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篇一
今年的寒假我們本來要回鄉(xiāng)過年,因疫情原因,我留在了杭州。
雖然家人沒能團圓,不能在家鄉(xiāng)玩耍,但是奶奶教我了解了許多的新年風俗。
第一,是抱“柴”歸家。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房子周圍撿柴,而且要空手出門。因為“柴”字的讀音與“財”字讀音相似,所以“空手出門,抱柴歸家”寓意著新一年把所有財運都撿回來。
第二,是用米飯“喂”果樹。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先用米飯祭拜天神,然后在果樹的樹干上割一個小口子,用米飯抹在上面,就算是“喂”果樹了。這個風俗就寓意著果樹吃了米飯后,得到了神的保佑,能夠長出很多新鮮美味的果實。我聽了都覺得太奇怪了。
還有一個風俗,我覺得是最奇葩的。說大年初一的白天不能睡覺。為什么不能?奶奶說,老一輩的人都認為,在新一年的第一天睡覺,如果那一天下雨,田里的谷物會被大雨沖走。奶奶雖然是我的長輩,但這也是她的長輩說過,她并不知為什么要這么想,寓意著什么。
在這個假期里,我了解了太多的家鄉(xiāng)風俗,我對家鄉(xiāng)也有了新的認識。這個假期是充實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希望疫情早點結(jié)束,能讓異鄉(xiāng)的人們能與家人們團圓。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篇二
如果說,我是風箏,那么家鄉(xiāng)就是那根風箏線,無論我走到哪兒,都是屬于它的,我時刻都掛念著它。
小時候,家還很破舊,土墻青瓦,杉木門窗清晨,母親總是拉著我,推開那仿佛一碰就會散架的老門,伴隨著那連續(xù)不斷的:吱吱呀呀聲,一步一步地蹦下石階,到花園里去給花兒,樹木澆水。
媽媽總是一本正經(jīng)地澆著水,而我這簡直是大鬧花園直接嘩的一聲,水一下子爭先恐后的,全部從盆里傾瀉下來,撲在花上,花兒一下子被淋得全身濕透。
可我不管呀,扔下盆就跑,在草叢中打打滾,在花叢中摘摘花,在墻頭爬一爬,總之怎么開心怎么玩,怎么盡興怎么玩,家人都不管我。
到了傍晚,奶奶給我端來家鄉(xiāng)的小吃,待我吃完后,我就靠在她身上,奶奶就給我講故事。從三分魏,蜀,吳,講到清朝火燒圓明園;從嫦娥奔月,講到后羿射日眼前漸漸變暗了,只有螢火蟲的小燈籠閃著微弱的亮光,耳畔鳥兒歸巢的撲撲聲,風在樹葉間穿梭的沙沙聲,以及奶奶溫柔的話語聲漸漸離我越來越遙遠,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我在家鄉(xiāng)的懷抱中慢慢進入夢鄉(xiāng)。
家鄉(xiāng)這條風箏線,會一直牽著我,無論我是童年還是成人永遠不分離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篇三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大博深,風俗千千萬。但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它——春節(jié)。一個讓千萬個家庭團圓的好日子,他是我們家鄉(xiāng)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更是我們千萬炎黃子孫傳承的好日子。
春節(jié),就是每年的第一天。我們這里把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這一天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到愉快和吉祥。
春節(jié)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習俗,那就是吃餃子為驅(qū)邪惡,求吉祥。在這個時候吃餃子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快和歡樂的氣氛。如果小孩子吃到了餃子里的錢,家長更是十分高興,認為孩子長大后會很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呢。
春節(jié)不僅有吃餃子的風俗,還有拜年給壓歲錢的風俗習慣,大家互相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xiàn)在也有專門上家中拜年磕頭的,但是不常見了。一般都是問好,有些人也在手機上給別人發(fā)微信或用打電話的方式給別人拜年,說一些祝福話語之類讓人們開心的話。
過了春節(jié)又迎來一個高潮——元宵節(jié)到了。說到元宵節(jié)還有一個趣事要和大家分享呢。元宵節(jié)那天,我們家家都要吃元宵(湯圓),那天爺爺給我們買了兩袋湯圓,我們都很高興。爺爺煮好后,把它們放到碗里,端到桌子上,再三叮囑我們:不要摸碗,也不要吃,先讓他們出出熱氣。雖然我們嘴上答應了爺爺?shù)脑挘覀冃睦锟刹贿@么想。看著那些挺著大肚子睡著了的大湯圓,我們的口水流的停不住啊!終于,弟弟還是忍不住了,上去就咬了一口,結(jié)果……還真是被燙得“嗷嗷”大哭。但我們呢?就坐在一旁哈哈大笑。
春節(jié)是最熱鬧的,也是最令人開心的一個節(jié)日,我愛春節(jié)!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篇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xiāng),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有家鄉(xiāng)的風俗,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我家鄉(xiāng)的風俗吧!
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一大早,我和媽媽到超市買了包粽子的材料。一到家我就嚷嚷著要包粽子。媽媽見我這架勢,忍不住樂了,連忙準備好材料一邊示范,一邊跟我講解要領(lǐng)。
媽媽熟練地把一片粽葉卷成一個錐形,抓一兩把糯米放進去,用手按壓結(jié)實,然后用剩下的粽葉封住錐形口,最后用繩把粽子捆綁起來,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見媽媽包粽子這么容易,我更加手癢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粽葉,把它卷成一個錐形,然后把糯米放進去。哎呦!由于我技術(shù)不過關(guān),糯米全都“逃亡”了,媽媽看了哈哈大笑。
不行!繼續(xù)努力的跟媽媽學習才行。這一次,我細心的讓錐尖嚴絲合縫。雖然我的速度比媽媽慢了許多但總算“不露餡”。到了最后一個步驟,我又遇到了難題,媽媽教我好幾次,才勉強完工。
一個成功了,接著兩個、三個……我包得越來越快,也包得越來越好。看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滋滋地,跟吃了蜜一樣甜,恨不得馬上就吃上自己包的粽子。
這個端午節(jié)太有意思了!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還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粽子。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篇五
在春節(jié)走親戚的話,就是要拿著大饃,它形似倒扣的鐵鍋,色白而已。底盤若海碗粗。兩個大饃,論重量,差不多有一斤了。另外,拿大饃的習慣,不知從哪個年月起,演變成了凡是親戚家有長輩,不管是叫姨叫姑叫舅還是叫啥,過年走親戚,都必須拿大饃,而且必須成雙。
從我媽媽那個年代到現(xiàn)在,在我看來,大饃是一種禮節(jié),是一種威儀——不僅僅是恭敬,絕對是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
在平常的時候,我的家鄉(xiāng)經(jīng)常會在一個指定地方請專業(yè)的人來表演唱戲,或者是有人在結(jié)婚,寶寶滿月的時候也會請歌舞臺來為我們表演。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風俗,奇特而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