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三年級教學,小編特地收集了一些優秀的三年級教案案例,供大家參考學習。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一
本單元對全冊課本的主要內容進行復習。教材先復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以及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的筆算,然后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式題和應用題;再復習時間單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應用題的綜合練習。通過總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深化概念,正確計算,進一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
2、掌握兩步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計算兩步混合式題。
3、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關系”、“和”等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三、復習重點與難點。
1、復習重點:萬以內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以及兩步計算式題和應用題。
2、復習難點: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一個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并正確解答。
四、教學時間7課時。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二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三步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比較熟地進行計算。
2、進一步掌握連除、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解答。
復習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并能比較練地進行計算。
小黑板、投影儀。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混合運算及兩步計算應用題,今天我們要復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復習,要使同學們更好地熟練地進行解答。
二、復習運算順序
1、提問:有哪幾種計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請學生歸納:(運算順序及小括號)
3、練習復習(一)第2、3、4題。
(1)各自獨立完成。
(2)校對,講評2、3題,校對后講評第4題。
三、復習應用題。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題。
2、完成后,說說分析思路解題步驟。
3、引導歸納:解兩步計算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四、小結:(混合運算順序,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五、作業《作業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復習(二)(p126)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會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所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解答。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正確分析各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熟練地解答。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1、練習第8、9題題組練習。(觀察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強調解題時認真審題)。
2、練習10、11、12題,獨立完成,逐題講出思考過程,講評。
3、練習第13題,明確題意,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題是移多補少的逆向應用題。
師生共同探討完成。
5、小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應注意什么?
6、作業《作業本》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三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一、創設情境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1、繼續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
二、鞏固探究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四
課本第77~78頁(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使學生在參與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在學生實際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結論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每人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復習。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長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
(1)這兩個分別是什么圖形?為什么?
(2)動手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
2、面積和面積單位。
(1)什么是面積?請生摸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動手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有次序地將長方形和正方形擺滿)。
(3)匯報結果。
二、新課。
1、導入。
上面用面積單位測量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但要測量黑板、草場或更大的地面面積,使用面積單位一排一排的實際測量行嗎?今天就尋找一個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規律,推導出計算公式。
2、猜想。
3、驗證。
觀察比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4、概括。
(1)長方形的面積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計算長方形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2)想一想:同桌討論。
正方形的面積=______________。
三、鞏固。
1、完成課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課本第79頁1、2、3、4。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五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訂正時對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復習應用題
1、做第108頁的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然后讓學生改變題目的問題,口頭改編成一道兩步應用題、
2、做第108頁的第5題、
然后,讓學生改變第三個條件口頭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改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學生口頭改編的應用題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如:
(2)……總數多38噸……
(3)……存的玉米是小麥和大豆的總數的2倍、……
(4)……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多38噸.……
(5)……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少38噸、……
3、做第109頁的第6題、
三、作業
練習二十六的第7~9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第21*題、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六
1.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對年、月、日,千米和噸,簡單的分數、小數等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鞏固本學期所認識的數與量的基礎知識。
2.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對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等計算,在速度和正確率兩方面都能達到基本要求,使計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3.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觀察物體、平移和旋轉、軸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等基礎知識,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4.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冊統計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5.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提高數學思考的能力。
6.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經歷回顧學習情況和整理知識、方法的過程,激發自主學習的意識,初步培養總結與反思的態度和習慣。
1、復習除法、乘法及軸對稱圖形、統計、平移和旋轉
2、復習千米與噸、分數的意義及年月日的知識
3、復習觀察物體、面積及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七
本冊教材是第一學段的最后一冊教材,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等得到發展,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全面達到本冊教材和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復習共分為八部分:位置與方向,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統計,年、月、日,面積,小數的初步認識,解決問題。復習的重點是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統計,面積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他內容也比較重要,也要讓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本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主要是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總復習中沒有單獨安排復習。可讓學生通過練習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總復習的編排注意突出以下幾點。
1.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在復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頁的第1題,既復習了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北、南、東或西)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向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同時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另外,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2.注意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加強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第112~113頁的第2、4題,第2題設計了估算和筆算3個家庭平均每月用電數的題目,讓學生體會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3.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如第113頁的第5題,既復習了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也復習了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同時滲透了環保教育。
4.加強空間觀念的培養。如第114頁的第7、8題,既復習有關面積的基本知識,也復習了估計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能夠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5.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總復習中,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內容的應用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另外,也單獨安排了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解決問題的內容,如第115頁的第11、12題,讓學生了解用連乘、連除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1.這部分內容可用5課時進行復習。復習時,對于本單元的主要內容要重點復習,教師應了解每一名學生在學習中還有什么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其他內容的復習,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對學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內容要重點復習,使學生都能夠達到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如果有機動時間,教師可適當安排時間對第一學段(前六冊教材)的內容按照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領域適當進行系統整理和復習,全面完成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
2.復習位置與方向時,結合教科書第112頁的第1題,可以先讓學生用八個方向詞語說一說小清家的周圍有什么;然后再進行小組和全班交流,結合學生表達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說一說怎樣識別方向和用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看懂簡單的路線圖。教師可以在圖上加幾條公共汽車路線,豐富情境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重新繪制簡單的地圖,讓學生描述。
3.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時,通過讓學生做第112頁的第2題,了解學生計算時還存在什么問題,啟發、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并通過反思自己糾正;還應注意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達到計算熟練。
4.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結合第113頁第3題復習口算,結合第4題復習估算和筆算。教師針對計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訂正,再通過練習二十五中的有關練習或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全體學生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5.復習統計時,讓學生分析第113頁第5題中的數據,對近年來該地區沙塵天氣的發展變化趨勢有一個判斷;讓學生談談感想,有什么辦法減少沙塵天氣,使學生受到環境保護的思想教育。
6.復習年、月、日時,要注意全面復習學過的時間單位和有關知識,可借助表格進行系統整理時間單位,結合實例讓學生體會這些單位的大小,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
7.復習面積時,結合第114頁第7題,讓學生結合實例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知道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第114頁的第8題,先讓學生獨立估計,再合作進行測量,然后進行全班交流;讓估計得比較準確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估計的,讓估計得不夠準確的學生說一說誤差出現在什么地方,從而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測量的能力。
8.復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時,除了結合第115頁的第9、10題外,還可用一些實例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的基本含義,體會到小數與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數的聯系。
9.復習解決問題時,可結合第115頁的第11、12題,了解學生是否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能否正確列式計算。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注意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不要求一個學生掌握多種方法。
10.練習二十五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3題,先讓學生估算,再用筆算。有的學生可能估算的結果與筆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結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這批人;實際情況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面對實際問題時怎樣選擇比較合適的估算策略,才能解決問題。上面的估算方法問題出在:1輛車能坐58人,如果把11看成10,等于少運了58人,58相對于620人來說誤差較大。因此,估算時計算60×11=660比較合適。因為把58看成60,1輛車多運2人,10輛車才多運20人,誤差相對較小。這樣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這些人”的正確答案。
第5題,讓學生通過分析數據,對人均消費糧食的變化趨勢有一個判斷。在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供人們吃的東西越來越豐富,所以人均消費糧食越來越少。
第9、13題,教師注意結合題目進行環保教育。
練習二十五最后的思考題,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學段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要用到這種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如下。
由題中的條件可知:
3杯水+空瓶=440,
2杯水+3杯水+空瓶=600,
空瓶=200克。
第一課時復習內容:位置與方向(教材112頁)復習目標: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復習......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八
教科書第126頁東、南、西、北,旋轉與平移現象,完成練習二十三第8,9題。
1、在實際情景中,進一步鞏固已認識的8個方向,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7個方向,進一步認識簡單線路圖,能根據線路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從中體會到物體間位置的相對性。
2、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轉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3、在復習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創新和意識,樹立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
東、南、西、北中,參照物變化時方向的確定。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復習有關空間和圖形的知識,板書課題:東、南、西、北,旋轉與平移現象
二、復習
1、東、南、西、北
(1)同桌相互說一說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方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2)教師:給定一個方向,你們能畫出其余7個方向嗎?同伴合作畫出一個方向板,教師巡視。方向板如圖:
指名說一說:當你面向西北面時,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別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頁東、南、西、北第1題中的動物圖。
全班交流,小組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參照物發生變化后,方向仍然不變。
(4)小玲家在學校的()面。從小玲家到學校要向()面走()米;從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轉和平移現象
(1)出示第128頁情景圖,學生觀察后,讓學生說出情景圖中的運動現象,很快判斷哪些是旋轉,哪些是平移。
(2)小組內先議一議旋轉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間相互做動作
(3)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31頁第8題,列舉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三、全課
今天復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和提高?
四、練習
(1)第131頁第7題。
(2)觀察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向家長說一說。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九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一、創設情境。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
1、復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及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及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夠迅速、準確的計算。
2、進一步掌握一位數乘兩、三位數,一位數除兩、三位數的筆算乘除法。
3、鞏固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準確地進行計算。
4、鞏固常用的計量單位以及相互之間的進率關系,進一步建立噸、千克、克的概念。
1、通過復習,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2、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計量單位進行回顧和整理;能夠采用比較法、排除法等方法結合實際,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3、通過復習,激發學生自己整理知識的興趣,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使學生更加樂于學習數學。
1、談話激趣:同學們,到今天為止,我們三年級上學期的新課程全部結束了。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對本學期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整理。到了現在,我們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學能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復習鞏固。看誰最認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顧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讓學生利用開火車形式快速計算。
(2)強化口算方法:指名說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計時訓練:我們開始一個小競賽,看誰做的又對又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總復習的第1題,準備好,“開始!”交流,訂正。
3、回顧整理筆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學們做得又對又快,筆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書上的第5題的算式。
(2)交流,評價。
4、整理回顧兩步計算式題。
(1)在以前我們學生的兩步計算試題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試著做一做第9題。
(3)全班訂正。
(4)出示改錯題:判斷下列各題計算是否正確,為什么?
5、復習常用的計量單位。
(2)指名回答,師板書:時間單位:年、月、日質量單位:克、千克、噸
(3)請同學們自己完成第2題。填完后再小組內進行交流。
(4)全班訂正。
(5)做第3題。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一
課本第28頁“練一練”和第33頁“練習一”的第1---7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幫助學生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并強化混合運算的基本技能。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與計算習慣,提高學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重點難點。
1、使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2、提高學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上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誰能給大家出一道這樣的題?
學生匯報所出的題,教師把學生出的題板書在黑板上。
提問:怎樣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先省略因數中的0,先算出乘積,最后在積的后面再添上原來因數中被省略的0)。
(二)復習舊知,提高能力。
1、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3題。
集體訂正。
2、四則混合運算。
出示圖:蘋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買蘋果16箱,梨18箱。
(1)兩種水果各應付多少錢?
(2)一共付多少元?
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問:求第(2)問時,你能列綜合算式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二
1、理解掌握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學生已有的口算知識,探究出兩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維,算法多樣化。
3、能用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知識解決問題。
4、估算初步。
理解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訓練算法思維、對不同算法的分析。
位值表、課件
一、復習鋪墊
大屏幕出示口算(5道題)
師:我們先來口算幾道題目,看題在答題紙上寫答案,開始!
(核對答案)
師: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口算,今天我們就用學過的知識來學習一些新的本領。
二、新授
1、口算38+25
(出示動感畫面)
問: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師:今天小胖來玩具店準備買兩樣玩具,他買了什么呢?看!
(一只足球和一架玩具飛機)
你們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錢?
(學生答,師暫不下結論)
師: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口算。
(出示課題)
2、計算方法探究
師:你們能用學過的。知識,利用手中的位值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來解決。
(師巡視,請2個學生回答)
30+20=50 50+13=63 40+23=63
師:原來買這兩樣玩具要63元。
(指著黑板上的位值表)
師:這兩種方法很不錯。還有其他方法呢?你們可以再圈圈,試試?
(再請兩個同學)
38+20=58 35+25=60
(本著“留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去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理念,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學習方法———把新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對協作能力,在匯報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1
師:我們現在從這個玩具商店挑兩件玩具,你看38+29挑的是什么?34+28又是什么玩具,那么該付多少錢?你能很快口算嗎?拿出練習紙,想想,把答案寫下來,如果有的同學有困難,也可以在下面的位值表上先圈后寫。
(請2個同學)
學生任意選兩樣玩具,口算價格,在小組內交流
師:現在如果給你兩樣玩具,你會怎么選,要付多少錢?請你們說給小組同學聽聽!
(學生自由說,教師巡視去聽,請兩個學生說。)
(通過這一層次的練習,學生在這一節課里將不再是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而是學會了終生受用的學習方法。)
四、總結
師:剛才我們學了些什么新本領?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三
本單元對全冊課本的主要內容進行復習。教材先復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以及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的筆算,然后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式題和應用題;再復習時間單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應用題的綜合練習。通過總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深化概念,正確計算,進一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
2、掌握兩步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計算兩步混合式題。
3、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關系”、“和”等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1、復習重點:萬以內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以及兩步計算式題和應用題。
2、復習難點: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一個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并正確解答。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四
1.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會用乘法、除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1.學會熟練正確地口算和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2.用所學知識正確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整理
1.學生閱讀教材41頁至59頁,回顧本單元學的內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匯報:本單元學的內容。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并歸納,板書如下:
兩位數乘兩位數
口算
筆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解決問題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58頁第1題。
(1)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完成后說說發現了什么?
(2)筆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在書上獨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體訂正,并選幾題說說口算方法,最后師小結。
三、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58頁第2題解決問題。
讀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知道哪些條件呢?先討論再回答。
如何列式?計算結果呢?
獨立解決問題,并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并進行交流。
最后全班匯報交流,交流時說出自己的筆算過程。師適時板書。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練習十三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練習十三第4、5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討論: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3)匯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看清問題是什么,根據問題從題中或圖中找出數據信息,再列式解答。
4.練習十三第6題。
(1)指導學生收集題目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
(2)獨立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
在多種形式的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統的認識。
四、歸納總結
說一說學完這單元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存在問題,并通過反思進行自己正。
2、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達到計算熟練,實現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宣布本節課復習內容。
二、基本練習。
l、口算練習。
要求:(1)直接說出答案。(回答語句要說完整)(2)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2、估算練習。
79×3014×3935×1961×80。
79÷412÷383÷9430÷7。
要求:(l)直接說出答案,學生回答語句要完整。
(2)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時,不一定都把被除數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數。)。
3、筆算練習。
22×1411×2545×3486×1391÷78÷6609÷3562÷4。
要求:(l)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2)匯報結果,說一說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結合題目,歸納出注意點:乘法計算中:(1)要注意進位問題;(2)要注意積的書寫位置。
除法計算中:(1)商的書寫位置;(2)除數與商的積的書寫位置(數位對齊);(3)被除中間有o的除法計算;(4)商的中間,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識梳理。
學生進行交流后、回答、教師板書:因數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筆算乘法、進位筆算、被除數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有余數的除法及驗算。
計算:856÷72309÷32832÷4。
四、課堂活動。
1、計算2346÷5并驗算。
2、課本第112頁的第2、3、4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的第1~4、13題。
課后反思:這節課是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整理和復習,采用練習的復習方式,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乘、除法的算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六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第八課時
整理和復習
教材第68~69頁例及練習十二第1~4題。
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進行回顧和整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一、教學教科書第68頁
提問:這篇文章大約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辦法解決?(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 匯報
(1)一個字一個字地數,就能數出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個字,但如果文章長的話,就不太適用。
(2)先數每行有多少個字,一共有幾行,就可以。
學生動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個字,但有許多行的字數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約20個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為20×13=260,這篇文章大約用260個字。
提問:20×13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教師點評
完成教科書第69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學生口算后教師講評。
提問:整十整百數乘數十數應該怎樣算呢?
三、課堂總結
完成教科書第69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提問: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筆算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四、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練習十七的第3、4題。
五、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七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第58~60頁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第61~62頁教學周長的含義;第63~65頁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66~69頁是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首先是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教材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物體,指出一些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單元的研究對象。
教材希望學生主動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因此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并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拿幾張(注意:不是一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折、量、比,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第58頁的幾張照片,起啟發和鼓勵學生操作的作用。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是學生通過對幾個圖形的操作后發現的,是在交流中呈現的。學生的發現往往是點滴、無序、不系統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經歷“無序――有序”“零散――完整”的過程,兩個小卡通的對話是眾多學生的發現經過整理后的概括。在學生分別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后,教材要求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他們比較這兩種圖形,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并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并且對邊相等。教材組織學生進行比較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鞏固對圖形特點的初步認識,至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只要求學生知道這兩種圖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現在還不講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想想做做”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設計安排。第1題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曾經在釘子板上圍過這兩種圖形,那時他們是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觀認識圍的,現在再次圍這些圖形,要緊扣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思考和操作。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圍成的圖形有什么特點。第3題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圖示的方法折、剪,并問學生“剪出的是正方形嗎?為什么?”要求學生根據正方形的特點以及折、剪的過程作出解釋。這道題再次讓學生感受長方形與正方形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第4題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或大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的特點。其中用小正方形拼一個長方形,答案是開放的,各有兩種不同拼法,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也是本節教材的知識。第59頁先告訴學生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然后在“想想做做”中練習。第5、6題再現了什么是長方形的長和寬、什么是正方形的邊長,并結合度量和估計突出長、寬與邊長都是線段的長度。第7題是一道綜合性的題,通過畫圖形并說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長、寬與邊長等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這部分學習內容的認知結構。
圍成的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叫做它的周長。教材中沒有出現抽象的周長定義,只要求學生聯系實物與圖形理解周長的含義,能通過自己的操作表達對圖形周長的理解。
第61頁例題,先出現一個兒童游泳池,池的上口一圈邊線用粗黑線表示,教材通過卡通說出“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里的“池口黑色邊線的長”直觀形象地描述了周長的屬性――圖形一周的長度。例題中又畫了一雙手在用繩子沿樹葉的邊圍一圈,并把繩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長度,其中前一幅圖突出“一周”,后一幅圖突出周長是長度。再次讓學生感知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同時還讓他們看到可以“拉曲成直”,便于度量周長。
“試一試”引導學生繼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通過“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樣算出來的”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認知遷移,以對物體表面周長的認識來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學生在說、量、算等活動中,理解平面圖形一周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是圖形的周長,這里面既有周長的概念,又有計算周長的基本方法,兩者有機融合成一體。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長,什么是四邊形的周長,明確這些圖形一周的長是它們的周長。然后要學生說說怎樣得到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可以用細線沿圖形的邊圍一圈,拉直了量一量;也可以分別量出圖形各條邊的長,再相加。
“想想做做”第1~3題起鞏固周長概念的作用,其中第2題通過描出各個圖形的邊線,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的長度總和。第4、5題測量或計算圖形的周長,第4題特意在各個平面圖形中設計了長度相同的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各圖形的周長,為以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第6題引導學生把對周長的認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是一道實踐活動題。
第63頁例題計算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籃球場的形狀是長方形,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是研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鼓勵學生想想算算,希望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根據周長的含義,采用把各條邊的長度連加的方法求得周長。有些學生可能聯系長方形的特點,或者先分別算出兩條長的和與兩條寬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長;或者先算出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由于學生尚未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所以求長方形周長暫時應分步列式計算。教學這道例題時要注意三點:第一,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求它的周長就是求什么,為尋找算法確定方向。第二,在交流算法時首先要抓住是怎樣求各條邊長度總和的,其次才是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因為各種算法的式子雖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據長方形周長的意義列出來的。差異在于有沒有利用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個特征。第三,能想到先算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這種方法的學生不會多,對這種算法的講評要多一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種方法。
教材第64頁“試一試”通過求手帕的周長這個實際問題,繼續讓學生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預計學生不會有困難。無論是長方形周長還是正方形周長,教材中都沒有出現計算公式,主要原因是鼓勵學生探索、尊重學生的創造,逐步從算法多樣到算法同一。至于計算公式,在以后的教材中會適時總結的。
“想想做做”共六道題,第1~3題以鞏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方法為主要目的,學生或是利用題中給出的長、寬或邊長的數據求周長,或是先量出長、寬與邊長的長度后再算周長。第4、5題解決與周長有關的實際問題,通過這些題使學生明白,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僅僅是數學中的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廣泛的應用。第6題是答案開放的題,能使學生看到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
練習六是全單元的整理與綜合,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的意義,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等各個內容。練習設計避免過多的純計算訓練,注重周長的實際應用、估計圖形的周長以及圖形的拼合變化。第7題在方格紙上設計周長20米的花圃,教材舉了一個長方形為例,學生的設計不要局限于長方形。什么形狀的圖形、畫在方格紙的什么位置上都可以,只要圖形是封閉的、周長是20米都是正確的設計。
《周長是多少》這次實踐活動的五個內容都是圍繞周長的含義與計算設計的,這些內容中既有長方形、正方形,又不局限于這兩種圖形。分別讓學生圍、搭、拼、量、算、估,通過這些活動加強對平面圖形周長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
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線圍自己喜歡的圖形,用小棒搭、用小正方形拼自己想的圖形,方法和答案都是開放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活動效益。“量一量”要求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教材通過“你量了哪幾條邊?是怎樣算的”啟發學生尋找比較簡單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
實踐活動中的各個內容都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完成,要求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同時加強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把問題解決得更好,從而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互補。
三年級數學總復習教案三年級數學難點范文(18篇)篇十八
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正確地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并能正確、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權單位。
2、能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知識梳理。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面積這一單元中都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們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充分發言,說一說學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進行引導、歸納。
板書:面積與面積單位、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1、面積與面積單位。
(1)什么是面積?(或你所知道的面積是什么樣的?)。
學生結合具體事物(如:書面、桌面等)說明什么是面壩,然后教師出示面積概念。
幻燈出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物體表面“學生可以理解,對于”封閉圖形”教師可畫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如:哪些圖形可以表示面積。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面積與周長的比較。
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簡單換算。
2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808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地積單位進率:l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請學生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2)面積計算。
出示圖形學生獨立計算,然后校對。
完成后,讓學生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然后提出問題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相等嗎?為什么?先由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
四、課堂活動。
課本第114頁的第7、8題。
請學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結果填在表中,然后再進行測量和筆算。最后將測量并計算的結果與估算進行比較,看看誤差多少。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第8、9題。
課后反思:這節課是上節課的延續與拓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會進行簡單的名數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