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學計劃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供大家參考和思考。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一
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閑人”之意,體會并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匯并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采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游”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并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郁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松、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閑”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么,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閑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后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閑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閑人:清閑之人 悠閑之人
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二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筑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了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游》。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蘇軾夜游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游呢?(了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游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1、夜游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么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三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游。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后人評價“不著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么,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那么,我們怎么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征美景處處有。
“閑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閑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閑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后,中國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中國人對蘇軾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評價他“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p>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四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本文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并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一課時: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游。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后人評價“不著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么,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那么,我們怎么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征美景處處有。
“閑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閑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閑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p>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p>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后,中國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辈粌H中國人對蘇軾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評價他“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三、總結。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教后體會有幾點: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僅84個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難度不大,因此在上課之前已經要求學生自行先翻譯好課文,很多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前已經能流利背誦,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就為課堂上體味作品語言,挖掘作品內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樂觀豁達的情懷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因此課堂上我們就沒有安排翻譯這一環節。而從學生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們掌握的確實比較到位,這就提醒我們: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師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這樣能很好地鍛煉學生,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于有了上面這樣的想法,我在6班上課時,忽略了朗讀這一環節,學生課堂上朗讀的時間安排不夠,雖然有音樂的介入,學生的反應還是較為被動。讓學生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畫面時,學生未能進入作品的情境,語言表達不夠優美,很是遺憾。后來在10班再上時,增添了這個環節,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類文章,一定要讓學生多朗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可以增加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意的體會。
另一方面,事先備課充分,上課時能緊扣文本分析透徹,但因感覺自己有很多話要說,就想對學生做更為充分的講解,不知不覺中就會搶學生的表達時間,這在以后的課堂中一定要注意,時刻記住老師的指導與引導作用,而不能用老師的體會強行取代學生的感受。
不過,上課時音樂的選擇很貼切,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學生在這種音樂聲中,很快就會被帶入作品情境。藝術都是相通的,在語文課上恰當地運用音樂作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舉多得。形式雖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維生老師在解讀《閱讀教學指導意見》時強調的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多元,只要能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幫助,方法越多越好。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五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閑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六
一、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朗讀課文
1、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梳理重點字詞
三、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閑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七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閑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齊讀,讀出韻味。
(一)、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游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態。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2、閑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閑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么“閑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庇钟小白孕ζ缴鸀榭诿Α敝?。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閑情逸致。)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后,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我決定在帶領學生充分地理解字詞含義之后通過設置情境,按照“覓東坡知音”“與東坡賞月”“聽東坡心語”和“與東坡同行”的順序設置情境,幫助學生逐漸走進這篇文章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蘊之中,同時,又通過引入和穿插背景資料,使學生走進蘇軾的生活和心靈深處,更深入地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閑情雅致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的情懷。另外,為了使所設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樂,為學生的朗讀配《云水禪心》的音樂,優美、空靈,使學生更易走進古文所呈現的靜謐、清麗、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們朗讀的欲望;又用較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樂《重返心靈花園》使學生在資料和音樂的雙重激發之下,心靈受到更強有力的沖擊,從而與資料所示的內容產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偉大人格和高邁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遺憾之處。首先,我沒有完全放開,給學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間,“教”的痕跡過重,沒有能夠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真正調動學生的學和思。其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析的過多,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整個課堂缺少了靈動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師過于依賴課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講析,沒有用板書將課堂總結加以呈現和整理、歸納,這也是本課的疏漏之處。
通過反思,我對自己的教學的得與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教學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要深入地鉆研新課標精神,繼續更新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要樹立“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氣突破自己教學的瓶頸,以期實現更大的飛躍。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八
1.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2.疏通文意,積累重點的文言實詞,背誦并默寫文章。
3.賞析本文寫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心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________,號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詩現存于世的約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_______詞風,同杰出詞人_________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________并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_________。
背景銜接
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州,寄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寢()藻荇()
4.重點詞解釋
念()遂()相與()中庭()
蓋()但()耳()
5.重點句翻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文章可分為幾層?請簡要概括。
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
“遂”“尋”——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于中庭”——
1.本文的寫景句子美在何處?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九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并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制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擊多媒體)。
導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導入本課(第12個圖片)。
附:板書設計。
蘇軾。
夜游之因。
敘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貶謫的悲涼灑脫。
抒情漫步的悠閑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本文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并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游。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后人評價“不著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么,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那么,我們怎么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征美景處處有。
“閑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閑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閑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p>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p>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后,中國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中國人對蘇軾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評價他“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一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閑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齊讀,讀出韻味。
三、借助注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游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態。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2、閑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閑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么“閑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薄叭ツ陽|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庇钟小白孕ζ缴鸀榭诿Α敝?。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閑情逸致。)。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后,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布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二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一課時。
一、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原來;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六、板書:
蘇軾。
敘事:尋友賞月。
寫景:月色竹柏。
抒情、議論:曠達胸懷。
王武警。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體會作者的復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朗讀課文。
1、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梳理重點字詞。
三、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p>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閑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四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p>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鋵嵲趯Α伴e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五
一、簡介作者,了解背景(導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筑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了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游》。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蘇軾夜游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游呢?(了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游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游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么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六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韻味。
(2)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聯系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順境皆自然的道理。
教學內容分析:
重點:
(1)理解字詞句的含義;
(2)朗讀與背誦讀
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對象分析:
新課程標準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和能力來自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網前提下,本課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教師組織 引導
局域網資源
學生合作學習
反饋與評價
圖一:三模:《記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學習策略
古代散文的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根據新教學理念,教學中重在學生的學,教師只是促進者,因此設計本課教學模式如表二:
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
導課
感悟文本
意義建構
拓展延伸
進入情境
合作交流
課件輔助
互評互議
總結升華
反饋
指導學習
圖二:三模:《記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學習模式
媒體設計:
a)課件部分:內容有 蘇軾像、月下賞景圖、月夜圖、課文朗誦。
b)文字演示:課題演示、教學目標、字詞演示、作者介紹演示、問題演示、板書演示。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恰當引入媒體,拉近學生與作者、文本的距離,便于學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時協作討論,實現教學目標。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七
1、通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體會作者遭貶謫后復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層次性)朗讀。
一課時。
多媒體。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信息: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通過變題明確游記)。
師:通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誰?他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游)。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后,讓我們繼續走進文本。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本,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三)品讀課文,領悟閑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閑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p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漫步的悠閑。
(4)結尾自稱“閑人”?!松母锌H謫的悲哀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為“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為什么?(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后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為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后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為什么?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圣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同學們剛才說到了那么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才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么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份閑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p>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師:《記承天寺夜游》僅僅84字,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跟他們一起閑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結語:愿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八
古有一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明確:——多才多藝的蘇東坡(蘇軾)。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記承天寺夜游》。
教師語言: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從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說說這篇文章的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1.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2.二讀通順流暢,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語句讀通暢。
3.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發現其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答謝中書書》。
(1)句式特點:句式整齊,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對偶。
(2)用字用詞:文章用詞精美,描寫生動。
(3)韻律節奏:音韻具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1)句式特點:長短句結合,富有節奏變化。
(2)用字用詞:語言樸素自然。
(3)韻律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富于變化。
4.三讀節奏分明,在把握《記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的特點的基礎上,劃分文章節奏,讀出文章的層次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語言:細讀《記承天寺夜游》,看看這兩篇寫景小品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2.圈畫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語句概括景物特點。
3.四讀抑揚頓挫,在把握景物特點的基礎上,讀出景物之美。
教師語言:《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樣為我們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記敘的表達方式之外,作者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請在文中圈畫出相對應的文字。
預設:本文記敘與張懷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議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雖短,要點卻全,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小組品讀探究:描寫月色一句妙在何處。
【明確】: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靜謐。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3.五讀朗朗上口,讀出文章結構美。
聯系背景悟情感。
明確:作者的情感盡在一個“閑”字上。
學生活動:結合助讀資料,揣摩“閑”的意味。
課件出示: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詩句,斷章取義,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近乎被流放,但是,蘇軾仍然有進取之心,仍是豁達之人,《記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時所作。
1.小組合作:揣摩“閑”字意味。
“閑”字意味: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師語言: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2.六讀讀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讀出情感美。
歸納小結。
教師語言:
《記承天寺夜游》可稱之為有人超我之境。以兩人夜游之閑,襯其因貶憂郁之情。蘇軾雖仍有進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渦中難以把握,借月夜朦朧之景尋求解脫,更顯其內心豁達,超脫于塵世之外。
學生活動:七讀誦出意境,在六次朗讀和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誦出意境。
課后活動。
教師語言:學習兩篇寫景小文的技法,寫一篇短小的游記,不超過500字。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十九
1.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2.疏通文意,積累重點的文言實詞,背誦并默寫文章。
3.賞析本文寫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心態。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________,號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詩現存于世的約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_______詞風,同杰出詞人_________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________并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_________。
背景銜接。
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州,寄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寢()藻荇()。
4.重點詞解釋。
念()遂相與()中庭()。
蓋()但()耳()。
5.重點句翻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課文初探。
文章可分為幾層?請簡要概括。
課文深究。
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
“遂”“尋”——。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寫景句子美在何處?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篇二十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并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制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擊多媒體)。
導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導入本課(第12個圖片)。
附:板書設計。
蘇軾。
夜游之因。
敘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貶謫的悲涼灑脫。
抒情漫步的悠閑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