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一
在《感謝我的爸爸媽媽》這節課的教學與反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兩點:
一、感恩是體諒父母、關愛父母。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談談我為父母做了哪些事這個環節時,有的說:“幫媽媽掃地”、有的說:“在家幫媽媽洗碗”。這時,我讓學生明白家的含義,明確自己也是家庭的小主人,掃地、洗碗是我們能做并且應該做的事。這時,有個男生舉手,我讓他發言:“爸爸媽媽每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回家一次,那時的我是最高興時候,依偎在他們懷里享受父母的愛。給父母端洗腳水,給他們洗腳,在洗腳的過程中,父母有時摸摸我的頭,有時面帶笑容長時間注視,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春節過后不幾天,他們又去打工去了,我.......眼淚順著他的臉頰流淌。”這時讓學生明白,感恩父母不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也不是掛在嘴上只說不做,而是生在活中逐漸學會體諒和關愛父母。
二、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改變。又一節課的到來,課前溫習上一節課知識,通過調查了解,每班有大部分學生能向父母說聲“謝謝”,敢向父母說“我愛你”,雖然這是最簡單也最常用的禮儀用語,但是卻讓孩子和父母同時都感受到家的溫馨和溫暖,也讓孩子在無形中受到應有的感恩教育。
總之,在授課的過程中能觸碰學生心靈深處、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二
繪本是以手繪圖畫來講故事的兒童讀物。它通過大量色彩鮮艷的圖畫和語言留白,留給孩子很大的想象和探索的空間。借助繪本,能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性游戲式的活動中,提高低年級孩子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對美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能力,培養樂于觀察、樂于動手、樂于合作、樂于探究、樂于學習語文的情感。《我爸爸》是一本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繪本,通過描寫一位樂觀、幽默、強壯、陽光、溫暖的爸爸,激發孩子們觀察愛、體會愛、感受愛。爸爸是孩子們生活中最親近的人,所以上這堂課的時候,我一打開課件,孩子們渴求的眼睛已經聚焦在大屏幕上了,對繪本很感興趣,一個個都用他們充滿智慧的眼睛捕捉圖畫中生成的`精彩。
我覺得要進行繪本指導,首先要完成教師自身與文本的對話。對于成年人,如何看待繪本。繪本閱讀指導不能等同于繪畫欣賞,盡管畫面占有主體地位,文字不過三百余字,但繪本仍然是一種文學讀本。同時繪本閱讀指導不能上成簡單的語文課,要重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所以繪本的閱讀應該定位在圖文結合閱讀欣賞,實現讀讀想想說說寫寫演演玩玩的有趣的閱讀過程。
第一,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
在這堂課上,我努力想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孩子主動地去觀察去體會去感受,通過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把對爸爸的愛表達出來。這樣才會使學生把繪本中所蘊含的主題、內涵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情感體驗。例如:我在帶著孩子觀察了“我爸爸像魚一樣游得快”后。緊接著連出示圖片:變成河馬的爸爸、變成猩猩的爸爸。這時候我稍作一點提示,放手讓孩子想象,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猜一猜這兩幅圖會配什么樣的文字呢,讓孩子們來當一當小作者,體會一下如果自己是作者會怎樣寫呢?讓孩子們學會在繪本閱讀中細心觀察、展開想象。從而既小結出爸爸在“我”心中的形象,又鍛煉了孩子的創造改變能力。
第二,充分發揮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
我們提倡快樂學習,孩子在欣賞精美的圖片,傾聽有趣的故事時候,思維活躍,樂于學習探索,所以在課堂中能結合文本,加強聽說讀寫畫等能力訓練,則事半功倍。課堂上抓住“象…一樣”這一句式,讓孩子聯系自己的爸爸來夸夸他。在孩子傾訴對自己爸爸的感情的同時,也不失時機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孩子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能力,培養孩子的語文綜合素養。
第三,關注每一個孩子。
通過這堂課,我感覺到其實每位孩子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繪本,不管是平時成績如何的,都能觀察到自己感興趣的畫面和細節,并展開想象,課堂上我給每一位孩子以鼓勵和引導,鼓勵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當然,每一堂課都有遺憾的地方,這節課大部分的孩子都學有收獲,并且學的很開心,但也有個別孩子只是理解表面的現象,我想這和個別孩子課外閱讀量不夠密切相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的內心更加豐富起來!閱讀是一輩子的事,閱讀繪本所給予的不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細節的領悟和心靈的體會……所以我們不僅倡導在學校讀也提倡家長與孩子在家共讀,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三
這首兒歌我分兩大內容來教學。一大內容是幫助幼兒理解兒歌、背誦兒歌;二大內容是引導幼兒仿編兒歌。
教學一大內容時首先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談話導入新課。小朋友,你爸爸不在家時,你是怎么做的呢?待幼兒自由回答后,師總結:我們今天學習的兒歌中的小朋友的爸爸也不在家時,他跟你的做法是不是一樣的呢?請聽兒歌……然后讓幼兒模仿錄音讀,模仿老師讀,提醒幼兒朗誦時要表現出兒歌中小朋友神氣的模樣。因為這首兒歌貼近幼兒的生活,所以他們非常愛學,愛讀。
教學二大內容時,我把整首兒歌板書在黑板上,并且有意識地將可替換的詞語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寫出來,我稍加引導,大部分幼兒都能仿編出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特別是唐嘉璐、辛佳、李錦泓、汪杰萍小朋友,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
本次活動師幼配合默契,活動目標的達到水到渠成。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四
本單元習作要求學生選擇一個人,選取最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他的特點,運用本單元學過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點寫具體。怎樣使學生在習作中能運用本單元學過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點寫具體是本次習作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打破了普通單元的教學模式,抓住習作單元的特殊性,把課文當作學生學習的工具,多讀文章、多觀察身邊人的特點,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選取典型事例具體地表現人物的特點的。
一個人的特點可能有很多,但是要學會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點來寫,如幽默、節儉、勤勞、記憶力超群......此外,要想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特點更突出,就要學會運用恰當的描寫方法,選取最典型的事例。這就要求小學生深入生活,留心觀察,認真思考,根據表達的需要捕捉生活中表現力最強的典型事例來展示人物形象。怎樣在事中表現人,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片段訓練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抓住特點觀察。這樣,學生就筆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五
教材選自大班建構式課程主題《克隆專家》的一個語言活動《十個爸爸》,這個活動是我們上次新老師語言教學活動培訓的時候聽的一節課,這節課聽下來,幼兒興趣點很高,回來后我就和師父商量如何上這節課,這節課中,執教者的亮點還是很多值得我們新老師學習的,把執教者的亮點吸收過來,環節清晰,語言的`提煉度很高,環節構思很新穎,邊講故事邊提問,并出示相應的教具,聽下來之后覺得有些地方如果改正會更好,比如不同的角色變聲,以及加上一些夸張的動作等。
和師父商定最后目標定為:
1、理解故事內容,能跟著故事情境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
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神奇,對故事中有關復制的現象感興趣。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
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匯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故事欣賞前前意設計提問"我們只有一個爸爸,可是官老爺卻一下子有了10個爸爸,這是怎么回事呢?"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借助于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幼兒敢說。這節課用提問爸爸的方法來導入,讓幼兒對故事產生好奇與聽故事的欲望,根據情境講述故事并提出相應的問題,由引出寶缸——大財主請寶缸——官老爺把寶缸抬回家——官老爺爸爸掉進寶缸四個部分,四部分邊講故事邊提問和出示相應的圖片教具,第二環節出示《十個爸爸》ppt并完整的講述故事,這次完整的講述故事是達成第二個目標,第三環節拓展幼兒的想象,讓幼兒懂得幫助別人。
這節大班語言課《十個爸爸》上下來,發現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語言提問不夠精煉貫穿著這個活動,還有些問題回應不當,追問的比較少,比如最后一個環節,問幼兒如果有寶缸可以復制什么呢?一幼兒回答:復制十個金魚。我馬上追問:你想怎么來處理這十個金魚呢?和誰一起吃呢?回來想一想,金魚干嘛一定要吃呢,喂養的金魚供人欣賞不是更好嘛。還有我發現我更多的是在重復幼兒的回答,而沒有提煉,提煉性總結性的語言不多,有些追問沒有追到底,語言不夠精煉,比較啰嗦,我覺得這些都要在平時中積累經驗,讓自己更好的上好每一節課!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六
《品德與社會》教材采取以圖為主的形式,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富有啟發性,設置了許多活動環節,教師可以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再現生活。《爸爸、媽媽撫育我》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中的一個主題,要求學生通過活動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發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我在教這課時以情貫穿課堂,讓學生于情中明理。
引發學生帶著真實的情感進入課堂,必將是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首先,我煽情引入問學生:“爸爸、媽媽給我們生命,帶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是爸爸把、媽媽哺育了我們,使我們能夠茁壯成長,你愛爸爸、媽媽嗎?爸爸、媽媽辛苦嗎?作為兒女應怎樣做?”在老師激情的提問感召下揭示課題,學生的感知更加鮮明起來。
教科書中呈現的圖片和作文等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雖然普通卻又非常典型的`畫面和事例,在教學中我采取觀圖、導讀等形式,創設,渲染情景氣氛,使學生目視耳聽,口誦心動,進入情景,產生共鳴。首先充分利用課中插圖,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觀看第七頁和第八頁的底襯圖后,我問:“圖上畫了什么?有什么含義?”觀察第八、九頁的照片,問學生:“照片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然后通過老師提問,學生自由發言為主要形式進行全班討論,讓學生深入思考。接著朗讀書中的作文《我心靈的家》,讓學生從文字中體會,從不同的側面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實際中的細微小事,去發現和體會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勞,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通過體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學生對關心父母有了正確的認識,對父母的熱愛之情又進了一層,教者有的放矢為其感知及時提供素材,讓學生辨析。我在《爸爸、媽媽撫育我》一課中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護蛋活動。要求學生把一個雞蛋帶在身邊,看看帶起來是否容易。活動結果,許多小朋友的雞蛋都弄碎了。通過活動,學生體驗到了保護一個小小的雞蛋都是那么的辛苦,那么的不容易,要讓一個嬰兒長大成才又談何容易,學生由此深深感受到了父母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辛勤地撫育我們成長。每個同學的成長過程都凝聚著父母的汗水和心血,我們不僅要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且應當銘記在心。
為了延伸主題,為了表達兒女的愛,我布置了學生完成作業,寫一封給爸爸、媽媽的信,把最想說的話告訴他們,寫出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請爸爸、媽媽看完后寫出他們的想法。通過本課的學習,搭建一個學生與家長心與心溝通的平臺,使學生有機會與父母進行一次交流、溝通,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課堂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注重他們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及家長的熱心參與,使學生始終處在濃郁的家庭氛圍之中。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七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學前就要設計好引導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收集關于1927年前的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從事革命工作的危險性及李大釗同志的生平的資料。
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重點在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李大釗明知形勢嚴峻,處境萬分危險,但他竟革命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酷刑,仍保持這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傷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人化悲痛為力量。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八
周二進行了一節美術活動課《我的爸爸》,此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學習人物頭像畫,能按紙的大小確定圖像位置,能根據爸爸的臉部特征進行表現,并激發幼兒愛爸爸,愛家人的情感。
首先我讓幼兒觀看爸爸的照片,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觀看中總結爸爸的臉部特征,眉毛粗粗的,鼻子高高的,有許多胡子,還戴著一副眼鏡。
其次教師進行示范講解畫人物頭部的要點,抓住頭部的主要特征,畫出臉型、鼻子、耳朵、發型、胡須的特點;再讓幼兒進行繪畫練習,引導幼兒大膽表現每一部分的特征。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按紙的.大小確定圖像位置,使每一部分都能畫大、畫清楚。
最后一環節進行作品欣賞,對能抓住人物特征,畫得完整清楚的作品進行鼓勵。
本次活動我覺得還欠缺的地方是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人物寫生活動,畫畫老師、朋友、家人,提醒幼兒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繪畫。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九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于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著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回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采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復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于識字教學的問題,小學初年級采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采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回憶爸爸教學反思篇十
思品課最怕是脫離生活談理論,學生沒有真切的體驗,最后讓學生理解的理論也是空虛的,像浮云流水,很快在學生的腦海消失掉。針對這樣的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時,嘗試結合學生的實際,利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從學生的真切感受出發,從而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父母的辛苦和父母的愛。
只有關注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課堂更富生活氣息。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階段走過來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經發出過無數的哭聲,這種聲音是孩子嬰兒時期的語言,是孩子最熟悉的聲音之一,我用這種聲音引出爸爸媽媽撫育孩子的點點滴滴,是最貼近生活的,也是父母撫育孩子的最平常的片段。孩子嬰兒時期也是最弱小的時期,我用這個時期導入父母對孩子的撫育,能最大程度的體現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大作用,能最大程度的發掘孩子心中對父母最大的感激之情。
只有抓住課堂與生活的結合點,才能把教材內容按學生生活原貌活化課堂,帶給學生真實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感情上的體驗。課前我布置的“家務勞動小調查”和“最喜歡的禮物”,是學生真實的實踐體驗活動,同學們在實踐中用心去體會父母為家庭生活所付出辛勤勞動,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從而萌發對長輩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這種情感種子深深地播在孩子們的心中,它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樣的教學跟傳統的“老師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學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沒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如何在課堂上更有效的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如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