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學習進度,保證教學進程的平穩(wěn)推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一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教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跌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于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現為宜賓市江北公園,曰“流杯池”。受當地人喜愛。
《李白憶舊游詩草書卷》,是北宋書法家、詩人黃庭堅晚年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二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詞作鑒賞。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三
清平樂黃庭堅,寫的是一首傷春詞,全詞通過對春光的喜愛表達詞人對理想事物的向往。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黃庭堅清平樂朗讀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四
一、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
有些教師的課堂語言比較生硬,語氣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猶如教堂里扯長嗓音的誦經聲,既不能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影響。為此,有必要強調一下,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一點。這里的“甜”,是指充滿教師的激情,飽含知識營養(yǎng),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言語,是讓學生在甜美、歡悅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圍中,集中精力,認真學習的言語。
第一,語言的“甜”,源自對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愛。只有愛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喜怒憂樂、興趣愛好、希望要求。作為心聲的語言,才能溫和、親切、甜美。有人對教師這個職業(yè)一腔怨氣,對工作抱應付態(tài)度,動輒生氣,遷怒于學生,又怎會有“甜”言奔涌?從教十余年來,我漸漸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yè),看到學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喜歡他們。緣于這份愛,學生評價我的課堂語言甜而親切。因此,首先要愛學生、愛職業(yè),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愛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養(yǎng),善于控制和表現自己的情緒。無論在課外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在走進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復常態(tài),不能把自己惡劣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更不能向學生流露甚至發(fā)泄。這種高度的情緒控制力首先來自于平素的心理修養(yǎng),來自于高度的職業(yè)道德。在教室里,每個教育者,都是屬于教育事業(yè)的,屬于教育對象的;即使在課堂上碰到了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甚至有不遵守紀律現象,也應該冷靜,保持良好的心緒,和藹、親切,講出“甜”的話語來。
記得剛上班時,一看到學生搗亂,我就會怒上心頭,禁不住狂風驟雨訓斥一番,弄得學生顏面掃地灰頭土臉。現在想起仍覺得很后悔。我們有義務教育他,但是也要維護學生的尊嚴,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來用甜的語言教導他,這樣即維護了他的尊嚴,同時也會贏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語技巧,運用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把話說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語,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還表現為語氣親切,柔軟,但不失莊重感;語調低一點,但不失其速度與生氣;語感兒童氣足一些,又沒有矯揉造作之嫌。話中洋溢著與學生一道探尋知識奧秘的興味。這就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語言,盡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尋回一些兒來,使自己的口語對兒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聽出“甜”味來。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運用。人們的面部表情是豐富多彩的,它最復雜、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難用語言表達的細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課堂上,學生不但要聽,還要看。要讓學生感覺出語言的“甜”味來,無疑表情可以幫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親,情感表露豐富,會大大加強言語“甜”的效果。上大學時,一位姓顧的老師教我們《理論力學》課,這門課深奧晦澀,但是我們整節(jié)課都聽得很專注,而且能學會。為什么呢?因為顧老師和藹可親,眼神中含著笑意和鼓勵,諄諄善誘的語言洋溢著快樂,像敘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覺間,每一個知識點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進我們的腦海。因此,且不可忽視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別是眼神的運用。要讓學生從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動人的感情,傾心而熱烈的囑托,熱情而深沉的關懷。
二、教學語言的速度要得當。
教學語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對于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并且,這“快些慢些”之間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學問。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師各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彼此說話的速度總是有差別的。比如,年輕教師說話比較快,連珠炮式;老年教師說話往往緩慢,“掛慢檔”;女教師講話,常常比男教師快;這些都是指“生活語言”來說。至于“教學語言”則屬于一種專門的工作語言,它在許多方面與生活語言不同。就拿速度來講,不論是什么年齡、性格、籍貫、性別的教師,一旦進了課堂,上了講臺,就不應該用日常的生活語言習慣速度去講課,而必須受課堂教學自身規(guī)律的制約,受與教學有關的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業(yè)心、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速度進行一番科學的分析與檢驗,都應該認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學、最合理的教學語言速度。
有些教師上課時說話的速度過快,看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學生聽課的效果并不好。我們學校有一位女教師,敬業(yè)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講課的語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聽清,下一句又嘰里咕嚕出來了,學生們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來聽課,久而久之就疲憊不堪了。這正是因為發(fā)送信息的頻率太高,使聽課人的大腦對收取的信息處理不迭,勢必形成信息的脫漏、積壓,導致信息傳收活動的障礙甚至中止。
一般地講,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教學對象的年齡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速度的重要依據。給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有明顯差別。對中學生、大學生,其感官功能、大腦發(fā)育情形與負荷能力都逐漸成熟,呈現出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迅速的特征。這時,他們說話、思維和舉止動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學語言的速度就得與之相適應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學內容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據。即,在同一年級,對同一批教學對象,講不同學科的課或者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由于教材有深淺難易之分,教學語言的速度也應有快慢之別。比如,講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講解的速度;講淺顯易懂的內容一般比講艱深繁難的問題時說話快。
再次,是教學環(huán)境因素--這也是制約教學語言速度的條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課與在合堂教室上大課,教學語言速度就有差別;上內堂課與上外堂課也不同。空間大、距離遠,語言速度就要相應地放慢。另外,課堂內外環(huán)境安靜不安靜,有無噪音干擾等等,也對教學語言速度有影響。
三、教學語言的響度要適當。
由于性格、氣質、體質、語言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每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說話的高、低、強、弱各不相同。有的愛粗喉嚨大嗓門兒,有的總是柔聲細語。各種語言習慣,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礙思想交流。但是,上課堂講課,說話的高、低、強、弱就是個不能不講究的重要問題了。如果響度不當,不光對授課效果有影響,而且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關系。響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學語言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切運用有聲語言的場合應當講究的問題。
教師上課,傳授知識,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活動。為提高教學效果,不能不努力尋求教學語言的“合理響度”,也就是使自己說話的音高、音強、音長達到和控制在最適當的程度。具體標準是使坐在每個位置上的學生都能毫不吃力地聽清楚教師講的每句話,發(fā)出的每個音節(jié),并且耳感舒適。如果達不到或超過這個合理響度,就會妨礙信息傳遞,影響聽課的效果。
不少教師自恃聲音“宏亮”,即使在小課堂上課也習慣于放開嗓門,像在大會上講演。殊不知這種習慣的壞處實在很多:首先是講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無謂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學校教學區(qū)的建筑結構,不論樓房平房,總是一排排教室毗鄰連接的,當這屋上課時,那屋也在上課。如果某個教室里教師講課聲音過大,對四鄰是很討厭的干擾,對整個教學秩序也起著破壞作用。再者,對本班的學生來說,超過所需響度的講話會使聽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寧,影響收取信息和及時反饋。這個學期,學校聘請了一位很有實踐經驗的老工程師講課,他的聲音簡直如雷貫耳,學生應該聽得很清楚了吧?其實學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學生,不聽覺得可惜,聽得話又震得耳朵難受。
反之,如果教師說話聲音過小,達不到必須的響度,后面幾排座位上的學生就聽不清,不能順利地收取到教師發(fā)出的全部語言信息,當然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我講課的弊端就是聲音太小,后面的學生總提意見。聲音不能覆蓋全堂,不僅降低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樣科學、合理地把握教學語言的響度呢?這要靠教師自己善于體會揣摩,善于在實踐中總結。話是講給教學對象聽的,要時時從聽者的角度著想。這里,不可忽視的一個標準,是講課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講話同時,自己的耳朵也在聽著。自己說話聲音高低強弱,音響效果怎樣,自己的耳朵就隨時在“監(jiān)聽”和檢驗,有一種現象很有趣:大凡耳聾或聽力弱的教師往往習慣于用過響的聲音說話。這正表明,個人的聽覺對于個個把握說話響度的重要。
有經驗的講課,總是很自然地借助個人耳感,根據課堂空間大小,最近和最遠的學生座位與講臺間的距離,聽課人數的多少,教室有無天花板,門窗是開是關,課堂內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種與音響有關的因素,以及個人聲音的特點,把握個人說話的合理響度,追求響度的最佳效果。
對有聲語言來說,響度合理的是保證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許多復雜的原理,又需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這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應當充分重視,切切實實地下些功夫。
四、講課要有節(jié)奏感。
語言節(jié)奏是指講課時語音、語調的高低和說話的速度。
首先,語音要清楚流暢。教師明快清晰的語音,能博得學生的好感,為撥動學生的心弦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盡量使用普通話講課,避免難懂的俚語和鄉(xiāng)音,只有教師講課字字清晰,學生才能聲聲入耳。
其次,語調要抑揚頓挫。這種語調高低的交迭伴隨著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種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神經,就能導致大腦皮層不斷產生興奮,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感情共鳴,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高爾基說得好,“在距離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樣的字眼、聲音和音節(jié)。”語調只有高低相別,錯落有致,學生聽起來才能精神飽滿,興趣盎然。
再次,說話要快慢適度。一般來說,說話速度要根據講課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
對重點內容要反復地講,以期使學生加深印象;對難點要緩慢地講,讓學生有回味咀嚼的過程。有時這一點我就沒處理好。在學習習近平面匯交力系的合成這一節(jié)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后的課程學習中會不斷用到。盡管我在講述力系合成時刻意放慢節(jié)奏,但是從反饋回來的信息看,我講的還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學生在上課時并沒有徹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內涵。
對一般內容要簡明地講,使學生了解概要。我的學生曾對我說,如果課堂上老師講課節(jié)奏太慢,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學習熱情會冷談下來。比如在我的一節(jié)課中,我采用快節(jié)奏的方式講課。因為這一節(jié)中知識點少,而且學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內容較少且枯燥。我就多舉例子多設問,并讓整節(jié)課節(jié)奏緊湊,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被我吸引著,這樣的節(jié)奏既省時間,又能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迅速轉入新的知識點學習中。
因此,適當的講課速度能使學生在教學節(jié)奏中把握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鋪直敘,那就會機械呆板,使學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領。
綜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學語言,即要“甜”,又要有恰當的速度、響度、節(jié)奏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五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相關閱讀:
《水調歌頭》,著名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以上這篇清平樂黃庭堅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六
詩詞是一種藝術,品讀詩詞應從形象入手,從意境入手,所謂“情緣景發(fā)”、“意與境會”、“思與境偕”,把握詩詞韻感,體會詩詞美感,領會詩人情感,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1.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2.通過看注釋,想象描繪詩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態(tài)的形象,體會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1)為什么念“bao”?(去掉物體的皮或殼時念bao)。
(2)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為什么念peng第二聲?
(這是詩詞里合仄押韻的需要,看“小、草、好、媼;東籠、蓬”)。
(3)翁指的是——媼指的是——(引導從偏旁理解翁媼)。
4.詩詞講究平仄,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聲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聲音要短促。看著老師的手勢我們來試試。
(一)環(huán)境圖。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清平樂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詩都是一個生動的畫面。
——這些畫面有些是寫景的——請你讀(指名讀詩句),有些是寫人的——齊讀詩句。
——讓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個畫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請自由地搖頭晃腦地反復讀讀,讀著讀著: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甚至聞到了什么?試著連成一段話說說。
——交流:低矮的草房邊上,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動,岸邊草兒青青。(指名2生)。
——簡簡單單9個字,卻讓你有這么豐富的聯想,真了不起,請你讀一讀。
——這是這句詩帶給你的豐富想象,請你讀。
——這樣的農村風光你想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清新秀美、樸素雅靜)。
——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指名讀(這樣的風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讀)——齊讀。
——這句詩中,詩人只描述了三樣事物,分別是“茅檐、小溪、青草”,那么詩人看到的景象難道僅僅只有這些?為什么詩人單單寫了“茅檐、小溪、青草”呢?(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
——辛棄疾真不愧是大詩人,選取了極具農村特色的景物,淡淡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農村風光展現出來。
——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這鄉(xiāng)村美景,——齊讀。
(二)其他圖。
2,交流:我們按順序交流。
(1)一對滿頭白發(fā)的老翁老太太,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只聽:……。
相媚好——在親熱地交談,會聊些什么呢?
——執(zhí)子之手,白頭偕老,這樣親親熱熱在聊天的場面就是“相媚好”,讓我們再一起重溫這暖暖的吳音,相媚好的溫情。
——指名讀——真是好聽——齊讀。
(2)大兒鋤豆溪東,二兒正織雞籠。
——你能用一個詞來夸夸他們嗎?(勤勞、孝順、能干)。
——請用這句詩來夸夸他們。——指名讀。
(3)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臥什么意思?還可以用哪個字?(躺、趴、睡)帶進去讀一讀,好不好?為什么?你覺得小兒可能是怎么臥的?可以趴著,可以躺著,可以側著身子,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看到這樣的小兒,你想到了哪個詞?(活潑、可愛、調皮)詩人用了哪個詞?(亡賴)我們現在理解的亡賴是……?而在這里呢?(是一種明貶實褒的表達方式)你有調皮的時候嗎?父母可能會這樣說:調皮鬼,你怎么不聽話?看似責備,實則喜愛。
——你能讀出小兒的可愛,讀出對他的喜愛嗎?——指名讀——齊讀。
(4)在翁媼的三個兒子中,你們覺得詩人最喜歡誰?為什么?雖然都是寫翁媼的兒子,詩人卻各有側重,大兒、中兒一筆帶過,而小兒描寫得形神俱備,喜愛之心不言自明——讓我們再來感受這這份濃墨重彩的喜愛——齊讀下闋。
3.隨著辛棄疾的描述,我們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園風光,聽到了翁媼的吳儂軟語,看到了他們的三個兒子,他們就這樣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村居圖,——配樂指名讀——配樂齊讀——也讓我們在腦海中深深地記住這幅村居圖——齊背誦。
在你眼里,辛棄疾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溫馨、恬靜、安寧、幸福)把這些感受匯成這首詞中的一個字,那就是:醉(板書:醉)。
醉僅僅是指老爺爺和老婆婆喝點酒,微醉嗎?還會是什么?(陶醉)誰陶醉了?陶醉于什么?(翁媼、詞人)是啊,寧靜、和諧、溫馨的生活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七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注:本課為別橋學區(qū)級公開課)。
教學后記:
本課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他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課題時可告訴學生,清平樂是這首詞的詞牌名,樂要讀yue,不讀le,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在教學時,教師可先范讀這首詞,使學生初步了解這首詞的內容,并感知這首詞的讀法。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檢查自讀情況時,要注意媚讀去聲,媼讀ao,剝讀bao。
學生讀對、讀通詞的句子后,應把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詞句上。有些詞語可以讓學生聯系句子,或結合生活實際自己體會。
在朗讀上片時,要提示學生邊讀邊想象出這首詞勾畫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環(huán)境多么清新秀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對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閑自得。
指導朗讀全詞時,可借助插圖,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看圖,結合對詞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詞作者所描繪的生機勃勃、和平安寧、樸實安適的農村生活圖景,讀出對這種景象的喜愛、贊美之情。
整個教學,教者抓住了詞所表達的特有的意境,著重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感悟,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詞的理解,更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八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表現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
上片開首兩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以疑問句,對春的歸去提出責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連個蹤影也沒有,一個“歸”字,一個“無行路”,就把春天擬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兩句,轉而詢問有誰知道春天的去處,要讓他把“春天”給叫喊回來。這是一種設想,是有意用曲筆來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詞情跌宕起伏,變化多端。
下片過頭兩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既然無人能知道春天的去處,看來只好去問黃鸝了,因為黃鸝是在春去夏來時出現,它應該知道春天的消息。這種想象也極為奇特,極富情趣。后兩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是對現實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蹤跡,也許黃鸝可以知道,然而嚶嚶鳥語,誰人能解?它不過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僅看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薔薇花那邊去了。于是春之蹤跡,終于無法找尋,而心頭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詞中以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全詞構思新穎委婉,思路回環(huán)反復;筆情跳脫,風格清奇;語言輕巧,淡雅饒味;有峰回路轉之妙,有超軼絕塵之感。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能背誦和默寫。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熱愛生活,善于發(fā)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重點難點:。
1、給文配畫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過程:(實錄)。
(生自由讀,師指名讀。)。
師:讀了課題,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這首詩有兩個題目。
生:我對劉丹同學的回答有意見,沒有兩個題目,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是詞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
師:你懂得真多!能告訴老師你怎么知道的嗎?
生:我昨天預習時也不明白,后來上網查閱資料,才明白。老師,詞牌還有很多呢:“醉花陰”、“浣溪紗”、“虞美人”也是的,對了,還有李白“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
(學生自由讀)。
師:誰愿意大膽站起來讀讀?
(指名讀)。
師:讀得真響亮,同學想給你提點小意見,接受嗎?
生:翁媼(wengao)讀錯了!
生:我覺得詞和詩一樣,要讀出節(jié)奏來,郭洋的節(jié)奏不清楚。
師:你來示范一下好嗎?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真好,詩詞只有把節(jié)奏讀正確,才有獨特的音韻美,我們一起來讀讀好嗎?
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了這首詞,你的`腦海里有了怎樣的幾幅畫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爺爺、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戶人家的大兒子在田里鋤豆。
生:還有一幅畫面,二兒子在全神貫注地編織雞籠。
師:“全神貫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兒子趴在溪頭剝蓮蓬。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到學習中。)。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嗎?
生:老師,我最喜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畫畫的方法表現:夏天的鄉(xiāng)村,草木豐茂。一條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間蜿蜒而過,溪水淙淙流著,好象唱歌給出溪邊的小草聽。溪邊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還曬著幾個大紅辣椒。(眾人笑)是的,我去過農村,見過的。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十
《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這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作者以凄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癡情和追求。上片寫春天的歸去。作者將春擬人化,起句發(fā)問,既點明尋春、惜春旨意,又透出愛春、傷春情緒。接著又以對春天的體貼關懷,寫春去無痕。“若有”兩句用浪漫的筆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寫出了對春天的依戀深情。下片寫夏季的到來。作者先以嘆問點明春天已無蹤跡,進一步表現惜春的沉痛,接著,想到黃鸝定會知道。然而,人、鳥語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層煩惱和沉痛。結尾以黃鸝“飛過薔薇”寫出尋春最后的一線希望也破滅了,薔薇暗示了夏天已經到來。與一般惜春之詞不同,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專寫其尋春,表達對春天的愛戀,所以全詞空靈蘊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原文: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十一
[譯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腳印,四面一片沉寂。
注: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2、注釋。
(1)行路:指春天的行蹤。
(2)因風:順著風勢。
(3)喚取:喚來。取,語助辭。
3、翻譯。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請叫它仍舊回來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春歸何處?
4、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佑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jié)先生。
黃庭堅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稱為“蘇門四學士”.在蘇門學士當中,秦觀和黃庭堅兩個人的成就最高,秦觀是詞苑圣手,黃庭堅是詩壇宗匠。黃庭堅不僅與蘇軾并稱“蘇黃”,而且他還是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書法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著有《山谷內集》30卷、《外集》14卷、《別集》20卷等。
這首詞寫惜春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珍愛,留戀及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全詞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轉折,將戀春之情表現和新穎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讀來饒有情味。
黃庭堅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術,融通釋(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藝,文學藝術的修養(yǎng)很高,造詣很深,23歲進士及第,也曾經春風得意。但是他一生命運多舛,風雨飄搖,直到抱恨而終。他兩次喪偶,遭遇婚姻不幸;自從步入仕途以后,又經歷了一番番政治風雨的無情摧殘。
也許這首《清平樂》中飄逝難尋的春天就是作者畢生追尋的理想。他惜春、戀春、尋春、留春、傷春,雖則自傷,但別有一番情致,其詞語、情趣均不落俗套,顯現出一種崛強狷介的風姿。讀其詞,其人、其情躍然紙上。
5、這是一首構思新穎、格調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發(fā)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tài),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
下片以反詰句承接,將上征下癡語奇想輕輕宕開,而將惜春尋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黃鸝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蹤跡。何不住問之?但人情鳥語難通,尋春愿望終成泡影。不僅春之芳蹤仍無處尋覓,且詞人心頭的憂傷之情愈發(fā)加重了。當看到黃鸝趁著風勢飛過夏季開花的薔薇時,詞人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去夏來的現實。詞中蘊含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態(tài)寫得活靈活現了。
6、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7、這首詞寫的是惜春之情。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全詞俏麗、新警、宛轉、含蓄。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為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huán),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虢壽麓《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這是首惜春詞。耳目所觸,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實已去。飄然一結,淡雅饒味。通首思路回環(huán),筆情跳脫,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轉之妙。
8、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蕩,何處是它歸去的路徑?如果有誰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煩把它叫回來與我們相依相伴。
“黃鸝”,鳥名,又名黃鶯、黃鳥,鳴于春夏之間。“因風”,隨風,順風。“飛”,《汲古閣本》作“吹”.“薔薇”,花名,開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問問那在春夏之間鳴叫的黃鸝,也許它能夠知道春的去處吧。可是這黃鸝鳴聲婉轉,沒有人能夠聽得懂它在說些什么。無可奈何之中,那黃鸝鳥已經隨著吹動的清風從薔薇花叢上飛過去了。
這首詞表達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尋春而不得的惆悵。春天在作者的筆下被擬人化,它的離去就好似鐘情的知己、愛戀的情人轉瞬之間的離去。離去了,無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黃鸝打聽,偏偏又聽不懂黃鸝的言語,百轉千回,終歸無助。詞意雖然表達的是悵惘無奈的情調,但是語句明快流暢,韻味盎然,有婉曲之妙,無消沉之感。
這首小詞僅僅46個字,不堆用典故,也不發(fā)表議論,既無生僻字,也沒有采用詩歌的句法,構思新穎,寓情于景,引人漸入幻境,堪稱絕妙好詞。無處可歸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絕塵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詞客。王觀的《卜算子》詞有“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話,也是一般癡情,王詞表達的是溫馨的叮嚀,黃詞透露出一種渴望春光常駐的期盼與執(zhí)著。黃鸝鳴囀,倏然飛去,薔薇的花影已經呈現出夏日的風姿,那屬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確乎是一去不返了!
歐陽修的《蝶戀花》詞末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屈原的《離騷》中有句“哀眾芳之蕪穢兮,恐美人之遲暮”.美好的詞句詩句所傳達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憐幽獨的人生悲慨。或許這也正是黃庭堅對十年貶謫生活的感喟,也或許是他超軼絕塵的精神風貌的寫照。
9、婉約詞的一特點是“以美取勝”.它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現自然美與生活美,歌頌人物的心靈美。作家們把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諧地統一起來,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詩情畫意的絕妙好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幾道《蝶戀花》)。凡此,皆美妙動人,絢麗多彩。往往片時佳景,一語留住;萬端情緒,一語吐出。一首詞,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紅杏尚書”的美譽;“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張先遂有“張三影”之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因而被稱為“賀梅子”.還有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等等。
愛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藝術形式,是溝通人類感情的橋梁。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是婉約詞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把讀者帶入美的意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創(chuàng)造了凄涼而又幽美的意境。“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作者通過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尋春之意,熔鑄在一起,意境極美。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全詞繪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蘊含著傷春情緒。王漁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蘇軾《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這美的意境中再現出來,鮮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凄涼意境,令人銷魂、斷腸。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讀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納蘭性德懷念親人、歌詠自然的小令,清新婉麗,格高韻遠,極富情味與美感。他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在塞外風光的描繪中,透露出離愁別恨,一片鄉(xiāng)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現出美的意境。
婉約詞是按照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的。作家們用精練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華彩紛呈,百卉競妍,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為我國人民所喜愛,世代傳誦,歷久不衰。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通用12篇)篇十二
各位同學,學習古詩是我們需要的,看看下面的清平樂宋黃庭堅相關資料吧!
【年代】:宋。
【作者】:黃庭堅——《清平樂》。
【內容】。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
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
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
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
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
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