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寫好一篇優秀作文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豐富的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啟發。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三國)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清)納蘭容若。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又迎河鼓。
清漏頻移,微云欲濕,正是金風玉露。
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
只恐重逢,明明相視卻無語。
人間別離無數,向瓜果筵前,碧天凝竚。
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何處。羈棲良苦。
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孫,笑人愁似許。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開粉席,云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吳文英。
懶浴新涼睡早。雪靨酒紅微笑。
倚樓起把繡針小。月冷波光夢覺。
怕聞井葉西風到。恨多少。
粉河不語墮秋曉。云雨人間未了。
嚴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
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
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顧貞觀。
玉纖暗數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恨無端、添葉與青梧,倒減卻、黃楊一寸。
天公定亦憐嬌俊,念兒女,經年愁損。
早收回、溽暑換清商,翻借作,蘭秋重閏。
王建。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珰,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毛文錫。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云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吳文英。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
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
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過雨西風,數葉井梧愁舞。
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淚濕沙邊凝佇。
喬吉。
崔徽休寫丹青,雨弱云嬌,水秀山明。
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
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云屏?今夜新涼,臥看雙星。
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
滴露和云,添花補柳,梳洗工夫。
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二
七夕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近些年來成為中國的情人節,小編收集了有關七夕節的古代名言,歡迎閱讀。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杰《乞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喜鵲橋成催鳳駕。——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李商隱《辛未七夕》。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李商隱《壬申七夕》。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隱《壬申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千里暮云平,南樓催上燭,晚來晴。——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孟浩然《他鄉七夕》。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李賀《七夕》。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姚燮《韓莊閘舟中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李賀《七夕》。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孟浩然《他鄉七夕》。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李賀《七夕》。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孟浩然《他鄉七夕》。
露泫低珠佩,云移薦錦衣。——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夜色銀河情一片。——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李商隱《壬申七夕》。
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天如水,團扇撲流螢。——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世間離恨何年罷。——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崔徽休寫丹青,雨弱云嬌,水秀山明。——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開過南枝花滿院。——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留連,有殘蟬韻晚,時歌金縷。——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李商隱《壬申七夕》。
玉纖暗數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顧貞觀《步蟾宮·閏六月七夕》。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三
六七歲那年,是我第一次到外祖母家中。記得那時還小。什么節日啊,一概不知。唯一記憶最深的就是七夕節。
夕陽西下,迎來了星光照耀的晚空。玩耍著,看到正在望著星空的表姑,問她:“表姑,你看什么。”她回答:“萍,你看,那兩顆正在靠近的星星,牛郎織女會合了。”抬頭看,真的,有著兩顆星星正在靠近。近了,近了,直到完全相依。
但童年的我,不懂。問:“這有什么好看?”她微微的一笑,牽著我,回到家中。說:“你知道么,今天是七夕節。”童年的我,不懂七夕節是什么。我問:“七夕節干什么用的。”表姑微微一笑,笑罷,跟我講起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聽完,又問:“織女的外祖母為什么要拆散他們?”至于表姑說了些什么,我記不清了。但我知道,那天,聽完故事我又看了一次星空。但表姑講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牛郎織女會面的時間已經過了。
那天,我仰望著星空,滿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充滿的小星星的七夕夜的星空。好美。
又是七年后的七夕夜,同樣的七夕夜,可我卻看不到滿天都是小星星的七夕的星空了。只是偶爾有幾顆若隱若現的星星,只剩這么幾顆星星,不過是為星空多加了幾分凄涼的景色罷了。
我好想再看一次滿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可是,現在污染嚴重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要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啊!那片充滿了小星星的星空啊!你好美,啊!七年前的七夕夜啊!你真美。
望夢中能見到你,七夕夜。
七夕,與愛攜手。
我和姐姐決定去繁華的大街上,體驗一下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圍。
出了小巷口,一股濃郁的爆米花香迎面撲來,我和姐姐也不由自主地隨著香味擠到了買爆米花的隊伍中。平日冷冷清清的小攤在今夜卻顯得格外的熱鬧。趁著排隊的空余時間,我們懷著好奇的眼光打量著身邊排隊的小情侶們:只見男男女女們今夜都打扮的十分美麗或帥氣。這些小情侶們有的是十指緊緊的相扣著,臉上洋溢著甜蜜的微笑;有的是幸福的相擁著,眼里飽含著濃濃的愛意;有的是你追我趕的嬉鬧著,舉手投足間無不體現了此時的快樂。
空氣中彌漫著幸福的味道,借著風兒吹入了人們的心里。現在的七夕也不是小青年的專屬節日哦!我與姐姐漫步在馬路旁,就在昏黃的路燈下看見了兩道熟悉的身影。咦?那不是樓下的吳伯伯與吳奶奶么?他們也是來過七夕的吧。
只見吳伯伯從口袋里顫顫巍巍地拿出了一顆糖,將糖紙小心翼翼地撕開再放進吳奶奶的嘴中。對哦,伯伯跟我們說過,吳奶奶她從年輕到現在一直很喜歡吃糖,伯伯當時就是在30幾年前的今天用幾顆稀有的進口糖跟奶奶求婚的,當時奶奶可是高興得都要蹦起來了。這件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聽著伯伯念了幾年了,但都還是不厭其煩的一直央求伯伯再講一遍。昏黃的燈光照在奶奶臉上,照著她嘴角的笑意,時光也仿佛回到了屬于他們的金色年華。
城市里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照亮了整個夜空,我抬頭看了看頭頂那一片閃亮的繁星,心想:牛郎與織女現在一定很幸福地相會在鵲橋上吧。街道上汽車的鳴笛聲,小販的吆喝聲,人們的談笑聲以及天上的煙火聲,此刻在我們的耳朵里,心里都交織成了一曲浪漫的七夕之曲。
七夕,讓我們與愛攜手吧!
七夕絮語。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七夕!多少文人墨客樂此不彼,歌頌著千年不變的神奇!那一些美好鐫刻在心底,想,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吧:那就是你若安好,我便永恒!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風景都隨著歲月一起匆匆遠去,偶爾想起,那只不過是一段經歷,刻骨銘心又怎樣?生死離別亦不過是一段插曲,總不能讓那些心碎陪著一起過,也總不能讓憂傷一直打磨!平凡的平平淡淡的日子還得過,為了家,為了生活!
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去想那個曾經的頑皮身影,那張娃娃臉深刻于心!曾經的溫馨如曇花一現,再想不是一種奢侈的妄想,就是神經質的癲狂!不過,曾經因為分離,思念如一根繩索,牽引著走向果實的深處,深入到果實的內核!如遠行的人在你落寞的背面走過!想念在月光下,啜飲輕吟!
每一次聽到《一剪梅》心底深處就會浮現出那個幸福的場景,那一刻紅紅的畫面鐫刻成一個美好的定格!那張英俊帥氣的臉早已經模糊不清,你去了天堂,你在那里可曾記起過我的曾經?幾千個日夜我總是默默為你祈禱,來生不要再有病痛!曾經你無奈離去,天人永隔,七夕牛郎織女還有相見的日子,如今你我再見已屬樓頭望月,夢里弄影!
或者,我愛上了自己的想念。那些可以在笑聲中融化的笑聲,那些可以跌倒可以受傷可以無所顧忌的愛情,人到中年之后都可以成為風景。
這樣的夏日,總是很火熱,但是這個夏季是特殊的火熱,陽光火辣辣的沒有了一點溫存,這個夏季我愛上了伊麗莎白的味道,那香香的甜,沁人心脾!盈袖!沾襟!
也許不該在這樣的日子去回憶,去想曾經,但是卻是真實的心理路程,偶爾記起,祭奠一下失去的曾經!即使想念田園,也不能像陶潛一樣采菊東籬!只為歲月曾經那樣芬芳!
七夕了,告誡有情人,如果愛,不要離開,只要相惜,如果愛,不要追問,請深愛!牽手走一生!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四
【導語】本站的會員“bailang”為你整理了“七夕節古詩詞”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1.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2.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七夕(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4.七夕(唐)杜牧。
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5.七夕(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6.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7.鵲橋仙(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8.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9.韓莊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五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七夕節的古詩詞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云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露泫低珠佩,云移薦錦衣。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空接靈臺下,方恧辨支機。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沈沈無暑。
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云飛去。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
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干鵲收聲,濕螢度影,庭院深香。步月移陰,梳云約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殘妝。待付與、溫柔醉鄉。卻扇藏嬌,牽衣索笑,今夜差涼。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六
4.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清?姚燮?《韓莊閘舟中七夕》。
5.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唐?李郢?《七夕寄張氏兄弟》。
8.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唐?楊璞?《七夕》。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七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八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一作:天街;臥看一作:坐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階:天庭上宮殿的臺階。“天階”另一版本為“天街”。
臥看:臥著朝天看,“臥看”另一版本為“坐看”。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
1、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唐?李商隱?《七夕》。
2、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3、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唐?崔國輔?《七夕》。
4、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清?姚燮?《韓莊閘舟中七夕》。
5、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唐?李郢?《七夕寄張氏兄弟》。
8、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唐?楊璞?《七夕》。
11、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唐?杜甫?《七夕》。
12、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唐?盧綸?《七夕詩》。
13、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唐?李賀?《七夕》。
14、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唐?劉言史?《七夕歌》。
15、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晉?《七夕夜女歌》。
16、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湯顯祖?《七夕醉答君東》。
17、誰知觀津女,竟夕望云涯。——唐?劉禹錫?《七夕二首》。
18、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19、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唐?李商隱?《馬嵬其二》。
20、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宋?晏幾道?《七夕》。
21、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唐?盧殷?《七夕》。
22、非是人間世,還悲后會遙。——唐?劉禹錫?《七夕二首》。
23、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唐?盧殷?《七夕》。
24、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唐?白居易?《七夕》。
25、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權德輿?《七夕》。
26、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27、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唐?盧綸?《七夕詩》。
29、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唐?宋之問?《七夕》。
30、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31、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唐?杜審言?《七夕》。
32、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唐?李賀?《七夕》。
33、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唐?羅隱?《七夕》。
34、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唐?孟郊?《古意》。
35、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宋?楊璞?《七夕》。
36、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唐?劉威?《七夕》。
37、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唐?劉威?《七夕》。
38、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七夕》。
39、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
40、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杰?《乞巧》。
41、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4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4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44、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45、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6、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47、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48、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
49、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50、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51、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52、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53、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54、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56、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57、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58、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59、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60、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孟浩然《他鄉七夕》。
61、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李賀《七夕》。
63、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64、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65、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羅隱《七夕》。
66、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孟浩然《他鄉七夕》。
67、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68、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王建《七夕曲》。
69、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孟浩然《他鄉七夕》。
70、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71、夜色銀河情一片。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72、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73、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74、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李商隱《辛未七夕》。
75、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李商隱《壬申七夕》。
七夕愛情詩詞精選。
七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北宋·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為開帳燭,云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鵲橋仙北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一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盧炳。
馀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云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許敬宗。
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始言歸。
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妝鑒月輝。
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唐)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唐)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唐人。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二
鵲橋河畔,年年歲歲年年。
君不知,相思愁苦直把肝腸斷;盼得相逢,卻是淚連連。
君不知,東風無力,冬寒春暖,消瘦了紅顏淺淺。
君不知,涼階如許,竹菊梅蘭,空對廊前花兒片片。
君不知,月上高樓,影只身單,孤獨了繁星點點。
君不知,舉杯自飲,一雙淚眼,獨自不憑欄。
又勾起了誰深深的思念。
就像這雨,欲斷難斷。
就像這風,欲理還亂。
那些一起走過的深深淺淺。
那些一起經歷的簡簡單單。
那些讓我笑又讓我哭的凌凌亂亂。
那些讓我愛又讓我恨的點點滴滴。
來自心底,纏綿而悠遠。
我想讓你知道。
我是用生命在吶喊。
我愛你,我要讓你聽見。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三
古代就有七夕節了,你知道古代七夕節送的禮物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古代七夕節送的禮物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后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并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愿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后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于王氏宅中。
沉香。
我國古人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制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于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清代國寶——乾隆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后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香妃來到中原后一直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里,據說從此以后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鐘了,后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荷包。
詩詞。
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在民間,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還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有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藥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食用。
丟巧針。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清代詩人吳曼云《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供摩侯羅。
清代中國臺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臺灣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臺灣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曬書翻經。
伏天曬書,魏晉時早已興之,不過是農歷的七月初七,“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世說新語·排調》)以后,才逐漸演變為六月初六曬書。無論是“六”還是“七”,曬書這種習俗都已經少見了。
關于曬書翻經的小故事流傳至今: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四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古人比較含蓄,他們也會吃一些傳統的食物慶祝,你知道古代七夕節吃的食物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古代七夕節吃的食物,一起看看吧!
1、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6、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拜魁星。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
散文。
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
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于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制作“巧花”,少女們用面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五
1、終于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后,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瓏社稷,可笑卻無君王命。
3、鳳凰臺上鳳凰游,負約而去,一夜苦等,從此江南江北,萬里哀哭。
4、嗟嘆紅顏淚英雄歿,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歡顏。
5、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態,也能成就一場驚鴻。
7、你要記得,紫檀未滅,我亦未去。
8、誰在歲月里長長嘆息。
9、漢霄蒼茫,牽住繁華哀傷,彎眉間,命中注定,成為過往。
10、紅塵初妝,山河無疆。最初的面龐,碾碎夢魘無常,命格無雙。
11、江南風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與身違。
12、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13、風習裊裊,盈水展千華,飛檐亭角清鈴響。猶記當初,你回眸莞爾,一笑傾城百日香。
14、飛花飄絮,霓裳翩翩舞,幾多情愫心飛揚。廣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脫塵囂。
15、紅塵紫陌,縱尋千百度,回首萬年,情衷伊人。
16、從別以后,幾回夢縹緲,執手若無,淚濺花上。
17、紅燭共誰剪影,交杯盡,纏綿飲,此世此生,但付君心。
18、誰執筆但記情成卷,只空憶此去經年。
19、情更濃,緣如風,錦微冷,翠袖凝寒扶病月容中。
20、長道相依,幾恨別離,錦繡斷相思意,待人相惜。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六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七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仿佛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馀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云埋老樹空山里,仿佛千聲一度飛。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八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十九
徐凝(唐)。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盧摯(元)。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楊璞(五代·后唐)。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李商隱(晚唐)。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權德輿(唐)。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李商隱(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節古代七夕的詩詞范文(20篇)篇二十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你知道古代七夕節過法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古代七夕節過法,一起看看吧!
乞巧節。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展出的習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或稱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清代《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全畫細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的“乞巧”活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絲乞巧”、“穿針乞巧”、“投針乞巧”、“蘭夜斗巧”等。
蜘蛛乞巧。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也寫過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穿針乞巧。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
唐詩。
人祖詠《七夕乞巧》詩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
“穿針乞巧”,是較早的出現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制作不同類型的多孔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針,然后由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就是“得巧”。關于乞巧穿針的民俗最早始于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的記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不僅記有七夕彩樓,還有祭祀擺設,更包括了穿針乞巧的競賽規則:“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作為后續發展,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則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后世的穿針乞巧民俗基本以此為準繩。
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古代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癡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團扇。
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苧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鐘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于扇芯,送予范郎。
古人在以。
詩詞。
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征。
如意。
古代宮廷里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