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常常通過寫作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寫好作文是我們成為思想家的一種方式。接下來是幾篇經典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指導。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一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日的盛裝,云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
1、包五色糯米板。
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二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歷史上的第一次,它開創了廣西自治地方政府確定自己的`法定民族傳統節假日的先河,意義深遠。每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壯族三月三”也不例外,如壯族素有“能歌善舞民族”之譽,壯鄉號稱“歌的海洋”,這一文化特征最集中的外在表現莫過于“三月三”活動。通過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領略和感受壯族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是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有效途徑。
返回目錄。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三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于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后,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游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制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后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后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div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四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于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里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并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五
壯族三月三,在當地非常隆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壯族三月三的活動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對象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繡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男女青年山歌對唱,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繡球則是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后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后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后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于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里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后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后,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給她盡孝。小蛇仿佛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后,后來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于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后,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游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制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后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后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六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3月16日下午,“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新聞發布會在南寧舉行。據發布會介紹,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將圍繞“戰疫情、奔小康、奮進新時代”的主題,突出“不一樣的三月三,網聚也精彩”的特色,以線上活動為主,舉辦“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消費品牌系列活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營造奮進、溫暖、熱烈的節日氛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推復工復產。
九大線上文化活動展示桂風壯韻。
據介紹,今年“壯族三月三·桂風壯韻濃”系列文化活動將全部轉為在電視、網站、新媒體等平臺開展系列宣傳、展示活動,“壯族三月三·桂風壯韻濃”系列線上文化活動共有九大活動。
“壯美廣西·云上歌圩”系列活動將采取“網絡直播電視節目新媒體小視頻”等形式,組織開展線上對歌、互動活動,包括“抖音”線上歌圩、第三屆“三月三”壯鄉小歌手、全國百人媒體團云上趕歌圩、“一帶一路”跨國線上歌圩大會、“這里是廣西·邀您來趕云中圩”等系列活動,展示廣西豐富多元的少數民族音樂和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
“壯族三月三·健康春之聲”健康文化宣傳服務月活動則組織創作系列衛生健康傳播作品,利用網站、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普及健康理念,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多彩印記——博物館、圖書館線上游活動”則組織區內各大博物館、圖書館開展線上參觀、讀書,開展各類文化交流和體驗活動。
“三月三”期間,首屆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征集與展演活動將面向全社會在網上征集作品,開展評選并進行網絡投票,在疫情結束后適時舉辦評審、頒獎及展演活動。
第二屆“三月三”短視頻創攝大賽以“演播間網絡直播間”的形式開展,面向國內和東盟國家征集作品。內容包括我愛家鄉美、第一書記唱山歌、“疫去春來”我的防疫故事、網絡山歌大擂臺、致敬城市守護者、民族團結一家親等。
“金色舞臺——三月三精品節目選播”將制作播出歷年“三月三”主會場活動、“春暖花開三月三”交響音樂會、優秀舞臺劇目以及各地有代表性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為主題的精品節目,在“三月三”活動期間集中播放,對全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精彩呈現,生動展現“三月三”歌圩盛況。
“暢享民歌——優秀節目展播”從歷屆“暢享民歌”活動中選播優秀節目,展現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傳統,彰顯民歌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群眾感受民族文化之美。
“舌尖記憶——傳統美食展示”將利用好廣西特色傳統美食制作視頻資源,在各類媒體平臺加大傳播力度,宣傳展示廣西特色傳統美食制作過程,推介相關風土人情和旅游資源。
“指尖技藝——傳統工藝展示”將在各類媒體平臺播放廣西優秀傳統工藝視頻,重點宣傳介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工藝,展示各民族精湛的手工藝品。
“三姐”邀您線上嗨歌游廣西。
今年“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活動將以線上活動為主,活動主辦方將在新媒體平臺設置“相約游廣西——最想去的十個地方”“不一樣的三月三——網聚也精彩”等話題,發布“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主題宣傳片和廣西各地文化旅游圖文視頻,推出劉三姐表情包,組織有獎問答,持續宣傳“廣西旅游景區對醫務工作者及同行家屬實行全年免費”等政策。
此外,“三月三”期間,還將邀請廣西文化旅游推廣大使為廣西代言,邀請旅游達人、網絡大v到廣西各大景區直播,開展“來自壯鄉的邀請”、“三月三,快來秀歡樂”、“廣西美景隨手拍”等互動活動,重點展示和推介廣西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產品,宣傳打造廣西文化旅游響亮品牌,讓游客通過網絡“云游”體驗廣西自然風光旅游、民族風情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激發群眾疫情結束后的出游熱情。
此外,“三月三”期間,還將發布廣西“三月三”鄉村民謠主題曲《等你來》、打卡網紅旅游景區的《等你來》手勢舞,發起“三姐邀你來嗨歌”線上挑戰賽等活動,通過騰訊、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媒體開展集中宣傳,吸引各地網友在各媒體平臺積極參與和廣泛傳播。
線上橋牌、圍棋等pk賽等你來參與。
為了更好利用“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品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自治區體育局將突出網絡性、群眾性、民族性、互動性和服務性的特點,開展一系列線上體育活動。
20“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線上運動會包括通過網絡連線開展橋牌、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國際跳棋項目競賽、電競比賽、“客廳馬拉松”等活動,提倡居家健身。
線上民族體育展覽館則在自治區主要新聞媒體和有關網絡媒體播放至“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專題片,展播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簡況和精彩畫面,介紹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民族地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情況等,讓各族群眾了解廣西民族體育工作成果。
此外,民族體育健身線上教學課則在自治區主要新聞媒體和有關網絡媒體播放民族健身操、民族健身舞、24式太極拳、八段錦、第九套廣播體操、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驗項目等教學視頻,推廣普及民族體育項目和簡便易學的科學健身方法。
“三月三暖心生活節”持續開展2個月。
為了貫徹落實好中央要求,加快激活廣西當前疫情形勢下的消費市場,適應消費轉型升級,自治區商務廳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了深度洽談,決定雙方開展深度合作,策劃推出“壯美廣西·三月三暖心生活節”系列活動,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充足、更加便利、更加優質價廉的商品,同時通過一系列合作,促進廣西消費經濟轉型發展。“三月三暖心生活節”將從3月26日正式啟動,到5月26日結束,持續開展2個月。
“三月三暖心生活節”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暖心、暖市、暖生活”三大板塊、10項系列活動。屆時,將創新跨界合作促銷模式,舉辦“本地生活·惠在身邊”“匯聚廣西·桂品出鄉”“山水壯鄉·暢游廣西”等系列促銷活動,向消費者發放消費暖心卡,引導線下實體消費;組織區內近4000家商貿服務企業、30萬家線上線下門店參與,促進企業銷售,回暖消費市場,便利居民生活。同時,聯合阿里巴巴通過線上流量傾斜促銷,促進電子商務交易有效增長。
電商網絡直播帶貨活動則將舉辦縣長直播帶貨、網紅直播帶貨活動,通過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京東、淘寶、拼多多等互聯網直播平臺,網絡銷售廣西貧困地區農產品、“桂字號”特產。組織全區上百位電商達人參賽,在全區54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開展巡回帶貨直播,拉動廣西特產線上銷量。
三大主題活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今年,自治區民宗委將會同教育廳、司法廳等部門聯合舉辦“壯族三月三·和諧在八桂”系列活動。3月26至4月26日,民族團結進步線上宣傳月活動將舉辦網上民族團結進步主題詩歌和歌詞征集活動、全區民族團結知識網絡競賽等,廣泛宣傳民族政策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大力宣傳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
“法治三月三”線上活動將在線上開展“法治山歌dou來唱”“全民普法挑戰賽”“法治動漫微視頻征集創作”等法治文藝活動。推廣使用“廣西普法云平臺”“山歌普法”小程序、“普法我最強”小游戲等,實時進行線上展播(映)。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空中課堂”將通過網絡面向各級各類學校分層教學,介紹“三月三”節日、民族文化、傳統習俗,講述各族群眾互幫互助、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七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后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八
在廣西境內,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歌節。
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在桂西巴馬、都安等地,每到歌圩前夕,姑娘們相約到“歌圩點”搭歌棚,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蓋棚、圍棚,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歌圩點”四周鄰近的村寨,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肴以接待遠方來客。屆時,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歌圩當天,天蒙蒙亮,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里,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絡袋里,趕歌圩去。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九
每個民族都會有其當地的習俗,那么,在壯族過春節的時候,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壯族春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中。
國學。
者將之歸類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部分外國學者根據壯語同源詞的情況,將壯語劃入澳泰語系。壯語與同語支的泰國語、老撾語、傣語相似程度相當高。壯語有自己的文字,從中國的唐代(7世紀)就開始在民間使用,漢人稱為古壯字,壯族人自稱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為這種字是用漢字部首組合而成的。但是這種壯字由于使用面不廣,沒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專家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但這種文字沒有能在壯族地區推廣。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烏滸,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于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于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有名望之人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征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農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間斷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于這片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壯族地區石灰巖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巖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巖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后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谷豐登來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壯族春節習俗中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后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春節習俗中初一是不訪親友的,忌拿刀,不得砍東西。據說這一天拿刀砍東西,就會把新年的好運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山歌賽、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初一至十五,豐盛的菜肴,無盡溫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征著家旺,子孫綿延。壯家賀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回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壯族春節習俗中,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壯族春節習俗中的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給老人端茶飯,忌用單手。農歷正月初一不得殺生。有的地方青年婦女忌吃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小孩頭三天或頭七天,外人不得進入其房間;婦女生小孩未滿月,不能到別人家串門。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十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十一
三月三是我們的傳統風俗。三月三這天要吃地菜煮雞蛋,傳說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為了能讓人少受些苦難就命觀音菩薩灑一些仙水。一種名叫地菜的植物吸收了這些水,變得有靈氣了,在三月三日這天吃了地菜煮蛋就能除去痛苦,這個傳說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兒的人大多在農歷三月三都會吃地菜煮雞蛋,除了吃煮雞蛋還要喝地菜煮出來的`湯。爺爺奶奶說:“農歷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這個薺菜就是地菜,到現在我們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的習俗。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熱門12篇)篇十二
又是一年春好日,陽光明媚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踏青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走出家門,到山野田園去“踏青”,感受明媚的春色,享受迷人的春光。畬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采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稔)的植物,搗爛之后熬成湯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烏飯藍黑油亮,香軟可口,你別看它表面上毫不起眼,其實富含營養,是一種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關于烏飯的來歷,畬家有許多傳說,都與畬族的英雄雷萬興有關,而三月三吃烏飯,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英雄。
傳說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民抗擊官軍的圍剿,糧食吃盡了,就以粘米烏的果子充饑;畬民靠它堅持了體力,最后終于取得了勝利。后來,有一年三月三雷萬興想起要吃粘米烏果,可是這時粘米烏尚未結果,畬民就摘采它的葉子做成烏飯食用;以后這就成為一種習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烏飯,畬家人也因此將三月三稱為“烏飯節”。
盡管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畬族三月三吃烏飯的習俗沒有改變。但是近二十多年的社會大變革和現代多元文化的強大沖擊,使得畬族唱歌的傳統習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使畬族唱歌的優良傳統不被現代文明的浪潮所淹沒,為了給畬族群眾提供一個展示歌才、交流唱歌心得的機會,近些年福安市每年都在三月三組織畬族歌會活動,為傳統的烏飯節植入新的內容。
今年的歌會地點設在坂中畬族鄉的廉嶺畬村。富春溪西岸這一片山野懷抱著的幾個畬家村寨就是廉嶺;今天這里春光融融,到處都是綠色的寫意,小學校的操場更是洋溢著醉人的歡笑。
這是領略畬族歌舞藝術的大看臺,這是展示畬族民俗文化的大觀園。
舞蹈《小小山哈鬧龍燈》是歌會的開場節目,表演的是畬族傳統的龍燈舞。龍燈舞表達的是畬族人民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傳統主題,這一個個造型別致的小龍頭在小山哈的舞動下,別有一番靈氣。
巫舞是畬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巫師吹著“龍角”上場,那激昂高亢的“哈魯魯,哈魯魯”,那剛勁有力的旋轉,那模擬蹈海踏浪的舞步,那神秘變幻的“手訣”,還有那悠揚拖腔的低吟淺唱,都極富“畬味”。拂去附麗于巫師身上的迷信色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畬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烈烈雄風和錚錚硬骨。
金斗洋村是全國聞名的畬族武術之鄉。今天,這支來自金斗洋的少年武術隊,他們的颯爽英姿和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金斗洋畬拳“一疾二硬三力”的真諦,讓我們感受到了畬族尚武精神在新一代身上的傳承。
女:小郎生得真端正,勝過十五明月亮;。
十五月亮照不光,漂亮小郎娘愛看。
男:落灣竹子葉軟軟,聽娘唱歌是有緣;。
天上無云難下雨,山歌做媒結姻緣。
…………。
喝寶塔茶原是畬族婚嫁過程中女家招待迎親伯的茶俗,詼諧、生動,妙趣橫生。今天,這獨一無二的寶塔茶也已走出畬山畬寨,登上大雅之堂,成為福安畬族茶藝表演的保留節目,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
一曲熱情奔放的合唱將歌會推向高潮。看哪,山哈娜們邁著青春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小山哈們揚著鮮花般的笑臉,向我們走來;畬妹子穿著民族的時裝,向我們走來;新婚的畬族青年披紅掛彩,一身婚禮盛裝,向我們走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民族大團結是時代的主旋律,民族大發展是時代的最強音!
盡管歌會已經結束,可是歌手們歌興猶酣。
這三位畬妹子正在玩“竹哨笛”。在一小截空竹管上挖個小孔,貼上竹膜就成了一件樂器。沒有哨口,沒有音孔,似哨非哨,似笛非笛;想吹什么歌就吹什么歌。
路邊大樹下的一對正唱得忘情。眼角眉梢都是愛,句句山歌都是情,實在浪漫——。
男:一起玩耍一起站,與你一起真有意;。
頭次與你作伴游,再次才能認得你。
千里路頭來作伴,作伴一次值千金;。
與娘一起真歡喜,郎呀回轉才寬心。
女:今日歡喜笑盈盈,回到房間去妝身;。
頭上又帶金銀寶,身上衣裳值千金。
妹子心中早有情,只盼郎仔先開言;。
你郎若還真有意,山歌也可做媒人。
…………。
男:一送小娘到嶺頭,楊柳樹下好乘涼;。
樹上兩只畫眉鳥,哪只是雄哪是雌?
女:你若有情就要來,莫做無情退下退;。
要做細雨慢慢下,莫做雷雨一陣來。
…………。
富春古渡,綠樹濃蔭,野趣迷人,興味盎然。一群畬族青年正在盤歌。溪風習習,小船悠悠,畬歌互答,此樂何極!
男:風吹竹葉葉連連,開口叫娘娘不應;。
新得牛皮來包鼓,鼓槌未落聲先來。
女:風吹樹下涼了涼,雙手招郎來乘涼;。
有緣就來樹下玩,無緣對面路邊上。
…………。
畬族是一個喜愛唱歌的民族,畬族歌謠是畬族人民社會生活的藝術化反映,畬歌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外面世界驚羨的目光。今年的畬族三月三歌會,格外受到各級媒體的青睞,中央電視臺、東南電視臺、寧德電視臺、福安電視臺,以及眾多民俗攝影愛好者循聲而至,眾多鏡頭在這里聚焦,給畬村畬寨帶來了無限的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