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和消化所讀的內容,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其中涵蓋了不同題材的書籍,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新的閱讀體驗。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一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葉圣陶先生共同創作的、為提高當時中學生國文水平的經典作品。作品雖是民國時期創作,但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不會過時,什么時候讀起來都大有裨益。
說起夏丏尊先生,我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葉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腳》就不自覺地在腦海里蹦了出來。經年累月,文章內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時候我們學校有座小樓,樓里面陳列著學校歷史,外墻上就鋪滿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葉圣陶先生,腦海里首先被關聯上的是小樓爬滿爬山虎的`畫面。
兩位老先生都做過多年的中學教師,因此作品讀起來處處能體現出老師對于學生的那種獨特的關切之情。書的內容也是圍繞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學生讀起來倍感親切。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學時代的一些趣事兒來。
本書布置了中學生在校園里的多個小場景,通過在不同場景里的討論,將各種文學知識娓娓道來。讀起來,我既感嘆于書中各位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于各科老師對于學生觀點的補充。感嘆是因為如今我已畢業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還是不足,無法切實服務于我的生活;欣喜是因為老師的話語如此簡單易懂又切中要害,讀起來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二
今天中小學正式開學,聽說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學期開始了,嬌艷明媚的春季又開始了,作文又要寫起來了,繼續學習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們學校也開學,教務處組織老師們進行教學培訓,老師說,面向信息化的時代,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變,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理論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對于基礎尚薄弱,自我學習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來說,尤其值得借鑒,理論應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來達到高效,特別是寫作這種“打腦殼”的事,更應該這樣引導孩子,盲目買很多的作文參考書不如好好讀好一本,學深悟透。
《文心》每個篇目不長,容易讀完,每個篇目一個寫作主題指導,值得讀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寫游記的寫法。書中談到:“游記本來有兩種寫法。把走過哪里,到達哪里,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平平板板地記下來,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覺,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記敘’,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寫’”。
讀到此處,結合一直以來對女兒作文的關注,從小學到初中作文需得邁過的坎不正好了,除了能用好“記敘”的寫法,也能用好“印象的描寫”嗎?“描寫”對比“記敘”具有更強的感染力,這就是老師通常說說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對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為什么作文扣分比較多的原因。
描寫該怎樣去習得?通過背誦經典名著的語句嗎?那得話分兩頭,文筆優美的語句可以背誦,可以增加自己寫作的語言優美性,但如果單單希望通過背誦這些語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寫能力,肯定是不夠的。能夠自如甚至達到有深度的描寫,第一是需要有敏銳的視角,能觀察到身邊能激發我們感受和情緒的點,比如,春天的詩詞最多,那是因為春天有豐富的激發詩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豐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興趣不能一味打擊,特別是讀書還要有更豐富的方式,文字的優美不僅在于神韻,更潛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更廣闊的空間,因此除了讀、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這點不容易,關于這點,我總覺得兩個人比一個人強,團隊比個人強,一定要多和別人交流,嘗試打開新的門,才會看到新的世界。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三
《文心》由夏丏尊、葉圣陶兩位老先生所著,這是一本專門談論“讀”和“寫”的書。讀書和寫作大概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卻是大多數人忽視的。通過《文心》這部著作,我能夠學習很多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知識。
本書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釋;又比如文中出現了“就近取譬”這個詞,可以解釋為:列舉身邊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現了“奇崛”這一詞,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贊文字新奇剛健的意思。而我們閱讀其他書籍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我們平時比較少見的詞語,我們可以將這些詞語記錄下來而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這同時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途徑之一,運用更加準確而少見的詞語,這需要我們教師督促學生積極地做讀書筆記。
在《知與情與意》這一節當中,作者借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種分別,即“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所謂“知的文”指的是平時教授我們知識與技能的文章,比如我們學習接觸的教科書、優秀文章;“情的文”與“意的文”是指引起讀者情感共鳴,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盡知的演講稿《我有一個夢想》。
在我們寫文章時,應當注意情意與知識是彼此關聯的,情意若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會變成盲目的東西。這讓想起過去幾年暢銷的“心靈雞湯文”,“雞湯文”打著“讓心靈茁壯成長”的旗號,販賣給普通大眾“安貧樂道”、“努力一定會成功”之類的廉價價值觀。而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學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發,要指導學生將情感與事實進行聯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發。
全書第五章有一句話這么說:“課外讀書,原是好事。但亂讀是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的……故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我][們讀書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興趣和需求,分清楚這一階段閱讀剛需,預估讀某本書給自己帶來的認知改變,并平衡好讀書與生活的關系。這是我們讀書之前必做的功課,是挑選書籍、節約時間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們需要對學生根據“中學生必讀書目”進行督促,同時積極地做好讀書筆記。
書中還表達了另外一個觀點:“作文”并非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作文”是生活中的點綴。我們寫作,原本就是為了記錄生活,是為了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是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寫作應當同吃飯、說話那樣,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優秀的作文來自于生活,這樣情感的抒發不是盲目的,這一點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四
最初知道劉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話,“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寫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覺得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東西,沒怎么就給他說出來了,然后就開始想了解他,就買了這本《文心雕龍》,今日決定研究國學,才開始認真去了解他,學習他。
至今,劉勰的去世,將盡15個世紀,但他的名字在人們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當年的身世,甚至還顯赫些。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學批評,建樹了一套有系統的理論,這套理論在歷放出了異彩,有很大的貢獻,即使到今天,還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在此,主要闡述他在文學理論上提出的問題之一:他的宇宙觀點是唯心的,但文學觀卻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龍》前三章強調儒學是文學的根底,這是因為劉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從劉勰的生活時代看,在劉勰之前,從兩漢以來,出現了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如桓譚、尹敏、王充、張衡等。與劉勰同時,劉孝標的《辨命論》,范縝的《神滅論》,也是進步的作品。劉勰顯然受了他們的影響。另外,他在寫《文》的時候,正是佛學盛行之際,他早年在鐘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隨僧佑長期研讀過佛書,而之后他卻寧愿打著儒家旗號來達到使自己的作品為后世所重的目的,這正是儒家入世的傳統心態。可見,他在關于文學的一般論述上,他的宇宙觀雖然是唯心的,但文學觀卻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劉勰認為美并不始于人為美,在人為美之外,先有客觀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內明確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寫天地之輝光,曉民生之耳目矣”。這就是劉勰的文學觀所以合于唯物論的基本立足點。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觀本體的道,看成是無知無識的器,卻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謂“道之文”,就是這個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現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貴。歸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劉勰的宇宙觀歸于唯心主義了。但是,又不能說劉勰是一個成熟的客觀唯心主義者,因其從客觀美得觀點出發,正確地回答了文學上兩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在《明詩》里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詮賦》里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在《物色》里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都提出了客觀的物,為創作對象,認為文學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此外,劉勰又不主張自然主義的模化外物,認為感物寫形,是帶有主觀愛憎的。因為“情以物遷,詞以情發”,所以進一步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必巧麗”。這就不僅合于唯物論,而且帶著辯證的觀點。
總結起來說,劉勰的宇宙觀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但他的文學觀是合于唯物主義的,他探討了人為美與客觀美的關系,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的整套理論體系,在歷自然是難能可貴的,對今天來說在整個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也應該是一塊里程碑。
除了這些大塊的來說關于他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外,其實好多時候我們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時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這就是唯物主義的好處了。像宗經里面,“至根柢盤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余味日新,后勁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為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經典著作在劉勰眼里就是這樣的,經典可以澤被萬年,以至于到現在我們讀這些經典的文集都覺得特別受惠,劉勰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他自己的書有朝一日竟也會成為經典呢!只是這個"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的確成為了我們寫作的一個典范要求。是我們追求的方向。我對這句話就是尤其的喜歡。
劉勰的《詮賦》。有文是這樣說的,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物以情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比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麗詞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沒有睹物興情的基本條件,不知道作賦的基本要求,那么這樣的賦就是花朵太繁,把骨頭都壓斷了。所以不論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有一點是不能變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遠的。到現在我們寫作,是;離不了這些東西的。
《哀吊》里面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隱心而結文則事愜,觀文而屬心則題奢,奢體為辭,則雖麗而不衰;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依然是指寫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來,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動別人。如果只是追求問題奢華,那么必是華麗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愛情之所至,才能使讀者哀痛,才更可貴!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直至今天我們好多的文章這樣講那樣講寫法,其實何如讓學生多讀點書,多積累點真感情!下筆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寫成新時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諸子》講,身與時舛,志共道申,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金石靡矣,聲其銷乎!六國以前的作者,在當時雖說不得意,但是他們的主張缺流傳下來了,他們寫的時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們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們的名聲不會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劉勰就已經認定他們的光芒以后也是不會磨滅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貢獻于人類,必定會使人類記住他!從這個角度講,劉勰是讓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學習!
研究劉勰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這一時三刻也不過是得起皮毛,但是讀一點得一點,我會繼續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做這個課題了,我一樣去讀他的書,繼而帶動我去讀其他的讀點名著,受益頗深!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五
文:文馳;通過仔細的閱讀會發現,劉勰這篇文章的主要論述對象是《詩經》中的“正體”四言詩和發展歷程比較緩慢的五言詩,而沒有涉及楚辭(僅一筆帶過)、樂府、民謠等其他詩體。我們今天雖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但在古人的概念中,樂府是歌,非詩。
首先,作者繼承了“詩言志,歌詠言”的傳統對詩歌作用的定義。認為詩歌是抒發性情的通道,而《詩經》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規范了或者說劃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圍,這個范圍的進入標準就是以“思無邪”作為參照,也就是無邪之思才是詩歌所要呈現或者應該表達的內容。“詩者,持也”,持在這里有“端正,使之規范”的引申意義,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隨意放縱,而是要扶正、端正人們的思想感情,這才是符合詩歌的含義的。但是今天我們從《詩經》三百零五篇作品看來,孔子對“無邪”的定義范圍甚寬,一切正常的真實的人類情感都是無邪的。
然后作者回顧了歷代的詩歌作品,并進行了個人的挑選和點評。這大段類似于詩歌文學史綱的概括和提煉雖然帶有明顯的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也為后人進行梳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同時作者在不斷的例舉中反復對“詩言志”和“思無邪”進行佐證,繁舉的大量事例中無不是圍繞著思想感情或者說人之七情與詩歌之間、內容與形式上要求對等的論述。
在最后的總結里,劉勰對四言詩和五言詩進行了定調:“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這是和劉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認為每種文體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對應的內容最完美的呈現出來。那么什么樣的內容用什么樣的形式去表達,這就要憑借個人才能來根據想要表達的內容去選擇最合適的文體形式。即所謂“華實異用,唯才所安。”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六
洗漱完畢安靜地讀一會書,不知不覺竟陶醉其中。《文心》為夏丏尊和葉圣陶所做,一本講述國文寫作的`書,原以為又是空洞無用理論,越看越發覺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種呆板的東西,為了拿高分,人們為它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不一樣的理解,醍醐灌頂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它說“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同吃飯,說話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
從前上學的時候,每次寫作文都是一個令人苦惱的事情,以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無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們通常把它當成一個定期任務,不得已而為之,也許是年齡小,觀察不仔細,也許是閱歷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諸多事情。總之對小孩子來說,很難就對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過是將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達出來罷了。這樣一想似乎寫作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點感觸是,終于理解了老師曾說的文章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句話的意思。詞語,句子包裝的無論多華麗,都是空洞無用的,對別人來說沒什么感染力。只有將真實的感受,比如怎樣美麗,怎樣歡喜,怎樣悲傷描寫出來,才有真實的感受。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七
假期,我有幸讀了《文心雕龍》,感受頗深。劉勰解釋到文心在于說明寫文章時對于心思的運用;其次是文章的寫作,從來都是以精雕細刻和文采豐縟為法的,這正如雕鏤龍文一般,我因而又稱這本書為雕龍。里面有些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闊了我的視野,提高了我的認識。下面結合我個人的理解,談談我的收獲。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寫道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意思是說,當精神活動正在進行的時候,思路千頭萬緒,競相呈現。要怎樣落筆,仍然沒有規矩可以遵循;要怎樣刻劃,也沒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處都充滿著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處都洋溢著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氣勢磅礴,可以和風云一樣并駕齊驅。在開始執筆為文之前,真是氣力倍增;但到了脫稿真正寫下來的,不過是開始時心里所想的一半。說的多切實際呀!有時候我們寫東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寫出來時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還不到一半。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飛,容易出奇;而語言文字則是著跡之物,難以生巧。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言與意的關系,有盡之言難達無盡之意古人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不盡,意味才顯得閎深婉約,讀者才可以自由馳騁想象,舉一反三,把所有的話都說盡了,讀者的想像就沒有發揮的機會了。我舉兩個課例:一個是《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中(我學駱駝咀嚼一段),讓學生抓住磨來磨去一詞想象畫面,去品味這詞語表達的無盡之意。先體會體會它嚼的滋味怎樣?學生會說: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時的神態怎樣?生說:悠閑自得。
咀嚼時的心情怎樣?生說: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他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駱駝咀嚼時磨來磨去的那種認真、沉得住氣的畫面來,感悟到駱駝咀嚼時的樂趣,牙齒也會跟著動起來。進而去體會那種無窮的意境。
再有《鄉下人家》一文描寫鄉下人吃晚飯一段中天高地闊地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那種吃地意境,老師通過描繪引讀、加上詩句品讀等形式把學生帶入到那天高地闊的畫面的情境之中,進而喚起對鄉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賞音韻之美。
讀了《聲律》一章我理解到,聽外在的樂音很容易為力,但聽自己的心聲很難聽得清楚;是因為琴弦的協調可以用手來解決,而內心的情思和語音的關系就顯得復雜。其實所有聲調,都有平仄之別;音響都有雙聲迭韻之分。兩個雙聲字給別的字隔開了,念起來就不順口;兩個迭韻字分開在句中兩處,念起來就別扭。都用仄聲的字,音響發出以后就似乎中斷了一樣,都用平聲地字,聲調就會遠揚而去,轉不過來。因此,總會象井上轆轤的繩子,一上一下,回環往復,念起來才順口。對讀者來說,聲音就會在嘴里流轉,清脆悅耳,象振動著的玉佩;對聽者來說,語句就會在耳里盤桓,絡繹不絕,象一連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詠之間;吟詠滋味的濃淡,流露于字句之中;字句氣力的強弱,歸結于和諧和押韻。使不同聲調的字配合得當叫做和諧,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應叫做押韻。我們通過吟詠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和諧以及韻律感,從而感悟音韻之美。
如《搭石》一文,體現音韻之美的句子ll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我們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怎么讓學生體會到呢?先是師生分讀,前面的(師)---抬起腳來(生);后面的(師)---緊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漸加快)體會這一抬腳,一落腳,發出踏踏踏踏的聲音的和諧。
再讓學生加上踏踏的聲音再讀。組1:前面的抬起腳來,組2:后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組1:前面的抬起腳來,組2:后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學生通過朗讀,就會感覺到語言很好聽,很有節奏感,從而體會韻律之美。
再如《三鮮面》一文,有一句熱騰騰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連形式也分外優美肉絲細,白面長,紅蝦青蔥撒在蛋瓣上,活脫脫像開了一朵金盞菊。長短句式,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和諧、押韻。給人一種韻律的美感。
三、體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講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經,語言是思想的緯。只有經線拉正了,緯線才能織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確了,語言才能通達流暢。
還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說作者先有了情思再發為文辭。而讀者是先看了文辭再體味到情思。由此可見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訓練學生的語感,就要把語言的理解與情感的體味結合起來,使學生能透過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寫總理生活簡樸的句子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總理簡樸的作風,可以設計成:讓學生想想宮殿式的房子,原來的主人是誰?里面應該有什么?(應該是大官住、是貴族大臣住、是皇上住應該有古董、珍寶、地毯、字畫)可是這些總理的辦公室都沒有,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有什么?(有沙發、地毯、柜子)可是也沒有,只有什么?生: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層層深入的地去品讀去感悟,去理解總理那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動、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寫的鏡頭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通過一系列的的動詞,(如:攀、縮、微傾)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尤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下,就更顯得真摯感人,所以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龍》最后一篇的一句話作結,生也有涯,無涯惟智人的年壽有盡,沒有窮盡的只是學識。讓我們多讀書,積淀自己的文化內涵。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八
漢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紐帶,具有獨特的魅力。我們講起它的美,通常是褒獎它歷史的悠久、想象的豐富、造型的美觀,容易忽略掉漢字表意的變化無窮,正因為漢字在組成文段后表情達意的奇妙變化,為學習增添了難度,但也呈現出漢語學習的趣味,我想這就是不少老外醉心于漢語學習的原因了!《方塊字》這一篇章提醒我重新認真地審視漢字表意方式豐富變化的特點,提醒我思考在學習中可以將難點轉化為興趣,對于家長指導孩子來說,引導的關鍵往往在于家長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成為孩子對事物的原生認識。比如對“漢字表意方式豐富變化的特點”,如果我能將其視作一件趣事,和女兒一起探討研究,一定好過這樣對她說:“你們的課文太難了,一個字那么多意思,我是讀不懂了,去問老師吧!或者給你報個興趣班?”
前幾日的一晚,女兒說:“媽媽,我考你一個問題唄?”臨睡的時候,我已經相當疲倦了,可想著“在探究中發現樂趣”的事兒,我撐著半閉的眼睛問:“你說,什么問題?”女兒饒有興趣地說:“文言文《狼》里有一句話,‘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這句話里的‘犬’是什么意思?”我依稀記得《狼》是蒲松齡的一篇短篇小說,寫狼的貪婪和兇殘,屠夫的勇敢,文章里的主角是狼和屠夫,沒有狗。顯然,這里的“犬”并不是作名詞性質講成“狗”。
正如《方塊字》這一篇章里告訴我們的:字會因為地位而性質變易的。這情形在讀文字的時候,要隨時留意,尤其是文言文。讀書筆記·因為文言文用字比白話文簡單,一個字弄不明白,解釋就會發生錯誤的。想到這里,我滿懷信心地告訴女兒:“你看,這段話是寫狼,突然出現‘犬’字,不是講成名詞性質的‘狗’,你要留意觀察這個‘犬’字的位置,它在‘坐’的前面,對“坐”的方式加以修飾和說明,所以應該翻譯成‘像狗一樣’,是名詞作狀語。”女兒聽得沒了睡意,對我連連稱贊,我說:你看,從文字中能得到豐富的暗示,是頂有趣的事兒吧!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九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今天中小學正式開學,聽說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學期開始了,嬌艷明媚的春季又開始了,作文又要寫起來了,繼續學習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們學校也開學,教務處組織老師們進行。
教學。
培訓,老師說,面向信息化的時代,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變,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理論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對于基礎尚薄弱,自我學習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來說,尤其值得借鑒,理論應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來達到高效,特別是寫作這種“打腦殼”的事,更應該這樣引導孩子,盲目買很多的作文參考書不如好好讀好一本,學深悟透。
《文心》每個篇目不長,容易讀完,每個篇目一個寫作主題指導,值得讀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寫游記的寫法。書中談到:“游記本來有兩種寫法。把走過哪里,到達哪里,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平平板板地記下來,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覺,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記敘’,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寫’”。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象的描寫”嗎?“描寫”對比“記敘”具有更強的感染力,這就是老師通常說說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對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為什么作文扣分比較多的原因。
描寫該怎樣去習得?通過背誦經典名著的語句嗎?那得話分兩頭,文筆優美的語句可以背誦,可以增加自己寫作的語言優美性,但如果單單希望通過背誦這些語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寫能力,肯定是不夠的。能夠自如甚至達到有深度的描寫,第一是需要有敏銳的視角,讀后感能觀察到身邊能激發我們感受和情緒的點,比如,春天的詩詞最多,那是因為春天有豐富的激發詩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豐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興趣不能一味打擊,特別是讀書還要有更豐富的方式,文字的優美不僅在于神韻,更潛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更廣闊的空間,因此除了讀、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這點不容易,關于這點,我總覺得兩個人比一個人強,團隊比個人強,一定要多和別人交流,嘗試打開新的門,才會看到新的世界。作者:曦嘻嘻,希望能幫助您!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詩詞背誦打卡基本進入正軌,雖然還沒到習慣養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覺得書中的內容并不能直接地作為語文考試提分的捷徑,但卻讓人發現語文學習,應該說中文學習更加準確一些,有著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今天讀到《文心》的這篇“書聲”,讓我反思,雖然不是每個媽媽都是老師,但如果要想高質量地給孩子講個故事,時間不該只花在選書和與孩子討論故事的選擇上,更應該在講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內容,揣摩故事表達的意思和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在講之前思考讀法。讀后感·我們常說“聽故事”是孩子早期語文的啟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啟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觸發”的啟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動,才能寫出打動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書聲”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讀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說的不過大綱中的大綱罷了”,其實,在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讀、高低、強弱、緩急已經包含了不少的學問。有心學習的人,不能只看理論的東西和作者的舉例,更應該抽出空來,自己拿出文章來實際操作誦讀一番。記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兒、先生一起搞過誦讀會,可能還應該把這個活動堅持起來,文章不宜長,交流讀書的心得,看來不全在對文字的理解,還在于讀法的表達。作者:曦嘻嘻,希望能幫助您!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一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自然審美是劉勰統籌《文心雕龍》全書最主要的審美理想,其文之樞紐開篇《原道》就點明“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自然審美立場,即一切文學創作本源于自然。其“自然之道”既指世間萬物自然景色,也指各位作者所生活的社會人文狀態。劉勰不僅在《明詩》、《體性》、《定勢》等篇目中直接使用了“自然”一次,而且其很多篇目諸如《原道》、《物色》、《時序》等都是以自然審美為主導意識的。本論文從“自然之美與自然之道”、“自然審美與自然景物”、“自然審美與物感情舒”來分析劉勰《文心雕龍》的自然審美理想。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中國古代文論中一個非常抽象復雜而又含義豐富的概念。在深受儒、道、釋三家文化熏染的劉勰這里,“道”的具體含義也是撲朔迷離、眾說紛紜。黃侃在《札記》中釋《原道》中的“道”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認為“道”不是一家之道,包括天下萬物所以然的道,“文章之事,不如此狹隘也。”范文瀾注“所謂道者,即自然之道”,“彥和所稱之道,自指圣賢之大道而言,故篇后承以《征圣》《宗經》二篇,義旨甚明,與空言文以載道者殊途。”范文瀾似于此以“一家之道”說駁黃侃的“非一家之道”說為“空言文以載道”。
劉勰在《原道》開篇列舉了很多自然現象,內容說的都是自然之物的文采,如天地、山川、龍鳳、虎豹、云霞、草木等“無識之物”。自“仰觀吐曜”之下,劉勰認為天地生成之后,“人”參與其間,“天”、“地”、“人”合為三才,對于人的形成,劉勰說是“為五行之秀氣,實天地之心生”,認為人是“有心之氣”。所以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語言是人的文采,是“應物斯感”,是人類天生的稟賦,并非刻意創造出來的。不管大家如何爭論,縱觀《文心雕龍》整個文本,劉勰是以審美為本體的,而美的生成是出于自然之道。劉勰認為,美是由自然萬物外顯的產物,而萬物之美是根據人的審美意識而得以表現的。除此之外,他認為從引起情思到構思、到確定體裁、形成風格等都需要順乎自然。所以劉勰的自然之道即包括世間自然萬物的鬼斧神工,也包括人世社會的人情冷暖時代變遷,也包括作者于自然社會中情感的自然發泄與流露,是“自然之文”與“人文之文”的統一。文學與自然方面之間存在著“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關系。文學與社會方面之間存在著“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關系。
統觀《文心雕龍》全書,其出現了眾多的自然景物及其深刻細致的描寫,大到天地山川云霞小到草木魚蟲鳥獸,不管形狀色彩還是音韻唱響,都是自然界的文采之作,此在《原道》、《物色》、《明詩》中多有論說,建立了自然審美理論。魏晉以來,人們開始自覺地發現“美”的歷程,無論是借自然遣懷還是對山水而悟道,都側重于尋找與主體思想相對應的自然景物。
因為景物具有多種多樣的色彩,故名物色。在歷代《文心雕龍》的研究中,對《物色》篇的位次、意旨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但大家都肯定了“《物色》篇闡明了自然在文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這樣的觀點。劉勰在《物色》篇的開頭就直接闡明“物”(自然)給人類帶來的感動:“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春秋交替、陰陽變化,這些都是自然萬物不同的存在狀態,“物色”的變化促進了人類情感的變化,“物色”之“動”在本根上牽引著“人心”之“搖”,并且人們會以言辭表現出來。
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劉勰提出了“物色雖繁,析辭尚要”,他取《詩經》《離騷》以及司馬相如的賦作為代表。《物色》概述了先秦寫景詞語的發展,先是說《詩經》作者仔細觀察景物,精心用文辭來加以表現,并列舉了很多例證,劉勰認識到《詩經》作者已能做到以簡約的詞語充分地表現豐富的物色和情感,做到了“情貌無遺”。到《離騷》等楚辭作品,寫景詞語趨向繁復。到了司馬相如等漢賦家,更是喜歡用一連串的詞語來描寫山水景物,形成了揚雄所說“辭人之賦麗以淫”。由此可見,通過《詩經》《離騷》以及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辭賦家的賦這三種文學作品,劉勰所要倡導的是一種在描寫景物時,既要少著墨,又要表現出深遠的意味的方式。即倡導“麗則而約言”、“以少總多”而反對“麗淫而繁句”的寫作景物的方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感”是古代文學審美重要命題之一,它強調文學創作的本源與審美體驗的發生是由于主體之“心”與客體之“物”的“感應”關系。劉勰認為創作之所以發生,其本源來自于內在情感被觸動誘發后的積蓄,而這種感情的興發則源于人對物的感應。《文心雕龍?明詩》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劉勰認為人天性天生即稟賦著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七情”,但“七情”只是隱藏在人的內心,須有“物”的觸動才會具體的發顯。所以當人在面對四時物候的更迭變化時,心靈也會隨之搖蕩,并由文辭加以抒發。劉勰在《物色》中還提到了“物色相召,人誰獲安”,由于自然風物的召喚,觸動了作者的情感,引發其審美的體驗以及無限的聯想,所以流連、沉吟在大自然的萬千景象之中,并通過“寫”表現自然風物的氣貌聲彩。劉勰又指出了“功在密附”。即創作者對景物的描寫能貼切地表達情思,以達到“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此外,劉勰還在《情采》篇中對文與情之間的關系作了論說,其在《情采篇》中說:“惜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贊成《詩經》作者的創作,反對辭賦家的創作,情滿而文自溢,正是其自然審美的體現。“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認為作家創作時,總是先有內心感觸,經過情感的“郁陶”、“蓄憤”和理的梳理后,把它抒發出來寫成華美的文辭。劉勰強調情理是主,文辭是次,二者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只有感情到位,文辭才能到位。劉勰所處的時代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大量的文學作品出現。可是大多作品重采輕情、重文輕質,逐漸背離了“詩緣情”的審美理想。他批評時人創作過于愛好新奇,語言浮詭,就如同在彩色羽毛上涂顏色,在皮帶上刺錦繡,情和采、文和質背離越來越遠,造成訛濫。可見劉勰對時人的批評正是以自然審美為標準的。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二
吐露內心,品評寫作。
為期十天的《文心》閱讀結束了,在這本書里面收獲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需要掙脫閱讀寫作的束縛,用心品讀文章,踏實走上寫作之路。寫作不需要過于華麗的辭藻,表達真實內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積月累定能將文章寫得通透深意。
《文心》這本書以王仰之及他的學生們對于寫作的討論來論述作文精進的方式,避免了過往對于寫作的套路和固定認識,將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字里行間也融入了作者對于寫作的喜愛與思考。本書里樂華等對于寫作各抒己見,對寫作中字,詞,寫作思路,文章組織,讀書筆記,文章鑒賞等進行探討,全面而深刻。傳統的寫作方法講授多涉及文章結構,寫作手法,修辭,主要是套用式的講解,出現什么樣的詞表達了什么,凸顯了什么,而并沒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寫作便是生活本身,寫作的素材來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藝術的起源,生活的日常會帶起情緒和思考,缺乏寫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觀察不夠細致,或是情感共鳴不足,或是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我們要學會多去找找原因,多做。
總結。
反思。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寫作。
本書作者結合了寫作的時代性,在文中列舉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和工場詩,并進行了對比,不同的時代特征必然引領著文體和寫作內容變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時代背景,就像一陣陣的網絡用語的爆紅,一定是時代的變革的產物。在這一前提下可從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寫作的知識層次展現,情感帶入和表達,事物意欲安置傳達。這都是作者在寫作前需要考慮的要點。這樣在寫作中將人的發展規律運用到寫作分析中,表達認知的層次遞進,也將寫作的意義發散開來。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發,也能帶給人力量、啟發。當素材及思路已經具備了,我們還需要去組織。不明如何組織就如一盤散沙,各個部位是分列的,整體就會顯得擁擠,凌亂。組織文章,我們先需看清文章的類型分析,學會從寫法去剖析文章。
書中從寫法上文章將游記類的文章的寫法進行歸類,分為記敘即風景的路程圖、印象描寫即風景的描寫刻畫。另外,將敘事文和小說進行區分。”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手段。”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所有的線索和情節人物設置都服務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題和意義,每一個讀者對這個意義的體會有所區別。所以讀者只能通過想象,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接近或達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每篇文章或每本書的作者也僅僅是拋出一個引子,讓讀者能夠從中體悟到屬于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敘事多為記錄,將事件表達清楚。接下來,在新體詩和散文解析上,新體詩在精粹程度和詩的意境都比散文強,那么新體詩也就更加簡潔和高階。文章這樣的細節解讀也非常的引人入勝,余味十足。區分文章類型是為了把握寫作重點,細化自我寫作的注意事項。而文章的品評又從另外一個側面提升讀者的格局。
對于文章的鑒賞,文中從”見”“視”“觀”三個表看的程度詞的區分度去談鑒賞的看的層次,另外還從鑒賞的態度,鑒賞的共鳴,預備知識,想像輔助,壞作品的評議,和他人的賞評來討論鑒賞,文章的鑒賞能力既是寫作的水平的體現。當我們對某類文章具備很強的鑒賞能力,說明我們已經基本掌握寫作這類文章的要義,在這一類型的寫作中也會占優勢。平時寫作訓練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觀他人作品之長,對于他人文章的寫作錯誤并進行規整,分類,避免重復犯錯。寫作輸出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將寫的過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們勤思多寫,寫讀書筆記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寫讀書筆記是讀書時思考的產物和判斷,去辨別文中內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問的?如何與頭腦中過去經驗做鏈接……很多東西都需要沉淀。寫好讀書筆記是一門藝術,也是寫作的入門。另外,寫作輸出可從內容、形式和方法這兩個方面去辨析。寫作如同說話,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過語言去影響其他人,這是內容的傳遞。具體的表達方式,如說話時你的動作,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非語言形式一定是配合傳達內容,會隨著傳達內容的改變而變化。寫作也需要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動筆便是你的開始。
吐露內心,品評寫作,《文心》帶你飛向更高的寫作高峰,愿你翻開這精彩的書頁,然后,開始書寫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關于寫作,一般我們會在怎樣的情形下,才會提筆開始呢?
我覺得可能是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觸動,想通過文字來表達出來。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沖動把它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情感與思想的真實體現。我想,很多作家,他構思小故事也好,長篇小說也罷,也是一樣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
今天看了葉圣陶與夏丐尊先生一起寫的一本書《文心》,建議大家看看,對寫作很有幫助。第三章說的是〈題目與內容〉。里面有一段寫到:”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的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后有題目。例如,看見了新開的薔薇,心里有好多歡喜的情意要寫出來,才想起《新開的薔薇》這個題目;看見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發泄,才想起《姊姊病了》這個題目。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后去搜集內容。這豈非又是顛倒的事情嗎?顛倒誠然顛倒,只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寫成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么了不起的關系。這些見解很關重要。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本來,出題目可以分作兩派。剛才提起的是一派。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么你就得說什么,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么說就得怎么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于什么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么作為題目出給你作。而且這所謂什么只是一個范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個角來說都可以。這樣,雖然先有題后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內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
我覺得非常精彩,寫的特別好。對于出題,那是我們以前上學的規定,是用來考試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們現在還保持寫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把寫作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做的。我一開始寫東西,就是自己寫,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靈感,寫的寫的,就沒有主題了,不知道該從那下手。所以才考慮加入了實踐群,跟大家一起戰斗,有時候老張出的題,因為本身自己對主題有表達的東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寫出來,可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故事是不一樣的。他所經歷的畢竟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經歷的。有一段時間,我沒在群里分享,我覺得我寫的跟老張出的題目不一樣,不好意思拿出來獻丑。可是,我也沒有停止繼續實踐,我每天會上來看看今天的題目,有時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對我有沒有感觸,能找到觸碰的靈感才會按主題寫。沒有的我也會記下來關鍵字,等有靈感的時候寫。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堅持,日更也沒停止過,不過是我把自己的隨筆發表在了自己的公眾號上。
昨天回來的晚了,有點累就沒有更新文章了,對不住自己,更對不起閱讀者!
《文心》的作者是一對親家合作寫的書,這本書寫了三分之二的時候兩家的孩子喜結連理,兩個作者成了親家。這本書的作者是夏丐尊和葉圣陶兩位前輩著。在這里再補充一句選書的方法,盡量選擇那些xxx著的書,而不是xxx編的。
這是一本關于讀書和寫作的著作,但又不止這些知識,推薦大家讀一讀。雖然是之前的大家編寫的書籍,但是這本書到現在也不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的。
現在我讀到了,第六篇《知與情與意》。與大家分享下前的讀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說法是文章是作者關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經驗的表達。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夠經歷或者想象到當時的環境,然后理解的深刻與否在于自己的經驗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樣或者比作者的經驗更高。看來現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學習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長了進步了,這樣讀書的目的和意義就達到了指導生活和工作,開啟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塊字》講的是字詞分為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介詞、助詞、和感嘆詞。要形成在生活處處識別字詞的屬性和意義的習慣,這樣才能在寫文章說話中表達清晰準確。
第三篇是《題目與內容》,是先有題目還是現有內容呢?現在人們受到教育考試的影響,認為應該先有題目才能作文。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是現有內容之后,才有題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們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達出來、寫出來,這樣就是內容,然后我們再想個題目即可。但是練習是現有題目然后再寫內容,練習作文又分為命令作文和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題目是固定的,根據題目來寫內容,內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話題作文就是你根據話題從自己一個或幾個熟悉的角度來寫內容。其實寫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才能進步。另外,平時注意積累身邊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個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講大文和樂華給自己的李老師寫信中,轉折和承接關系的錯誤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亂。所以,平時在說話和寫文章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轉折、承接關系的詞語。另外,一點就是表達感情的時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摯。
第是《小小的書柜》中主要說的是讀書要有章法,讀書要有主線和先后次序,書柜里一定要一本詞典,隨時可翻閱查詢字詞,然后就是經典書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論語》等。
目前就看了這么多,日后再給大家更新,敬請期待!
后天就是父親節了,祝天下所有的父親和母親身體安康,節日快樂!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三
作者煞費苦心以小說,對話,故事的形式將為文的要點等進行拆解講述,語言很平實,滿滿的道理卻不覺說教味重,更易于被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所接受,與我而言,相見恨晚。但從個人的理解上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簡要概括:。
范圍上涵蓋了與語文有關的閱讀,寫作,朗讀等各方要點。
閱讀上從怎樣選書,怎樣獲取不同類型文字的意義,怎樣對文章進行鑒賞以有所得等。切忌一味作掉書袋,不加目的盲目的讀并沒有任何益處。而正確的讀書方式應該是帶著目的性的進行選書與讀書,并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對所讀的書進行賞析,從中獲取對達成自己目標有益或者有意義的東西。
而對于寫的部分,貴在堅持與用心。寫的目的有三種,一應用,二習作,三創作。多數普通人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的,而第二個層面是向第三個層面過度的,即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習以達到可創作的,可稱為文人的層面。
之所以說貴在堅持在于寫作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一般人而言不斷的練習寫作就是一段痛苦的經歷,似乎可以寫的東西就可以表達干凈,而洋洋灑灑的書寫是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境地。需要于細微之處的觀察,結合起自身的經歷,觀念對文字進行編排,以讓這些已被發明創造了幾千年的文字生出更多,深遠,更新鮮的意義,實屬不易。
同樣不容易的是在做到能成一家之言前不斷客服內心的自我否定,懷疑。這需要篤定的內心,或者不少的運氣。書中寫到了行文立意的重點,講到了詞匯的運用,句式的安排,文章的結構安排,修辭手法的作用等等。單論其中一項都需要深入的研習方能駕馭。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四
《文心》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一艘載著國文知識向現代行駛的小船;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到了時代的底部,卻總是會浮出一水面,永不被埋沒。
《文心》之中的一精一華,是教育。朱自清說過,“它不單是中學教師的書,還是學生的書。”
有人說,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詞的書。這種說法并不貼切。它有線索,有時間,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時代小說,有著寫法、讀法、作法的輪流一交一織,既有發人深省的國文教學問題,也有令人學一習一的人物可貴的品質,將道理鑲嵌在現實情境中,踩合了時代的一精一粹。
《文心》中的許多道理,到現在還適用。“對待思想與學術與時代、思想的關聯時,有人視作珍寶,有人視為骸骨,但學一習一的應是自己的,獲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視為真的‘自己的’東西。”王仰之先生的話總是干練、有力、生動,有著自己的時代一性一。
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樂華的朋友——大文。他與同學們總是好學上進,踴躍積極;志清、錦華等人物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勸說他的爸爸接受“新體詩”。開始,爸爸認為“唯有這新體詩不是詩”,“只是幾句話語拼湊起來的韻腳不工整的東西罷了。”然而他與女兒談了一次新詩體后,竟使他破格接納了新體詩。這其實是一種時代一性一的`一交一流與體會,讓他沉吟著想:有點意思。想今天,學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蘆畫瓢,老師邊寫他邊記,連質疑一下也不敢。抒發的感情又遭到了“標準答案”的抨擊……夏、葉二老約摸是想表達這個吧。這是語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點。
這本書的時代是有局限的——可是,這更讓我們讀懂了歷史,讀出了那顆“文心”——對文學探索永遠不停止的心。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五
【導語】本站的會員“swxxss”為你整理了“文心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我覺得可能是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觸動,想通過文字來表達出來。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沖動把它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情感與思想的真實體現。我想,很多作家,他構思小故事也好,長篇小說也罷,也是一樣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
今天看了葉圣陶與夏丐尊先生一起寫的一本書《文心》,建議大家看看,對寫作很有幫助。第三章說的是〈題目與內容〉。里面有一段寫到:"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的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后有題目。例如,看見了新開的薔薇,心里有好多歡喜的情意要寫出來,才想起《新開的薔薇》這個題目;看見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發泄,才想起《姊姊病了》這個題目。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后去搜集內容。這豈非又是顛倒的事情嗎?顛倒誠然顛倒,只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寫成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么了不起的關系。這些見解很關重要。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本來,出題目可以分作兩派。剛才提起的是一派。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么你就得說什么,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么說就得怎么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于什么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么作為題目出給你作。而且這所謂什么只是一個范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個角來說都可以。這樣,雖然先有題后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內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
我覺得非常精彩,寫的特別好。對于出題,那是我們以前上學的規定,是用來考試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們現在還保持寫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把寫作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做的。我一開始寫東西,就是自己寫,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靈感,寫的寫的,就沒有主題了,不知道該從那下手。所以才考慮加入了實踐群,跟大家一起戰斗,有時候老張出的題,因為本身自己對主題有表達的東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寫出來,可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故事是不一樣的。他所經歷的畢竟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經歷的。有一段時間,我沒在群里分享,我覺得我寫的跟老張出的題目不一樣,不好意思拿出來獻丑。可是,我也沒有停止繼續實踐,我每天會上來看看今天的題目,有時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對我有沒有感觸,能找到觸碰的靈感才會按主題寫。沒有的我也會記下來關鍵字,等有靈感的時候寫。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堅持,日更也沒停止過,不過是我把自己的隨筆發表在了自己的公眾號上。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六
劉勰在上一篇《明詩》篇中主要論漢代兩晉南北朝的四言詩和五言詩,而則這篇主要講樂府。“樂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樂的機構用以采集民歌,而這里所要論述的就是采自民間的樂府民歌以及魏晉時期文人創作的樂府詩。劉勰依然從“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四個維度把握樂府。首先論述樂府的含義、起源及作用,認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闕”等三代之樂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樂的詩歌肇始于上古時,夏殷之世,產生四音。西漢的樂府機關負責采集民歌,但大多為俚俗之曲。《詩經》用來配樂,但先秦時代的雅正之曲在漢代樂府中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接著,劉勰論述兩漢到魏晉時期樂府的發展史,秦漢之際,禮樂衰微,樂府產生。隨后經歷漢武帝立樂府、漢宣帝制雅詩、元成二帝廣淫樂、東漢郊廟祭祀雜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辭調”等階段,到西晉達到“表里而相資”(即樂聲和樂章互相配合)的境界。最后一部分,劉勰論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他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心在詩”,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劉勰論樂府的態度,基本上還是講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嚴格區分雅與鄭。《贊》詞曰:“《韶》響難追,鄭聲易啟。”即看出他對當時(漢魏以來)風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態度,而推崇先秦雅樂,文中他以“艷歌婉孌,怨志訣絕”稱呼《碧玉歌》、《華山畿》等也可看出對通俗樂曲的貶低。劉勰的這一態度與“宗經”思想是一致的,因為宗經,所以以先王的雅樂來作為衡量音樂的標準。他提出“樂本心術”的觀點,認為音樂對于人心起著重要的作用,樂有雅聲和溺音之分,雅聲是周王朝的音樂,鄭聲則為溺音。另外,文中也提到“中和之響,闃其不還”之“中和”說,這體現劉勰對中和之美的追求,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異曲同工。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七
(一)。
吐露內心,品評寫作。
為期十天的《文心》閱讀結束了,在這本書里面收獲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需要掙脫閱讀寫作的束縛,用心品讀文章,踏實走上寫作之路。寫作不需要過于華麗的辭藻,表達真實內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積月累定能將文章寫得通透深意。
《文心》這本書以王仰之及他的學生們對于寫作的討論來論述作文精進的方式,避免了過往對于寫作的套路和固定認識,將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字里行間也融入了作者對于寫作的喜愛與思考。本書里樂華等對于寫作各抒己見,對寫作中字,詞,寫作思路,文章組織,讀書筆記,文章鑒賞等進行探討,全面而深刻。傳統的寫作方法講授多涉及文章結構,寫作手法,修辭,主要是套用式的講解,出現什么樣的詞表達了什么,凸顯了什么,而并沒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寫作便是生活本身,寫作的素材來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藝術的起源,生活的日常會帶起情緒和思考,缺乏寫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觀察不夠細致,或是情感共鳴不足,或是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我們要學會多去找找原因,多做總結反思。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寫作。
本書作者結合了寫作的時代性,在文中列舉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和工場詩,并進行了對比,不同的時代特征必然引領著文體和寫作內容變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時代背景,就像一陣陣的網絡用語的爆紅,一定是時代的變革的產物。在這一前提下可從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寫作的知識層次展現,情感帶入和表達,事物意欲安置傳達。這都是作者在寫作前需要考慮的要點。這樣在寫作中將人的發展規律運用到寫作分析中,表達認知的層次遞進,也將寫作的意義發散開來。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發,也能帶給人力量、啟發。當素材及思路已經具備了,我們還需要去組織。不明如何組織就如一盤散沙,各個部位是分列的,整體就會顯得擁擠,凌亂。組織文章,我們先需看清文章的類型分析,學會從寫法去剖析文章。
書中從寫法上文章將游記類的文章的寫法進行歸類,分為記敘即風景的路程圖、印象描寫即風景的描寫刻畫。另外,將敘事文和小說進行區分。"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手段。"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所有的線索和情節人物設置都服務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題和意義,每一個讀者對這個意義的體會有所區別。所以讀者只能通過想象,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接近或達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每篇文章或每本書的作者也僅僅是拋出一個引子,讓讀者能夠從中體悟到屬于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敘事多為記錄,將事件表達清楚。接下來,在新體詩和散文解析上,新體詩在精粹程度和詩的意境都比散文強,那么新體詩也就更加簡潔和高階。文章這樣的細節解讀也非常的引人入勝,余味十足。區分文章類型是為了把握寫作重點,細化自我寫作的注意事項。而文章的品評又從另外一個側面提升讀者的格局。
對于文章的鑒賞,文中從"見""視""觀"三個表看的程度詞的區分度去談鑒賞的看的層次,另外還從鑒賞的態度,鑒賞的共鳴,預備知識,想像輔助,壞作品的評議,和他人的賞評來討論鑒賞,文章的鑒賞能力既是寫作的水平的體現。當我們對某類文章具備很強的鑒賞能力,說明我們已經基本掌握寫作這類文章的要義,在這一類型的寫作中也會占優勢。平時寫作訓練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觀他人作品之長,對于他人文章的寫作錯誤并進行規整,分類,避免重復犯錯。寫作輸出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將寫的過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們勤思多寫,寫讀書筆記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寫讀書筆記是讀書時思考的產物和判斷,去辨別文中內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問的?如何與頭腦中過去經驗做鏈接……很多東西都需要沉淀。寫好讀書筆記是一門藝術,也是寫作的入門。另外,寫作輸出可從內容、形式和方法這兩個方面去辨析。寫作如同說話,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過語言去影響其他人,這是內容的傳遞。具體的表達方式,如說話時你的動作,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非語言形式一定是配合傳達內容,會隨著傳達內容的改變而變化。寫作也需要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動筆便是你的開始。
吐露內心,品評寫作,《文心》帶你飛向更高的寫作高峰,愿你翻開這精彩的書頁,然后,開始書寫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二)。
關于寫作,一般我們會在怎樣的情形下,才會提筆開始呢?
我覺得可能是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觸動,想通過文字來表達出來。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讓我們有沖動把它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情感與思想的真實體現。我想,很多作家,他構思小故事也好,長篇小說也罷,也是一樣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
今天看了葉圣陶與夏丐尊先生一起寫的一本書《文心》,建議大家看看,對寫作很有幫助。第三章說的是〈題目與內容〉。里面有一段寫到:"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的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后有題目。例如,看見了新開的薔薇,心里有好多歡喜的情意要寫出來,才想起《新開的薔薇》這個題目;看見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發泄,才想起《姊姊病了》這個題目。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后去搜集內容。這豈非又是顛倒的事情嗎?顛倒誠然顛倒,只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寫成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么了不起的關系。這些見解很關重要。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本來,出題目可以分作兩派。剛才提起的是一派。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么你就得說什么,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么說就得怎么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于什么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么作為題目出給你作。而且這所謂什么只是一個范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個角來說都可以。這樣,雖然先有題后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內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
我覺得非常精彩,寫的特別好。對于出題,那是我們以前上學的規定,是用來考試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們現在還保持寫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把寫作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做的。我一開始寫東西,就是自己寫,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靈感,寫的寫的,就沒有主題了,不知道該從那下手。所以才考慮加入了實踐群,跟大家一起戰斗,有時候老張出的題,因為本身自己對主題有表達的東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寫出來,可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故事是不一樣的。他所經歷的畢竟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經歷的。有一段時間,我沒在群里分享,我覺得我寫的跟老張出的題目不一樣,不好意思拿出來獻丑。可是,我也沒有停止繼續實踐,我每天會上來看看今天的題目,有時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對我有沒有感觸,能找到觸碰的靈感才會按主題寫。沒有的我也會記下來關鍵字,等有靈感的時候寫。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堅持,日更也沒停止過,不過是我把自己的隨筆發表在了自己的公眾號上。
(三)。
昨天回來的晚了,有點累就沒有更新文章了,對不住自己,更對不起閱讀者!
《文心》的作者是一對親家合作寫的書,這本書寫了三分之二的時候兩家的孩子喜結連理,兩個作者成了親家。這本書的作者是夏丐尊和葉圣陶兩位前輩著。在這里再補充一句選書的方法,盡量選擇那些xxx著的書,而不是xxx編的。
這是一本關于讀書和寫作的著作,但又不止這些知識,推薦大家讀一讀。雖然是之前的大家編寫的書籍,但是這本書到現在也不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的。
現在我讀到了,第六篇《知與情與意》。與大家分享下前五篇的讀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說法是文章是作者關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經驗的表達。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夠經歷或者想象到當時的環境,然后理解的深刻與否在于自己的經驗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樣或者比作者的經驗更高。看來現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學習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長了進步了,這樣讀書的目的和意義就達到了指導生活和工作,開啟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塊字》講的是字詞分為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介詞、助詞、和感嘆詞。要形成在生活處處識別字詞的屬性和意義的習慣,這樣才能在寫文章說話中表達清晰準確。
第三篇是《題目與內容》,是先有題目還是現有內容呢?現在人們受到教育考試的影響,認為應該先有題目才能作文。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是現有內容之后,才有題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們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達出來、寫出來,這樣就是內容,然后我們再想個題目即可。但是練習是現有題目然后再寫內容,練習作文又分為命令作文和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題目是固定的,根據題目來寫內容,內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話題作文就是你根據話題從自己一個或幾個熟悉的角度來寫內容。其實寫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才能進步。另外,平時注意積累身邊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個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講大文和樂華給自己的李老師寫信中,轉折和承接關系的錯誤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亂。所以,平時在說話和寫文章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轉折、承接關系的詞語。另外,一點就是表達感情的時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摯。
第五篇是《小小的書柜》中主要說的是讀書要有章法,讀書要有主線和先后次序,書柜里一定要一本詞典,隨時可翻閱查詢字詞,然后就是經典書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論語》等。
目前就看了這么多,日后再給大家更新,敬請期待!
后天就是父親節了,祝天下所有的父親和母親身體安康,節日快樂!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八
《古文觀止》是一部文言散文選集,是清人吳楚才和吳調侯叔侄倆人選編并注釋的。這部散文選集挑選了從東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作品題材涉及史傳,策論,游記,書信,筆記等。這些散文大部分語言簡練,篇幅短小易懂,從1695年成書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現在中學里的文言文教材中不少是從這本書里選用的一些文章。“古文”就是指古代的文章,“觀止”的意思就是說你只讀這些文章就夠了,不用再去讀別的古文書。可見《古文觀止》這本書的歷史地位。我沒有太好的古文功底,這本書對我來說還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我在讀故事的時候必須去查很多詞語,所以閱讀的速度也非常緩慢。我在這本書的讀后感里就寫寫我最熟悉也比較喜歡的一些小故事吧。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我們這學期etk有一個詞“世外桃源”就出自陶淵明的這篇文章。他在《桃花源記》里描寫了一個漁人打魚的時候偶然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種祥和寧靜,富足的景象。桃花源里的百姓與世無爭,善良好客,但他們“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用簡單白描的手法描繪了桃花源自由平等富足美好的生活,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的不滿。我覺得雖然作者用的語言對我來說挺難讀,但是他描寫的桃花源是很美麗的。但同時我覺得這個故事有種悵惘的感覺,像一個幻想。在現代生活里很多人也想要一個“桃花源”這樣的地方,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爭斗,各種壓力,各種不滿,“桃花源”是人們心中的一塊凈土,是人們逃離現實的理想境地。但是“桃花源記”的結尾卻有點兒傷感,漁人雖然很喜歡桃花源并在那兒感覺到了快樂,但是還是不能在那兒待著,還需要回到現實中去,一種無奈的感覺。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十九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題目與內容”這一篇章講述了樂華和大文進入初中后第一次作文課的故事。“大家懷著‘試一試’的好奇心,預備著紙筆,等候王仰之先生出題目”,這讓我想起女兒在每一次作文課前的樣子,既緊張又興奮。
讀完這個故事,心中感觸很深,故事中的王老師是理想中的循循善誘的好老師,面對學生們在作文課時躍躍欲試的心態,他卻讓孩子們先放下筆,通過引導他們思考“怎樣的情形需要作文?”“沒有需要的時候教大家作文可笑嗎?”“作文原應該是先有內容的,作文課先有題目再寫內容的順序顛倒嗎?”“認真作文的態度只對作文有益嗎?”讓孩子們更從容、更有信心面對作文,發揮作文課最樸實的價值。
故事里的王老師引導學生們思考這幾個問題后總結的答案,對今天初中生學習作文依然重要。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像更歡喜了,愁苦卻似乎減淡了。”他讓學生們銘記:作文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作文是應付實際需要的一件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作文課并不一定都是有實際需要的時候,大多是課程表上的規定,但它并不可笑,因為只有通過平時嚴格地練習,養成認真作文的習慣,有實際需要作文的時候才能夠自由應付,這就是作文課的意義。
既然是應付實際需要的寫作,作文時通常是先有內容再有題目,但是作文課的時候卻是先有題目再寫內容,順序確實是顛倒了,但只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寫幾句,就算對付過去的事情;讀后感·知道題目的大部分作用在于便于稱說,需得抓住重點篩選自己的生活經驗。“不懂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
王先生要求學生們作文要認著地做,“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么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深悟這句話中的道理,能夠讀懂:認著練習作文不僅是為了做好文,更是為了做好人!作者:曦嘻嘻,希望能幫助您!
文心讀后感文心讀后感(匯總20篇)篇二十
《文心》作者葉圣陶和夏丏尊。葉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學過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讀書日參加活動,才了解到原來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恩師。就像ts說的,當你書讀的越多,才會發現自己了解的知識越少,才有更強烈的動力和欲望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當然我也是讀這本書才知道葉圣陶和夏丏尊原來是兒女親家,葉圣陶的兒子和夏丏尊的女兒結為連理,而這本書恰是二位老人送給兒女的訂婚禮物。
文心意思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體裁寫的專講寫和讀的書,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學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誘又平易近人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有博學多才的枚叔,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樂華和大文,三個主角貫穿始末。
本書有三十二個小故事,可以說是”中學生的三十二堂國文課“,三十二節涵蓋了修辭、語法、詞匯、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故事呈現了三年中學進程,也展示了上世紀30年代前期的歷史氛圍。因此,今天的中學師生閱讀《文心》的收獲,或許不只是“關于國文的全部知識”了。
現在語文教學水平難以提高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弄清楚教學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對。《文心》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作者認為,一個人無論學什么,要學好,能終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學習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讀本書,學到了不僅僅以故事形式講述的切合實際的國文知識,而且我還強烈的感受到了樂華與枚叔深厚的父子親情,樂華與大文還有其他同學與人為善,互幫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對學生們愛護教導之情,學生們對先生的尊敬愛戴之情,還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敵的憤怒之心,團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