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一
有人說,愛情就是一顆心與另外一顆心的碰撞;有人說,愛情就是黑暗中閃閃發(fā)光的鉆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說,愛情使人歡樂,愛情令人痛苦,愛情給人力量,愛情讓人迷惘。 是啊,因為愛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馬相如; 因為愛情,孟姜女哭倒了萬里長城; 因為愛情,林黛玉含恨焚詩稿; 因為愛情,祝英臺忍悲赴黃泉。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引出了人世間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愛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筆下永恒的主題,而有部電影則忍不住困惑地問道《愛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愛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 (板書:木棉的自白)
舒婷,當代有才華的女詩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從小就喜歡朗讀詩歌,可是少女時代剛剛結(jié)束,十年動亂就將她推進了風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區(qū)插隊落戶,接受“再教育”。家庭的變故和她個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練,也為她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詩集《雙桅船》獲全國新詩優(yōu)秀獎,而她的《致橡樹》則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樹》寫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愛情詩。在詩中,詩人沒有流于狹小的愛情圈子,而是以新穎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為當時新詩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新風。
1.朗讀。師:那么,愛情究竟是什么呢?人們的愛情觀有什么變化呢?讓我們先來聽聽舒婷是怎么說的。
范讀。(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語氣、語調(diào)和重音,感情基調(diào)理智、冷靜。)
齊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這首詩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長短句錯落有致,許多詩句兩兩對應,朗讀時有跳躍感。)
明確:不,這些都還不夠。
師:“不”,是個否定詞,它否定什么?(這些指的是哪些?)
明確:否定舊的、傳統(tǒng)的愛情觀,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東西,從這里引入嶄新的愛情觀。(也就是從這里把詩歌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不認同的愛情觀,一部分是認同、肯定的愛情觀。)
2.解讀第一層:體會作者在詩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傳統(tǒng)的愛情觀。
(1)集體朗讀第一層。
(2)師問:詩人在這一層中運用了哪些意象來否定傳統(tǒng)的愛情觀?請同學們在書上劃出。 明確: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
(3)作者通過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愛情觀?
明確講析:
一方攀附:
a.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種藤本植物,沒有直立的莖,但它為追求高貴的地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顧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嚴不顧,借橡樹來證明自己價值的存在。
(沒有,因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沒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別人的力量上去的。)
c.這讓你想起怎樣的女性或婚姻關(guān)系?(“夫貴妻榮”、“攀龍附鳳”的依附關(guān)系。今天,“傍大款”者還想通過依附“高貴”的丈夫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現(xiàn)代女性絕不做“以丈夫為職業(yè)”的女人。)
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給以否定,文中有三個字,一起讀出來,“絕不像”,其中哪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單方癡戀:
a.小鳥,還是癡情的。體現(xiàn)在哪里?它只知道在綠蔭下跳來跳去,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卻不知道在綠蔭外面還有可以讓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記了為自己歌唱,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只知死纏爛打、一廂情愿,反復唱著單調(diào)歌曲、頻頻示愛,它固然癡情,但雙方?jīng)]有共同的根莖,沒有共同的基礎(chǔ),這種愛是不穩(wěn)固的,是一種無資格、不般配的愛。
b.這讓你想起怎樣的女性? (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籠中的小鳥,在男性的陰影中麻木喪志,在男性的恩寵下迷失自我的女性,這是單方地癡戀。)
一味奉獻:
a.放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畫。
b.這是一泓清泉,它給人們送來清涼,在炎熱的夏天,看到這樣一泓清泉,是會讓人心曠神怡的,但是為什么作者連這樣的清泉也否定了?(因為它所采取的態(tài)度是“長年送來”,而且橡樹對它沒有任何回報。)
外婆這一生過得怎樣?
(把一生給了他和孩子們,為了別人而活,沒有一刻是為了自己活的,這就無所謂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從人格價值的維護和保持看,這種一味的奉獻不足取。雖然從道德情感方面說是高尚美好的,但從人格價值的維護和保持來看是不明智的,而且從愛情關(guān)系的維系發(fā)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讓學生舉例。教師補充舉例:一對夫妻本是大學同學,婚后女子為支持男子的事業(yè)而甘心放棄自己的事業(yè),在家操持家務,十幾年過去了,男子事業(yè)有成,而女子沒了事業(yè)青春不在,最終因無共同語言而分手。
d.險峰讓橡樹長在其上,從而使橡樹顯得更高大、偉岸,它只是作為一種襯托,默默支撐著大樹甘愿作他人的陪襯,也是愛的給予者、奉獻者形象。
e.對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從字面看似乎沒有否定,其實是有否定的(從“不,這些都還不夠”看出) 從存在以來,無論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永無止境地奉獻,滋潤著橡樹、沐浴著橡樹,樹是有形的,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無形的,來無影去無蹤,他們?yōu)榱讼饦涞纳L,無怨無悔地奉獻,卻忘記了給自己一個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貴,卻容易喪失自我,結(jié)果難免另人遺憾。
3.教師小結(jié):以上三種傳統(tǒng)的愛情觀,都是以犧牲一方為前提的。是一種“一味奉獻、自我犧牲”的愛情。(板書)傳統(tǒng)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jié)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jié)合,往往是權(quán)勢和財勢的結(jié)合;結(jié)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失去了愛的本質(zhì)。所以現(xiàn)代女性應摒棄“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見和“女人支撐男人,男人支撐世界”的成就替代觀,不能一味地犧牲自己而“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是持否定、批駁的態(tài)度的。 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師:那么,作者向往的愛情觀是什么樣的呢?同學們一起來看下面的部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作者的態(tài)度!
1.學生集體朗讀第二層。
2.理解意象“木棉”。
師:詩人在這一層里提出了“木棉”這一形象。象征女性陰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絲、蒲葦、水,比方有一首歌里這樣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從傳統(tǒng)意象來看,好像水更能表現(xiàn)出女人的陰柔之美,作者為什么單單用木棉來象征女性? 學生討論后歸納明確:水雖然能表現(xiàn)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繞山走,給人的感覺總有點依賴之感,缺乏獨立性;而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橡樹站在一起,平等獨立,又不失女性的溫柔之美。
師:詩人認為具有陽剛之氣的橡樹和具有陰柔之美的木棉應該保持著怎樣一種愛情呢? (用文中的詩句來回答!)
——愛的基礎(chǔ)應是獨立平等。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形象,他們二者應該是并駕齊驅(qū),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應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的。
——既有獨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靈犀相通,相敬如賓。
—— “寒潮、風雨、霹靂”比喻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
“霧藹、流嵐、虹霓”則比喻生活中的快樂與成功。
① 橡樹:“你有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師點撥:銅、鐵、刀、劍、戟都說明橡樹堅毅、剛強、有力,作者在這里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做刀、劍、戟,枝干像銅、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應具有堅毅、剛強、矯健的陽剛之美。
師點撥:紅碩的花朵,說明木棉的美麗、熱情、真摯,體現(xiàn)了一種女性的陰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滿生機,既有美麗的外表,也要有豐富的內(nèi)涵。
“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難以理解, 沉重的嘆息從自古以來中國女性的地位與遭遇上加以體會。
師分析:中國漫漫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一部分人意識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試圖反抗,卻往往以失敗而告終,另一部分人卻沒有意識到,只能像一種依附品一樣從屬于男性。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男女地位還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價。女詩人作為新時代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了沉重的嘆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還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英勇、頑強、熱情的品質(zhì),能給人帶來力量、溫 暖。因此,作者認為女性除了外在美還要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nèi)涵。以上,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② 那么,真正的愛情應當是怎樣的呢?(用詩歌中的詩句來回答)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相愛的人最終是共享幸福人生的。這是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獨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與共。這種愛情才是最堅實的。
④詩的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詩人看來,愛不僅只愛對方,還要愛他的事業(yè),他生活的土地,簡言之——愛他所愛。愛烏及烏,這是一種升華了的愛情,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詩人開頭先否定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著在強調(diào)獨立平等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書)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愛情的。
1.學生談通過學習本文,對愛情有什么新的認識。
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對愛情的認識。(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表達情感的能力)。
2.教師總結(jié): 是啊!愛人是美妙的,被人愛也是幸福的,同學中不乏已有戀愛現(xiàn)象,但同學們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經(jīng)濟未獨立、事業(yè)未確定方向。那么,我們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首先學習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樹,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能與你在一起熱愛生活、擁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樹!在將來才會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對理想、生活、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我相信,同學們沐浴在愛的陽光里,必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要讓自已的頭腦充實起來,要豐富了自已的內(nèi)涵,同時也要讓自已獨立起來,這樣才能有找到一份長久的愛情!)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二
1.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掌握《致像樹》的象征手法
1.理解詩的主題
2.理解詩人的愛情觀
3.理解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1個課時
點撥法、討論分析法
一、導語(課前播放鋼琴曲《梁祝》,上課后停止)
同學們,剛才一曲《粱祝》奏響了愛的永恒,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多少熱血的青年男女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為之而歌,為之而舞,為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愛情詩,看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愛情圖畫。
二、讀一讀,感知課文
1.欣賞《致橡樹》flash動畫朗讀,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詩中選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簡單地說一下自己喜歡它的原因。
2.學生大聲地朗讀課文。
3.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或句子朗讀,并簡要地說明自己喜歡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輪流朗讀)
5.學生齊讀課文
三、說一說,討論分析詩的內(nèi)容,主要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只知“攀援、依附”不獨立。
其次,癡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diào)歌曲的鳥兒。因為這種鳥兒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qū)儆谧约旱淖杂商炜铡獑蜗嗨肌?/p>
第三,泉源、險峰、日光和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詩人在這里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認同。因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險峰只是做了“陪襯”,而“日光和春雨”卻只知道愛撫。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好像忽略了“被對方愛”的權(quán)力。
一株木棉樹,這是為什么呢?請從詩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簡單的闡述。
提示: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邊的那些意象給人的感覺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為一棵和橡樹一樣的木棉樹,同它一樣的站立,才能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尊嚴。
3.喜歡、贊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緊握;“葉”相觸——雙方必須平等獨立;每一陣風——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為知己;銅枝鐵干——偉岸挺拔,剛強不屈,具有陽剛氣概;紅碩的花朵——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zhì);“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禍福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至死不渝。
四、評一評,分析詩的寫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樹當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當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樹具有男子那種陽剛之氣,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韌氣質(zhì)。
提示:
可以把那種無形的愛有形化、具體化、形象化;更便于表達內(nèi)心的各種感覺,給人更大的想像空間;增加了一種含蓄的美,給人無盡的想像。
五、練一練,聽龐龍的歌曲《兩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1.《兩只蝴蝶》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愛情圖畫?
提示:
詩歌通過一只蝴蝶對另一只蝴蝶的勸慰為主,敘述了他(她)對他(她)的關(guān)心和呵護;通過敘述他們纏纏綿綿的飛舞、“陪你一起枯萎也無悔”的誓言,表達了那種對愛情忠貞不渝、相知相隨的情懷。這是一幅美麗的、充滿浪漫色彩的愛情圖畫。
2.簡要分析《兩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提示:
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纏纏綿綿來象征兩個人的愛情是互相廝守,常相依,影相隨的堅貞。
六、作業(yè)
背誦《致橡樹》這首詩歌。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三
《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當代詩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舒婷《致橡樹》原文和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語言的精華,是智慧的結(jié)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靈光,是人類最純粹的精神家園。古今中外的詩人們,以其妙筆生花的精彩寫下了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詩歌,經(jīng)過時間的磨礪,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別、超越時空的不朽文明,扣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的雙重享受和熏陶。
這是一首經(jīng)典的愛情詩,語言清麗活潑,讀起來朗朗上口。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fā)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愿要附庸的愛情,不愿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愿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愿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愿作一廂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愿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chǔ)。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并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zhí)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wèi)士,每一個枝干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wèi)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愿意在他戰(zhàn)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扎根于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并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舒婷曾經(jīng)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chǎn)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jīng)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后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后來發(fā)表時,才改作《致橡樹》。“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福建廈門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作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長運用比喻、象征等藝術(shù)手法表達內(nèi)心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義和當代主義風格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詩歌代表作有《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