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鞏固閱讀的成果,促進個人的心智成長和情感體驗。希望大家在閱讀這些讀后感范文時,能夠有所收獲,激發自己對閱讀的無限想象和熱情。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一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現在的南京)、武昌(現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現培養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后圖發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也可以認為他在養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現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二
《品人錄》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剖析絲絲入扣,對古代官場倫理洞察秋毫分明,讀易中天先生《品人錄》有感。曹操的才與情,或許社會的變遷,更多年后人們會給他更高的評價。我私下喜歡曹操與喜歡蘇東坡的豁達、李白的詩意浪漫一樣熾熱。曹操詩作文學水平極高,意象清晰、襟懷開闊一揮而就,帝王口氣、超人文采一氣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齒留香,“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嘆惜時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盡心志。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功名利祿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嗎?一個人臨終牽掛或許就是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曹操臨終正有人性的光輝,幼子孤兒托付曹丕,言語哀切,安排妾婦分香賣履,眷戀親情。書中高度評價曹操,富有真性情,是個可愛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愛才用才不計德行與出身,挑戰了中國傳統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國文化對人才的評價系統,一生以周公自詡,卻落得“篡漢”罪名,“亂世奸雄”為其批注,文學成就也難幫他洗脫一分一毫。
另一個品評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卻是整個古代官場操作機制,幾次罷官,幾番啟用,次次都以失敗收場。幸虧海瑞自始至終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愛,海瑞可憐,一生坎坷,早年喪父、晚年喪子,中年喪氣妻還惹來同僚彈劾。
自幼認為海瑞是官場標榜人物,必定是優秀的,青史記錄的定是褒揚之詞,讀后感《讀易中天先生《品人錄》有感》。記得兒時常陪奶奶看戲,戲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無畏,常常一襲青衣,微服私訪,調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勝利都是屬于他的,善惡有報,快意恩仇,演員與觀眾的情感都抒發得淋漓盡致、舒暢張揚。看易中天如此無情批判人物性格與事情成敗,內心震撼,悲愴蒼涼夾帶絲絲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涼!
《品人錄》對劉邦項羽的評價看得我心灰意冷,劉邦的影子永遠存在于人群之中,項羽貴族式的教育敗給了地痞流氓般的劉邦的權術,劉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難度,劉邦對人性功利的透徹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時想起《道德經》對水的特性、對有與無的闡釋,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嗎?知識才學再多有時不如善于爭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認爭斗更是非凡的學問與才能。
書中對武則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宮廷爭斗中獲得勝利。最精彩是書中對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繼何人的心理闡述部分,賦予侄子身后無人祭祀于己無利,賦予兒子還位李家心有不甘,賦予女兒權歸異姓更是荒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歸稱皇后,立下無字碑,任人評說。無字之碑,彰顯武氏性格特征,時也、運也、命也,管了他人說些什么。
書中詳細分析了項羽性格特點,李治性格弱點,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認命時,命運是否能安然妥當把他安放在適當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運使然,還是宮廷爭斗使然,或者兩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多么不易,常見和稀泥的老好人,總是圓滑溜過去,無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謀其政,唯有懷柔與鐵腕兼施,尋求中間道路行走,或許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劉邦封賞手下,讓出生入死的下屬封妻蔭子頗得人心。徐敬業的“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卻以失敗告終,還讓武氏賞識洛賓王的文采留下愛才佳話。
讀書中就這樣邊讀邊思,給了讀書人無窮的樂趣!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三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鑒。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么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后,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后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后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于那些并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說到“硬傷”,于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立足于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四
lt;易中天中華史,這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如果您不在此列,以下內容可以全部跳過。
易中天中華史計劃共36卷,至今才寫完第六本,分別是《祖先》、《國家》、《奠基者》、《青春志》、《從春秋到戰國》、《百家爭鳴》,還不包括一本薄薄的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總序大概三萬字左右,其它每冊約十萬字。
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的作者后記中,易中天提到了一部好的史書的標準:有史觀,史觀是靈魂;有史識,史識是骨骼;有史料,史料是血肉;有史感,史感是神采。秉承之前《品三國》系列生動有趣的說史風格,易中天將歷史寫得生動有趣,吸引了更多的的人來關注歷史、了解歷史。
我們需要嚴肅的歷史書,讓我們能以史為鑒,對歷史充滿敬畏。但我們也需要輕松、入門、引導型的歷史書,讓歷史常識得到普及,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多讀歷史,樹立起自己的歷史觀。若歷史永遠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名字,繁瑣艱深的文字,那不論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多么光榮偉大、優雅有趣,讀者都提不起興趣。
然而好的書,也并非適合每個人。有朋友聽過我推薦易中天中華史,就去買來讀。結果發現此書史料甚少,不合自己口味,隨便翻過幾下就束之高閣了。也有朋友本身酷愛歷史,常常閱讀各種專門史,少數民族、服飾、器物、飲食等方面的專業史書,便對易中天中華史不屑一顧。在此,我總結一下此書的幾點特點,給大家做個參考。
首先是內容上的宏觀性。宏觀性集中表現在第一二冊以及總序言中。總序言中分析比較了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華夏文明三大文明體系,認為“只有中華、伊斯蘭和西方現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種類型、三個時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時具有世界性。因此,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體現,當之無愧地可以成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們民族必將被賦予新的使命,再次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這就是作者認為的中華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國家》兩卷中,將中華民族的發源于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發源做了比較,甚至互相印證,將中華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類發源的體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證,互為參照,梳理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和國家的發源和演變過程,有不少新鮮的觀點。要理解這種宏觀性,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學、人類學的基礎知識,才不會被作者跳躍的思維弄的一頭霧水。
其次,注重史觀,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如果想要通過閱讀一本書,就了解了歷史的全部,那幾乎沒有一本書能夠到達這個要求。編寫一本史書,必須要有自己的脈絡和邏輯。如何勾勒歷史,不失真、不偏頗,有自己的觀點,是作者在下筆寫作之前就要認真考慮好的問題。我們民族早期的史書有兩種范例,一種是編年體,以時間為線索;一種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而易中天中華史,則是以總結和判斷為落腳點。他先根據時間劃分大的段落,每一卷講一段時間的歷史。時間段上的劃分大致與我們“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的基本常識一致,每一卷對應一個時間段。每一卷又為一個重要觀點所統轄,在這個重要觀點下,又分出幾個小的重要觀點。再往下就是一些典型的史實、史料的支撐。史實、史料的羅列都不是根據時間的線索。而是圍繞著一個個觀點主題(或者說是一個個故事的中心)而展開。比如第三卷《奠基者》,著重敘述的是周文明的建立,即中華文明的核心來源。第四卷《青春志》所要表達的是:人之初,性本爽。東周時,男子義氣血性,女人浪漫多情。書中分別描述了刺客、情人、戰士、人臣、使節、鬼神等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體現了那一時期的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社會風尚。
再次,不變的是史實,創新的是角度、觀點和梳理的脈絡。我們籠統的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變革時期,第一次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次思想大爆炸時,但常常被數不清的國家、英雄人物、哲學思想流派搞得暈頭轉向,迷霧籠罩。易中天中華史對這段長達五百年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來描述,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分析的是制度的流變、政治的更迭,這是一部大國崛起的歷史;第六卷《百家爭鳴》則著重分析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大爆炸。不能采用全部史料,那就必須有所選擇。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的后記里,作者也列出了選擇史料的標準: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其次是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第三是可讀,尤其是要為讀者排除閱讀障礙。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因為每卷書才十萬字,文字也足夠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時間就能讀完一本。
易中天中華史很長,據說要寫三十六卷,但是這部書也薄,畢竟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不是一部書就能完全囊括的。我認為這部書的意義是梳理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并且分析了重要的歷史節點,輔以史料,語言又足夠有吸引力。若真要認真了解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光是讀一本史書是不夠的,在易中天中華史的引導下,會找到閱讀歷史的突破口和興趣點,從而按圖索驥,自發去找尋和發現我們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歷史。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五
在中國4大名著里,我一向覺得三國寫的最好,也對它最感興趣。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事件和戰爭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擬的。易中天因為《百家講壇》而一炮走紅。
的確,他講的三國很好,其中也夾雜著現代幽默。之前我看過《百家講壇》其他歷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講課。而易中天的講評更像是評書。《易中天品三國》還原了真實的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與人們眼中《三國演義》里人物形象有些許差別。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學把他們污蔑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國》采用的是各位歷史學家和歷史上的資料,還了“奸臣“一個清白,也寫出了蜀國大將的許多文學沒寫出的錯誤。比如,書中寫到: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為妒忌別人而被氣死。
《易中天品三國》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對這種評論很反感。但總之電視前和讀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數的。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六
當下的易中天被稱為是百家講壇中的“超女”,紅極一時。當然,也有很多罵聲,說他是曲解歷史,誤人子弟。在我讀完《易中天品三國》后,沒有像電視上說的那種“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沖動,也沒感到他是一個曲解歷史,嘩眾取寵的騙子。
易中天是根據三國正史中的人物傳志,用現代的心理學和個人的人生閱歷去注釋歷史人物大約的想法。也許是對,也許是錯,但比較人性化。因為三國的意思就是中國大陸上同時存在的三個國家,像現在世界中的國家一樣,都擁有自主權的,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各國家的將領、謀士在面對戰爭時所做出的戰略戰術發生的戰役,根本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都是以本國利益個人利益為前提的。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武將與謀士。
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淋漓盡致。
袁紹關渡之戰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于一旦。
劉表則是太懦弱,太無能,太迂腐。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杰義士集結于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沒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后,兒子也不戰而降,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曹操,并且兒子、妻子被殺死。
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殺死。當然,呂布墮入情劫,窩里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曹操有時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荊州后,一不勞軍,二不安民,卻還不聽程昱之言,以為孫劉不會聯合,最后火燒赤壁,慘敗而逃,這就說明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從他父親對他“家賊難防,偷斷屋梁”的評論來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個必然的結果。
劉備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讓那么多優秀之士死心塌地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一代梟雄也有缺點,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還來了個“白帝城托孤”,又讓他那不該被趙云救回的兒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說到一個個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優秀的軍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東,促使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聯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只可惜被劉備“三顧茅廬”騙了去,于是感激涕零,為劉家賣命。《出師表》雖明世,卻無疑也是他的提前寫好的遺囑。
“既生喻,何生亮!”人們便會想起那個氣量狹窄的周喻,但其實周喻氣量并不狹窄,而是心胸開闊之人,只是因“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將風度,但這也許只是為了反襯諸葛亮之聰慧而對他的一種誣陷。后人說他小氣的說法,也許只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吧。
從易中天品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澀,精奧不等于難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可以將一個非常復雜和話題,變得通俗易懂。有機會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相信你會明白的更多,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節,更容括了人生百態,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七
易中天先生對歷史有著很深刻的認識,在本書中運用了王國維先生推薦的實物史實并重的治史之法。
一本站在學術的角度寫給大眾看的科普書籍。
原始時期的人類,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的史實,全憑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
面對這些不辨真偽的猜測和推測更加考驗一個人對歷史的態度和把握。
易中天先生本來就對歷史有著很深刻的認識,在本書中又運用了王國維先生推薦的實物史實并重的治史之法。
語言平實卻絲毫不見一般史書的枯燥。
很推薦。
在本書中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僅是事實的堆砌,更有作者對原始人類精神的思考。
從懵懂的混沌到漸漸有知,因何母系,緣何父系,整段石器時代的脈絡被這樣輕松畫出。
讀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卻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術高度。
與此同時,在本書中提出了諸多與大眾認知相悖的一些想法。
雖然歷史已然塵封,真相不見天日。
但是卻不妨礙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腳步。
研究沒有對錯,在于它給后人的啟示,其意義的價值遠遠大于結論。
總之,本書粗粗一讀是一本可愛的歷史科普小文,細品卻大有乾坤。
看您挖到哪一層了,無論深淺,總有收獲。
易中天中華史讀后感三:易中天中華史的硬傷 ——《中華根》讀后感(499字)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鑒。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名學者寫史另類,肯定對反響有準備。
不妨回頭看看每編的后記,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么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
而后,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后的質疑。
讀過第一篇后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
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
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于那些并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
說到“硬傷”,于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
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
立足于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寫的關于三國的書我看了不少,從眾所周知的《品三國》到《品人錄》中的曹操一章,再到現在看的《易中天中華史》的三國紀,最后他卻在三國紀的后記里面說“三國,不該這樣被人矚目”。
當初看《品三國》,特別希望他多講一點諸葛亮和趙云,畢竟是三國時期最喜歡的人物,但趙云基本沒怎么出現,比較遺憾,可事實上趙云甚至關羽在那個時候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物,歷史畢竟不是演義,也不該對他大書特書。
至于諸葛亮的篇幅還是挺多的,但他的'精彩卻是從劉備去世才開始,而不是劉備去世前那些天花亂墜的奇謀妙計。
“人們為他的‘出師未捷’唏噓不已,對他的‘三顧乃見’羨慕有加,甚至讓他穿上八卦衣,搖著鵝毛扇,從袖子里掏出錦囊妙計,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
諸葛亮的在天之靈,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獨。”當一個人成為了一種符號,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成為符號說明你身上有特質,別人望塵莫及,且名聲大噪,影響力擴大,不幸的是符號就是符號,那不是你,當人們更多的關注這個符號的時候,卻不會去明白真正的你。
當單槍匹馬七進七出的趙云和多智近妖未卜先知的諸葛亮在臺前大放光彩的時候,歷史上也可圈可點并不乏味的他們也只能被埋沒在后臺。
倒是想起周杰倫的一句歌詞“所有關于我的傳說,全都不對,全部是紙屑,全部要改寫。”
還有點就是所謂的忠義,《三國演義》核心價值觀的忠義。
“忠是單方面的人身依附,義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釋。忠是不變的,義是多變的。結果,要么信口雌黃,周公恐懼流言日;要么弄虛作假,王莽謙恭未篡時。”道德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是如忠義這般最終解釋權歸口才好的人所有(比如關羽,被羅貫中說成了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其實他在演義中做的事情義的同時也不義),而是和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
如用這不靠譜的忠義作為核心價值觀,最終只能是偽善,認不清是偽善的人被利用,為之赴湯蹈火還自以為做得很高尚,認清是偽善的人,不少都很難再相信善,哪怕是真善,卻認為是騙人的東西,所以擁有真的經得起推敲的核心價值觀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他反對人們如此關注三國的原因,演義中“術”的權謀風生水起,“道”的忠義卻不堪一擊,傳術不傳道則術的使用就會亂來。
易中天老師作為知名學者、知名暢銷書作家,史學上的成就暫無法評論,但是至少在如何讓書有趣、暢銷上確實有有功力的。
1)語言詼諧幽默,親民。
這一點上,從最初的品三國開始,一直是易老師的作風
2)有自己的思想,有思考的過程,有自己的考證。
這一點是一般的羅列事務的歷史書所不具備的,能夠引導人們對自己平時獲取知識后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3)有注釋,標明出處和參考。
方便拓展閱讀
4)制作精良,閱讀舒服,有合適的插圖
5)和外國文明結合綜合論述
當然,有些論述還是有些牽強,有些刻意博人眼球的感覺。
比如說生搬硬套的把夏娃放在女媧前頭;人類從有毛的猿人變為無毛的人類,是因為看上去更性感(主要觀點出自莫里斯的《裸猿》)等等。
還有一些描述也有故意往微葷的段子上靠的嫌疑,實在沒有必要,或者需要再處理的不那么顯眼。
第一部《中華根》
第一卷《祖先》閱讀時間 20xx年7月
社會的變遷就是猿人--》原始群落--》氏族(母系和父系)--》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對應的標志性人物就是夏娃(中國神話中缺失,從伊甸園里生搬硬套過來的),女媧(母系氏族)、伏羲(伏羲氏族)、炎帝(早期部落)、黃帝(后期部落)、堯舜禹(部落聯盟),最后夏啟子承父業,開始國家。
即便是國家也有過程,夏是部落國家,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周是國家聯盟
根因是財富和權利。
早期財富不足,大家都是根據母親區分氏族,隨著財富逐漸增加,有了私有的概念,那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男性的地位不斷提高,最終演變為父系社會。
財富的不均導致權力的不同,隨著財富和權力的不斷集中,部落,部落聯盟,國家的演變也就順理成章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八
秦始皇是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一位人物,在“偉大領袖”贊揚他以前說他好的不多,伴隨他的幾乎都是“焚書坑儒”、修長城、建阿房宮等負面評價。但無論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即:他統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國。
秦以前,我們理論上是個整體的中央大國,實際上是分散、半獨立的聯合體,各諸侯國之間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用許慎的話說,當時是“諸侯力政,不統于王,……田疇異晦,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也就是說,法令各異,語不同聲,字不同書,衣不同飾,車不同軌,而且還幣不同形,尺不同長,稱不同重。一句話,幾乎沒有一樣是一樣的。這頗有些像歐洲,人長得都差不多,但各國有各國語言、文字、文化、貨幣等等。而且,那時的我們甚至比歐洲還亂,起碼人家的度量衡、汽車的標準是一樣的(現在貨幣也統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樣“獨聯體”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時間一久,難免就會分裂成完全獨立的'小國。所以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大一統下的諸多統一,恐怕就沒有我們今天這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大國了。正是秦始皇的諸多統一(特別是文字統一),避免了“中央之國”的分崩離析,他的這個功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九
在一個充滿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有什么可讀的?易中天在書的開頭說:“城市和人民,也有個性,有些粗獷,有些美麗,有些豪邁,有些熱情。”所以,閱讀城市就是閱讀人。
不同的城市的性格發展實際是城中人的性格。如北京的“大氣產生醇和”、上海“開闊環境雅致”、廣州“生猛鮮活”、廈門“美麗和諧溫馨”、成都“悠閑自由灑脫”、武漢“豪爽硬朗”。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地圖上一個個都是冰冷的城市,而在學習作者的筆下,卻成為了提高人們進行思考與文化的體現。
作者易中天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武漢,成都,分析城鎮,城市,鎮檔位之間的差異。我覺得對于最有趣的交匯點和討論比“大”,“大”比較北京和上海。雖然北京不是誰給的“大”字頭,但幾乎所有的份額北京的感覺實在是讓人“大”。北京不僅是大型建筑工地。“隨著散文的首都,是一個多功能的城市,最大的軍事和政治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網絡,電視臺和其他一些地方,北京有;.其他未,北京也。”
要說北京是城,也就是舊稱北京城,那么對于上海教育就是灘,上海灘。上海的居民進行擺設,大多是“擺攤式”的。沒有北京城“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的大小關系格局,也沒有雜居生活現象。“灘”,就是鋪開了攤子往里“進人”。只要進來了,就是上海灘的人,而無論社會身份重要地位以及高低貴賤如何。就像是我們一個企業作為可以大大小小冒險家的樂園和一個非常龐大的自由主義市場。所以說,這是一種延伸發展地大,開放不同程度大。
認識一個陌生人,你必須首先認識他的城市;要融入一個陌生的城市,你必須首先與那里的人戰斗。城市,男人,是分不開的。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理解,看看易中天的“城市閱讀。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現在的南京)、武昌(現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現培養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后圖發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也可以認為他在養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現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一
幾乎所有被后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
歷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歷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與士族階級都有矛盾。斗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堅持,所以蜀漢先亡。正因為放棄,所以曹魏也亡。正因為妥協,所以孫吳尚能茍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這就是“三國紀”。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并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對于帝國制度來說,最合適的統治階級是庶族地主,最合適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線,便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釋三教合流。三國這段歷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斗爭;后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力斗爭。后來三分歸一統,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義和支配力量,才是歷史學的任務。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二
坦白說,剛開始讀這卷的時候,心里是懵的。
心念一轉之下,才驚覺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經的故事嘛?
我們不是在看中國人的起源嗎?易先生寫串了嗎?
嗯?等等,好像這里就是關鍵。易先生在這里好像想向我們展示的,還真就不只是中華的歷史,而是更想要向我們介紹的,是“人”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間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選擇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這套歷史的'獨到之處,也就在于對這個共性的建構的視角,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發展的視角。他關心的,是神話背后的隱喻。
神話,用他的說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識后,為了回答“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終極問題,而創造的一套故事。在這樣的敘述里,蘊含著先人的經驗和思考。重新去審視他們的敘事架構,就是為了要把握其中人類演變的歷程,同時去除其中精心編制的謊言。
所以,這本書總是繞不開對神話中的種種符號的解構,要么通過對字義的回溯,要么配合考古的文物,一點點厘清那些符號背后真正的指代和含義。比如對女媧的崇拜的背后,蘊含著原始人對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并通過符號的產生和流變,去判斷當時社會上出現的種種變化。
雖然,我們可能都以為我們已經知道遠古的大概歷程,從氏族到部落到國家,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但是,這本書,它像是在傳統的文物視角以外,確切地說,是從對符號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發現了人類的這一歷程。
而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歷史,從來也不是只有一套敘述的方式。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三
《貓城記》并不是獨立的作品,他依然是一個始終關注著文化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之一,深藏在老舍內心的還是他那慣常的、深深的文化傷痛。
走進貓城,這里沒有城門,敷衍是他們的傳統,就連那些被稱為民族希望的兒童們,“臟、瘦、臭、丑”也成為他們的標簽,這里昭示的是一種心智不健全、信仰虛無、價值理念模糊的民族性,它們一旦在兒童的心里扎了根,民族的希望便化為泡影,毀滅的絕望也就由此而生。而孩子們的教育則是“入學即畢業”的奇怪現象,這便更是絕望中的絕望了。
在貓城,革命被稱之為“哄”,而它的由來常是因外界某一種思想的入駐,因此又為之加上一個個諸如“大家夫斯基”之類的定語,而這些“哄”的效果,照貓城唯一的明白人小蝎的話說,就是“人家的特色還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們還是我們;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特色,越鬧越糟便是我們的特色。”當然,貓城也有土生土長的“哄”,那就是皇權與民權之間相互斗爭的“參政哄”、“民政哄”等等。這些假如稱為政哄的話,在小蝎看來,它們也有顯明的現象:“第一,政治只有變動,沒有改革。這樣,民主思想越發達,民眾越貧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們越浮淺。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學識,即使有救國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權,也是事到臨頭白瞪眼!沒有應付的能力與知識。”
讀著這些文字,我想說,與其說老舍是在抨擊政治,不如說他是在鞭撻文化。只不過他的鞭撻有別于那個時代普遍的吶喊風格,而是毀滅的風格,但老舍的毀滅是指向新生的,因為他始終是站在文化民族主義者的堅定立場上言說他的文化關照的。這種關照是源于超越的視界,源于信仰的靈魂。
但很遺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情形下,國人的接受視野正面臨日趨嚴重的危機,盡管貓城只是一個想象中的火星小國,盡管作者是懷揣著滿腔的愛國愛人的熱情,但他另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仍然遠遠超出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承受力,老舍感到了深深的懊悔,“失敗”成為他唯一可以言說的話語。
然而,正是這部失敗的作品,卻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落后的癥結。老舍先生不僅在作品中用一種近乎絕望的掙扎進行了民族種性的拷問,而且開出了民族自救的藥方:以教育立人恢復人性,再從文化的復興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這樣,民智可開,民族有望,國家可強。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四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現在的南京)、武昌(現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現培養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后圖發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也可以認為他在養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現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五
寫實家對于現實的批判是永遠基于一個指向未來的“他者”的,而烏托邦就是現實的“他者”形象,它永遠以棄絕現實的面貌出現,而且永遠激蕩著烏托邦主義者對于建構未來社會的高度熱情。在《貓城記》中,這種熱情是藉著貓城的徹底毀滅迸發出來的。在老舍筆下,貓國是一個“我祖父敷衍,我的父親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們敷衍”的無望的國度。貓國最終亡國滅族,連一點希望都沒有存留,這種徹底而決絕的態度來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歸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來,只有徹底的毀滅,才會有完全的建構,它也許使我們感受到了“末日審判”的顫栗,然而《貓城記》又決不是一部絕望的沉淪之作,它的字里行間依然跳動著熾熱的愛國情感,在作者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關照中,這種對社會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為催國人猛醒。假如貓人能醒,那個鳥語花香、書聲朗朗的貓國也許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們探源老舍先生的烏托邦情結,除了貧苦的出身和社會時代因素外,對于作為基督信徒的老舍來說,宗教體認和宗教情懷就不能不說是他接受烏托邦思想的一個“前理解”基礎了。
在思想中隱含著一種深刻的社會主義烏托邦思想,即“天國烏托邦”。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就籠罩著濃郁的色彩,許多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本身就是虔誠的基督信徒。所崇尚的正直善良、潔身自好、急公好義、樂于助人等美好品質,是社會主義運動與宗教的可相容之處。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譯的寶廣林作品《的大同主義》中就有這樣的話:“以犧牲精神,使社會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國也!……平民感覺社會之黑暗與經濟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覺悟而發現其理想之國家,……一面有世界共產,一面有國際聯合,……以求建設基督之新紀元焉!……必須以上帝之圣靈,感動之,約束之,而后圣潔美滿之社會,可實現矣。……今日上帝之靈,仍蓄于世人心中,繼續前進,驅世界際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六
自弈見史,便甚喜于讀史乎。正如古長江金屬網人所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也。弈雖不才,于史,卻也略知一二矣。嗚呼哀哉,至今愚未見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無史之意哉。小子愚見,史乃予眾矣,怎可板乎?當如悅之文。
原深愛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書社,竟圓愚夢乎!終見中天先生之作。僅閱只字,便狂嘆見其過晚矣!實乃好書乎:作者易中天敘史,盡添其世界觀,于史事作分析,異于今之眾史乎。
作者將中國神話與歐洲信仰得出吾等皆為“蛙”之傳人,中華文明、伊斯蘭、現代西歐社會是為文明發展三要素;中國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國反封建建立郡縣制度,近代反帝長江金屬網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書輕描淡寫的夏商周時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筆墨敘述,而雜亂無章的春秋戰國時期,則選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會。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七
把這些鮮活的現實從中華大地移向遙遠的貓國,這種時空的錯位給了我們陌生感,從而實現了作者的話語策略,同時也傳達給我們又一種另類的感覺,那就是作者悄然改變了的觀察視角。
寫作《貓城記》的1932年,是老舍在英倫度過了五年教書、讀書、寫作的歲月后回到混亂不堪、強敵環伺的祖國不久,此時的他對現實政治和國事民瘼的關懷已有了一種全新的視角,那就是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對其進行文化反觀的新視角。
貓國的天空布滿了絕望的陰霾,但這位外來的闖入者卻試圖用一種感傷的文化構想去描畫一個理想的現代中國。
在貓城,塵世間的種.種弊端、黑暗、殘缺、壓抑和匱乏,在外來的觀察視野里被放大,使它們與現實世界構成了雙重關系,而這個觀察者本身又與他心中理想的世界構成了雙重的關系,這種強烈的雙重對比關系不僅讓我們因其中的絕望情緒而顫栗,它讓我們聯想到末日審判時白色大寶座前的毀滅,但同時又讓我們隱隱感受到一份對理想國度的激情盼望,它讓我們看見對天國翹首的基督信徒臉上的榮光。我們之所以得以看見他們,乃是因為作者的筆端涌流著愛的激情,這是一種強烈的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