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優秀作文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和思考能力,能夠準確把握文章要點和主題。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精選,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一
喜歡古典詩詞,悠遠的意境,清麗淡雅的筆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樸畫卷,展卷細賞,得意而忘言。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象征、美的象征、審美情感的象征。教學古典詩詞就是要通過精巧的設計引導學生把握本民族的獨特的審美心理和文化情趣,從而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并且使這些民族文化觸及學生的情感漣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萬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欣賞。
詩詞意境優美,內涵豐富,如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共鳴呢?我想,教師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創造新穎、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到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落實到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樹立全面的學生觀、全新的課程觀,不僅自己具有開放的思維,對文本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訓練他們的個性化的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本節課我嘗試運用唐詩素描的方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5.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1.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2.通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課時安排:1課時。
我喜歡聽雨,小雨聲使我感覺溫柔靜謐和*,而又纏綿彌漫無盡。中雨聲使我感到活潑跳蕩滋潤,似乎這聲音能帶來某種新的轉機,新的希望。大雨聲使我壯懷激烈,威嚴和恐怖呼喚著豪情,而突然的風聲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緊在一起,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李商隱獨坐窗前,聽雨聲潺潺,輕飛的雨絲撩起了他怎樣的思緒呢?
(設計意圖:以優美雋永的語言創設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配樂范讀詩歌。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
3.指名配樂朗讀。
4.齊讀詩歌。
(設計意圖: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三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小河入夢來。
窗外,是一川風雨。小村里,草屋內,詩人陸游臥在病床上,側著頭,望著窗外如白龍般的閃電,閃電劃過漆黑的天際,一會兒便隱退在了深邃的夜空里。隨后是一陣驚天動地的雷聲,陸游望著屋前的那棵沒有一片葉子的樹微微震動,自己的心也為之一震。
陸游想起了遠山外的遠山,開封城里,正處在水深火熱中。靖康之變仿佛在一夜之間,又仿佛那么漫長無奈。南宋人民那無奈的眼神,恐懼的面孔,使陸游想想就心痛。
他只好靜靜地悵望灰天,許久,又閉上眼,想起自己年輕時在祖國邊疆守衛國土,刀光閃閃,劍影陣陣。年輕氣盛,跨過冰河,在祖國北部用自己的愛國心譜寫著首首愛國篇章。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孤村內的草屋里,陸游望著還未統一的祖國深深地嘆息。陸游的一生別無他想,只有一個愿望,統一祖國。可惜的是,這個愿望遙不可及,太漫長、遙遠。在臨死之際,他所惦記的,不是自己的妻兒,而是還未統一的祖國。
陸游的一生伴著熾熱的愛國心,見證了多少光輝歲月,經歷了多少似水年華。零落成泥碾作寺,只有香如故。陸游的這句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永遠地長眠于地下,但是他偉大授國情懷卻成了千古佳話。
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但是在每一個朝代的愛國人士中,那些赫赫有名的名字里,卻秉承了一個朝代的美德。唐宋元明清幾經更替朝代,從那些朝代里走出來的人們,卻是可以同日月般光輝的。陸游報著一生的遺憾走了,但他那顆熾熱的愛國心,卻永遠地跳動著,跳動在他曾經用全部心血守護的城池。
陸游終究還是走了,在孤村夜雨里,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南宋魂,他,就是陸游。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四
外面的夜色多么濃呵。月光朗朗地照過來卻不作聲,教我想起了你一頭瀉下來的青絲,想起你如花般的笑靨,還有鬢角上新插的杜鵑花。
歸期。我也無從知曉何時才是歸期。
歸期。我也不知曾問過自己多少遍何為歸期。
那時,滿天星斗。窗外有花枝微顫。凝斂的水珠從葉片上滾落,它們的影子投在素白的窗紙上,有種奇怪的清冽。你執著一把小小的銀箭刀,像個孩子一樣歡喜的踮起腳,去見那朵安靜地閃耀著的火苗,細細的花火極明凈,你的眼眸澄清的像映著晨星的潭水。那時,我們秉燭長談,你手腕上結著的青繩,現在還在我面前糾結搖曳,最終纏繞成打不開的心結。你可知,我的思念。你可知,我一個的繁星,一個人的雨景,終究抵不過一個你。雨仍在下,到底還需要多久,我才可以告訴你,我一個人在路邊駐足的孤清。
歸期。你我相見之日,便是歸期!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五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下面給大家提供了李商隱夜雨寄北的鑒賞,歡迎借鑒!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鑒賞。
這一首詩的題目,在有的版本上叫做“夜雨寄內”,這就意謂著是給他妻子的。但有人爭論說: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仍當作寄“內北”。(《玉溪生詩集箋注》)好在這位權威的注家比較開通,不管是“寄內”還是“寄北”,他承認內容一樣是親情。又有人考證,這首詩是寫在他妻子王氏死后,應該是寫給在北方長安朋友的。雖然如此,霍松林先生仍然認為當作“寄內”解更為確切。
中國詩人號稱以詩緣情言志,但是,把自己私人的心扉向公眾敞開的,大都是友情;愛情,對妻子的親情,是比較少的。《全唐詩》中以“寄內”為題的,只有十二首,其中李白占了四首。四首之中,有兩首又是身陷囹圄之時。亂離之時,想念朋友是堂而皇之的,想念妻子,就要隱蔽一點。杜甫那首很著名的想念妻子的詩,把肉體都寫到了:“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但是,題目不叫“寄內”,叫做“月夜”。李商隱善于寫愛情,而且寫得纏綿緋側,題目卻叫做“無題”,至今令學者猜測不定。
這首詩的內涵究竟是和妻子的親情,還是朋友的友情呢。我想,閱讀時不必深究,反正是一種很深的感情。就是友情,也不是一般的,而是相當深厚的。
開頭第一句的“君”字,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指男性。在古代,大多也用于男性,其義為含地位品格高貴,有時也用于女性,也有在夫婦之間用以互相稱謂的。用“君”來稱女人,就意謂著對她的品格的尊重,是很客氣的,正式的,不是很親妮的很隨意的語境里能夠使用的。
作為近體的絕句,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有犯規之嫌:兩個“期”字,重復了。因為絕句一共就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因此每一個字都要有用處,甚至規定都是實詞,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像在古體詩中那樣可以使用虛詞(語氣詞、連接詞)等等。因為虛詞詞匯意義比較抽象,本身的獨立含意是不太具體的。不太具體而占了一個字,就有點浪費了,同一個字重復就更是浪費了。這一句里如果有純系重復的字,則當是缺失。但是,千年以來,再苛刻的詩評家,也沒有挑剔這兩個“期”。本來要回避這種重復很容易,把“期”改為“時”:“君問歸期卻未有時”,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樣可能有些潛在意味的損失。因為第二個“期”,強調一種失望的感覺。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沒有,不但是近日沒有行期,不能馬上回來,就是未來何期,也沒有確定。日期和期待,雙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層的'是期待,是思念。兩個“期”字,表明詩人不想用委婉語,而用直率語正面沖擊對方的心理。
第二句有點奇怪,沒有確定的日期,是什么道理呢?沒有道理,卻只有一幅圖畫:“巴山夜雨漲秋池。”這是不是詩人不能及時歸來的原因呢?巴山,是一種阻隔嗎?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夫婦思念大都是以空間距離為主。《古詩十九首》中有“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己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如果是這樣,下半句應該加強巴山道路險阻之感,但是,接著來了夜雨,也可能是增加了行程之困吧。但是夜雨的結果是“漲秋池”,這和回家有什么關系?秋水漲滿了池塘,又不是大水滔滔泛濫。何況從四川到北方好像也不走水路。巴山夜雨漲秋池,不是歸不得的原因,而是詩人眼前即景,中心意象不是巴山,而是夜雨,巴山只是點明了詩人的居所,“夜雨秋池”這樣的圖畫、景觀之外,有一雙眼睛在看,看著夜雨漲滿了秋天的池塘。這里應該有一個漲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就漲得那么滿的吧?那么是詩人眼看它漲得越來越滿的吧?這一雙眼睛是長久不動的吧?是無言的吧?是沒有明確的目的的吧?是無奈的吧?這種無奈,是你也能從這幅圖畫中領悟到的吧?有些學者在解讀到這里的時候,說:其中有“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2]其實是太坐實了。與其說是明確的愁與苦,還不如說是無言的悵惘。
第三句,是絕句詩藝的靈魂所在,給讀者突然一個轉折之感。原來是一幅圖畫,一雙凝神的眼睛,一個靜止的空間,突然變成來了一個空間和時間的大幅度轉換,到了另一種情境之中。“何當”,是一個設想,是一個想像的跳躍:什么時候共剪西窗燭。蠟燭燒的時間長了,中間未燼的燭芯就會影響燭光的亮度,必須剪掉。因此用一起剪燭,來代替徹夜長談。這是用圖畫代替抒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拿手好戲。如果直說:什么時候你我能相會,徹夜長談,就沒有詩意了。
第四句,談得那么久,談些什么呢?就談今天巴山夜雨之時,互相思念的情境。這里在技巧上,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前面的兩個“期”,就已經重復,現在還不止是一個“期”字的重復,而是兩個“巴山夜雨”四個字,重復得就更為嚴重了。這回可有人就批評了,《增定評注唐詩正聲》引一位評論家的話說:“兩疊‘巴山夜雨’,無聊之極。”當然也有人為之辯護,《古唐詩合解》說:“此詩內復用‘巴山夜雨’,一實一虛。”這就是說,前一個“巴山夜雨”,是實寫眼前景觀;而后一個巴山夜雨,是想像中的情境。二者不能算重復,而是虛實相應,相應就是相生,產生了更深更廣的意味。這種意味,是一種情感的意味,而情感的意味主要由詩的想像建構的。在這首詩中,情感主要是依賴空間和時間的自由的雙重跳躍性轉換而得到充分的表達的。《扎樸》說:“眼前景反作日后懷想,意最婉曲。”[3]從此時的“巴山夜雨”,到彼時彼地的“共剪西窗燭”,是空間和時間的第一度跳躍,給對方一個深切的安慰(總有一天會見面的,會長時間談心的),這對讀者具有想像的沖擊性。這種畫面性的想像,用來表達思念親人,是詩人們常用的。例如,杜甫在戰亂之中思念自己的太太,最后也是歸結將來相見的情境:“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在愛情方面可能是比較老實,除了激動得流淚以外,沒有什么別的花樣。而李商隱就不同了,他對異日相見的情景的想像就要比杜甫多一點浪漫的才子氣。他想像相見不是無聲的眼淚,而是話說不完。這是一;其次,他沒有停留在這個才子氣的畫面上,而是在第四句,他說:我們那時所談的內容,就是我眼前面對巴山夜雨的情境。從想像上來說,就是時間和空間上又來了一重轉換,彼時彼地所談,又與此時此地之情境重合。如此復雜的想像,表達如此深切的感情,語言上又如此之簡潔。前面一個“何當”,是拉開距離的想像;后面一個“卻話”,是一個大拐彎,合二而一,把空間時間上的大幅度跳躍輕松地連接起來。都是平常詞語,天衣無縫,構成一種曲折而又婉轉的情思,也就是“未有期”的失落和“漲秋池”的悵惘,都轉化為會心的喜悅。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六
在漫漫旅途中,不巧遭遇這綿綿雨天,詩人不禁沉郁起來,蜀路參差,巴道坎坷,這絮絮的雨絲又鉤起了詩人的思家之心。
家中的妻子也與他一樣寂寞冷落著。或許是心有靈犀吧,妻子寄來了家書,詢問丈夫何時能回家。
盡管想到家就讓詩人斷腸,盡管漂泊的日子讓詩人辛酸,盡管此時巴山在夜里滌蕩著詩人心靈的苦雨滌蕩掉的,不是痛楚,而是幸福,心中的苦水正如那悲秋時節猛漲的潮水涌上脆弱的心頭。詩人何嘗不想回到家里與妻子家人共敘天倫之樂,但是詩人煎熬著卻做不了決定,因為前途還這樣渺茫,那樣朦朧,令人不知所措。
夫人,你想一下,什么時候,我們在家里一起剪掉窗戶邊上蠟燭的花,使它更亮,然后我們促膝長談,促膝暢談?那時候我們多么放松,多么快活,多么自由自在,不像現在這樣相隔千里各自孤孑一身,身上穿著的是思念,身邊陪伴的是寂寞。但是,我們在下一個下雨的巴山之夜來臨時我們一定面對面回憶著分開的過去,珍惜著相擁的現在,翹首著攜手的未來。那時,我們笑著,你擁著我,我抱著你,說起那個開箋的秋夜,說起那場淅淅瀝瀝的秋雨。你靠著我剛堅的胸膛,我聞著你幽幽的發香,把我的真心放在你手心里,撩開你耳邊的烏發,輕輕地在你耳邊說:我愛你!
輕輕地,沒有人聽到,除了你和我。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七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巴山:泛指詩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的愁思之綿綿深重、何當:什么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想日后重逢的時候。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詩人在巴蜀,親友在長安,因此詩題為“寄北”。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八
天地間掛起了一串珠簾,周圍一片孤寂,我獨自一人坐在那兒,平和地展開前日收到的家書。信紙在潮濕的空氣中,微微發軟,化開的墨跡模糊了字跡,這封信對我如同至寶,我把它貼在胸口。腦中想起了妻子熱切的期盼“何時起程,何時回家,念君,盼君早日歸來。”
此時,我愁苦,為欲歸不得。那早已收好的行囊,曾已打開,又被收起,又再打開現在早已布滿塵土。我無心打掃,讓它依舊塵封。沒有確切的日子,讓我怎么告訴妻子?讓她空歡喜,我于心不忍心!
夜已深了,秋風又起,燭光搖曳。
用竹棒架起窗子,外面漆黑如墨。這時大雨猛下,小小的池塘此時已漲滿了水,風“呼呼”地刮,引起了我無限遐想,風雨侵室,滿屋凄凄。日后與妻子重逢,相依一塊,在西窗之下一道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關上窗子,思緒萬千,思親之愁,孤寂之感霸占了我的思想,我提了提毛筆,欲書卻又無語,此情只可意會。
忽聽叩門之聲,興喜之極,忙去開門,門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失落之感涌上心頭,何時回思慕已久的家,何時全家可吃一頓團圓飯,皇帝什么時候傳來圣旨:讓我回家。突然,靈感涌上,我把筆尖沾了沾墨,思忖了一會兒,即詩書四句: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九
月黑風高,片片烏云蓋了下來,壓得人喘不過氣。雨密密的下著,既不傾盆瓢潑,也不綿綿如絲,而是不急不緩地灌溉著大地。
泥土越發得濕潤,一腳深一腳淺地跋涉著,心中提起精神,百分注意,生怕一個不小心陷進去。
寒風呼呼地刮著,將我的思緒吹回前幾天。因為職場上的需要,我被派遣到巴蜀之地,與心愛的妻子兩地分居,前幾天,妻子托人來問我何時能回去,我只能支吾著告訴他,可能還需要點時間,對不起夫人,我也想回去,安安穩穩的,再養育個一兒半女的到時候,享受兒女促膝的天倫之樂啊!可是,這是真的很難!
腳突然陷了下去,這一驚,將我從回憶中拉出來,靜看著雨漸漸漲了上來,泥水漸漸漫上了腳脖子。
我多么想和妻子團聚,剪燭西窗,共語今宵啊!用眼前的凄苦兌換一燭香的團圓時刻,擁有那短暫的歡樂,也是好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
秋至白露,雨停日出兩天后,昨夜雨又來。頓時,天穹悶雷陣陣,電弧閃爍,秋雨淅淅,光影落線。
又下秋雨,這是這座城市今秋又一場夜雨。清晨,小區里,被風雨吹打的樹木枝葉低垂,到處濕濕漉漉。早起的小鳥在梳理著被雨水打濕的羽毛,初升的陽光照射著小路的積水,積水影照著人們忙碌出行的腳步。
今年,這座城市秋天的9月,是不尋常的秋天。
8月底到9月6日,秋后的天氣一改往年“秋老虎”的炙熱,陰雨天氣已有十天,9月1日至6日中雨連連,其中的3至5日夜晚,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雨連三天,霧雨鎖樓宇。氣溫驟然走低,濕度明顯加重,最高氣溫僅有25~26度,最低氣溫降到20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有如初冬,老者言,本地難遇此秋。
但是,秋雨也帶來災害。大地撒滿新鮮空氣的同時,江河水體卻遭受新一輪的污染:大雨沖落了空中的浮塵,沖掉了樹木的塵埃,沖洗了大街小巷的污垢……傾刻,污水橫流,江河暴漲,秋雨提江水,河與湖相連;雨水帶去污垢,清水變為污濁。
秋雨為水中的魚兒送來新鮮的雨水,使江河魚蝦有了暫時的歡躍;秋雨將街頭巷尾的污水匯流到清澈的江河水域,延長了污染鏈條;秋雨將污水注入湖泊,使受污染的水體續長了自凈期,或者無能力自凈。
很多年份的.秋天,飽受“秋老虎”的酷熱難耐后,人們盼望常有秋雨綿綿,以待吸取新鮮的空氣,感受秋風的清涼。
今秋,有人討厭:因為,秋雨使人們少見天高氣清,秋色宜人的天空,卻常遇烏云壓頂,秋雷滾動,秋雨連連,傾盆而至的異常秋的天景。
周末,秋雨使計劃秋游的人們,取消出行的安排;秋雨將前去參觀會節喜慶的人們,“鎖定”在家門。
在我看來,秋雷,是奏響勝利的凱歌;秋雨,是迎來豐收的希望。
今秋的異常,是大自然的一種異象,而這種異象的形成有來自人類的異常行為……。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一
深夜、輾轉反側。起身下了床。
扭亮杏黃的臺燈,拉開灰褐色的簾子,倒上一杯濃香的茗茶,努力睜開朦朧的雙眼。
颯颯秋風中,夾雜了雨的歌吟,淅淅瀝瀝,似要穿透夜的孤寂。
我打開了音樂,耳邊回旋著《雨的印記》,這首空靈妙曼的鋼琴曲,仿佛與窗外的雨已結為一體。
我用三分橫笛的悠揚,三分木琴的清亮,四分古箏的曼妙,湊足十分的愜意,來聽你的傾訴。
雨落在樹葉間,樹葉淌出大提琴婉轉的旋律。
雨落在瓦片上,瓦片彈奏出編鐘美妙的音符。
雨落在池塘中,池塘跳躍出揚琴般清脆的樂章。
夜間聽雨,在耳邊縈繞著的是美妙的絲竹之音,一絲一縷,淡淡,細細,輕輕。
推開小小的玻璃窗,一股香味迎面撲來,混雜著泥土的清香,葉子的淡香,花兒的馨香和雨的素香,花茶一般。
只有大自然,才能飄逸出如此奇妙的香味啊!
伸出手,接住一滴夜雨,清清涼涼,掃去了燥熱,撫*了煩躁的心緒。
杯中,茗茶漸漸的淡去,口中留香。卻不愿意再續香茗。因為妙玉說過:“一杯為品,兩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突然想起了詩人。
“天街小雨潤如酥”,雨是細膩的;“沾衣欲濕杏花雨”,雨是飄逸的;“夜來風雨聲”,雨是堅強的。
雙眼顫抖了一下。
深夜,傾聽夜雨,捧一杯香茗;。
深夜,傾聽夜雨,洗一份清涼;。
深夜,傾聽夜雨,得一份淡泊。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二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蒙陰冷的秋夜,仿佛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來源:五車書齋)。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三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五
教學目的:
1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兩首古詩,請大家齊讀課題《古詩二首》。
一、學習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1出示古詩,指生讀,注意糾正字音。
2介紹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簡單的介紹本詩的作者?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
3生自由練習朗讀古詩后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4生齊讀古詩。
5古詩讀準了,讀通了,接下來我們要來了解詩的大意,大家想想我們以前都是通過什么辦法了解詩的大意的?(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根據書中的圖片,和同學們討論解決。)。
6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合作弄懂詩的大意。
7生匯報交流,教師進行指導,只要學生說出詩的主要意思即可。
(“親愛的妻子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巴山,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二、升華主題。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詩人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對比,更深刻地表達出了現實的離愁和深切的思念。
2那么誰能把這種感情在朗讀中體現出來?
三、試背古詩。
1生小組內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生自由練習背誦古詩。
3小組相互檢查后,全班檢查。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七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品注釋: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共剪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卻話:重頭談起。
作品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
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
作者簡介: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于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以上這篇夜雨寄北李商隱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唐詩,詩詞盡在:詩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網站,謝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八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這也是語文課文閱讀題中常考的知識點。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夜雨寄北》閱讀題目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7.“秋”字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8.文中兩次寫“巴山夜雨”,它們的內涵有什么不同?(2分)。
7.“秋”字點明了季節。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們的愁思,渲染出一種孤單、悲涼的氣氛。
8.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夜雨寄北鑒賞(通用19篇)篇十九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