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能夠展現寫作者思想和觀點的文字表達方式,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示和參考。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一
今天,媽媽告訴我,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假期了。我有些奇怪地問媽媽:“端午不就是吃粽子嗎?還要特地放一天假,就是為了讓大家好好地吃粽子?”媽媽說:“看來你對端午節還不大了解哦,上網查查資料吧,你就會知道,端午可不是簡單的粽子節呢。”
上了百度,在搜索欄里輸入“端午”——呀,真讓我大開眼界啊,一下子就搜到了3,950,000多個結果,看來比最紅的小沈陽還熱門呢。
我打開幾個網頁看看,端午真是個很有意思的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的意思相當于“初”,“端五”也就是“初五”;端五的“五”字與“午”相通,因為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分別是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紀念革命女詩人秋瑾、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百越族的祭祖節。
而端午節的風俗,就更是數不勝數……。
“怎么樣,端午節只有吃粽子嗎?”見我看得那么專注,媽媽湊過來打趣我。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二
過了端午節給老師同學道個好!昨天就是端午節,這個端午節我是在姥姥家過的。
那天,舅舅和舅媽帶著我和弟弟去了海貝爾,我們玩兒了摩天倫,飛鏢,射箭等等。
我們先玩兒了麼天倫,坐在麼天倫上,地上的人就像螞蟻一樣。不過坐在上面多掃會有些害怕。
后來我們玩了飛鏢,我中了8個,的了一個小海豚,弟弟中了6個,只得了一個拳頭大的小貓玩具。我們用了那么長的時間才得了這點東西弟弟有些不知足。生氣的離開了這里。
后來他看見了射箭游戲,鬧著要玩,舅舅讓我和弟弟一起玩,我們射的箭就像百步穿揚一樣,把把都中,這個游戲讓弟弟很開心。
后來我們回去了,弟弟還在想姥姥說著這次游戲。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三
在我的童年的記憶里沒有“兒童節”的概念,但“端午節”是我兒時最難忘、最幸福的兒童的節日,“端午節”,對我來說,是那么的充滿著期待。
在節日即將到來的前幾天里,大人們開始忙綠起來,泡雄黃酒,包粽子,煮茶雞蛋,縫香包,記憶最深的是看大人縫香包。
我們老家院子里有兩棵大棗樹,姥姥和鄰居的大媽,大姨們會不約而同端著裝滿不同顏色的花錢,花布的針線簸籮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拈七彩的花線,縫各式各樣的香包(老人叫香布袋),姥姥在村里是有名的巧手,小小的剪刀在他手里飛舞,一會就能剪出多種小動物的樣品,供大家縫制出活靈活現的香包,縫制動物香包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首先選出合適顏色的布料,上漿曬干后剪出圖案后制作,通常有小老虎,小貓,蝴蝶等圖案??创笕丝p制香包過程,是我童年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一個個洋溢香氣的香包給我以享受美好生命的憧憬。
個雞蛋,姥姥,姥爺會笑著說慢慢吃別噎著,多著呢。吃完飯,打著飽嗝在棗樹下玩耍,小伙伴都聚集在我們家院子里互相比著手腕上的七彩線,互相聞著掛在腰間的香包,女孩帶的紅紅的小辣椒,綠綠的小黃瓜,更風趣有意思的男孩帶的畫上鼻子眼睛光頭搬腳娃娃,娃娃一只腿搬起來,腿的下面還用蒜桿節做得晃動的墜子,活靈活想,很動感的又淘氣小男孩形象。我們帶著一身的香氣互相嬉鬧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感覺生活真的很美好。
無數個端午節伴著我長大,漂亮的小辮已經變成灰白的頭發,歲月的滄桑寫在我的臉上,我也到了姥姥給我縫香包的年齡,身在大都市的我和我的小姨常常懷念兒時的端午節,懷念姥姥,姥爺,懷念我們老家那兩顆給我們許多歡樂,結滿果實的大棗樹。
沒有了姥姥,姥爺,沒有了舅舅,沒有了童年的伙伴,沒有了那兩顆大棗樹,沒有了七彩絲線,沒有了小辣椒,小黃瓜,搬腳娃娃香包,聽不到“包香,包雄黃”的叫賣聲,曾經的無邪、童真、童趣,樸實,端午的香氣都淹沒在都市的喧鬧里,眼淚不自覺的灑落在臉頰。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四
每年的.五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天全國人民都要吃香甜可口的粽子。這是為什么呢?爸爸給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
傳說端午節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屈原反對楚國的權臣勢力進行愛國運動,而受到貶謫和放逐,懷恨寫下他最后一首詩后投泥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愛國詩人,漁夫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投到江里,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尸身。醫生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是它不能咬大夫。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所以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通過爸爸給我講屈原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屈原的精神小學生作文你也可以投稿,為什么人們記著五月五日―端午節,因為他是人們心中的愛國人士。
舟塔鄉孔灘完小。
二年級。
李順祥。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五
端午節最早源于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杈趼犘懦嫉脑?,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而粽子則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我心中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六
我終于盼到了端午節,這是一個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
有一天,我一回家就看到奶奶在包粽子,我也加入了。我看到奶奶先把粽子卷成喇叭狀,然后把米放進去,再把準備好的洞塞進去,最后用繩子綁好,粽子就包好了。看到奶奶包的那么好,我也學會了,但是還沒卷起來,我放進去的米都掉了出來,但是我沒有灰心,決定再試一次,但是兩次,三次……唉,都失敗了??磥碜鲷兆硬蝗菀装?
奶奶包好餃子,開始煮。等了好久,粽子終于從鍋里出來了,奶奶把粽子帶了上來。今天品種還挺多的',有蛋黃的,有栗子的,有肉的,好吃!我立馬拿了個粽子,打開來咬了一口。太好吃了!我接連吃了幾次,都快吃飽了。
夜漸漸黑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節零點就要死了。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七
穿著初中校服,踏入校園的那一天,我才驚覺:?。∥乙呀浭莻€百分百的初中生了!過去六年的小學生活似乎一下子離得我好遙遠。上了初中以后,就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意味著有更多的挑戰在前方等著我!
在初中的日子里,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我又認識了幾個詼諧有趣的新朋友,常常利用下課時間互相討論功課,除此之外,初中也增加了幾個有趣的課程,也可以參加自已感興趣的籃球、羽球、電影欣賞等社團,一方面可藉此消除壓力,一方面能展現自我,讓在忙碌的初中生活中能過得多采多姿又愉快。
初中的生活雖然常常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但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毕嘈胖灰页浞职才艜r間,認真復習功課,初中三年一定可以輕松又充實,留下美好的回憶!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八
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后,就往里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
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
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
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
里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
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
我真喜歡粽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九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我心目中的端午節。
作文。
供大家參閱!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節不同。國家將端午節列入法定假日,這使得大部分國人都能在假期中享受端午節的快樂和風光。
在端午節,我們更忘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此人們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殺這一事件,魏晉時期,周處撰《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隨著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忘記,國家將端午節列入法定節日,就是保護我國的傳統節日,更是發揚光大我國傳統文化,讓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萬古長青,似水長流。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鼓,滿街路?!笨梢姸宋绻澆粌H僅是吃粽子,祭祀屈原,還有門前插柳放艾葉,手上脖子上戴上香囊,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當然地方不一,文化形式不一。我們農村端午節除每個人能穿上新衣服外,還能吃上各種各樣的綠豆糕。大人小孩子圍坐在周圍互話農桑,拉著家常。孩子們只顧玩高興。當然還要五月五走親戚,定了親的姑娘會收到婆家一份精致的禮物,婆家的好朋友借機會到親家看看媳婦什么樣。
如今,似乎在人們的心目中,端午節卻成了粽子節,或者屈原節,而沒有挖掘出真正的端午節的文化傳統。端午節,既不是粽子節,也不是屈原節。端午節就要真正挖掘出其傳統文化的深意,進行傳承,不能簡單的一個“吃”,更不是一個“祭”,而要的是文化內涵。
在文化的傳承上更應把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在關注人們的生活、關注人生命的質量和關注親情友情上下功夫,在文化方式和形式上來些創意,更要繼續傳統。確實讓端午節豐富起來,活躍起來,讓節日轉起來,唱起來,傳下去,形成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節日理念。
對于節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為的是能讓日子往好處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時間就給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節日的到來亦或是已經過去,我才恍然明白,這已是該過端午節了。
在我的印象中過節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因為我小時候就喜歡過節。
記得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們院子上屋的來友哥要結婚了,那幾天整個小院像是沸騰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就連街上的四鄰也前來幫忙,最熱鬧的還算是我們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還鬧事的孩子們,在我的印象中那幾天真的比過年還要熱鬧。
大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包粽子的,有做綠豆糕的,還有炸油糕的,大人們一見到我們孩子就往我們的身上掛一個香包,有幾次我們幾個孩子為了那個香包香,那個香包好看而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們不管我們的吵鬧,看著我們只是在一旁笑,但他們的手腳是不會停下來的。
前來道喜的人們擠滿了我們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來的都是客,最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的事,那天來了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加的能瘋,我們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有幾個孩子在分手告別時哭的哇哇的,大人們只好留一兩個孩子在小院過夜,幾家的孩子都在搶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這時的大人們笑得更加的開心了。
我那是時搞不清人為什么要結婚,端午節剛過不久,我們幾個孩子就問大人,來友哥什么時候還結婚呢?大人們說:人一輩子只能結一次婚,你來友哥不再結婚了,那還有誰要結婚呢?大人說:你們問誰結婚干什么,結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們玩,大人們笑著逗我們說:等你們長大了就可以結婚了,我們就問大人:我們什么時候長大,我們什么時候能結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人們前來道喜,大多有前來幫忙的意思,禮品的多少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或非議,特別是人們一見面時的道喜場面顯得更加的融合,親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來心里總有一種難于言說的留戀,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親人們,我只能想念他們,而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一樣。
我記得那天的晚上,來友哥的爸爸還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講起屈原的故事,也許我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屈原,后來又喜歡上了屈原的(橘頌),特別是經過郭沫若改編的新橘頌,更使我永遠記住他。
端午節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媽媽跟我說,她們那時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鐘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粽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不愿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為了祖國,為了民族,我江殉。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是偉大的在于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包粽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說箬葉到冊上采的才新鮮,可這里沒有,只好去街上買。街邊有好多好多箬葉,在我的眼里,它們長的都一樣,綠色的,長長的葉子,可是包粽子得新鮮的箬葉才好,媽媽經過精挑細選,才選好了要包粽子的箬葉,箬葉買回家后,還得用剪子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里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餡料媽媽買的是肉。
肉買好米買好后,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媽媽”這陣東風了!媽媽包粽子前,當然要先把糯米攪勻,再依次放下一勺鹽,兩勺醬油,兩勺味精,接著才可以包,媽媽把箬葉折成三角形,留下一個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餡兒,然后又添滿,再將箬葉包在糯米上用線一綁,就形成了一個枕頭形,我看媽媽做了許久,做得糯米沒了,餡米空了才停下來,停下來后,我望著一個個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著媽媽快點蒸幾個,可媽媽說,一時半會兒也蒸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著都是流口水,又怎么肯出去呢?但媽媽一定要我先出去玩會兒,我只得依依不舍的離開。
過了一會兒,我懷著滿腔喜悅回家了,早說垂沫流了“三尺”的我飛一般的跑回家了一到門前就聞到了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馬上跑到廚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勞拋到九霄云外了,我一看盤中正冒著香氣和熱氣的粽子,也不管燙,隨手抓起一個,還真燙,我一下子把粽子揚到這只手,一下子把粽子又拋到那只手,一下子又那只手撓撓,便把它放在碗里,用小刀將粽子切開,一下子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我饞的一下子禁咬了一口,回味無窮!
7.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
端午節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媽媽跟我說,她們那時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鐘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粽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不愿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為了祖國,為了民族,我江殉。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是偉大的在于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包粽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說箬葉到冊上采的才新鮮,可這里沒有,只好去街上買。街邊有好多好多箬葉,在我的眼里,它們長的都一樣,綠色的,長長的葉子,可是包粽子得新鮮的箬葉才好,媽媽經過精挑細選,才選好了要包粽子的箬葉,箬葉買回家后,還得用剪子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里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餡料媽媽買的是肉。
肉買好米買好后,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媽媽”這陣東風了!媽媽包粽子前,當然要先把糯米攪勻,再依次放下一勺鹽,兩勺醬油,兩勺味精,接著才可以包,媽媽把箬葉折成三角形,留下一個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餡兒,然后又添滿,再將箬葉包在糯米上用線一綁,就形成了一個枕頭形,我看媽媽做了許久,做得糯米沒了,餡米空了才停下來,停下來后,我望著一個個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著媽媽快點蒸幾個,可媽媽說,一時半會兒也蒸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著都是流口水,又怎么肯出去呢?但媽媽一定要我先出去玩會兒,我只得依依不舍的離開。
過了一會兒,我懷著滿腔喜悅回家了,早說垂沫流了“三尺”的我飛一般的跑回家了一到門前就聞到了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馬上跑到廚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勞拋到九霄云外了,我一看盤中正冒著香氣和熱氣的粽子,也不管燙,隨手抓起一個,還真燙,我一下子把粽子揚到這只手,一下子把粽子又拋到那只手,一下子又那只手撓撓,便把它放在碗里,用小刀將粽子切開,一下子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我饞的一下子禁咬了一口,回味無窮!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節不同。國家將端午節列入法定假日,這使得大部分國人都能在假期中享受端午節的快樂和風光。
在端午節,我們更忘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此人們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殺這一事件,魏晉時期,周處撰《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蹦铣瘏蔷独m齊諧記》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隨著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忘記,國家將端午節列入法定節日,就是保護我國的傳統節日,更是發揚光大我國傳統文化,讓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萬古長青,似水長流。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鼓,滿街路。”可見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祭祀屈原,還有門前插柳放艾葉,手上脖子上戴上香囊,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當然地方不一,文化形式不一。我們農村端午節除每個人能穿上新衣服外,還能吃上各種各樣的綠豆糕。大人小孩子圍坐在周圍互話農桑,拉著家常。孩子們只顧玩高興。當然還要五月五走親戚,定了親的姑娘會收到婆家一份精致的禮物,婆家的好朋友借機會到親家看看媳婦什么樣。
如今,似乎在人們的心目中,端午節卻成了粽子節,或者屈原節,而沒有挖掘出真正的端午節的文化傳統。端午節,既不是粽子節,也不是屈原節。端午節就要真正挖掘出其傳統文化的深意,進行傳承,不能簡單的一個“吃”,更不是一個“祭”,而要的是文化內涵。
在文化的傳承上更應把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在關注人們的生活、關注人生命的質量和關注親情友情上下功夫,在文化方式和形式上來些創意,更要繼續傳統。確實讓端午節豐富起來,活躍起來,讓節日轉起來,唱起來,傳下去,形成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節日理念。
對于節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為的是能讓日子往好處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時間就給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節日的到來亦或是已經過去,我才恍然明白,這已是該過端午節了。
在我的印象中過節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因為我小時候就喜歡過節。
記得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們院子上屋的來友哥要結婚了,那幾天整個小院像是沸騰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就連街上的四鄰也前來幫忙,最熱鬧的還算是我們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還鬧事的孩子們,在我的印象中那幾天真的比過年還要熱鬧。
大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包粽子的,有做綠豆糕的,還有炸油糕的,大人們一見到我們孩子就往我們的身上掛一個香包,有幾次我們幾個孩子為了那個香包香,那個香包好看而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們不管我們的吵鬧,看著我們只是在一旁笑,但他們的手腳是不會停下來的。
前來道喜的人們擠滿了我們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來的都是客,最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的事,那天來了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加的能瘋,我們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有幾個孩子在分手告別時哭的哇哇的,大人們只好留一兩個孩子在小院過夜,幾家的孩子都在搶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這時的大人們笑得更加的開心了。
我那是時搞不清人為什么要結婚,端午節剛過不久,我們幾個孩子就問大人,來友哥什么時候還結婚呢?大人們說:人一輩子只能結一次婚,你來友哥不再結婚了,那還有誰要結婚呢?大人說:你們問誰結婚干什么,結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們玩,大人們笑著逗我們說:等你們長大了就可以結婚了,我們就問大人:我們什么時候長大,我們什么時候能結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人們前來道喜,大多有前來幫忙的意思,禮品的多少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或非議,特別是人們一見面時的道喜場面顯得更加的融合,親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來心里總有一種難于言說的留戀,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親人們,我只能想念他們,而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一樣。
我記得那天的晚上,來友哥的爸爸還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講起屈原的故事,也許我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屈原,后來又喜歡上了屈原的(橘頌),特別是經過郭沫若改編的新橘頌,更使我永遠記住他。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杰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么地方???”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么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你也可以多寫一點端午節的來源故事。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一
今天是端午節,我很興奮帶著爸爸快步跑到昂立作文班參加端午節活動。
到了昂立,我與同學們統一著裝聽從老師的指揮隨時準備出發。
出發了!我們一路蹦蹦跳跳十分開心,剛到富蘭城堡,迎面撲來了濃濃的艾草香,兩根粗粗的艾葉正紋絲不動的站崗呢!樓梯旁也有細細的艾葉,它們像嬌小的服務員一樣,歡迎著我們。
進到二樓,我趕緊找了一個座位坐下來,爸爸也坐到了八號包間,我的身邊就是艾草,坐著都能聞到香香的艾草味,老師開始講解,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屈原的歷史淵源,我們聽得聚精會神,還積極踴躍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都夸我們是好孩子。
老師在做講解時,家長們已經為我們做香囊了,我看著爸爸一手托住香囊的下方,一手在細心的選最好的艾葉,我好奇的問老爸:“選什么樣的艾葉才是最好呢?”爸爸十分耐心的回答:“不能選那些扎手的根,因為會扎破香袋。”隨后,爸爸拿挑好的艾葉在鼻子邊聞了聞,接著說:“還要選有香味的?!薄芭?”我恍然大悟,我也拿起爸爸選好的艾葉聞一聞,哇,香氣撲鼻而來,爸爸裝好后,用手往里摁一摁,最后輕輕的扯著拉繩,又使勁一拉,一個完美精致的香囊出工了。香囊做好了,老師讓家長與孩子們站到臺前,讓家長們把親手做的香囊送給孩子,爸爸拿著香囊鄭重地幫我戴上,還細心溫柔的幫我整理衣領,他還說:“祝女兒學業提升聰明伶俐!”后來老師又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藍絲帶,藍絲帶是愛與關懷的象征,我要把它送給顧家的爸爸,我拿著藍絲帶,笨拙的系了一個很丑的蝴蝶結,我以為爸爸會一點也不喜歡,可是我看到爸爸滿臉幸福的看著那個蝴蝶結。
回到座位后,老師還帶我們玩了一次尋寶游戲,獎品十分誘人,是可以免費吃牛扒的優惠券哦!“開始!”老師剛喊完,我們就大喊:“啊,快點,遲了可沒有了?!蔽覀円粨矶希涞构?,生怕輪到自己就沒有了,我找了很久,可我連一張優惠券的影子都沒看見,耳邊總是別人歡笑地說我找到了的聲音,我心里有點不舒服,為什么別人找到了,我沒有找到?真是羨慕嫉妒恨,我來到八號包間,爸爸笑著說:“你們真像一群強盜來搶東西?!蔽乙残α?,我用力的翻開沙發,發現沙發角落里有一張票,我與另一個同學同時看見,可是他先拿走了,真氣人!最后,我以失敗告終,一張票都沒找到。
這次端午節真有趣,這肯定是最讓我難忘的一次了。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二
我六歲那年,才知道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艾節、五月節……這一天,家家掛艾葉,吃粽子,人人佩帶香囊……。
聽媽媽講,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上一位名叫屈原的愛國者,他在楚王身邊做官小學生作文你也可以投稿,很有學問,一心為國家的富強出計策,可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發配邊疆。后來,聽說自己的國家被敵人占領了,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天,他來到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了下去……后來人們為了讓魚蝦們別吃屈原的尸體,往江中投入荷葉包著的糯米。于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每當到了端午節,我雖然吃著噴香的粽子,觀看著激烈的賽龍舟,可一想到這個故事,我就高興不起來。
蕭山區寧圍鎮第三小學204班陳文瀟。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三
我印象中的端午節(2018)
上就要端午節了,有種暮然回首的感覺。昨天突然的看見了一人家門口的許多的枯萎的艾草和菖蒲,沒怎么去想,就覺得是端午節過了許久了。
去年的端午節的記憶仍舊那樣的清晰,轉眼遍又是一年了。只記得去年端午節近乎是睡過去的,在下午很晚的時候醒來了,有些饑餓,發現床頭有一個粽子,于是抓起來就剝了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端午節。事后才發現粽子不是給我的。而前年的端午節好像連粽子也沒吃,就如此的過過來了。
這擱小時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的。年少的時候特別的喜歡過端午節。奶奶總是會煮上很多的蛋,包上許多的粽子,蒸很多的包子?,F在看來,那些包子都是很奇形怪狀的,顏色也不像現在的包子,可是味道卻是很好。我們總是帶上很多的熟雞蛋去碰蛋玩——就是拿自己手里的蛋和別人去碰撞,看誰的堅硬,要是贏了的話是很有成就感的?,F在想想,哪吃得了那樣多的咸蛋呢,大多是浪費了。
而端午節似乎和淅淅瀝瀝的雨是分不開的`。每次端午節便是帶上一把雨傘,帶上奶奶給的幾塊錢,帶上滿滿的期待,和著幾個朋友,就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了。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可以買許多的吃的,有冰棒,也有桃子。而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往夏豬家門前路過,偷偷的狠狠瞄上幾眼,便可以高興幾天。童年的快樂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
記得我中考的時候是在端午節以后,而母親也在中考前回來了,這是我僅有的幾次和母親在一起過的除了春節以外的節日的記憶之一。而就是在那次,自己居然還生病了,把母親急壞了。
轉眼便又要到端午節了,如果口袋能帶上幾塊錢,手里撐著一把雨傘,拿著幾個奶奶做的包子,心里會有多高興。真想再去故地重游,看上一場龍舟,淋個落湯雞也好。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四
期盼已久的“端午節”終于到來了,我迷戀那陣陣的棕香,我迷戀那淡淡的艾葉的味道,我迷戀那伏魔降妖的雄黃酒的味道,我也好奇那賽龍舟的壯觀景象,還有我最喜愛的五彩繩系在胳膊上的感覺。
日上三竿,所有人家里喜氣洋洋充滿了歡笑。有些人給門口放上了艾葉、菖蒲,家家戶戶激情四溢,都來為端午節點綴一絲色彩,馬上院子里、樓道里,都飄滿了陳陳棕香,如同人在竹林中品嘗著入口清香的香茶一樣磬人心脾,望著林旁的小溪,聞著林中的花香,輕盈而又涼爽。一陣喧嘩,打斷我眼前的美景,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現實中來,哇,好美的棕香,我這時迫不及待的讓媽媽幫我煮粽子,望著那綠葉包裹的粽子,我不禁垂涎欲滴,恨不得馬上吃到嘴里,我在爐子周圍焦急的等待著,媽媽笑著說:“好孩子,別急一會就好了?!边^了很久粽子才出鍋,我迫不及待的剝開粽子,狼吞虎咽的把它吃下,好香甜啊。說起這端午節還有一個動人而又美麗的傳說。
秦國士兵將楚國攻破,詩人屈原萬分悲痛,寫下絕筆后,抱石跳入汨羅江自殺,楚人聽說屈原自殺后,紛紛自發到汨羅江內打撈屈原的尸體,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他們將包裹糯米的粽子投入到江中,又給江里倒雄黃酒,迷昏蛟龍,就這樣,每到五月初五,人們就在這一天去江里投粽子,倒酒。慢慢的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當天,媽媽要在這天給我搓五彩繩,五顏六色的絲線穿插在一起,顯得格外美麗,搓好以后,媽媽給我的手腳,各帶了一個,寓意吉祥如意,以后的生活五彩斑斕。
??!“端午節”五彩繽紛的端午節,吉祥如意的端午節,在我們心中永遠香氣十足,熠熠生輝,帶著我們美好的祝愿永久流傳下去!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農歷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們家每年端午節時也都吃粽子。媽媽包粽子的手藝是跟奶奶學的,咸粽子、甜粽子、紅棗粽子、花生粽子…媽媽都會包,但是我認為媽媽包的肉粽子是最好吃的。
今天,我也想體會端午節包粽子的樂趣,所以打算也和媽媽學習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糯米提前兩天就浸泡在清水中,每天換水兩次,其次是把粽葉清洗干凈,用水略煮,讓其變得柔然而有韌性,然后就浸在水中。把自己喜歡吃的紅棗、蜜棗、花生、葡萄干等洗干凈準備好,如果包的是肉粽子,就要把事先腌制好的臘肉洗凈切塊備好。準備工作完成后,就開始開工了,先把兩個或者三個粽葉圍攏起來圈成一個漏斗狀,然后把少量粳米放入“漏斗”中,填入自己想吃的紅棗、花生、蜜棗之類的東西,用粳米蓋滿整個“漏斗”,然后用其余的粽葉順著“漏斗”的方向纏繞,最后用繩子系上就完成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喜歡吃肉粽子,也趕緊學著包,剛用粽葉把“漏斗”圈好,才放入粳米,還沒來得及放肉呢,漏斗就散開了,米都撒了出來,我又試了幾遍,不是粳米放多了,就是粳米放少了,一會包個“餓老漢”,一會包個“大胖子”,我不但沒包好,還弄的滿身都是水。
后來,媽媽告訴我,在南方端午節還有賽龍舟的習俗呢,你在網上看看賽龍舟的視頻吧!我迫不及待的在百度視頻中敲入“賽龍舟”三個字,?。 V闊的江面上數支龍舟拼的你死我活,每支龍舟上有十幾人劃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龍尾敲鼓。這樣壯觀的場面真是熱鬧。
龍舟響當當、端午粽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其實是地道的故鄉情。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是戰國末期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我又盼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因為端午節不但因屈原而神秘,而又因為吃粽子,賽龍舟讓我們小孩所喜愛。天剛剛亮,我看見奶奶在掛艾草、艾草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我奶奶為什么要掛艾草,奶奶說可以避邪。所以每當看到掛在門口的艾草,我又隱隱有點害怕。
不大一會兒,家在農村的表哥表妹都來了,我最期盼節假日和大家在一塊歡樂的玩耍,現在甭提有多高興了,我發現她們的腳腕和手腕都系著五顏六色的花繩子,原來農村蛇多,系上五顏六色的花繩子可以嚇跑蛇,避免蛇咬,原來如此有趣!
一會兒,奶奶端上來了熱騰騰的粽子,我奶奶可是包粽子的高手,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清香撲鼻。青青的葉兒包裹著香甜,我們每人拿著一個粽子:輕輕的剝開第一層,充滿著對香甜的可口。
吃完粽子,我們又要去看賽龍舟,我們一路上你追我趕,歡歌笑語灑滿路間:“一碗烈酒解得了憂愁,淡淡的苦艾插在大門口。糯米粽子香飄巷外,三湘的歌兒情調悠悠”。
過端午節,我最喜歡從電視上看現場直播的龍舟賽。一條條造型是龍,火紅色的船從起點一下沖出去隨著船尾有節奏的鼓聲,隊員們喊起了"一二,一二"的號子,隊員們手持船槳,合著號子有力的劃動著船槳,每個人的船槳都是同時落,同時起,水花四濺,船行的筆直。
看龍舟賽,那真是太激動了!一會兒自己中意的船領先,一會兒自己的船被別人超過,看著自己的船遙遙領先,我就很自豪;"我眼力真不錯,這條船一定能贏!"看見船被別人超過,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想著;"加油呀,沖上去!像剛才那樣超過它!
終于,比賽結果見分曉,如果自己中意的船取得了好成績,我便炫耀似的對大家說;"看見了嗎?這就叫眼力,我就知道它會取得好成績,如果自己中意的船沒取得好成績,奸險便裝作什么事也沒發生。
比起看激動人心的龍舟賽,我更喜歡品嘗端午佳節的獨特美食—棕子!
棕子的外貌是碧綠色的外衣,里面白、糯而香甜的糯米飯,米飯里還有棗、豆子、葡萄干等果料。
一般我吃棕子要先聞。不剝皮,先深深的聞一口棕葉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然后迫不及待的打開棕葉,你以為我要吃嗎?不,還是聞,聞一聞那香甜的味道。
下一步才是吃哪!看那結白的糯米里嵌著一塊紅寶石般的棗,那一定是要一口先吃掉棗。然后再一口口的把棕子整個吃掉;糯米又香又軟,果料散發著無法言表的香味,兩者結合在一起,再配上棕葉的清香,那真是賽過王母娘娘的蟠桃??!遇上美食,人們就顧不得自己的儀態了。每當我品嘗完這人間美味后,便會手兒粘粘,嘴邊還粘著幾粒米,滿意的回味一下。去衛生間洗臉洗手了!
??!端午節,你不僅帶給我視覺上的盛宴,更帶給我味覺的的盛宴。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起床便贊嘆道。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夢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便投入滾滾的激流中。
做了這種夢,我不禁全身發抖。對屈原忠貞報國的熱忱,我自愧不如。我對端午節的理解是吃粽子,劃龍舟,喝雄黃酒這都是大家在端午節經常干的事。懷著對端午節的不解,我去尋味了媽媽,媽媽對我說:“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不如上網本站。”
我打開電腦到百度搜索欄里一搜——呀,真讓我大吃一驚,一下子就搜到了3,950,000多個結果,看來端午節比現在的歐洲杯還熱門呢。
我打開了幾個網頁看看,個個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繚亂呢。有關于吃粽子的,有關于賽龍舟的,有關于喝雄黃酒的……而端午節的習俗更是數不勝數。
于是,我把在網上搜到的關于端午節的東西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媽媽。
通過網上的搜索,端午節激發了我濃厚的興趣,我想到了人們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有著無法訴說的懷想和敬仰。屈原將自己獨立于岸后的跳河,他的忠貞為國,他的憂國憂民都深深地打動著我們。
屈原執著的愛國之情已經生生不息,愿他做為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我們心靈的制高點。將激勵我們世世代代學會逆流而上,學會默默承受風風雨雨的洗禮,擺脫一種傷痕一種疼痛的陰影,珍藏一種人格的力量一種至高無上的尊嚴。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五
為什么會有端午節呢?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后,就往里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
喝雄黃酒是為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里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粽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六
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孩提時的那一份寧靜美。早晨起床,揉開睡意朦朧的雙眼,趁著縷縷的朝霞,邀上三五伙伴,去村旁的小河里盡情地洗浴嬉戲,一時間笑聲,打鬧聲,攪亂了村莊的寧靜。正所謂:晨起洗浴奔走忙,霞光璀璨碎河床,歡聲笑語九霄外,端午洗浴人無恙。
端午節我想到了緬懷。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各地都會以不同的習俗來緬懷屈原。其內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綁五線繩,賽龍舟,蕩秋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愛國詩人屈原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卻時時激勵著我們。此正是:“淡然如菊,浩氣沖霄撼乾坤,山河破,亂世風云渡經綸,汨水拍岸淚四濺,江河嘆英魂……”
端午節我想到了愛國?!皭蹏敝樽怨庞兄T谖覈貏e是漢唐以后,愛國成了民眾情感世界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就說屈原吧,“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蔽鳚h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予屈原“瑾瑜比潔,日月爭光”的極高評價。他的愛國情懷,個人氣節,歷久彌新,為國人所景仰和熱愛。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勵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真理。
端午節我想到了感恩。兒時的端午節,母親是最操勞的,不僅要為我們準備好吃的東西,還要給我們制作香囊,綁上五線繩祈福。她的操勞,讓我逐漸明白了事理,曉得了感恩。所以,我覺得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除了要紀念屈原,還有必要利用這個假期,回記憶中的端午節作文家看看辛苦一生的父母,陪他們吃個團圓飯,拉一拉家長里短。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端午節里回想父母的恩慈,兒女應該成為父母一生辛勞的返息,千萬不要等到失去親情的時候再后悔,到那時則悔之晚矣。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俗話說,人生在世只能走一回。但如何走卻值得我們深深思考,或玩物喪志頹廢一生,或厲兵秣馬放手一搏。在這里,我無權評價他人人生的選擇,但需要記住的是,人要活出自己的激情,放射出自己的光彩,去贏取周圍的尊重。
在這個緬懷感恩的日子里,我們應該記住民族史上的愛國英雄,記住血濃于水的親情,記住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并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同時把情感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拼搏力量,吶喊出民族鏗鏘的聲音。
轉眼間又到了端午節了,我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很快樂的。早晨起床,我都會驚奇的發現手上、腳上戴上了漂漂亮亮的五色線,這五色線只有在端午節的時候,媽媽才會在清晨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給我戴上,那時候我還在夢鄉呢!可想而知我看到手上、腳上突然多了漂亮的五色線,會有多么的高興。
端午節這天,媽媽還會準備我喜歡吃的粽子,有蜜棗的、八寶的、板栗的、豆沙的……吃著粽子優秀作文專注寫作作文人,我還把在幼兒園里老師講的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講給爸爸媽媽聽。我看到爸爸媽媽吃的津津有味,我講的也津津有味,心里別提有多美了!我還發現學校里無論男女,手上、腳上都會和我一樣戴上五色線,有的脖子上也戴著。這時候,我們幾個要好的小女孩就會在一起比一比誰的五色線好看。在我的記憶中,總是認為媽媽給我做的最漂亮!可是,唯一讓我不明白的是什么時候才可以把五色線摘下來。于是我就問媽媽,媽媽告訴我說:“五色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每當端午過后的第一個下雨天才可以摘下來,寓意所有的壞運氣都隨著雨水沖走。”聽了媽媽的介紹后,我反而期盼著快點下雨,這樣我就可以讓身上的壞運氣快點兒遠離我。
現在,不用到過端午節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但戴五色線卻只有在端午當天可以戴,所以我依然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七
在我國傳統的節日里,端午節是最有色彩、最有味道的。而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節也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和感觸。
臨近端午節,大街小巷出現了許多賣荷包的小攤,尤其是在龍城廣場附近,這里的荷包品種多,顏色鮮艷。手工制作的荷包更是吸引了許多人欣賞購買。
看,有昂首打鳴的公雞、頑皮的金猴、憨態可掬的小狗、象征著好運的燈籠……一個個形態逼真,看的我眼花繚亂。特別是鼓著大眼睛的金魚,擺動著花瓣似的大尾巴,似乎是剛要游出水面。
回到家里,發現外婆早就買來了粽葉,準備包粽子吃。媽媽說買些現成的粽子就可以了,何必這么麻煩,外婆卻笑著說買來的粽子吃著有啥意思,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粽子,更是傳統的文化、習俗和節日的氣氛。
這時我看見家里的窗臺上擺放著青青的艾草,精美的荷包中散發出淡淡的香草味,廚房里散發出濃濃的粽香味。啊!這就是我們的端午,我們的文化,我們特有的節日味道。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八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最早源于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聽信*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而粽子則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我心中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后,就往里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
喝雄黃酒是為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里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粽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十九
我們這里的端午節不叫端午節,而是叫五月端。五月端就是端午節的意思。所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這是端午節的地方一個俗稱吧了,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有的叫重五節、五月節等等。
在所有的節日中,我小時候對五月端還是情有獨鐘的。原因是五月端這個節可以吃到雞蛋和粽子,可以扣花榮,可以用艾草勾兌的水洗澡,特別好玩,特別有記憶,特別有感覺。對小孩子來說這是小孩子的節日,感覺蠻有意思的。
對端午節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煮雞蛋吃,我在家中是老大,總要讓著弟弟。那時物質還不太豐富,家中煮了幾個雞蛋,弟弟一個人就吃掉大半。有一年他吃了好多,我二爺家又送了不少煮好的雞蛋來,我當時不在家,弟弟一個人全吃了,他吃夠了,以后見到雞蛋再沒有興趣了。這件小事情讓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出問題,做人也一樣的,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最重要。也有人會夸大地說:要想使其滅亡,首先要使其瘋狂。
后來長大后才知道端午節有劃龍舟的習俗,可惜我們這里沒有大江大河,沒有地方可以劃龍舟;再大點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曲原的。
前幾年聽說端午節被韓國江陵“端午祭”注冊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了。自xx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每年放假一天。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在我的每年旅游計劃中,對端午節還是沒有安排的,只安排了“五.一”,“十.一”及清明等節日,可見端午節對我來說還只是童年的記憶。
傳統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但愿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不再遭遇端午節的尷尬!
心中的端午節,是令人向往的,是有著美好記憶的,是童年最好的記憶縮影!
我心中的端午節(優質20篇)篇二十
本站發布端午節演講稿范文:我印象中的端午節,更多端午節演講稿范文相關信息請訪問本站演講稿頻道。
上就要端午節了,有種暮然回首的感覺。昨天突然的看見了一人家門口的許多的枯萎的艾草和菖蒲,沒怎么去想,就覺得是端午節過了許久了。
去年的端午節的記憶仍舊那樣的清晰,轉眼遍又是一年了。只記得去年端午節近乎是睡過去的,在下午很晚的時候醒來了,有些饑餓,發現床頭有一個粽子,于是抓起來就剝了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端午節。事后才發現粽子不是給我的。而前年的端午節好像連粽子也沒吃,就如此的過過來了。
這擱小時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的。年少的時候特別的喜歡過端午節。奶奶總是會煮上很多的蛋,包上許多的粽子,蒸很多的包子?,F在看來,那些包子都是很奇形怪狀的,顏色也不像現在的`包子,可是味道卻是很好。我們總是帶上很多的熟雞蛋去碰蛋玩——就是拿自己手里的蛋和別人去碰撞,看誰的堅硬,要是贏了的話是很有成就感的?,F在想想,哪吃得了那樣多的咸蛋呢,大多是浪費了。
而端午節似乎和淅淅瀝瀝的雨是分不開的。每次端午節便是帶上一把雨傘,帶上奶奶給的幾塊錢,帶上滿滿的期待,和著幾個朋友,就到后街去看龍舟比賽了。其實看比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可以買許多的吃的,有冰棒,也有桃子。而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往夏豬家門前路過,偷偷的狠狠瞄上幾眼,便可以高興幾天。童年的快樂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
記得我中考的時候是在端午節以后,而母親也在中考前回來了,這是我僅有的幾次和母親在一起過的除了春節以外的節日的記憶之一。而就是在那次,自己居然還生病了,把母親急壞了。
轉眼便又要到端午節了,如果口袋能帶上幾塊錢,手里撐著一把雨傘,拿著幾個奶奶做的包子,心里會有多高興。真想再去故地重游,看上一場龍舟,淋個落湯雞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