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需要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設計。高中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進行總結和概括的重要教學資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經過多年教學實踐不斷修改的一些高中教案,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一
(1)、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4)、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現象。
(5)、正確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及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人們經過長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觀點,同時體會到人們認識世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和挑戰的非凡勇氣,不斷地追求真理。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工具。
計算機、投影儀、cai課件等。
教?學?活?動。
(一)引入。
教師活動:指出在力學中只研究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合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動力學.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用途.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動力學奠基之作.牛頓運動定律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進入新課。
1、引出錯誤觀點——歷史的回顧。
教師活動:馬路上有一輛車,發動機壞了,這么讓它運動起來?(播放課件)。
教師設問:車運動起來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車會怎么樣?
繼續設問:車會不會立刻停下來?
課件展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力確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學生活動:同學們意見不一。
學生活動:回答: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
教師活動:幻燈片簡單介紹?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
教師活動:教師幫助學生共同總結,得出這幾位科學家各自的觀點和運用的科學方法。
著重通過幻燈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讓學生體會科學方法的運用和科學探究的艱難。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并齊聲朗讀定律內容兩遍。
1、百米運動員到達終點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來?
2、錘頭松了,為什么要把錘柄往石頭上磕,錘頭就套牢了?
3、地球自西往東自轉,你向上跳起后,為什么還落回原地?
教師活動:分析定律內容,定律的后半句話“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分析定律內容,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與不受外力相同,因此,要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例題?物體的運動狀態與受力情況關系是。
a、當物體受力不變時,運動狀態也不變。
b、物體受力變化時,運動狀態才會改變。
c、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狀態就不會改變。
d、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狀態也可能改變。
教師點評。
3、慣性的學習。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二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三
1.知道并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能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通過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發現自然科學規律,體會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上課,同學們請坐。上課之前,老師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圖片,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是在太空當中靜止的一滴水,我們結合之前的知識,想一想這滴水為什么能夠靜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學有答案了。來,后排這個女生說一下,非常好,請坐。她說是因為在太空當中的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由于沒有初速度,所以就靜止在空中了。表達的非常完整。對于剛才同學所說的,其實涉及到了牛頓第一定律。那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板書:牛頓第一定律)
環節二:新課講授
【模塊1】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歷程
我們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是牛頓總結歸納得出的,那為什么牛頓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好,現在老師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好,現在很多同學已經坐直了,想必已經是完成了。那誰能來分享一下,好這位同學。嗯,非常好,請坐。他是根據人物來進行梳理的。他說先后經歷了亞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爾、最后是牛頓進行總結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頓才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對于這幾個人物來說呢,我們詳細地來看一看,他們分別有怎樣的觀點和言論。首先是亞里士多德,他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沒有力,那運動就會立即停止。那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呢?嗯,不正確。這個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這個觀點。那他說什么呀?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時,這個物體會持續的運動下去。物體運動停止,是因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來笛卡爾將這個言論的推廣到更加理想化的情況。最后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嗯,好,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歷程。(板書:一、發現歷程)
【模塊2】牛頓第一定律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我們之前已經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誰能來嘗試說一說?嗯,好,你來說。嗯,不錯,請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牛頓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已經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了。當時探究實驗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還記得嗎?嗯,好,來這位男同學你來說一說,非常好,請坐。這個男同學說,之前探究時,是讓小車或者是讓滑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過改變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滑塊滑行的距離,會發現阻力越小時,滑塊滑行得就越遠。
那么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在高中階段,這個實驗有沒有可以優化的地方呢?應該怎樣去改進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學有想法,這位女同學你來說一說,很好,請坐。她說想盡量減小阻力之后,然后給小車一個初速度,此時觀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會發生改變,來進行驗證。嗯,好。根據這樣的想法,老師準備了一段實驗視頻。視頻當中的實驗器材是氣墊導軌,在啟動的時候,導軌會向上噴氣,在滑塊和導軌之間就會形成空氣層。此時就會大大減少滑塊在運動時的摩擦力。好,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如果給滑塊一個初速度,他到底會不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呢?好,現在實驗播放開始。嗯,好,視頻播放結束了。從剛才的顯示屏當中的數字來看,滑塊的運動時速度發不發生改變呢。好,同學們都說是不改變的,確實是這樣。當物體運動的時,所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他將會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礎上,我們將這個實驗進行了改良。
【模塊3】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歷程以及準確表述,我們已經了解清楚了。現在老師有兩個小問題想去考考大家。剛才在牛頓第一定律當中,我們說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此時對于這樣的狀態來說,他的受力情況一定是怎么樣?對,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合外力怎么樣,嗯,很好,是為零的。好,怎樣才能算是合外力為零呢?同學們思考兩分鐘,老師找人來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學已經有答案了,這個男同學你最積極,你來說一下,非常好,請坐。他說合外力為零,可能是這個物體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時合外力就為零了。那還有哪位同學來補充一下。好,這位同學。好,請坐。他說也可能是物體受到力。但是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說得非常的好。這個其實就是合外力為零的兩種情況。(板書:二、牛頓第一定律、1.合外力為零)。
【模塊4】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2
現在老師還有一個小問題想去問問大家,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之間的聯系,來判斷一下,物體在處于某種運動情況時,它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現在老師在多媒體上了展示一幅過山車的圖片。過山車在運行的時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時刻發生變化。于是我們可以推斷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鏡的男同學,來跟大家說一下,很好,請坐。這位男同學說,如果這個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變化的時候,說明合外力為0。但此時速度大小和方向均變化,說明此時合外力一定是不為零的。所以根據大家說的,牛頓第一定律可以通過物體運動狀態,大致的去推斷受力情況。(板書:2.運動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好,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所有內容,通過剛才的兩個小問題的討論,相信同學們已經對于牛頓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好,這節課呢,我們就上到這里。課后同學完成書后的習題。好,下課。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四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系。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可見,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變為0。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為0。
3.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這個規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四、作業
復習本節課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五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六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 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較大 較長
3 玻璃 較小 長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為零 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個人或自由結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個人或自由結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七
1。知道慣性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1。引入新理
師: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力又能使運動物體速度增大或減小,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不受力又怎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力和運動的一系列問題。
[板書1]第九章力和運動
2。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實驗
[實驗1]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
師:小車處于什么狀態?
生:靜止。
師:靜止的小車,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生:永遠處于靜止。
[實驗2]如圖1所示,小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讓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立即用手使它靜止下來)
師:觀察小車的狀態發生怎樣變化?
生:由靜止到運動。
[實驗3]如圖1。繼續實驗2,鉤碼使小車水平運動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鉤碼。小車失去水平拉力后,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停止。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生:小車繼續運動一段距離后才靜止。
師: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變為靜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師: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繼續觀察下面實驗。
[實驗4]用同一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記下三次小車靜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圖2(a)、(b)、(c)所示。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短?
生:第一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小(后半句話學生回答不出來,第一次可由老師說)。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長?
生:第三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師:(介紹牛頓第一定律演示裝置)這是一個斜面,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如圖3所示。)
[實驗5]讓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在桌面鋪上毛巾、棉布。)
師:哪次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最短,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離最短。(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填寫表1第一行前三項)
師:很短距離,速度變為零。速度變化快呢,還是慢呢?
生:最快。(填寫表1第一行最后一項)
師:第二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較大、滑行距離較長、速度變化較快。(填寫表1第二行)
師:第三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較小、滑行距離長、速度變化較慢。(填寫表1第三行)
師:假定我們做第四次實驗,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填寫表1第四行前兩項)
生:小車滑行的距離長,速度變化最慢。(填寫表1第四行后兩項)
生:那么小車滑行距離就更長,最最長,速度變化最最慢。
師:大家一起來填表1第五行(見表)
師:假如水平表面對小車沒有阻力,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小車永不停止地運動下去!
師:一起來填表1的第六行。(見表)
表1
師:大家注意這個表格的前三行我們是做了實驗的。第四、五行沒有做實驗,只是根據前三行的實驗結果,加上邏輯推理得出來的結論。雖然沒有做實驗,但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加上正確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
大家再仔細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阻力,而第四、五行還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師:沒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實際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結果就是理想實驗,實際上不存在,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正確推理得出來的。
師:這種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理想狀況下的結論,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種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推理得出來物體不受阻力將如何運動的。
師:誰給大家朗讀書第104頁倒數第三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把這段倒數第三行“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又對伽利略的結論作了補充,他是怎樣說的,請一位同學讀教材第104頁倒數第二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從此段的倒數第三行“如果運動物體……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笛卡兒的說法和伽利略的說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生:笛卡兒把伽利略的“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改為“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說明,不是僅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師:再后來英國的科學家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
[板書2]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八
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具有雙重性。
第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初中物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而在高中教科書中這樣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對比后發現,初中物理的強調物體保持勻速運動狀態的條件是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高中階段的表述則強調了力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為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做鋪墊。可見,高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并不是對初中所學內容的簡單重復,高中階段的學習更加深刻。
第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本章主要內容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三個層次很明顯,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理解由真實實驗推廣到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體會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力和運動的關系,慣性。
教學方法。
教法:通過演示實驗、分析推理和類比教學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體驗和合作討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用具。
帶輪子的小車,長木板,伽利略斜面實驗,兩個乒乓球(含支架),白紙。
教學板書。
八、教學進程。
教學程序教師行為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視頻展示。
問題引入以9月20日我國“一箭20星”發射成功的視頻引入課題。學生觀察以最近的新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記錄的“一箭20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二)。
再現過程。
探究真理。
亞里士多德【演示實驗一】如下圖所示,將帶有輪子的小車翻過來放在木板上。不推小車,小車不動;推小車,小車才動。
為引出伽利略的觀點作鋪墊。伽利略的觀點【過渡】伽利略根據剛才的實驗,即“沿水平面運動的小車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的現象,通過分析,并進行假設、猜想,如果沒有阻力,小車會一直運動下去。學生傾聽讓學生經歷伽利略理想斜面的全過程,體會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
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如何消除阻力?
減小斜面傾角(三次),觀察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距離。
教師總結,后半句說明了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前半句說明不受力的情形。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九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二)教具。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畫板圖)。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
知識與技能:
1.明白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明白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透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必須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二、教學資料剖析。
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慣性定律的資料及導出過程,強調它在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和發展。科學的發現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科學背景,同時,科學家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又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本節課教學重點:
本節課教學難點:
1.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
3、慣性概念的理解及應用。
三、教學準備。
電化教室、“3.1牛頓第必須律.”ppt”文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人和車子為什么會做這種或那種運動.要討論這個問題,務必明白運動和力的關系.在力學中,只研究物體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動力學.
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中,牛頓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這三條定律總稱為牛頓運動定律,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這一章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牛頓運動定律.
二.正課。
1、歷史的回顧.
演示實驗: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1.1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紀前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據這類經驗事實得出結論說:務必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兩千年內,動力學一向沒有多大進展.直到17世紀,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才根據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教師對亞里士多德做簡單的介紹,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熱愛。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若阻力十分小,物體將做什么運動呢。
課件演示實驗: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示范運營線、設計最高時速430公里/小時.
若阻力減少到零,狀況又會怎樣呢。
計算機模擬實驗: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結論: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持續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體物體動起來,不推物體就不動,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體改變了運動狀態,所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對伽利略進行簡單的介紹。
1.3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先的方向.
講解: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并根據他自己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力學的知識,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2.1資料。
一切物體總持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牛頓:“站在巨人的肩上”.
學生討論:牛頓第必須律的含義.
2.2含義。
2.2.1我們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中,物體不受力的狀況是沒有的.物體受平衡力時,或者說合力為零時的狀況跟不受力的狀況是相同的.
2.2.2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體都有持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
3、慣性。
3.1定義。
物體的這種持續原先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情景介紹并回映本課開頭的視頻:。
當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汽車里的乘客會向后面傾斜.當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汽車里的乘客會向前面傾斜.
提問:在視頻《汽車事故實驗》實驗的剪輯中,當車撞到墻時,假人為什么會從車子中往前飛出。并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3.2性質。
3.2.1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3.2.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不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都具有慣性.
講解:天上的飛機、地上的汽車、羽毛都具有慣性.
3.2.3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物體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如:課件演示慣性炮實驗,從而讓學生明白質量小的物體慣性也小,用很小的力就能把靜止的空氣變成運動的空氣。
三.小結。
1.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對科學的貢獻就在于毀滅直覺的觀點而用新的觀點來代替它.
2.歷史上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教會對伽利略的迫害.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五.作業。
1.教科書:p75.問題與聯系1、2、3。
2.教科書:p74.科學漫步。
[板書設計]。
1、歷史的回顧。
1.1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務必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伽利略的斜面實驗.
1.3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先的方向.
2.1資料。
一切物體總持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2含義。
2.2.1物體不受外力時,總持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2.2.2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體都有持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
3慣性。
3.1定義。
物體的這種持續原先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3.2性質。
3.2.1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3.2.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不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都具有慣性.
3.2.3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教學資源:
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嘗試研究物理學并給出“物理學”這一。
名稱的人。他生活在古希臘禮貌發展的鼎盛期。從17歲開始,跟。
隨大哲學家柏拉圖一向學習了。
亞里士多德力圖以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說明各種自然現象,這。
是他的進步之處。但由于當時研究物理學只是依靠直覺和思維來。
進行,所以他的很多關于物理方面的論述,顯然這天看來是錯誤。
的,然而在當時,能夠擺脫神的意志,個性是構成一套自圓其說的體系,這是很不簡單的。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沒有現成的根據,沒有可照抄的模。
式。我是一位開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期望讀者諸君能夠承認我已成就的,原諒我所未能成就的。”
亞里士多德幾乎在每一個科學領域(如:植物、動物、天文。
氣象數學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學說對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點沒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臘思想家能夠相比。
公元前323年,馬其頓王朝被希臘人推翻。亞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種標本和資料,失去了他的全部書稿。第二年,在極度失望的狀況下,這位科學的始祖飲毒而死。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一句名言:“我敬愛柏拉圖,但我更愛真理。”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
當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
“讓柏拉圖與你為友,
讓亞里士多德與你為友,
更重要的是,讓真理與你為友。”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是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融會貫通了數學、天文學、物理學三門科學的科學巨人。伽利略是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科學上的成就與他首創的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不開。他對物理規律的論證十分嚴格,這個論證過程可概括為:
觀察-假說-數學分析、推論-實驗驗證……。
他不但親自設計和演示過許多實驗,而且親自研制出不少技術精湛的實驗儀器,例如浮力天平、溫度計、望遠鏡、顯微鏡等。他倡導實驗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把實驗事實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用實驗檢驗理論推導,開創了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嚴密邏輯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愛因斯坦為之評論說:“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使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經歷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過程重點與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是本節的核心教學過程:
復習: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1)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2)力改變物體的形狀。
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思考:
板書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有沒有不同意見呢?伽利略意見不同:
板書伽利略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用一系列的實驗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教師演示實驗,同時用課件展示次實驗。
比較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并回答課件中針對實驗提出的幾個問題。
1、小球為什么會停下來?受到阻力。
2、小球在三種表面運動的距離為什么不同?阻力大小不同。
4、在此實驗中,怎樣做到讓小球水平初始速度相同的?讓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由實驗得出的結論: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則小球水平運動距離越長,速度減小的越慢。
經過推理有: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實驗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即:
板書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如何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呢?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第一定律及下面的內容,回答問題: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得出的?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推理概括得出的一種理想狀態。
2、適用范圍是什么?一切物體都適用。
3、成立的條件是什么?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體受多個外力,但效果互相抵消,這種狀態等效于不受力(合力為零)。
4、“總”指: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總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就總保持力消失時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
5、“或”指:兩種情況必具其一,不能同時存在。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練習:
(1)、正在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
則它將()。
a.立即停止。
b.速度減小,最后停止。
c.運動方向變為與原來相反。
d.做勻速直線運動。
(2)、如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靜止的物體永遠保持靜止。
b.運動的物體是不會停下來的。
c.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d.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
(3)、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當速度達到3m/s時,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則物體將()。
a、慢慢停下來。
b、做勻速直線運動,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來。
d、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為3m/s。
(4)、用繩子栓住一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小球將。
[].
a.保持原來的圓周運動狀態.
b.保持繩斷時的速度和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
c.小球運動速度減小,但保持直線.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5)、忽略一切阻力,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大石頭的運動情況是()。
(6)判斷:
1.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運動就一定靜止.
2.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3.如果物體受到的合力為0n,物體一定靜止.
解析: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對應的受力情況是“不受力”或“多個外力互相抵消(即合力為零)”。在此基礎上再施加給此物體一個外力,此時物體受合力一定不為零,故物體的運動狀態一定會發生改變。
作業:1、網上查閱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主要功績和主張。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二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物理教案-牛頓第一定律。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三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牛頓第一定律》。”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三、鞏固練習。
1.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閱讀本節教材。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四
一、板書課題(2min)。
導入語: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第八章運動和力的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
運動和力之間是什么關系?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之間的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1min)過渡語:本節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屏幕:
1、能通過生活實例,說出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的原因。
2、通過實驗知道物體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越大。
3、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在理解的基礎上能說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能結合實例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三、自學指導、先學、后教過渡語:怎樣達到目標呢?請看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p16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3分鐘后回答下面問題。
檢測:
1.滑板車在蹬地之后會繼續向前滑動,說明物體的運動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滑板車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如果我們不再蹬地,滑板車最終會停下來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3.總結:物體的運動_____力來維持,力是_____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教師出示答案)。
過渡語:同學們,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二次先學后教(8min)。
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p17實驗及牛頓第一定律內容,請看自學指導:小組合作完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找到牛頓第一定律。
檢測:
1、兩次實驗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小車向前滑行的距離變_____,說明小車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更_______.
3、推測:物體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運動的距離越____,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做_______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______狀態或__________狀態。
1、一切物體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變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2、想想議議1,撥動簧片前,小球處于______狀態,撥動簧片把小球與支座間的金屬片彈出,小球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_______狀態,由于受到_____作用豎直下落。
3、想想議議2,行駛中的汽車剎車前,乘客的速度與汽車______,當汽車剎車時,汽車速度______,乘客由于慣性還保持原來的速度,即乘客的速度________汽車的速度身體會前傾;汽車開動前,乘客速度為___,汽車突然開動時,乘客由于慣性還保持原來的______狀態,乘客的速度小于汽車的速度身體就會后仰。
4、交通工具必須配備剎車系統是為了防止______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五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重點與難點。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理。
[板書1]第九章力和運動。
2.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實驗。
[實驗1]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
師:小車處于什么狀態?
生:靜止.。
師:靜止的小車,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生:永遠處于靜止.。
[實驗2]如圖1所示,小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讓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立即用手使它靜止下來)。
師:觀察小車的狀態發生怎樣變化?
生:由靜止到運動.。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生:小車繼續運動一段距離后才靜止.。
師: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變為靜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師: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繼續觀察下面實驗.。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短?
生:第一次.。
師:為什么?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長?
生:第三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師:(介紹牛頓第一定律演示裝置)這是一個斜面,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如圖3所示.)。
[實驗5]讓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在桌面鋪上毛巾、棉布.)。
師:哪次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最短,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離最短.(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填寫表1第一行前三項)。
師:很短距離,速度變為零.速度變化快呢,還是慢呢?
生:最快.(填寫表1第一行最后一項)。
師:第二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較大、滑行距離較長、速度變化較快.(填寫表1第二行)。
師:第三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較小、滑行距離長、速度變化較慢.(填寫表1第三行)。
師:假定我們做第四次實驗,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填寫表1第四行前兩項)。
生:小車滑行的距離長,速度變化最慢.(填寫表1第四行后兩項)。
生:那么小車滑行距離就更長,最最長,速度變化最最慢.。
師:大家一起來填表1第五行(見表)。
師:假如水平表面對小車沒有阻力,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小車永不停止地運動下去!
師:一起來填表1的第六行.(見表)。
表1。
大家再仔細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阻力,而第四、五行還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師:誰給大家朗讀書第104頁倒數第三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把這段倒數第三行“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下去”.畫下來.。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從此段的倒數第三行“如果運動物體……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笛卡兒的說法和伽利略的說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板書2]。
師:牛頓的結論和伽利略、笛卡兒的結論有什么不一樣?
生乙:牛頓和笛卡兒結論比較,增加了保持靜止狀態.。
師:現在給大家2分鐘,看誰最先把牛頓第一定律內容背下來.。
生:(背誦略)。
師:大家看牛頓第一定律都說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對象是(板書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體.(板書3(1)后半部分)。
[板書3(1)](1)定律的研究對象一切物體.。
師:一切物體的意思是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
師:定律成立的條件是(板書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書3(2)中后半部分)。
[板書3(2)](2)定律成立的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師:誰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體.。
師:定律的結論是(板書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3(3)中后面部分)。
[板書3(3)]。
(3)定律的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有同學把結論中的“或”讀成“和”把“或”改作“和”對嗎?
生:不對.。
師:非常好,你能繼續說一下為什么不對嗎?
師: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在板書2中的“或”字下加點)。
師:定律中“總保持”的含義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變的意思.。
師:你能給大家舉例說明嗎?
師:誰能再舉出一些事例?
師:他說的大家同意嗎?
生答:同意.。
師:可見“總”字體現了“恒”,“或”字體現了不是靜,就是動.(在板書2中的“總保持”三個字下加點)。
師:物體不受力的時候,它后來的運動狀態由什么決定呢?
生:由它原來狀態決定的.。
3.鞏固練習。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該物體可能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為什么?
(2)在什么條件下,物體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在什么條件下,物體一定處于靜止狀態?
師:同學們想一想,互相議論議論,然后回答.。
生:物體可能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能處于運動狀態.。
師:為什么?
師:誰來回答第(2)題?
生甲: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乙:物體還必須原來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誰來說說第(3)題?
生:要同時有兩個條件,一是物體原來必須是靜止的;二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
生:不正確,因為他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丟了.。
師:還有補充嗎?
生:運動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它永遠作勻速直線運動.。
師:可見,維持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而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則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
4.小結。
生乙:還有定律中關鍵字的含義.。
5.布置作業。
教學說明。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六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牛頓第一定律》。”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三、鞏固練習。
1.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閱讀本節教材。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七
(二力平衡及其條件)。
總第2課時。
主備教師。
教
學
要
求
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2.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難點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教具。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活動討論。
教學過程。
提問:他們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一、力的平衡。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在幾個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我們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情況。中考資源網。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中考資源網。
請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實驗過程,并歸納小結塑料片靜止必須滿足的條件。中考資源網。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用電腦顯示這兩個力可能出現的幾種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中考資源網并動態顯示最終的結果(均不能保持靜止狀態)中考資源網:
分析物塊受的兩個力的大小、兩個力的方向、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中考資源網。
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中考資源網。
“二、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將條件歸納成口決:“同物、等大、反向、同線”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兩個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可求其中一個力”
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舉例并分析。中考資源網。
a組。
1.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或狀態,這幾個力就相互平衡。中考資源網。
2.汽車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
備注。
是”)中考資源網平衡的力。中考資源網。
3.每方十人拔河時,某時刻繩子靜止不動,這時這二十個人拉繩子的合力是。中考資源網。
b組。
c組。
備注。
板書設計:
三二力的平衡。
2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應用。
教學。
后記。
(反思)。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匯總18篇)篇十八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系。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可見,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變為0。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為0。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這個規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復習本節課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