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巧手的爺爺篇一
我有一個手巧的奶奶。她像一位魔術師,隨時給我們帶來驚喜。
只見奶奶拿出剪刀在油桶上“咔嚓咔嚓”飛快地剪了幾下,又用彩色膠布給油桶穿上了漂亮的外衣。一只別具一格的花盆就出現在我的眼前。
這個花盆成了小蔥的新家。
媽媽的雨傘壞了,要扔掉。奶奶用她的“魔術”之手開始變“魔術”:她拿出鐵絲和針線,先用鐵絲把斷了的傘骨架撐起來,再用針線把斷了的地方固定好。等媽媽下班回來的時候,一把完好無損的雨傘就呈現在媽媽面前。
衣服的縫縫補補對奶奶來說更是小菜一碟。
我的褲子上有一個破洞,奶奶用四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在破洞上繡了一只小花貓,栩栩如生!
我的奶奶手真巧啊!
巧手的爺爺篇二
;近日,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節目,以10分鐘時長,講述了西瓜視頻創作者“阿木爺爺”借助短視頻,為傳統榫卯工藝融入現代價值的故事。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新聞聯播》衍生節目《主播說聯播》,以及央視17套《鄉村振興資訊》進行了后續跟蹤報道。
你一定猜不到,現在海外最火的中國明星是誰,又是怎樣讓大喊“活了28年第一次看到這東西,我好可憐”的網友欲罷不能,甚至火爆到獲得了央視《新聞聯播》的點贊。
百萬關注的“老網紅”
視頻里,一位貌不驚人的神秘農村老人,從山林深處撿來了一堆散木。鏡頭下一雙粗糙黝黑的手,擺弄了幾下,就如魔法般地在河溝上搭出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橋。驚人的是,這座可以讓成年人自如行走的橋,全程制作中竟沒有用一根釘子、一顆螺絲、一把現代工具。純靠木條與木條的彼此咬合與支撐,就天衣無縫地融合成了一座穩固的結構,靠譜到足以經得住暴風與地震的程度。這樣一條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單條視頻播放量數千萬次。讓外國網友懷疑這是否是魔術,驚嘆“又見識到中國功夫”。
別懷疑,這不是魔術,也沒有弄虛作假。而是一種溯源至7000年前的傳統“榫卯”木結構。
視頻中的主人公戴了一頂草帽,穿著一身藏藍色布衣,踩著一雙軍綠色解放鞋。他身后是一間竹屋,前面是長春花點綴兩岸的小溪。“‘阿木爺爺就是我。”63歲的王德文說。
王德文的深山“工作室”位于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做木工活的視頻被兒子王保成傳到網上后,王德文一下子火了。“阿木爺爺”在西瓜視頻有270多萬粉絲,名為“grandpa amu”的youtube賬號瀏覽量超過2億次。
視頻中的傳統“榫卯”木結構,是藏在木頭里的工匠智慧,一項傳承了數千年的木工技藝。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宮正是廣泛運用了這種結構方式。
王德文介紹,榫是木頭凸出來的部分,卯是木頭凹進去的部分,榫卯相互結合才能嚴絲合縫。簡單來說,榫卯工藝就像古人的樂高積木,用“以缺補缺”的巧妙結合,讓木頭上的凹凸環環相扣。王德文說“最難的就是嚴縫,刨好的木頭要像玻璃一樣平,拼接起來才不留一絲縫隙。”他憑感覺控制力度,握著刨子在木料上一推,每次只刨去紙片般的厚度。“切割木料時最多留下3毫米的加工余量,不能刨過7下,再多一下木料就廢了。”老祖宗的巧思構成古代建筑的靈魂,也讓干了50年木匠的阿木爺爺一夜化身為百萬關注的“老網紅”。
這位“掃地僧”在榫卯上的功夫是常年為生計奔波練就的。王德文是祖籍山東的農民,9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常年多病。為了養家糊口,他13歲開始學木工。
2017年,孫子在廣西降生后,王德文和妻子從山東搬來。技術是王德文16歲時借來成品后自己琢磨出來的。在衣食短缺的年代,這般精巧的手藝沒人在意。而在短視頻火爆的今天,擅長視頻制作的王保成發出之后,不到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0多萬次。
“敲敲打打將近50年。誰能想到,我老頭子火了?”王德文說,有人愿意看,就讓兒子多拍點。“50后”的父親當主角,“80后”的兒子負責拍攝,成為這戶木匠人家的創業模式。
“人肉cad”
有網友稱:“我愿燒掉我所有技術證書換老爺子一身手藝。”“誰跟我一樣,完全不知道這個為啥出現在推薦列表里,但我居然一口氣全看完了?”也有人難以置信這比機器還精細復雜的工藝,單是靠耳順老翁的雙手來控制力道。畢竟哪怕是毫厘的差別,都會影響整個制作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于是紛紛猜測阿木爺爺是用了cad建模,才能和機器測量與切割出來的分毫不差。殊不知,僅僅是看到這塊木頭的第一眼,哪里要凸起來、哪里要鑿個坑、坑有多大、每塊零件該有的長度……就已經通通在他“人肉cad”的大腦里描繪好了。工具按照畫好的符號切下去,就像是解開老木匠專屬密碼的一把鑰匙,成品和想象中的模樣分厘不差。就這樣,作為又一個中國工匠精神的絕佳代言人,央視報道了阿木爺爺火遍海外的新聞,更多國內網友也因此慕名專程去視頻網站上搜索并關注了阿木爺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叫他下一個李子柒,也有人叫他木工圈的手工耿,圈了一大波粉絲。可比起兩位“短視頻界前輩”或超群的悠然氣質,或幽默的詼諧風格,阿木爺爺的走紅顯得更加“誤打誤撞”一些。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展現傳統木工的過程,沒有任何花哨的包裝竟然就有這么多人來看,詫異于“為什么有這么多人看我干活?”因為明明很多創意只是小孫子嚷嚷著要玩具,已經退休的老木匠才重新出山。
“神仙爺爺”
被大孩子們甩下的孫子:“爺爺,我也要吹泡泡。”
霸道總裁臉爺爺:“這個太簡單了,咱們做個高級的……”
引得羨慕這中國式爺孫情的網友們紛紛評論:“神仙爺爺還缺孫子嗎?”
如你所見,以傳統藝術的形式為表,以深厚的匠人精神為里,阿木爺爺的巧手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心,也成了中華傳統文化樹立國際自信的典范。但比起追求“全球網紅”的光芒,阿木爺爺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不起眼的榫卯。當他滴水不漏地合緊手中相互咬合、緊密無間的木頭塊……不僅把一顆匠心和祖孫間的愛扣在了一起,也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國際化傳播扣在了一起,把老手藝與新技術扣在一起。
文化交融的典范,當屬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完美復刻的世博會中國館。雖然大小微縮了幾百倍,可里面的零件比筷子還細,環環相扣的機巧讓外國人驚嘆,“原來中國功夫不止在拳腳,手指功夫也這么絕”。
別看榫卯的歷史比漢字還古老,但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核,“大工出于巧,萬變歸于思”的技藝卻從不落伍。很多人看了他徒手造拱橋的視頻,突然意識到阿木爺爺利用楔形斜度固定圍欄的工藝,原來正是現代工業中膨脹螺絲的原型。
前兩年,瑞士蘇黎世剛剛建成了一座全榫卯工藝的木質結構建筑tamedia大廈,因為低污染、低噪音、強抗震的特點。獲得了建筑界的盛譽。
在阿木爺爺手里,新的玩具脫胎于老的藝術,而祖輩的手工也可以和潮流符號碰撞出無數驚喜的神器。他制作的一款沒有一塊軸承、更沒有電線和電池,便能自己走路的小豬佩奇,在小朋友間特別受歡迎后,阿木爺爺便產生了用卡通人物去展現木匠平衡設計基本功的想法。用最潮流的承載,讓年輕人也對老祖宗的手藝感到好奇。千年傳統藝術形式就這樣如此完美地與當下工藝品相互融合、和諧共振。古今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阿木爺爺和孩子們的互動,流汗后露出的樸實笑容,也讓人們動容于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溫暖與美好。
“擇一事,終一生”
任何文化的誕生與存續,其實都蘊含著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情感。
阿木爺爺一輩子穿行在鄉間,他的視頻卻成為了無數城市網友所向往的生活:無憂無慮地口著溪水戲耍,呼吸間盡是撲鼻的野花和泥土芬芳。
烏托邦式慢生活的田園氛圍,難得地讓我們有機會慢下來,看那來自沒有電的年代的手藝人們,是如何拿著木條和鐵絲就能畫出分分鐘治愈強迫癥患者的圓圈。也獲得了一個紓解壓力的出口,去回顧自己與家人關系中的童年光暈,獲得片刻喘氣和休息。畢竟在“耐心只有三秒”的當代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被追著跑。“擇一事,終一生”的阿木爺爺,是堪比珍稀動物的存在。
別看阿木爺爺的每段視頻只有十幾分鐘,背后的制作過程卻動輒就是三五天到半個月。盡管手工家具往往更為結實耐用,但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速度似乎已經變成衡量事物的主要標準。做一把搖椅,現代工廠已經建立起高效快捷的流水線,阿木爺爺卻還堅持用最傳統的工藝徒手把竹子一點點燒彎。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三年前阿木爺爺的兒子王保成最開始決定在開設視頻賬號時,曾為流量發愁。
他最初是想做當時最火的“鄉野美食”題材套路,也建議父親用更快速便捷的電鋸開縫,視頻一剪輯,觀眾根本看不出差別。但阿木爺爺卻統統不聽,他拒絕了兒子加太多環境渲染和劇情設計的建議,每一個工序都堅持要拍近景。兒子開始不理解老爸的執拗,直到看到一個從頭到尾展示木工活過程的視頻,竟然當天點擊量就突破了10hd萬次,才徹底理解了他的堅持。并下決心和父親一起經營這個“老派”的賬號,一做就是三年多。
徒留目瞪口呆到只能在彈幕里打下“666”的網友,抱著團瑟瑟發抖:“不了不了,太抬舉我了。”話說回來,大家的玩笑里倒也透著幾分無奈。嘴上越是自嘲“神仙才能有這雙手”,心里越是敬佩這浮躁社會中日漸少見的返璞歸真,越是感嘆于阿木爺爺們的皺紋里刻著無窮的智慧與經驗,越是無時無刻不在擔憂,曾延續了幾百年的一門藝術,是否會在此后就難以為繼。
據中國社科院等機構聯合發表的《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在農村,55%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年齡在50歲以上,近六成傳統手工從業者尚未找到繼承人。
不過那些曾經離我們“很遠”的傳統文化,正以現代的方式蘇醒過來,點亮著人們的好奇心。
從熱烈的評論區就能看出,在文化自信觀念占據主流的當下,中外網友對多樣化視頻的追捧、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正如王德文所說:“不是我火了,而是我們老祖宗的文化火了。”往往越是專注、克制甚至不事聲張的匠人,越是能帶給觀眾最樸實無華卻熠熠閃光的感動。傳統文化的新渠道表達,讓世界終于有機會慢下來,去感受中國手藝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魅力。
(綜合摘編自創氪網、新華社、鳳凰網)
相關熱詞搜索:;巧手的爺爺篇三
我的爺爺有一雙粗糙的手,但同樣也是一雙巧手,當我的玩具損壞或是出問題的時候,這雙手就會興奮地過來,維修起我壞損的.物品。
講一講發生在前幾天下午的一件事,那天我正吹完葫蘆絲,一不小心沒拿穩,葫蘆絲被我摔在了地上,吹嘴斷裂,吹不了了。我正發愁著,爺爺就用他那雙巧手,把我的葫蘆絲給修好了。爺爺是先用一把鋸子把葫蘆絲嘴的下半截給鋸了下來,然后用大銼刀把上半截的葫蘆絲吹嘴給磨平了,然后在葫蘆絲的上端掏出一個孔,再用另一個葫蘆絲嘴粘到這個葫蘆絲上,我的葫蘆絲就這樣被爺爺修好了。
爺爺還會刻印章,那些印章刻得都十分精美、好看。前年爺爺還為我刻了只小印章。要想刻出好印章,還需要有一個秘密工具呢!如果沒有它,可能印章就刻不好,它是一個把印章立起來刻的機器,還有就是要有一本書,這書里包羅了所有要刻印章的字,再加上爺爺的巧手和耐心,就可以造出印章啦!爺爺刻完了印章,每每看著都覺得那印章閃閃發光,精美絕倫。
這就是我爺爺的一雙巧手,應該也可以稱之為萬能手吧!
巧手的爺爺篇四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巧手網巧手姐姐講故事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嘗試讓幼兒利用樹葉、火柴、蛋殼、鉛筆刨花、顏色水等物品隨意做出各種抽象、虛幻的畫面,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2、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積極交流、發揮想象、編講故事,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培養幼兒協調合作的能力。
1、玻璃兩塊,彩色底板紙若干。
2、樹葉、火柴、蛋殼、鉛筆刨花、顏色水若干。
3、膠水、彩色貼紙、吸管六根。
4、實物投影儀、電視機、錄音機各一臺,磁帶一盤。
1、幼兒跟隨節目主持人“巧手姐姐”在歡快的音樂下跳舞出場,主持人宣布“小巧手俱樂部節目時間又到了,本期的嘉賓是****。”然后主持人和小嘉賓們一起向“觀眾”們問好。
2、出示藝術作品,幼兒欣賞,“巧手姐姐”編講故事。
(1)展示樹枝和木塊做成的人物形象。
3、用熟悉的手勢、動作鼓動幼兒集體歡呼“做做——說說——顯神通”,點燃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4、交代各種材料的操作方法。
(1)樹葉講述的故事。
材料:各種樹葉、底板紙若干,剪刀三把。
(2)火柴講述的故事。
材料:火柴、底板紙若干。
做法:將火柴按自己的意愿拼成各種樣子,然后看看圖畫上有什么?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接著編個故事。
(3)蛋殼講述的故事。
材料:彩色蛋殼、底板紙若干,油畫棒兩盒。
(4)鉛筆刨花講述的故事。
材料:各種鉛筆刨花、底板紙若干,油畫棒兩盒。
(5)顏色水講述的故事。
材料:各種顏色水若干、玻璃兩塊、吸管六根。
做法:將顏色水倒在玻璃上,用嘴或吸管吹,再換個角度吹,看看象什么?接著編個故事。
(6)請小朋友任意挑選一組,與同伴一起合作制作各種圖畫,做好后把它編一個故事。
5、幼兒操作,老師巡回輔導。
啟發幼兒不受原制作方法的局限,創造性的變化材料的用法。
6、每組幼兒講述他們的故事,并把他們的作品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
8、主持人和小朋友一起在《搏浪鼓》的歌曲聲中和觀眾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