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才能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才能把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的經濟帶動起來。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心得體會1
近期,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質樸真摯的為民情懷和對陜西眷戀、厚愛的一種濃濃深情。他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激勵和鼓舞著每一位干部。
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幾點感受。
1、習總書記來陜講話為陜西發展“把脈定向”。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忙中始終關心陜西經濟和社會發展,關注著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陜西的影響,關注著秦嶺生態保護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保障,關注著陜西脫貧攻堅中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經濟社會的關心,飽含著對陜西人民的深情厚愛,體現了黨中央對陜西工作的重視與支持,為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理論指引,注入了強大的實踐動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人們經歷了劫后重生的心理打擊和精神創傷,在社會發展秩序受挫和經濟增速下滑的情形下,總書記來到陜西,給陜西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溫暖,對陜西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厚望。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我積極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內涵,積極參加各類輔導報告和研討。結合學習十九大及今年習總書記來陜重要講話精神后,我深深感受到盡管困難重重,但是中國共產黨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定會帶領大家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力爭使我們的生活、工作秩序正常化,安居樂業、生態和諧的愿景早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來陜西,圍繞陜西發展及追趕超越提出了殷切希望。從黨的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為主題,再到今年習總書記來陜提出的五個要求,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為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就了宏偉藍圖。
2、習總書記為民情懷是執政根基。
二、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如何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
1、延伸西鄉茶園發展鏈條,圍繞茶園打造“六樂”西鄉新篇章。西鄉縣發展茶園面積30 萬畝,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茶養縣、以茶富民,是西鄉走出陜西的一把金鑰匙,我們發展茶園,打造四大茗園,使更多的游客來西鄉品茶、觀賞茶園風光,但是,我們的思路僅僅停留在賣茶葉、加工茶葉乃至茶產品的研發上。在干部培訓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接到一個外培班,對方提出來西鄉開展現場教學培訓。到哪里去?培訓什么內容?駱家壩是最佳選擇。可是從漢中到駱家壩也就是1個半小時,在駱家壩舉行完兩個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培訓,到古鎮轉一圈,下午到峽口江塝茶園去體驗、觀賞茶園建設,由于江塝茶園缺少配套的旅游開發設施,僅僅到茶園拍照,想參觀制茶工藝、流程,大多時候只有機器沒有工人,也沒有茶葉可以加工。看完茶園沒有其他內容可學,只有返回漢中。想把客人留下來,卻留不住。西鄉境內山清水秀。河湖星羅棋布,田野鱗次櫛比,山川四季長綠,花果處處飄香。李家村、何家灣遺址被列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一號藏品,張飛在這里封侯、久負盛名的鹿齡寺落成,紅二十九軍在這里創建,文化積淀豐厚,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要想把西鄉建設成“樂學、樂游、樂居”西鄉,必須把西鄉茶園建設和“人類最宜居的地方”、“中國最美麗的茶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縣”這些名片結合起來去開發。做到以茶園為依托,大力開發西鄉的生態旅游,從而帶動餐飲、酒店、民宿、農家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2、鞏固好、維護好西鄉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西鄉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為西鄉的發展繪就藍圖,有信心、有能力為西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言獻策。充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秦嶺生態保護做出的重要批示和這次秦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要求,深刻領會總書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把西鄉的茶園、植被建設好,就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講話最好的詮釋。特別是在北山北部花崗巖開采過程中,要從嚴管理、從嚴要求,嚴格按照規劃方案有序開采,并對開采后的礦山進行植被恢復,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鞏固幾年來的整治成果。要深刻汲取秦嶺違建事件教訓,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綠色發展。要按照總書記講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里,而是為歷史、為子孫后代去做。這些都是要寫入歷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真正為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教誨,來對待西鄉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開發與利用。
3、持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我們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考察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時對脫貧攻堅提出的要求,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召開會議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強調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的目標和追求。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要牢記總書記“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囑托,突出“兩不愁,四保障”的基本要求,精準施策,在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方面想辦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貧困縣摘帽、貧困戶脫貧是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我們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進一步建立防止返貧和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錯并舉鞏固脫貧成果,努力實現脫貧有保障的目標。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心得體會2
2020年6月6日,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的重要講話。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我們應全面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立足國際國內大趨勢,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做好陜西新時代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
通過本次會議的學習,我也深有體會。作為國企的一員,我們應牢牢把握機會,勇于創新,不斷突破自己,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結合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逐條梳理任務要求,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找準差距、完善思路、強化措施,以釘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好落實,為公司做出自己的貢獻,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總體目標。
同時,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們更應該只爭朝夕、勇立潮頭,努力爭當時代的弄潮兒,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努力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去,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爭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為推動陜西新時代各項 取得新氣象、新作為而努力,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心得體會3
“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山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在各地干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
“治山、治水、治氣、治城”的環保“四治”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山西考察中首次提出的。環保“四治”既是對“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延續,同時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的具體詮釋。環保“四治”不僅是對太原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對現代化城市治理、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綜合要求。當前,一體推進環保“四治”,要把握整體性,提高聯動性,突出責任性。
一體推進環保“四治”要把握整體性。治氣,就是要打好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云成為城市的“標配”;治水,就是要打好碧水保衛戰,構建起“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城市河道水系;治山,就是要打好青山保衛戰,形成“山城相依、綠色繞城”的生態屏障;治城,就是要打好城市環保綜合整治攻堅戰,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環保“四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其中任何一方面滯后,都會影響到城市生態環保綜合效果,必須一體推進,實現城市生態功能的整體提升。
一體推進環保“四治”要提高聯動性。一體推進環保“四治”是系統工程,協調聯動正是精細化治理的一個重要維度。“四治”涉及的內容多,協調聯
動要落點于城市規劃合理安排之上,統一規劃、同步推進,避免重復建設。相鄰城市、流域內城市要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立足于全局視角,突破“楚河漢界”,在措施上加強對接、節奏上步調一致、標準上統一執行、進展上實時銜接,保證“四治”事半功倍。“四治”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事業,政府、社會、市民要同心同向行動,尋求民意支持,形成社會合力。
一體推進環保“四治”要突出責任性。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近年來,各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穩中向好,但也不可否認,還是有個別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只顧當前,不計長遠,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增長。生態環境保護出了問題,攻堅任務沒有完成,觸碰了生態環境高壓線,首先要問責黨政主要領導。一體推進環保“四治”要增強責任性,促進黨政領導干部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把扎實推進“四治”擺在生態環境保護突出位置。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各地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提高環保“四治”能力,用務實扎實真實的工作成效換回和留住青山綠水藍天,建設美麗城市,努力提升人民群眾在生態環保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作為推動黨的事業接續發展的實踐者和帶頭人,黨員干部要傳承弘揚好“右玉精神”。
積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久久為功不懈怠。右玉曾經長年風沙成患,被稱為“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新中國
成立后,歷任縣委書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換屆不換方向,換人不換精神,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的工作思路始終沒有變過。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把重顯績與重潛績結合起來,把著眼當前與放眼未來貫通起來,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矢志不渝朝著既定目標篤定前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多干做鋪墊、打基礎的事,不貪一時之功,不為一時之譽,不圖一時之名,跑好屬于自己的接力賽。
強化“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擔當,真抓實干不畏難。左顧右盼等不來事業發展,花拳繡腿換不來群眾口碑,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長達 70 年的追夢路上,右玉歷屆縣委領導班子帶領人民戰天斗地,硬是將一片林木覆蓋率不足0.3%的沙洲種植成了森林覆蓋率 54%的綠地,昔日不毛之地變為塞上江南。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員干部要增強狠抓落實的能力和本領,不當坐而論道的空談者,要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努力把嘴上說的、會上定的、紙上寫的化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舉措和真真切切的行動。要發揚斗爭精神,敢于在困難面前逞英雄,涵養直面矛盾的勇氣、知難而進的銳氣、動真碰硬的豪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涵養“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為民造福不變焦。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右玉走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2018 年 8 月,右玉摘掉了國家貧困縣的帽子。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效益日漸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生動體現。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事業觀和利益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搞有名無實、勞民傷財的工程,不做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蠢事,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繁榮的短視行為。要在聯系服務群眾上多用情,在宣傳教育群眾上多用心,在組織凝聚群眾上多用力,多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的講話精神心得體會4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既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又要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
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要有時代緊迫感,更要有長遠戰略謀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產業發展,久久為功、利在長遠,蹚出綠色發展之路,形成綠色生活環境,改善鄉村面貌,助力脫貧攻堅。
區域黨委聯動,根植紅色基因,提高戰斗力。“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區域內各級黨組織,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黨員干部們要多走在田間地頭、多去產業園區,閑談交流、疏導心理,發現困難、尋找原因,宣傳政策、制定計劃,因地制宜、量體裁衣,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在黨組織引領下,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讓貧困戶樹立致富信心,通過努力獲得的成績,調動創業積極性,推動大家互幫互助,營造全員行動氛圍,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主動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項目,鋪就致富路。“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以“黨建+”模式為載體,由鎮黨委牽頭、村黨支部發力、“兩新”組織參與,尋找特色農產品、建立優質產業鏈,搭建農產品供銷平臺,助力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山西大同的有機黃花標準化基地、陜西秦嶺山區金米村的“小木耳大產業”、陜西老縣鎮蔣家坪村的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河南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些曾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過的扶貧協作項目,基本上都是“黨支部+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有黨和政府
支持、企業或社會組織指導,特色農產品質量穩定,銷路和價格也有保障,使貧困戶的收入越來越多,實現貧困村“銷號”。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形成長效機制。“霞光萬道山映紅,碧水青山是寶藏。”自然資源不可替代、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再生,過度開發利用自然必然會走上彎路,甚至傷及人類自身。因此,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比如,發展農產品特色產業,也要注意保護土地,合理使用土壤肥料、進行農田灌溉;發展鄉村旅游業,要注意保護傳統文化、莫要過度商業化,真正實現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目的。只有堅持紅色黨建引領,持續高質量綠色發展,才能帶領人民群眾走向美好生活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