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人們放松心情、狂歡慶祝的時刻,洋溢著歡樂與祥和的氛圍。小編梳理了一些春節總結的參考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一
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人們就慢慢的掌握了“年”的出現時間,原來它每年春節都來,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的時候,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還必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年,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再也沒有來了。
通過絡,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春節風俗的知識,以后要經常上,了解了解大事和有趣的事。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二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地“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地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地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地遺風。
隨著時代地發展,拜年地習俗亦不斷增添新地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地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三
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風俗。
作文。
供大家參閱!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
春聯。
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對聯。
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四
春節的早上,我和父親母親一起到奶奶家過年。我給大家拜年,收到了壓歲包,太開心了。上午,母親和大媽一起包香噴噴的餃子,大姐也來參加。奶奶揉面,父親搟皮。因此我什么都不用干,于是我給大姐帶上我的馬頭帽子‘賣萌’。還讓大伯給大家照相。
我們家的餃子是韭菜牛肉和卷心菜豬肉餡的,可好吃了,最有意思的我們的餃子里有10幸運豆豆,誰吃到誰今年的運氣就會很好,大家爭先恐后的搶著吃,我吃到了一個幸運豆豆。
下午,我們一起到飯館吃了頓飯,可好吃了!
這就是我們家過年。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五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過后,壯族人家便忙著過年的各種準備:掃房梁,包粽子、糍粑、米花糖、糯米餅、芝麻餅、油饃等新年食品。
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一般都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按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谷豐登來年有余的意思。初一忌拿刀,一般不砍東西,不殺生。據說這一天拿刀砍東西,就會把新年的好運都砍掉了。一般是初二后才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山歌賽、舞獅、斗雞、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六
每個人的家鄉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千奇百怪的風俗,我們家鄉也有風俗,現在就由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我們春節的時候會買對聯不管春節你有什么事情,你再忙也要貼對聯。對聯還可以讓你幸福,辟邪。
春節過后,我們還有一個讓小孩子們歡天喜地的風俗,那就是發壓歲錢。發完壓歲錢之后就可以去小賣部里面買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你說孩子們能不開心嗎?發壓歲錢就是給孩子們發幸福,還能讓孩子們天天開心。
大年初一還可以放當門炮,早晨一定要起的很早,不過你可以不定鬧鐘,因為別家放當門炮的聲音,可以把你給吵醒。放完炮以后還可以去很多地方請神仙,請神仙的時候不可以去上廁所。放當門炮可以開門大吉,萬事如意。
我們家鄉的大年初一都會吃餃子,可以不凍耳朵,我們還可以在餃子里面包錢,只不過只能包硬幣一元錢如果誰吃到了那一元錢這一年你就會有好運氣。
我們小孩子也可以放炮,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的開心,夜晚還可以放煙花呢,每一個人都可以觀賞。
我們家鄉的風俗使全村子的人都非常的開心。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七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于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八
不行!不能半途而廢!我又找來一張紅紙,接著寫。下筆前,我先控制好墨汁的量。下筆后,字盡量寫緊,特別是筆畫要寫粗,按筆順寫。終于,“福”字就寫好了。
望著寫好的“福”字,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是啊,只要堅持,做事就能成功!我要堅持多練字,爭取明年寫出更好的“福”字。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九
家鄉濮陽,是一個年味非常濃厚的城市。
濃烈的年味從臘月初八就彌漫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煮香粥、購年貨、求平安……臘八節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喝臘八粥了。臘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麥、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飄滿堂。古時窮苦人家過年,家里也沒什么好吃的,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從而變成了臘八粥,這種習俗也流傳了下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年味漸漸就變濃了,祭神、買芝麻糖祭灶開始了。過了二十三,家里人開始購置年貨,雞鴨牛羊豬肉大塊大塊的買回家,從此家里一直漂浮著肉菜的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的親人不論多忙都會抽空回家,吃頓團圓飯。那頓飯真是豐富啊——熱氣騰騰的餃子、清香四溢的鱸魚、色彩鮮艷的炒菜……大家喜氣洋洋的吃過團圓飯,就開始圍坐在電視機旁觀賞“春節聯歡晚會”,不過新年鐘聲敲響不能睡覺,全家人要一起守歲。黨你睡覺時,你會發現,枕頭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幾百元大鈔,啊哈,那是爸爸媽媽給你的壓歲錢。把壓歲錢放在子女的枕頭下面,也是一種民俗,傳說壓歲錢會壓住妖魔,不讓妖魔靠近孩子們,如果不放壓歲錢,孩子就會被咬摸摸頭,從而導致高燒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熱鬧。長輩們開始串親戚,而跟著大人們的小孩子享福了。到了親戚家,不僅會吃到香甜的飯菜,還有收到壓歲小紅包。這天,親朋好友家的孩子們聚到一起,迎來了燃放鞭炮狂歡季,每個人都會拿出各式各樣的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響炮、煙花、旋轉小馬、煙霧彈……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春假的最后一個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這一天,熱鬧勁兒一點也不亞于初一初二。賞花燈、猜燈謎、鬧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紅柳綠的民俗秧歌隊,踩高蹺的,劃旱船的,鑼鼓喧天,熱火朝天!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
家鄉的春節習俗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板橋鎮東柳小學三年級程夢琪春節,大家都很熟悉。在不同的地方,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你想知道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嗎?那就和我一起重溫那美好的時光吧!我家鄉的春節大約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家鄉人稱為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把房間的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大人們還要殺羊殺豬來到廚房的灶臺前祭祀灶王爺,據說這是請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祭祀過后,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油果子。到了除夕,年貨都準備得停停當當,這一天會十分得熱鬧,早上爸爸和大伯拿著鞭炮、紙錢來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請”他們“回”到家里一同過年,而媽媽和大娘就會在家里熱火朝天地準備豐盛的午餐。
到下午家家戶戶的門上和窗上都貼上來紅紅的對聯和窗花。最有趣兒的是,媽媽還會在餃子里包入一枚硬幣,看誰能吃到這個硬幣,它寓意著吃到硬幣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氣多多。在這一天,下午還要放鞭炮,這在我的老家叫做搶福,誰家放鞭炮越早,誰家吃餃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誰家的福氣就越多。全家人才圍在一起,一邊談論著一年中遇到的開心事,一邊品嘗這餃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飯,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愜意地吃著瓜子,其樂融融地等待著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夜除了比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覺,這叫做守歲。大年初一早上,人們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孩子們跟在大人的身后,來到長輩家磕頭拜年。
在這一天,最開心的就要數我們小孩兒了,我們會收到很多的壓歲錢,拿著壓歲錢的我們,盡情地去購買鞭炮和零食。眨眼間,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來了。人們早早地涌上街頭,興高采烈地觀看著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賞花燈,看禮花。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魚燈、有福娃燈、有火箭燈......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涌來,圍到廣場上看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將夜空裝扮的更加絢麗多彩。過了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怎么樣?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了,蠻熱鬧的吧!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一
說起下鄉風俗,也沒什么好談的。全國各地的習俗已經重復了太多太多遍了,不過在如此平凡的事里,人們也會翻出不少新意。
貼福一事是首當其沖的,我見過的,許許多多家人把福倒著貼在門上。這有著“福”到了的美好寓意。我一聽有這么好的意義,便急急忙忙的回家,不停的勸說。但父母不同意,最后告訴我,家里可從未貼過倒著的福,以后也不行。只要福貼在了門上,福就到咱家中了。
不僅如此父母還講,你說福字倒著貼,福便到了,那只要將門神倒著貼,他們不也來了。可是他們頭朝地,腳朝天,還叫他們如何守護,如何防邪祟呢?我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放鞭炮也是一件熱鬧的事情,不容錯過。在街頭,有的是一串串爆竹,還從未見過單個賣的。短的就一根根掛起,放在店門。長的盤成一圈圈,包上紙袋,在一聲一聲的吆喝中,這爆竹總能在新年之前賣個精光。
爆竹炸開時,總伴著一聲聲巨響,當火燃燒到灰色的炸藥時,它便會一下子撕裂自己火紅的外衣,明明厚厚一成硬紙,炸完了,只剩下飛揚的紙屑,它們用這種方式來迎新春,驅年獸。
放完爆竹后,總會有那么幾條漏網之魚,我們姐妹幾個便于草中尋找,覺得好玩,總想著找多了,自己也玩一次爆竹。但最后那撿回來的鞭炮,只不過靜靜地躺在鐵盒之中,留在記憶的深處,每逢過年時節才再一次被翻出來。
煙花可是每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在鄉下還沒有燈的時候,大家開著車,運著幾大箱煙花去鄉下。點著的時候,只聽一聲巨響,一顆星星飛上了天空,然后華麗地綻放,每一朵花都在空中滯留了一會兒便落下了,在打破了黑夜和寂靜后又重歸黑暗。
最后的光芒總是最耀眼的,當最后一抹煙花劃過黑暗。一年的時光即將結束,我們將會在大人們的祝福之中,安然睡去。當我們再一次睜開眼的時候,新的一年已經來到。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二
過年放炮是一種風俗習慣。以前的人放炮是為了嚇走傳說故事中的“年獸”,期盼新的一年豐收和日子紅紅火火。現在的人放炮,是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
但是我覺得放炮還有些不好的地方。第一,放完炮會產生很大的煙霧,會嚴重污染空氣。第二,放完炮后的炮屑,會影響環境衛生。第三,放炮會有很多噪音,影響大家看電視、說話,還會影響大家休息。第四,放炮會有危險,容易使人受傷,還會引起火災。第五個是,放炮和低炭綠色環保不一致,會產生大量的污染和浪費。所以,我們要盡量少放炮,愛護環境。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三
臘八。臘八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給當差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粥果”。這樣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饅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字樣,放在小孩子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嶗山。
春節期間,嶗山村村鎮鎮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燈節。嶗山沿海漁村里,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帶領下來到各自漁船上送燈,預祝新一年漁業豐收。
農歷清明節到谷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時節。祭海時,漁民們在海灘上擺設豬、雞、魚三牲供品,大面饃和糖果,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祭海儀式。祭海日子里,純樸豪爽漁家人用好酒好菜熱情地招待前來觀看祭海親朋好友,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四
時間飛快,轉眼春節又到了,這不禁讓我想起我最難忘的一個春節,那真的是一個委屈的'春節。
那一天,老爸帶我去奶奶家拜年,我給奶奶拜完年后,老爸讓我去給爺爺拜年,到了爺爺的身旁,我一句話也不說,因為前一段時間我和爺爺少過一次架,事情有點怪爺爺,后來爺爺說我們兩個以后再也不要對對方說一句話。我想:如果我對他說話了,等于把他的話當耳旁風了,不尊敬爺爺,如果我不說話,回家免不了挨老爸一頓揍,但是為了尊敬爺爺,我覺得寧愿回家挨揍也應該尊敬他。于是,我一直沒有說話。老爸見我那么長時間不說話,以為我不給爺爺拜年是不尊敬爺爺,于是就大發雷霆,氣呼呼的拉著我回家了。走一路,吵一路,還時不時重重地打我的_,把我的_都打腫了。回到家,我的_還很疼,我一邊疼得哭一邊想剛才發生的事情,吵架明明是爺爺的不對,也是爺爺不讓我跟他說話的,到后來所有的事情都怪我,冤死了。
后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把老爸批評了一頓,老爸知道原因后,連忙跟我說:“對不起,父親錯怪你了,以后,我一定會先把事情弄清楚弄明白了再發表意見的。”
那個春節是我最難忘的一個春節,每年春節關于那個春節的回憶總會不自主地涌起來。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五
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春節也不例外。你知道溫州春節風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溫州春節風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
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里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干干凈凈迎春。
貼
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后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鲞。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愿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鲞”,鰻鲞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1、大龍湫。
雁蕩山上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令人叫絕。瀑布迷人,水潭很清澈。看著水花四濺和清澈的潭水,是一種凈化心靈的享受。
走進大龍湫。
靈峰、靈巖和大龍湫又被稱為“雁蕩三絕”,大龍湫在三絕中又被認為是獨占鰲頭。南宋樓鑰有詩云:“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贊揚同一舌。”(《攻瑰集·大龍湫》)可見在宋代,大龍湫便已揚四海。此區位于雁蕩山中部偏西,舊稱于“西內谷”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態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云嶂,云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更是令人叫絕。
景點類型:瀑布。
最佳季節:6月-8月最佳。
建議游玩:2小時。
門票:5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雁蕩山景區。
2、龍灣潭。
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永嘉縣東南部,處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風景區上游。公園境內山巒疊嶂、奇峰異巖,飛瀑碧潭、溪流紛爭,風景資源十分豐富。有各類自然景觀51處,匯集瀑、潭、澗、湖、峰、石為一體。天下一絕“七折瀑”,在龍灣潭背上,七潭七瀑相連,飛瀑碧潭,蔚為壯觀;天下獨秀“天柱巖”,在龍灣潭左側,有一單體巖柱,形似擎天一柱。公園內新建成的千米懸崖棧道和空中玻璃觀光平臺堪稱中國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腳下是懸空的玻璃,在心驚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龍灣潭全景,真是美不勝收。
景點類型:公園。
建議游玩:2-3小時。
門票:70元/人。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六
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日子,家家戶戶供奉灶王爺,奉品中“糖瓜”是少不了的,希望灶王爺上天后多說吉利話,多言自己的好話,給來年帶來平安。
大年三十過春節,這是農歷最后一天,也就是正式的春節了。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家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過新年。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七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大部分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活動這天被人們視為最吉祥的日子。
濟寧是運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當年慈燈寺門前有熱鬧的廟會,春天有城隍爺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龍王,呂洞賓誕辰時呂公堂煙火興旺。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秧歌、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
進入臘月20以后,開始蒸饅頭,做豆腐,殺豬賣肉,打掃房子,買鞭炮,做新衣服。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帖春聯,并上林請先人回家過年。到晚上,家家點亮天燈,一個大家的男人們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婦女則會在一起包水餃,包完后一般就睡覺。
大年初一,男人們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而后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后近門近族聚在一起到別人家中拜年。抽棵煙,喝口茶,吃點瓜子,同老人聊聊天。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這是初一,給本家及本村人拜年。
到初二,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別初六,一般新姑爺都在初六上門。初七初八開始到姨家等等。
小時候,和很多小孩一樣,都盼望著過年。現在每每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我都覺得美美的,那時的經歷,是我一輩子珍藏的記憶。一提到過年,最開心的是孩子,最累的'是父母。除夕之前,媽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家大掃除,要把每一個角落掃得干干凈凈,意味著除舊迎新。第二件事就是要去市場買年貨。鞭炮不是男孩子的專利,也有專門為女孩子設計的鞭炮,橢圓形,尾部很細,手拿著尾部,使勁摔在地面上,“啪”地一聲,還很響呢。
臘月二十三:吃小年餃子。
年三十:一桌子菜,吃餃子,守歲,夜里12點到第二天太陽出來前不能上廁所。
年初一:大早上吃餃子,放鞭炮,走奶奶家。
年初二:走姥姥家。
初三:就不大講究。
初四;不出門,怕“出事”
初五:吃“破五”餃子,吃餃子就可以動刀動剪子。
正月十二:小年,吃餃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燈。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八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
諺語。
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1、正月初一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3、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4、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于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于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后,人們便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并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5、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人們為什么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后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十九
年前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年前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年前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年前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年前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年前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被紅紙代替。
年前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新年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新年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新年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新年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新年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新年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新年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新年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新年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新年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新年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圣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后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二十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
對聯。
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2023年春節風俗中學大全(21篇)篇二十一
我生長在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我愛我的家鄉。杭州是個美麗的城市,山美水美的地方。山有寶石山、玉皇山;水是西湖之水。現在我給你介紹杭州的西湖吧。
杭州的風景春、夏、秋、冬都是美麗的。
杭州的春天有柳浪聞鶯;在沿湖長這個千米的堤岸上和公園的主干道路上,沿途栽種的垂柳及獅柳、醉柳、浣紗柳等特色柳樹,從涌金門至清波門,是一座以春花為主景的大花園。在園中主景區有聞鶯館,力聞鶯館不遠處有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
西湖的夏天有曲院風荷;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提春曉,面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種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娣蓮等等各種荷花,蓮葉田田,分外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枝,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西湖的秋天有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乃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兩端。登樓眺望秋月,在適靜中,感西湖的浩然,洗滌煩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韻所在。從岸上遠眺,是衣服素雅的水墨江南圖卷,平湖望秋月,可謂摟、岸、水,皆可望。
西湖的冬天有斷橋殘雪;斷橋殘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白蛇傳》的故事中出現過,這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她書寫了一個默默的在斷橋上苦苦等待的癡情男子一場宿命與灰暗的情感基調。
杭州的名勝景區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外公,這幾包垃圾不能倒嗎?堆在這里臭死了!”外公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杭州人的習慣,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奧,來這兒喝茶吧!”我跟著外公拿了一杯菊花茶。菊花宛在水中央,旁邊幾顆枸杞點綴著,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出現在眼前。我喝了一口卻差點噴出來。我叫:外婆,這茶怎么是甜的?哪兒搞錯了吧!”外婆不緊不慢的說“沒錯,這個東西叫糖茶,象征甜蜜,喝兩口!”“噢~~~~”我頓時茅塞頓開。
春節是五千年的文化縮影,是中國人的特色,是中國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