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編寫中班教案,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教學的節奏和步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中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夠給您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的思路。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一
端午節是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這一節日的文化內涵,幼兒園中班授課教師將設計節日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和學習中感知端午的傳統文化風情。
準備工作:
1、教學用品:彩紙、剪刀、膠水、麻繩、彩綢、毛筆、顏料、宣紙、文房四寶、五彩糯米、荷葉、竹葉、等。
2、教學場地:教室和操場等。
3、教材:《端午節》、《屈原》、《艾草》、《粽子》等。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節起源和歷史背景,明確其節日意義,增強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延續。
2、感受和了解端午節傳統文化元素,如艾草、龍舟、飲雄黃酒、包粽子等。
3、通過制作粽子、包艾草、繪制端午節圖案、賞龍舟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在活動開始前,老師將通過教材、圖片和視頻資料向孩子們介紹端午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然后組織孩子們進行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問答活動,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的'傳統。
活動二:制作艾草裝飾品。
端午節中艾草是很重要的一種植物,它具有清香、消炎、驅蚊的功效。老師會向孩子們講解和展示艾草及其制作方法,并指導孩子們用彩紙和棉簽等材料制作艾草裝飾品。孩子們在制作中了解更多關于艾草的知識,并鍛煉手部協調和創造力。
活動三:包粽子比賽。
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美食之一,老師會與孩子們一起制作粽子,并組織包粽子比賽。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創意,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粽子的餡料和顏色,并用高超的包粽技巧制作出美味的粽子,分享給小伙伴們嘗試。
端午節是一個色彩鮮艷的節日,有許多有趣的圖案,如龍舟、蒲公英等。老師會向孩子們介紹端午節圖案的文化內涵,并指導孩子們使用毛筆和顏料在宣紙上繪制端午節圖案。孩子們可以通過繪畫來了解端午節圖案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同時鍛煉他們的繪畫能力和想象力。
活動五:賞龍舟比賽。
賞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之一,老師會向孩子們介紹龍舟賽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并在操場上模擬競賽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端午氛圍的濃郁和活力。同時,孩子們還可以在小組或班級之間進行龍舟比賽,喚起孩子們對競賽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總結:通過上述一系列精彩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祖國優秀文化,培養和加強孩子們的合作精神、創造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讓孩子們在游戲和互動中享受到端午節的快樂氛圍,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二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國情感。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圖片粽子,鹽蛋,賽龍舟,屈原等。《過端午》音樂。
(1)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及其意義(劃龍舟,吃粽子,掛艾草)。
2、節奏兒歌朗讀《過端午》。
3、讓幼兒回家后給家長朗讀節奏兒歌朗讀《過端午》,分享鹽蛋和粽子,感受節日的快樂。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三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目標: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幼兒表現: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目標: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幼兒表現: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目標: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家長反映: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四
一、要安排好生活和作息時間,生活要有規律,注意休息,勞逸結合。要安排一定的時間溫習功課,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和文章,不長時間觀看電視,不長時間玩電腦游戲;參加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保持身心健康。
二、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擺闊氣亂花錢。不進入“三廳兩室一吧”。
三、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準私自到無安全設施,無安全防護的水域游玩活動;不參加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勞動;可以參加適當的家務,但要注意生活中的安全,不隨便接觸電源和帶電電器;不私自接電源,使用電爐;燒柴火、使用煤氣爐時,要及時熄火、關好煤氣罐或天然氣,注意防火、防爆。
四、不私自外出,外出必須有家長或成年人的陪同,注意交通安全。乘車時要文明禮讓,尊老愛幼。不乘坐拖拉機、農用車等非載客的運輸交通工具;乘坐公共汽車時禁止把頭、手伸出窗外,禁止嘗試駕駛一切機動車。
五、由于已經處于夏季,假期間經常有雷雨、暴雨,同學們不要在雷雨時躲避于樹下、電線桿下或其他容易引發雷電擊傷的地方。要注意行走安全,不抄近道,不走水庫邊、池塘邊、壕溝邊的泥濘小道,不撐傘單手騎自行車,防止摔倒掉入路溝、池塘等事故發生。雷電暴雨、臺風來臨時,不要外出。
六、夏季天氣熱,要防止中暑;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買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衛生許可的“三無”產品,不吃過期和霉爛變質的食物。粽子是端午節必吃的食品,近年來粽子的品種,質量,口味都提到了改善,但同學在食用的時候也不要過量,不要給自己的腸胃增加負擔,以致影響自己的健康。
七、若有生病,不要隨便吃藥,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診療,不要到沒有開業資格證的診所看病治療。同學們,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身心,所以就要求我們過一種有節制、有秩序的生活。希望同學們快樂成長,健康成長。祝大家過一個健康,安全,愉快的端午節!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五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注重民族文化傳承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其中的端午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中班階段,需要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來呈現。
針對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教學內容:
簡單介紹端午節的起源和歷史,讓幼兒了解這個傳統節日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聯系。
2.中國的競技活動——龍舟賽。
以圖畫、模型為中心,通過幼兒所熟悉的模型,引導他們探究龍舟賽的奧秘。同時,以詩歌、情景劇為引子,教幼兒歌唱中國傳統文化——《兒童歌曲·龍舟賽》。
3.端午節中流傳的故事——屈原投江。
通過手偶劇、調制趣味糕點等形式,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屈原投江的故事,掌握重要的節日文化內涵,感受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
中班幼兒的認知能力已經漸漸的開始變強,因此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可以更多地從他們的角度出發。
1.游戲式教學。
運用各種形式的游戲來增進幼兒學習的樂趣,如diy制作口訣卡、動手制作風箏、龍舟模型的游戲環節等。
2.視覺教學。
通過各種圖片、多媒體的形式,讓幼兒全方位地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學習更加生動形象。
3.親子互動體驗。
利用寶貴的家長帶孩子來園的機會,與家長共同參與制作和慶祝的過程,讓幼兒角色模擬家長,有機會切身體驗。
在開展有效的幼兒端午節教學中,還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需要對每種方式和方法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嘗試更加有效的方式,讓幼兒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在反思的過程中,也有必要考慮每個幼兒的狀況和需求,并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總體上,幼兒端午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既要貼近幼兒生活、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要兼顧教學目的和效果,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深刻的教育體驗。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六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在園內,我們要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充滿傳統文化氛圍的節日環境,讓幼兒在快樂的活動中了解和尊重中華傳統文化。
1.認識端午節的來歷和意義,了解“包粽子”典故,增強民族自豪感;
2.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鍛煉幼兒的動手協調能力、色彩感覺和觀察能力;
3.促進親子互動,增強父母的參與感和責任意識,強化幼兒家庭觀念;
4.建設和諧家園,營造愉快的節日氛圍,增進師生感情。
2.教學難點:幼兒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識,如何安全使用剪刀、粘貼剪紙等。
1.親子互動教學法。
2.游戲式學習法。
3.示范-引導教學法。
1.制作五彩紙粽。
教學目標:通過制作五彩紙粽,了解端午節的著名典故“屈原與披麻攬粽子”傳說,培養幼兒用手做事情的能力和動手協調能力,提高幼兒的空間認知能力和顏色觀察能力。
教學步驟:
(1)準備工具和材料:五彩紙、膠水、剪刀、棉線、蠟燭等。
(2)教師示范:教師示范制作五彩紙粽,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手工技巧。
(3)幼兒操作:讓幼兒根據教師示范和要求動手制作五彩紙粽。
(4)粘貼彩紙:將五彩紙剪成方形,折疊成三明治狀,粘貼貼紙,制作成“粽子”的形狀。
(5)綁扎粽子:將制作好的“粽子”用棉線綁扎緊實。
(6)點綴粽子:將制作好的粽子點綴上棉線的美麗花紋和蠟燭的顏色。
2.制作五彩線艾草人。
教學目標:通過制作五彩線艾草人,了解一些端午節的有趣知識,培養幼兒靈敏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增強幼兒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步驟:
(1)準備工具和材料:五彩線、艾草、棉線、剪刀等。
(2)教師示范:教師示范制作五彩線艾草人,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手工技巧。
(3)幼兒操作:讓幼兒根據教師示范和要求動手制作五彩線艾草人。
(4)用線玩耍:將五彩線通過艾草,將艾草系在線上。
(5)線結:根據幼兒的想象和創意,進行線的結合和固定。
(6)裝飾艾草人:將艾草人的頭、身體、手、腳等部分裝飾成不同的顏色和圖案,再在艾草人的胸前,系上三根五彩的線,象征端午節的粽子、龍舟和百草香。
2.準備材料,保證充足數量和質量。
3.安排時間,與家長溝通,開展親子活動,加強家園聯系。
4.組織幼兒積極參加制作活動,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和創意。
5.對制作過程中情況進行安全檢查,視頻記錄活動過程,方便隨時回放和總結。
6.活動結束后,對幼兒和家長進行表揚和評價,分享成功的感悟和經驗。
1.通過家長反饋,聽取家長對幼兒制作活動的評價和意見。
2.記錄活動過程,觀察幼兒各項能力的表現,給予肯定和建議。
3.組織評優活動,選拔出優秀作品,并在園內展示,鼓勵幼兒努力進取。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美術手工教案,本著讓孩子們在開心中獲得學習的目的。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能力,還促進了幼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孩子們在親子互動中學習到端午節的良好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通過這個美好的活動,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七
1、學習朗誦童謠,感受童謠表現的端午劃龍舟的民俗風情和熱鬧的節慶氣氛。
2、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嘗試配上打擊樂表現劃龍舟的歡樂情景。
學習朗誦童謠。
學習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
兩種節奏型的結合讓孩子們對節奏有些混淆。
提問:哪一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那一項活動最熱鬧?
人們是怎么劃龍舟的?
人們在劃龍舟時,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1、欣賞童謠并討論。
2、感受童謠的節奏。
3、學習打節奏。
1、配上節奏朗誦童謠。
2、游戲:劃龍舟、賽龍舟。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八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看圖片、視頻、游戲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一、了解劃龍舟的人員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講規則,團結合作才能劃好龍舟。
三、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及規則游戲帶來的樂趣。
重點:了解劃龍舟這一運動。
難點:知道規則的重要性。
一、劃龍舟視頻。
二、圖片:龍舟、劃手、鼓手、掌舵人。
三、紙折的船、塑料門洞。
一、出示紙折的小船,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看這是什么?”
2、“你們知道它在哪里行駛嗎?”(幼兒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們還見過哪些不一樣的船呢?”(幼兒回答:冒煙的木頭、輪船、很長很長的船、兩層的船等等)。
二、出示圖片認識龍舟。
1、教師出示龍舟圖片,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1)師:“老師今天給你們介紹一條船,你們知道它是什么船嗎?”
(2)告訴幼兒圖片上船的名字叫龍舟。
2、引導幼兒認識龍舟。
(1)“仔細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回答:長長的、前面有一個龍頭、后面還有一個尾、有船槳)。
(2)“你知道它是用來看什么的嗎?”(幼兒回答:劃船的,比賽的)。
(3)教師小結:每年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行劃龍舟比賽。
三、觀看視頻,出示圖片幼兒觀察及了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師播放視頻,幼兒觀看劃龍舟比賽。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并了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
(1)師:你們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兒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還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們在干什么?(幼兒回答:在敲鼓、在劃船)。
3、出示圖片進一步認識龍舟上三種人的名稱、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別出示三張圖片,一一介紹龍舟上的三種人,分別叫:鼓手、劃手、掌舵人。
(2)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龍舟上三種人是做什么的。
教師小結:在龍舟上面,“鼓手”坐在龍頭前敲鼓給劃船的人發號口令;“劃手”聽著鼓點拿著船槳劃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著舵掌握方向。
(3)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三種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兒一起談話,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師:“如果有的劃手不按照鼓手的節奏來劃船,會怎么樣呢?”
“劃船的時候鼓手敲鼓的節奏忽快忽慢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會怎么樣呢?”
(5)教師小結:在龍舟上有劃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劃龍舟的時候他們需要團結合作各盡其責才能到達終點。
四.游戲體驗。
1、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每組規定做不同的動作。(第一組:拍手第二組:拍膝蓋第三組:跺腳)。
2、教師講游戲規則。
規則:聽音樂看教師指揮,該哪組做動作或哪兩組做動作,其它組則休息,如有人犯規則音樂重新開始。
3、教師和幼兒一起游戲,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4、師幼討論:
(1)在剛才的節奏游戲中,我們重新開始了幾次,為什么會這樣呢?
(2)后來我們是怎樣成功的?
五、談話小結,將規則意識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劃龍舟的時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穩到達終點?
2、剛才的節奏游戲中,怎樣做才能完成游戲?
3、小朋友在喝水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4、在玩滑滑梯的時候我們要講什么規則呢?
作為一節社會課,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上,知道劃龍舟的人員的及其工作,從而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及規則游戲帶來的樂趣。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條理清晰。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九
1、知道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2、增強幼兒撕貼和疊小船的.技能。
3、參與節日游戲。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閱讀區:投放與端午有關的圖片、書籍。手工區:投放各色彩紙、小船模型、畫紙、手工紙。
數學區:投放畫好的船。
一、活動開始。
(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明天我們就要過節啦,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明天是什么節日嗎?
(幼兒回答)。
(幼兒回答)。
老師:沒有關系,我們現在看看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的一些圖片,看看是怎么樣劃龍船。
(播放圖片)。
老師:好的,看完了圖片現在我們回到這節課的主題吧,今天我們的區域活動也是跟船有關系哦,老師在各個區角都準備了一些材料。
數學區的小朋友可以通過點卡來買賣小船,或者給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數清楚數量哦!
(常規提醒)。
老師:好的,那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能夠自覺的使用進區卡,不要爭搶,在自己的區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不要鬧哄哄的。
(幼兒自選區角,老師適時指導。)。
三、活動結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個別效果比較好的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
提出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讓幼兒學習好的榜樣。
課后將幼兒作品展示在墻面上供幼兒和家長繼續欣賞。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幼兒園活動目標基本上分三個部分,認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兒體育活動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到的技能和產生的情感。對于技能方面,還要注意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如"走,跑,跳等"。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只重視整體技能,如"協調性,靈活性等"。此次活動目標的設計就忽略了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
教師的語言很響亮,也很簡潔,這也是幼兒體育活動所需要的。但語言不夠自然,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加強鍛煉。體育活動雖然注重活動的設計,但語言相當重要,并且有它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幼兒體育活動。
口令和隊列是體育課的基本要素,幼兒體育活動同樣如此。此次體育活動口令和隊列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口令不夠規范。這方面的問題在以后的體育活動中更要重視,要注意平時的點點滴滴。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
中班教案《端午節》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參加體驗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游戲、品嘗美食等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幼兒進一步豐富對端午節的理解認識,掌握端午節的相關傳統活動和習俗,引導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彼此間建立良好的情感,與弟弟妹妹一起感受體驗,快快樂樂過端午節。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幼兒通過參加體驗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游戲、品嘗美食等活動。
3、幼兒進一步豐富對端午節的理解認識,掌握端午節的相關傳統活動和習俗。
4、引導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彼此間建立良好的情感,與弟弟妹妹一起感受體驗,快快樂樂過端午節。
5、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6、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
1、師幼共同搜集端午節的資料并布置環境
2、師幼共同準備端午知識競答題、龍舟拼圖、端午食品頭飾等
3、師幼共同準備才藝展示節目
4、端午美食
1、教師將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先匯合一起,教師先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話題。
(1)大班、小班幼兒混合編成以端午食品命名的5~6組,交代活動規則和要求。
(2)你們知道什么是端午節嗎?在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
本次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活動,中班的孩子們將去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過端午節。本次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小班孩子和中班的孩子一起交流認識端午節、一起學習了解端午節傳統、一起感受端午節的氣氛、一起品嘗端午節的美食!對于這次活動的開展,也是幼兒園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之間建立互幫互助的情感!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一
教案。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國情感。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材料及環境創設。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a、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棗包粽子、劃龍舟的意義。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吃粽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節中進行。
c、制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d、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
棕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艷陽照,
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
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粽子,劃龍船,
紀念屈原永記牢。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節,天氣熱,
放下鋤頭歇一歇;。
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
薄劍斬百邪鬼入虎品。
(陜西)溫州民間流行著一首重五謠:
吃爻雄黃酒,毒蛇遠遠游。
重五草頭湯,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麥麥,字眼學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個生員卵。
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
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
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
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們來跳舞。
吃粽子,賽龍舟,
高高興興過端午。
棕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處處都端陽。
五月節,天氣熱,
放下鋤頭歇一歇;。
山上清風爽,
楊梅紅彤彤。
五月五,是端陽;。
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著劃船手,
中間坐著打鼓郎。
咚咚鏘,咚咚鏘,
咚咚咚咚鏘。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二
1、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2、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3、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了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系,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征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三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1、導入部分。
小朋友:粽子。
小朋友:愿意。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
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在設計活動的的時候想到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由于自己本身也沒有包過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難是易。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在兒歌的提示下初步學會畫大象的基本特征。
2、鼓勵幼兒樂于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繪畫小象的電腦課件,白紙、勾線筆,蠟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大象嗎?那誰來告訴我大象長的什么樣子?
教師小結:大象長著胖胖的身體,圓圓的眼睛,大大的.耳朵,細細的尾巴,身體下面還長著四條腿呢!
二、個別幼兒示范畫大象。
師:誰會把大象胖胖的身體畫出來?
誰會把大象圓圓的眼睛畫出來?
大象的頭上還長著什么呢?(耳朵)誰會把大象的耳朵畫出來?大大的耳像什么?(扇子)。
我們看看,大象的身上還缺了什么?(鼻子、尾巴、腳)。
那他們長的像什么呢?
三、幼兒觀看課件。
你們瞧,我們一起用能干的小手畫出了大象,那他到底是怎么變出來的呢?
教師邊放課件邊念兒歌:
胖胖的身體,
圓圓的眼睛,
大大的耳朵,
長長的鼻子,
細細的尾巴,
腿兒粗粗像柱子。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五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粽子的制作方法,嘗試手工制作粽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么內容?
(3)這是什么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里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粽子。
(3)幼兒品嘗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六
1、嘗試模仿劃龍舟動作,兩兩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2、積極參加競賽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3、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皮筋龍舟”若干。
1、模仿賽龍舟的動作(劃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戲:《劃龍舟》。
(1)討論兩兩合作劃龍舟的方法。
指導語:兩人一組怎樣能把龍舟劃得又快又好?
(2)自由結伴嘗試合作劃龍舟。
(3)劃龍舟比賽(分組接力比賽)。
3、聽音樂做全身放松動作。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七
一、開始部分:故事導入。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1.出示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依次出現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師小結: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農歷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淚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隨機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幼兒嘗試包粽子。
6.播放端午節劃龍舟視頻,幼兒游戲:賽龍舟。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幼兒園中班教案|幼兒園中班教學計劃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八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以及地方風俗習慣。
2、學習兒歌,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3、嘗試仿編兒歌,體驗創作的快樂。
經驗準備:了解端午節來歷和習俗物質準備:教學課件。
1、談話交流,回憶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提問:端午節就要到了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為什么要過端午節?
2、結合教學課件欣賞詩歌,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兒歌內容。
(2)根據幼兒的回答,播放相應的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3、結合課件,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提問:為什么這些音聽起來很像?
(3)引導幼兒朗誦兒歌,感受作品的節奏感。
提問:第1段兒歌前兩句有幾個字?最后一句話有幾個字?第2段、
第3段呢?這樣朗誦起來有神們感覺?
4、引導幼兒有節奏的朗誦兒歌,體驗兒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5、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嘗試仿編兒歌。
端午節。
端午節,艷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粽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十九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游戲的`樂趣。
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一、開始部分:故事導入。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二、基本部分: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出示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依次出現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師小結: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農歷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隨機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幼兒嘗試包粽子。
6.播放端午節劃龍舟視頻,幼兒游戲:賽龍舟。
三、結束部分。
劃龍舟出場。
端午節中班教案(匯總20篇)篇二十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 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 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 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劃龍舟。
(3)、做香囊活動。
(4)吃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采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