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需要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計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一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二)基本理念
1.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本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2.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本課程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本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并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并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做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本課程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二
學校和教師要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并基于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設計活動主題和具體內容,并選擇相應的活動方式。
(一)內容選擇與組織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選擇與組織應遵循如下原則:
1.自主性
在主題開發與活動內容選擇時,要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圍繞活動主題,從特定的角度切入,選擇具體的活動內容,并自定活動目標任務,提升自主規劃和管理能力。同時,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化活動主題,不斷完善活動內容。
2.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
3.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具體活動內容具有開放性。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興趣專長,打破學科界限,選擇綜合性活動內容,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為學生自主活動留出余地。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獲得發展。
4.整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組織,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均衡考慮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對活動主題的探究和體驗,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
5.連續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設計應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設計長短期相結合的主題活動,使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要促使活動內容由簡單走向復雜,使活動主題向縱深發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活動范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發展。要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活動主題序列。
(二)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及其關鍵要素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制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
2.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分享活動經驗。
3.設計制作
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4.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于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三
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段目標
1.小學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親歷、參與少先隊活動、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范,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培養對中國^v^的樸素感情,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責任擔當: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的意愿。
(3)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4)創意物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
2.初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積極參加班團隊活動、場館體驗、紅色之旅等,親歷社會實踐,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能主動分享體驗和感受,與老師、同伴交流思想認識,形成國家認同,熱愛中國^v^。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發展興趣專長,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2)責任擔當: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圍繞家庭、學校、社區的需要開展服務活動,增強服務意識,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愿意參與學校服務活動,增強服務學校的行動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區問題的意識,愿意參與社區服務,初步形成對自我、學校、社區負責任的態度和社會公德意識,初步具備法治觀念。
(3)問題解決:能關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能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理解與解決問題,并做出基于證據的解釋,形成基本符合規范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運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一定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通過設計、制作或裝配等,制作和不斷改進較為復雜的制品或用品,發展實踐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提高創意實現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實踐,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制作能力。
3.高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自覺參加班團活動、走訪模范人物、研學旅行、職業體驗活動,組織社團活動,深化社會規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世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的能力,強化對中國^v^的認識和感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
(2)責任擔當:關心他人、社區和社會發展,能持續地參與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關注社區及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熱心參與志愿者活動和公益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觀念,形成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理解并踐行社會公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3)問題解決:能對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廣泛的實踐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問題,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及時對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審視、反思并優化調整,建構基于證據的、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形成比較規范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熟練掌握多種操作技能,綜合運用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增強創意設計、動手操作、技術應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實踐操作中學習的意識,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四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該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而這種教育功能的實現要求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有正確的目標定位,先進的教育理念,適宜的實踐主題,良構的實施環境和發展性的學習評價。
二、活動目標
1、在情感態度方面:
重點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心地球、關心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態度,培養合作精神和自我發展意識;培養學生珍視生活、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識方面:
主要是通過學生探究學習,發現和獲得知識。即不再是以間接經驗為主,而是直接經驗為主。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社會生活、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
三、學生分析
中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體措施
1、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獲。
3、利用現代化媒體,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
4、善于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時應重過程輕結果,特別要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應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
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五
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實踐,在活動中逐步養成具有基本的生活,勞動能力,觀賞和辨別的能力,同學之間互相間的交往、協作能力,逐步的觀察分析,采訪、調查等能力,以及能初步掌握對小課題的研究、探索、實驗的方法,把在各科中學到的技能,在實踐中能綜合運用,同時又不斷增加知識,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年級基本情況: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活動目標:
1、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3、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勇于實踐的精神,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方法的變革。
4、指導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操作方法,利用網絡收集、整理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四、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及時間:
本學期,五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按班級為單位開展。各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并圍繞主題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以保證活動有序深入地開展。現結合我校特色教育和語文書中的資源,提供如下備選課題,各班可選擇其中一個課題(班與班之間不要重復),開展相應的活動。
三月份:
四月份:
主題一:《凈化美化校園》
認識校園的花草樹木,愛護花草樹木,進行除草勞動。
主題二:
開展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實踐活動。
陽春三月,組織學生爬山,進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活動。
五月份:
主題一:《我是環保小衛士》
多途徑了解并交流環保的意義,針對身邊的種種環保問題,想金點子(寫倡議書、樹標語牌等)
主題二:我與消防
了解消防器材的外形、名稱和作用,并通過設計宣傳標語,寫調查報告,讓更多的人提高消防知識。
六月份:
主題一:《祖國在我心中》收看國慶影視,搜集交流祖國發展資料;撰寫愛國詩文或編手抄報。
主題二:我為家鄉特產做廣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篇六
一、 指導思想:
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實質就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勞動者真正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表現。而我國原有的基礎教育體制明顯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的教學往往以學校、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校要通過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來克服以往課程中脫離學生自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和善于實踐的能力。同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培養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具體實施如下:每月定一個主題,每個級部圍繞這個主題分別制定相應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九月份:每逢佳節倍思親
(三年級)1、指導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關于佳節思親的文章。
2、指導學生交流收集的思親方面的詩歌,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3、課后收集描寫秋景的古詩,在班級內召開詩歌朗誦會。
(四年級)1、關于思鄉的詩歌朗誦會。
2、中國傳統節日由來故事會。
3、詩歌賞析《但愿人長久》、《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五年級)1、帶領學生到電腦室上網收集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詩歌、文章等。
2、指導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3、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收集的資料匯編成冊。
4、舉行資料展覽會。
(六年級)1、了解中秋節的由來。
2、收集有關“思念”的詩句,開展賽詩會。
3、給遠方的親人寫一封信。
十月份:誰不說咱家鄉好
(三年級)1、閱讀有關家鄉的文章。
2、收集關于思鄉的古詩。
3、唱一唱自己的家鄉。
4、寫一寫你心目中家鄉的樣子。
(四年級)1、收集常州名勝古跡資料。
2、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3、介紹常州名人。
4、制作小報。
(五年級)1、介紹家鄉著名景點。
2、說說家鄉的歷史名人。
3、夸夸家鄉的土特產。
4、展望家鄉的未來。
(六年級)1、了解常州的歷史和風土民情。
2、開展實踐活動,游覽常州名勝古跡。
3、小練筆或當小記者介紹家鄉著名的景點。
十一月份:感恩
(三年級)1、收集關于感恩節的知識,包括來源、風俗等。
2、制作感恩節賀卡,說說最想感激誰,為什么?
3、課后收集感恩節的詩歌,開展詩歌交流會。
4、根據生活中讓你感動的一個場景,排演小品。
(四年級)1、名文誦讀。
2、收集父母對你愛的點滴進行交流。
3、照片里的故事。
4、制作感恩卡。
(五年級)1、(照片展)回憶長大的點滴,感恩父母。
2、(出示獎狀或作業本)回想成長的足跡,感恩老師。
3、感恩生活中給過你幫助的陌生人。
4、欣賞絢麗的大自然,感恩自然。
(六年級)1、為父母做一件事。
2、唱一首歌獻給父母。
3、給父母寫一封信。
4、開展一次與父母同樂的活動。
十二月份:北小驕傲
(三年級)1、說北小——說一說我們的學校。
2、寫北小——寫一寫你最喜歡的北小。
3、畫北小——挑一處最美的地方畫下來。
4、為北小設計一張名片。
(四年級)1、收集班級中為北小添彩的人事,作采訪。
2、班級中評選“北小驕傲”候選人。
3、演講:我是光榮的北小人。
(五年級)1、網上瀏覽中央電視臺的相關“驕傲”評選,確立評選方向。
2、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驕傲人物,并準備采訪他。
3、為“驕傲人物”設計一段頒獎詞。
4、評選出班級里的十大驕傲人物。
(六年級)1、收集身邊“感動”的故事。
2、開展一次“感動”的故事會。
3、寫一篇專訪:令你驕傲的北小人。
4、為北小做一件感動的事。
一月份:展望xx年(迎新春)
(三年級)1、為“展望xx年”為主題制作迎新年賀卡。
2、開展“珍惜時光,好好讀書”演講會。
3、上網瀏覽“孫中山先生”圖片與故事。
4、收集并講英雄故事。
(四年級)1、收集春聯,背春聯(網絡)。
2、交流春聯,學寫春聯。
3、了解天南地北的過春節的習俗(網絡)。
4、介紹一種春節習俗,作一次圖片展覽。
(五年級)1、小結自己xx最驕傲和最失落的一件事。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新春寄語
3、仿寫一段新春寄語,制作新春賀卡。
4、許下新春愿望,然后發到班級網頁上,學生之間相互留言祝福。
(六年級)1、新春寄語(班級主頁)
2、我的xx故事會。
3、制作新春賀卡。
三、關于課程的評價:
(一)評價的指導思想
對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進行的評價應有新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教師、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表現進行評價、鑒定。
(二)學生評價要求
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學習態度。學生對活動的投入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精神,能否認真完成所承擔的任務,作好每次的記錄并認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議、設想等。
2、能力和方法。在活動的開展中,學生的觀察思維、操作、表達等基本能力是否得到發展提高。在活動中,有沒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和一些研究的方法。如資料查閱、實地觀察、調查的運用、材料的整理、數據處理等。
3、品質發展。在研究中,學生是否培養了合作精神及虛心聽取意見,樂于助人、自覺主動等品質。
4、研究成果。學生在研究一個階段后,有沒有如書面材料,口頭報告、活動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三)教師評價要求
在綜合實踐中,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領導者、協調者和評價者。
對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測評:
1、規劃與設計的能力;
2、組織、管理協調與應變的能力;
3、探索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4、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評價的方式
評價形式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主要有教學實錄、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報告展示、評比等。
在每個學期末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標兵”評選,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
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
1、成立綜合實踐活動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任潔(校長)
副組長:劉參、金淑文、
成員:余華琴、黃春梅、湯路、王玉華、秦燕、董瑞倩、李燕萍
2、管理網絡
校長室——教導處——教科室——年級組——各班級
3、各部門實施計劃(在學校總的工作計劃的指導下自行制定具有年級特色 的活動方案)
4、課時安排
我們按教育局規定,合理全面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周二課時,用于研究性學習每周一課時,一學期研究性學習20課時,實行彈性課時制,并可與少先隊,班組活動有機結合,充分保證基本教學時間的落實,發揮該課程的效益。
5、要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指導綱要》和《實施指南》,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指導能力。
6、盡可能多的組織活動給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