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只有通過奮斗,我們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奮斗是一個終身課題,希望這些范文能讓你在奮斗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一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伴著快板節奏,脆生生的童音正將_年前一大會議召開的歷史故事講得既通俗易懂,又活潑生動。
16年前,第一批小小講解員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講時,有一位老師一直用贊許、堅定的眼神默默鼓勵他們。她,就是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一走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一樓大廳,人們就能看到的這句教育理念,用來概括吳蓉瑾的27年教育生涯,很是恰切。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多年前,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的語文老師吳蓉瑾在參觀一大會址時發現孩子們聽講解不太認真,便在學校支持下展開調查研究。“建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專門為小學生觀眾服務的講解員隊伍,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的歷史!”吳蓉瑾說,想出這個新點子以后,她帶領學生一同學一同討論撰寫講解稿、一同磨煉演講技巧。“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由此成立。
這支“紅喇叭”,至今已培養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每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只要沒有出差和工作,吳蓉瑾都會站在一旁,用贊許的目光和溫暖的笑容,默默守護著小講解員們。
如今,在盧灣一中心小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已成為一門特色課程。“這么多年來,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吳老師的教導在我心中種下了一粒紅色種子,讓我牢記紅色歷史、永遠愛黨愛國。”一位已是大學生的小講解員這樣說。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二
布茹瑪汗·毛勒朵,出生于1942年6月。她的父親是一位孤兒,自幼便在巴依(富戶)家放牧謀生。——曾經膾炙人口的動畫片“阿凡提和巴依老爺”,描述的正是那一時期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后,一家人逐漸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對新生活倍感珍惜的父親經常教育自己的兒女們“我們是因為團結,才取得了勝利;我們的好日子,是因為穩定”,直至彌留之際,他仍不忘教育子女,“我們這里是解放軍吃草根樹皮才得到解放的,你們要守好邊境,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解放軍。”
在父親的影響下,布茹瑪汗·毛勒朵開始了對東古拉瑪的守衛;五十六載,從未離開。何為孝道?不言自明。
1961年,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跟隨丈夫在東古拉瑪安了家。深受父親愛國守邊情懷影響的她,毅然扛起了守邊的重任,成為東古拉瑪通外山口的一名護邊員。——這里海拔4290米,常年積雪覆蓋,是帕米爾高原中國通往吉爾吉斯斯坦的一處邊防隘口。
巡守在祖國邊境線的布茹瑪汗·毛勒朵發現這里雖然有邊界線,但卻沒有界碑,“親手刻下界碑”,成為她最大的心愿。如今,年近八十的老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她第一次將“中國”兩個字刻在石頭上時,喜不自勝的將那塊兒石頭深深的抱在自己懷中。如今,五十多年過去了,邊境線上十多萬塊大大小小的石頭上,都留下了她親手刻畫的痕跡。
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家距離東古拉瑪山口有六十多公里的山路:這條路并不平坦,溝壑縱橫自不必說,暴風雪更是常常突然而至;腿腳被劃出血痕已是家常便飯,惡劣天氣身陷險境也已不計其數......一次次早出晚歸的巡邊,她經歷了太多的九死一生。
鄉鄰們不能理解她的愚癡,甚至丈夫都覺得她太過偏執了,但她覺得自己這一生不曾虛度一天,“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三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新設備、新知識、動車組駕駛新技術等等一切涉及高鐵的領域,對已有百年歷史的哈爾濱鐵路局來說都是一場新考驗,其中,組建高鐵司機隊伍、培養高鐵司機成為哈局圓夢高鐵的首要問題。緊急關頭,邢云堂與其他19名技術業務精湛、理論基礎扎實的司機臨危受命,作為動車預備司機,來到了哈爾濱鐵路局三棵樹機務段,并成為哈局第一批動車組司機,駕駛著一列列嶄新的crh5型動車組,奔馳在廣闊的龍江大地上。
哈局高鐵建成初期使用的是crh5型動車組,這種俗稱“子彈頭”的動車組,給機車乘務員對標停車帶來了挑戰。為練就“一把閘”零“對標”停車技術,邢云堂根據每個車站的站場情況,選擇列車停車標附近比較固定的建筑物作為參照物,把停車過程中看不見的實際停車標,變成能夠看得見的“代用標”。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實踐,邢云堂不但自己熟練掌握了這種“對標”方法,還將這個方法整理成文字資料,提供給其他司機參考學習,圈內人更是送給邢云堂一個“神閘”的雅號。
在近的機車乘務工作中,邢云堂一直保持著謙虛誠懇的態度。無論在家還是在待乘公寓,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把《技規》《乘務員應知應會》等書籍拿出來翻看。各種規章、制度類資料,凡與機車乘務工作有關的,他本本通讀通背、樣樣融會貫通。
幾年來,邢云堂不僅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還手把手教授同事駕駛操作技術和故障快速處理方法,他帶過的徒弟數不過來。在一次全路機務系統機車運用專業職業技能競賽中,他的徒弟馬宏偉和許斌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神經衰弱、胃病、腸炎是幾乎所有機車乘務員的通病。特別是東北的高寒天氣下,由于久坐加之飲食不規律,很多乘務員患上了痔瘡,邢云堂也不例外。4月,哈大聯調聯試開始時,正趕上邢云堂犯了很嚴重的痔瘡。他在長春一待就是半個多月,白天擔當動檢車的值乘任務,晚上認真總結一天的試驗情況,并針對第二天的任務制定制動距離方案表、日運行方案表等,凌晨5點多再次踏上值乘動檢車的征程。病痛折磨中,他沒有一刻放棄工作。在哈局高鐵運營之初,超常規的工作使邢云堂體力嚴重透支,但為了高鐵能夠按期開通運營,他默默地奉獻著、頑強地拼搏著。幾個月下來,體重下降了20多斤。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四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的傳染病。患病者臉部、肢體畸形,加之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和歧視,患者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1970年,李桓英在中國流調現場第一次見到了麻風病患者,她就暗下決心,立志要攻克令人聞風喪膽的麻風病。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她先后畢業于同濟大學醫學院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而后成為世衛組織首批官員。1957年,7年期滿時,世衛組織主動提出續約5年的邀請。可此時,事業的發展和優渥的生活擋不住李桓英一顆愛國之心,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毅然回國報效祖國的消息更激勵了她。她謝絕世衛組織挽留,瞞著已經移民美國的家人,只身一人繞道歐洲,幾經周折,于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祖國。
每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堅定地說道:“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正是急需人才之際。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選擇麻風病防治,李桓英以科學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執著成為她鮮明的職業精神。1978年改革開放后,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在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在那個“談麻色變”的時期,迷信和恐懼是麻風病的大敵,就連許多從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而李桓英卻始終都是面對面接觸,從不畏懼。每來到一個患病的村寨,都會引來村民們的一片驚奇:村里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她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他握手,她就拉著他們的手長時間不放。
“麻風病傳染性有限,可防、可治,不可怕。只有深入到病人身邊、進行非隔離治療現場研究,才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會之歧視。”李桓英說,“每當我想起麻風病人在承受疾病與歧視的雙重折磨而過著痛苦凄涼的生活,我就非常難過,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要跟麻風病作戰的決心。”
雖然氨苯砜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問世,但麻風病的防治在世界上還沒有更成熟更有效的方案。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李桓英敢于創新,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使我國的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而且年復發率僅為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年復發率小于1%的標準。
傳染病無國界,但醫生有國籍。李桓英教授作為中國的醫學科學家,心懷大我,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同時更是將中國防治麻風的方案貢獻給世界,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1994年“短程聯合化療”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解除了疾苦。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極大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幾十年來,李桓英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縮短了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李桓英主持的“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策略、防治技術和措施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當月,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工作了快60年,從回國開始就從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黨我一定會后悔。”李桓英說,“以前我總覺得自己還不行,還不合格,現在我覺得自己應該合格了。”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麻防事業,在國內外麻風病防治領域取得了常人難以超越的成績,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如今,已過期頤之年,她仍然心系麻防事業。李桓英說:“對于徹底戰勝麻風病,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愿意在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為實現沒有麻風的世界而奮斗。”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五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領導后,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_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數據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后,學生們登錄教學平臺,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云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吳蓉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吳蓉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把所有有關數據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吳蓉瑾還帶領“云團隊”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六
近日,中宣部、全國婦聯評選出10名“最美巾幗奮斗者”。她們是中國女性的先進代表,向社會傳遞了愛黨報國、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展現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巾幗風采,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綻放芳華,譜寫了璀璨的奮斗篇章。
助力鄉村振興:“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楊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10年,她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江門村,帶領鄉親們努力拔窮根:創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帶動村里年收入300多萬元;聯手大學生村官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出資建設扶貧加工車間,創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產業覆蓋率達100%。2020年,江門村實現94戶326人全部脫貧。
“未來,我要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繼續貢獻青春力量!”楊寧說。
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還有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為當時的深度貧困地區東鄉族自治縣和漳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種羊2.1萬只,帶動8個鄉鎮、6個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養殖。她還新建8個黑木耳種植基地,吸納350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為建檔立卡戶分紅865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142萬元。
鄉村振興的道路,見證了她們的不懈引領,也見證了她們的醫者仁心。
37歲輾轉多地回到祖國,57歲投入麻風病防治工作,95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李桓英長期奔波在云、貴、川等地的偏遠山區,曾經4次遇險,兩側鎖骨和肋骨都摔斷過。她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麻風病“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為我國乃至世界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七
們歸國的老一輩科學家有一個共性,他們在科研工作中,都有著像超級計算機一樣復雜的頭腦,但是在面臨事業和生活的選擇時,他們又有著孩子一樣簡單的心靈——對待研究對象,務求真實,沒有任何含混不清;對待個人名利,只有最低要求,在個人利和天下利之間,總是選擇考慮更多人的利益。在李桓英身上,這種簡單體現在她多次人生選擇中。
李桓英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1939年考取同濟大學醫學院之后,才結束了輾轉的少年時代。但是,戰亂中的人們,想自安而不得。同濟大學的師生們在數度輾轉之后,終于在李莊暫時放下了一張平靜的書桌。異常艱苦的環境,反而讓師生們倍加珍惜學習機會,夜以繼日的學習,是他們參與文化抗戰的獨特方式。對于李桓英來說,青年時代在云貴川山區行走的經歷,讓她見識了真正的貧困生活,尤其是在戰爭威脅下生活無著的窮人生活,這種見識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經歷的。沒有這些見識,人生就缺乏宏闊的視野,也就缺乏在比較中得出價值判斷的能力。
如果說她的第一次學業選擇有母親一半的意愿,李桓英因此走進了醫學大門,那么第二次的專業選擇則完全是她自己確立的。她認為,在接觸到的專業中,只有細菌學是最依托于數據的,更接近純科學。所以,她瞄準了這個專業的世界頂尖學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后考入其中攻讀碩士。
1948年,在中國和巴西的倡議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成立。1950年夏季,李桓英帶著科研熱情和老師特納的信任,以聯合國工作人員的身份,奔赴印尼做雅司病防治工作。4年之后,世衛組織又派她去緬甸從事梅毒血清學診斷工作,她在那里工作了3年。在此7年間,她與當地專家一起,制定了更準確的診斷方法、更周詳的施藥方案,她也因此鍛煉出因地制宜的工作能力。當世衛組織提出再與她續簽時,她拒絕了,一個職業上的原因是,她要去挑戰更棘手的領域,尤其是那些不治之癥。這次選擇,是她日后一生的縮影,一個優秀的科學家,總是要嘗試新的領域。
放棄優厚待遇、不再續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要回到祖國。此前,李桓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已經赴美國定居,父母當然希望女兒能長久相伴,此時,她正在霍普金斯大學讀書,選擇生活地點這個問題還不突出,但在東南亞工作的7年中,她越來越想回到祖國。然而,自己身份的隔絕,使祖國如同“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近在咫尺卻無法到達。她去美國留學前,持有的是民國護照,所以她不能合法入境中國。這種狀況一直沒變,直到此時世衛組織征求她意見是續聘還是進修,李桓英看到了轉機,她立即拒絕續聘。當時英國與中國互設了代辦處,她申請去倫敦大學進修一年,在英國更換了護照和簽證。1958年6月結業之后,她借道歐洲和蘇聯,從莫斯科坐火車入境中國,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土。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她不是不知道,這次選擇,意味著可能與父母再也不能相見。但這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亞非國家流行病頻發多與貧困落后相關,當時的中國也是如此,自己求學工作多年,祖國正在新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擺脫貧困,自己最大的用武之地就是中國。李桓英回憶說:“國內生活確實艱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個人,很多人缺吃少穿、體弱多病。我回國的目的就是要為貧窮落后的祖國服務。”李桓英這一代科學家,他們從苦難中思考,懂得了最迫切的問題是什么。時代賦予時人的重任,足以激發起他們心中的無限熱情,帶著滿腔的熱情,他們回應時代之問,填補時代之失,創造了中國現代科技事業的苦難輝煌。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八
奮斗成就事業,拼搏打造精彩。新時代的壯美天地廣闊,奮斗女性,百花齊放,拼圖祖國美景。在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新疆烏恰縣吉根鄉,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邊境線。數十年來,她親手在帕米爾高原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她用默默奮斗揮毫愛國畫卷。家長口中的“秒回校長”,同行眼中的“種子校長”……每一個親切的稱呼,都如同一枚閃亮勛章,映照出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的育人初心,她用一線奮斗揮毫教育畫卷;秉持這樣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陜西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一干就是50多年,她用基層奮斗揮毫人民健康畫卷。奮斗女性,奔騰向前,活躍在天南海北,祖國各地,她們用奮斗女性的最美剪影,讓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事業更加美好。
時代召喚巾幗英雄,奮斗成就女性夢想。
楊寧,這個“85后”大學生村官,放棄大城市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她把青春力量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發展產業關鍵要‘接地氣’。”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帶領企業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她用拼搏奮斗揮毫鄉村振興畫卷。一個個美麗名字,閃閃發光;一個個奮斗故事,釋放溫馨。新時代的巾幗力量,更加氣勢澎湃;新征程的奮斗女性,更加瑰麗多姿。
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定義新時代女性之美,這是新時代中國女性的榜樣和標桿,也是新征程路上中國婦女事業的繁榮昌盛的美麗見證,她們奮勇爭先、頑強拼搏,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風采。未來可期,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我國的婦女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創造出更加靚麗的業績。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九
胡海嵐入選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同時,她還作為主持人主持了許多項目,如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參與科技部973重大課題研究和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和高水平科技專項(b類)研究工作,她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當時也受到參會人員的贊賞。
胡海嵐和她的團隊致力于探索情緒和社會行為的分子環路機制,也就是神經系統的研究。在情緒研究方面,有效分析了情緒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抑郁癥的治療工作,為抑郁癥患者帶來了福音。
胡海嵐團隊加入了浙江大學,教研與教學雙管齊下,同年還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的榮譽,成為了許多女性的榜樣。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十
今年“三八”前夕,盧灣一中心的女教師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半天的休假單。憑著這張單子,老師們可以在安排好課務的情況下,休假半天。而這,也將成為學校嘗試彈性休假制的第一次探索——老師們“朝7晚5”的工作壓力,吳蓉瑾看在眼里。而在本市中小學推出課后看護服務后,老師們的任務更繁重了。休假條雖小,但卻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散發著暖意。
和很多小學一樣,盧灣一中心小學百余名教職員工中,女性比例超過90%。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給職場女性帶來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女生天生心思細密,如何避免小情緒成為導火索?和吳蓉瑾搭檔多年的好友,剛剛退休的副校長鄧衛紅覺得,吳蓉瑾的秘訣在于,“她是一個非常好的傾聽者”。吳蓉瑾的微信“朋友圈”更新頻繁,宛若她的工作日記。每晚離開學校之前,她會發一張教學樓走廊圖——這是一個暗號,只要這張“愛的走廊”圖沒發,誰都可以去學校找她。而她,真的是說到做到。“不管對方有多少抱怨,哪怕是帶著家屬一起來,嘮嘮叨叨講半天,她總是會耐心地聽別人說完,再一點點給出自己的建議。”鄧衛紅說,后來大家發現,這溫柔的傾聽,往往有奇效——無論是家長也好,老師也好,有時候,要的不僅是份答案,更是傾聽背后,“被尊重”的感覺。
而在被吳蓉瑾喚作“寶貝”的學生們心中,吳老師像姐姐,像好友,也是一個再懂自己不過的長輩。盧灣一中心小學畢業生馬天道說,盡管有關課文的記憶已經模糊,但作文本上,吳校長那長長的評語卻一直寫到了自己心里。即便畢業多年,遇到喜悅和波折,他始終第一時間想到,告訴吳老師。“戀愛了,我第一時間把女朋友帶去給她看;父親突發車禍,我急得手足無措時,她安撫我,及時幫我聯系了醫院和主治醫生,目前父親正在康復中;今年,我即將迎來一個小生命,成為一名爸爸,知道這個消息,她比我還激動,發了一連串的表情……”馬天道感嘆,成長的道路上,他幸運地擁有了一名小學老師恒久的關愛。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十一
胡海嵐及其團隊在神經科學研究方面,尤其是推進“抑郁癥”治療事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給全球超3億的抑郁癥患者帶來了福音,有效地探索了新的治療思路,胡海嵐也不愧為“亞洲第一人”。
從“學霸女神”到浙江大學最美女教授,再到億萬國人眼中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教授真正詮釋了不靠顏值靠實力,巾幗不讓須眉的實力。在抑郁癥高居危害人類健康榜首的當下,胡海嵐及其團隊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們對科學的奉獻,還在于科學回饋于人民的奉獻價值所在。
一覽胡海嵐的人生道路,可謂是無數高光時刻的積累換來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胡海嵐教授也成為了新一代女性追求的目標。在女性地位意識不斷提升的當下,胡海嵐教授做了一個好榜樣,同樣也鼓舞著廣大女性奮力拼搏,不忘初心,為國奉獻的斗志。
中國之強大,向來不是一蹴而就,從來都是無數的英豪無私奉獻、不畏艱險,努力拼搏而來。胡海嵐不會是第一位“亞洲第一人”,相信中國還會有更多的國人為國爭光。
2023年最美巾幗奮斗者觀后心得范文(12篇)篇十二
在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新疆烏恰縣吉根鄉,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邊境線。數十年來,她親手在帕米爾高原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
如今,布茹瑪汗的兒女們也成為護邊員。“我們全家用腳步丈量祖國神圣領土的決心不停,巡邊護邊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國的愛國之情不變。”布茹瑪汗說。
赤誠報國,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每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這樣堅定地回答。
20世紀50年代,她謝絕世界衛生組織挽留回到祖國,將國外先進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瘋狂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同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傳承紅色家風,繼續紅色血脈——
甘公榮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的三女兒。幾十年來,她時刻謹記父輩“一心為公,恪盡職守”的囑托,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家風。
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家長口中的“秒回校長”,同行眼中的“種子校長”……每一個親切的稱呼,都如同一枚閃亮勛章,映照出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創建全國首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以情育人促進品德養成,她利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主張因材施教呵護學生成長……吳蓉瑾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被稱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