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一
2、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關注生活,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培養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但不是任意的兩個數是它的解。
2、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于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其實質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次方程的特點,體會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空間,自主探討,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關性。
3、通過學練結合,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1、一個數的3倍比這個數大6,這個數是多少?
思考:這個問題中,有幾個未知數?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嗎?
如果設黃卡取x張,藍卡取y張,你能列出方程嗎?
(板書:二元一次方程)
根據它們的共同特征,你認為怎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含有兩個未知數,且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判斷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若未知數設為x,y,記做x?,若未知數設為a,b,記做
?y?
(1)檢驗下列各組數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學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寫出方程x-y=1的一個解嗎?(再一次讓學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請找出這個方程的一個解,并寫出你得到這個解的過程。
學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體驗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獨立完成課本第81頁課內練習2
比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方程兩邊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10?xx?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選題:方程
y?1
x?7
(4)判斷題:方程2x?y?15的解是。()y?1
是方程2x?3y?5的一個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y?1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二
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也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的性質和判定,對于類似的問題有一定的學習精力、經驗和感受,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正方形的定義,弄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系。
2.掌握正方形的性質定理1和性質定理2。
3.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解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四邊形的從屬關系滲透集合思想。
2.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說理過程中,發展學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動探究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理解四種四邊形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正方形的性質的應用.
教學難點:正方形的性質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木框、白紙、剪刀.
學生用具:白紙、剪刀
教學過程設計分成四分環節:
第一環節:巧設情境問題,引入課題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
第三環節:新課小結
第四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 巧設情境問題,引入課題
進入正題,提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正方形
第二環節 講授新課
主要環節
(1)呈現兩種通過不同途徑得到正方形的過程,給正方形下定義
(2)討論正方形的性質
(3)通過練習加強對正方形性質的理解
(4)尋找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間的相互關系。
(5)尋找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目的:
1.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想得到一個正方形,可以在矩形的基礎上強化邊的條件得到,也可以在菱形的基礎上強化角的條件得到。于是在課上呈現這兩種變化,為后面尋求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關系打下基礎。
2. 由于采用了兩種正方形形成的方式,因此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都可以從中挖掘和發現。
大致教學過程
呈現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正方形的全過程.(演示)
這個變化過程,可用如下圖表示
這個變化過程,也可用圖表示
你能根據上面的變化過程,給正方形下定義嗎?
正方形的'性質:
邊:對邊平行、四邊相等
角: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角線:對角線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是,它有幾條對稱軸?
例題
拿出準備好的剪刀、白紙來做一做
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兩次,然后剪下一個角,打開,怎樣剪才能剪出一個正方形?(學生動手折疊,想,剪切)
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們四者之間有何關系呢?
正方形、矩形、菱形及平行四邊形四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它們的包含關系如圖:
此圖給出了正方形的判別條件,即怎樣判定一個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第三環節 課堂練習
教材 隨堂練習1,2
第四環節 課時小結
正方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質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性質可比較如下:(出示小黑板)
第五環節 課后作業
課本習題4.7 1,2,3.
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確的給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那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他們明確判定的方法。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本節課的開始,教師就采取了兩種方式呈現正方形的形成過程,在直觀上幫助學生認識了正方形與矩形、正方形與菱形之間的關系;在講解正方形性質的過程中又再次強化了這種認識。通過層層鋪墊,讓學生明確矩形+鄰邊相等就是正方形,菱形+一個直角就是正方形,如何判定圖形是矩形或是菱形,前面已經學習過,因此關于正方形的判定是需要一個條件一個條件“疊加”完成的。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三
數軸說課搞
老師們: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 “數軸”的第一課時內容.一:教材分析: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 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 ”(通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a,b,c,d,e,f,a,b,c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和f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六: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河南教師資格網 http:///
河南教師考試網:http:///
微博:@河南教師考試網
微信號:hejsks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四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
2.能將已知數在上表示出來,能說出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四)美育滲透點
2.學生學法:動手畫,動腦概括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1.重點: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1課時
電腦、投影儀、自制膠片.
師生同步畫,學生概括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大家知識溫度計的用途是什么?
生: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
(出示投影1)
生:2℃,-5℃,0℃.
我們能否用類似溫度計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的畫法
第一步:畫直線定原點原點表示0(相當于溫度計上的0℃).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1)
(1)原點表示什么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么數?原點左方表示什么數?
(3)表示+2的點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么位置?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么?然后歸納出的定義。
學生活動:同學們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敘述,互相糾正補充,語句通順后舉手回答.大家思考準備更正或補充。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五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與態度: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
教學重點:歸納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教學過程:
我能猜出你們的年齡,相信嗎?
問:你的年齡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學生說出結果,教師猜測年齡,并問:你們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嗎?
學生討論并回答
1、方程的教學(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進行猜年齡游戲,我們來看一看。
找出這道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大家觀察,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點?
2、 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1、如果告訴我們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家能夠自己列出方程嗎?(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嗎?怎樣列方程?由此題你們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20xx年3月28日新華社公布)
下面是剛才根據幾道情景題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點?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個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x(元),并且未知數的指數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1、投影趣味習題,
2、做一做
下面有兩道題,請選做一題。
(1)、請根據方程2x+3=21自己設計一道有實際背景的應用題。
(2)、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齡編一道應用題,并列出方程。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課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六
1.知識與技能
能運用運算律探究去括號法則,并且利用去括號法則將整式化簡.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去括號法則,準確應用法則將整式化簡.
2.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變號容易產生錯誤.
3.關鍵:準確理解去括號法則.
投影儀.
一、新授
現在我們來看本章引言中的問題(3):
100t+120(t-0.5)千米①
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帶有括號,它們應如何化簡?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號,合并同類項,得:
我們知道,化簡帶有括號的整式,首先應先去括號.
上面兩式去括號部分變形分別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較③、④兩式,你能發現去括號時符號變化的規律嗎?
利用分配律,可以將式子中的括號去掉,得:
+(x-3)=x-3(括號沒了,括號內的每一項都沒有變號)
-(x-3)=-x+3(括號沒了,括號內的每一項都改變了符號)
二、范例學習
例1.化簡下列各式:
解答過程按課本,可由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1)2小時后兩船相距多遠?
(2)2小時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師操作投影儀,展示例2,學生思考、小組交流,尋求解答思路.
解答過程按課本.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68頁練習1、2題.
思路點撥:一般地,先去小括號,再去中括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1.課本第71頁習題2.2第2、3、5、8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初中數學教案模版初中數學教學教案篇七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 某數的3倍減2等于某數與4的和,求某數。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為3。
(其次,用代數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來有50 000千克面粉。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為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2.我國城鄉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3 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