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我們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寫出優秀的作文。優秀作文的精華,值得我們反復品味和學習,以下是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一
元者,首也;旦者,日也。“元旦”者,“首日”也,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
傳說遠古時期的堯帝勤政為民,其子卻無大才,堯帝駕崩之前,將帝位禪讓于德才兼備的舜。舜帝即位當日,祭祀天地與先帝堯。那一日,稱之為“元旦”,也就是一年之“首日”的意思,又稱為“正月初一”,即第一個月的第一天。
此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元旦(正月初一)那天舉行祭祀祈福等活動,民間也跟風在這一日祭祀祖先,慢慢演化成掛春聯、放鞭炮、舞龍燈、守歲、吃團圓飯等娛樂聚會活動。
所以,中國古代的元旦就是正月初一。但是,到底哪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正月,歷史上并不統一。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
所以,元旦(正月初一)的具體日期分別曾是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元月初一。
從漢武帝之時開始,又回歸夏歷(農歷、陰歷),重新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夏歷的元月初一稱為正月初一,也即“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之后,清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建立前夕,為了與世界接軌,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西歷、陽歷),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而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不過反對聲音較大,這一方案并未正式公布。民國政府最終將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而民間仍然習慣將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
1949年,民國敗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當時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決定施行民國那個沒有正式公布的方案,將陽歷1月1日稱為“元旦”,而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并一直施行至今。
大家聽我這么繞半天,是不是有點暈啊,我將歷史上元旦的具體日期弄個簡化版:
舜帝:正月初一。
夏朝:元月初一。
商朝:十二月初一。
周朝: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漢武帝:十月初一。
漢武帝——清末(19):一月初一。
(自夏朝至清末,元旦=正月初一,只是正月的月份有異。)。
中華民國(1912——1949):新年=陽歷1月1日(政府);元旦=陰歷正月初一(民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元旦=陽歷1月1日;春節=陰歷正月初一。
最后,祝大家元旦快樂!新年快樂!
徐崇杰。
12月31日。
于牛欄山。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二
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1]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1]中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殷代在農歷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歷傳入中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公元19xx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到孫中山于19xx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三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19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于頒布歷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歷書。隨后又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這一年孫中山讓出權力,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剛開始,袁世凱還表示遵循孫中山的一切政令,包括繼續推行新歷。于是,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歷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農歷體系,人們按習慣沿用,服務于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當時,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歷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采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191月,民國政府的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只批準“元旦為春節”。由此,傳統農歷新年歲首被官方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歷的1月1日這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歷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歷1月1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國,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四
我家門前有一條河,它的河水還會流向我們的母親河——珠江。
它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聽媽媽說,以前這里的河水清澈見底,像一顆晶瑩通透的水晶,又像一面平靜的鏡子,把河邊那綠綠的美麗的大榕樹都映在上面,還把人們快活的面孔映上去了;小朋友們和魚蝦在河里快活地玩水嬉戲;有人每天都會到這里把一桶桶水晶般清澈亮麗的水挑到家里食用。
小河的演變令人傷心,令人悲憤,令人思考……。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五
其實原因很簡單。“元”字的本義,并不是貨幣單位,而是“開始、第一”的意思。姜子牙的師父道號“元始天尊”,即取此義項,表示他是道教里最早的神。而“旦”字,意思是“(某一)天”。所以,“元旦”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開始的那天,或者一年之中的第一天。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六
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宋……。
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元旦剪紙畫。
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
中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殷代在農歷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
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
自西歷傳入中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
公元19,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到孫中山于19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七
在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慶祝時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春節相差無幾,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縮版的春節,雖然在元旦的時候,用到了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法,像放鞭炮、敬鬼神、拜祭祖先等等,但畢竟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重要和重視的程度與春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到現在元旦的慶祝習俗也就簡單了很多。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八
元旦是我國傳統節日,你知道元旦的歷史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元旦的歷史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
在我國,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采用公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于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于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20xx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
春聯。
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雞蛋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說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出現時間:后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面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九
中秋節是中國有著非常悠久歷史也是非常的傳統的一個節日。你知道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秋節的歷史演變,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后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國各地至今也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后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后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0xx年前后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20xx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并非純粹為了觀賞。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為一中秋節習俗內容。
元朝雖已異族入住為主,但所受漢化甚深。
節日習俗。
也打扮沿襲漢人舊制。
到了明朝,中秋節已于元旦齊名(古時候稱春節為元旦)。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約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于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意。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賞。
至于明人賞月的盛會,張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極其風雅的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家童、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臺、千人石、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能略窺一二。
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貢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瓜分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郁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然后是豐盛的合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成為“仲秋”,因為與上古祭月的禮儀有關,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內,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殺風景的,逐漸俗隨時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禮記》)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山西中秋節習俗。
山西潞安地區過中秋節時要宴請女婿帶愛人及子女上門一起共度良辰;山西永寧地區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恭祀太陰星主;山西大同地區稱月餅叫團圓餅,大小在二、三尺左右,且有中秋節守夜之俗。
陜西中秋節習俗。
陜西西鄉地區過中秋節時男子要去泛舟登崖,女子則在家籌備佳宴,中秋節家家戶戶必食西瓜;陜西靖邊地區過中秋有吹鼓手走街串戶打鼓吹號,走時戶主得給賞錢;陜西洛川地區中秋節時家長要率子女攜帶禮物去老師家拜節。
四川中秋節習俗。
四川嘉定地區的人們過中秋節時要祭土地神,上演雜劇、聲樂等,俗稱“看會”,四川人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在中秋節還要舉行打粑、殺鴨子等娛樂活動;有的人會在中秋節夜晚將桔子挖空,里面點上蠟燭,懸掛在自家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俗稱“舞流星香球”。
福建中秋節習俗。
福建浦城地區過中秋節時女子穿行南浦橋,以祈求長壽;福建建寧人中秋夜要在門前掛旛燈向月宮求子;福建上杭地區的人們過中秋節時,人們會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有大神降臨,竹筐就會搖擺,依搖擺的次數來卜吉兇;福建金門人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天公用仙桃型的紅果代頂,俗稱“天公果”,拜月用的紅果要雕成豬羊的形狀,數目一定要九豬十六羊。
江西中秋節習俗。
在江西吉安地區中秋節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燒紅后將醋倒進去,讓其香味飄散于全村;江西新城地區過中秋時,從八月十一夜開始要在自家門前懸掛通草燈,大街小巷鼓樂陣陣,熱鬧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結束。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
>元旦的節日習俗
在我國古代,元旦的習俗是放鞭炮,換桃符,游樂賞燈。在現代,元旦的慶祝活動更為簡單,人們更傾向于將元旦假期作為休息日,認為這是娛樂和放松的好時機。
1.假期。
它在我國乃至各國都廣為人知。許多海外/地區已將元旦指定為法定假日,在元旦放假。
2.元旦晚會。
現在,由團體組織的活動普遍,例如元旦晚會,慶祝元旦的懸掛標語或舉行團體活動等。除夕觀看除夕晚會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種娛樂趨勢。
3.家庭聚餐。
家庭聚餐是我國傳統的慶祝方式。每個元旦,每個家庭都會放鞭炮,宰殺雞和鵝。敬拜各方仙靈后,全家人團聚一頓。元旦受歡迎的食物是餃子和年糕。
元旦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不是。
公歷上的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元旦我們會放假。在中國現代,“元旦”是對公歷新年的稱呼即公歷1月1日,而中國傳統節日都和農歷(含節氣)有關,所以它肯定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只是一個公歷節日。問一個年長的農民會說,中國那時只有被我們叫農歷的歷法,還沒有公歷,公歷是從西方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等。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一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著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國古代歷亙古不變的禮制。早在兩漢時期,儒家經典《周禮》便提到了“中秋”一詞,《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的飲食以及養生。
皇家更是對祭月活動相當重視,唐朝時,祭月儀式便已完善。
《新唐書·卷十五》中便有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后來一直延續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時,還特意在北京建月壇專用于祭月活動。
《明嘉靖祭祀》中記載有:“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
而隨著歷史不斷的發展以及推進,秋天祭月后來也變成了民間文人雅士的一個風俗,逐漸在民間興起,百姓為了祭祀先祖,同時也為了保佑土地豐收,家人團圓。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便自發形成了祭月的活動。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二
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并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關于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記載見于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遲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征。
時間數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于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征。“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婦女乞巧。
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始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生殖崇拜。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傳承發展。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9]有現存文字記述的七夕風俗最早見于《書經》時代(春秋中期)。七夕節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于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1]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合了乞巧習俗,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習俗。
20xx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七夕賦予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現代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在這一天,女人們都會祈求自己的真摯愛情,于是就相應誕生了一些關于女人們在這一天乞巧的習俗。中國七夕節雖然生成時間比西方情人節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間流傳經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輕人中,七夕節不如西方情人節受寵。民俗專家表示,和洋節相比,七夕等傳統節日在文化和內涵上更有潛力可挖,如果將浪漫、溫馨、娛樂等時尚元素植入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可以更精彩。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三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四
重陽節在各個地方都有屬于他們當地的習俗,至今,在浙江桐廬、福建莆仙及臺灣、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們在九月九日仍“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歷史演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馀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登高辟邪氣。
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山岳崇拜情結。
登高其實是源于古人對山岳的崇拜,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登高“辭青”說。
此說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登高“小秋收”說。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等,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1、重九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節。
2、踏秋。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相對應。依據傳統,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現代社會,很多傳統在變化,但是重陽登高依然盛行。
3、女兒節。
重陽節又名“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據晉代《搜神記》記載,丁氏女遭惡婆婆虐待,永無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懸梁自盡,死后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勸人家善待媳婦,請于重陽節讓她們休息。于是人們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來每逢重陽節,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團聚,稱之為過女兒節,實質上也是讓婦女休息之意。
4、登高節。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節。
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6、茱萸節。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7、老人節。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故而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五
元旦,中華兒女無一不知,因為每年就有這么一天,但大多數人都稀里糊涂的過去了,對于元旦卻是不知由來與習俗。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023元旦節的歷史由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我國古代,元旦的習俗是放鞭炮,換桃符,游樂賞燈。在現代,元旦的慶祝活動更為簡單,人們更傾向于將元旦假期作為休息日,認為這是娛樂和放松的好時機。
1.假期。
它在我國乃至各國都廣為人知。許多海外/地區已將元旦指定為法定假日,在元旦放假。
2.元旦晚會。
現在,由團體組織的活動普遍,例如元旦晚會,慶祝元旦的懸掛標語或舉行團體活動等。除夕觀看除夕晚會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種娛樂趨勢。
3.家庭聚餐。
家庭聚餐是我國傳統的慶祝方式。每個元旦,每個家庭都會放鞭炮,宰殺雞和鵝。敬拜各方仙靈后,全家人團聚一頓。元旦受歡迎的食物是餃子和年糕。
元旦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不是。
公歷上的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元旦我們會放假。在中國現代,“元旦”是對公歷新年的稱呼即公歷1月1日,而中國傳統節日都和農歷(含節氣)有關,所以它肯定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只是一個公歷節日。問一個年長的農民會說,中國那時只有被我們叫農歷的歷法,還沒有公歷,公歷是從西方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等。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1、元日。
唐代:司空圖。
甲子今重數,生涯只自憐。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譯文:
如今年歲漸長,自我懷有滿腔抱負卻都未實現,空剩自憐。
為了迎接新年一向忙碌不停,太陽落山后就意味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2、元日。
唐代:成彥雄。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譯文:
夜晚歸來與大家舉杯同祝又已增歲添壽,不經意卻看到鏡中的自我已兩鬢斑白。
正對著鏡中自我偷偷笑了起來,看來這屠蘇美酒怕是無法率先品嘗了。
3、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近代: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僅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
譯文:
大家聚集在一齊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笑語喧嘩,十分熱鬧,紅巖村的年青同志送來梅花,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大家在一齊舉杯互相敬酒,表達著新年的祝愿,散席后眾人意猶未盡,又一齊品嘗這勝利茶,談論當今時事。
僅有精忠才能報答祖國,如今祖國正遭外侮,烽煙遍地,沒有地方去尋求一家安樂。
我們在陪都重慶載歌載舞地歡慶新年,但不要忘了延安,讓我們遙祝延安解放區繁榮昌盛。
4、新年。
唐代:賈島。
嗟以龍鐘身,如何歲復新。
石門思隱久,銅鏡強窺頻。
花發新移樹,心知故國春。
誰能平此恨,豈是北宗人。
譯文:
嘆息著這年老的身體怎樣能像年一樣循環更新呢。
在石門旁思索了很久要不要隱退,看見銅鏡里年老的容貌忍不住再三窺視。
花又開了,路旁移來了新的樹,我心里明白這是故國的春天來了。
誰能來掃平心中的不滿呢?反正不是佛教的。
5、新年。
唐代:無可。
燃燈朝復夕,漸作長年身。
紫閣未歸日,青門又見春。
掩關寒過盡,開定草生新。
自有林中趣,誰驚歲去頻。
譯文:
從早到晚都點著燈火,肉體逐漸年長。
還沒從紫閣回歸,就又要投入青門了。
坐關不覺寒冷的天氣都已過盡,開定的時候都長出了新草。
心中自然有在禪林的樂趣,誰會對一年的過去而驚訝呢。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六
每年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你知道七夕節的歷史演變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的歷史演變,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大載禮記·夏小正》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而此時織女、牽牛只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關系。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到了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中,《洛神賦》有一條注釋:“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漢代以來,民間開始有七夕乞巧的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后來的唐宋。
詩詞。
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漢族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圖為國畫:桐蔭乞巧)。
隨著民間的乞巧習俗風行,這一節日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歌詠。如唐代詩人杜牧有《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宋代詞人秦觀有《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山西普救寺:尋訪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
有“中國情人節”之稱的七夕節,如今受青睞程度并不亞于西方情人節。每年七夕之前,一些與浪漫愛情故事有關的旅游目的地都是情侶們最向往的地方。馬上就到七夕節了,特別推薦一些經典愛情故事或愛情傳說的發生地,趁這個周末,和你的愛人一起去尋愛吧。
愛之說:普救寺是《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愛情故事的發生地,這里記載著崔鶯鶯與張生相識、相愛百轉周折的愛情足跡。
寺廟歷來都是清靜之地,與風月愛情扯不上關系,唯獨這里,被貼上了愛情的標簽。普救寺位于山西晉南永濟市(古稱蒲州)西北的蒲州古鎮里的西廂村,該寺距市區12公里,始建于隋朝初年。普救寺西側有一座13層、高40米的古塔,叫鶯鶯塔。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咯哇、咯哇”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鶯鶯塔與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門峽市的蛤蟆塔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此外,還有鶯鶯墳、鶯鶯橋、白馬將軍廟等景點都值得一去。
1、一束玫瑰加一盒巧克力。
大多數女人在收到一大束鮮花都會很驚喜開心,何況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收到一束代表濃濃愛意的玫瑰呢,再加上一盒巧克力,甜甜又蜜蜜。雖然這一招不是很有新意,但普遍適合,如果是不會挑選禮物的男生,建議照這個方法做,不會有問題的啦。
2、送適合女友風格的衣服。
女人的衣柜里永遠少了一件衣服,這就說明衣服對女人來說是可多而必不可少的東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送衣服不僅能送到女友心坎上還很實在哦,會讓女友覺得你是個實實在在的男人。當然如果你的女朋友喜歡驚喜的話,這招恐怕不適合哦,不然會覺得你很悶的。
3、一場浪漫的約會。
很多情侶可能在一起久了感情漸漸變的平淡,約會少了,甜蜜少了,一直處于保溫狀態,七夕情人節可是一個讓感情升溫的好時機哦。看一場溫馨的電影,吃一回燭光晚餐,或者去游樂場坐摩天輪看夜景,總之,一場浪漫的約會是必須的。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七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元旦演變元旦歷史演變(優秀18篇)篇十八
意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歡之夜。他們對新年除夕遠比其它任何節日都要重視。當夜幕開始降臨,人們紛紛擁向街頭,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時分。這時,各家各戶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舊瓶瓶罐罐、盆碗碟盤,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認為這樣可以去掉煩惱和惡運,以示吉祥如意,除舊迎新。另外,元旦這天,各家各戶都燃起一爐火,日夜不息。這樣在一年里一切都會順利興旺。據說這種風俗是從古羅馬時代承襲下來的。
美國。
美國的除夕之夜,人們在外開篝火晚會。夜十二點,大家一起把舊物扔進火里燒掉,并圍火歌舞,狂歡至黎明。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圣誕節那樣熱鬧。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鐘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蘇格蘭。
在蘇格蘭的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比利時。
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墨西哥。
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
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只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愿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
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韓國。
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