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創作需要積累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經驗,并注重學習和模仿好的范文。以下是一些備受贊譽的優秀作文,它們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出色,還在思想深度上有獨特之處。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二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便將時日稱為端午節。
每當端午節之日,我們一家人可高興了,為什么?因為在那天可以看賽龍舟啊!《史記》記載,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屈原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們悲痛欲絕,為了不讓魚吃掉他的軀體,于是借劃龍舟時的水波來驅逐魚群,賽龍舟便被漸漸流傳下來。我們全家在這一天一大早就起身,往西枝江邊趕,到了那兒早已是人山人海。賽龍舟也快開始了。我們趕快找了個位置站好,等待比賽開始。一陣尖銳的口哨聲響起,江面上蓄勢待發的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沖了出去,那雄渾的鼓聲。整齊的水波,統一的動作,一切都是那么協調,不一會兒,龍舟陸續到達了終點,江邊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在我們這兒,不少人家還會在這天燒艾條。中午時分將艾條放在家門口陽臺廚房點燃。以辟邪驅蟲。
端午節當然也有自己專屬的'食物,那就是粽子。為什么要在端午節食粽呢?傳說屈原死后百姓們去撈屈大夫的尸體卻沒撈著。一位漁夫急中生智,往江里投入雞蛋米團肉等食物,說龍魚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尸體了。老百姓紛紛效仿,于是慢慢發展成了用葉子包的粽子。我們家在端午節這天餐桌前必擺上一盆粽子。邊吃邊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端午節,這是個偉大的紀念日,活動還遠遠不止這些,重要的是在這一天,能了解這么多中國傳統的習俗文化,真可謂是既清閑又熱鬧啊!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三
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個“王”字,以求百鬼畏懼,孩子得以長命百歲。
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用則有害,必須慎用。但是,雄黃酒仍是端午節的重要象征之一,有所缺失不免遺憾。那么,讓我們把“雄”字去掉,備上一壺上好的黃酒代替吧。
游百病:
游百病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掛長命縷。
時端午節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斗草:
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斗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四
每一年陰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每每這一天,我們家就繁華起來了。
端午那一天,奶奶一直很早的取出自身采來的粽子葉(便是葦葉),把它煮一遍,隨后放到冷水使得它變冷預留。我奇怪地問:“奶奶,為什么要先煮一遍呢?”奶奶說:“不煮得話它太脆,非常容易斷,無法包的。”哦,原先也有那樣的大學問呀!然后奶奶便會把早已泡好的檽米和煮好的豆餡都提前準備回來,那樣就逐漸包了,我激動的對奶奶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望著我摩拳擦掌的模樣笑著說:“行吧,最先我們要先把豆餡攥好。”因此大家先把豆餡搞成一個個豆餡團。下面大家就逐漸包了,在奶奶的具體指導下,我先從水中取出幾塊粽子葉,疊起來在一起,然后把他們疊成布氏漏斗形,可是底端不可以有洞,奶奶跟我說:“你剛開始學,就不必放豆餡了,立即放米就可以了,先試一下包一個“瞎”粽子。”我一聽現在很多在加工廠有過經驗的客戶,想必都知道有關原料的就笑了,嘿嘿,原先沒有餡的粽子叫“瞎”粽子呀!笑歸笑我還是照奶奶說的去干了,我往布氏漏斗形的粽子葉里裝滿檽米,再把粽子葉剩余的部分沿著口一壓,把米封在里面,我正提前準備開展最后一步,把它系住,但是,這時候,它確像一個頑皮的小朋友伸開了嘴,把米嘔吐出去,也沒有舍棄,在奶奶的具體指導下又從頭開始,坦白說,這一確實不太好學,在奶奶基本上包完全部的粽子的情況下,我終于也包好啦自己的粽子,換句話說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了,我興高采烈跳了起來,奶奶望著我包的的`粽子興高采烈說:“沒得說,琦琦確實學會了呀,模樣盡管不好看點,可是早已不漏米了,再好好地訓練訓練,20xx年奶奶可就會有助手了”。聽了奶奶得話,我高興極了,我一定會好好地訓練的,20xx年我一定能幫奶奶一起包粽子。
奶奶樂滋滋地把粽子放到髙壓鍋中,過去了40分鐘,色香味俱全的粽子就起鍋了,我吃著甘甜的粽子,很高興,感覺尤其美味,由于這終究就是我的勞動所得!
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熱烈歡迎你們下一次端午來我們家,吃我給大家包的粽子哦!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五
“一二,一二……”一聲聲整齊劃一的口號,伴隨著擊鼓聲,吶喊聲,人們的歡呼聲,這熱鬧的場景,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賽龍舟。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吃完午飯,爸爸就連忙帶我們去江邊看劃龍舟比賽。
快看,新一輪劃龍舟比賽開始了!各個龍舟隊蓄勢待發,龍舟上刻著精美的圖案,船身上刻有多條威武兇猛的龍,有的龍好像正要沖出水面,有的龍正在咆哮,有的龍炯炯有神的盯著前方,仿佛觀察周圍的一舉一動,每一條龍都栩栩如生。比賽開始了:“砰”的一聲,各龍舟隊就像上了膛的子彈“嗖”的一聲躥了出去,各隊使勁全力,指揮的人喊起了口號。隊員們精神抖擻聽著指揮,整齊劃一的劃著船槳,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誰也不讓誰,岸面更是人聲鼎沸,人們激動的喊著,“加油”“加油”為自己支持的龍舟隊鼓勁,“哇哦!”其中一條龍舟率先沖過終點,岸上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大家興奮地鼓起掌來。
看完激烈的劃龍舟比賽,我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六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大家的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我們這兒過五月初四。一大早起來,我看見奶奶拿著一根根艾草和一株株不知名的植物,插在家中的每一個門框上。我撓著頭,笑嘻嘻地問:“那是一種什么植物?”奶奶笑著說:“這是菖蒲。”奶奶還把艾草和菖蒲捆成一把放在后鍋和水缸中,聽說這樣可以驅蟲避邪呢!
我們這兒的端午節當然少不了粽子啦!奶奶和媽媽要包粽子。她們準備好干凈的箬葉、泡好的糯米、調制好的肉和豆沙。我從來沒有包過粽子,今天我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媽媽給了我一些糯米和豆沙,讓我包豆沙粽。我拿著兩片箬葉,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兩片箬葉背對背靠在一起,在距離箬葉尾部三分之一處卷成一個圓錐形,然后在圓錐形里先裝一勺糯米,再裝進一勺豆沙,最后裝一勺糯米覆蓋在豆沙上,用勺子壓緊,把多余的水分擠掉。接著用剩下三分之二箬葉把圓錐的底面封好,把底面突出的兩個角往下壓,把多余的箬葉從中間捏住,往左壓,最后用棕櫚葉制成的繩子綁緊。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做了好幾次都失敗了,已經浪費了好多箬葉。粽子真是吃起來香,看著容易,做起來難呀!只剩最后兩片箬葉了。我把它們卷成一個圓錐形,在媽媽的指導下,總算包好一個粽子。雖然樣子有點兒難看,至少是成形了,可以放進鍋里煮了。我心中美滋滋的。
到了傍晚,家家戶戶客廳的供桌上擺著一只白斬雞、一塊大臘肉、一盤粽子、一盤水餃,還盛著五杯家釀的紅酒呢!有的農家還保留著傳統的習俗——敲白粿和糍粑。供桌擺好后,點燃兩根蠟燭,燒香拜仙,放鞭炮。儀式結束后,才能吃飯。
家鄉的端午節有著自己獨持的習俗。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七
一年里有很多的節日,比如:國慶節、婦女節、元旦、春節、萬圣節、愚人節、七夕節、臘八節、元宵節等等。然而,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插艾葉和賽龍舟。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了艾葉。艾葉像菊花的葉子,但葉子上覆蓋了一層又白又薄的絨毛,就像一個個綠色的小姑娘披上了一件白紗。艾葉不但長得漂亮,而且還有很強的驅蚊作用呢!
每年端午節前兩天,外婆就會去買粽葉、糯米、肉等材料包粽子。現在粽子餡的品種可多啦,有:肉餡、紅豆餡、蛋黃肉餡、板栗肉餡等。我最喜歡吃蛋黃肉餡的粽子。
每年這個時候,西太湖還會舉辦賽龍舟比賽。那場面很熱鬧,爸爸媽媽每年都會帶我去看。每年都是人山人海的.。賽龍舟的人你追我趕,搶著第一名的位子。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八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老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在門的兩旁掛上艾草和菖蒲,用來避邪,小孩子胸前還要掛上染紅的'咸鴨蛋,戴上用彩色絲線縫制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以求吉祥。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江浙這邊有些地方用蘆葦葉包粽子,而大多數地方都是用一種專門可以用來包粽子的竹葉,這種竹葉除用來包粽子,以前還用來做斗笠和漁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狀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做成長方形,像個小枕頭,大多數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說過,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圓糯米,里面的餡也是不一樣的,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我們家包粽子是用肉餡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節,家家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灑上雄黃水,防止毒蟲茲生。我聽爺爺說,過端午節還要喝雄黃酒。因為爺爺曾經看到過一條資料,說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家不再喝雄黃酒了。
過端午節那天,我國南方各地還要舉行賽龍舟活動。我們老家江西撫州的風俗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八,都要在撫河舉行一次臨近鄉村的龍舟大賽,冠、亞軍還要頒發獎狀和證書,同時還有一些物質獎勵呢。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九
端午賽龍舟,可我們東北不止這些,我們還會讓小孩子們在一起搶香包,香包在時間內搶得最多的隊伍就有好東西喲。
我們三人一組,分為五組,我可是村中小諸葛,很多人給我好吃的,想跟我一組,可我告訴他們,梁山泊的軍師——無用。我找了身手高超的小李頭,還有跑得最快的小馬子,我們三個一組,簡直天下無敵。有神機妙算的我,四肢發達的小李頭,還有快如離弦之箭的小馬子,不得第一都說不過去。比賽很快開始,別人都四散開來,我們也不甘示弱。
我們走到一間房內,東找西翻,一頓操作猛如虎,翻箱倒柜后,成功找到一個香包,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個香包到手了,我們再接再厲,又陸陸續續收到好幾桶金。這時來到了一個街口,我一眼看到一個角落中露出幾根毫毛的香包,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來了一隊,我定睛一看,他們只有兩個香包,“不行,不能給他們。”小馬子說,“對,不能給我可不愿到手的鴨子飛了。”小李頭說。于是我們六個打成一團,你錘我一下,我踢你一腳,我們大戰了800回合,依舊不分上下,他們的頭領對我說:“軍師,要不石頭剪刀布吧,這么打下去也不是辦法。”“行,一言為定。”于是,我們開始,三個回合后,我大獲全勝,太好了,又收了一個香包,目前我們已經有八個香包了,不知別隊如何?我們去榜前一看,我們第二,第一有十個。不行,要加油了,我們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成功又拿了三個,目前我們第一,good!
現在香包被搶了,該隊伍之間搶了,我保護好11個香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第二名的手里搶下兩個,而他們還沒反應過來。
小馬子也不錯,用它那像閃電一樣的速度奔向另一隊,把香包全部拿走,真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了,不過我喜歡。小李頭也大開殺戒,搶來了五個香包,香包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流入,現在場上只有三個隊伍,比賽也接近了尾聲,這時那兩個隊搶了起來,我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個隊伍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只好放棄比賽,我們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偷偷摸摸的偷走了香包,終于贏了,太難了,“也不知道會給什么好東西。”小馬子說,“不知道。”小李頭說。這時,一個叔叔走來,對我們笑了笑,說:“給這是你們的獎勵哦。”我們一看,是三包糖果,叔叔又說:“香包也是你們的。”“太好了。”小馬子一蹦三尺高,我們吃著糖,聞著香,真美呀。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
5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人民大眾歡慶的民間節日。在這個節假日里,每家每戶都要裹粽子,吃咸鴨蛋。說起這個節日,還有一定的寓意呢!”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原起于史記里記載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忠真愛國,以身明志的愛國故事,老百姓為了懷念他變做出了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粽子”。更有孝女曹娥尋父和紀念伍子胥一說,這些故事源遠流長。而且隨著歷史發展至今,端午節不僅僅只有吃粽子,吃咸鴨蛋和飲雄黃酒一說,還有老百姓們劃龍舟,做香囊,插菖蒲保平安的美好寓意,祝愿我們的生活快樂和美,平安幸福!
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粽子,但是每個步驟要需要細致,用心,到位,不然在蒸熟的過程中,里面的糯米就會散出來,樣子也就不好看了。做著,想著,這雖然只是一只小小的粽子,寓意真的很深刻喲!就好比我們的學習,先需要具備一個持之以恒的態度,平時要有細心,認識錯誤的決心,更要有一個努力創新的勁頭。同時,我也覺得教我們做粽的人就好比我們的老師,是那么地和藹可親,細心責任,一次又一次地教導我們如何學習,改錯出新。一遍又一遍地教育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把握正確的方向。更是不厭其煩地訓導著我們:任何事都需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去完成,堅持不懈,直到終點!想到這里,我更加堅定了我以后對學習的態度,信心倍增。同時,我也覺得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端午節,恰恰是一個鼓動人心,奮發向上的節日,美好祝愿日,美好端午情!
文檔為doc格式。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一
[端午節本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時楚國的屈原而有的,你想能不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的傳統節日嗎,端午節本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至于前段時間傳出的有關韓國有人說端午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韓國的有關人士已經辟謠了,而且他們還澄清說他們的那個節日叫“江陵端午祭”,與咱們中國的端午節完全不同的。咱也就別非給自己沒事找氣受了,呵呵。
以下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內容。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二
這天就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此時原先這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明白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明白后,就往里面扔粽子,期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
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就是怎樣回事?原先就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能夠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就是為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此時里面就就是香噴噴的粽子,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向到我的心里,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粽子呀!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三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古到今有許多關于端午節的典故,如屈原,伍子胥等。
每到端午節,我家門上都會掛上一把菖蒲和艾草,那是媽媽買的,門口就飄著一股特殊的香味了。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就去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掛菖蒲和艾草呢?”
媽媽摸摸我的頭說:“端午節有許多的傳說,其中就有說這一天是個惡日,有各種蚊蟲妖邪出現。艾草是用來除蟲的,它的香味能驅趕蚊蟲,菖蒲是用來避邪的,意寓著健康平安。而且干的艾草葉用來給你們洗澡可以保護皮膚哦。”聽了媽媽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它們都是好東西呀。
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我家的菜會特別豐富,媽媽總會按照外婆家的風俗,給我找與“黃”字有關的菜:紅燒黃魚,涼拌黃瓜,蒸咸蛋黃……而爸爸也會親自下廚燒一盤大肉,里面有整個雞蛋和大蒜。不管我們愛不愛吃,爸爸都要求我和弟弟每一樣都吃一點。要是在老家過節,奶奶還會給我們的脖子上和手上綁上由幾種顏色組成的彩線。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四
盼望著,盼望著,我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中華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
在老師給我們分組后,我分到了端午節組。我忙著收集資料,并認真做著記錄,準備向全班展示我的活動成果——粽子。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我們仙居的習俗是吃粽子和插艾草。關于粽子還有一個傳說呢!愛國詩人屈原在投江自盡后,愛戴他的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往河里投食物,把魚蝦引走。到了后來,人們在端午節就用包粽子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
在奶奶的幫助下,我們買齊了包粽子的材料。開始包粽子嘍!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馬上拿起粽葉就開始包起來了,結果剛把糯米放進去,糯米就漏出來了。奶奶笑著說:“包粽子要一步一步來,不能太急,你剛才粽葉沒折好,所以糯米才會漏出來。”我不好意思地點點頭,開始學著奶奶的樣子小心翼翼地包起粽子來。先折好粽葉,再舀一勺糯米放進去,再放進一個蛋黃和一塊豬肉,再放一勺糯米。然后小心地把粽葉一道一道折好,注意翻轉時一定要小心,不然就會功虧一簣要重新包過啦。最后再用一根細線,小心地一圈一圈繞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到了最激動人心的展示環節,我把煮好的熱乎乎的粽子放在保溫桶里帶到學校去。在展示的時候,我把我包粽子的步驟告訴大家,并且讓大家品嘗我的蛋黃豬肉粽。看到同學們一個個像個小饞貓一樣地狼吞虎咽,我心里別提多開心了。
中華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我們炎黃子孫一定要把它們傳承下去!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五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打開房門發現媽媽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開心地走過去,問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嗎?”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說:“可以,來試一試吧!”我擼起袖子,先拿一片粽葉,再挖兩勺米放在粽葉上,接著用筷子夾一塊又細又長并且肥瘦相間的臘肉放在米上面。哈哈,這樣一看,這臘肉就像是剛出生的小嬰兒,那糯米啊仿佛是張軟乎乎的公主床呢!“小寶寶別著急,姐姐給你蓋上白花花的棉被。”于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臘肉給蓋住。最后用三根又細又細的長的繩子把粽子捆起來,哈哈!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這一會兒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這么多的粽子,一大盆誘人的粽子擺在眼前,真讓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數了數,我一共包了十三個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圍在廚房團團轉,終于聽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趕緊跑過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呀!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聞了聞,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軟糯的糯米,肥瘦相間的臘肉,這簡直是人間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顧形象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心想:我下次還要包粽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屈原詩人,不僅意義重大,而且還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愛端午!希望這樣的傳統節日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文檔為doc格式。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六
陪伴即安康。
——題記。
清早,晨曦從窗簾縫隙中溜進來,似乎伴著米粽和菖蒲的清香,和早晨的微風相攜,在空氣中悠悠飄蕩。“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今日,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端者,初也;午者,同五。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晨起,先向父母道一聲:“端午安康。”
我家的端午節,掛菖蒲是少不了的。父母一早就出門買了菖蒲。淺淡的綠色,長長的一把。父親仰著頭,高高舉著胳膊,踮起腳,把菖蒲掛在我家門前。菖蒲清涼的味道卻早已隨著晨風漫溢,也飄進門來。
我家的端午節,似乎離不開一個“吃”字。而粽子,則是端午節最最必不可少的。古語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以箬葉包裹稻米,即為粽子。剛巧,昨日鄰居家奶奶送來新包好的粽子,今早,只需上鍋蒸一蒸,就作為我家的早點——先開鍋蓋,白色的霧氣蒸騰,撲面而來。母親用毛巾裹住盤子端出來,放在桌上。白底藍紋的圓盤中,深綠的粽葉包裹著圓鼓鼓的粽子。撕開粽葉,雪白的糯米粽滾出來,立即灑上白糖,亮晶晶的糖粉黏上糯米,還未入口,清香撲面而來。我湊在跟前,不禁回想起,每一年的端午節,都是這樣,白糖配糯米粽,年復一年,鐫刻在記憶的深處。咬一口粽子,甜甜糯糯,和父母坐在一起,共享這一份甜蜜,這是端午的味道。相傳,古人以端午食粽紀念屈原,如今,我們端午食粽,更多的是那一份流傳下來的習俗,那一份與家人相伴的溫暖。
我家的端午節,每年都要和外公外婆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外婆是主廚,在廚房,她就是女王,外公和母親則幫些小忙,最后的洗碗是父親的。今天上午十點多,我就早早的到了外婆家。先去廚房里溜一圈。涼菜已經做好了,我湊近聞聞拌黃瓜,又轉過去,忍不住拈起一片切好的血粑粑,率先品嘗。然后,轉過身,笑嘻嘻地對外婆說:“您做的菜真是一如既往地好吃!”正午時分,飯桌上,我們端起酒杯——其實真真喝酒的只有外公和父親,互道一聲“端午安康”,才正式開飯。其實,每年每月每天回到外婆家,外婆外公做的飯菜都是老一樣,每次過節,不只是端午節,也都會一家五口相聚。吃的是什么、為的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但在我心里,如果我家的端午節少了這一次家宴,就不像端午節了,即使菖蒲再清香,即使粽子再甜蜜,若是沒有一家人借節日之時相伴,便也失去了意義。
“端午安康。”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佳節,我們都會向親朋好友互道一聲。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陪伴即安康。只有家人之間在此時此刻相依相伴,共享傳統節日的韻味,于我們家而言,才是真正的安康。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七
甲:付出一份真誠,打造愛的世界。
乙:帶走一片笑容,永遠與我們同行。
甲:“校園之聲”廣播又和大家見面啦!
乙:我是主持人。
甲:我是主持人合:大家中午好!
甲:你知道下周一是什么日子嗎?
乙:這可難不倒我,下周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甲:是的,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端陽節、端五節。民間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節”和“粽子節”。
乙:那為什么叫端午節呢?
甲:原來,“端”在這里就是開始、開頭的意思。“五”和“午”在古代是可能通用的。古人認為,“五”是陽氣始盛之數,因此五月的第一個逢五日就叫“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
乙:這我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
甲: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乙:是啊,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甲: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乙: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甲: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乙: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甲: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乙:關于端午節的來歷還有好幾種說法呢!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在此,希望同學們牢記中國傳統節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甲:今天的“校園之聲”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下次再見!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八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
他生活在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為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于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羅江。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劃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里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豎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最新初二中國傳統端午(匯總19篇)篇十九
我們過年每家每戶餐桌上有一道菜是不可少的!大家猜猜那是什么?沒錯,就是魚。人們為了“年年有余”,所以每家每戶在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全魚”這道菜,可是這道菜每次都是最后上桌的并且只能看不能吃。這是因為要“年年有余”所以才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后才能吃,不然的話,就年年沒“魚”了!
我們小朋友每次給大人拜年,大人們就要給我們壓歲錢,其實它有個傳說。傳說,以前有一個叫“祟”的小孩,每到過年的時候它會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就會變傻。到了第二年“祟”又來了,有戶人家在孩子睡覺時把用紅紙包著的八個銅板放在孩子的枕邊。夫妻不敢合眼,他們在孩子身邊守著談著話。半夜里,“祟”來了,當“祟”準備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突然閃出一道紅光把“祟”給嚇跑了。
早上,這戶人家把用紅紙包錢能嚇走“祟”的事告訴了大家,接著他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把事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以后每到過年大家都學著那戶人家,果然以后“祟”不來害小孩子了。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時間流逝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至于過年第一天一定要吃雞爪,那是因為吃雞爪寄意“抓財”,大人吃了打牌就能贏錢,上班就可以漲工資,小朋友就要吃雞翅,是因為雞翅寄意“展翅高飛”,吃了學習成績好。
我們過年每一道菜,每一個傳統規矩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故事、一個說法。現在這個發展事業的年代,人們只注重發展事業,卻忽視了年。我作為一個現代的小朋友,自我感覺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所以讓我們回味我們以前的傳統年俗,把我們缺少的年味呼喚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