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能夠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還能夠展現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這些優秀作文,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文化修養。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一
>冬至的傳統習俗
1、“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日有歷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陜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歷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大如年。”(《清嘉錄》)。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
2、“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后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3、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4、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5、吃燒臘與姜飯。
6、吃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7、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二
2019年冬至即將來到,那么2019年冬至是哪一天?2019冬至是什么時候呢?2019年什么時候到冬至?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2019年冬至具體時間吧!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三
蘋果,象征著平安的意思,其內含檸檬酸、蘋果酸、多糖果膠、鐵、鋅、鉀、磷和維生素a、b、c等,具有養心益氣、潤肺健脾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利于排便,并能穩定血糖,對降低膽固醇、預防膽結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蘋果成為了水果中送禮的首選。
二、香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計均有收獲,其含營養價值頗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喜歡的一種水果。而香蕉的營養價值在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食物纖維和鈉、鉀、鎂等礦物質,對人體皮膚和毛發的健康起到一定維護功效,備受專家認可。另,香蕉另一大營養價值在于能鎮定人們睡眠,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幫助人體消化和滋補,值得推薦。但是由于香蕉性寒,不適合體質偏虛者食用,建議少吃。
三、石榴。
石榴是一種非常美觀的水果種類,白似水晶,讓人過目難忘。同時,它還是個藥食兩用的水果,同樣也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石榴性味甘酸澀,是屬于溫性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對人體腹瀉、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療功效。另,石榴這種水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多酚類物質,在延緩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試試哦。
四、鮮棗。
若要列出營養素最齊全的水果,那么鮮棗一定能名列其中。這種水果含如維生素c、鉀、鋅、鎂、鐵等營養元素。其中,鮮棗中的維生素c就可預防高血壓、軟化血管、冠心病和動脈硬化。而鉀在控制血壓方面帶來一定益處,鎂則是助于對抗壓力,都是適合養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棗偏熱,患有便秘、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應禁吃或少吃為宜。
五、柑橘。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澤有深有淺,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維生素b1和類黃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絡。特別是患有急性氣管炎的人來說,這時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經絡,消除喉嚨里邊的痰積,在治療患者這個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由于感覺中還有胡蘿卜素,這種營養素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后,能幫助人們護眼名目。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四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五
冬至前后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中國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并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六
冬至。
冬至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水西、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冬至習俗: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七
冬至這個節氣,它又稱日南至、冬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冬至是農歷哪一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2022年冬至節氣時間是公歷12月22日05:48:01,農歷壬寅年十一月廿九號,星期四。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因此,冬至也意味著北半球馬上就要進入最冷的時節了。
勿暴飲暴食。
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躲避寒冷。
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兔風寒的侵襲,才能不感冒生病。
飲食忌咸、辛、辣。
曬后背,補陽氣。
日的窗邊曬曬后背,全身都會很溫暖。
睡覺方面。
需要添加保暖厚的棉被,以免晚上天氣冷感冒。其次室內也要保持通風干燥,以免空氣不流通發生感冒現象。
多喝熱水。
冬至天氣變冷,同時也很干燥。所以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喝水,對身體和皮膚都是有好處的。
運動方面。
適當做一些室內的運動,比如跳跳繩,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類。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過天氣冷,運動時候也要進行保暖。
1、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2、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3、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4、冬至夜懷湘靈。
(唐)白居易。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5、小歲日對酒吟錢湖州所寄詩。
(唐)白居易。
獨酌無多興,閑吟有所思。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
楊柳初黃日,髭須半白時。
蹉跎春氣味,彼此老心知。
6、冬至宿楊梅館。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7、冬至日遇京使。
(唐)杜牧。
遠信初憑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
尊前豈解愁家國,輩下惟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疑是松窗雪打聲。
8、朔旦冬至攝職南郊,因書即事年代。
(唐)權德輿。
大明南至慶天正,朔旦圓丘樂七成。
文軌盡同堯歷象,齋祠忝備漢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滿,金石交音曉奏清。
更有觀臺稱賀處,黃云捧日瑞升平。
9、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
(唐)戎昱。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
北望南郊消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
10、奉酬中書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書省齋移止。
(唐)武元衡。
郊廟祗嚴祀,齋莊覿上玄。別開金虎觀,不離紫微天。
樹古長楊接,池清太液連。仲山方補袞,文舉自傷年。
風溢銅壺漏,香凝綺閣煙。仍聞白雪唱,流詠滿鹍弦。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八
節氣地位: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是閏月的參照標準。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為周正農歷的第一個月)。
亞歲。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2015哪一天是冬至]。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九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古至今,民間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人們對冬至尤其重視,把它看得和“歲首”一樣重要。
冬至被人們看作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日是有原因的。先從冬至的眾多名稱來看,它們都反映了人們對外在事物的認識,而不同的名稱更反映了這種認識的多角度性和多樣性;其中的意義還不僅這些,因為從這些名稱中也可以折射出該民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層面。人們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出發,將冬至這一天用眾多的名稱加以診釋,是冬至的別稱更加多樣。
冬至又稱“長至節”,這個別稱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自夏至以后,白晝越來越短,直到冬至這天達到極點;而后白晝逐漸變長,因此被稱為“長至節”。與此相反,則是說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的時間,只是從今天來說白晝最短,所以又被稱為是“短至節”。這只是根據某一地區的人們的觀念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名稱。
還有一種叫法,是從習俗的角度認識冬至的。因為冬至臨近年關,這時候家家戶戶,置辦過年時的雞、鴨、魚、肉等準備迎接新年,飲食方面比較富裕,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肥冬”。此外,人們都歡歡喜喜過新年,還為“喜冬”之稱,顧名思義歡喜的冬天。
此外更為常見的就是“亞歲”這個名稱了。這是和年節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別稱。意思是指冬至是僅次于年節的一個節日,從這個名稱中也可以看出冬至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冬肥年瘦”這一別稱則更加明顯的表現了人們對冬至的著法。
這主要是從社會生活方面來說的。這種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比較明顯。
一般說來,民眾一年辛苦勞作,很少品味酒肉,往往要在秋收之后,家家谷糧滿倉,有了充足的食物,并且年關將至,于是酒坊飄香,人們殺雞宰羊迎接新年,這時是人們享受生活的最佳時節,于是就有了“冬肥年瘦”的說法。“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可見冬至是非常受重視的。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一
>冬至的介紹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生的生物,冬至時節,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鹿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二
丁酉年(豬年)壬子月癸未日。
數九:一九第一天。
每年的冬至,時間在農歷十一月,具體日期難以確定,但總在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冬至,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何謂冬至?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我們知道,節氣是以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時,太陽在黃道上所處的相對位置來定的。太陽在黃經零度時為“春分”,以后每隔黃經15度為一個節氣。當太陽位于黃經27度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18),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氣候寒冷,稱為“冬至”,即冬天到來的意思。
民間把冬至叫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每隔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合起來共是九九八十一,8l天之后春天就來到了。關于數九,有一首著名的數九歌,幾乎是婦孺都會唱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既是人們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企盼。
寒冷的冬天,風雪交加,人們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如何捱過漫長、寂寞的冬季呢?古人發明了畫九九消寒圖的室內游戲,給冬季平添了一種鬧意。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即文字消寒圖、梅花消寒圖和圓圈消寒圖。
文字消寒圖是在一張印好的詞句上描紅以數九,一句。
詩詞。
九個字,每個字九劃,九九共八十一劃,每天用紅筆描一劃,等九個字都描完,春天便來臨了。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九個字共八十一劃,就表達了人們期盼春天早日來臨的心態。
文人雅士消寒,就畫一幅折枝圈辦梅,共畫八十一圈梅辦,把畫掛在墻上,每天用紅筆涂一個梅辦,等九九八十一個梅辦都涂成紅色,便是冬盡春來了。《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述梅花消寒圖時說:“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辦八十有一,日染一辦,辦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畫圓圈消寒圖和上述兩種消寒圖相比,更有情趣,也更復雜。《帝京景物略)記述:“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這是將81個圓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個圈,自冬至日,每日涂一圈。涂時視天氣情況,遵循“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的口訣記錄天氣變化。即如果是陰天就把上半個圓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個圓圈涂黑,刮風涂左半邊,下雨就涂右半邊,下雪則在當中涂一個小圓。
冬至后白日漸長,陽氣始生,須安息靜養,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說法。
湖北一帶冬至忌無雨,俗信如果冬至不下雨,來年天將大早,有。
諺語。
說:“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浙江紹興冬至忌罵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云南有些地方冬至日忌屠宰、忌戴孝之人進家門。浙江杭州冬至前一晚清掃屋內外地面,稱“掃隔年地”,冬至日則不能掃地。在湖州冬至日忌諱老人和小孩子睡得晚,認為冬至這天晚上陰氣最重而老人小孩陽氣不足,必須要早睡避開,否則不利。
浙江杭州忌諱在冬至日掃地,當地人會在冬至前一晚清掃屋內外地面,稱為“掃隔年地”;湖州的老人和小孩子要早睡,據說冬至晚上是陰氣最重的時候,而老人小孩陽氣不足,必須避開,否則不利。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三
12月21日18:44:07,農歷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冬至的計算方式。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冬至由來。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的習俗。
古代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更多。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四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冬至為何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九九消寒圖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五
"冬至"也稱為"至節",因為它是不僅是"陰極之至",也是"陽氣始至",同時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冬至日的關鍵在于一個陰陽消長的微妙節點。自古便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不斷生長的陰氣終于達到頂峰,陽氣也終于停止了銷蝕,就要回升了。冬至節則是那個陰陽交割的臨界點。這也是冬至成為歷法上重要節氣的原因之一。這便是天地間"冬至一陽生"的微妙,同時,也驗證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天道。
冬至過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后,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傳統冬至節主要活動習俗大致可以分為祭、衣、食、禮、娛五類。
在古時,天子祭天幾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節目了,若要類比,似乎有點類似于當今央視的春節晚會——不同的是,當時只用折騰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勢,連持續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動恐怕都要望塵。也許浮躁的我們今天很難體會:隆重不等于鬧騰。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里,在靜謐的星空下的所謂盛大,看起來竟如此難以置信。那些場景,也幾乎不能再還原在人心里了,只有故紙堆里那些平淡的,重復的字語發出幽幽的暗光。
雖然祭天的性質至高無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沒有這種資格,但出于對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間在冬至時還有一種不算正規的"迎日"的風俗,也算是一種特殊的非正規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動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種叫做日晷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日影儀。人們常常通過觀察日影來預測來歲的豐饒,這就有點儀式性和趣味性了。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節也是先民感懷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傳統生活中,祭這個字是滲入在日用常行的,節日里祭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的祭傳統講"敬如在",比如,在時節轉換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盞而后全家在一起分胙、同慶。
冬至節的風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樂道多以食俗、娛俗為主,而有關衣俗的記載要相對少得多,或寥寥數語,或語焉不詳。這對于衣冠上國的傳統,很有些名不符實的尷尬。
魏晉六朝以前的華夏民族有著后世難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時候,昏禮、祭禮等都會用凝重而神奇的玄、纁色,而不是后世的大紅大黃。先秦到漢代,服飾中五行思想尤為深重,按照四個季節,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變得多彩時尚起來,按一年四季分別穿青、黃、白、黑。冬至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唐代人文大盛,喜慶歡樂的氣氛影響下,激發了大眾在生活情趣上的創作潛能。
后來,冬至穿新衣的習俗也固定下來了,官家給吏員賜新衣冠,如今天過年時單位給發的年貨這類性質。
先民也很善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冬至懸土炭"習俗。就是說,在冬至前三日,懸土、炭于天平木桿兩端,讓兩邊輕重剛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陽氣至,炭那邊就會重,而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很明顯,這個簡單的小實驗的原理在于吸水與否。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要牽扯到音樂知識。古人在冬至之日還常用葭莩之灰來占卜氣候,依據的就是華夏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古人燒葦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經驗,冬至日里,葭灰當從應鐘律管中飛出。所謂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如果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則依次向上升半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九九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古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便是幾乎流傳于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國傳統的歷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與"三伏"相對。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后,天氣回暖,大地將春。九九消寒歌全國大部分地都有流傳,尤以北方為多。北方冬季嚴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僅名實相符,并且也有實際存在的意義。由于各地氣候寒暖不一,人們創作時著眼點各有差異,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簡單的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錢形,共得八十一錢,每天涂一錢,涂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選擇九個九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則九九盡,春天臨。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系,真讓人叫絕。
畫消寒圖這種風俗,雖然簡單,但如果巧心醞釀則別有韻致,常被寄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在其中。
冬至節的風格質樸溫暖,禮俗也相應,主要有拜師和贈鞋襪等。
冬至這天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日子,據說,此日,小學童著新衣,攜酒脯,各赴業拜師,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后學生再拜先生。這就是冬至的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全真道至今仍保持這樣的習俗,只在每年的冬至日開門收徒,拜表上疏。
贈鞋襪的習俗則是因為這天日影最長,所以古俗以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俗話說,"今冬進補,明春打虎"。冬至有進補的習慣。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著分明的四季,從而形成了"春生,夏榮,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養生理論,同時也是中醫學的基礎觀念。在寒冷的冬天,人體的生理功能處于抑制、減低狀態,傳統認為,在冬令進補,有利于把精華物質儲存在體內,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來春就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因此,冬至節是一個食俗非常豐富多彩的節日,節日食俗的關鍵詞為"進補"二字。經過數千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傾向于口味濃郁、營養豐富的種類,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
值得一提的是餛飩。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后世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
諺語。
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其中《易經》對冬至也有闡述,就是復卦,《易經》說"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萬物所始,吉兇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
與此對應在道家內丹修煉學里被尊為"萬古丹經之王"的《周易參同契》則借《易》以明丹道,把復卦作為煉丹的始基:
"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鐘律,升降據斗樞。"。
"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鐘建子,兆乃滋亨。......終坤始復,如循連環。"。
另外,《正統道藏·正一部》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訣》亦云:"復卦初爻起一陽,子時符節轉天罡;高奇妙手修金鼎,清凈齋心奉玉皇。白虎未能全制伏,青龍從此漸翱翔。神仙自古皆同秘,誰道還丹別有方。"。
據此,復卦初爻在道教修煉中被視為"一點真陽",復卦所在子時為一陽發生之兆,正是煉丹起火之時。
在道教中,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圣誕日,所以在冬至日有祭祀元始天尊的活動。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六
寒冷將至,冬季正式開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按公歷,冬至交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時19分),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緯度最南,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北極圈以內則24小時都是黑夜)。冬至這天,北半球中午太陽的高度也最低,比如在北京,太陽高度只有26°42′,因為這天中午的表影最長,故也稱“長至日”。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規定有冬至的月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從冬至開始,白天會漸漸變長,古人認為這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周期、大自然氣運周期、萬物生長周期的真正起點。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陰的六根陰爻的最下面一根已變成陽爻,所以冬至又稱作“一陽生”。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七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冬至是哪一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2022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2日05:48:01,農歷十一月廿九,星期四。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1、北方吃餃子。
餃子,又名“交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餃子。而“冬至大如年”,當然這天也是要吃餃子,民間有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吃水餃相傳還與我國醫學家張仲景有關,餃子就是他發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寒嬌耳湯”救治了當時很多被饑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人們在過年和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他。現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蘇州人吃餛飩。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為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當然節日氣氛也很濃了。
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鏈條”、魚叫“吃有余”等。餛飩也是蘇州人過冬至必吃的一種主食,當地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3、寧夏人吃“頭腦”
寧夏銀川地區冬至這天要吃一種叫“頭腦”的美食。“頭腦”實際上就是羊肉粉湯餃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蔥、姜、蒜、辣椒、食鹽和醬油等做湯,煮沸后加入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黃,一鍋羊肉粉湯就做好了,它也是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4、上海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在明、清就有了。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冬至團還可以用來祭祖和贈送親友。
5、潮汕地區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區是大節日,又稱“過小年”。冬至這天,當地人要準備貢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種與湯圓類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節圓”。
6、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1、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3、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4、冬至夜懷湘靈。
(唐)白居易。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5、小歲日對酒吟錢湖州所寄詩。
(唐)白居易。
獨酌無多興,閑吟有所思。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
楊柳初黃日,髭須半白時。
蹉跎春氣味,彼此老心知。
6、冬至宿楊梅館。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7、冬至日遇京使。
(唐)杜牧。
遠信初憑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
尊前豈解愁家國,輩下惟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疑是松窗雪打聲。
8、朔旦冬至攝職南郊,因書即事年代。
(唐)權德輿。
大明南至慶天正,朔旦圓丘樂七成。
文軌盡同堯歷象,齋祠忝備漢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滿,金石交音曉奏清。
更有觀臺稱賀處,黃云捧日瑞升平。
9、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
(唐)戎昱。
去年長至在長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歲長安逢至日,下階遙想雪霜寒。
夢隨行伍朝天去,身寄窮荒報國難。
北望南郊消息斷,江頭唯有淚闌干。
10、奉酬中書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書省齋移止。
(唐)武元衡。
郊廟祗嚴祀,齋莊覿上玄。別開金虎觀,不離紫微天。
樹古長楊接,池清太液連。仲山方補袞,文舉自傷年。
風溢銅壺漏,香凝綺閣煙。仍聞白雪唱,流詠滿鹍弦。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八
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亦是漢族民間節日流行于中國各地。時間是公歷12月22日。此日白晝最短,而后晝長夜短,因此有冬至陽生之說。冬至表示寒冬到來,該日晝最短、夜最長。
關于冬至夜,好像各個地方習慣不同,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冬至當天的晚上,因為冬至是有時晨的(一般在下午2點左右),那么冬至夜理所當然是冬至這一天的晚上。
說法二:冬至夜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跟過圣誕節,圣誕夜是24日晚一樣。而且有很多老人都說他們一直過的都是冬至前一晚。
更多。
冬至是哪一天(匯總19篇)篇十九
中元節是什么節?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的習俗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就是傳說中的鬼節。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后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并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r后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中元節的禁忌。
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后,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
2、別拍肩膀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3、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并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路經喪事場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11、別亂靠墻休息沒事不要亂靠墻,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曬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13、別亂照相夜游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于樹梢上的好兄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