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一
《致橡樹》,是舒婷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舒婷《致橡樹》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當代女詩人。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詩注重自我表現,追求心靈的自由,詩作貫穿著以個性和人道主義為核心的人生憂患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表達了對現代社會人的處境的關懷。她的詩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創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在藝術表現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體象征的手法,注重詩歌意象的組合,由意象群構成整體性的詩歌象征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從而給詩歌帶來了朦朧美、含蓄美、彈性美。
本詩選自《詩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3],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注釋】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莖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數丈。夏秋開花,橙紅色。
[2]木棉:常綠喬木,產于熱帶,高可數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現的彩色圓弧,有七種顏色。這種圓弧常同時出現兩個。紅色在外,紫色在內,顏色鮮艷的叫“虹”;紅色在內,紫色在外,顏色較淡的叫“霓”。
【賞析】
《致橡樹》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采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全詩感情色彩強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否定傳統的愛情觀。詩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征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獻(“險峰”)這兩種以一方的壓抑、萎縮和犧牲為愛的前提的愛情觀,作了深刻的否定。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使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格價值的決心躍然紙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寫理想的愛情觀。強調這種愛必須有獨立的、與對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這種愛,有堅實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這種愛允許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這種愛能同甘共苦,終身相依。這種富于人文精神的現代愛情觀顯示了詩人對新型愛情觀和人生價值的向往與追求。
詩歌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題旨不局限于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詩歌大量采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形式,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現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的詩風。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二
《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當代詩歌。詩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舒婷抒情詩《致橡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橡樹》是舒婷創作于1977年3月的愛情詩。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作為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致橡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過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呼喚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喊出了愛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號,發出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表達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
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舒婷曾經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后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后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
雖然舒婷說過《致橡樹》“并非一首愛情詩”,但更多的讀者還是愿意把它當作愛情詩來欣賞。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征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可以看出,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有著精心的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平等的要求。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嶄新的意象。
詩篇一開始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狀態;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仍不能代表愛情的全部。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滿足于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樹,我必須是樹且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間。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有的姿態:“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木棉用一種為橡樹自豪、為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她接著以“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和“共享霧靄、流嵐、虹霓”表達出真正的愛情應當同甘共苦的信念。他們表面上“仿佛永遠分離”,實質上卻“終身相依”。“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詩人認為:愛情,不僅止于傾慕對方“偉岸的身軀”,而是把對方的事業追求、理想信念也納入自己愛的懷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的詩卻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全詩采用抒情主體“木棉”對“橡樹”做誠摯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內都閃射出思想和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為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為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征。此詩有了這種獨特、精美的意象作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脫離了具體的有限的形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間平等真誠的愛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詩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組合了一系列蘊含豐富的具體意象。這些意象要么是暗示木棉對傳統人生觀中不和諧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傾斜的人際關系的看法,要么是大膽肯定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互相依存,顯示了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新型的愛情觀、人生價值的向往和追求。全詩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舒婷代表朦朧詩里溫柔的一面,代表愛與美。《致橡樹》強調愛情世界中個體精神獨立的重要性,使這首詩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心聲。
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張子泉:此詩運用了抒情主體擬人化這一表現手法。抒寫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棉。寫法上又獨辟蹊徑,不直接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而用了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從各個角度反襯木棉的種種品格、信念和抱負,接著從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畫,這樣就從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飽滿地表現了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表現上,這是把反映式變為表現式的寫法,顯得更為濃縮、凝練、概括、集中。另外,詩人改造了傳統的賦、比、興的手法,避開了鋪敘,加入了現代詩常用的內心獨白方式,更易表達抒情主體的主觀感受。
中國作家協會副研究員李朝全:這是一首愛情詩,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愛情觀。人們似乎都恥于談論愛情。愛情被丑陋化、妖魔化……舒婷卻在詩歌里勇敢地說出了愛。勇敢地表達了愛情應該是平等的、分享的、共存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共同的事業和命運之上的,這樣的一種愛情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無疑具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的效果。而詩人借助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賦予了思想鮮艷的顏色。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福建廈門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作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長運用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義和當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詩歌代表作有《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舒婷的致橡樹教案篇三
10級 文學院
中師
(二)郭仕棋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和品味,理解詩的主題。
2、理解詩人的愛情觀。
3、理解詩中意象的意義。
4、初步懂得鑒賞新詩的一般方法并體會其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點撥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又長青的話題。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許多人們給我們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愛情絕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時代的愛情經典,反映了那個時代以男性為中心的對女性的兩大價值評判:“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封建時代的文人們對愛情樸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提問:同學們對于愛情的觀念是是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另一位中國當代女詩人的一首另類的愛情絕唱。導語之后,學生默讀《致橡樹》一到兩分鐘,熟悉詩歌內容,及初步把握詩歌情感。(板書:《致橡樹》舒婷)
2:請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初步領悟,然后評析。
二、相關文學常識簡介(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介紹作者背景及相關知識)1:作者介紹(見教材)
《致橡樹》是詩人的成名作,也是她愛情詩的代表作,是她的愛情宣言。
2:朦朧詩:朦朧詩產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蘊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梁小斌等。
此詩發表于1979年《詩刊》第4期。30多年前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思想上的樊籬還沒有徹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視,人的尊嚴遭到肆無忌憚的踐踏。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貶低甚至扼殺。當時不少詩文中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欲望”,“愛情”這一“資產階級的感情”更是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詩人 1 也毫不畏懼地把她的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在打破了思維上的清規戒律之后,詩人勇敢地表現了對血肉豐滿、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寫了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情狀。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而以高尚的愛情。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這是一個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這首詩抒寫的不是個人狹小感情圈子的纏綿悱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清風。
三、誦讀(在對作者及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后)
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文,并劃出詩中具體的物象,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感情,領會這些具體事物與生活中的哪些人類似,它們有何特點。提問學生:(并板書在ppt上)
1:全詩可以分為幾段?為什么? 2:有哪些意象?各指代什么?
(同學們回答的都有道理,下面聽老師的分析,我們一起來更好的掌握此詩所傳達的思想與感情)
四、結合學生的理解與答案來深入分析:
(一)《致橡樹》意為寫給橡樹。這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采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
(二)鑒賞第一部分
明確:愛情詩。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寫了那些意象具體形象來含蓄地表情達意?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點?詩人對這些意象是持什么態度?(在ppt上分別展示各種意象的圖片,并略加介紹。)
明確:凌霄花、癡情鳥、泉源、險峰、日光、春雨。
“凌霄花”有什么特點?詩人對“凌霄花”是什么態度?
“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樹。“絕不像”,鄙夷的態度。讀的時候這三個字要重讀。
凌霄花
雖然鮮艷美觀,凌空盛放,但那不是憑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緣他人的“高枝”來炫耀自己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只知“攀援、依附”不獨立。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過依附“高貴”的丈夫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對象有錢的、有權有勢的,可以供她享樂的??現代女性是不應該做依靠丈夫來發光的女人的。
攀附型
“癡情的鳥兒”有什么特點?詩人對她持什么態度? 單相思、一廂情愿、單方癡戀;“絕不學”----完全否定,瞧不起。
癡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歌聲雖美妙動聽,但那只是為著自己所棲息的大樹唱贊歌。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 2 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 “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bìhù),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這不僅使我們想到了傳統的女性總是陷在愛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婦隨,沒有獨立的個性,沒有遠大的理想,麻木喪志。這樣的愛情雖有溫暖,有歌聲,卻缺少了內在的激情與活力。現代女性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更充實更豐富的生活內容。
癡戀型
“泉源”和“險峰”有什么特點,詩人又怎么看?
“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獻,不求索取;“險峰”增加“橡樹”的高度,襯托“橡樹”的威儀,是把自己作為“橡樹”的陪襯,二者并不平等。
如果說“泉源”、“險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獻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類女人呢?詩人又持什么態度?怎樣理解“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兩句?(情感上的遞進)
提問:各用一個句子來表達對日光和春雨的理解。(略作說明)
詩人連用六個否定句,因為它們代表了不同的愛情觀,這種愛情,愛的雙方沒有平等、獨立可言。
這一部分中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的意象,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仿佛吐盡千百年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掙脫,是戰斗,詩人以一個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奮發、向上的,同學們在朗讀時要讀得剛勁有力,慷慨激昂。
(三)、鑒賞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正面抒寫理想的愛情觀。
總結:全詩行文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詩人采取“破”的思維方式,目的是引出詩的下半部分,即——立。那么詩人到底向往什么樣的愛情呢? 請一名同學讀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學們在詩中劃出描寫橡樹和木棉的詩句。分析木棉和橡樹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義。
請找出“木棉”和“橡樹”關系親密的句子?
你是樹,我也必須是樹。詩人認為愛情的基礎是什么?
獨立平等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相互依存,緊密結合。
師:找出兩人有共同語言的句子。
生:“每一陣風過??聽懂我們的言語”
師:這說明他們的心怎樣?
生;精神默契,感情交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靈犀??
師:橡樹與木棉兩個意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生:陽剛氣概
陰柔氣質
師:在愛情關系上,它們分別象征了什么?
生:橡樹象征了陽剛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了陰柔之美的女性。師: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是怎樣的?(女生回答)
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樣的?
(男生回答)
生:有棱有角,有個性,高大偉岸,堅強有力,陽剛之美。
溫柔,美麗,健康活潑,充滿了生活的激情,具有極富魅力的陰柔之美。
師:各具特色,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藍天。
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比喻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
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則比喻生活中的快樂與成功。
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既獨立,又相依。
師:詩人認為愛的堅貞表現在哪些方面?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足下的土地。)愛他(她)所愛
“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業和國家。古人云:擇偶須偕千秋業,愛有源頭情不竭。愛一個人,更要愛對方的事業和理想,愛對方的民族和國家。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師:縱觀全詩,詩人追求一種怎樣的愛情觀?
生:相互獨立、平等,又緊密結合、互相依存的新型愛情觀。總結:(1)作者以橡樹和木棉兩種高大壯美的喬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們比鄰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來象征男女之間的理想愛情。詩人通過“木棉”的自白,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堅貞熱烈,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新時代嶄新的愛情觀。
(2)詩人所表達的愛情觀與傳統的愛情觀其最大的區別在于,作為愛的雙方必須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平等,尤其作為女性更應強調自身的尊嚴與價值,而不能成為男性的附庸。這其實是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所發出的吶喊。
(四)、藝術手法
1、象征手法
橡樹——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傳統的愛情觀念,再表明自已的現代愛情觀。表現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詩寫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辭手法
詩人還設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來表達她的愛情觀,比如: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愛情觀。
4、對偶,反復,對比的修辭手法。
本詩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運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讀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
對偶: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去里
對比:不學癡情的鳥兒,要做紅碩的花朵。
5、句式長短相宜,錯落有致。
詩人豐富的情感。《致橡樹》的語言生動形象,蘊涵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詩節句式由長變短,語氣由平緩變得急促,詩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強烈。
6、押韻:
這首詩通篇押i韻,增加了詩歌的音韻美,更富于藝術表現力。
詩人通過一系列意象的描寫,表現了平等獨立而又相互依存,親密無間的現代愛情觀。
十七歲的愛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霧
不要碰,讓它悄悄地飄著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讓它輕輕地唱著
是一朵羞澀的小花
不要采,讓它靜靜地開著
是一枚枝頭的青果
不要摘,讓它澀澀地掛著
十七歲的枝條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們是等待成熟的果園
讓我們依然保持沉默
渡過歲月臥成的河流
看我們的生命之樹
根根枝椏
將墜滿甜蜜的碩果
教師寄語:面對你心儀的那一棵橡樹或木棉,你應思考,這棵樹是否已長成大樹,是否已擁有了銅枝鐵干或紅碩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夠的力量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讓自己的愛情之果充滿生命的甘甜。
周恩來總理說過:“青年是黃金時期,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學會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長成一棵茂密的參天大樹。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沉穩堅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誠的目光;他才會去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他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如果過早地涉獵這個禁區,那只會品嘗一杯苦辣的酒、一顆酸澀的果。最后祝愿同學們在將來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的愛情。
(五)最后在背景音樂下,老師帶學生一起深情朗誦《致橡樹》
附:板書設計
內容
態度
結構
主題
凌霄花、鳥兒
源泉、險峰
依附、襯托、犧牲
橡樹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愛情
肯定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