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一
《教學勇氣》的作者是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他的《教學勇氣》一書,初讀,感覺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細讀之后,才越來越覺得這本書是那么直通人的心靈。
讀這本書,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復工作中積淀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于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面對教師這種困境,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字里行間自然流露著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
教學是需要勇氣的,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當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你的時候,我必須做到謹言慎行、因材施教、為人師表。
書中說“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銳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么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在一次家長會中,我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說,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與孩子發生沖突時,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說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并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和學生的內心感受,缺少書中所說的“教師心腸軟”。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某次我給一學生糾偏輔導,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采用互動模式,把學科的一周知識復習、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里倒數的女生表現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品質,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個晚上跟她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
要有勇氣構建共同體。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斗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學,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于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發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于是教師越俎代庖,慌里慌張、糊里糊涂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么學生發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游離于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著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回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平時要做到:
1、多讀書籍,讓書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
3、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這樣真正的教學才會發生。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二
翻開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首先吸引我的這一段話:“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的確如此,在我從教十年中,隨著年齡、閱歷、經驗的增長,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我想這書是適合我的,我愛學生,我愛教學,我體會過在課堂上師生精彩的配合,有著因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教與學雙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課下來,自己都會久久回味。那時就是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莫過于教師。曾經,為著心靈的自由,帶著美好的愿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并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我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是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每學期總會有那么一兩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進教室,害怕見到學生,害怕去面對各種問題,平日里可愛的學生變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覺得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好遠好遠。我很害怕這樣的時刻,總覺得自己太無能,什么都處理不好。我知道自己愛學生,可他們為什么要與我作對?或者對我如此冷漠?幸虧我知道這種時刻總會過去的,風雨之后總有彩虹。于是烏云確實也就這樣慢慢過去。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讀了《教學勇氣》后,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數量也并不少,快樂與痛苦并存,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經歷著的,我釋然了。而且因為帕爾默,我發現了原來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看來這也是種與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三
讀完《教學勇氣》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樣在跟我對話,給我指引方向,鼓勵我先成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學的勇氣。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窮盡整本書,所以選取了最令我有共鳴的第二章作者對教學恐懼的詮釋,來談談我的感受。
正如作者所言,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回想這一年,似乎“恐懼”是我常有的情緒,當我精心準備的一節課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當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們就像石頭一樣保持沉默沒有任何反應時......我常會感到恐懼。我恐懼上課時因為自己不得要領而把學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所以有時我會選擇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飾這種恐懼。經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燦爛的臉上會慢慢愁云密布,用極為嚴肅甚至是可怖的面孔來震懾學生的喧鬧,用強勢武裝著自己。因為沒有認清自己的恐懼,所以我根本也就沒有洞察到原來學生也是恐懼的。
帕爾默在文中告訴我:“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當學生恐懼時,他們往往會采取沉默的方式,他們會覺得只要不開口說話就是安全的。他們害怕不懂,害怕不會的問題正好被老師問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正如現實的課堂中一樣,我們班的一個男孩子,他課上課下完全是兩個人,課下活潑可愛好動,還主動撿起同學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給者,問老師累不累,讓他干點什么等。課上,他就會變得十分靦腆、惜字如金,每次提問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來,那聲音小到聽不到他在說話,任我怎樣鼓勵,他還是那個樣子。這正是帕爾默所說的恐懼。我親身體驗了,而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這樣課堂就會癱瘓,教育就會癱瘓。
這樣的恐懼如何突破?最關鍵的是“傾聽人們說話”。“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的。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意味著不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真話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識探險中給予他們保護。
隨后,帕爾默寫出了那個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室里親切款待了學生,學生將給教師帶去新鮮的思維,超越教師所能理解、超越教師所能想象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分享、碰撞的狀態,讓整個課堂變成了一個有溫度的學習共同體。
面對課堂上的焦慮和恐懼,作者幫助我們剖析恐懼并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懼。我恐懼我的教學很糟,這種恐懼或許不是一種失敗的信號,而是關注我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我恐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我解答不出來,這種恐懼或許不是警告我逃避這個話題,而是發出一個信號:這個話題我必須注意,我應該為每次的教學做更多的準備,我應該多看書,多充電,以此來鞭策自己。我恐懼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這可能是在告訴我:我設計的教學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解恐懼,而不是因為恐懼而停滯,那么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
其實,我原本也畏懼攻讀理論書,但誠如書中所言:“當我們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戰去擴展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自身認同和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感受到加繆提到的恐懼——這種恐懼讓我們知道我們處在真正學習的邊沿上,……在那個時刻,我們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觸動,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們渾身顫抖。我們穿越了一片普灑大地的陽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勇氣閱讀心得勇氣讀后感篇四
好書適合一讀再讀。有一次,借去同學家過生日的機會,讓我和伯納德·韋伯寫的《勇氣》這本書結下了緣。這是一本繪本書,優美的插圖,簡單的文字。其中蘊含著的道理卻很多很多。我反復“咀嚼”書中的文字,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讓人回味。
勇氣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我第一次摔倒起身后,拍拍身上的泥土,是第一次嘗試面對困難后的勇氣感,是我取得小小收獲時的滿足,勇氣是藏在自己心靈里總是與我作斗爭的那一面。
當我在參加學校長跑比賽時,快跑到終點的那個時刻,我擔心,我害怕,當時看著老師和同學們向我傳來鼓勵的目光,讓我鼓足勇氣,使出全身的力氣向著終點沖刺,成功了!成功了!不遠處傳來吶喊聲,這就是勇氣。
當我第一次作為升旗手,臺下500多個同學贊賞、羨慕的目光,給了我自豪與自信的勇氣,我在全校師生關注的目光下,順利地完成了出旗,這就是勇氣。當我看到同學們不守紀律,以值周生的身份指出他們的錯誤卻遭到他們的冷笑。我用內心的強大避開任何人對我的嘲笑,通過老師充滿信心的話語和同學們的理解,我堅守自己的原則,盡心盡力,無怨無恨,這就是勇氣。
生活中,勇氣無處不在。勇氣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我們擁有它,就能揚起風帆,克服一切困難,在成長的路上,駛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