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應該包括對書中人物、情節、主題等要素的思考分析,盡量提供有深度的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一
《弟子規》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
“大孝尊親,其次不辱”。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和報答。也會對所有付出的人,對這個社會有所感知,有所理解,進而我們也會有所付出,才會之恩圖報。
結合自已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知恩圖報、滿懷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心態,有了這個心,我們才會知道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社會。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二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
三年級上學期學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為嫌麻煩就沒打針。晚上,爸爸問我打疫苗沒?我說打了。爸爸在我兩個胳膊上找了好久,沒看到針眼就問我:“你到底打針了沒有?”我仍在撒謊,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頓。挨打時我還在想:不就是沒打針嗎,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給我舉實例、講道理?,F在,想起這件事來,我還挺后悔的。
孝順孝順,首先要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是沒有條件的。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簡單,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兒視為榜樣,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很自豪。雖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內心有了希望,微笑著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女兒對我說,這是她聽到的最暖心的話,孩子們都夸她有一個好媽媽,她自豪的說,媽媽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諾言,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四
這段《入則孝》告訴我們:事情即使再小,我們也不能擅自主張,應該征求父母的意見。如果凡事都任性妄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品德。
東西不管多么小,我們都不能私自據為己有。如果私自據為己有,這種偷竊行為會讓我們的父母感到羞恥和傷心。
這段《入則孝》,使我懂得了: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內心也要存善,絕對不可以隨心所欲。對自己要能有所節制,同時也要懂得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凡是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凡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首先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同意,就私自把東西藏起來,就等同于是偷盜行為,這是有損自己品德的,千萬不可做。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五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兜茏右帯分械摹度雱t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六
《弟子規》的語言言簡意賅,卻足以讓人細細品味,意味深長.我感受最深的是“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這句話,漸漸被我們忽略的“孝”清晰地站在了我們面前,猶如一面明鏡,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孝道意識的欠缺.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那最真實的孝是什么呢?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一聲“媽媽”: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孝,他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全融進孝的成分.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早已習慣了父母的呵護與疼愛,對于現在學生的來說他們覺得父母給的愛是理所應當的,從沒有真正的轉過身好看看父母那溫暖的眼神,更何況是盡自己所能做出回報父母的行為,哪怕是給父母一個真心溫暖的擁抱.孝,這種情感是無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來褒獎的.它就是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我把孝視做兒女們對父母親的愛所做出的回報行動.它可以是兩代人之間沒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認為兒女們對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的回報.如:常替父母親做些家務、幫他們捶捶背、送他們一些小禮物,讓他們知道我們長大了、懂事了.讓他們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愛已有回報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沒少操心過.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是經常給家人買他們最愛吃的東西,雖然東西不貴但是看到他們滿足的笑臉,我的心里會感到無比的溫暖,所以對此樂此不彼.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現在的學校教育也開始逐步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寒暑假期中分別引入了德育的內容,如:幫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的細節中逐步引導我們的學生學會做一個懂孝義的孩子.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身先士卒.今年的寒假我參加了教師禮儀大賽,其中也有幾位學生參與,在短短的十幾天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師帶給學生是多么真實的影響.
當我們練習精神抖擻時學生亦是聚精會神,整個練習場里充滿了我們默契的身影.而當我們累了有些散漫時,學生更是懈怠,這是在我們身邊讓人反思最深刻的例子,所以行孝,我們教師的示范作用不可缺少.天空,因為有了白云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詳;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里一枝最美的花.讓已經學會了索取的我們也開始付出吧,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內心深處對他們那炙熱的愛.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七
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兜茏右帯肪唧w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于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圣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于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圣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好好的孝順我們的父母。對于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呆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進自己的努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每到過年時能按時回到家中與他們團圓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出則悌是圣賢教導我們,首先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團結,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出門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多團結朋友,多關心身邊的人。就像現在我們酒店一樣,大家聚在一起上班,這是一種緣分,大家都是出門在外,都不容易,我們要互相幫助,相互團結。大家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時作為下屬,我們對我們的上司、領導要尊敬,見面要主動讓行、打招呼,處處要謙虛禮讓,要恭敬禮貌,見到長輩要恭敬問候。這是我們能否在一個公司、集體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要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謹,我們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會幫助我們免掉許多壞的習慣,并逐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圣人們告訴我們這個“謹”,就是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時刻保持嚴謹的態度。在酒店的工作上要做到對待工作認真嚴謹,要小心行事,在做工作時先想想該怎么做,怎樣做才不會犯錯誤。俗話說的好:先思而后行。要做到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位顧客,做到讓每一位顧客滿意。在生活上也一樣,同樣要保持嚴謹的態度。自己的起居飲食要有規律,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多進行檢點,逐漸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爭取做個優秀員工。
信。俗話說的: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在現在這個普遍沒有信用的社會,我們要立志做圣賢,做他人的榜樣,去掉以往的虛偽、不誠實,以誠實守信,仁義道德來處世,來感化周圍的人。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要言而有信,言而必行。不騙別人,與他人坦誠相處。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說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里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圣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圣賢,做菩薩。盡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最后《弟子規》中還寫到“余力學文”。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學習。盡管我們不是學生,但并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余力學文告誡我們要利用好自己的多余時間精力,盡可能的多去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就比如我現在在咱們酒店一樣,剛開始我對餐飲業一概不知,但隨著我的不斷學習,我已經掌握了很多關于酒店管理、酒的種類的相關知識。這對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現在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習。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時去上網查查資料,或者看看書,盡可能的學習。我覺得這不僅為了我自己,而且也為了能更好地工作。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知見,才知道自己具體的差距在那里,明確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應該從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教誨以及種種準則去扎穩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并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我也下決心堅決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習氣。我要以弟子規中的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到最好。我要做一個優秀的員工,更好的為我們酒店的發展做貢獻;同時我也要號召身邊的同事來共同學習弟子規,提高我們酒店員工的綜合素質,共同努力打造擁有最好工作團隊的酒店。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們是最棒的,我們一定行的。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八
3、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4、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6、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7、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8、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9、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10、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1、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1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13、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14、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15、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16、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17、出則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18、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19、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20、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九
最近,我閱讀了中華傳統誦讀經典《弟子規》,獲益良多。這本書里面有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边@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凡是開口說話,誠信要占第一位,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花言巧語的方法和欺騙手段,就更不能使用。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要實實在在,不要說些不著邊際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話。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這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做過的一件錯事。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剛剛起床,朋友們就一起過來找我,我驚訝地問道:“你們今天為什么這么早來找我了,往日你們都是中午才有空來找我玩的呀?”小潔說:“我們今天想找你一起去種黃豆。因為我們幾個家里都沒有黃豆了,想看看你家有沒有。”我恍然大悟,趕緊進廚房去找,發現家里有些黃豆,便拿了出來給大家分。小靜說:“我們只要六顆就夠了,每人種兩顆。你一定要記得用清水泡一下黃豆,我們下午四點半再過來找你一起種,好嗎?”我開心地說:“好?。 ?/p>
送走了她們,我剛想找杯子泡黃豆,家里的電話響了,原來是媽媽打電話回來說,讓我送點水到田里給她喝。我趕緊盛好水送去后,回來就打開電視看喜歡的節目,把泡黃豆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下午四點,當小潔、小靜她們來找我的時候,我才想起來黃豆還沒有泡。小潔生氣地說:“我們不是約定好了的嗎?你怎么能不守信用,不講誠信呢?你讓我們怎么跟你做朋友?我們不喜歡跟不講信用的人做朋友”我羞愧地說:“對不起,我沒有用心記住這件事,我以后一定好好改正,不會出現不講誠信的事了。請大家原諒我!”
經過我的真誠道歉,朋友們雖然原諒了我,但是這件事卻像警鐘一樣長鳴在我的心里。讀了《弟子規》后,我更明白了“誠信”的重要,懂得了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交往原則,懂得了“人無信而不立”的道理,它會一直成為我人生的信條和座右銘,鞭策我前行!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
《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譯文】: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譯文】: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準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譯文】:
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并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譯文】:
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并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父母親去世后,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居處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情欲等事。
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于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一
這本書主要說了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該怎么做人。
我覺得弟子規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去世后,守孝期間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密切”。這句話讓我學習到了要注意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帽子要戴正,衣服扣好,襪子穿好,鞋穿好。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不喜愛我們,或者對我們管教得過嚴厲的時候,我們還是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最難能可貴的。
這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的壽命有多長,都只不過是人們命中的河。生活似酒,人生如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編織美麗的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讓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比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類似的言簡意深句子在《弟子規》中隨外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么與父母朋友相處,怎么與其他人相處。有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對我們以后的發民是有很大的好處。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二
《弟子規》中的“出則弟”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系,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譯文】: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譯文】: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夸夸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譯文】: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后,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三
我們曉得,在家里不懂得禮節,不懂得禮貌,出外怎么會有禮節?怎么懂得要尊敬別人?《弟子規》教你一些孝的知識。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譯文]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
[小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對母親照顧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著急地問:“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跑到屋后的竹園,四處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筍??墒窃诙?,哪里有竹筍呢?孟宗急得大哭起來。他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挖出來,回家做了一碗筍湯,孟母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時候,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回家里。這時他母親正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氣得拿起剪刀把快織好的一塊布割斷。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發火。母親說:“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起來,一斷就成不了布,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也要天天用功才會有成就,你現在就厭倦了,什么時候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呢?”孟子聽了十分慚愧,馬上回到學堂發奮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有名的大學問家。
冬則溫夏則清。
晨則省昏則定。
[譯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母親去世后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雖然很小,但卻知道孝敬父親。夏天,酷暑難耐,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黃香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每天先鉆到父親冰涼的床上,用身體溫熱被子后,再扶父親上床。黃香小小的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后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隨意變動。
[小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大俠士,很孝順自己的母親。父親去世后,他和母親一起生活。聶政因為是一個有名的俠士,所以常有人請他出門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但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所以遇到危險的事,聶政總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親就盡是在家陪母親。幾年后,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安葬了母親后,聶政離開了家,替朋友行俠仗義去了。這次出門后,因為無牽無掛,聶政再也沒有回來,他死在外地了。
事雖小勿擅為。
茍擅為子道虧。
[譯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著性子胡來,如果胡來的話,你的道德品質就會出毛病。
[小故事]三國的.時候,劉備臨死時,對兒子劉禪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給丞相諸葛亮,還給他寫下了一封信來教育他。信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边@是說,不要認為這件事情小,壞事就可以胡作非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讓人信服。后來,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國還沒有大的失誤。諸葛亮死后,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逐漸放縱自己,最終蜀國被曹魏滅掉,劉禪也成了俘虜。
物雖小勿私藏。
茍私藏親心傷。
[譯文]東西雖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來;如果私自藏東西,父母會感到傷心。
[小故事]陶侃是東晉有名的賢臣,從小就勤奮好學,人品極好。陶侃長大后,擔任了管理漁業的小官。這一年,他托人帶回家一壇腌魚孝敬母親。沒想到,母親卻把魚原封不動地讓人退回去,并且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是國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東西孝敬母親呢?雖然只是一壇腌魚,但也是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記住了母親的教導,從此他勤政為民,兩袖清風,最終成為了晉朝著名的清官。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譯文]父母親所喜歡的東西,要盡力為他們準備好;父母親所討厭的東西,要小心為他們拿掉。
[小故事]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對父母特別孝順。父母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眼睛也看不見東西了。郯子聽說鹿乳對恢復視力有好處,他決定想方設法取得鹿乳。郯子來到山上,卻無法靠近鹿群。于是,郯子買了一張鹿皮,披在身上混進了鹿群中。郯子的耐心獲得了回報,終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體也一天天強壯起來。郯子鹿乳奉親的故事也傳遍了天下。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譯文]要愛惜身體,遵守道德。身體有了傷痛,會讓父母擔心;道德出了毛病,會讓父母親丟丑。
[小故事]董卓是東漢末年的軍閥,他帶領軍隊來到國都,廢掉了皇帝劉辨,另立劉協為傀儡皇帝,并從此獨攬朝政。董卓專權期間,對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殺戮,對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結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們的憤怒,朝臣王允等人聯合起來利用美人計一舉將他除掉。董卓的惡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牽連,連年邁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連,當時他的母親已經90我歲了,也被依法處死。實在是可悲啊!
親愛我孝何難。
親惡我孝方賢。
[譯文]親喜歡我,做到孝順并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是要孝順他們,這才是最可貴的。
[小故事]王祥是晉朝人,他母親去世后,父親又取了繼母。繼母對王祥很苛刻,但王祥從不忌恨,仍然對她很孝順。繼母生病了,他總是伺候在旁。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繼母病了,想吃鮮活的鯉魚。大冬天的,哪里能捕魚呢?但王祥還是來到了河邊,河上已經結冰了。為了能捉到活魚,王祥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化開冰捕魚。真巧,兩條鯉魚一躍而出。他不知有多高興.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后,繼母對他也格外關心起來。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譯文]母親有過錯,要耐心勸說,讓他們改正;規勸時要和顏悅色,說話要輕聲細語。
[小故事]春秋時,有個叫孫元覺的孩子,十分孝順長輩,可他的父親對祖父極不孝順。有一天,父親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孫覺元哭著跪倒在父親面前,懇求他不要這樣做??墒歉赣H卻哄騙他:“爺爺年老了,年老不死會變成妖怪的?!眮淼搅松嚼?,父親把爺爺放下就要離開。孫元覺一聲不吭地背起抬爺爺的竹筐,父親不明白他的意思,孫元覺說:“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备赣H一聽,大吃一驚,最終改變了主意,又把爺爺接回了家。
諫不入盡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譯文]你的勸說父母聽不進去,那就等父母高興時再勸,要哭叫著規勸;父母生氣了,抽打你一頓,也要毫無怨言。
[小故事]閔子騫小時候經常受繼母的虐待。有一年冬天,閔子騫兄弟倆隨父親外出。一躍上,閔子騫一個勁地喊冷,弟弟卻直說熱。父親見子騫穿的棉衣比小兒子的還要厚,以為子騫撒謊,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亂的蘆花,父親明白了真相,要把繼母趕走。閔子騫哀求父親說:“現在只有我一人受凍,母親走了,我們兄弟三人都會孤單?!备赣H最終打消了趕走繼母的念頭。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譯文]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父母親病倒在床上,要日夜護理,不離開他們的身邊。
[小故事]漢朝時,漢文帝雖然貴為皇帝,卻很孝順自己母親。每天不管公務多忙,他都要去母親房間請安。有一次,文帝的母親病了,漢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離開母親床前,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而且每天母親吃藥時,他都要親口嘗嘗,唯恐太苦、太燙。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漢文帝侍奉母親卻長達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譯文]父母死了,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三年中,夫妻不同居,不喝酒吃肉。
[小故事]蔡邕小時候非常孝順母親。母親得病長臥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難過,總是在母親床前殷勤服侍,而且為母親洗馬桶不厭其煩。看到母親將不久于人世,蔡邕無心學習了,連衣服也不換洗,整天坐在母親床前,直到她永遠閉上了眼睛。埋葬母親之后,蔡邕哭倒于墳前不愿回家。一帝做事的仆人見此情境,莫不潸然涕泣。之后,他叫仆人在墳墓旁搭個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繼續守墓,以表愛母之心。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譯文]辦理喪事要盡到禮節,祭拜要真心誠意;對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著的時候一樣。
[小故事]湖北有一個城市叫孝感。這個城市的名字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呢!古時候,有個叫董永的人,他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母親去世后和父親相依為命。后來父親也不幸去世了,由于家里窮,董永連埋葬父親的費用也湊不出來。為了埋葬父親,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給有錢人家當傭工。董永的孝行感動了天上的九天仙女,她偷偷來到人間,幫助董永還清了債務,還做了他的妻子。后來人們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稱作了“孝感”。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四
《》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龍傳人,最文明,重禮儀,有傳統。
小黃香,把席溫,讓吃梨,數孔融。
青少年,禮弄懂,生活中,多踐行。
待父母,有孝心,兄弟間,手足情。
親同學,近鄉鄰,多交往,互尊重。
見師長,把禮行,先稱呼,再鞠躬。
家來客,莫生冷,敬茶水,讓座凳。
進他宅,先敲門,事說清,莫久停。
交談中,注眼神,言大方,心誠懇。
粗痞話,切莫云,刻薄語,傷感情。
乘車船,風尚新,讓座位,敬老人。
見面時,笑臉迎,問聲好,暖三春。
做錯事,歉意誠,對不起,化糾紛。
求人幫,先說清,事辦到,謝緊跟。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偟囊笫牵菏紫纫㈨樃改福褠坌值芙忝?。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墒?,最后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里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蛟S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五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中主要講禮、孝、謹、敬、信、親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雖然《弟子規》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們卻沒有照做。比如“人不閑勿事攪人有短切莫揭”意思就是:別人忙事不要打攪他人,別人有短處也絕對不要揭露出來,這是對人的一種尊敬。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那種專門搗亂專門揭短的人,一點都不尊重別人。最近,我也在讀《弟子規》,讀到了一些關于“泛愛眾”的內容。
通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人;這次別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錢包,下次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卻連理都不理她(他),這種人就叫忘恩負義。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說明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個卑鄙小人,你愿意當一個卑鄙小人嗎?大家都不愿意,那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吧!
看,這么多人都知道感恩,我們從小當然也要知道、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最要感恩的當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备赣H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養家,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顧我們??芍改该刻鞛槲覀兪嵌嗝吹膭诶?,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從現在看是努力學習,長大報國報父母。
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要讓不會感恩的人學會感恩,要讓學會感恩的人感恩別人,要讓每個人都在感恩中成長。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六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百善孝為先?!币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幾個月前,我和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去老家看爺爺,中午吃飯的時候,滿桌都是豐盛的菜,我舉起筷子正要吃,忽然想起了《弟子規》中的教導“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我立即放下筷子,去廚房拿來碗盛滿飯、菜,先端給爺爺,又給弟弟倒了飲料,最后自己才開始吃飯,大家都夸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其實,他們還不知道,我是受了《弟子規》的啟發。是啊!現在我們多幸福!吃穿不用愁,父母、長輩對我們倍加關愛、呵護,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有些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整天只知道讀書,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溫室的花朵,他們往往經不住風吹雨打;還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長輩,認為父母、長輩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良苦用心,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具備這種美德。
《弟子規》還有許多做人的行為規范,我要用實際行動來努力,做一個新時期的四好少年!
弟子規孝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七
暑假里,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后,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后,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p>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里。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后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彼囊馑际牵喝绻改柑蹛圩优优苄㈨樃改?,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里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后我也不對父母好??磥砦沂谴箦e而特錯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后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