的棄嬰,卻讓父親為了“我”而拋棄婚姻和自己的后半輩子去扶養“我”長大,“我”的.妻子在現實世界里棄“我”而去,卻在死后只承認“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發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樓,她的男友為了給她一個好的墓地而去賣了自己的腎,小餐館的老板聽說了“我”父親的故事而每次點餐時都多送一個果盤。這一個個的故事,都寫出了我們的良心,所以這社會并不是只有黑暗,還有溫暖和愛。
《第七天》展示了一個弱肉強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寫出了烏托邦式的向往生活的七天,余華用大半本書構造了一個人道和平歡樂美滿的世界。書很容易看完,合上書,我們開始向往另一個世界,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無葬身之地!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三
伍超與劉梅。
終究是太年輕氣盛了無所畏懼了吧。作為普通百姓或者說底層小人物,哪里有不苦哪里有不累?用來糊口的打工,咋能說不干就不干,賺不來工錢買不來飯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愿為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個欺騙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謊言卻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最后的倔強,多想他來哄一哄,可是他的不出現加上網絡的推動讓她最終失去了所有。他聰慧他勤勞他有著可期的未來,為了爭她的一口氣放棄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終連命都舍去了。以愛情的名義,忘記了生活需要面包。
關于仇恨。
活著時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卻愿意為你放棄安息之地在這死無葬身之地一直陪著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關于貧富。
有錢人的生活窮人想象不出來,活著如此,死了亦如此。這等級森嚴的看了太讓人絕望了,不過還好還好,我一直都沒有野心一直隨遇而安無所謂了。
關于黑暗。
暴力強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舉步維艱,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錢……多年過去了,有些再慢慢變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關于輪回。
作為新來的,被先來的帶到死無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來的,帶著后來的來到這死無葬身之地,介紹著這里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點疑惑。
世界是有多小,活著是這些人這些事死了還是這些人這些事,說好的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呢?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四
第七天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讀者怎么看待這部小說?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第七天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
名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現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驅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花了三個多小時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新作《第七天》,發現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比如強拆事件、棄嬰事件、襲警事件等等。作者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成為一篇小說,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事件傾注的情感,作者幾乎就像微博大v一樣將這些事件進行轉播和改編。
《第七天》和《活著》都是描寫死亡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夠買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種慘死:有跳樓死的、有被車撞死的、有賣腎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還有被強拆死的。這些底層的死者死后因買不起墓地,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不能夠得到安息。《活著》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而《第七天》更多地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心,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時表達了對各種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著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主人公的幽靈楊飛,一路行進,從殯儀館出發,一路跌跌撞撞,見到一群和他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魂,這其中有作者的親人,鄰居,也有陌生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遭遇到各種慘死。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楊飛回顧自己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丟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到,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父子情深的故事,讀之無不為之動容。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上工他將小楊飛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給小楊飛吃。他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因為楊飛的存在,他拒絕了所有的女孩,終身未娶。當楊飛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為楊飛置辦行裝。為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持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時,為了不連累楊飛又離家出走。
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來之筆就是塑造了楊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勞,為曾經“遺棄”楊飛二十四小時而內疚一生,死于異鄉后,為了能夠與楊飛見一面,他自愿在殯儀館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維護著公平正義。
懷著好奇的心理,我閱讀了一度銷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余華所講述的故事情節震撼到了,故事內容的荒誕和絕望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識,很多來自于曾引起媒體和網絡廣泛關注的新聞,只是作者通過以這樣虛幻的手法集中編排出來,還是讓我一下子感覺透不過氣來。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當今荒誕的社會新聞,很多人在各種悲劇中受傷或死亡,而這些人在這些事件之后有怎樣的經歷和想法?余華的這部《第七天》就是來寫這部分內容的,從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來講患難與救贖。和余華的《活著》相比較,從故事的取材上來說,《活著》寫的是歷史,《第七天》寫的是現在,人對當下的絕望肯定要比已經過去的更深。《活著》里面死去的人都還有個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卻是“死無葬身之地“。
但如果只是講這些,那就是社會新聞雜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華讓善良和真情在這些沉重丑陋的現實掩埋中伸出了一雙手,楊金彪與楊飛的父子情是本書中最大的亮點:雖然楊飛是撿來的,但楊金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位養子。楊飛與李青的愛情,也因為一個是“永遠愛“,一個是“仍然愛“,而被隔絕在美好的未來想象之外,當一個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時候,再好的男人也擋不住。即便如此,兩人之間還是有愛有掛念,這也許就足夠了。鼠妹的感情雖然幼稚,但余華還是給予了很大的憐憫和同情,讓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凈身并第一個離開了“死無葬身之地“,也可以說是一個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樣。“這是譚家鑫對女兒的寬慰,還有張李二人的吵鬧作伴,以及鼠妹與嬰兒們的歌唱……通過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里,去信任親情、友情與美好,是我們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五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現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驅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六
內容簡介:“濃霧彌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第七天》選擇一個剛剛去世的死者“我”(即楊飛)作為第一人稱敘事者,由“我”講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則蟬蛻給與“我”相關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
主人公楊飛是主環,這一主環分別連套一些不同的次環,次環又連套次次環,從而形成多重連環式結構模式。分別是楊飛——李青——李青的后夫,楊飛——楊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楊飛——楊金彪——養父兄弟姊妹,楊飛——鼠妹與伍超——肖慶,楊飛——李月珍夫婦——楊金彪,楊飛——李月珍夫婦——二十七個嬰兒等均構成一個個三連環結構。三連環結構涉及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所謂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是指由第一人稱敘事者“我”蟬蛻到下一個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敘事者的敘事方式。楊飛到“死無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鄰居“鼠妹”,她認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鄰居肖慶,肖慶為大家帶來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陽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講述者就由楊飛蟬蛻到“肖慶”,然后“肖慶”以第一人稱為大家講述“鼠妹”到“死無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關于伍超的故事。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七
在這個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這個書的名字就是――《第七只獵狗》。
這本書講的是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只獵狗的。老獵人召盤巴闖蕩山林40年了,卻得不到一條稱心如意的獵狗,一直引以為憾。這第七只獵狗是軍犬的后裔,它“攆山快如風,狩獵猛如虎”。召盤巴視它如掌上明珠,給它取名為“赤利”。這條狗在打獵中和獵物生死搏斗,屢獲戰功。
就是這樣一條獵狗,卻在潑水節時險些被召盤巴毒打并煮熟。因為是在森林里捕野豬時,召盤巴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只眼鏡蛇,蛇被他給激怒了,飛速向召盤巴奔去,只差幾步時,“赤利”挺身而出,不顧一切,與毒蛇廝殺起來,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搏斗……而此時,老獵人正遭遇了一頭兇猛的野豬,他一槍沒能致命,野豬卻向他猛撲過來。就在生命懸于一發之際,幸好由于野豬用力過猛卡在了樹杈上,他逃過了一劫。后來因為召盤巴認為它不忠心打算把它給剝皮煮了。幸虧孫子艾蘇蘇放了它。最后,“赤利”以捕獵為生,還當上了一群豺狗的頭領,在暗中來保護召盤巴。
讀到這里,我被“赤利”的忠誠感動了,狗也會知恩圖報他不顧主人的嫌棄更不要說我們人類了。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不僅是人的,也是動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動物和平共處。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八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扎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扎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文檔為doc格式。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九
韓寒說過,所謂的正書,乃是過了七月份就沒用的書,所謂閑書,乃是一輩子都受用的書。我雖不能為這句話送去鮮花掌聲,因為我畢竟是學生,為了吸取正書里的知識而活,但在心里還是頗為贊同。正書是教書育人的,是讓我們在學校混得開的;閑書是雜七雜八的,是讓我們在社會混得開的,兩者雖然都是書,作用卻不太相同。
我是個學生,這是我的職業,我生活在學校到家往返的途中。我自然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領略我生活圈子外的世界,閑書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我步入社會的第一老師。
——這本余華的《第七天》就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社會上的喜與悲。
這本書名氣很大,字數卻顯得吝嗇,讓人有種讀不過癮的感覺,那些入書的讀者恨不得抓住余華的脖領讓他寫出《第二百天》,而不是區區七天。讀罷此書,回看題目,深感不解。為何作者寫了七天題目卻是第七天?按照一貫思維,第七天應該是一天,這點想必讓語文老師們深感困惑。
有些學校會讓學生每天看半小時新聞,用來彌補走向社會卻被學校占領的時間,當然,僅限于小學。在初中生活讓我們焦頭爛額的季節,哪里還有人會放下方程、語法而去欣賞兩國爭紛,還是多想想自己和別人家那誰誰誰的爭分吧。這本書卻是填補了些我對生活的迷惘,看完后,我就不再難過了,因為與主人公相比,我的矛盾仿佛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亦或是餓極時吃的第一個包子,根本沒太大作用。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許多社會悲哀,僅僅是我眼里的社會悲哀。因為每當我想反駁“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至理名言時,爸爸就會告訴我:“你的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對任何事不要輕易地下對與錯。”至此之后,我就明白了什么叫做沉默是金。我眼里的美好生活是每個人吃得飽,穿得暖,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我所體驗的生活僅限于此,我知道那些乞討的人很可憐,但我從未深入了解過他們的生活,我知道報紙上出現的富豪很有錢,但我亦從未體驗過紙醉金迷、養尊處優的樂趣。
生亦何歡死亦何哀。文章充分地展現了一個人在現實中無法得到的,便到幻想中、死亡后去實現。人永遠不會知足,所以多少人最后的結局都是“抱憾而終”。當看到作者描寫那一片和諧、綠色的草地時,連我這個從未吃過苦、受過累的孩子都有些心動,因為在那里,我不會有學習的壓力,我不會為了幾個數字而浪費生命。幸虧現在免費的圖書館太少了,而生活水平低下的人民群眾也不會想到精神生活,否則若他們看到這本書被書中所描述景象而迷住那自殺率就會大大提高了。
余華說現實荒謬,我們追逐狗血韓劇是因為我們沒有過那樣大起大落的生活,其實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比起他們絲毫不遜色。我們每個人都活得有血有淚,我們都與身邊的三兩個人共同歡笑、哭泣,我們沒有什么不同。曲婉婷的歌曲里有一句臺詞,我覺得很對:“雖然沒有天生一樣的,但在地球上我們是一樣的。”《第七天》里連焚燒都要分貴賓席,可見當前社會的黑暗。不管再苦再難,只要有愛你的人在一起就好,何必追求物質。
天黑時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
只要我們享受生活,學會知足,我們過得一樣可以很好,一樣可以快樂、幸福。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
又讀完了一本余華的作品,在讀余華的作品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憋著一口氣,不敢放松。每讀幾頁都要沒有目的地站起來走動一會兒,可能是書里的內容顯得壓抑,需要緩一緩才能繼續。余華的作品體量不大,讀得快一點,一個下午就能讀完一個故事。
讀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第二天講了一個愛情。很佩服余華的細膩,將楊飛這樣的人寫得這么真實,文字的力量真是偉大。自卑就像一條看不見的尾巴,明明看不見,卻怎么也擺脫不掉。第三天講了一個親情,楊金彪是個好人,楊飛遇到楊金彪很幸運。我認為這兩天是全書中最精彩的兩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復體味。
書中還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話題,“市長蹊蹺的死因”、“強拆事件”、“領導檢查不到的柏油馬路”、“公安的、消防的、衛生的、工商的、稅務的”、“醫療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計劃生育是國策”等等中國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慶幸自己花了幾個小時讀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之前看過一句話,“生活這么累,為什么還要讀書,因為我們還有理想。”越到這個年紀,越覺得理想遙遠。學生時代談過的那些理想,被我們選擇性地遺忘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和現實共同組成了一個沙漏,理想占一頭,現實占一頭,中間的細沙是我們。隨著成長,我們慢慢地向著現實靠攏,一點一點。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貼切,因為在生活中談理想往往意味著夸夸其談,空談誤國;現實才是實踐,實干才能興邦。
夸夸其談的理想讓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錢的現實讓現實成為了現實。人人都開始談錢了,還談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錢。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一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里,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是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里,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或喜或悲。
讀完全書后,我重新認識了生與死。生生死死還不如說是一場單程旅行,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在本書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兩個世界,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另外這個世界可能會絲毫不在乎。而有些東西,將從這個世界帶入另外這個世界里。本書以荒誕的視角行文,即一個死去的人。他回憶著和正經歷著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從他死去的第一天寫到第七天,作為七個部分,書中開頭就以雪、霧、雨這些意象來營造出模糊的環境和視線,朦朧和荒誕的世界。在剛開始會給人一種困惑或不確定感,繼續閱讀下去后就能發現另一片天地。在書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見的人和發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對應,從而將全書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內容上,這本書極大的諷刺了現實社會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個死去的人視角,從權利、金錢到現實人們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陰暗面:虛偽、攀比、惡毒、幼稚、沖動......這些在書中展露無遺。
小說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錢的話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綾羅綢緞,可以有高檔的骨灰盒,可以買到一塊土地埋葬,最終能夠得到安息。沒有錢的人,不能買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這個悲慘的世界里,一直在那個叫死無葬生之地的地方。在殯儀館里,有錢的人可以坐沙發,沒錢的人只能站著或者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而那些有權力的人更是豪華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從這個情節里就將社會的許多方面暴露出來,現實中,在候車廳里,同樣是設有貴賓區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著空調,喝著咖啡,翹著二郎腿。而普通人則是擁擠在一起,你推我搡,拖家帶口。
在小說中,還涉及到了社會輿論與社會人們的關注點。一個商場發生火災,而負責人對社會稱僅僅有7人死亡9人受傷,而網上的輿論則是說相關人員刪除了大部分的死亡名單,那些人的親屬也被送了封口費。最后主人公在那個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遇到了那些在死亡名單上被刪除掉的人。這樣重大的事件就這樣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過去。同樣,主人公的母親花了二十年時間終于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當警方的“驚雷行動”打擊淫穢組織的事公開后,社會媒體將全部的焦點集中到這次行動中,各種人物的剖析,信息的公開,社會已經忘記了主人公與他母親的相識。這是因為現實社會里的媒體往往是過多去迎合大眾的欲望吧。
小說是以生與死的世界展開,由于不久前送走了爺爺,因此每每讀到離別或生與死的時候,便潸然淚下,也會想到當初送別爺爺時候的情景,想到爺爺生前時候的樣子,爺爺以前的經歷也是那樣的艱辛,和奶奶一起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最后竟是落了這樣的結局,此刻千言萬語,也難能表達思念之情。
小說正如標簽上所寫的那樣,比《活著》更悲慘,比《兄弟》更荒誕。但是作者還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二
看完《第七天》這本書,心情是壓抑的。或濃烈,或清淡,卻也怎么都逃不出壓抑的罩。
《第七天》反射著的我們現在的生活里太多的內容,有上層建筑的黑暗,也有平民百姓的兒女情長。對于制度里的灰色地帶,我們卻也無能為力,自身的綿薄之力,說實話,還是難以對付發龐大的體系。由于自己是法學生,基本的公平正義感在兩年的法學教育中還是有的。但是人也不能太過于天真,也不能太過于把自己當回事。對此,我只能祈禱,祈禱新時代的中國能夠很好,僅此而已。
對于社會問題,我確實感到十分憤怒和厭惡,厭惡那些人的丑惡嘴臉,厭惡那些人欺壓窮苦百姓。但是我抑制了自己內心的激動。畢竟,即便你再怎么激動和憤怒,好像都是那樣,無法改變。那就要無動于衷嗎?也不是。那就只能祈禱中國法治健全吧。畢竟,現在的中國,還是有溫度的,好人還是大多數的。
分別的時刻來到了,我向她揮了揮手,她上來緊緊抱住我,對我說:
“我仍然愛你。”
我說:“我永遠愛你。”
感情仍在,但是因為彼此不是所謂的一路人,選擇了分開。但李青真的去追隨到自己的未來了嗎?并沒有,最終她選擇了自殺,并與楊飛在“這個世界”里相遇。對楊飛和李青的感情,確實會有很多人去進行不一樣的評價。
欲望,對女人來說,是貶義詞嗎?
我認為并不是。其實我都一直都認為,生活是別人的,我們真的無法對其評價太多。真的。我們可以在別人處于迷茫時給人家意見,但是并不是說你的意見就是正確的,就是真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充當別人的”引路者“,但畢竟是”引“,而不是直接的指使。我們可以以經驗和眼界將選擇擺在別人的面前,僅僅是分析,而不是教他怎么選擇。
沒有人能夠承擔起別人的生活。
前段時間剛看完了《北京女子圖鑒》,在大結局時,陳可和曉云在江邊邊走邊感慨人生時,我既羨慕曉云安逸穩定的生活,也渴望陳可獨立自由的生活。讀后感.這部劇并沒有告訴我們哪種生活是最好的,沒有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哪種生活。它僅僅是將兩種生活擺在面前,讓觀眾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
生活都是有取舍的啊。
也許你會說,兩者兼得。但是魚和熊掌,真的可以兼得嗎?但,
也或許你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多元生活。
生活就是一部真人秀,沒有臺詞,也沒有ng。
一心躊躇滿志的李青死了。她的夢想也都破滅了額,沒有夢想,也沒有楊飛。她當初在選擇離開楊飛的時候,自己有想到是這個結局嗎?沒有。
所以我們真的不能做太多評價。有人會覺得,如果當時他們不分開就好了,但是這都是后話了。當他們在”這個世界“相遇時,除了有點遺憾,但大家都知道,回不去了,也就都將遺憾藏進心里。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允許將遺憾和傷感掛在嘴邊的。
對于楊飛和養父的感情,太多的是無法言喻的感動。養父放棄了太多太多,最后一刻,為了楊飛,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欣喜的是,他們在“這個世界”又相遇了。同樣,伍聲和鼠妹的感情,被現實社會束縛了太多太多。其實他們之間的誤會是可以解決的,他們是可以在一起的。但是就是那一腳滑,鼠妹不小心就從樓上摔了下來,使他們陰陽兩隔。
這個世界太多虛偽,顯得他們的真情多么難能可貴。
已故的人啊,你別擔心,我們會相遇的。但是也請你安息,好好照顧自己被生活虧待的身體。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三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圣經里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后,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
然而作者意圖并不在這里,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構建出來的暖巢,于殘酷現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說一些題外話。
余華被譽為當代最具苦難意識的作家,其實不管是《活著》、《兄弟》,還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踐行著這一點。看到有人批判余華,說這三本書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茍同。一個作家的風格總是在改變嘛,我看書從來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進行比較。喜歡一個人,就會為他改變,比如我喜歡韓寒,喜歡他青澀懵懂的《三重門》,也喜歡他現在放蕩不羈的批判。另外,感覺這種苦難的書看起來好艱難,網上看到有人看的飆淚,我發現我很難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什么的還有可能,但是這些苦難的,真心是沒有經歷多少,理解起來總是有種情感上的隔閡,只能將自己進行各種不透徹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現在這種狀態對不對,不是以一種近乎病態的苦難悲觀來看待問題,就是以一種異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態來對待。不管是哪種,似乎都是不適合我這個年齡的。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四
余華作品不是晦澀難懂,而是在現實的敘述中注入適度的現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盡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與語言優美詞藻華麗的其他作家相比,我更鐘愛的是文字中透露著黑暗的余華。
童話是留給小孩子看的,成熟的人或許更適合風雨后的返璞歸真。于筆者而言,這社會上的荒謬事件數不勝數,每每看到手機上的推送,都不忍打開。這大概是源于內心那顆最純正的心,封存已久。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著它。直至如今,這社會的真面目在一個又一個荒謬后被揭露被戳穿,渾渾噩噩過了十六年,如今頂著“中國青年”的稱號,被迫接受現實。
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
她說:“這里叫死無葬身之地。”
余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此書集荒唐、暗黑、腐朽于一體。社會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大多數讀者都會對此感到質疑。興許是在社會上大肆宣揚正義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黑暗的理解已模糊不清,但筆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和諧美好,看得不僅僅是治安不僅僅是宣傳工作是否到位,還要看人們的內心。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上“在外女學生被奸和殺”“北大學子弒母”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諸如此類的新聞,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輕輕劃過罷了,可是又有誰真正的關心在乎過呢?想必都是人類的內心在作秀。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的短短幾句詩,訴說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想,我們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這世上,沒有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會是怎樣,也鮮有人為自由而活發聲。都說人生而平等,我們力所能及的便是善良與真心。“有時候,人類的美德可以終結悲劇”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若人人都能對其抱以真心,太陽的力量或許會更大些。
董卿說:“其實當我們有一天,在回憶過往遇到的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如果我們能夠想起來的更多的是一份單純、友好和善良,這就是我們的幸運。”黑暗中的曙光,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們,發自內心的善良組成的,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他人不知的戰斗,請心存善意,直至永遠。
論語第七章讀后感(實用15篇)篇十五
“濃霧彌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這是余華最新長篇小說《第七天》的開篇,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懸念,一個走向殯儀館,將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還能留給讀者什么呢?這次余華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故事,讓讀者體會到一種寒冬臘月被囚禁于積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種劇烈拉鋸式切膚的疼痛和虐心,一種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無著無落的絕望。
無意間發現余華出了新書,打開看到了如上介紹,對余華的欣賞讓我決定讀了這本書。不巧的是打折季剛過,圖書館的那本也借出去了尚未歸還,于是在網上搜了電子版,放在手機里把它讀完了。原本余華的書我一般是不做摘抄的,也就沒在意書簽的問題,直到遇到想摘抄的,才發現uc瀏覽器看書不能加書簽(沒錯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只能先暫停閱讀,想著寫了讀書筆記,抄下再繼續看。結果下一次打開時,卻已經不知道當時想摘抄的是哪句,又想寫些什么感慨了。果然看書的連貫性很重要,書簽很重要,還是喜歡直接看紙質書啊。現在的結果就是忘了要摘抄啥,讀書當時的心情,卻又欲言又止。
書中的主線是“我”死后的七天里(頭七?),去過很多地方,尋找以前的回憶,碰到了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整部小說由一個又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人的故事組成,每一個都讓人感到“絕望”。
于我來說,也許是余華的書看得多了看的習慣了,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是個悲觀主義者,也可能是有些人說的“對此麻木不仁才更令人絕望”,總之,只是靜靜地讀完,靜靜地寫讀書筆記,有些麻木,沒有痛哭的沖動,又或許是最深的絕望了吧。
關于這本書,不想寫小說概述了,那種在網上隨意能搜到的東西,不寫也罷。印象更深的,也就是我曾說的余華的書總是能從絕望中讀出溫暖的力量,只是看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而已。無論是父親收養“我”的善良,父子相處的溫情,還是“我”尋找父親的急切,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李青死后懺悔,承認丈夫只有楊飛一人;鼠妹的男友伍超雖然最后死于賣器官,但他并未為了物欲而是希望圓滿真愛;鄭家夫婦無辜,不過他們有個最堅強懂事的女兒;飯店老板譚家鑫生前善良體貼,至死也沒有奪走他快樂的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說到最曲折離奇的李姓男子被掃黃警察張剛踢爆生殖器官而尋仇殺人的恩怨,兩人死后也一笑泯恩仇,成了最好的棋友。
而且,“死無葬身之地”的人們的生活也并不像想象中一樣凄慘,“孤苦伶仃”的自我悼念者也并沒有多么孤獨,“就像一片樹葉匯入森林,一滴水匯入大海”。除了感慨世間不平事無窮無盡外,也給絕望者以安慰。
第七天,回到“死無葬身之地”,新生活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