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學生寫中國故事字篇一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7層會議室
楊慶祥:這次聯合文學課請到了青年作家劉汀,劉汀帶來他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中國奇譚》。劉汀其實是“三棲作家”,他寫詩歌非常平實樸素、生活化,寫散文非常深情溫暖,寫小說非常奇絕,那么這三重因素是如何統一在劉村長(注:劉汀外號)身上的,我們等會可以展開討論。
我們先請劉汀自我陳述一下。
劉汀:謝謝大家,謝謝慶祥!其實這本書出版以后,我參加活動和采訪說了很多話,有些是真話,有些則摻雜著噱頭性。因為媒體和宣傳的活動總是需要一些東西來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今天的研討會,我覺得自己很踏實,參會的絕大部分都是很好的朋友,大家可以實實在在地討論作品。
我希望今天的研討會能成為幫助我們認識短篇小說寫作的一個小小切口。作為編輯,我經常考慮什么樣的短篇小說才是我應該編輯的小說;作為作者,我考慮什么樣的小說對我來說有吸引力,值得我寫作;作為讀者,面對多樣態的短篇小說,我考慮如何辨別它們的價值。
這本書包括十二篇小說,其中大概有十篇寫于2010年左右。到現在時間比較久了,中間到慶祥這邊參加過一些研討活動,我對這些小說做過一些小的修改,對它們的認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看清樣的時候,我覺得沒法大改,但很多地方還不是很滿意,處理得過于簡單,很多題材還可以擴充得更加豐富和飽滿。
現在這本小說有了一點小反響,我還是很欣慰的,這至少說明這些小說的路子是有意義的。作為一個編輯,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可以打動我的,書中有一些新鮮的東西值得我關注。但這本書在技術上、敘事上還有很多不完整,甚至是匆忙的地方,這些也只能是遺憾了。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是,這本書其實從寫作之初就有設計,要寫以“某某記”為名的一系列小說。這一系列本來還包括比較重要的《旅行記》,其實那應該是整部小說集的第一篇,要幫我打開整本書敘事方式的路子。因為稍微有些敏感,所以沒有收錄在書中。但我覺得那篇比較有代表性,是我當時一個比較自得的處理現實問題的作品。
所以這是一部相對有規劃的小說集,不是臨時把作品收集在一起的。這也是為什么我要在書后面寫一篇后記,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我害怕別人抓不到我最著力的點,就好像炒宮保雞丁,我很著力地勾芡,但害怕大家過于喜歡其中的花生米。所以要這樣自說自話地答辯一番;同時也是為了讓讀者看到作者的態度,當然這也構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甚至和文本錯位。
這就是這十二篇短篇小說的情況。我就說這么多,請大家來談談,來批評。
楊慶祥:我最早讀劉汀的小說就是《旅行記》,非常震驚。內容寫的是敏感的礦難和解救,但一瞬間又跳到了另一個時空。《中國奇譚》這本小說集一出來,我就認為這是一個有規劃的小說集。很多榜單對這個小說集感興趣,因為它不是雜糅無章的作品拼湊在一起,而是有規劃的一個系列,呈現出整體性的風格和特征。劉汀剛談到其后記的“新虛構”,這個概念我以前曾跟宏偉電話交流過,希望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就叫“新虛構”。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未來我們可以做一個對話或者討論。
而劉汀以如此平靜的、真實的口吻講述神鬼的一切,又不同于閻連科的神實主義或余華“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情想象。不是流言蜚語,不是坊間傳聞,而是真實的中國故事,在這種實感和信念感的經營上《中國奇譚》是很成功的,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這得益于作者嫻熟的敘事聲音。干寶《搜神記》里所說,創作《搜神記》的意圖之一是“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相信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并不追求它的真假性,也是“志怪”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的用意所在。也許是受到文學史訓練的影響,我覺得從小說的理路上看,《中國奇譚》像是中國的筆記小說和志怪傳統與20世紀西方小說荒誕或魔幻現實主義的糅合。“奇譚中國”如果是一個創作計劃,是可以繼續經營和打磨下去。
小說的后記給我一個很有趣的印象,一般小說家的自序或后記會追溯自己的生活狀態或創作歷程,劉汀卻做了一份批評家的工作,以“新虛構”進行一番夫子自道,將《中國奇譚》定義為一次對形形色色“虛構”的鼓勵和嘗試,也為這十二個光怪陸離的故事做了一個集體限定。但是讀完全書,我反過來思考的是“小說的發生”在不同的小說寫作者那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感到很好奇的是“小說的發生”對于劉汀而言是怎么一回事。更具體地說,對于青年寫作者而言,寫小說的沖動到底從何而起?小說的發生學,這個問題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寫作者身上,從來都是很有趣的。有些人起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把握,有些人可能是生命和情感際遇中的起念,有些人可能純粹是出于按捺不住的想象力的翻涌,為了過一把“編故事”的癮。我記得君特·格拉斯在《巴黎評論》的采訪里說,他寫作小說的緣起是兒時非常擅長撒謊。那么對于劉汀來說,求新求變的創作理念和“不得不說”的沖動,到底誰在前誰在后?一切都是為了強調虛構而虛構嗎?因為小說中打動我的瞬間,還是那些寫得特別真實、對現實的把握非常刻骨的地方,比如老洪如何攢夠180塊錢藏在內褲里,只為了去看一場德云社的相聲;又比如另一個老洪迎著燦爛的朝陽決定把公交車開往秦皇島的那個瞬間。相比之下,在一些篇目里面,的確少了一些講故事的原始的真誠感,而更多看到的是理念和技巧的操演,比如《制服記》,或者視角和形式有創新的《虛愛記》,讀起來又有些刻意求工的勉強感。而在一些篇目中,有時候也會感到,訓導或說教意圖壓過了故事本身,比如《傾聽記》、《歸唐記》,甚至《神友記》。如果說變形和虛構本身不構成意義,那么,使種種想象和怪談獲得意義的是它們包藏其中的寓言性,也正是這種寓言性最終能夠穿透生活。如何兼顧故事性和寓言性?在作者寫作中,到底是先有了理念才有的故事,還是先有的故事才有理念和意圖的編織?這是我很想請教劉汀師兄的問題。
相關熱詞搜索:;小學生寫中國故事字篇二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里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御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問誰及得上你?現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愈后,他發奮讀書,終于成了有用之才。
延伸閱讀:成語主要人物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wěi)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學習成語作用:
第一,它是濃縮的歷史,學習和運用它能使我們知古鑒今,以史為鏡。成語中有大量的由歷史故事和歷史典故演繹而成的,了解了一個成語,就等于了解了一個歷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歷史。比如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就向我們講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據《荀子.大略》載,相傳,春秋時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魯國的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生非禮行為。于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 的正人君子。后來就用坐懷不亂形容男女之間相處時作風正派。比如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就記載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相傳越王勾踐回國,后坐臥于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刻苦自勵,最后強大起來,吳王勾踐終于成就了霸業。還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煮豆燃萁、不恥下問等成語,就會想起一個個的歷史畫面。
第二,它能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換言之它是我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能教會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會告訴我們怎樣去激發自己的斗志:高歌猛進、壯志凌云、昂首闊步、乘風破浪、叱咤風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從而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當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要沾沾自喜時,它告誡我們,榮辱不驚、更上一層樓、一步一個腳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從而使我們能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它告誡我們:百折不撓、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窮且益堅。總之,有太多的成語飽含生活的哲理,學習和應用它,會培養我們平和的心態、潔凈的心境,良好的修養。
小學生寫中國故事字篇三
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歷史原本就是生動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夏朝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少康中興的故事要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前期。這是一個關于夏朝第六代天子“少康”的故事。
從夏朝第二代天子太康起,天子無心朝政,朝綱廢弛,百姓民不聊生。有窮氏后羿乘機而起,篡奪了朝政,史稱“太康失國”。后羿在位八年,他的夏朝天子之位難以得到各諸侯的信服,飽受爭議。后羿將王位還給仲康,但以有窮國不納貢為交換條件。
然而,后羿被自己的妻子和好心收留的寒國君主伯明的堂侄韓浞一同設計謀劃,殺后烹之。從此,寒浞代夏,對夏國的勢力乘勝追擊。夏王仲康、相都死在韓浞的刺殺下。
而相的遺腹子少康成為了夏唯一的希望。少康在母親的國家有仍氏封地誕生,自小發憤圖強,長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為報國恨家仇,他開始謀劃復國。少康與逃亡的夏臣伯靡商討計策,聚集夏國族人,集聚軍事力量。少康派下臣女艾在澆處做間諜,將自己的兒子季杼派往誘殺豷,以弱勝強。寒浞的勢力節節敗退,自殺未遂,最終被伯靡凌遲處死。少康大獲全勝,夏朝光復。夏朝的天子之位再次回到了姒氏后人姒少康手中。
自小深知底層百姓疾苦的少康,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廣施德政,體恤民事,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曾經危在旦夕的夏朝得以復興,出現了“中興”之勢,一步步走向繁盛。這就是少康中興故事的來源。
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誅,鯀一沒有瀆職,二沒有貪污治水資金,三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舜為什么要殺他呢?治水沒有成功不是理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那樣低下,科學技術那樣低下,又沒有前人的治水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敗是正常的。要鼓勵探索,要允許失敗,以舜那樣的英明之主不會不知道這一點。其實,說穿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過是一個借口,而殺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這是政治斗爭和權力角逐的必然結果。
據《史記》記載,禹的父親叫鯀,鯀是帝顓頊的兒子,顓頊是昌意的兒子,昌意是黃帝的兒子。可見鯀根正苗紅,又是帝王之后。當時的堯對鯀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堯把治水的重任交給鯀,更表現出堯對鯀的看重。這樣,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給鯀的治水制造障礙,還在堯面前說鯀的壞話。因為治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斷地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但是由于舜的讒言,堯和天下之人對鯀的治水能力還是產生了動搖。后來,舜一步一步騙取堯的信任,奪取了政權,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殺了自己的政治對手,結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說殺得對。
殺了鯀之后,舜當然還要斬草除根,要殺大禹。但是,苦于沒有正當的理由。那么,還讓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還是不成,就有了正當的理由了。禹是一個聰明人,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處境的危險,所以,他必須保護好自己,必須治水成功,必須接受父親的教訓,必須贏得天下的信賴,使得舜不敢輕易下手才行。
大禹把殺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絲毫的流露。同時還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說自己對舜是如何地服從愛戴,舜是如何地英明偉大等等。為了討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黧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說,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實實,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贏得舜對他的信任,緩解舜對他的戒心,走路的時候緊緊跟隨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氣都不敢出,千方百計讓舜高興。其行為怎么看都有點像當年的林副統帥。
同時,大禹還吸取了父親鯀的教訓,因為當年父親只知道低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路,不知道宣傳自己,以致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說什么,大家都相信,沒有很好地樹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傳自己,他不僅對舜宣傳自己怎樣兢兢業業忘我地工作,還經常地對當時負責宣傳工作的皋陶同志宣傳自己的事跡,他說:“予娶涂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處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我當時結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為舜的治水大業離開了家里,后來孩子啟出生我都沒有時間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為大家,生怕辜負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他的話,使得負責宣傳的皋陶感動得熱淚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則刑之。”就是說,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學習,以大禹為榜樣,愛崗敬業,三過家門而不入。誰不學習,就收拾誰。大禹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樣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國很有影響力了,威信大增。
然而,這20xx年,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樣,孤身一人,一心治水?我還是不信。禹雖然20xx年沒有回家,雖然三過家門而不入,誰敢保證他沒有二奶,沒有小秘,沒有游山玩水,沒有大吃大喝,沒有找小姐,沒有洗桑拿,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舜當時就不會對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維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絕其也,予不能順是。”這段話是《史記》中司馬遷記下來的,那意思就是說,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樣傲慢無禮,不要只喜好怠惰游樂,戲謔胡為,你不論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惡,在沒有水的地方,你還坐在船上,強迫民工為你推舟游樂,你還和眾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縱淫亂,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我決不會聽之任之。舜所說的,不會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漸豐,得到四方諸侯的擁戴,舜也就無可奈何了。終于,大禹見時機成熟,便奪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后舜慘死在南方蒼梧。這可不是我編出來的,大家可以看中國最權威的辭書《辭海》,上面就是這樣寫的。
濟源有很多的湯帝廟,據不完全統計,就有大社、青多、原頭、逢石、南姚、王寨、神溝、王屋等村都有湯帝廟,要說湯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并不是一個特別出名的人物,既沒有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又沒有救苦救難的行善功能,但是一個小小的縣市竟有如此多的擁蠆者,簡直不可思議。一定有它形成的特殊原因。
訪問當地的居民,也無人知曉這些湯帝廟最初建于何時,甚至連湯帝的生日,也眾說紛紜,連濟源境內也不統一。這些現象只能說明一種情況,湯帝非本地出生,濟源人對他并不十分了解,而他某一時期在濟源影響又很大,勢力涉足很廣。
既然我們在濟源本地找不到答案,只好把眼光放的遠一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錄上,在濟源附近包括河南山西地貌特征文化古跡上,查找關于湯帝及有關他在濟源附近的活動的記載。這也是考古發現常用的一種方法。
據歷史記載,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強盛起來,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商湯即位并遷徙部族統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湯帝名曰商湯(?-約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商朝的創建者 ,是商朝開國皇帝。
夏朝末年,帝履癸橫征暴斂,殘害忠良,朝朝游宴,夜夜笙歌。在宮殿之上,模仿天的穹窿,建起來人造天空“寶蓋”,上嵌寶珠象征日月星辰,由33個絕色美女主管,美其名曰“三十三天妃”;又在長夜宮里鑄金柱,琢玉梁,建造地府,由72個妙齡美女主管,稱“七十二洞主”,酒池肉林也是他的首創,把反對他的人扔進滿是蛇蝎的池中活活折磨死。人們受不了他的殘暴統治,就作歌傳唱:“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這表明夏的統治風雨飄搖,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史記·殷本紀》“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商湯率領軍隊又在鳴條決戰。(鳴條山一說今河南洛陽附近,一說今山西中條山,從歷史記錄和河南洛陽山西中條山濟源附近一帶大量的湯帝廟來看,戰爭發生在這一帶無疑) 在決戰中,商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并最后推翻了夏朝。這就從中國文化歷史記錄的角度,找到了商湯和夏桀在洛陽濟源山西一帶進行過戰爭的證明。
自從夏朝破壞禪讓制的官以民為本以來,官民之間成了領導與被領導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前朝與后朝也由禪讓的關系,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敵對關系,每次朝代更替,都會血流成河,無數生命財產被毀。夏朝是商朝的死對頭,不會給對方留下祭奠的印記。所以濟源雖然是夏朝古都,但在濟源的遺跡很少。包括夏朝古都,也只有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濟源火車站新樹立的“原城舊址”一個牌子。
仔細查找濟源古跡,我們卻發現濟源西北三十里處,竟有一個夏神廟,訪問夏神廟居民得知,夏神廟村東有銀鴉寨,村西有南大寨,上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寨門,顯然是個兵家必爭之地。村中夏神廟幾經毀建,究竟初建于何時,無人知曉,只知村內原有一通古碑,上書“禹王下身處”,現已被鑿斷做水井蓋。
究竟湯帝是念大禹治水有功,還是因夏神廟地處濟源偏遠,而未毀滅夏朝遺跡我們現在已無從知曉。只能斷定,濟源是夏朝和商朝皇帝都曾經涉足的地方。
濟源物產并不豐富,人口也不甚多,也并非商朝古城,湯帝在濟源有如此大規模影響如此深遠的活動,除了戰爭,不能解釋這種活動的意義。
我們知道夏桀是湯帝戰爭的對手,那么湯帝與之戰爭的唯有是夏朝。由此我們可以推論,湯帝在濟源曾經和夏桀進行過較長時間的戰爭。雖然這一推論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但僅從濟源及濟源周圍有如此眾多的湯帝遺跡來看,從中華民族的朝代歷史來看,湯帝和夏桀在濟源進行過長期的戰爭的猜想應該是事實。
小學生寫中國故事字篇四
中國有很多傳說故事,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國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盤庚死后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后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
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臺”,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妲音d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音luò )的刑罰。
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陜西、甘肅一帶活動。后來,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后來稱為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
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
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羑音yǒu)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別的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
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
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 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
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
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
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到怕。” 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
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在今陜西省灃水縣)。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里筑起城墻,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
但是,周文王并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害了一場病死了。
戰國時期,西門豹被派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一帶)當縣官。他看到這一帶人煙稀少,滿目荒涼,就問老百姓們是怎么回事。一位白胡子老大爺說: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河伯是漳河的神,年年都要娶一個漂亮的姑娘,要不給送去,漳河就要發大水,把田地、村莊全淹了。西門豹他細一打聽,知道是地方上的貪官跟巫婆串通起來搞的鬼,心里很氣憤。等第二年“河伯娶婦”的這天,西門豹到了現場。他看大大小小的官兒和裝神弄鬼的老巫婆全來了,就提出要親自看看河伯的新媳婦。當他看見那個要嫁給河伯的不幸女子時,就對巫婆說:“怎么找了這么一個丑丫頭?太不象話,麻煩你去告訴河伯一聲,等找到漂亮姑娘再給他娶媳婦!”說完一揮手,他的隨從立即上來,把巫婆一下子推到漳河里去了。接著,以派人催問為借口,把巫婆的大徒弟和一個民憤極大的貪官相繼扔進河里。這樣一來,那些干壞事的家伙都嚇呆了,一個個跪在地上磕頭,求西門豹饒命。打那兒以后,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媳婦的事了。西門豹帶領全城老百姓挖河修壩,根除水害。漳河兩岸年年豐收,人們都非常感激西門豹。
傳說黃帝以后,先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后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里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涂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壞。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筑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后,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兒。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共工 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 《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參見“共工”、“杞人憂天”。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藥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云:"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藥,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藥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藥"。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后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干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化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