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避免敷衍了事的描述,而應該注重細節,突出亮點。總結是一種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優秀的作文可以給讀者帶來深入思考和共鳴。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寫作比賽的優秀作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優秀作文的風采。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一
中國有不少的傳統節日,你們都知道有哪些嗎?有看花燈的元宵節;有吃粽子的中秋節;還有熱鬧的春節……,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九月九日孝敬老人的重陽節了,因為這是個孝敬老人的好機會。
重陽節有不少習俗,比如: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辟邪延壽。傳說,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在重陽節這一天它就會出來到處走動,傳播瘟疫,非常可怕。汝南縣的父老鄉親都病倒了,村里有個叫桓景的小伙子不顧艱難險阻來到東南山上拜一位叫費長房的大仙為師,桓景用大仙給他的青龍劍苦練了一年,又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大師對他說:“今天是九月九瘟魔又要來了,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帶著父老鄉親去附近的山上辟邪吧!”桓景按照大師說的去辦,果然瘟魔不敢上山,桓景手持青龍劍追下來,大戰幾個回合,終于戰勝了瘟魔,解救了父老鄉親。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重陽節這天還是平時我們都要孝敬老人,關心老人,比如:爸爸媽媽下班后主動幫他們捶捶背,倒杯熱水,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空時常和爸爸媽媽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總之,我們要把握住每一個孝敬長輩的機會。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二
-->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云:“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三
唐代王維關于重陽節的詩中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從遠古流傳至今日,經過時代改革,文化變遷,仍舊在傳承,其文化底蘊源遠流長。那你們可知道重陽節習俗背后的那些小故事呢?了往日的熱鬧。
九九重陽話傳說。
登高風俗其實就是免災避禍。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點喪命,病愈之后,他決定出去學本領來制服瘟魔。后來他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地找到那座山,并拜了仙長為師.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之后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呈祥納福品糕點。
重陽糕的由來與傳承。
看見這幅圖有沒有勾起你的食欲,有沒有感覺很美味!這就是重陽糕的一種!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以下就是兩則關于重陽糕的小故事!
重陽糕有一則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篡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插茱萸與賞菊花。
重陽節賞菊是為哪般?
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菊是長壽之花又為人們所贊賞為凌霜不屈的對象且又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自古有說法,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所以賞菊也正是應了那時候的風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沒錯這里的茱萸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茱萸!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種中藥材,分為吳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戴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他們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
中國傳統的六大節日當中,重陽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來歷和內涵甚至比清明節和中秋節還要早還要豐富。現在我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這個節日。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重陽,也叫作“重九”、“九日”等。那麼重陽這一天作為節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般來講有三種說法。一是戰國說。這種說法有很多的現代學者比較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提供一個比較可信的證據,有的學者僅僅依靠《楚辭·遠遊》當中的“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來進行判斷,當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裡的“重陽”指的是天空,而非重陽節。二是西漢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關於戚夫人的一段故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的說法。但是,我們翻遍西漢時期的文獻都沒有見到當時關於重陽節的記載,反而證明了在晉朝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為什麼呢?因為《西京雜記》的作者是晉代的葛洪。三是東漢說。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因為最早記載重陽風俗的書是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當中有一句話:“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到了曹丕的《與鐘繇書》中就明確有“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的說法。之後晉代周處的《風土記》就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漢俗”很明顯就是指《四民月令》中的“九月九日采菊花”,這點可以證明重陽節應該產生于東漢。
關於重陽節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就是記載在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大概內容如下:東漢時,汝南當地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汝南年輕人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就想拜他學藝降魔。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並囑他九月九那天讓鄉親們各帶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登高避禍。按照師傅的吩咐,桓景用降妖青龍劍打敗了妖魔。汝南的百姓登高後,也躲避了瘟疫。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稱為“重陽節”。當然,這個道教的傳說故事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們為了解釋重陽節的由來而編造的,只不過是為了豐富當時的民俗活動,不足為信。
那麼為什麼要設置重陽節呢?在學者們考究中認為有四種解釋,分別是求壽說、嘗新說、避邪說和大火星祭祀說。但是“避邪說”的解釋可能更準確,因為有許多的佐證材料。一是歷史的典籍都有重陽節為避邪之日的說法。如南朝梁代丘遲的《九日侍宴樂游苑》說:“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蓐收”就是指秋季,“秋祓”就是重陽節的活動。宋代的《夢梁錄》中說:“……蓋茱萸名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還有《太平府志》中說:“重陽日攜酒登高,插茱萸,遠望,以避邪穢……”二是有些地方重陽節有拋擲某物以轉移晦運的習俗。如江西萍鄉地區在過重陽節的時候,就要到附近的寶塔嶺登高,登高的人要購買柑橘上山,不是吃而是互相投擲,投擲的目的就是把晦運進行轉移。三是不少地方重陽節有放風箏的習俗,而放風箏在民俗觀念中具有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託。另外,一些奇特的地方性習俗也只有從避邪的角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比如在紹興一帶重陽節忌諱互相走訪。重陽節忌走訪,當然是為了避免傳染晦氣。
“重陽”之日稱為節日也與預測吉兇禍福有關。古代將從事星占、相面等活動來預測吉兇禍福的人稱為術數家。術數家將4620xx年當作一個週期,稱為一元。他們認為一元當中每隔若干年就會出現一個災年,一元中共有57個災年,他們給這些災年取了“陽九”、“陰九”、“陽七”、“陰七”等名稱,都是陽數。像九、七、五、三這些陽數都是災厄之數,而這類災害是由上天造成的,天為陽,所以天災降于奇數之時。這種陽九為災日的迷信觀念從漢朝開始慢慢深入人心,一九稱為兇,重九就是兇上加兇,當然要加以躲避,所以就有了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其中登高宴飲是最具代表性的。梁代的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飲宴。”“藉野飲宴”就是說在山野裡鋪草為席,然後坐在上面吃喝。登高遊玩肯定要帶上美味佳餚,而那些不去登高的人也在官署或家中宴飲。達官顯貴的重陽宴飲是比較奢侈的,有歌舞也有弦樂,場面宏大,到了唐朝,帝王更是帶頭進行宴飲來與大臣們慶祝重陽節。帝王們的“示範”作用讓地方官也養成了在重陽節設宴的習慣,其中有一件發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江西重陽節宴飲的事成為千古美談。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去交趾探望在那裡做官的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恰好當地都督閻伯嶼與下屬在滕王閣設宴歡度重陽節,王勃正好赴會。席上閻伯嶼請嘉賓。
作文。
賦詩紀念宴飲盛況,主要目的是想讓自己文筆不錯的女婿出頭。結果,年少氣盛的王勃搶得了先機,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讓滕王閣成為與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齊名的中國四大名樓。當然現在的滕王閣已經不是唐朝時的,而是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的,是第29次重建。
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說明茱萸與重陽節的關係不同一般。將茱萸子放到囊中佩戴在身上的習俗先秦就有,都了晉代、南北朝和唐朝就形成了在重陽節佩戴茱萸囊的習慣,但將茱萸枝或茱萸花插戴在頭上卻是重陽節常見的風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最能體現:“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說的是插茱萸枝。茱萸氣味濃烈,有的地方將茱萸子懸掛在屋內,有的將茱萸子泡酒飲用或者灑在門戶上,甚至有的還在井邊種上茱萸,這些做法主要是用來避邪驅疾。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恢復了佩戴茱萸或是插茱萸的習俗,也是滿足了人們消災祈福保平安的心願。
賞菊也是重陽節非常流行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陶淵明尤其愛菊花,到了重陽節更甚。到了唐代,重陽賞菊成了全民活動,王勃的《九日》就是這樣說的:“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說得更明白:“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賞菊更是蔚然成風,從宮廷到老百姓沒有例外,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就跟宋人重陽賞菊習俗有關。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有一首重陽詩作就是《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片語(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當然,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甚至吃粽子的習俗,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但是重陽節敬老愛老,還把這個節日定為老人節是有很古老的傳統的。早在周代,國家就有敬養老人的制度。《禮記·月令》中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就是國家要給老人頒發坐幾和手杖,要讓老人喝上容易消化的粥。漢朝的制度更加完善,《後漢書》中說,每年仲秋八月,郡縣就要挨家挨戶統計凡是年齡達到七十歲的老人,朝廷要授以王杖,送上糜粥,八九十歲的老人獎賞更多。這個王杖有九尺長,上面有斑鳩的形狀,又叫“鳩杖”,類似我們現在的老人證,享有許多的優待。漢朝的這些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有朝代都繼承了這個傳統。今天我們普遍把重陽節視為敬老愛老的日子,甚至國家還把它定為老人節,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四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結晶。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濃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雅俗共賞。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畫面。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陽數,象征著吉祥、幸福、光明。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從此就過重陽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今。
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民族,祖先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有益、有趣的節日。九九重陽是陽氣極致之日,兩九相重,日月并陽,陰陽之氣交接,為了避免邪氣之侵襲,遂有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禍求福的風俗。
民間在古代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最旺盛的時節,因此自古以來就形成了:重陽節賞菊的傳統習俗,所以這天又稱菊花節。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茱萸,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制作材料:糯米,玉米,紅豆,南瓜,白糖,少許橄欖油。
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在1989年時,中國政府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
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重陽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登高、賞菊、吃重陽糕,而是一種信息,老年人更需要關愛,需要快樂和健康,孝敬長輩,尊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五
九九重陽節就要到來了,你知道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重陽節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在中國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陽糕。漢語中“糕”與“高”同音,所以人們以吃糕寓意“登高”,“百事俱高”,希望什么都往好處發展。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糕切下來要先敬給老人吃,祝老人“長久長壽”。
3、賞菊。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民間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里,登山賞菊并飲菊花酒,既合賞菊的風雅情趣,又可暖身祛寒。
4、佩茱萸。中國古代流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重陽節叫老人節,除了要多參加以上的活動外,不妨多陪伴一下老人。關愛老人,不能僅僅是在口頭上說說,更為需要的是我們的行動,哪怕只是短短的聊天,或者家庭式的聚餐,也會給老人們帶來滿足感。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么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于重陽節的詩篇。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xx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六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七
涼爽的秋風在天地間飄蕩著,吹來了色彩繽紛的秋天,吹來了這九九重陽日。
重陽節這天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從床上拉起來:起來了,今天是重陽節,我們去爬紫金山吧!對啊,重陽節不是有登高的習俗嗎?我立馬從床上爬起來,換好衣服吃完早飯,隨著家人一起來到了紫金山。
走在人行棧道上,一股菊花的清香撲鼻而來,原來路旁的菊花已開了大半。有的還只是一個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但已經挺立在路旁,似乎在驕傲地炫耀:看,我多了不起,馬上就要綻放了!有的剛開放一點兒,從落葉堆里費勁地擠出來,還用手臂遮住自己嬌嫩的'臉,生怕落葉擠著自己;還有的已經完全盛開,肆意伸展著纖長的手臂,笑臉在秋風中綻開,歡樂地迎接秋天的到來。
棧道旁的亭子里,老人們聚在一起,悠然自得地聊天、下棋。亭子邊,還有一群頭上插著茱萸的孩子們正你追我趕地嬉戲著。在這個秋的時節里,大家都顯得那么快樂,涼爽的秋風和著菊花的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俯瞰,整個被節日氣氛籠罩的南京城盡收眼底。我想,當年的王維看到的,也是這樣一番秋意盈盈的場景吧!當然他更多地是涌現出佳節倍思親的愁緒。是啊,雖然節日已經來臨,但不能與家人共享這美好的時刻,怎能不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心酸呢?但回過頭來想,雖然身在異鄉,但有家人牽掛著自己,這不也是游子的欣慰和幸福么。
涼爽的秋風在天地間飄蕩著,帶走了這九九重陽日,卻留下了人世間最美好的祝愿。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八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具體時間是農歷的九月初九。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簡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節登高的好處。
重陽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處呢?健康專家指出,所謂登高一般是指爬山運動,一步一步往高處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順暢。大山周圍有青松翠柏,空氣新鮮,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醫講究秋季養肺,肺的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氣吸進來,把痰和廢物咳出去,幫助心臟把氣血津液散布于全身。山里的空氣質量高,在山間行走,對于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另外“人往高處走”對心臟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很明顯。人們通過登高活動的鍛煉,將使心臟搏動更加有力,心肌的微循環改善,腦血流量增加,進而全身血液循環得到加強。
爬山屬于有氧運動,能使肌肉獲得比平常高出10倍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質增多,免疫細胞數量增加,幫助體內的有害物排出;在促進新陳代謝的同時,還可以加快脂肪消耗,因此爬山也有塑形功效。堅持下肢承受力的運動,有助于改善關節功能,保持肌肉和運動器官的協調,還可以增加骨中礦物質的含量,減少骨質疏松,有利于刺激骨細胞的生長。
在爬山的攀登動作中,你的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將得到有效鍛煉。爬山對減少腿部脂肪,塑造上翹的臀部很有幫助。這點很多經常健身的人都明白,在跑步機上也可以設置坡度,相當于爬坡,這種運動非常有助于腰、腹部的鍛煉,尤其有助于塑造曲線優美而飽滿的翹臀。
重陽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重陽糕:此糕也稱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種非常松軟類的糕點。因重陽糕的“糕”與“高”同義,所以人們就以重陽糕來代替無法登高的遺憾,這也漸漸成了重陽節的食俗之一。
菊花酒:菊花是重陽時節開得最絢爛的花,賞菊花也是重陽習俗之一,而且重陽節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與“酒”同音,所以重陽佳節有飲菊花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說,重陽節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與重陽的“陽”諧音,所以成了重陽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為白添一筆為百,百減一筆乃九九,既應了九九重陽,又有長命百歲之意。
螃蟹:重陽吃螃蟹是最好的時節,這時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質細膩,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補充多種氨基酸。重陽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黃很多,肉多味鮮,想想都要流出口水來了。
糍粑:糍粑是一種用糯米制成的糕點,軟糯香甜,當做好出鍋后沾上芝麻和白糖一起吃,別提是有多美味了,而且糍粑除了做成糯糯的團子,還能炸成“油糍粑”,油糍粑有著金黃色的面貌,酥脆的表層和柔軟的內心,吃上一口滿嘴留香,可謂重陽佳節一道必備食品。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九
珠海重陽節歷來有喜好登高祈福的傳統習俗,每年這個時間,珠海景山公園、板樟山公園,將軍山、野貍島公園、海濱公園、白蓮洞公園、香山公園、炮臺山公園和石花山公園等地方都是人頭滿滿,金秋十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想想就心曠神怡。
政府也會發放不同福利給獨居老人,比如“送禮”。各個社區,不同機構組織會去敬老院表演,照顧,陪伴老人!
清遠連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的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游行,這種節目一來是為了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邪。
陽江:風箏節。
“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還有“中國風箏之鄉”稱號。而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廣州番禺:登高。
重陽節當然少不了登高賞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種免災避禍的活動。在番禺周圍有蓮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之處,很多人在重陽節前夜就開始登山,并準備好帳篷露營,等待第二天觀賞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鐘鳴鼓、宣讀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臺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來只是臺山水步鎮山口墟的'一個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陽節開墟。后來政府決定把開墟時間提早到九月初一,于是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珠三角游客前來牛肉墟買牛肉、吃牛肉。從2008年開始,牛肉墟每年都舉辦牛肉節,每年節日期間都會吸引超過10萬的游客遠道而來。
韶關:浸菊花酒。
在粵北客家地區,客家鄉民們成重陽節為“九月節”,每逢這一天,客家人都會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登高望遠,其中最為獨特的習俗是浸菊花酒。這是一個中原古俗,現在流傳的地區已經很少。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上山采摘野菊,摻和在釀酒的糧食中一起醞釀,直至第二年的重陽節再把酒拿出來全家一起暢飲。
惠州: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本來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但是由于當地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力適中,所以成為了最佳風箏時節。每年重陽節期間,大批風箏愛好者都會到市內一些大型公園里放各式各樣的風箏,展示自己的技能。現在比較受歡迎的公園有市區內的賓江公園和位于江北的體育公園。
隆安縣:放牛羊。
重陽節這天,隆安縣會舉行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
早早的放學,猛地想起今天是重陽節,要回奶奶家吃飯,我便掉頭轉身,高興的走去。
門口,爺爺做起了針線活,戴著老花鏡,一副非常認真的樣子。“爺爺,我回來了。重陽節快樂。”我吆和這。“好好好!,快放下書包,洗個手,過來幫幫我的忙。”爺爺打著手勢,依然盯著那針眼。“好。沒問題”我一臉樂意,笑了笑便沖向房間放下書包,洗了個手。一邊甩著手,一邊慢慢走來。
“什么事?爺爺。”我一臉疑惑。爺爺沒反應過來,我又叫了聲“爺爺,爺爺。”“哦,我耳朵不太好。過來,幫我傳下針。”爺爺一臉不好意思,笑了笑,臉上的皺紋擠在了一起,突然覺得他老了許多。
“我看看。”我接過針線,平時我不常常幫爺爺做事,星期六,星期日也不常來看看,我認真的舉起針,盯著細小的針眼,捏了捏線頭,瞄準后,慢慢穿過。“行了,爺爺。”我遞了過去。“謝謝。,行了,你去寫作業吧。”聽完,便轉身就走。
只見爺爺一不小心,線拉過了頭,針掉在地上,他并沒有叫住我,讓我幫忙。心里的一直感覺推動著我,我再次撿起。“我來吧。”對著天空,一片蔚藍,白色與藍色的交際,如流水般抓不住,摸不著,正如流水匆匆逝去。穿好了,便小心翼翼地遞給爺爺。“真乖,真乖麻煩你了。”爺爺說著我心中酸酸的。自己孫女幫爺爺穿個針線還的爺爺說麻煩了。我咬這下唇。
回頭一望,陽光的透射滿頭銀絲抱住爺爺的頭,時光在他臉上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感恩長輩,時光不會停留,唯有孝順不能等待,哪怕是幫家人穿一根針線都行。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一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只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1賞菊。
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源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菊花在我國栽培廣泛,品種非常豐富,秋日菊花傲霜綻放,因其品格的高潔而被稱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稱。
古人賞菊非常講究,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時人喜愛多種菊花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明代《陶庵夢憶》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古人賞菊、詠菊,流傳下來的詠菊詩詞浩如煙海。
2簪菊。
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陽節簪菊風行,唐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簪菊之俗唐代已有,歷代盛行,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不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這可不是什么異常風習,古時漢族男女皆留長發插笄,人們在重陽登高賞菊時在發上插上幾朵,頗顯熱愛生活的靈動和俏皮,且古人認為菊花可避邪、增長壽,重陽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釀菊花酒。
民諺云,“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重陽飲菊花酒傳說源自陶淵明得酒的故事。晉代葛洪曰:“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太清記》云:“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王勃詩曰;“九日重陽節,門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宋時以菊花、茱萸泡酒,稱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借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
4飲菊花茶。
“研暖春風蕩物華,初回午夢頗思茶。難尋北苑浮香雪,且就東籬擷嫩芽。”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飲,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種多樣,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為佳。
5菊花饌。
以菊花入饌歷史悠久,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餡,如做成菊花酥餅和菊花餃等。菊花入食多用黃、白菊,杭白菊、黃山貢菊等都是上品。
1.登高原是避兇氣不能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登高,這里面其實有著與現今說法完全迥異的含義。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2.忌行房事。
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3.忌回娘家。
在重陽節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4.忌送菊花。
因為那是祭花。
5.忌穿著艷麗。
重陽節當天不宜穿著過于艷麗,否則給人以浮夸輕佻,不尊重先人的感覺。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二
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寧靜的傍晚,我獨自一人站在林蔭道旁的一棵樹下,陽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地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而我卻絲毫不能從那光芒中獲得溫暖,反覺得有一種從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黃的樹葉光華不再,即便在這尚暖的風中也要凍的瑟瑟發抖,堅持不住就要飄落下來,像蝴蝶絕美的舞蹈,而后歸于寂寞。裹衣離開,我感覺自己就像那些被拋棄和遺忘的敗葉,遠隔親人好友,在這遙遠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氣,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陣秋風吹來,我再一次抬頭看那些紛飛在空中的枯葉,忽然覺得它們很像自然的信箋,而關愛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郵票,枯葉用盡最后的生命燃燒成一縷縷陽光純凈的燦爛,給無數異地的親朋好友傳遞溫情與祝福,讓世界不再孤單。原來只要心心相印,距離永不會阻隔真情;其實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過咫尺比鄰。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三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
這一天,小紅一家人在吃飯,看新聞。小紅問:“媽,今天的新聞全是老人,沒別的。”我媽一邊織毛衣一邊說:“重陽節當然是講老人的。”小紅很不解:“那你說說老頭,你怎么沒在電視上看到奶奶?”爸爸媽媽都笑了。“哎,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上電視,只有一部分。”小紅點了點頭。
爸爸媽媽看完新聞,催促小紅做作業,爸爸抓著旁邊的報紙看的津津有味。奶奶坐在椅子上,捶著腿。“嘿,老人沒用。這條腿越來越差了。”爸爸又拿起報紙:“媽媽,不,你不老。”“對,你走得好用力。”“想想五年前,我從山上挖了這盆花,送給你搬家,以求好運。現在這么大了,我的腿卻再也爬不上高高的山頂了。”小紅一聽,趕緊過來幫奶奶捶背,按摩腿。突然,她似乎想起了什么,跑到廚房。
廚房里的小紅擦擦汗,用“柚子”的香味切熟了的柚子。她把盛有葡萄柚的盤子拿到客廳,但嘴里一直在吞咽。她盯著葡萄柚,把它帶給了她的祖母。“奶奶,吃個柚子吧!”“不,你自己吃吧!”“奶奶,你可以吃一塊了!我可以報答你多年的關心!你生了爸爸,然后有了我!而且你做事全心全意,沒有疏忽大意,導致那么多白頭發!我不能孝順你嗎?”奶奶突然大哭起來,“我的孫女,我的孫女!”奶奶伸出手,接過柚子。奶奶和小紅相視一笑。小紅甜甜地說:“奶奶,重陽節快樂!”
爸爸媽媽看到了,眼淚笑得瞇成一條線。他們不停地吹噓,“你今晚真懂事!你太孝順了……”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四
晚報小記者要去福利院,陪老人過節。
我們下了車,先看到了假山和大廳,一位叔叔先帶我們參觀了大廳里的地圖:“福利院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里面有400多名老人住。"我們還參觀了3棟樓,分別是三室一廳、一室一廳、標準間。我們還給老人表演了節目,老人們個個都很開心,這讓我很高興,因為我們的到來給老人們帶來了快樂。
通過這次去福利院,我要把每天都當成重陽節,去孝敬身邊的每一位老人。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五
今天是農歷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們小記者去敬老院看望爺爺奶奶。
我們觀看了敬老院的院子,種了許多植物,有大樹、花草;菜地里有菠菜、白菜等。
我們最后觀看了表演,有敬老院的阿姨們的表演,表演的京劇和舞蹈;也有我們小記者的表演,表演的節目很多,表演的什么呢?表演的葫蘆絲、單口相聲、快板。在觀看表演時我們看到了爺爺奶奶的笑容。
老人也是需要關懷的,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敬老愛老從我做起!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六
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開心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登高和觀賞菊花是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20__年重陽節記錄下的母親的一組圖片,當時89歲的母親身體尚好,重陽節那天恰逢“國慶”長假期間,我和家人用輪椅推著母親去登高和賞菊。老年人登山秋游,可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烈士山公園是城區中的一座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有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4個分區。紀念區以烈士山峰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為97。5米,北坡是250級臺階,象征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上山難下山更難,為防止輪椅失控下滑,采用上面拽下面頂的辦法,順原路下山后又推著母親經勝利廣場去公園賞菊,時逢國慶期間,燦爛的鮮花和游人的笑臉把廣場和公園裝扮得格外美麗。各式花壇營造出一片花團錦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親人的陪伴下,徜徉在花海中,母親一臉的幸福與快樂。
又是一年重陽節,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今年國慶10點鐘,93歲的老母親安詳地走到另一個世界里,在那里她還會賞菊登高嗎?早晨,我獨自登上山頂,一路上尋覓著回憶著,在登山晨練的老人中間尋找母親的身影,我祝愿天下的老人永遠健康快樂。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七
今天是重陽節,現在我準備做些什么呢?哦,對了。我要把寫好的卡片一張張的貼在墻上,讓外婆到處都能看到我的祝福,感受到我的心意。想好后,我就立即行動起來。
當外婆看見家里的墻上貼了許多祝福的賀卡時,滿臉的驚奇,滿臉的開心,那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外婆今年75歲,身材不高不矮,體形不胖不瘦,因為歲月的流逝,外婆的頭發逐漸花白。她為我們家付出了很多,每天燒飯、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生等,每天還要接送我上學。每次我放學回家后,外婆為防止我餓,總是準備好了精心的點心,香甜可口的水果。外婆燒的菜很好吃,幾乎每天都有新花樣。外婆雖然有高血壓,可她一直堅持為我們辛苦操勞。
外婆對我很嚴厲,我只有每做完一件事,她都要對我評價一番,儼然一個裁判,對運動員一樣。外婆嚴禁媽媽溺愛我,說是嚴母出孝子,錯的就要批評,對的就要表揚,這句話就是外婆的座右銘。外婆有時也寵寵我,把我抱起來親一親,完全就沒有平時那個嚴厲的樣子。
我是外婆親手帶大的,屎、尿、丑、鬧,外婆一樣都不能怕。她老人家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外婆,您是我們家庭最重要的一員,我想對您說:“您辛苦了,我愛你,祝你重陽節快樂!”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八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家節”。老人家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寧靜的傍晚,我獨自一人站在林蔭道旁的一棵樹下,陽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地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而我卻絲毫不能從那光芒中獲得溫暖,反覺得有一種從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黃的樹葉光華不再,即便在這尚暖的風中也要凍的瑟瑟發抖,堅持不住就要飄落下來,像蝴蝶絕美的舞蹈,而后歸于寂寞。裹衣離開,我感覺自己就像那些被拋棄和遺忘的敗葉,遠隔親人好友,在這遙遠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氣,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陣秋風吹來,我再一次抬頭看那些紛飛在空中的枯葉,忽然覺得它們很像自然的信箋,而關愛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郵票,枯葉用盡最后的生命燃燒成一縷縷陽光純凈的燦爛,給無數異地的親朋好友傳遞溫情與祝福,讓世界不再孤單。原來只要心心相印,距離永不會阻隔真情;其實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過咫尺比鄰。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爺爺奶奶們的節日。所以這天,我和爸爸媽媽冒著寒風來到了“四宜糕團店”,買了一盒重陽糕來到了奶奶家。
“重陽節快樂!”我們一起為奶奶送上了祝福。
“同樂同樂,快進來吧。”奶奶面帶微笑回應道。
我們坐在桌前,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香甜可口的重陽糕和飯菜,一邊談笑風生,嘮著家常。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和幸福!
“我們不如幫奶奶大掃除吧?”我提議到。
“雙手贊成!”爸媽異口同聲地應道。
說干就干,我們找來抹布,拿來板凳,開始擦了起來,不一會兒,窗戶就被我們擦得干干凈凈,在太陽底下閃爍著耀眼的白光。
地面也不能疏忽,我們把房子徹底打掃干凈,不放過每一個角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天幫奶奶做家務有特殊的意義:因為今天是重要的重陽節!尊敬老人,關愛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后我一定會多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希望所有的晚輩在重陽節這美好的節日里,給長輩送上一句真誠、溫馨的祝福!
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開心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登高和觀賞菊花是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重陽節記錄下的母親的一組圖片,當時89歲的母親身體尚好,重陽節那天恰逢“國慶”長假期間,我和家人用輪椅推著母親去登高和賞菊。老年人登山秋游,可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烈士山公園是城區中的一座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有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4個分區。紀念區以烈士山峰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為97。5米,北坡是250級臺階,象征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上山難下山更難,為防止輪椅失控下滑,采用上面拽下面頂的辦法,順原路下山后又推著母親經勝利廣場去公園賞菊,時逢國慶期間,燦爛的鮮花和游人的笑臉把廣場和公園裝扮得格外美麗。各式花壇營造出一片花團錦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親人的陪伴下,徜徉在花海中,母親一臉的幸福與快樂。
又是一年重陽節,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今年國慶10點鐘,93歲的老母親安詳地走到另一個世界里,在那里她還會賞菊登高嗎?早晨,我獨自登上山頂,一路上尋覓著回憶著,在登山晨練的老人中間尋找母親的身影,我祝愿天下的老人永遠健康快樂。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并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媽媽拎著補品,帶著我去看望公公婆婆。
到了婆婆家,媽媽一邊把補品遞給婆婆,一邊笑著對我說“苗苗,見到公公婆婆要說寫什么?”我一聽,頭立刻低了下去,抿著嘴笑著,什么也沒說,跑進舅舅房間玩電腦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丫頭就是怕說話。”婆婆笑著說:“說什么,能來看婆婆,婆婆就很開心了,還買這么多東西多浪費錢啊!”
中午婆婆燒了許多我愛吃的菜,而且把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還不停地夾菜往我碗里塞。吃完飯后,婆婆帶我去超市買吃的。到了超市,我買了一些零食,雖然婆婆說吃零食不好,但還是隨我拿。突然在文具架上,我看到一些漂亮的賀卡,我心動了,想買,婆婆問“買賀卡有什么用?”
“送給你啊。”
“你想送給婆婆,就親手做一張吧。”
婆婆的話提醒了我,教師節的時候,學校就號召我們自己動手做賀卡送給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也做一張賀卡送給婆婆。回到家中,我鉆進舅舅房間,關上門,開始做賀卡。我先拿出一張白紙對折,在上面一層畫一個大大的“愛心”,再用剪刀掏空,然后在下一層畫了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盞花,還畫了一雙大手牽著一雙小手,最后我又在上面寫下了自己創作的小詩: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織進柔軟的毛衣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燴進美味的飯菜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藏進學習的獎賞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融進和藹的笑容里。
祝公公婆婆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做好后,我把賀卡遞到正在干活的婆婆手中,婆婆打開后,開心地讀了起來。讀完后,滿是皺紋的臉上樂開了化,連聲夸獎:“苗苗真能干,賀卡做得比買的還漂亮,都會寫詩了。”聽了婆婆的夸獎,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但心里卻美滋滋的。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十九
“落帽醉山月,空醉懷友生。”望著路邊悄悄綻放的菊花,我不由得感嘆又是一年重陽節,我的腦海里立即浮現出一位孤寂的身影。
去年重陽節那天,秋高氣爽。我們一家人照例去登山。爬到半山腰,我已經氣喘吁吁了,只好坐在路旁的石頭上,憤憤地說:“我們在家干什么不好,來登山有什么意思?”“是誰夸下海口說登山是小菜一碟?”爸爸說,“再說了,自古以來就有在重陽節這一天,一家人登山、喝菊花酒的習俗,來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一直延續至今。你說今天我們登山有沒有意義呢?”我嘟了嘟嘴,站了起來。正當我準備繼續向山頂走去的時候,我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在一行人的簇擁下,緩緩地向山頂前行。“老爺爺年紀這么大了還來登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堅持走到山頂?”我真替他擔心。此時我似乎忘記了疲勞,一個勁地向山頂走去。很快,我們就超過了老爺爺一行人。
過了好一會兒,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此時,我興奮地拉著爸爸媽媽來照相。正當我們在涼亭中休息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那位老爺爺也慢慢地登上了山頂。老爺爺真的是太厲害了啊!我忍不住向老爺爺投去敬佩的目光。就在這時候,老爺爺突然掙脫別人的攙扶,顫顫巍巍地站在山頂上,久久地注視著遠方,清涼的秋風凌亂了老人的斑白的頭發,此時,山河無聲。
我好奇地問與老爺爺同行的人,原來老爺爺有一個弟弟,年輕時闊別家鄉,三十年音信全無。“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老爺爺憑著一份執著,登高遠眺,仿佛那深邃的目光要穿越千山萬水,尋覓著親人的蹤影,無盡的思念都揉碎在老人微微顫動的背影中,也許他的弟弟也會像王維一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登高感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二十
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們兒童有兒童節,青年有青年節,老人也應該有老人節。但是你們知道老人節是什么時候嗎?告訴你吧,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今天是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這讓我想起了昨天發生的一件事:吃午飯時,奶奶要我喝白菜湯,我不耐煩地說:“我不喝,難喝死了!”媽媽當時就狠狠地批評我,說我怎么能這樣和奶奶說話?太不尊敬老人了!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在想想才覺得自己做得太不對了。
下午一放學,我就到奶奶家去看奶奶,去到奶奶家,原來爸爸媽媽早就到了,正在做晚飯,我放下書包,跑到奶奶身后,“奶奶,今天是老人節,我來給您按摩,好不好?”說完,我就挽起袖子,用力地按起來,我還不時地和奶奶說說話,聊聊天。不一會兒,我的.手漸漸沒有力氣了,“這么多年來,我曾經經受了多少苦啊,現在兒女都孝順,我也安心了”奶奶平靜地說著,此時,我不覺得累了,反而還幫奶奶做了很多事。是啊,奶奶辛苦了那么多年,也應該享享清福了。
日常生活中,我還是經常主動去尊敬老人。比如每次在奶奶家吃飯的時候,奶奶到飯桌旁邊時已經沒有座位了,每到這時我總會站起來請奶奶坐下。奶奶夸我真懂事,當時我可高興了!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自豪呢!
傳統節日的重陽節(熱門21篇)篇二十一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媽媽拎著補品,帶著我去看望公公婆婆。
到了婆婆家,媽媽一邊把補品遞給婆婆,一邊笑著對我說“苗苗,見到公公婆婆要說寫什么?”我一聽,頭立刻低了下去,抿著嘴笑著,什么也沒說,跑進舅舅房間玩電腦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丫頭就是怕說話。”婆婆笑著說:“說什么,能來看婆婆,婆婆就很開心了,還買這么多東西多浪費錢啊!”
中午婆婆燒了許多我愛吃的菜,而且把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還不停地夾菜往我碗里塞。吃完飯后,婆婆帶我去超市買吃的。到了超市,我買了一些零食,雖然婆婆說吃零食不好,但還是隨我拿。突然在文具架上,我看到一些漂亮的賀卡,我心動了,想買,婆婆問“買賀卡有什么用?”
“送給你啊。”
“你想送給婆婆,就親手做一張吧。”
婆婆的話提醒了我,教師節的時候,學校就號召我們自己動手做賀卡送給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也做一張賀卡送給婆婆。回到家中,我鉆進舅舅房間,關上門,開始做賀卡。我先拿出一張白紙對折,在上面一層畫一個大大的“愛心”,再用剪刀掏空,然后在下一層畫了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盞花,還畫了一雙大手牽著一雙小手,最后我又在上面寫下了自己創作的小詩: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織進柔軟的毛衣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燴進美味的飯菜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藏進學習的獎賞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融進和藹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