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讓愛的種子生根發芽篇一
那是小學。由于我做值日,離開校園時,天已有了些要黑的意思。我有些夜盲,所以便急著在天完全黑之前趕回家。不料在經過一座橋時,因為前進太快,自行車猛地一震,便不聽使喚了——鏈子掉了。我趕忙下車查看情況。一瞧,發現鏈子幾乎全部脫落,已不在兩個齒輪上。我想了會,決定將車子推到修車鋪修。到了修車鋪,發現門是緊鎖著的,我抬起頭,發現天空已拉上了漆黑的幕布,看來現在已經很晚了。
我蹲下來,開始試圖自己修好,可過了十分鐘,還是沒修好,我那時實在是手太笨。我的額頭上漸漸流出了一些汗珠,我放棄了,開始等待好心人的經過。
可是時間走了很久很久,也沒有多少行人經過。那些經過的行人,大多行色匆忙,根本沒有時間停下腳步,有的甚至連看我一眼都沒有看。
我開始有些餓,有些害怕,可是身無分文。我想起家人,她們一定有些著急,說我怎么還沒回家。我想念家中可口的飯菜,它們是不是已經所剩無幾?是不是已經涼了呢?想到我可能回不了家了,我俯下身子,嗚嗚地哭了。
不知道時間又走了多少步,我只知道有一個叔叔來到了我的面前。他一臉慈祥地問我:“小姑娘,你怎么了?”我仰起頭,停止了啜泣,說:“我的車鏈子……掉了,我…回不了家了。”我的話因為哭泣未緩過來而斷斷續續。他點點頭,沖我笑了笑,便蹲下來,用干凈的手觸碰那黑黑的鏈子。
不出兩分鐘,他就站了起來,對我說:“修好了,小姑娘,你快回家吧,家人會著急的'。”我點點頭,投給他一個大大的笑臉:“恩,謝謝叔叔,叔叔再見。”他向我揮揮他那變得有些臟的手,走了。我的心中涌上了一絲溫暖。
時過境遷,好見你過去了,我依然記得那個叔叔的影子和他的言語。每一次心中暖暖的時候,都能想起他。
溫暖它一直都靜靜地處在你身邊,等待你用心去發現。
讓愛的種子生根發芽篇二
;[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科的延伸,要讓學生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必須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這樣,讓課內學習為課外閱讀指導方法,讓課外閱讀成為課內學習的延伸,兩者相得益彰,學生就會愛上閱讀。
[關鍵詞]課外閱讀;課內指導;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分享成果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如今的語文教學都十分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但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更要走向大語文之路,要重視課外的廣闊空間。
提起課外閱讀,大多數語文教師和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大家都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可是有多少學生是真的愛看課外書呢?經常聽到教師們語重心長地對家長說:“要讓孩子多看課外書!”家長們卻在訴苦:“唉,就是不愛看書……”反思現狀:教室圖書角里擺著書籍,學生們下課時就只是找些圖畫書看看,好多文字書擺在那兒無人問津;每周要求學生寫兩篇課外讀書摘錄筆記,教師卻走馬觀花式地批改,最終使得課外筆記也流于形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更多的教師是寄希望于家庭來培養孩子課外閱讀的習慣,但這種模式下的課外閱讀收效甚微。課外閱讀所面臨的窘境,除了客觀條件的制約之外,主要還有人為因素,即對課外閱讀主觀上重視不夠,一方面教師雖認識到位,但行動上落實不夠,另一方面家長存在著模糊認知,就更談不上行動了。
任何閱讀都是提升個人修養素質的途徑,我認為課堂教學是為習得閱讀方法而教,而課外閱讀是為培養習慣、感受快樂而讀。我覺得有必要讓課外讀本走進課堂,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天地,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這樣,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課外閱讀的核心問題就是“讀什么”“怎樣讀”“讀得怎么樣”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課外閱讀的一切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激發閱讀興趣,推薦閱讀書目
好多家長不知道該給孩子買些什么課外讀物,孩子愛看的大人覺得膚淺、低級趣味;買了許多大人熟知的古今名著,可是晦澀難懂,孩子又不愛看。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書籍,除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古今名著外,更應該與時俱進,更新書庫,推薦一些能反映主流文化價值取向的作品。比如,低年級的《神奇校車》系列,高年級的楊紅櫻著作等。最重要的途徑是鏈接課本、拓展閱讀,與課文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教學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后,學生們都說狐貍狡猾,還說出了好多類似的故事《狐貍和烏鴉》《狐貍和兔子》……狐貍的狡猾在學生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于是,我告訴學生,其實故事里的狐貍并不都是狡猾的,外國的狐貍就不一樣,我推薦了外國讀本《狐貍買手套》《吃書的狐貍》。看著學生一臉疑惑的表情,我把故事的梗概講給他們聽:寒冷的冬天,小狐貍想去鎮上買雙手套,可是媽媽告訴他人類很可怕,小狐貍能不能買回手套呢?進城后會有怎樣的遭遇呢?設下懸念后,學生們紛紛猜測起來。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回去紛紛纏著家長快點把書買回來,想讀一讀跟課本中不一樣的狐貍。在后來的課外閱讀分享課上,學生們告訴我,原來狐貍也有善良的,人類也能和狐貍友好地相處,還眉飛色舞地說起吃書的小狐貍是多么可愛、有趣呢!
二、指導閱讀方法。在讀中提升語文素養
為了避免學生閱讀的盲目性、隨意性,使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按需不定時地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來進行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以低年級的繪本閱讀為例。繪本是近些年推廣起來的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讀本,簡潔、形象的圖畫配上寥寥數字,學生們非常喜歡看,但卻往往是快餐式地閱讀,一會兒就翻完了,一笑了之,收獲甚微。觀摩了江蘇省前街小學許嫣娜老師執教的《一顆超級頑固的牙》課外繪本閱讀課后,我受益匪淺。
塔比莎想讓一顆松動的牙掉下來,想盡辦法也沒有成功:在蹦床上使勁跳,讓烏龜扯著綁在牙齒上的繩子慢慢爬,用口香糖粘住房門和牙齒想拽下來,這些辦法都沒有成功,最后無意中打了個噴嚏,把牙給噴出來了。乍一看這就是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有趣故事,聽了許老師的課后我才明白,繪本原來還可以這樣讀。
首先,許老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幅圖,注意塔比莎失敗了一次又一次,越來越失望的表情;其次,在描述塔比莎實施各種辦法時,學生們從開始只會用“拉”,到后來用上了“拽、扯、拔……”等一系列的動詞,表達逐步精準;再次,許老師反復引導學生用上動詞講述情節,不斷用句式來內化語言,學生們的故事逐漸講得繪聲繪色;最后環節,許老師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色出發來講述故事:假如你就是這顆牙,你會怎樣把今天的故事告訴大家?假如你是塔比莎的那只貓,你又會怎么講這個故事?學生的想象表達更是奇妙有趣。
在許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看得仔細認真,說得興致勃勃。這樣的閱讀有哪個孩子不喜歡呢?學生們收獲頗多:學會了仔細看圖,產生聯想;明白了表示手部動作的字詞多是提手旁;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從單幅圖的句式訓練到后面能夠整段地講述故事了;學會了津津有味地閱讀繪本的方法。
三、分享閱讀成果。感受閱讀的快樂
課外閱讀如果不及時進行反饋,只怕多數學生難以堅持,如果教師們敢于改革、敢于創新,讓反饋不僅僅停留在寫課外讀書筆記上,而是在學生閱讀完推薦書目后,利用一節課來讓他們分享閱讀成果,這將會使課外閱讀效果產生一個質的飛躍,也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曾經有幸觀摩過王文麗老師執教的高年級整本書閱讀分享課,讓人耳目一新。她課前給學生推薦的是一本小說《本與安娜》。這本書反映的是童戀問題,講的是不滿十歲的本愛上了轉學來的移民女孩安娜,并為這朦朧的超出一般友誼的愛而激動、彷徨,安娜有一陣子也很愛本,但后來安娜轉學離開了。這份感情很美好,卻也很沉重。推薦這本書就源于細心的教師察覺到了學生懵懂的青春期心理,便想以此來給他們正確的引導。
試想,一個只會讀語文書的學生會有寫小說的沖動嗎?這完全得益于豐富的課外閱讀。表面上看,王老師這節課好像上成了思想教育課,但回顧整節課,聽、說、讀、寫無一不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有了這樣暢所欲言的課外閱讀分享課,學生能不愛上讀書嗎?語文課堂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給學生提供交流思想的陣地,這樣,學生的閱讀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熱情不減的興趣。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如果只在一個文本里反復糾纏,被例子所困,那是一種浪費。讀得廣遠比讀得深入更有價值,就像蜜蜂采蜜,采過的花多了,蜜才香甜。是啊,不忘初心,不為現實所困,大膽地讓課外閱讀走進語文課堂,奏好“激趣、指導、分享”這三部曲,必然會讓學生愛上閱讀,讓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只有課內外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實現“大語文”觀。讓我們帶著學生走進更為廣闊的天地,讓閱讀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責編:劉宇帆)
相關熱詞搜索:;讓愛的種子生根發芽篇三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夢想正在生根發芽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有一個夢想——長大后能當一名律師!律師,是多么崇高的職業。它維護著人民的權利,用法律作盾,用正義作劍,像一位勇士一樣,讓惡勢力不敢靠近。
律師的職責是讓人民得到本有的利益,是人民的一塊堅強的后盾,是為人民作出貢獻的。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我還是想成為一名律師。我那當律師的想法,早在幾年前,便在心中深深地埋下了夢想的種子。小時候看電視新聞,見到許多民工因為包工頭欠了工資,而愁眉苦臉、焦急不安卻又無可奈何的樣子,我雖懵懵懂懂,但真心為他們擔心,為他們憤怒,包工頭怎么能忍心傷害這些原本就十分無助的'人兒呢?我默默在心里發誓:長大后,要成為一個能為民工們排憂解難,能說服包工頭主動發工資的人,但又說不出這是一個什么職業。
現在,當我又看見電視中播放霸道無理的事情,我還會恨得咬牙切齒,此時,我又萌生了當律師的想法。這想法停留在我腦中便從不消失。世界上有許許多多更偉大的職業,但我一心只想當一名律師,在我心中,律師是世界上最圣神的職業。我的律師夢像一粒堅硬的種子,落入我心中的最深處,經過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滋養,頑強地抽出細細的枝條,拼命地生長著,努力汲取埋藏在深處的點點滴滴的養分。
夢想的樹苗,此時還很小很小,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它一定會長成高大挺拔的大樹,結出鮮美甜嫩的果實,等著我去采摘,去運用。而我,則需努力學習法律知識,考取專業法律學校,成為一名真正能為人民出力的律師,實現自己的夢想。夢想正在生根發芽,我要用行動來換取最終的果實!
讓愛的種子生根發芽篇四
有個寒冬的下午,我蜷在沙發后讀完了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次年夏天,在麗江的一間酒吧,我讀了隨手在吧臺上揀到的一本書,凡·伊登的《小約翰》。兩本書都是兒童文學的經典,圣艾修伯里是空軍飛行員,以一本《小王子》得享不朽;凡·伊登是醫生,《小約翰》則大受魯迅的垂青,并親手翻譯為中文。我當時喃喃發了愿,也要寫出一本兒童文學作品來。
然而,一些年過去了,我的兒童文學遲遲沒動筆。我為自己找理由:對于一個失去天真之心的作家,沒有比寫作兒童文學更困難的事情了。然而,這其間卻發生了一件讓我吃驚的事:我自己竟被寫進了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中。這本書,就是陸梅的長篇《當著落葉紛飛》。
我和陸梅是文字上相交多年的朋友,但直到《當著落葉紛飛》出版的前夕,我還沒有和她見過面。此前讀過她的小說,譬如《我的憂傷你不懂》,感覺到她語言的清新和親切,還有難以說盡的憂傷。這次聽說她把我寫進了書,先是當作一個笑談。在我看來,好的兒童文學作家,都有顆童心,這顆童心至少包含三方面:本質的清澈,優異的想象力,和一點點惡作劇。后來讀到她先期發表的后記,才發現,書中千真萬確有個“何大草”。這讓我既緊張,又好奇。我當然明白,我在書中只會是個小配角、一個小符號,但我還是以前所未有的心情,期待著它。
書終于從上海抵達了成都。我在郵局門口把書翻開,正看見“何大草”在送給少女沙莎的書上寫下一句話:“每一本書都有靈魂。”我問自己,“我”有這么深刻嗎?沙莎的形象印在書的封面上,亂發、大眼、撅著嘴,孤獨、委屈,也很頑強。我把書拿回去,沒有馬上讀。
再打開的時候,是第三天上午。我用了一個安靜的大半天,逐字閱讀這本書,直到讀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只記得“何大草”出現過,但已經模糊了。即便是書中和作者幾乎重疊的敘述人“潘記者”,也似乎隱入了幕后。在我眼前久久浮現的人,是在關中平原上獨行的沙莎。沙莎十四歲,父母在遙遠的上海打工,和她相依為命的,是88歲的老祖父。她喜歡一個人迎著落葉奔跑,而她奔跑的姿態,也像是一片隨時會被風卷走的落葉。
寫鄉村,至少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田園化,如魯迅《風波》中的文豪,夕陽黃昏,文豪的酒船駛過河上,遙見七斤一家在烏桕樹下啃干飯,就大發詩興說:“無憂無慮,真是田家樂!”此即所謂“詩意的棲居”,這幾年我聽得耳朵起繭巴。還有一種是苦難化,孜孜于揭露和控訴,文字有如干涸的河床,既是袒露的,也是直露的、粗糙的,和報上社會版的“特稿”差不多。
但,《當著落葉紛飛》走的是別的路。它也寫到了苦難,卻也蘊含著溫情。也寫到了孤獨,甚至是絕望,但絕望中,還有遙遠處伸來的援助的手。這后一點,很容易被誤解為“施舍”。但也正是這一點,道出了事實的真相:城鄉巨大的落差。一直在低谷里掙扎的人,多需要從上邊拉一把!
“要瘋狂些,才能不瘋掉。”
對他的日子來說,這哲學如此簡單、直接、直抵本質。阿三愛好收集刀子,并送了一把刀子給沙莎。刀子跟沙莎是相配的,因為她就像一把刀子。當幾個蠻勇少年來搶奪她的刀子時,她捅傷了其中的一個,因此而被關進了少管所。但是,刀子只象征了沙莎性格中尖銳的一面,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她還維護著一小塊保留地,那是細膩的、敏感的,也可以說是詩化的,這就是對閱讀的喜好,對文字的熱愛。遙遠的`憧憬就在這些文字中產生了。我已經使用了好幾回“遙遠”這個詞了,似乎有點濫用了,可是,對沙莎們的人生來講,好日子怎么可能是近距離。她在少管所做圖書管理員,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的日記、信。周干警,她視沙莎如女兒,她說,沙莎的文筆不比“少年作家”差。然而,這改變不了一個簡單而又如鐵的事實——當沙莎看到周干警親生的女兒時,震驚得說不出話:那女孩有著漂亮的衣裙,柔順的頭發,身負萬千寵愛,舉止顧盼生輝。她是她的同齡人,她和她卻隔著萬水與千山。
沙莎向周干警請假回家看望老祖父。老祖父正累暈死在田頭。鍋里,擱著幾天以前的煮紅苕。貧窮無法擺脫,但自由可以選擇,沙莎沒有返回少管所,她選擇了自由,跟阿三一起去流浪。天地茫茫,兩個流浪的身影,很像攜手闖江湖的俠侶,譬如郭靖和黃蓉,楊過和小龍女,蕭峰和阿朱……然而,作者沒把它寫成武俠小說,當然,更不是浪漫文學:沙莎和阿三選了一條自由之路,但也是歧路,注定沒路窮途。
故事如果就這么寫下去,可能就是一部“苦兒流浪記”,一出讓人陪幾把眼淚的苦戲。然而,《當著落葉紛飛》不是這樣一本書。它還交織寫了另外一條線:上海的潘記者——也許,可視為作者理想中的自己、或理想中的一個友人吧——因為所住小區房屋大修,認識了工地木匠、沙莎的父親。他幾乎是個文盲,幾次去找潘記者讀信,這使潘記者成了沙莎的“大筆友志愿者”,開始和沙莎通信。書信,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像各自從千里之外伸出的兩只手,把上海和西北鄉村、把一個女記者和一個少管所的女孩子,握在了一起,一只溫暖、堅定的手,握住了一只冰涼、無助的手。當沙莎和阿三在漂泊中彷徨歧路時,是潘記者無形的手,牽住他們的衣角,把他們往回拉。潘記者告訴沙莎,作者告訴讀者,沙莎,將不再是孤零零。(在“往回拉”的過程中,他們邂逅的一個作家,也起了一點點作用,我很慚愧也很榮幸,這個作家恰好名叫“何大草”。)
這部小說最震動人心處,是對艱難世事中弱小生命的書寫。但,它最感動人心處,卻是向前推進的那一步:對弱小生命的救助。在貧瘠干旱的土壤里,再頑強的種子,也需要有人澆水松土,才能生根發芽。
合上《當著落葉紛飛》,我再次相信,陸梅是個理想主義者。同屬于作家,相對于她書中細膩、豐沛的關愛,我筆下的溫情要吝嗇得多了。因為,我基本上是個悲觀主義者。然而,連我自己都難以解釋的是,我這個悲觀主義者,記憶中最為難忘、最為美好的讀物,卻多半是理想主義者的書。就是在這看似自相矛盾的心情中,我更能體會到,這個充滿焦慮和孤獨的人世,是多需要天真之心、悲憫之情。
寫到這兒,我順帶捎上一個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建議:把“兒童文學”從文學的歸類中刪去。因為,“兒童文學”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寫兒童、并專供兒童閱讀的作品。而事實是,一部好的“兒童文學”,既能吸引小孩子,也能打動我這樣的中老年人,以及如魯迅這樣嚴峻的大師。但愿,(再一次發愿),我能在真正返老還童之日,寫出一部《小公主》或者《小老頭》……這當然是奢望,但也是個溫暖自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