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有著清晰的結構,合理的邏輯,真摯的情感,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認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精彩片段,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有關。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深受信任,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懷王趕出都城,流放到異地他鄉。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不已,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泊羅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泊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尸體。漁夫們劃著船在江上來回尋找,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蛟龍水獸喝了以后暈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怕蛟龍把飯團吃掉,就用楝樹葉包上飯,外面纏上彩線,變成粽子丟進江里。
從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二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這首是宋朝詩人文天祥寫的,寫了當時發生在端午節的一件事。
說起端午節,它還有一個小故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吧,“從前在春秋時期懷王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力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個文章的主人公屈原是怎樣的人呢?這個問題就留同學們一起討論吧!下面就讓我來講講我家過端午的習俗吧!
說端午節的時候吃粽子也是一種習俗,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我家是怎樣包粽子吧!
第一步:先將粽葉放入鍋內煮嫩,然后將五谷和糯米加在一起煮。
第二步:拿出已經煮好的幾片粽葉搭在一起,中間在放五谷和糯米。
第三步:將既有瘦肉也有肥肉的豬肉切好,放入五谷的中間(記住是橫著放哦)。
第四步:將缺口補好,用粽葉包好,并用繩綁好。
第五步:向鍋里倒點水,用小火來煮,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煮好的粽子十分香,我家包的粽子不像別人包得像三角形。我家包的粽子從上面看,像長方形;從前面看,像三角形。咬一口味道香噴噴的。
我喜歡在家里過端午節,更喜歡家里的粽子!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三
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重陽節、中秋節、春節。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你想知道我們家是怎么過端午節嗎?想知道的話,那就往下看吧!
在這一天,媽媽早早地起床,她對我說:“快起來幫我一起包粽子吧!”我說:“好的。”我一骨碌地爬起來,穿好衣服,去洗手,準備開工。這時,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對媽媽說:“我還不會包粽子呀!您怎么叫我來和您一起包呢?”媽媽說:“今天。我是來叫你包粽子的。”我聽了之后開心極了。媽媽一邊說一邊做示范,我照著媽媽的樣子認真地包了起來。媽媽先把一片粽葉卷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再舀一勺糯米放進去,加了一些好吃的材料后又舀了一勺糯米鋪滿,最后用一根繩子把糯米綁緊,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看媽媽包得那么輕松,我也試著嘗試一下,可是那粽葉像是故意和我作對似的,一直在漏糯米,我氣得都快瘋了。再經過不斷地嘗試后,我終于包了一個還算像樣的粽子,我覺得這是我第一次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我幫媽媽包好粽子之后,就去鄰居家玩。我看見鄰居家的爺爺一手拿著一瓶酒,一手拿著一捆草,他先將一捆草沾了一下酒再灑出去,我問爺爺說:“你為什么要在家門口灑酒呢?”他說:“這是雄黃酒,灑在地上,蛇蟲就不會過來了,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了。”
端午節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比如:賽龍舟、插艾草、用五味草煮雞蛋、洗草水澡、換新衣......
這個端午節真的是讓人很開心啊!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四
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由于當時社會的腐敗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攻擊排擠最后逐出都城,流落漢北。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看破紅塵,跳進了汨羅河以死捍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河喂魚以保全屈原的尸首。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包粽子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粽子分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粽,一種是尖尾粽。媽媽是我們家包粽子的能手。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葉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子放在溫水里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完后伴在一起。等蘆葦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粒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間再夾幾片棗肉,包好后再將草繩捆綁好大功告成了。媽媽包的粽子又大又結實,像一個個包袱,又像一個個秤砣。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三十分鐘后,再泡在湯水里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香味撲鼻,讓我直流口水,有時一口氣竟能吃上好幾個然后腆著大肚子那憨態惹人笑。
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握著船槳動作協調、齊心協力地奮力向前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鼓,“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落,使水手們更加鼓足了干勁,勇往直前……每年賽龍舟的場面都非常壯觀。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而且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精選14篇)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寫起作文來就毫無......
中華300字(精選17篇)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
中華400字(精選10篇)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一篇什么......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五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吟誦這首詩,詩中的大意是:端午節是為誰設的呢?萬古傳聞說是為了屈原。雖然楚江浩浩蕩蕩的,但卻不能洗清屈原的冤仇。
屈原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冤仇呢?屈原是我國的愛國詩人,他報國無門,含恨投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五月初五就包粽子,投入江中,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尸體,還會賽龍舟紀念屈原。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了,小區里正在組織包粽子比賽呢,該出發了,我們興致勃勃地冒著雨沖到比賽現場,亭子上面有幾個字“品味鮮美粽子,弘揚傳統文化。”好有節日的氣氛呢。哇,奶奶們正在包粽子呢,奶奶們包的好多啊,胡老師也拿了粽葉包粽子。胡老師先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形,之后舀了一勺米把米放進里面,然后用手在米上壓一壓,說這樣就不會讓米散掉,之后包了幾下又折了幾下,最后用毛線一纏,一個粽子就完成了。我也拿起兩片粽葉包了一個粽子,好丑啊,不過這是自己包的,所以我決定回家把粽子煮了和弟弟一起吃,我包完后比賽正好結束。
我們又排好隊,去東岳農貿市場買了粽子。
吃粽子還真不簡單呢,胡老師用剪刀把系粽子的帶子剪掉,而且準備好了筷子,“好吃”!我拿了一個粽子,粽子軟軟的,上面沾滿了糖,好像一顆顆寶石,我吃了一小口,結果旁邊的人說我很粗魯,可是在家里我只需要一口就吃一個咧。
好吃,我哪還顧得上斯文呢!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六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有很多習俗,比如包粽子、賽龍舟、插艾葉等,在我的家鄉,主要以包粽子和插葉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節日。而賽龍舟卻在南方很盛行。
去年端午節早上,我打開家門,發現了一株像小草一樣的植物,于是我便問媽媽:"這是什么植物?"媽媽告訴我說:"這是艾葉,傳說它可以辟邪,你去聞聞它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兒呢。"于是,我趕緊把鼻子貼過去,啊!那香味真讓人心曠神怡,媽媽又接說:"這一定是奶奶,給插上去的。"我心想奶奶多早就得起來呀!
中午,我看見奶奶坐在桌前,桌上擺著一大盆泡過的米和一小盆紅棗,我跑過去問奶奶:"奶奶,您就是要做什么好吃的?"奶奶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也來包點粽子吃吧!"于是,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折成漏斗形,把一顆紅棗進去,再放一層米,然后再放幾顆棗進去,就這樣一直到裝滿為止,最后用準備好的棉線把粽子繞圈扎緊,最后用鍋把它煮熟,就這樣一個個可愛的小粽“寶寶"就出生了。
當奶奶看到我包的粽子時,奶奶大笑起來,哈哈,快看我們寶寶包的粽子都開口笑了,我不解地走過去一看,原來我包的粽子都露餡兒了,奶奶抱著我說:“我的乖孩子,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好的。"我和奶奶抱在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一邊吃粽子一邊聽奶奶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原來南方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這時我剝開粽葉,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好吃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既學到了知識,又吃到自己包的粽子,我喜歡過這樣的端午節。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七
五月初五是端午,粽香、艾香、菖蒲香,雄黃酒上額頭,驅邪殺蟲,保平安。
端午之前,家家戶戶就開始包粽子。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從睡夢中蘇醒,被粽葉緊緊地包裹著,像是穿了一件綠色的外衣,再用棕繩綁在腰間,宛如系了一根綠色的飄帶。等待粽子煮熟后,剝開它綠色的外衣,一個晶瑩剔透的粽子呈現在我眼前,再裹上一層厚厚的酥麻糖,別提多甜了,空氣中飄散著甜甜的粽香味!
端午當天,媽媽爸爸帶我逛集市。藥香味的艾蒿、菖蒲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草藥擺滿了街道兩旁。滿街都是人,望不到盡頭,你挨著我,我擠著你,都忙著采購各種稀奇古怪的草藥,當然買的最多的還是艾蒿和菖蒲,因為我們有“端午插艾”的習俗,大家都說艾蒿、菖蒲可以驅蚊、辟邪、防瘟疫。當然,我也有采買的小習慣,那就是端午這天買幾只小“龐海”或蚌殼。
端午這天,我可以當一天“山大王”。大人會用雄黃粉拌酒,在我的額頭上寫下黃色的“王”字,據說可以殺蟲解毒止癢,螞蟻蛇鼠都怕它。我為了證明小動物們會不會怕我,故意頂著“王”字在小區院子里“招搖”,咦!果真沒看見任何小動物。
五月初五是端午,記屈原、念屈原,心系國家興亡,寧死不屈不能忘。
我知道,我們過端午其實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他忠貞耿直,不愿看到楚國亡國而投入了波濤洶涌的汨羅江,他崇高的愛國情懷至今還流傳在人們心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閃光的人格魅力得到了世人的敬仰,我們將繼承這種愛國精神,愛我們的祖國,多為國家做貢獻。
香甜的粽子、清涼的艾蒿、刺鼻的雄黃,讓大人們都沉浸在歡快的節日中,但我心里藏有個秘密,那就是悄悄給屈原留了一個最香最香的粽子。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八
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有著自己的歷史意義。之所以成為傳統,是因為它內在的風韻需要我們去品味,它深入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緬懷歷史祭祀先烈,讓更多的人不忘歷史長河中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也不忘我們身為新一代接班人手中的重任。讓傳統文化不失原有的風采,更加發光發亮!
“愛國”鑄就端午之魂求吉、納祥和辟邪,是端午節千百年來不變的主題和美好的愿望。然而,撫今追昔,端午節最值得紀念的,還是屈原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屈原就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化身,他對國家的忠貞、對百姓的憐憫早已伴隨著他的詩篇,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不朽。盡管普通人未必能讀懂屈原著名的《離騷》,但也絲毫不影響大家了解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家國情懷。
雖然時代在發展,但是傳統節日里的某些東西還是不變的。為了記憶深處的粽子回家過節,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承。讓我們既享受當下的天倫之樂,又追懷祖先的盛德、美好與憂傷。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九
甲、乙: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隊員們;大家下午好!
甲: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
甲、乙: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由來。
甲: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民間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節”和“粽子節”。
乙:為什么叫端午節呢?原來,“端”在這里就是開始、開頭的意思。古人認為,“五”是陽氣始盛之數,因此五月的第一個逢五日就叫“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
甲: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
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
甲: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時他62歲。
乙: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
甲: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以此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乙: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合:今天的節目到此為止,謝謝大家的收聽,再見!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十
“五月五,端午節,粽子香,龍舟鬧”端午節已經有了多年的歷史了,它還有一個痛感人心的故事呢!
端午節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傳說,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屈原的國家滅亡了,而他自己又無能為力,就投江自盡了。百姓聽說后,怕江里的魚吃了他的身體,于是連忙劃著小船打撈,一位老人又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能驅趕蛟蟲水怪,百姓也紛紛把米糧灑進江里,希望魚蝦吃飽了米糧之后,就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有了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粽子……的習俗來加深對他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我高興的整夜失眠,第二天,我8點就起床了,我剛到媽媽床邊,媽媽就懶洋洋的打了個哈欠說:“早上好,端午節快樂!我們一起來包粽子吧!”我高興地點點頭。
我和媽媽一起準備了包粽子所需的食材,媽媽終于開始教我了,首先,我用右手把兩張干凈的粽葉卷成圓錐形,然后,我小心翼翼的把糯米放進去,接著把剩下的粽葉蓋過去,最后用細線把它捆起來,看似完成了,可俗話說的好“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啊!”糯米就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總想鉆出來玩一玩。媽媽為了讓我學會的同時又不浪費食材,于是干脆帶我出來找了一些不用的粽葉和一堆濕潤的泥土,帶我手把手教起來,我包了很多次,“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包出了一個完美無瑕的“粽子”
果然“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沒有捷徑,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就會成功的。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我們不僅能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還能看到熱鬧的賽龍舟比賽。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十一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門縫都會插上茱萸。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包粽子可不是說話那么簡單,光準備材料就得好長時間,媽媽提前一天就把米泡在一個大盆里,還準備好了棉線和粽葉。
開始包粽子的時候,媽媽把大棗洗干凈,然后把洗好的粽葉折成漏斗形狀,先放進去一點米和一個大棗,又適量放了幾粒花生,最后把米填滿。而后媽媽又熟練的把粽葉折過來包成一個中間帶角的形狀,用棉線把包好的粽子纏起來系好,放入鍋中。那時候。站在旁邊的我束手無策,不知道能幫什么。沒過多久,鍋里散發出一陣陣米香,香氣四溢,饞的我口水都流了下來。
由于風俗習慣的不同,所以包出來粽子的味道也不一樣,我更喜歡吃媽媽包的粽子,因為它有家的味道!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全(12篇)篇十二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合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其中我最愛的就是端午節了。
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奶奶都會包粽子,傳說這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為國家被攻破而投河自盡,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尸體免遭傷害,所以往河里投粽子、雞蛋等。
我還跟奶奶學過包粽子呢,首先奶奶把材料準備好,然后我跟著奶奶一起拿起兩張粽葉折一下成了一個三角形,接著放點米,再放一塊腌好的肉,還要在上面放點米蓋住肉塊,最后用粽葉蓋住,用繩子捆起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難了。
粽子要燒好幾個小時,糯米混合著粽葉的味道,聞著可香啦。終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拿了一個,不怕燙的.就剝了起來。奶奶連忙說:“小心燙著。”粽子的種類繁多,我們家一般包肉粽和蜜棗粽,奶奶說肉粽是因為大家都喜歡,蜜棗粽是因為寓意著甜甜蜜蜜。
多么香甜的端午粽,多么熱鬧的端午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