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人素質談國人素質篇一
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
教育不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教授人生的道理。而應試教育的根卻深深扎進了中國教育的內心,拔會痛,長亦痛。
在新洲,作為湖北省實驗高中的新洲一中,內心已經與應試教育融和貫通了,不知道大家可否發現:在一個高手云集的學校里,路上學生昂首挺胸,只看到高空的廣闊,卻忽略了腳下的艱辛與險峻。當有人迎面走來,他依舊筆直地走著,直至撞個滿懷,但嘴上依舊振振有詞,他們認為什么都是別人的錯。
我認為從高等教育來講,人才素質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也就是通過教育來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國家早已開始實施政策,可我們呢?是否是被國家給遺忘的青年?擁有熱血擁有理想的青年,但是我們卻缺少了素質,缺少了在社會生存的必備條件!
正如常青藤聯盟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個笑話:常青藤聯盟大學畢業的人安裝燈泡會怎么做?他們只需要拿著燈泡等待即可。為什么?因為他們是高材生,因為他們認為世界都會圍著自己轉,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最強的!
我們的學校正培養著這樣的人才,我承認學校的升學率很高,我們在三年中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每天拼死拼活的學習,終于熬出了許多的高材生。但是我們這些高材生是有缺陷的,因為在上海出租車上,我曾聽到出租車司機抱怨湖北學生的素質很差。
這些也許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吧。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抹黑什么,我只想表達自己的內心!
我想讓故鄉的學校領導者重視起來,素質教育,是中國人民最需要且最難得到的東西!
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素質教育正在被我們遺忘。我們需要重視起來,開始重視建設中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國人素質談國人素質篇二
《禮記》中的描述,人的美德并不是參照“禮”而得出的,而然中國人的“禮”的功夫卻是相當了得,畢竟社會存在是決定社會意識的,在中國這樣的國度,“禮“便可以理解為道德,宗教與政治的化身。
古時《孝經》曾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又有”百善孝為先“的古訓,可見孝作為一種衡量人品甚至是選官的標準,都是占著相當大的影響。
中國人是很講究孝的,《二十四孝》一書中就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來說明孝的重要性。
從“我娘很愛吃橘子“的故事到”埋妻兒而養爹娘“再到”剜肉治病“無不說明了孝的程度之深。
守孝三年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生下來頭三年,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亦不可自我糟蹋,否則便是對父母的不敬。
以“禮”相待,若只是敷衍,便降低了標準,認為是不孝。
中國人的孝是一種美德是沒錯的,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的信仰標準,孩子的相對獨立性,并不存在什么刻意在意孝的存在,想去那就去哪的恣意散漫的態度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是否影響了中國孩子的獨立性,這種孝有時候可能會造成違背了主角的真實意愿,古時的婚姻包辦也是一種孝的體現,卻有種種的悲劇發生,例如《孔雀東南飛》。
就算在當代也有人為父母的命令為馬首是瞻,一聽父母有言,便毫不含糊地去做,也許可能本身就是個錯誤的舉動,缺乏了自我的主觀判斷力,這樣的“禮“想必不太靠譜。
總的來說,孝的正面作用還是要大于負面作用。
——公共精神
要說到公共精神,便有話可談了。
從去年的天災人禍來看,中國人民群眾的公共精神可謂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從不以偏概全,也從不以全概偏。
人終歸有其自私性,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抱著“事不關己,關門睡覺“的心態來生活在這個世上的。
古有農夫的禱語“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亦有”不得不顧及自己“出于自我保護的意識,有些人常常想著只要自己的個人財產不受損失,就沒有必要去關心或者沒有責任去關心別人。
說到底了,還是用一句話來概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明思博在他的書中用這樣的話來表述中國人
這句話寫得相當生動,也比較有概括力。
更通俗一些便是你不給我錢,我就沒那個義務被你叫過來再喚過去,于是公共精神常常被與金錢聯系在一起,顯得太過于現實,其實這個社會終究還是要現實一些,不論是在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或是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大環境下。
對于某些社會中的見義勇為等充分體現公共精神的行為和事跡,我的確是相當敬佩。
因為生活中我們的思想境界有時候總會先想著自己的,當然自己確保不受傷害,但至于究竟要不要管別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當然這個社會是不乏有真正公共精神的人的,他們可能不計報酬,不計后果,但真正人們都達到那樣的思想境界高度,還是將要有很長時間的路要走吧。
——知足常樂
“釘在一塊土地上,
好像一棵樹,
吸水,開花,結果,最后枯萎了,
歸于腳下的黃土。
那是他們的知足常樂的心態在潛移默化中作用著。
一段時間之內,中國人是很相信”天“的,或許可以稱作是一種”宿命論“,皇帝是天子,釋迦摩尼是救世主,這些環境的作用打造了中國人很吃苦耐勞的品質,有著永恒般的好心情,不論外面怎么樣,中國人總是很相信會很好,現在已經很好了,然而這樣的相對于進步的停止卻差點要了中國人的命。
現在卻有很多現象表明中國人并不是很好的保持這種美德了,貪官亦或是種種謀求某個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數一數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他們會常常丟失快樂,只是滿足自尊或是虛榮心。
所以知足常樂,亦或是相關無事,還是抱著常樂的心態。
知足常樂在當今的社會中可以衍生一下它的意思,便是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不要過分的要求什么,再用一句老人們常說的話:”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永遠不是你的“,切不要把它理解成天命不可違,我只是想說在什么都沒有爭取到之前你只好做好你自己,常常可以使自己很開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人的。
——拐彎抹角
“很會做人。”
偶得記起來,一天聚會聊天的時候,有個朋友把頭伸過來有些神秘地對我說:“我發現你語文是不是學太好了,罵人都不帶臟字的?!边@才是我明白過來是自己不久之前對于一些冷嘲熱諷的反擊,不小心有點毀了自己的形象。
但反過來想想,中國人恰恰在很多的時候都會練就了一副好嘴皮子,可以用盡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來表現對某人的看法,然而對方又會常常毫無防備的欣然接受,好像只有自己知道怎么回事,恐怕等到別人反應過來怎么回事,你早就人去樓空了。
這樣的結果,又要怕是要感謝中國的文字的復雜性和生來就有的謙遜了。
有人說中國人很喜歡擺場子,很喜歡作假,我倒不是這么認為的,中國人的“面子心理“貌似已經有很長的存在時間了,中國人很喜歡面子并不是因為他們很喜歡爭強好勝,而后是因為他們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追求完美的心理誰又不曾擁有呢,更何況是無傷大雅?進而就有了拐彎抹角的語言,行為,一切的暗語,一切的小動作都只是不想破壞當前可能會比較好的的情形,只是想讓近況變得更好些僅此而已。
中國人的拐彎抹角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往往可以很巧妙的將自己從尷尬,窘迫的困境中解救出來,無傷大雅,又給自己做足了樓梯好適時退出。
——漠視
中國人常常很羨慕說西方人才很懂得生活,可以有很長的假期在沙灘,在海島上曬出黝黑健康的皮膚。
其實中國人同樣也是很懂得生活的,只是條件不允許,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是金錢,沒有辦法去遠方攜著家人旅行,但是中國人卻能在僅有的休息時間內充分利用身邊的事或者是物來充分享受生活的愉悅。
于是喝茶成了最佳的選擇,既沒有浪費什么時間,卻又在某種程度上閑暇了身心。
午后的小憩,一壺茶,是很好的享受,中國人要的并不是什么好茶好味道,只是追求那一刻的心境,想必那才是最重要的。
吃過了西餐,還是印證了西方人一句話:“中國人是最懂得吃的。
“中國人的“漠視時間”的短板也由此產生,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花大把的時間在廚房僅僅只是為了一頓飯,是相當可怕地,是浪費時間的,快餐才是他們的選擇才是,但是往往卻是適得其反,中國人寧愿在餐館點完餐后等上好一段時間,或許只是遵循好的東西制作起來總會很慢的道理,一分一秒的耐心地,充滿希望的等待。
他們或許并不在意吃的東西的好壞,只是在意了等待時間的種種美好的幻想,我想再不符合胃口的飯菜,也會因為之前的想變得成為美味佳肴吧。
中國人漠視的并不只是時間,還有精確度。
稱作馬虎估計不太合適,因為模糊是一種生活態度。
有人問過我買的包多少錢,我回答了200塊,但其實只有180,我想我更大多數時候是回答別人一百多。
中國的漠視精確往往只是隨意,引證阿基米德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間彼此相等“我想更多的只是一種從眾的思想。
中國人不想把自己本來就不簡單的生活搞的越加復雜,漠視不必要的精確度還是相當有必要的`。
——猜疑
中國人的猜疑心理有時候是相當嚴重的,僅僅是因為生活的不夠精細,面對一點稍微反常一點的舉動,他們都會把它記在心里,有時候更加無限擴大,毫無邊際的事情非要說自己親眼所見,其實大部分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
記得當初讀到寓言故事里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之后只是笑其中的主角的癡愚,但現在想想就是中國人的猜忌的天性才鬧出了這段笑話。
再從中國人居住的房子格式也看出了不少端倪,中國人的以前居所常常都是以高墻為界,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態,但那越筑越高的墻便說明了互相的戒備之心,以前的社會比現在不知道純凈多少倍,絕不是社會治安亦或是人品的原因,這種猜忌心理是本來就有的,所謂與生俱來。
鄰里之間的猜忌遠不如上與下之間的猜忌來的可怕,前者無非就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后者一旦發生,設想一位君王覺得自己的大臣都有謀反之心,各個棄用那該怎么收場。
中國人的猜忌確實應該克制一下,畢竟只是推斷,做好這一點,那么就要把生活過得更加精細一點。
中國人素質談國人素質篇三
先說此書,也算與自己有緣,高一的時候從一個在學校門口擺攤的畢業學長那里淘來,當時地上擺著53、必刷題等搶手書籍,但第一眼便看到了藏在一本詞典后面的它,便問攤主多少錢。
不想以太低價賣出去但又希望被其他人讀到的心理,讓他在糾結了一會兒之后向我說:“8塊錢就好了,這本書挺好的,真的?!蔽覍⒁磺锌丛谘壑?,也頓然有種惺惺相惜之感,便也不多說,從書包里掏錢給他。
他也沒有立即給我,而是翻到扉頁,很鄭重的著上自己的名字,鋼筆字遒勁有力,大氣磅礴,而后雙手遞給我,那一刻只覺得,大概是個真摯愛書之人。
高中時期的讀書太碎片,以致于每次看書,必然先翻個大概,若是那種讓人欲罷不能想一口氣讀完根本停不下來的書,是萬萬不敢平時翻看的,不然有“還有卷子沒寫,習題沒總結”等罪惡感深重的小人在腦海里轉來轉去,忐忑矛盾又絕望,反而浪費了一本好書。
故都會留到周末的夜晚,關上房間的門,自己一個人坐在床上,背靠著枕頭,翻開書,津津有味,如癡如醉,無我且排他,再幸福不過了。合上書的那一刻,長呼一口氣,竟覺得舒暢無比,像修女剛念完禱文的瞬間,教堂里的鐘“鐺”的一聲被敲響,在耳邊回響,余音繞梁。
這本書便是如此。但當時看完并沒有來得及發表感想,當時覺得連用幾個小時好好寫點東西都有點奢侈,隨筆也大多心血來潮便趕緊能寫幾句是幾句。
今年回家,再翻出此書,便已做了決定要再讀一遍。我認為有些書,讀一遍,是一種感覺,再讀一遍,又是另外一種感覺,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讀里面的文,段,句,字,層層深入,像在剝洋蔥一般,還可能越剝越流淚。
但很難去分辨哪些書值得這樣去深讀,于是又說,一切隨心。
不同次的讀,也不一定是要連著讀個好幾遍,那樣反倒是讓人覺得你讀得不認真,因為漏掉了某些情節才去讀了。應該是不同時期去讀,可以是在不同年齡,等你成長了一些再去讀,會明白得更透徹;也可以是在不同的經歷時期,環境與遭遇影響一個人的心態與眼界,這時再去看,又覺得與以前讀有了那么點不同的味道,妙就妙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