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管理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善于利用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減輕課堂壓力,提高教學效率。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一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歸園田居(其三)》。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保瑩?、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二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2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課文。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活動2【活動】出示寫作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四十一歲時,他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一)、初讀:讀字音(聽錄音)。
(二)、讀:讀文意。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保瑩⒖?“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活動4【導入】讀:讀意境。
讀:讀意境詩意的躬耕。
本詩那些詩句比較有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四)、讀:讀思想(討論)。
1、本詩的題眼為?俗話說,眉目傳情。同學們看題目,歸園田居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題眼:“歸”。既然“歸”是題眼,標題中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顯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圍繞題眼,我們這節課將一起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何而歸?官場為何而歸?潔身自好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田園躬耕。
(種豆理荒穢)。
2、詩中最能體現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p>
3、“但使愿無違”“愿”具體指什么?
享受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這里的“愿”具體指陶淵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歸隱田園,與官場決裂,保全一個完整的自我。
4、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之情。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五)、歸納主題。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畫面。并表現了他淡薄名利、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
活動5【活動】心靈碰撞。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教師小結:這些專家的看法僅僅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讀書出仕這條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族和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普濟蒼生的壯志。然而東晉社會,不可能實現他的抱負,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感到精神壓抑?!斑_則兼濟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態度吧,這是中國文人的選擇,也是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活動6【活動】檢查背誦。
(八)、小結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圍繞一個“歸”字,抒寫了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最終詩人的心情也由歸前的無奈追悔變化到歸后的釋然愉悅,達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脫,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境界。
(九)、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布置作業。
將其改寫成更散文。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三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釋。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彼^“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文檔為doc格式。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違:違背。
2、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陽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五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個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復習桃花源記:
根據圖片說出桃花源記中的相應句子。
3、陶淵明簡介:
“田園詩人”
“隱逸詩人”
“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
1、學生自由朗誦。
2、單個學生誦讀。(糾正字音)
3、聽詩文范讀。
4、配樂朗誦。
1、疏通詩意;
2、問題思考;
歸園田居: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變化。
請找出詩中寫景和寫情的詩句,并說說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表現了田園勞作之樂,從中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明確:這里的“愿”具體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體現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現實中失去自我。
語言特點:《歸園田居》用語平淡自然,樸素隨口而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
小結: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辛勤勞作而心情閑適的農村生活畫面,抒發了他辭官歸隱,遠離污濁的愿望?!稓w園田居》:抒發了詩人不愿再混跡污濁的官場,而歸園田居以求返璞歸真的情感。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p>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六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里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著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濕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濕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為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后試著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七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批著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佟?/p>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違:違背。
創作背景。
公元4(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本詩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鑒賞。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詩人歸田園后在南山的`山腳下種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實自如,如敘家常,就像一個老農在和你說他種的那塊豆子的情況,讓人覺得淳樸自然,而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睘榱瞬皇苟固锘氖彛角锖笥兴粘?,詩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雖說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這是詩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樂趣。正如詩人在《歸田園居》(一)中所說的那樣:“少無適俗韻,本性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痹娙藚捑肓俗龉?,“守拙歸田園”才是最愛。從“帶月荷鋤歸”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他非但沒有抱怨種田之,反而樂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p>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對于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八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課文。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活動2【活動】出示寫作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四十一歲時,他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一)、初讀:讀字音(聽錄音)。
(二)、讀:讀文意。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活動4【導入】讀:讀意境。
讀:讀意境詩意的躬耕。
本詩那些詩句比較有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四)、讀:讀思想(討論)。
1、本詩的題眼為?俗話說,眉目傳情。同學們看題目,歸園田居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題眼:“歸”。既然“歸”是題眼,標題中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顯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圍繞題眼,我們這節課將一起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何而歸?官場為何而歸?潔身自好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田園躬耕。
(種豆理荒穢)。
2、詩中最能體現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3、“但使愿無違”“愿”具體指什么?
享受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這里的“愿”具體指陶淵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歸隱田園,與官場決裂,保全一個完整的自我。
4、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之情。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五)、歸納主題。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畫面。并表現了他淡薄名利、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
活動5【活動】心靈碰撞。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教師小結:這些專家的看法僅僅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讀書出仕這條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族和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普濟蒼生的壯志。然而東晉社會,不可能實現他的抱負,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感到精神壓抑。“達則兼濟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態度吧,這是中國文人的選擇,也是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活動6【活動】檢查背誦。
(八)、小結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圍繞一個“歸”字,抒寫了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最終詩人的心情也由歸前的無奈追悔變化到歸后的釋然愉悅,達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脫,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境界。
(九)、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布置作業。
將其改寫成更散文。
文檔為doc格式。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九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批著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佟?/p>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違:違背。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本詩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鑒賞。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边@兩句寫詩人歸田園后在南山的`山腳下種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實自如,如敘家常,就像一個老農在和你說他種的那塊豆子的情況,讓人覺得淳樸自然,而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睘榱瞬皇苟固锘氖?,到秋后有所收成,詩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雖說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這是詩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樂趣。正如詩人在《歸田園居》(一)中所說的那樣:“少無適俗韻,本性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痹娙藚捑肓俗龉?,“守拙歸田園”才是最愛。從“帶月荷鋤歸”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他非但沒有抱怨種田之,反而樂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p>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睂τ谠娙藖碚f,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
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歸園田居(其三)。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違:違背。
創作背景。
公元4(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
賞析。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后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笨蓱z的勞動成果并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_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_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p>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對于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_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在本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_,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二
一、朗讀詩歌,積累字詞,學法指導。
一、通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暢;(自由讀)。
二、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個人讀)。
三、再讀: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
荷:扛著。
沾:(露水)打濕。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
二、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歌的畫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月亮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樂趣。
賞析詩歌:
三、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俄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
陶淵明的'詩歌風格——淳樸自然、恬靜淡遠、寧靜閑適。
賞析詩歌:
四、品味詩歌的意境美。(結合作者背景資料)。
【幻燈片】五斗米的故事:義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里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縣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斗米(指俸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里小人?!碑斕欤屯普f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就這樣,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后終老田園,不再出仕。
【幻燈片】東晉時代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陶淵明:早年:“大濟蒼生”
中年:“誤入歧途”
晚年:“歸隱田園”
明確:
潔身自好、安貧樂道。
向往田園、淡泊名利。
師明確:
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是對黑暗現實不同流合污的一種反抗,和逃避現實不一樣。
意境: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結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
我們常常說文如其人,那么你從詩中你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
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
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
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
【幻燈片】教師提供專家的看法: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個披星戴月的詩人,一個荷鋤自娛的士人,一個安貧樂道的文人,一個崇尚自然的農夫……因為他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詩意的人生。
五、小結:陶淵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點明了一種人生態度,引起我們的思考。這已經足夠了!對于詩歌的學習,西方有句名言:“詩歌是不可以翻譯的”,但是喬布斯的一句話卻能體現我們對于詩歌學習的態度:aswithallmattersoftheheart,you’llknowwhenyoufingit.(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六、作業:改寫成記敘文。
陶淵明。
意象意境。
景、情、境。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三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歸園田居(其三)》。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背景知識及作者陶淵明生平。
2、掌握詩歌的節奏劃分方法,背誦并默寫古詩。
3、了解古詩思想內容,學會做人,讓學生能夠了解并欣賞陶淵明“率性自然、不趨炎附勢”的高潔作風。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內容大意,領悟詩歌的意境。
2、背誦并默寫詩歌。
教學難點:
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學生想象力,再現詩歌畫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桃花源記》么?課文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人人勞動、和睦相處、安寧幸福、自給自足、豐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會)這反映了陶淵明內心渴望這樣的社會,那么陶淵明生活在怎么樣的`一個社會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安粸槲宥访渍垩闭f的是公元4,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整體感知。
1、默讀,找出拿不準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3、自行朗讀,劃分節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豆田里長滿了草。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讀文本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明確:(1)官場(2)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3)田園(4)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5、齊讀,解讀文字。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晨興:早起。理:治理?;姆x:雜草叢生。帶月:頂著月亮。荷鋤:扛著鋤頭。道狹:道窄。沾:沾濕。但使:只要讓。愿違:不違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討論。
下面我們小組合作討論以下幾個問題,咱們一起來挖掘蘊含在詩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淵明會農活嗎?你從哪看出他會或者不會的?
(不會。從“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據可靠記載,陶淵明確實不會。)。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淵明的辛勞之情,你又是怎樣看出來的?
(頷聯和頸聯。早出晚歸理荒穢,耕作環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農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農活的心情怎樣?你又是怎么看出來的?
(心情是樂意的,愉悅的,閑適的。我們似乎可以從“帶月荷鋤歸”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詩人,肩扛著一副鋤頭,穿行在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歸耕圖啊。)。
這一句中,哪個詞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帶月。“帶月”有點睛的作用,一個“帶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勞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們甚至可以領會到他那時月下漫步歸家的舒暢愉悅心情。)。
4、那么為什么在這樣的境況下作者還會有這樣的心情呢?“但使愿無違”一句中,他不想違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請同學們聯系之前老師給你們介紹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我雖然很辛苦,但只是身體疲勞,可我心靈得到了自由與快樂。表現詩人自然樸實風格。)。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個性率真自然,喜歡安寧平靜的生活,有著高尚人格和氣節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歸田園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2、自選一角度(如語言、意象、意境等),賞析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3、背誦和默寫《歸田園居》(其三),朗讀《歸田園居》組詩。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五
課前小探究:
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學教授的一堂古詩詞課:《歸園田居》,為拉近這個班級學生與教者的距離,故在課前設計了一個給學生講故事的互動環節:金庸先生《鹿鼎記》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觀法師42年學得“一指禪”的最高境界與普通人15天左右學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與“子彈范式”的對比,引導學生改變僵化的思維習慣、鼓勵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
老師提出學習本堂課的三點建議:
1、帶著“初心”學習。將參考書收進抽屜,相信自己的頭腦比任何一本參考書都更具智慧與靈氣。
2、帶上快樂主動學習。自己不是簡單的課堂承載體,不是待裝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點燃的火。
3、帶上疑問學習。學貴有疑,對老師的觀點質疑、向同學的觀點質疑。
學生紛紛點頭贊同,老師詢問學生是否開始上課,學生在期待中開始了今天的課堂:
一、導入。
老師(板書課題)后,面帶微笑發問:有同學能向大家解讀一下標題嗎?
隨機點到一女生,靦腆地說:是關于陶淵明回到田園耕作的生活。(該生把“生活”讀成了“senghuo”)。
老師重復“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學開心地一笑。老師繼續:那好,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陶淵明的生活故事。學生點頭開懷。
二、初讀詩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燈:
老師:老師先朗讀詩歌,請同學們跟著一起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淵明,向同學介紹你的生活,請用自己的語言,疏通詩歌的大意。
生:很準確、流暢地進行了疏理。
老師:同學們,詩歌的朗讀中,可以根據語意劃分節奏。請大家根據剛才老師的朗讀,讀準字音;請根據同學的疏通,讀準節奏。
生:全班同學一起初讀詩歌。
三、再讀詩歌,會意入境。
老師:剛才這位可愛的女生用自己的語言對詩中生活作了準確介紹,這樣的生活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請你用一個詞語同老師說說。老師隨堂把話筒遞給學生。
生1:悠閑。
生2:自由。
生3:閑適。
老師作表揚,其他同學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樂。
老師再作表揚,連四字詞語都用上了,生笑,繼續。
生5:悠然愜意。
……。
老師:同學們紛紛談了自己的感受,老師有一點不明白,詩歌最初給我的印象是艱辛,但與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學生若有所思。
學生面帶微笑。
老師:老師知道你們從詩中讀出了不一樣的感受。接下來進入本堂課展露你們慧眼的環節: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充分的展開你的想象和聯想,向你的同桌描繪、與你的同桌表達感受。
學生相互交流,老師與之交流。
幾分鐘后,學生當堂交流。
生1:我最喜歡“草盛豆苗稀”這一句,詩人在廬山下種豆,你們看,豆苗長出來了,當然,草也長出來了。但生性隨意的他,又怎會在意這豆苗是稀是盛呢。這恰好能表現詩人生性的隨意。
師:我明白你的意思,詩人是種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種豆之——。
該生接話:悠然也!(師表揚,學生紛紛鼓掌)。
生2:我更喜歡“道狹草木長”里面的畫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著這旺盛的生命,即使勞累了一天,在這自然中走過,同樣是愜意的。
師:是的,詩人畢竟不是普通的農人,他的眼里充滿了詩情畫意。老師更驚訝于你們的靈氣與悟性,真正的入境,與詩中的人、詩中的景對話了!
生3:我喜歡“夕露沾我衣”的畫面,你看,我回來了,背著鋤頭,露水卻打濕在我的衣上,伴著這份清涼,是多么寧靜的畫面。
師:這位同學真難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師也來了興致,我想講講我心中這幅畫。我覺得今夜這露水啊,長了腳,爭著跑到詩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親密的——(師作出擁抱狀,陶醉地)。
生:接觸。
生:親吻。
生:擁抱。
(老師有話要說:這就是學生富有靈性的想象與解讀啊——)。
生4:我更喜歡“帶月荷鋤歸”的畫面。(其他學生紛紛點頭。)我覺得他是艱辛的,早起晚歸,披星戴月。
其他同學紛紛表示不贊同了。
生思考,紛紛舉手。
生:我更喜歡“帶月”,月亮在詩人回家的路上,靜靜地照著他,跟著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歡“帶月”,月亮就像是跟著詩人的腳步一樣,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點頭,老師也來了興致:聽到過這首歌沒?
當堂唱了兩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橋頭。
學生:伙伴。
老師:對,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學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師繼續帶著學生找:看看詩中還有哪些是伴隨著詩人的“伴侶”
學生道出了“鋤”,“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將詩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師:孩子們的眼光當真不一樣,確實,天地萬物、自然眾生,詩人在眼里是艱辛以外的閑適與愜意。你看,陶淵明的另一首飲酒詩,也是同一份的灑脫。
出示幻燈:《飲酒》其五。
學生齊讀(配樂),(老師板書:境:田園風情)。
老師:同學們在中國的詩歌史上,自陶淵明之后,以田園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詩歌的就紛紛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請從你聰明的小腦袋里趕緊找出來。
生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師出示幻燈,將節選的王維、孟浩然等學生已學的經典山水田園詩句呈現,學生配樂吟誦。
四、品讀詩歌,領悟情懷。
請你結合背景資料,暢談你心中所想。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背景資料準備發放。有意思的是,有學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師:老師很欣慰于同學們的這份自主與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資料能體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師為你點贊;如果你通過知人論世之后,能談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師同樣為你點贊!
學生默讀資料后,進行小組探究。老師同樣作其間作交流,發現每個組的觀點都有不一樣。
之后,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我們從他的生平中讀到了一個高潔傲岸的陶淵明,他對官場的厭棄,才會選擇田園,過得清貧,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凈。
(老師板書:高潔傲岸,并補充:在東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影響下,辭官歸田的確少見,且為當時士族階層所不恥的,但他堅持了。)。
第二小組:我們從詩人的選擇中,讀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灑脫堅強。
(老師板書:自由灑脫)。
第三小組:我們讀到了他艱辛背后的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官場黑暗,不與之同流合污。
(板書:不同流合污)。
(板書:情:隱逸情懷)。
老師:同樣,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有了一個陶淵明,之后就有無數個陶淵明誕生了,選擇田園,選擇歸隱,來,孩子們,讓我們又來找一找,哪一些詩句寫出了隱居山林的超脫與忘我:
4。學生找詩、讀詩。
老師出示幻燈,配樂,學生讀詩。
原本到這里,教者認為可以直接歸結到詩人的“隱逸情懷”并且課堂要接近尾聲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
生:我不贊同他們的說法。陶淵明三進三隱,最終選擇了歸隱,但他是消極的。社會如此黑暗,他沒有在官場中堅持他的正直,他卻歸隱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中又有不一樣的意見了。
五、個性化解詩,追尋詩韻。
這位學生的話語一出,課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學生表示,他是不得已為之的;有學生表示,社會無法改變,只能改變自己。
老師這個時候,將話筒遞到了一個小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師聽取過他們的交流。
小組代表:其實陶淵明雖說選擇了歸隱,但他畢竟心里想著的,還是社會能美好,不然他從這么多次官干嘛?盡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師:同學們還記得之前所學過的《桃花源記》嗎?里面有一段關于他理想社會的描繪:
學生背誦: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師:孩子們,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學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師:其實在陶淵明的心里,這個理想的社會,是下至三歲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樂”!詩人是選擇了歸隱,如果不是“兼濟天下”,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記》呢?我相信詩人的情感一定是豐富的,大家有時間去讀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飲酒》組詩,讀一讀蕭統的《文選》中《陶淵明傳》。
當然,詩無盡解,同學們保持著你自己的看法與情感,就是最好的詩歌解讀境界!
(板書:韻:怡然自樂)。
學生表示贊同。
老師:詩人往往是孤獨的,他的情在當時沒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蕭統的《文選》,方讀到了淵明先生的兼濟天下又超脫忘我的情懷,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才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蕭統的心中,不再是隱士,而是一位圣賢。這也是古往今來的中國文人鐘情與他的原因啊。
學生讀詩(配樂)。
六、誦讀,結束課堂。
詩人已經過世,慶幸的是15之后,他的愿已經實現。當下的中國田園,是真正的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最后讓我們帶著對詩的熱愛,對詩人的熱愛,一起盡請的朗誦他的詩歌,用以結束今天的課堂(三遍)。
板書:
境種豆南山帶月荷鋤夕露沾衣田園風情。
情高潔傲岸自由灑脫不與合污隱逸情懷。
韻怡然自樂天下為公……愿。
歸園田居其三教案(通用16篇)篇十六
11月6日,李宗玲名師工作室在我校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討活動”圍繞古詩詞教學,我選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歸園田居》其三上了一節研討課。課標上講:“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位。”雖然課標給出了古詩詞教學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夠。何況大部分老師教學的重點只停留在讀讀、寫寫、背背層面,只是迎合考試而為,也沒有注重初中與高中這兩個學段的有效銜接,我感覺這也是李宗玲老師開展古詩詞教學研討的初衷。明確初中學段古詩詞應怎樣教,既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又能注重學生的長遠效用。這首詩是陶淵明田園式的代表作。描繪了詩人勞動中純樸真率的生活情態,語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飾,是詩人樂于歸田隱居、棄絕塵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學生很容易讀懂,難點在于詩人想表達的心境。對于學生來說是難點。我必須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巧妙結構教學框架,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參與互動,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把這首詩定位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感受詩的語言美,給學生以畫面感;讓學生學會對話,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難點輔以多媒體出示詩人背景及詩歌要求。一節課,學生讀書、思考、積累、感悟有機地融為一體,既學習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又達到了學生考試的要求。同時學生還得到了思想的啟迪。達到了課標的要求,其樂融融。
導入新課:
生:
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