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一
我讀了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寫的《勇氣》這本書,使我增加了不少勇氣。
勇氣有很多種。比如,當第一次騎車不用安全輪,這需要勇氣;當你有兩塊糖,卻能留下一塊到第二天再吃,這需要勇氣;自己一個人不開燈就能上床睡覺,這需要勇氣;小草從冰雪下破土而出,這需要勇氣;當你辛辛苦苦在沙灘上做好的城堡被別人不小心弄壞了,你從頭開始,這也需要勇氣……,還有,堅持自己的夢想,更需要勇氣。
爸爸媽媽說,在我七歲的時候,就讓我一個人睡在我的小房間了,我很高興自己能有一個房間,那樣我就可以自由使用了。可是,等我過了七歲生日時,我怎么也不愿意一個人睡,心里害怕。讀了《勇氣》這本書,我想,七歲我就是一個男子漢了,應該更加有勇氣了。獨立睡覺也是需要勇氣的,我想我會很快戰勝害怕,獲得勇氣的。
《勇氣》這本書真好看,我想我以后會更加有勇氣的。我也要讀更多的書,從書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因為,知識就是力量,擁有知識,就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二
2019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現“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19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活在當下,認真活著。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三
我承認這本書我并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么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說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說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著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仿佛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說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說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斗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們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說:“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著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干干凈凈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么的,他說是哲學。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帶著看哲學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著:“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么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四
style="color:#125b86">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關系,談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漸進,遞進提升的。但是教學是人和人的互動行為,談教學提升不可簡單用技巧分級制來實現。初入教壇的時候,大不了學生幾歲,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似乎談不上什么嫻熟的教學技巧。但是我很受學生歡迎,一呼百應,教學技巧在其次。用今日所學理解,一在于當時的用情至真,二是因為真是和個人教育理想引發的強烈自我認同。想當初自己雖然稚嫩,但是在學生心中一定自帶光芒。后期隨著技巧的日漸嫻熟,方法的不斷完善,真我卻日漸行了下風,與學生的相處多了規范與面具,少了純粹和本真。日復一日能懷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擾侵襲,排除萬難、歷經苛求還能盡心盡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勇氣。即使上級部門所做甚多,但是我們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終歸求而不得,觸摸到內心和自我對話都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候。你很難在嘈雜、堅硬、怨怒、不滿的時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內心。如何來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獨特性,保護自身獨特的精神力量并充分的在教學中融合這份能量。
2、不要受限于門派和現有方法,保持不斷的自我變革、自我完善并加以認同。
3、將愉悅精神的力量融進教學,完成自我、學科、學生的統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術,別依賴技術,向內心求索,保持恒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學相長,讓眾人成為自我完善的導師,眾生皆佛。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五
藍色和白色結合的封面非常吸引人,左上角用正楷字體寫著“勇氣”二字,旁邊是一位小男孩站在跳板上,眼下是一片水的顏色。看著小男孩猶豫不定要不要跳下去時,我想,它可能需要一些勇氣吧,這本書或許就是講這位小男孩怎樣克服畏懼,終于跳下去的故事吧。
“勇氣有很多種。”這是這本書的開頭語,“不管哪一種,勇氣就是勇氣。”接下來的這句話使我有些疑惑,難道一些小事也是勇氣?事實證明的確是這樣的。“勇氣就是你有兩塊糖,吃一塊,留一塊到明天。”這也算勇氣?真搞不懂。再想想,的確是的,能夠抵擋甜甜的誘惑不吃它,這難道不是勇氣嗎?
“勇氣就是翻看偵探小說時,不看最后幾頁,先猜猜到底是誰干的。”這使我想到了一幅畫面,一位小孩坐在床上,床頭燈打開著,照著他的那本偵探小說,他則緊皺眉頭,右手正在擺弄最后幾頁,總有想翻的欲望,但他還是忍著,接著看前面的內容,思考著。
聽完這本書的內容后,我發現它根本不是我所猜想的那樣,而是一個個排比句組成的詩歌。這還并不是我所驚訝的,驚訝的而是寫這本書的作者,他真是太神了,居然把我的事跡都寫進去了,他怎么知道,我和朋友吵架后,會主動要求和好?他怎么知道,我得知一個大秘密后,但從不向別人說?他又怎么知道,我在坐翻滾列車后,還會再來一次?
勇氣真的很神奇。它是別人把我心愛的書弄壞了,我卻不生氣;它是我吃早餐時,不讓媽媽催促;它是在看電視劇時,不直接看最后一集;它是被別人冤枉時,不會哭泣……
勇氣就是勇氣。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六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于“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說,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于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溫暖。它的溫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觀問題。要去溫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里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為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里小心翼翼地乞討,并以此為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系,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為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于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于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為什么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德勒的哲學是基于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里起舞。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七
合上書,靜靜想: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我靈魂的擺渡人?
小說的封面只寫了“擺渡人”這三個字以及一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簡單的話,這樣的信息不免提醒我這是一本玄幻的書,但慢慢讀到后面,我發現這本小說不僅僅有關引渡靈魂,更多的是體現對幸福的一種無畏的追求。
迪倫在生前未獲得的幸福在她死后卻感受到了,這要感謝的是她的勇氣。迪倫在生前是不快樂的,她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迂腐、世俗。以至于在她的引渡人崔斯坦告訴她其實已經死了的時候,她竟感到平靜,內心毫無波瀾。迪倫如此特別的行為深深地吸引了崔斯坦。在穿越那個連接著“現世”與“天堂”的荒原時,迪倫與崔斯坦從相互鼓勵,相互安慰,相互依賴,到最終兩人彼此相愛。
可又有誰說真正的愛是無需經過歷練的呢?崔斯坦作為一個擺渡人,他的義務就是引導靈魂穿越荒原,這使得他自始至終就不相信自己能活動于除荒原外的世界。而迪倫呢,正好相反。作為一個“普通的已故的人”,要么去往天堂,要么就留在荒原中最終變成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的惡鬼。迪倫與崔斯坦看似永遠無法相伴。然而,迪倫與崔斯坦的勇氣為他們贏得了美好的結局。
在現實世界里,我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像那些一般的靈魂,在從自己的擺渡人那親耳聽到了自己已故的消息后,哭哭啼啼,留戀往事。失去了正視死亡的勇氣,失去了戰勝惡鬼去往天堂的勇氣,甚至自我放棄,最終落得和惡鬼一樣的下場——茍且、懦弱、貪婪。但是迪倫不一樣,我從迪倫每一次的抵達“安全屋”的成功中看到了迪倫強大的內心,那種面對黑暗與魔鬼的強大的無畏之心!有這樣一顆勇敢的心,無論眼前有多么漆黑,她的心中永遠有一盞明燈,她的眼前永遠有一絲希望!
如果每個人都安安靜靜坐等幸福來敲門,那全世界豈不都在等待?敢于敲門的人總是有機會贏得幸福的。是的,在尋找愛的旅途中,總會有困難與荊棘,也難免會存在分割荒原與天堂的無盡的'玻璃墻——你站在墻的這邊,我站在墻的那邊,即使玻璃再透明卻無法看見彼此。然后你被自己怯懦的心給打敗,因為害怕回到荒原后再次面臨危險。于是你裝作自己無法回去是因為墻——上天的阻擋。其實,說白了,這堵墻不過是你心靈的一堵墻,你的害怕勝過你的愛,你的墻自然就高了,倘若你真的可以不顧生死,敢于一搏,那么那堵墻就根本不會存在。膽小的人終究得不到刻骨銘心的愛,他們的愛就好比是云,再厚,風一吹也就散了。
迪倫堅定的愛讓任意一扇門后面都成了他的愛人所在的荒原,在迪倫轉動把手后,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回去。那一刻,我是真的佩服她的勇氣,畢竟這一回去是無人給她做向導的,她將獨自面對種種危險。
小說的結尾很圓滿——迪倫與崔斯坦最終都回到了現實世界。而正是這圓滿的結局更讓我相信了——一個人無論是生是死,他都需要勇氣。我們可以安逸,但絕不應該在安逸中遺失勇氣。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八
在《教學勇氣》一書中,作者提到讓學生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是優質教學法的原則。優秀的教師所做的,要遠超過把共同體中的新知識傳遞給學生,優秀的教師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復認知的過程。教學不同于技巧,優質教學一直在本質上是群體共享的。“群體共享”一詞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繼續往下看,讓我了解了作者所闡述的“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傳統教學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把結論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也不是關注主動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體模式的教學中,課堂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主體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升華。
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他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是如何把握的。在被邀請演講時,碰到的是一群習慣于只聽課,不參與討論的學生。這樣的場面讓作者不安,甚至緊張到違背規則地向學生胡亂發問。感覺到演講像是公開絞刑。當有一個出于對作者同情的學生舉手提問時,作者馬上熱情響應,接著引起了更過的交流,真正的對話、學習就出現了。
這不也是我們近幾年來的教學探索、教學改革,推翻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弊端,提倡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共同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當學生,學生也可以當教師,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是知識的代言人,也不是學生關注的唯一焦點,被關注的是知識本身。當然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圍坐一圈或是分成小組,在一起討論討論。而是共同關注于知識,學生接觸的是知識本身,學生與學科建立了緊密的關系,在參與共同體的學習中,使學生在比學習書本知識時更真實。
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也致力于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在6au7atchristmas的學習中,介紹的是一個西方的節日文化。在對于這一知識的學習時,學生本身已經對一些西方的假日有所了解,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句型來表達自己喜歡的節日以及在這節日時所做的一些事情,他們有這些知識基礎,并不是對于christmas一無所知的,這樣為本單元的學習就奠定了基礎。嘗試在學習前,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查找有關christmas的一些資料,對這一西方節日做最大的了解,知道它是在哪一天,人們通常會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風俗習慣等等。課堂上從談論學生自己喜歡的節假日入手,進行相關的聯想,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hristmas的相關知識上,所有的內容都是通過學生自己搜集,表述,所以比起直接從引入課文,在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就更加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九
你看過由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寫的《勇氣》嗎?別看這本書只有短短十幾頁,但插圖精美,文字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了不光是保家衛國、見義勇為才需要勇氣,勇氣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
“勇氣是再來一次”。跑步時摔倒了,努力爬起來繼續往前跑,即使與第一名失之交臂,為了我的勇敢,同學們都在終點加油歡呼!考試也一樣。考砸了,我不灰心,吸取教訓,認真復習,下一次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勇氣是愛它卻不摘它”。學校花壇里花開得再美,我學會了靜靜地欣賞,卻不是摘下來帶回家。同樣,喜歡一件東西,我學會了不是想方設法擁有、炫耀,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勇氣是不開燈就上床睡覺”。謝絕媽媽的陪伴,學會在黑暗中克服恐懼,原來不但沒有什么妖怪,可能還有小花仙和我做伴。在生活中學著長大,學著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困難,我就不再是那個永遠離不開媽媽的小女生。就象我們剛學的那句諺語: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
如果你還是一個不很自信的朋友,看看《勇氣》吧!相信我:看《勇氣》,真長勇氣!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十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傷,他就是創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