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與作者對話的一種方式,通過它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這些范文涵蓋了不同題材和風格的作品,可以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一
一杯名叫浮生的茶,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這個寒假,伴我走過的是一本名叫《浮生物語》的書,一杯名叫浮生的茶,很苦,也不知道它真的存在與否,但它講述著傳奇,一段悟透人生的傳奇。
“不停”,一家小店,一家普通得不有再普通的小店,店里專賣一種很苦的'茶——“浮生”,來的每一位客人,都會喝下那杯茶,說出一個故事。或許是殘缺后又重新打上一個句點,又或許是完滿后靜靜離開,溫暖的;感動的;無數個小細節組成了這些故事,感動的故事。
光,為什么能有光?
是因為太陽在笑,云彩退出,一杯“浮生”,默默聆聽著……。
“浮生”由意是苦盡甘來,現實生活中,我們多半都是平凡至極的學生,哪會有那么多的苦盡甘來,又或者說我們得到的只有甘,苦真的不曾體驗過。但“浮生”在書中被描述得苦到極點,到底有多苦,苦后面竟是甜,不管是濃烈的甜,還是相對而方言淡淡甜,都被甜進了每一個角落,每位客人的心。
春節到了,春天也來了,是個大晴天,收集了許多感人的瞬間,讀完了《浮生物語》中那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發現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很美。
我左手拿著“浮生”的書,抬起頭,發現原來以前只是溫暖的陽光在笑,笑得很甜。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悟到了:在這個世界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奇怪的事情會在一個人身上發生,然而樹妖娑羅就是一個這樣一生一定與許許多多的故事相伴的人,在這樣的人身上;不僅會與許許多多的故事相伴還會與許許多多的人相伴。而且,就算是妖怪,樹妖娑羅也會幫助許許多多的人的,娑羅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我的付出,就沒有現在的我;更沒有現在的美好!〞我認為她說的.很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付出就沒有努力,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更要付出,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在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一個人只要付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圓滿成功還有許許多多的友情和美好的收獲;但如果沒有付出就會使得自己是一個被別人孤立地一個人。如果永遠躲在殼里,你就永遠是一只小貓,變不成豹子。如果永遠停留在一處,你永遠就只看到一片天空,不是整個世界。
走還是停,你決定。我們給予對方最實在的尊重與自由,但卻不曾對彼此放手。有一天,你會走遍世上任何一個地方。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尊重。而我永遠在你身旁。
我認為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上的內容使我敬佩,又使我開心,還使我由衷的贊美它。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三
看著最后的結局,有些不明白,燎元為了自己的目的忍耐那么久,最終坐上了幾十年渴望已久的位置,他贏了,可他又失去了一個一直那么信任他的三月,他輸了!
這些話應該一直藏在心底吧他明明贏了,缺總感覺自己是徹底輸了。他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說不清,也沒法說的清。輸了的贏家,是不會快樂的。三月,一只單純,簡單的飛天。在她眼中,沒有什么比親人和朋友更重要的了。當血淋淋的真相露出,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她的眼前時,她淡然的笑著,那種讓人心碎的笑。
在信任的朋友和性命之間,三月選擇了前者。即使知道這正中曾經自己最信任的人的陰謀,也不后悔。因為這樣的結局似乎是大家都想要的。用生命許下那個愿望,這也算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她握著自己生命的那條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世界宣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她化著一陣風,為這個陰謀完整的謝幕。風一樣的女子,為這場戰爭帶了了希望,對于一個被線栓住一切的飛天,還有什么比自由更珍貴!
一直沒有自由的生活著,能做一次自己心中的選擇,相信三月一定是快樂的,在最后,順從的不是前戰神的詭計,也不是燎元的棋局,而是自己的心。
可惜……只可惜,再也無法回頭!
他的選擇,已經成了定局……。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四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正因為未來充滿了各種變數,生活才變得有意義,只要我們真誠的天性不曾改變,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曾改變,我們充滿希望的期待不曾改變。”
利用暑假期間我閱讀完了一套由娑羅雙樹編寫的一系列小說《浮生物語》。全系列共有六本,講述了一只樹妖在她的旅店發生的各種各樣愛恨情仇的溫情故事。是無窮無盡的故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只樹妖,生于漫天飛雪的十二月,歷世千年。從來沒有一處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腳步。她開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獨一無二的茶,名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會喝上這杯茶,訴說著一個故事。或者是殘破后頭打上句點,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開。溫順的、打動的、無數個細節構成了這些打動人心的故事。他們都不同與常人,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妖,或許這樣我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無奈。
浮生很苦,品過后卻是香甜。
當我在無聊時拿起浮生開始讀,慢慢的我的心也跟著故事里的情節波動,仿佛身臨其境,投入之中無法自拔。看了那么多故事,聽了那么多人的人生,在裟欏的世界中,有淚水有歡笑,敢恨敢愛,那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境界,作者卻用筆描繪出了這樣美好的世界。不得不讓人感嘆。
“放”字,只有成長,然后才能體會這個字的含義。要知曉未來,洞悉命運,真的有意義?最要緊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清楚,現在應該做什么。對于“放”這個字,我的理解是對于動物,自由是它們最好的歸宿,所以放,才能讓它們高興。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么?我認為還是學習。關于了解和被了解,是作為朋友,應該互相了解對方,才能讓友誼更長久。以上是我的心得體會。把這些總結,我還是覺得,在人生的旅途中,還是這一點――不嘗苦,何有甘……”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五
這是一杯叫做浮生的茶,味道非常的苦,但哭過以后,是深長的甘甜。不嘗苦,何來甘?我說,人生如茶。
“人生中不嘗苦,何有甘?”這是書中我很喜歡的話,因為人生本如茶。茶只有兩張姿態,沉,浮。飲茶人兩種姿勢,拿起,放下。沉時坦然,浮時淡然。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罷,爭個什么;濃也好,淡也罷,自有味道;暖也好,冷也罷,那又如何?人生如茶,頭苦,二甜,三回味,人生不過如此。
書中《魚愛》一篇最令我記憶猶新。圖圖,一條很傻很天真的.魚,傳說吃了她可讓修為低淺的小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滄瞳凱,貓王之后,年過十七,午夜后化為貓妖,嗜血成性,尤其對魚類(圖圖)毫不留情。但他和她相愛了,每逢午夜,他便不顧一切追殺圖圖,幸而有玄(一只夜貓,受貓王救命之恩,愿意保護滄瞳凱)最后舍棄內丹,使滄瞳凱不會再化為貓妖。
玄讓我知道了任何生命都值得被我們以真心去面對,正如書中所寫“再弱的生命,只要他們不曾傷害,不曾卑劣,都值得被尊重。”
書中還有《狐守》,《夜蝶》,《無相》,《千機》,《靈犀》,《烏衣》,《巧別》,《翎上》這一系列故事,無不充滿情感,敲擊著讀者的心靈。
讀完這本書我懂得了,每個人都應該感謝生命賜予自己的一切,從人生中體會到真諦——不嘗苦,何來甘。其次我還記住了對待任何生命都應以一顆真心去對待。生命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它的不可復制。
曾經,“不停”是一家甜品店。但,有些客人來店里卻不是為了那些可愛的甜品,他們只是來喝一杯茶,一杯叫“浮生”的茶。在茶里,品味人生。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六
看完又一個《浮生物語》的故事,我心中感慨萬分。在這里的每一個東西,都是有靈魂的,這里記錄了它們的故事,此生浮華盡滄桑,有小紙片兒,樹妖,一顆巧克力豆……都有,就是這些很普通的東西,卻讓作者吧人間愛恨情仇溫暖與否悲歡離合表現得淋漓盡致。
主人公是一只樹妖,生于漫天飛雪的十二月,歷世千年。從來沒有一處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腳步。她開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獨一無二的茶,名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會喝上這杯茶,訴說著一個故事。或者是殘破后頭打上句點,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開。溫順的、打動的、無數個細節構成了這些打動人心的故事。他們都不同與常人,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妖,或許這樣我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無奈。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七
我看了一本書叫《浮生物語》,這本書講了一個關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在一家叫“不停”的甜點店里,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過之后,是深長的甘甜。圍繞著這個茶,展開了一個個故事。裟羅,這個注定是一個一生與故事相伴的人。最后,這個店的老板“裟羅”不在了,但這個叫“不停”的小店歇業了,但不停,這家店,已經變成一些人的聚集地,路過的人還偶爾聞到里面有甜甜的香味。它曾今的`客人們還是會聊起說,那里的甜品如何好吃,老板娘如何美麗又古怪。但被說最多的,還是那杯茶,非常非常苦,但苦過之后是深長的甘甜。有意思的飲料,那杯茶,有個奇怪的名字——浮生。
封面上有一個有著淡淡憂傷的美麗女子,我想她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了吧。低調的黑色隱隱有些紋路,要在光照下方才勉強看清。打開書皮,與剛才形成強烈對比,一大–片的白色封面是那么的純凈,生生刺激了我的神經。不得不承認,書的封面有很大的作用。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八
看完又一個《浮生物語》的故事,我心中感慨萬分。在這里的每一個東西,都是有靈魂的,這里記錄了它們的故事,此生浮華盡滄桑,有小紙片兒,樹妖,一顆巧克力豆……都有,就是這些很普通的東西,卻讓作者吧人間愛恨情仇溫暖與否悲歡離合表現得淋漓盡致。
主人公是一只樹妖,生于漫天飛雪的十二月,歷世千年。從來沒有一處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腳步。她開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獨一無二的茶,名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會喝上這杯茶,訴說著一個故事。或者是殘破后頭打上句點,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開。溫順的、打動的、無數個細節構成了這些打動人心的故事。他們都不同與常人,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妖,或許這樣我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無奈。
這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的苦,但苦過之后,是深長的甘甜,不嘗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與共的一段旅程。釀出一瓶瓶美酒,只是等待人生的答案。無處不透露著濃濃的人性和真情,感悟甚深。
一個個與妖怪有關的故事,有愛情、夢想、守護、抉擇……一段段復雜的情緒,和一群執著的妖怪,就如同那杯叫浮生的茶。
這里有速度快過時間的白駒,善于修補人心的蜘蛛精,與世無爭的蛟龍,還有混于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的碗精……蕩氣回腸的愛情、至死不渝的有錢、生死相隨的親情。
更妙的是,你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杯浮生茶。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九
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過之后,是深長的甘甜。
長生、魚歌、獵獅、狐守、夜蝶、靈犀、無相、骨石、九厥、暮聲、敖熾、龍樹,十二個如清茶般甘醇的故事,訴說著主人公裟欏的人生。人生中不嘗苦,何有甘?人生就是甘苦與共的一段路程。這本書,便是獻給所有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人們。人生街道上老板娘裟欏名叫“不停”的店鋪,輕輕續上的一杯杯甘茶還停留著余香,緩緩聽著各種人各種不同的故事,細細品味著最動人的浮生物語。
一杯茶可以喝多久?或是百年,或是千年……一杯苦茶,品了百世人生,講上一個個故事,釀出一瓶瓶美酒,只是為了等待人生的答案。故事中處處無不透露著濃濃的人性和真情,讓人感悟甚深。若換做我們,也必將學習裟欏的執著堅持,樂觀向上,幫助無數人度過困難,在其中體會快樂和人生的真諦。因為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能真正品出人生的清香。
我記憶猶新的是《無相》這個故事,其中無不透出靈動詼諧之美,一種不同于其他故事的獨特與清新直達我的心底。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被他們眼中認為卑微的老鼠拯救。任何人都有一張面孔,或是千百張。但生為無相的陸阿藏,卻為了與她毫不相干的人的生命,拋棄了任何人都想有的權威與金錢,放棄了永生的權力,用生命挽救了別人。虛偽的或是真誠的面容,卻比不過發自真心的感受,陸阿藏用生命為代價,才讓我們知道或記住,再微弱的生命都值得去尊重,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哪怕一只螞蟻,甚至老鼠。
所謂裟欏雙樹,其實就是代表著時間萬物的循環往復,從榮到枯,又從枯到榮。正如人從生到死,總會從一本書中品味出多種不一樣的人生來。每個人都應該感謝生命賜予我們的一切,讓我們從人生的故事里體會出人世的真諦——這就是浮生物語。有夢想、守護、抉擇……一段段復雜的情緒,和一群執著的人們。就如同故事里的那杯叫做浮生的茶,如品香茗,回味悠長。一段段講述情感與尋覓的故事,讓人看得不得為此落淚。
這本書與滄月的《花鏡》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街道上的神秘店鋪,大有來歷突如其來的老板娘,聽著一個個離奇感人的故事,這便是世人神望的美妙生活。我認為這個故事體現出的精神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縱使世界看上去多么污濁但在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卻有有那么多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用生命來撐起一世陰涼。十二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神跡,而神跡的創造者們卻又是平凡的角色。心中有愛哪里便是光明,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太多真摯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關心與照顧。與滄月一樣清爽的古風,輕柔的筆法,使自己也沉浸在這真摯美好的世界之中。
浮生很苦,品過后卻是香甜。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
我喜歡在書的海洋里遨游,在書的世界里遐想,應為書能讓我獲益良多。
近日我讀了《浮生若茶》一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含義深刻,細細品味,仿佛一杯清茶,韻味無窮。
文章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失意的年輕人找到寺廟里的老僧,淚流滿面地說他屢屢失意,活得實在沒意思,老僧聽后,便吩咐小和尚燒一壺溫水送過來泡茶。
一會兒,茶送了過來。
年輕人奇怪地問:“鐵觀音上好的名茶,怎么一點都不香呀?”老僧馬上又吩咐小和尚燒了一壺熱水,重拿了一個茶杯,放了一些茶葉進去,分五次倒滿水,每倒一次水,茶香愈濃,等倒滿,已是茶香滿屋。
老僧向年青人解釋道,用水和沖泡方法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味道也同。
不知不覺地流失,相反只有經歷生活的艱苦和坎坷,你的生活發出耀眼的光彩,就好比茶葉只有經過燙水的多次沖泡才會有最沁人的芳香。
這讓我想到了古代孔子,孔子3歲父親去世,17歲母親又離他而去,少年孔子生活十分艱難,然而就是在這樣環境中他成為了一代大家。
同學們,讓我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那樣的考驗,我們的人生才會溢出生命的芳香。
人生像什么?人生就像一撮清茶。
命運又是什么?命運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沸水呢?這一點,讓我在讀完《浮生若茶》之后,感觸頗深。
一位屢屢失意的年輕人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向他訴說了人生的不如意。
老僧釋圓分別用溫水和沸水沖沏了一杯上乘鐵觀音,讓年輕人品嘗,通過這來告訴年輕人:生命也是如此。
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平平靜靜。
而那些歷經風霜的人,就像用沸水沖沏的茶,溢出了人生的清香。
每當讀到這兒,我便感慨萬千。
真的,浮生若茶。
一些人總是抱怨坎坷太多,不幸太多。
殊不知流水不經過礁石的羈絆,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雄鷹不經過風雨的歷練,難以成為飛翔的驕子;人生不經過反復磨練,難以釋放生命的光彩。
慧的清香;而那些飽經風霜櫛風沐雨的人,就像被沸水一次次沖沏的茶一樣,釋放出了屬于自己的`生命的清香。
每個人都會經歷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挫折,一生一帆風順的,大概是沒有的。
有著沉浮經歷的人,生命才像被沸水沖沏的茶一樣有著悠遠的韻味,才會留下滿口的清香。
人生就像一撮兒清茶,而命運就像是溫水或沸水。
面對溫水,我們要去尋找沸水來沖沏自我;面對沸水,不能埋怨不已,失去方向,而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沖沏下,溢出生命的清香。
即使是再昂貴的茶葉,沒有沸水的一次次沖沏,也不會清香自己,人生也是如此。
要努力尋找沸水,沖沏出那清香四溢的人生。
偶然一次巧合,讓我看見了他《浮生若茶》。
這篇文章巧妙運用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向老僧訴苦,由此通過老僧用溫水泡茶和熱水泡茶之深說禪意,使這位年輕人頓悟人生之道。
其實人生未必不是一杯茶,而角度則是沸水或溫水,只不過個人的角度不同,有人認為簡簡單單就是福,何不平平凡凡過一生呢?而有人認為人生必須經歷千種磨難,才算真正的人生。
只是角度不同,泡出來的茶,味道各異,留下幽香的,永遠都是那些經歷風風雨雨,不怕挫折的人。
溫而淡卻無香,沸而雜卻留香。
并且透出濃濃的清香,不經歷風風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一樣,飄出淡淡的水汽,而人的一生則是平平淡淡的沒有絲毫快樂。
多少位偉人不是像沸水沏的茶,幽香永留?
而你?你的一生是平淡,是留香,都是在一時之舉。
希望你的人生像沸水沏的茶,香漫世界!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一
1、感慨中國古時知識分子的精致和矯情。
無論沈復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個人生活過得多好,多壞,對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較矯情,比如溫酒對詩,還有在室內養花草,非常小資,落魄時亦如是。
2、沈復的妻子蕓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聲盡心盡力照顧丈夫,滿足他的各種習慣和愛好,像母親一樣縱容自己的丈夫,展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淑德,但是現代社會這種品質也不一定會使自己的婚姻生活過的更好。
3、總體來看,我認為沈復就是個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沒有過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與父母發生誤會的時候他并無作為,而且最終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劇。而且因為自己日子過不下去,就讓女兒早嫁,兒子給人學徒,實在懦弱無能,對于生活的現狀沒想辦法奮斗改變,實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時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過的日子,沒有大的波瀾,見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無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靜的心電圖映射到空間的墻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說是有了轉變,那一定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一個那么對的人,一個專屬于你的那個人,獨一無二到無可替代。
之于沈復,是他的蕓娘。
念起,緣生,念起,緣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間陡起,再無力歸于平靜。
她象是一個仙女,轉旋裊裊起舞間,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從前一樣。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澆灌,潤潤的處處透著水靈。有些拮據的日間,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與可愛。說的每一句,總能從她的眼睛里投射出會意的笑,煩憂蹙眉時,總是能從她瘦削的肩膀處,尋得力量。
這一切無關其他,皆是因為每寸光陰,皆用心誠意撫過,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說絲絲關心,早在縷縷青絲漫,尖尖梳齒間,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銘心于心,無關四記或六記。
時間能隔絕的,絕不是思念。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二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學堂拜師苦讀,好游覽山水,工于詩畫,一生歷經坎坷波折,于四十六歲時執筆著此書,以緬懷妻子陳蕓和記述生平事跡為主。作者卒年不詳,后書稿亦散佚,現僅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記,此外兩記為后人偽做。書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書卷雖有殘缺之憾,卻幸有留存之喜。
此書前后讀過三遍,作者以淳樸真切的話語娓娓道來,雖是文言文,讀來卻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書以沈復和妻子陳蕓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伴開始。而后寫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著寫生活中父逝、妻亡、兒早夭、兄弟欺壓、朋友出賣、經商失敗等,諸多悲涼與苦楚經歷。最后寫為謀生計北上京、南下粵、西入川、東出海,顛沛流離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對妻子陳蕓的深愛,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對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歲月待我如螻蟻,我待歲月如珍寶,在近暮年之時鋪紙研磨,寫下半生往事,此一介書生之豪邁。
陳蕓,是沈復舅舅之女,自幼聰穎明慧,四歲時喪父,年稍長靠針線活貼補家用,自學《琵琶行》開始識字,頗喜誦讀詩詞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識兩小無猜,一起長大互生情愫,十三歲時訂婚,十八歲時成婚,育有一兒一女,四十一歲時因病離世,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間。她女扮男裝陪丈夫外出看燈會,大膽突破當時封建藩籬。她精巧的手藝,為賓朋聚會增添幾分樂趣。中秋之夜攜夫游滄浪亭,談文論詩話文章。因誤會被驅出家門,別居蕭爽樓以刺繡為生,仍不失風雅之趣,吟詩作畫、聚友郊游。平日里不愛錢財,對殘缺書卷、破損字畫視為珍寶。蕓娘夢想著在鄉下買菜園數畝,種植瓜果蔬菜,作詩飲酒,繪畫刺繡,過平淡日子。她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所以林語堂將她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沈復,家境優渥,少年時追隨父親做幕僚四處輾轉,借機游歷山水大川、名勝古跡,結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親過繼給叔叔,加之自己不諳官場之道,逐漸遭到原有家庭成員的'排擠。書生意氣,為朋友擔保反被坑而負債累累,生活拮據不堪。奔忙于多處供職,都不盡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樂以賣字畫謀生。朋友提攜、親戚愛憐、賢妻相助,才可勉強度日。雖有諸多苦楚煩憂,卻也豁達從容,追求恬淡樸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輾轉奔波,踏遍中國半壁江山,而且遠渡重洋到過琉球國(今日本沖繩),此生足矣。
書中有兩處讀時不禁落淚,其一是夫妻為了躲債逃往鄉下,清晨三四點收拾行囊離家,兒子醒來問母親何去?蕓娘騙他說去看醫生,含淚匆匆出門。兒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僅熱淚眼眶,若非萬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別,不曾想此別就是永別,更讓人肝腸寸斷。其二是蕓娘去世時夫妻的對話,蕓娘說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心實覺耿耿,言后淚落如豆。臨終仍惦念丈夫和兒子,為妻為母之憂慮,令人潸然落淚。
沈復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清朝,距今有兩百多年,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斷不可用當下眼光評判過去。沈復出入青樓,有納妾之意,是當時社會風氣和環境造成。沈復鐘情山水交友,無心功名利祿,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氣,另一方面也有個人志趣之因。不過沒能讓蕓娘和兒女過上安穩的生活,沈復通過詳盡真實的敘述,從側面表達無限之愧疚。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蕓娘去世后,又經歷幾年流離,在寫成《浮生六記》之后,沈復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為后人知。
林語堂讀完此書曾說過:“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這安樂,我想,很像一個無罪下獄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靈已戰勝了肉身。”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三
讀《浮生六記》,喜歡的不是他的文筆佳句,是他早年的經歷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適和清樂和諧,更是他的愛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臥談笑,心意相通。談詩論賦而不窮酸清高,嬉笑怒罵卻不粗俗無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二人相處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愛如沈復陳蕓,生活態度和習慣上也有分歧,可人家處理得完美無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膠似漆,不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一地雞毛。
她善良寬厚,通情達理豁達開朗,又柔弱讓人心疼。天妒佳人,紅顏薄命。
書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尋常,現代看來是有些混賬。沈復其實也有不少風流享受,桃花債呢。不知道陳蕓心里怎么想。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四
在朋友推薦下讀過一本叫做《浮生六記》的書,是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時隔幾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名叫沈復,字三白,是個不紅不紫的畫師。本書真實記錄了沈復平凡而又艱難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難忘的片段。全書共分為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后人仿寫。《浮生六記》中尤其第一篇章《閨房記樂》用深情的筆墨,描寫了聰明絕頂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蕓娘。因為這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記》讓世人記住,才得以讓它永遠散發出了人生智慧的無窮芬芳!
可能是年齡漸長的緣故,同一本書,同樣的我,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年齡,不同經歷過后不一樣的心境又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五年前讀此書,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話本看了一遍才透徹明了,對其中描寫童趣的部分那時記憶深刻,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童心幼稚可愛的舉動,讀后覺得相當有趣,有些場景仿佛自己也曾經如作者一樣玩過一樣,身臨其境,對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過,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現在又重溫此書,居然最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章《閨房記趣》,以《詩經》為模,第一篇章也列閨房趣事為首寫開篇,本篇講與他自己的表姐結為夫妻,可是古代傳統封建的父母卻對這對恩愛夫妻的行為看不慣,對這兒媳也頗有微詞,夫妻倆雖伉儷情深,最后終被趕出家門。兩人生活舉步維艱,甚至經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夠苦中作樂,生活過的很有情趣。可惜后來妻子生病早死,沈復很悲傷,十分懷念妻子,覺得要把這段感情和記憶流傳后世,便寫了這本書。它是中國古代散文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卻被埋沒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現于世人眼前。林語堂、俞平伯等新文學家都極為贊譽這部作品。林語堂曾經說過“蕓,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可愛的女人。”他當初把《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也曾說“應該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傳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為我在這兩小無猜的夫婦簡樸生活中,看她們追求美麗,看她們窮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負,同時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清福……”我深深的被文中聰慧,嫻淑,勤勞而又不失情趣,熱愛生活的蕓娘所打動,也為很多沈復與蕓娘間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來的伉儷情深所感動,因此現在的芳鄰二八的我最喜愛的還是第一篇章《閨房記趣》。文中插花擺設的花藝技巧可看出蕓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見地;文中蕓娘用六個小碟,五圍一碟合為一梅花狀供陳用不同顏色的小菜待客,可見她蕙質蘭心的靈巧創意;文中與其夫君關于“腐乳與鹵瓜”和“茉莉與佛手”小品對話故事,也讓人見識了蕓娘的聰明機智過人的頭腦;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詞句,以及對唐詩宋詞李白杜甫詩型的精辟分析和見解,可見她又不失才氣;她對婆家尊老敬愛幼,謙和有禮的美好品德也無一不在書中時有體現,這也是我們現代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隱忍品格;喜愛《閨房記樂》愛的精華所在就是蕓娘一身的智慧,蕓娘的一身是短暫的,但回憶絕對是綿長的,這也是我讀此書能深受感染的部分,鄉間的做菜種花,男耕女織,怡情小釣,逢時休閑,踏青郊游等等這些情調和記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蕓娘是可憐的,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幼年喪父,辛苦勞作養母供弟維持一個家,青年喪弟失母;出嫁從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執,導致其夫妻淪落離家,顛沛流離,家徒四壁,甚至有過身無文銀的地步;但蕓娘也是幸福的,能夠在最適當的時機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給了這個志趣相投,情深義重的不離不棄的癡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愛人懷中,他們攜手走過的幾十載歲月終其一生讓沈復無法忘懷,這也是令人所羨慕的。在這個復復雜雜,紛紛擾擾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要想遇到這么一個人,有過這樣一段情是何其之難,“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對蕓娘,對《閑情記樂》的欣賞和喜愛,才學淺薄,詞枯言寡的我,已到了無以復加,語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作為結語,才不至于毀其形象,沈復與妻子蕓娘并沒有榮華富貴的生活,并沒有揮霍無度的享受,并沒有沉湎歡娛的閑情,并沒有風流浪漫的傳奇。但是,我最欣賞、最欽佩、最注目的是他們的:
一、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坦誠直爽,體恤關愛的夫妻真情。
二、勤儉淳樸,善處憂患;布衣菜食,可樂終身的簡樸生活。
三、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恬淡自適,知足常樂的曠達胸懷。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優良品德。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五
蕓娘在吃臭腐乳和鹵瓜時,沈復調皮道:“狗因為沒有胃所以才吃糞便,因為它不知臭”,明眼人都能聽出這是由于沈復厭惡腐乳和鹵瓜的氣味,對蕓娘的淡嘲。而此時蕓娘強行用筷子把鹵瓜塞到沈復嘴里說:“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嘗試一下。”并一本正經地說道“情之所鐘,雖丑不嫌。”這便體現出蕓娘的機智活潑、天真爛漫的性格了,而這時的沈復出于對蕓娘的愛,便笑著接受了食物。講到兩人拌嘴的還有一處:蕓娘平日喜歡用茉莉花做發飾,既美觀又香氣襲人,而沈復對此則笑曰:“這茉莉花的香氣都蓋過了屋里佛手的香味了。”蕓娘又說:“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脫俗,似有似無;茉莉則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些諂媚。”沈復追問“那你為何近小人而遠君子乎?”蕓娘則笑道:“我笑君子喜愛小人啊?”兩人的拌嘴日常,令人好生羨慕,我認為這正是最能還原當時他們恩愛生活的事情。也能給予我們啟示,那便在是平凡的日常中,只要去發掘,也會有不一樣的快樂存在。
而最讓我感嘆的是,當友人邀請沈復去洞庭君祠,蕓娘遺憾自己身為女子,不能與沈復一同前往時,沈復便讓蕓娘穿其衣,戴其冠,假扮為男子與其一同前行。沒想到沈復作為成年男子,為了妻子竟能想出如此妙招,不惜去冒險。也沒想到在古代還真的會有女子敢冒著不敬的風險,女扮男裝,看到此處我不由得嘖嘖稱奇,沈復和蕓娘果然都為“性爽直,落拓不羈”之人哪。一方僅僅因為妻子一時的遺憾,為了使妻子開心,便出此計謀,真心是愛護妻子到極致啊!而另一方則是深切體會到了丈夫的深情,配合的去實行。這實在是令人感嘆,令人感嘆。
沈復稱贊蕓娘道,“其癖好與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此處實在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人活一世,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但若能與一知己相遇相知相守,說是人生最幸運的事也不過。這樣看來,他們實在是得到老天眷顧之人,但是能夠像他們一樣,與一知己結為連理得人,實屬少數,這便告訴我們,若是有知己在身邊,可要好好珍惜,就算沒有,對親密的朋友,同樣要好好珍惜,即使現世太平,可人生道路誰能料?珍惜當下,便是最好的選擇。
《閨房記樂》幾乎可以說是一篇沈復夫妻大秀恩愛的一卷文章。讓人讀起來身心愉悅,對夫妻倆滿腹稱贊,同時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啟發。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六
中國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實屬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牽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緋聞呀,隨之而來的是無數文騷們的.牽強附會,直到把那些女子們弄得面目全非,讓人懷疑她們是否真有其人。
陳蕓卻與她們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歷代女子中間存在著,并不是因為她的美貌、才學或者當過中國的女皇帝,只因為她嫁給了沈復,比她活的長,在她死后寫《浮生六記》來懷念她。《浮生六記》里所載的往事都是家常話,夫妻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調侃。沈復說陳蕓剛嫁給他的時候不愛說話,沈復就逗她說話。陳蕓喜歡吃臭豆腐,沈復就對陳蕓說:狗因為沒有胃才吃糞,屎殼郎因為要變成蟬才團糞,你是狗呀還是蟬呀?要是換了一個女人聽了老公這么說自己肯定會臉紅吧,陳蕓的可愛就在于她不但不臉紅,還擺出一堆邏輯性極強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復也跟著吃起臭豆腐來。陳蕓說: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納蘭性德在妻子盧氏死后也寫了一堆的悼亡詞,安如意更是把其中兩句都作為自己的書名,《人生若只如初見》和《當時只是道尋常》。我覺得不管初見還是道尋常都是因為曾經滄海過,他們在該戀愛的年紀時遇到了自己要愛的人,在佳人不再時寫下了他人不曾經歷過的句子。
還是要說到來世,沈復曾經對陳蕓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該多好,我們一起訪名山,搜勝跡,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陳蕓回道:這有什么難的,等我老了,雖然去不了五岳那么遠的地方,近處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復:恐怕那時候你已經老的走不動了。
陳蕓: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沈復(恐怕也是受了感動,跟著說胡話):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對方期許來世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復愿意下輩子為女子相從,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陳蕓之于沈復不再像綠珠之于石崇,寵愛她因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廚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為她飯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邊的這個女性,想讓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來世。
家長們好像都不怎么待見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劉蘭芝,后有陸游與唐婉,這兩個故事里的男主角們都是孝子,雖然不舍但都聽了父母們的話,休了自己深愛的妻子。沈復居然選擇拋下自己的父母兒女,頂著個逆子的名聲,半夜和陳蕓一同逃走。陳蕓帶病,走了幾步就走不動了,沈復背著她,陳蕓對自己稍大的女兒說: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帶來福氣的人,還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掃地出門也要同我一起顛沛流離;帶我厚,是寧愿下輩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陳蕓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她拉著沈復手,斷斷續續的說著兩個字:來世。
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中都不能解釋男人再娶這個問題。你永遠無法在婚禮上問新郎:你怎么沒娶那個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雖然沈復曾經對勸她再娶的陳蕓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斷無再娶之理。可是他后來還是接受了一個發達了的朋友贈給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重入春夢。從此擾擾攮攮,又不知夢醒何時而。
浮生物語讀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七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學堂拜師苦讀,好游覽山水,工于詩畫,一生歷經坎坷波折,于四十六歲時執筆著此書,以緬懷妻子陳蕓和記述生平事跡為主。作者卒年不詳,后書稿亦散佚,現僅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記,此外兩記為后人偽做。書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書卷雖有殘缺之憾,卻幸有留存之喜。
此書前后讀過三遍,作者以淳樸真切的話語娓娓道來,雖是文言文,讀來卻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書以沈復和妻子陳蕓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伴開始。而后寫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著寫生活中父逝、妻亡、兒早夭、兄弟欺壓、朋友出賣、經商失敗等,諸多悲涼與苦楚經歷。最后寫為謀生計北上京、南下粵、西入川、東出海,顛沛流離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對妻子陳蕓的深愛,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對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歲月待我如螻蟻,我待歲月如珍寶,在近暮年之時鋪紙研磨,寫下半生往事,此一介書生之豪邁。
陳蕓,是沈復舅舅之女,自幼聰穎明慧,四歲時喪父,年稍長靠針線活貼補家用,自學《琵琶行》開始識字,頗喜誦讀詩詞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識兩小無猜,一起長大互生情愫,十三歲時訂婚,十八歲時成婚,育有一兒一女,四十一歲時因病離世,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間。她女扮男裝陪丈夫外出看燈會,大膽突破當時封建藩籬。她精巧的手藝,為賓朋聚會增添幾分樂趣。中秋之夜攜夫游滄浪亭,談文論詩話文章。因誤會被驅出家門,別居蕭爽樓以刺繡為生,仍不失風雅之趣,吟詩作畫、聚友郊游。平日里不愛錢財,對殘缺書卷、破損字畫視為珍寶。蕓娘夢想著在鄉下買菜園數畝,種植瓜果蔬菜,作詩飲酒,繪畫刺繡,過平淡日子。她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所以林語堂將她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沈復,家境優渥,少年時追隨父親做幕僚四處輾轉,借機游歷山水大川、名勝古跡,結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親過繼給叔叔,加之自己不諳官場之道,逐漸遭到原有家庭成員的排擠。書生意氣,為朋友擔保反被坑而負債累累,生活拮據不堪。奔忙于多處供職,都不盡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樂以賣字畫謀生。朋友提攜、親戚愛憐、賢妻相助,才可勉強度日。雖有諸多苦楚煩憂,卻也豁達從容,追求恬淡樸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輾轉奔波,踏遍中國半壁江山,而且遠渡重洋到過琉球國(今日本沖繩),此生足矣。
書中有兩處讀時不禁落淚,其一是夫妻為了躲債逃往鄉下,清晨三四點收拾行囊離家,兒子醒來問母親何去?蕓娘騙他說去看醫生,含淚匆匆出門。兒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僅熱淚眼眶,若非萬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別,不曾想此別就是永別,更讓人肝腸寸斷。其二是蕓娘去世時夫妻的對話,蕓娘說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心實覺耿耿,言后淚落如豆。臨終仍惦念丈夫和兒子,為妻為母之憂慮,令人潸然落淚。
沈復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清朝,距今有兩百多年,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斷不可用當下眼光評判過去。沈復出入青樓,有納妾之意,是當時社會風氣和環境造成。沈復鐘情山水交友,無心功名利祿,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氣,另一方面也有個人志趣之因。不過沒能讓蕓娘和兒女過上安穩的生活,沈復通過詳盡真實的敘述,從側面表達無限之愧疚。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蕓娘去世后,又經歷幾年流離,在寫成《浮生六記》之后,沈復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為后人知。
林語堂讀完此書曾說過:“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這安樂,我想,很像一個無罪下獄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靈已戰勝了肉身。”
附上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