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要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具備精湛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片段,展示了優秀作文的思路和表達方式。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進入21世紀后,工業與商業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目。傳統節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方式。西方傳入的圣誕節,情人節等在我國廣泛傳播,而我們的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重陽節登高插茱萸;中秋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臘八粥……還有哪些人記得呢?恐怕早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具有特色的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這些我們又了解多少,或許有的人都沒有聽說過吧。當我們看到老年人們再跳廣場舞,扭秧歌時,我們有的只是嘲笑,只是鄙夷。可是你們知道嗎,他們跳的才是我國傳統的舞蹈,相比下來,我們更應該覺得慚愧,只是一味的追逐新潮,跳什么街舞,魔鬼舞,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去學習我們的傳統歌舞呢?去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呢?還有民間音樂及我們的國粹京劇也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兒女們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滴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傳統文化也是一點一點積累來的。我們要將這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應該為傳承傳統文化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發出光芒。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里,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里,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里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嘗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么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三
對聯。
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于傳統文化對聯,歡迎大家閱讀。
上聯:月月月圓逢月半;。
下聯:年年年尾接年頭。
上聯: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聯:金雀報喜喜迎門。
上聯:一片秋香世界;。
下聯:幾層涼雨闌干。
上聯:葉落疏桐秋正半;。
下聯:花開從桂月常圓。
上聯:新年納余慶;。
下聯:佳節號長春。
上聯:閑翻遷史,詠杜詩,蕓窗內,收古今絕藝;。
下聯:坐對峨嵋,環涑水,斗室中,繪宇宙奇觀。
上聯:萬里陽和春有腳;。
下聯:一年光景月當頭。
上聯:萬里河山鋪錦繡;。
下聯:滿城笙管樂太平。
上聯:萬家燈火同秋月;。
下聯: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聯:萬戶管弦歌盛世;。
下聯:滿天焰火耀春光。
上聯:萬戶春燈報元夜;。
下聯:一天瑞雪兆豐年。
上聯:天增歲月人增壽;。
下聯:春滿乾坤福滿堂。
上聯:天空明月一輪滿;。
下聯:人醉春風萬里明。
上聯:天空明月三千界;。
下聯:人醉春風十二樓。
上聯:熟是題糕手;。
下聯:徒夸賜菊榮。
上聯:山疊翠屏,巒泊紫煙,河縈碧帶,瀑舞銀簾,畫苑溢丹青,景美毋庸大;。
下聯:秦開蒙昧,漢鑿通衢,唐派使節,清遣名臣,桑梓多賢哲,城固何須關。
上聯:三徑歸時歲月在;。
下聯:滿城近時風雨多。
上聯:三徑歸時秋菊在;。
下聯:滿城近日雨風多。
上聯: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下聯:一年得順,既臘而歸。
上聯:琴幾棋枰,徒倚云間隨塔影;。
下聯:鳥鳴梵語,逍遙天外步鐘聲。
上聯:南檐納日冬日暖;。
下聯:北戶迎風夏日涼。
上聯: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飚吹落帽;。
下聯: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上聯:洛下僧分臘八粥;。
下聯:吳中市有上元燈。
上聯:柳枝裊裊報春意;。
下聯:杏花團團念祖恩。
上聯:菊花金秋傲霜;。
下聯:梅花隆冬斗雪。
上聯:九九芳辰,幸未遇滿城風雨;。
下聯:三三佳節,好共登附郭云山。
上聯:金雞報曉;。
下聯:神犬驅邪。
上聯:祭虎迎貓循舊例;。
下聯:廋羊伏臘縱新談。
上聯:及時大放光明夜;。
下聯:與物同游浩蕩天。
上聯:話舊他鄉曾作客;。
下聯:登高佳節倍思親。
上聯:畫眉筆帶凌云氣;。
下聯:種玉人懷用學才。
上聯:鼓琴仙度曲;。
下聯:種杏客傳書。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東西,內化于心,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人。
當然,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可以泥古不化。過去的文化產生于過去的時代,不可能不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今天我們當然應當善于分清精華與糟粕。而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與時俱進,不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也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光輝。
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的把握滋養中國人的土壤文化。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青少年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
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五
傳統文化過年劉芮羽過年的時候到了,我和媽媽去老家過年。到老家,我看見弟弟在玩鞭炮,于是我大聲叫道:“弟弟!”可是弟弟玩得太投入了,沒有聽見。說著我也玩起了鞭炮,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玩了一會兒就也像弟弟一樣,玩得也太投入了。弟弟這才看見了我,說著我和弟弟一起玩了起來。我們玩了各種各樣的鞭炮,它們的顏色也不同,有紅的、粉的、黃的等等。過了一會兒,媽媽、奶奶叫我們去看春晚,我很不情愿地看起春晚來。過年可真開心呀!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六
今年春節,我吃了年夜飯、包了餃子......可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還是貼春聯。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它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對聯對仗工巧,音調和諧,內容豐富,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它始于五代十國,興盛于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了。
對聯起源于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后來對聯的產生祭定了基礎.盛唐以后,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于盡善盡美,對偶句已經成為詩文的組成部分,并且其獨立性也在逐漸加強.對聯就是有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把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代代相傳,這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七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國有谷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谷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后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干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于想出了一條計策:等谷子成熟的時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幾個滾,讓谷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谷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里,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后,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后,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八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泱泱的文明古國——中國。5000年的滄桑綿長的歷史陶盡了不盡的文化遺產。從流傳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偉壯觀的歷史遺址。無疑不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方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是愛國正義真神的表現。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作為華夏兒女的'份子,我們都應該義不容辭地保護和傳統優秀傳統文化,但是現實往往卻是相反的。正當外國開展”漢語熱“的活動如火如荼的同時,我國的國民卻對國學不屑一顧,甚至還有的年輕人盲目的搞怪。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傳播和學校教育等方式向社會宣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設精神文明家園。
從古至今,從流傳萬世的儒家思想,想到風騷一時的唐詩宋詞,無疑不深深地影響著華夏兒女,還有令人驚嘆的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的世界奇觀,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去維護,傳承和發揚,以至可以更好地建設與當代發展。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精神文明家園沒有了文化家園的記憶,我們將為成為精神的流浪兒,因此這就需要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斷深入發展,是中華文明的不斷擴大。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重視文化遺產的管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一些文化遺產受到破壞。因此,為何我國的文化遺產管理如此疏忽呢?放觀文明古國埃及,專門籌建國家控股公司對之進行保護的,所以我國應建立和健全文化遺產管理機制,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政府對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管理,使其保護制度化和規范規范化,我們才能更好的傳承華夏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外來文化不斷沖擊的,今天我們華夏兒女應該理性的面對世界多樣的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悠悠千載,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一個人中國人的精神職責。行動起來吧,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華夏民族星火相傳,延續千秋萬世。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九
茶在與道家神仙思想發生聯系的同時,也與儒家思想結緣,引領了當時人們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窮獨達兼、勤儉節約”,深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的精神生活,并與品茶融合,從而開啟了“以茶養廉”的茶文化傳統。
與當時的奢侈之風相比,很多人以茶來明志,表現自己的節儉,諸如陸納以茶待客,齊武帝以茶祭祀,桓溫以茶下飯等。
當然,在當時的風氣下,茶之所以被視作一種節儉生活的象征,不僅是因為它被社會上層和下層普遍飲用,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價格便宜。
也就是說,茶與“儉”這樣一種品德建立聯系,不是由于茶所特有的物質屬性,而是由于茶的社會屬性,即茶在市場上的價格所決定的。
其間的推動促進,還要歸功于深受儒家熏陶的高雅人士,正是他們把茶的社會屬性與儒家“窮獨達兼、勤儉節約”的思想聯系起來,從而開啟了儒家“以茶養廉”的茶文化傳統。
至此,茶作為飲品,結緣中國傳統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標志著茶在歷史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開始萌芽。
中國人愛茶,就像西方人愛咖啡一樣。喝茶也有一定的講究,每次喝茶,特別剛買回來的茶葉,不同心態在品的感覺上是不同的,這就是中國普洱茶網要說的喝茶心態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么茶就沒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關鍵,體味中國茶文化的心境能讓喝茶變成對身心都非常有幫助的習慣。
喝茶有利身體健康,現在人們食用酸性食品過多,茶堿能起中和作用,加之茶葉還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等物質,甚至還含有許多目前科學尚未認識的有利人體的元素。
要不,每天喝一百杯茶的老茶人張天福,不僅動作利索,思維敏捷,而且一百零一歲了還娶妻結婚哩!
喝茶心態非常重要,用平和心去品茶,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而不穩定的心情是喝茶的大忌,想品茶先平靜心態,喝好茶要有好心情就是這個道理,微閉著雙眼品味茶香,是每個品茶者都愛做的習慣,可見心態對喝茶來說是多么重要。
同樣喝茶喝的是口感,而品的是茶文化,茶葉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上,最為恰當;既理事圓融,又雅俗同歸,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實和操作的現實意義。
喝茶對身體好另外也可以培養氣質,以前都是老人愛喝茶,現在中年人喝茶的更多,就信陽茶葉網里購買信陽毛尖的消費者統計來看,愛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真的去品茶的卻很少,一般年輕人喝茶目的明確,利用信陽毛尖的功效與作用,比如減肥,美白,抗輻射等等,這樣就歪曲了喝茶的真實涵義。
喝茶是對一個人心態調整的培養,是對生活態度的轉變,是對憂慮和煩惱的控制,不論什么茶,其味苦澀香甜,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一定是喝出不同的味道,品出不同的意會。而在人際管理里,倒茶禮儀能培養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常喝茶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
茶,一種樹葉、大眾飲料、天然飲品而已,是喝的,甚至可以說茶就是為喝茶的人服務的。而平常的心情就是喝茶最好的時間,心態的調整是喝茶最能讓人轉變的動力,喝茶不是非要喝出來茶文化,只要喝出來好心情其實也就把喝茶已經當成了文化。
一般用結緣的心態來喝這杯茶,如果有朋友就分享,這樣都培養我們推己及人的仁愛胸懷,喝茶心態很重要,喝茶是為人體健康服務的,不要太累,特別不要對茶要求太多,在要求的同時,你心態已經有點憂慮,而憂慮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在這里我們可以認識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話故事,欣賞古代建筑……,我最喜歡的有:中國剪紙、中國戲曲、中國皮影等等。
中國的剪紙文化非常有趣、好玩。我們可以剪出花鳥魚蟲、梅蘭竹菊。我見過剪出的花鳥魚蟲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我還見過剪出的梅蘭竹菊,看著這些花花草草感覺就能聞到花香。
中國的戲曲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我都聽過的戲曲有:豫劇、京劇、黃梅戲、昆曲等等。我剛剛聽到這些戲曲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在唱些什么,后來媽媽說:那戲曲里都在講述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道理。
中國的皮影戲就更美了。我看過武松打虎、美猴王、三打白骨精。這些皮影戲做工精良、惟妙惟肖,一根根絲線牽著皮影的手腳一上一下,特別好看、好玩。
這就是中國美麗的傳統文化,我歡迎五洲四海的游客常來中國玩,我們也要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篇四:保護中國傳統節日】。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劃著船把飯投進江里,可是后來他們發現投入江里的米飯全被魚吃了。
于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里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鮑店子弟學校。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二
1.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3.傳承古文化,修身齊圣賢。
4.揚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6.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8.傳承國學精華,陶冶精神情操。
9.傳授東方經典,培訓傳統文化。
10.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11.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12.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13.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4.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15.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16.傳播傳統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7.傳播傳統文化,不再迷茫暢天下。
18.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20.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三
我國有許多節日,首先,我們來介紹四個節日。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人們貼對聯,北方的人們喜歡吃餃子,所以就包餃子,春節期間,人們到親戚家去拜年,可熱鬧了。
清明節到了,人們懷念親人,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來到烈士陵園,紀念去世的英雄,請明也是春暖花開、柳綠桃紅的好時節,是人們外出踏青的好日子。
端午節到了,我們可以吃到好吃的棕子,為了紀念屈原,有些地方還賽龍舟,快瞧,河面上龍舟里的年青力壯的小伙子正在奮力地搖著櫓板,真是太精彩了!
中秋節是團圓日,人們歡聚一堂,在一起吃月餅,好幸福呀!
中國節日真有意義。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四
2、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4、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9、精忠報國。
10、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1、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1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4、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15、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1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1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2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23、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5、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7、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8、位卑未敢忘憂國。
2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1、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32、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3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34、有志者事竟成。
3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7、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五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弘揚傳統文化標語”,我們與傳統文化交心,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紛繁世界有太多的韻華,只要我們保持那顆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會滋潤著我們。 希望小編的分享大家感興趣!
弘揚傳統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仁愛和平 誠敬謙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莫以善小而不為 莫以惡小而為之
溫良恭儉讓 仁義禮智信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德不孤,必有鄰。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六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端午節您準備怎么過?”對于許多市民來說,無外乎就是吃粽子,或利用這個小長假與家人外出郊游,放松一下心情,而對端午立節的本意及伴隨而來的屈原精神,恐怕沒有多少人去細細品味。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由來的傳說有很多,而源于紀念屈原則是一說。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后,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又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于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樂章。
屈原死后,百姓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其尸體。傳說投粽子于江中,可以粘住魚嘴;把雄黃酒倒進江中,可以暈蛟龍水獸;劃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這些美麗的傳說,表達了古人對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與思念,并作為端午習俗流傳了下來。而作為后人來說,倘若我們至今尚不知曉端午節的由來,不知曉“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憤,不明了“竟渡深悲千載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詎能還”那段悲壯歷史,依筆者之見,縱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位哲人曾說: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它是區別于這一民族與另一民族的永恒標志,是支撐這個民族脊梁的精神。唐代詩人殷堯藩感慨道: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后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心系黎民、體恤蒼生的民眾情懷,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為官品格,奮發向上、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
兩千年的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從這座寶庫中尋求力量,激發自己朝著理想不斷求索與奮斗!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七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剪紙。
剪紙的種類有許多,比如:斗香花、窗花、喜花、鞋花、禮花、剪紙團花、剪紙漢字、剪紙旗幡等等。我這次只介紹剪紙圖畫、剪紙漢字和剪紙旗幡。
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想象中的畫面,然后再畫出來。
剪紙漢字也是先拿出一張紙,然后在上面寫出一些漢字,最后,再把漢字剪出來,還可以剪藝術字哩!我曾經也剪過,看起來非常的好看。不信你自己試試!你看了準會說特別漂亮。因為這是舊時候傳下來的一種文化。
剪紙旗幡我也做過,只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做的。我先拿來一根一分米長的棍子,然后用一張a4紙折成一個三角形,最后,再把紙粘上去就做成了,你也試試吧!
憶傳統傳文化(專業18篇)篇十八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與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思想成果一脈相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環境中是促進者、組織者、發起者,學生能利用各種條件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是通過傳統文化進行涵養的。本節課力求用中華傳統文化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內涵的基礎上,首先用儒家關于仁和人性善惡的探討解讀為什么要踐行友善,之后在體驗身邊的友善基礎之上,用儒家學說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探討怎么樣踐行友善。
我校初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有著基本的體會和感悟,對于善惡已經具有了基本的判斷和辨別能力,但還不能全面、辯證地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于友善為何成為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及中國價值觀的傳承并未進行深入了解,在實際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價值觀的踐行。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悟到友善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熱愛并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能力目標: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增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動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動踐行友善。
3.知識目標:知道友善的基本內涵;了解中國歷史上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觀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1.重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2.難點:理解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動性。
講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啟發式教學法等。
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呢,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庭院為鄰,兩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墻,平日里也相安無事。一日,兩家因重修府邸時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墻起了爭執,怎么辦呢?去縣衙讓大人評評理吧,可兩家都是官宦人家,縣衙大人兩方都不敢得罪,也絲毫不敢偏袒,于是爭執數月也難以定奪。可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兒啊,于是張家人想了一法兒,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馬加鞭給張英送了一封家書,張英閱罷,立即給張家人寫了信并寄回。
設問:“大學士張英是怎么回的信?”學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詩回答出來。
教師將回信進行展示并設問:“你們猜,今天這地兒還在么?”學生猜測并回答。師:沒錯,今天這地兒還在,不僅在,而且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成為了安徽桐城一張響亮名片。
通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當的提問,引起學生對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關注,激發學生對我國倡導正確價值觀的態度。
設問一:“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設問二:“同學們剛才針對友善都談了自己的相關見解,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辭海關于“友善”是如何注釋的?”
設問三:“咱們學校剛剛結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的評選活動,大部分班級都選取了友善作為班會主題,同學還記不記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過聊一聊、說一說,拉近學生與上課內容的距離,幫助學生認識友善,使學生明確友善的內涵。
過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體系,而這個道德體系是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主要內容的。
設問:“儒家有一個關于道德標準的‘五常’,誰知道這五常指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師:首先結合學生的現實體驗進行“五常”內涵的釋義,最后指出,在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標準,它的內涵也比我們剛才說的.豐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關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準確,咱們同學回去查閱一下相關的材料,我們下節課再進行探討。
通過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學生能對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認識,從而看到儒家道德體系中善的影子。
鋪墊:觀點羅列并碰撞。
通過學生熟知的《三字經》引入到本課,接下來探討的主題“人性本善”,以及與孟子的“性本善”相對應的觀點——荀子的“性本惡”。
學生在小組探討之后,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的認可“人性本善”,有的認可“人性本惡”,有的認為“人性既善又惡”,有的認為“人性既非善也非惡”(詳細回答略)。
師:補充明代王陽明“非善非惡心之本”的觀點與同學們進行分享。補充說明,剛才同學針對人性善惡都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想補充一點,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既善又惡以及人性非善非惡并非完全對立的,這是歷史上存在的關于人性探討的幾種基本觀點。
使學生在分析和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通過觀點的沖擊碰撞,再加上老師的追問和引導,能夠明確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體會,進一步增強辨別善惡的能力,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去,并為下文理解孟茍的基本觀點以及增強修身養性主動性做好鋪墊。
探討一:性本善。
同學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學指出意識、思考和發達的大腦……順勢進行引導:在這個基礎上,孟子認為最根本的區別是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來,這四心人皆有之,若沒有,便不能稱其為人。而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稱之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體現在這四心上。
因為這完全是發自于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這也是我們人性之善的體現。所以孟子認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自然,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狀態下)沒有不向下流的。
追問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為什么社會現實中還存在惡行?
追問二:后天環境的外在影響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就一定會出現惡行嗎?
師總結: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個人是否做出了惡行,內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過“存其心、養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養自己的善性而實現善。
探討二:性本惡。
引導:我們探討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樣說明人性本惡的?
師:荀子認為:“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惡,他的善,是人為的。(對于學生理解“偽”可能是偽裝進行糾正)。
追問一:既然荀子說人性是本惡的,那么社會現實中就是惡行遍地了,是這樣嗎?
追問二:那我們該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現惡性外化于行,導致惡行遍地?
師總結:雖然茍子認為人性是本惡的,但是人可以通過“明禮儀以化之”,通過后天的禮儀教化實現善。
師總結: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還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學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咱們同學有沒有聽聞社會上的或者發生在你身邊的友善的事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下?
學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的體會和感悟。
學生自我反思。
師總結:踐行友善不僅需要善心和善性,還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過渡:除了我們前文中所探討的善惡問題,知行問題也是儒家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師:一般情況下,知指認識和知識,行指行動、行為,但儒家最重視的問題是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倫理秩序。在儒家看來,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行指人的道德行為和倫理實踐。
思考討論并回答:知和行誰在先誰在后?誰更重要?
學生針對知行關系紛紛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師:至于知行關系,實際上,歷代儒家大都主張知先行后,但這并不是說輕視行動,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視道德知識引導下的道德實踐,并且中華傳統文化在整體上也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學以致用。對行動的重視在孔子那里表現尤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強調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關于知行關系的討論,到了宋明理學那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陽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觀念,必然會引發道德行為,而每一個道德行為,一定同時包含著相應的道德觀念,知行在本質上是合一的。
今天,我們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個主題,回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最后的落腳點——友善的踐行,便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善惡問題和知行問題結果的融合,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仁心善行,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們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收獲:在這節課中,學生會有一些收獲,不僅是知識上的認識,更多的是對友善這一價值觀的思考。作為學生應該意識到,友善不僅僅是今天才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它是自古就被社會倡導的,因此在現代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認同。相信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關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在本堂課中我主要采取開放式探究討論和啟發式誘導,關于人性善惡以及知行關系的思考會使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受益,還會在思維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為本堂課是將當下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終落腳點是思想品德課程還是傳統文化探究課我沒有進行明確界定,最終使得本堂課的定位不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