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有一些收獲和思考,心得體會就是將這些經驗和感悟寫成文字,以便反思和分享。以下是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和思考方式。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一
載營魄,載馬王堆版本是戴,加之于上曰戴,營魄就是魂魄。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性光返照泥丸是消魄全魂之功,魂魄這對兒陰陽,魄為陰用自性的光照住,光為乾,乾為陽。當魄返陽之后,守在無為無念的虛無境界,則是魂魄合一,合一則純陽。身體內的元精已經凝結,真陽之氣的生起已經完成,進一步的深化還要一心不離,心陽進入腎陰,純陽神才是真火,水冷金寒,靠神火烹煎才會油然而生。真陽一動,元神立刻逮住,提回中田,凝聚不散。以魂載魄,以二守一則水火既濟。
專,摶也,聚集的意思,專氣致柔,指子時開始陽生,午時開始陽降,一心朗照,任其氣機升降,這就是坤柔。當真氣大動在體內轉了一圈回到中丹田,恬淡處之,沖和安之,一霎時氣息如無,這就是致柔,久久凝注,真氣自然周身流行,四肢綿軟如嬰兒。
滌除玄覽,清除了識神的雜念,進入玄境,看到有形背后隱態的真相,而不是虛假的幻覺。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民指精,國指氣,精定為民安,氣足為國富。精生氣足是不是用無為的方法達到的?金丹法、守一法,都是先有為后無為,不用什么法,完全是自然達到的,自然已經通神,可以不出門知天下。天已經安排好了,不用自己練功,好像虛空中有師傅在替你忙活,你什么都不知道,功夫境界已經很深了,這就是老子說的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天門指泥丸百會穴,這是陽神出來的產道。入定出陰神,見魔見鬼,純陽則出的是陽神。氣壯如山,心如明鏡,性若止水,此時識神完全轉化成元神。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白指性光朗照天地,虛室生白,人在光中,湛寂常照而沒有照心,穿越太極玄,黑白隱顯都通達,但能保持一念不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像天地之心,養育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驕傲不主宰,這說的是無為之心才能通玄。德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如果得道通神,必須是德能量積累夠了才行。玄德類似于佛學中的功德,把全天下的財富布施也只是福德,只有法布施才有功德。傳播道,開啟慧性的光明,使人心機大暢,開啟心之玄關,更多的人進入無何有之鄉,與天心同心,宇宙的天德能量自然匯集而來,這就是玄德。心靈處在自然無為的無念清凈境界,就是與天德合一,就會增長玄德。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二
這兩天在聽羅大倫老師對《道德經》的解說,談談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是老子總結先輩從大自然中觀察萬物的運行規律悟出來的許許多多的道理,并把這些道理用于教化君主,并讓其有符合自然法則規律的治國之道(同用于當今的管理之道),同時也指引著個人的品行修養的方向。
真正的修行不是道家中的山中打坐吐納練得金身,也不是佛家中的禪定圓滿,這些方式修煉的是身,也只是將心沉靜下來,更容易有靈感而發,更容易悟道。“佛”是什么?不是寺廟里面的塑像,而是覺悟,將覺悟出來的思想融入改變自己原本的思想,從而逐漸影響糾偏自己的言行,這是渡己是小乘,再將覺悟出來的思想廣為傳播,普渡眾生,便是大乘。佛祖的覺悟是怎么來的呢,便是觀察萬物眾生而來。老子思想是怎么來的?也是通過觀察大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覺悟出的道理,并讓人的言行按這個道理進行實踐,老子認為順應天地間的運行法則做人行事更為合理,即為“順應天道”。因此,觀事物而覺悟才能更容易的真正悟道,“道”便是萬物的在某種自然力量支配下的運行法則規律,但“非恒道”不是一成不變,這種自然力量無關于神鬼,又或許只是包含了鬼神這種暗物質的力量。
所以我們拜神求佛的實質應是――拜天道求心正。
因此追本溯源,佛道核心是思想,思想影響言行,思想的力量也涵蓋在自然力量之中,自然力量可以推動事物有規則的運行,思想的力量也能夠推動改變人生軌跡!人體本就是一個能量場,而更符合大自然規則的`思想之力就是決定自己能量場強與弱,紅與黑的核心。
思想之力、精神之力,為“精神”意識藏于腎精,這個意識一部分來自于先天,一部分為后天形成。當人死亡后這個力量或許依然存在,又或許存在一段時間后再逐漸消散回歸自然。為什么說千年古剎靈驗,我認為靈驗就是因為它聚集著世代居住僧人的意識力量,所謂的開光加持也是有德高僧(道人)將意識之力通過特殊形式賦予物體之上。
那么所謂的靈魂,鬼神的本質就是“精神意識”即“神識”的一種暗物質體現形式。這也就能說通,為何佛道思想起源于自然科學思想理論,之后又有一部分演變為與鬼神相關。這些演變的實質就是“思想力量,精神意識力”伴隨著身體從無到有,身體消失后再以其他形式存在,到最后消散于自然的演變過程。
也就是說沒有個人或者個體意識是永恒存在的,有開始必有終結。永恒的只有一代代的思想、精神傳承。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三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18作者:韓金英上一章說到自然,如果人能自然,居道o抱德一,樸實無華,不用修煉,自然都在與天合一,都可以不出門知天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都是古人內觀的結果,中國的歷法節氣幾千年來精準無比,人體經脈,精氣運行的體內路線,都是靠內視的慧眼觀出來的。易經將宇宙能量場、金木水火土五大物理能量抽象為八個數字,應人間萬象,什么事情都可以解答。中國的易道文化無比的神奇偉大,就是古人最質樸簡單的心靈發明的。
如果人能自然,人就是神。修丹后天返先天,除了在氣的層面,就是要心靈返璞歸真。真實簡單在今天是稀有的,假的破爛要靠復雜的包裝。靈是完全自然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一點不假,什么時候有自動顯現,是個自然的全自動系統。從不聽人的意識的調遣,如果你說你有靈通,你給我說說什么什么,她根本不理你。該提醒你的時候,她像一道閃光劃過你腦海的夜空,看你的后天意識能否配合,順從地執行元神的指令。本章說的有忠臣就是后天意識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盡好仆人的職責。
《道德經》原文: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章意功到方見妙。何為大道?默默無言,靜極無知,謂之大道。廢盡乃為無極。既廢,為何仁義有?廢到不識處,諸脈絡,循規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強而來。不言即仁也,不為即義也。不言不為,合成一處,其中若有仁有義存焉。煉己以愚,修行以癡,方得成丹。茍有智慧,加之作為,用心用意,勉強胡行,諸魔疊至,諸障肆生,無不作假,大偽生焉。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偽,去其身而留其神,謂之大偽。何為六親?眼、耳、鼻、舌、心、意。何為不和?不見、不聽、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謂之不和。既不和,又何孝慈?孝則順也,慈者愛也。順性愛靈,返天之根,天根既得,子孝母慈,和合骨肉,母抱其子,子伏其母,是謂有孝慈。何為國家?身心是也,何為昏亂?心不定,入世而昏;心不定,逐境而亂。先天性不生而昏;凡命不惜,真啪而亂。身心定,虛中靜,性命應,定靜應,元神慶;何為有忠臣?忠臣是意安也。精中華,皓中白,交而純粹,合而杳冥,復神于中,內合天形,是為忠臣。
作者心得:
大道廢,有仁義,指無生出有來,落入有形,就落入陰陽,落入生死的輪回。仁義指的是陰陽,既魂魄。一點靈光入胎,一分為二,魂居肝,屬仁德能量,魄居肺屬義德能量。無言無為,人心完全靜下來,諸脈絡,循規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強而來。大道在的時候,太樸未雕,猶童貞之體,不假作為,自成道妙。若一喪其本來之天,則不得不借先天陰陽以返補之。樸素的素是未染的布,染過的布再高的`技術也無法還原,萬千的色彩,本色最難印染,即使色彩接近,樸拙也一定不見了。盡量多地保護先天,那是人神性的部分,是幸福、快樂的核心要素。
智慧出,有大偽,當人的心真能慈悲、靜定,他的心靈已經是干干凈凈的了,足夠的功德是支持人心靜的真實能量。而不修德,不修心,強迫用意識要自己入靜的人,一入靜就見魔見妖,因為那個生命深層潛意識或元意識區域,不修心的人有諸多的心靈扭曲,如毒蛇一樣盤踞。做過傷害別人的事,自己無法欺騙自己,那里有巨大的魔洞等著,只有向善的心真正慈悲起來,從別人那里反饋回來的都是良性信息,你自己的世界才能安寧。給與別人多少來論成功,那是真實的能量世界的需要,并不是虛偽的唱高調。原本的自身世界儲備著高能量物質,入靜就可以開發潛能,打開這個自身寶庫。但是慈悲心是開啟的鑰匙,開啟后你吸引信息的能量就百倍地增強,自身的心靈問題埋藏在深處沒有解決,自身問題的投射,吸引來的盡是負面的東西,那還不如不修,里里外外都會糟糕得一塌糊涂。道家講性命雙修,先修性,也就是先修心。心修好了才會真,才會自然達到。勉強用意識控制,魔境百出。意識是后天的,身體是后天的,在道家來看,后天是假,先天是真。元神、法身是真,肉身是假,為假身服務的所謂智慧就是大偽。
六親不和指六根不和,不見、不聽、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萬宗歸一,一為母,萬為子,子歸母所以是有孝慈。國家指身心,心不定是混亂。先天性不生是昏,真啪是亂。意安是忠臣,后天意識溫順地服從元神對身體的自然運作,能見到真陽之火,花芽遍地,性光朗照,交而純粹,合而杳冥,復神于中,內合天形,是為忠臣。猛烹急煉,一身之昏亂,使躋于清明,即忠臣之旨也。知此則道不遠矣。此太上明復命歸根之學,究有何道哉?不過率其渾然粹然之天而已,修之者亦修此而已。
(中國大學網)。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四
讀什么書呢?我想到了讀《道德經》。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學了一遍《論語》,寫了幾千字的心得體會,還寫了約字的文章,在我們教育系統的報紙上發表了。讀經典,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獲益匪淺,指導教學工作,成果顯著。所以,我的體會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讀經典書。人生有限,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但盡量讀一些名著,可以盡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同《論語》一樣,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智慧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經》要比《論語》還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經》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啟迪人們思想的光芒!
《道德經》博大精深,涉獵了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內容,雖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個字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讀了《道德經》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讀《道德經》同樣有啟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經》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可以說出來的名稱,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了。沒有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了名稱,那就成了萬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進入虛無的境界,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還要常常來到現實中,來觀察和分析道的運行。虛無和現實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認識所有事物的門徑。老子的思想充滿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做事情就必須依據這些規律。但是,這些規律不可能完全為我們所認識,因為事物都是在發展的,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的。所以說,我們所認識的這些規律,有不正確的地方,不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的不正確而已,也有還沒有認識到的地方。對于研究問題來說,老子第一章主要說明,一是萬物都有規律,萬物都在按自身規律運行。二是萬物的規律是我們必須永遠進行研究的。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現實中走出來,去探索事物規律的本源,然后到現實中研究事物的發展是否按規律運行。《道德經。的這個觀點也符合我們現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質教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盡管人們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人們的對于素質教育規律性的東西還沒有掌握。雖然全國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質教育的規律還是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探索出自己的規律來。
其次,《道德經》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學——“行不言教”。老子說:“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很多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播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教師的職業變成了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我以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的空洞說教,拒絕廢話,或者說身教重于言教,啟發式教學。記得孔子見老子,老子讓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頭,孔子說:“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請教孔子,孔子說,老子的意思是,雖然我的牙很堅固,但快掉光了,舌頭雖然柔弱,但還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堅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轉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過啟發,暗示等自己領悟知識。圣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出現在學生中間。
其三,《道德經》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無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講政府不應該管的過多,盡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還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亂套,各行其道,而是人們在一定的制度范圍內,人們自覺地遵守制度,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發揮聰明才智,使人自由地發展。學生管理也是這樣,看到有些教師整天圍著學生轉,整天訓斥學生,但學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沒有找到管理學生的好辦法,管理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師在不在班級都一個樣,感受不到老師來還是沒來,這樣的班級才是好班級啊。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老子的《道德經》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兜赖陆洝肥侵袊鴤鹘y文化的微型百科全書,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遠是我們汲取營養的源泉。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五
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墒怯袔c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六
呂祖泉交通指南:
萊蕪市萊城區雪野鎮呂祖泉村。
1.萊蕪市區―萊明路―經張家洼、口鎮―雪野水庫―呂祖泉旅游區?
2.濟南經十路―濟王路―明水路口―萊明路―呂祖泉旅游區?
4.淄博王村―濟王路―章丘路口向南―萊明路―呂祖泉旅游區。
旅游互聯免費預訂呂祖泉風景區優惠門票()。
呂祖泉門票為38元/會員預訂價30元)點擊預訂。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七
道沖而用之是物我合一的一合相,沖氣以為和就是真氣流遍周身,通身暢泰,如春風和暢,自然精氣充滿玄關一竅。當元精發動,周身酥癢,人們一般的心理是再強烈點,再多一點。一有感覺就容易動意識心,呂祖說不要用心要用神,用心境界就立刻止步,用神就會深入到生命的最核心,“湛”是一種清明自在、明白如鏡的身心虛明狀態。入靜后出現境界,不要理睬,只是死心地向深處去,穿越意識層,來到了元神層面,那是一種空明至極的清涼境界,一切都是合一的,這是理;沒有外來的干擾,性光升起,身體放出五色光彩,這是妙;深入到了生命的本源,看到了一就是一切的本質存在,就是奧。明理、知妙、深入奧三者合一才叫沖,道沖是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向內走走到生命的核心時的洞見,這個地步才堪稱和。中國這個和字,是證悟生命本源時身體與心靈狀態的總體概括,是生機的初始,一團和氣,混沌一片沒有分別。那時連我也忘記,感知的主體都不存在了,當然無法分辨任何事情。象帝之先,事物呈現為一個象之前的無形的氣態。
和光同塵,潛修默證,不露鋒芒被解釋成入道的方法,這又回到了后天意識心解老的歧路。當代人從修煉角度講《道德經》的,和呂祖的解老一比較,就知道他們在此打盹了,跑到后天思維的空洞中了,先天思維的東西是萬分真切的,實在的。先天的真一之念,可以跨越距離,穿透歷史,帶著永恒的靈香,按照呂祖的指點實踐,雖然一時半會兒身體難以放光,但是你只真實地試驗一會兒,出境后感到大腦灌滿了氧氣,每個細胞都被真氣充盈如浴神,心底里泛起無邊的美滋滋。
人體放光最遠的原因是人的靈本來是宇宙中的一個光點,人本質上是個光體。一點靈光入胎后,居于心宮,五臟只有心沒有月字旁,心好比太陽,太陽會發光,月亮靠太陽反射發光。心會發光,肝、肺等帶月字旁的不會發光。比較近的人體發光的原因是,人的雙眼是陽,全身都是陰,把眼睛閉上內視,光源就集中到了內部,肺光是白色的,肝光是綠色的,心光是紅色的,腎光是黑色的,脾光是黃色的。頭部兩目間的祖竅穴、鼻孔外方寸之地的虛無竅、胸部兩乳間的膻中穴、肛前陰后的會陰穴(陰蹻)和肚臍部位的丹田穴,皆是煉丹的秘竅,人的雙眼就是陽火的火種,將雙目之光內視這些丹竅就可起火煉丹,從而分別產生熱、力、光的效應。訣云“上下沖和生五彩,證得虛無便是仙”,入虛空大定,寂而常照,心存中和,明心見性。而一雙眼睛,左眼是日,右眼是月,是一對兒陰陽。左眼對著一點較弱的燈光,一會兒就觀出左眼是個金紅色的太陽。閉上雙眼內觀體內生光,還有更玄妙的陰陽生機之理。
大自然有太陽和月亮,也就有每天每時的新生。風水效法自然,北京城的北門,有德勝門和安定門,北為陽,對應人體的腎,對應四季是冬藏,因此正北陽位,開了門就陰陽顛倒了,正北的門窗叫鬼門鬼窗,傷腎露腎當然要見鬼。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五臟不藏了人還怎么活?風水之奧妙,處處陰陽,處處生機。雙眼這對日月光源照耀體內,山根祖竅放白毫光,眼前也會星光點點。人的靈魂是一點星光,在人體隱態存在著與自然宇宙完全重合的天地,整個宇宙像一棵大樹,道沖中和之氣是大樹的元氣,人體萬物都只是宇宙這棵大樹的一片葉子。人體星光的支撐物是元精能量,要先天元精發動,必須關掉后天意識心。后天思維決定人停留在后天社會狀態,深入不到生命的深層,與大自然一體的隱態生命層,也就無法了解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兒。
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存在,破壞了自然就是毀滅了人類自身隱態存在著的八卦場,瘟疫和自然災害都是人類破壞自然,擾亂生態平衡的自食惡果。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八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道”是老子哲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分,又緊密聯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后,就體現為自然規律之“道”,而自然規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著自然規律之“道”,而自然規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順應。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吧系隆表槕暗馈?,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樣,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吧系隆焙汀跋碌隆敝q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另外,在《道德經》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九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十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起我國著名文化經典《道德經》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缺乏了解?!敝v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現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健康、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人生的啟發。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系與區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p>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十一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高額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當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終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靡不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下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越來越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盛氣凌人、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消極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點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生活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十二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并且帶著中國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
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于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一是現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一規律,有無欲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呂祖解道德經心得體會(匯總13篇)篇十三
這幾日又將《道德經》反復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兜赖陆洝纺舜呵锢献铀@献有绽?、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于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痹谶@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暗馈狈钟行?、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于妙。有,觀于端?!庇钪嫒f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暗馈碑a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崩献釉谶@里說,“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暗馈焙汀暗隆辈豢煞珠_,但是又有所區別?!翱椎轮荩ǖ朗菑摹贝四丝椎??!盀樘煜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此乃常德?!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于“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于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于己。其,鄙人已閱過數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